风雨半世纪中国空军大全(有详细解说及历史珍贵镜头 完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9:44:22
<P>初教-5教练机 </P>
<P>初教-5教练机,我国第一种自行制造的初级教练机,原型为苏联雅克-18教练机。雅克-18是由前苏联雅克福列夫设计局于1946年设计生产的双座初级教练机。1951年,中共中央批准国有航空工业争取在3到5年内,从修理起步,逐步过度到仿制苏联教练机和歼击机。 </P>
<P>1951年4月23日,国家航空局决定在建立南昌飞机制造厂。5月13日第一批建设者到达南昌,在国民党政府与意大利1934年合建的“国民党第二飞机制造厂和航空研究院”的旧址上开始了工作。当时只有一条1500米的碎石跑道,一座厂房,七座旧机棚,30多台旧机床。经过第一代建设者的奋斗,建厂仅仅148天就开始修理从朝鲜战场上转下来的飞机。当年年底,南昌飞机制造厂已修理雅克-18型飞机38架。</P>
<P></P>
<P>
1954年4月1日国家航空工业局批准南昌飞机制造厂提前成批生产雅克-18。1954年7月,南昌厂仿制成功首架雅克-18教练机,命名为初教-5。1954年7月3日下午5时15分,初教-5首飞成功。与之配套的株洲航空发动机制造厂也正式成立。尽管现在看来初教-5老得掉牙,但它却是我国批量制造飞机和航空发动机的开端,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初教-5飞机在当年就生产了10架,次年交付部队60架,到1958年共生产了379架。</P>
<P></P>
<P>
该机机身由合金钢管焊接成骨架,呈构架式机身骨架。机身前段及发动机整流罩为铝合金蒙皮。机身后半段由布质蒙皮覆盖。机翼由梯形外翼和矩形中翼组成。中翼为全金属结构,由两根大梁、8根翼肋等组成,中翼中装有两个容量75升的油箱。中翼与机身框架连接。外翼与尾翼的前缘、梁、翼肋等用铝合金制作;布质蒙皮。发动机选用工作可*、使用方便的M-11FP5缸气冷式活塞发动机。后三点式起落架,主轮半埋状收入中翼,尾轮固定不可收。纵列式密封座舱具有良好的视野。机上装有无线电收报机和机内通话设备。</P>
<P></P>
<P>
初教-5资料:
翼展 10.60米
机长 8.03米
起飞重量 1316千克
最大时速 254千米
航程 710千米</P>
<P></P>
<P></P>
<P>
毛泽东为雅克-18教练机的题词</P>
<P></P>
<P>
初教-6教练机 </P>
<P>初教-6串列双座螺旋桨教练机,长期服役于我国空军及地方航校,至今仍然是我国初级教练机的主力。初教-6由南昌飞机制造公司研制,57年7月开始设计,次年8月原型机首飞,62年1月定型并生产5架原型机,使用捷克斯洛伐克的AI-14P道里斯B发动机和配套螺旋桨。半年后批量生产,批量生产型号改用活塞-6星型气冷9缸(HS-6)发动机,额定功率198.5千瓦,配“奋发”-530自动变距双叶全金属螺旋浆。但真正大量生产装备的是初教-6甲,装一台提高功率的活塞-6甲发动机。机上主要设备包括超短波电台和无线电罗盘。由于历史原因,直到1980年,国家才为初教-6颁发了国家质量金奖</P>
<P></P>
<P>
1957年第四季度,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的两侧进气喷气式歼击教练机歼教-1正式完成打样设计,并进入工作图设计。此时航空工业局下达了新的关于设计一架前三点螺旋桨初级教练机的任务。我国当时正在生产的初级教练机初教-5是按苏联雅克-18后三点式教练机仿制的,适应不了前三点飞机的训练要求。另外初教-5的钢骨架加外罩蒙布结构也已落后。由于雅克-18的电功率不够,无法采用国产的超短波电台时,这更促使国家决定由生产初教-5的南昌飞机制造厂研制新型教练机。主要负责的设计师包括林家骅、徐舜寿、黄志千等。其中林家骅同志原为320厂设计科副科长,对初教-5非常熟悉,其他设计人员同样具有相当的能力和经验,对自行研制初级教练机决心和信心很大。用后来参与者的话说:“何况当时连印度这样的国家都已有自己的初级教练机,所以,全室同志的决心是很大的。”这里可见科研界对印度的蔑视。 </P>
<P>    在此之前,经过7年的艰苦创业,南昌厂已初具规模,完成了由修理阶段进入仿制阶段的转变,基本掌握了活塞式飞机的制造技术。因此初教-6的研制速度是惊人的。5月飞机设计室正式成立。第一架初装铆接只花了两个星期,总装装配仅用7个昼夜,试飞准备工作一天就全部完成。8月27日中国第一架自己设计、制造的螺旋桨教练机——初教-6首飞成功。从开始详细设计到首飞总共只用了72天。</P>
<P></P>
<P>在实际设计中,初教-6并非全新设计,基本上是初教-5的改型。外观上最大的改进是后三点起落架改为前三点起落架。同时为了改善飞机前方的视界,必须砍掉初教-5机头凸起碍事的发动机冷却口。为此选用了捷克斯洛伐克的AI-14P“道里斯B”发动机和配套的螺旋桨。总的来看,初教-6的气动布局及结构设计与初教-5相近甚至相同。后来由于捷克方面不能按时提供选定的发动机,因此试飞原型机上只能采用国产爱姆-11(M-11)发动机及其配套螺旋桨。但在试飞过程中发现,使用该型发动机与其配套的螺旋桨不能变距,因而很多机动动作无法完成,最后改用苏制AI-14P发动机。使用过程中发现该型发动机的排烟罩过于暴露,加之驻训初教-6的机场多为草地机场,从而发生了多起因排烟罩进细小物粒,而使发动机火花塞堵塞导致的空中停车事件,甚至造成了不少人员伤亡。此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较好解决。 </P>
<P>  活塞-6发动机实际上是AI-14P的仿制品,于1962年6月4日通过国家鉴定,并安装于生产型的初教六上。活塞-6发动机还用在哈飞的运-11上。由活塞-6改进的活塞-6丙发动机也应用于701及延安2号试验型小型直升机上。</P>
<P></P>
<P>初教-6的改型有初教-6甲、初教-6乙和“海燕”型农业飞机。其中甲型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原型机发动机、螺旋桨有不匹配的现象,机动飞行性能低下,为此部分科研人员曾有过改为仿制雅克-18A的意见,但最终以研究甲型解决了上述问题。初教-6乙是加装武器的改型,装两挺7.62毫米口径的机枪,备弹120~180发;可挂10~25千克的炸弹2枚;增加相应的瞄准具与照相枪。该型号在1964~1966年由南昌飞机厂改装了10架。尽管初教-6作为一种低速螺旋桨飞机,没有采用什么高新技术,但安全可*,坚固耐用,易于*纵,其起飞滑跑距离仅280米,着陆滑跑距离350米。初教-6运行费用低廉,非常适合用于初级教练和运动航空用途。 </P>
<P>   初教-6机头根据安装发动机的要求,设计为梁式承力结构,外面有发动机罩。其余部分为硬壳式结构。整个机身为全金属结构,外形光滑。采用全金属双梁式下单翼,分为中央翼、左、右外翼3段。中央翼梁与机身固定在一起,外翼、中央翼为可拆卸式连接。右外翼装有空速管。机翼后缘装有普通襟翼和副翼,外翼上反角7°。根部翼型为NACA23016,中、外翼连接处翼型为NACA23015.2,翼梢翼型为NACA4412。尾翼由水平安定面、升降舵、垂直安定面、方向舵和整流包皮组成。都是普通梁、桁、肋结构。方向舵和升降舵都有调整片。采用可收放前三点式起落架,前起落架为支柱式,向后收入前机身内。主起落架为半摇臂式,向内收入中央翼的起落架舱。主起落架的减震器适于在草地上起落,机轮采用中压轮胎,主轮可制动。座舱分为前舱和后舱,舱盖由前风挡、前活动舱盖、中固定舱盖及后活动舱盖组成。前后舱有联动的双重*纵机构和各种指示仪器。装有高度表、速度表、升降速度表、地平仪、磁罗盘和发动机转速表等飞行仪表;超短波电台和无线电罗盘等无线电设备。</P>
<P></P>
<P>
初教-6教练机基本技术数据 </P>
<P>翼展:10.18 米
机长:8.46 米
机高:(停机状态)2.94米 (飞机呈水平状态)3.25米
翼面积:17.0 平方米
主轮距:2.87米
前主轮距:2.284米
起飞重量:1419千克
空重:1172千克
机内载油量:110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海平面):286千米/小时 最大允许俯冲速度:350千米/小时 巡航速度:170千米/小时,高度1000米
最大爬升率:6.3米/秒,海平面
爬升时间:0到3000米高度16分
升限:5,080 米
续航时间:3.6小时
航程: 640千米
起飞滑跑距离:280米,水泥跑道
着陆滑跑距离:350米,水泥跑道 </P>
<P></P>
<P>“海燕”农业飞机 </P>
<P>“海燕”农业飞机是南昌飞机公司在初教-6基础上研制的农业多用途专业飞机。85年5月开始设计,6月投入试制,8月17日试飞成功。“海燕”可按用户要求,改装成A、B、C三种型别。B型为纯农业机,用于喷洒农药、施肥、播种、森林灭火等。最低作业高度可达1.5米,最小作业速度155千米/小时,喷洒宽度达30米。C型为巡逻观测机,用于空中巡逻、渔情探测、渔政管理、护林防火、防汛指挥、地质勘探、大地测量和航空摄影等。为延长续航时间,在中翼前缘左右各装一个容积为50升的燃油箱。A型为多用途机,兼有B、C两型机的特点。此外“海燕”还可改装成空中游览机。“海燕”能在土跑道或草地上起飞降落。A型售价约24.5万元,B、C型机22.5万元,依不同配置和销售途径浮动在22.5万元~26万元之间。在国外销售价格为A型机8万美元,B、C型机7.5万美元。 </P>
<P>  正是因为有上述优点,大批的初教-6从60年代一直用到了现在。甚至在美国,不少航空爱好者也购入了二手的初教-6自娱自乐。上图即他们的初教-6,有的保持了原有的解放军涂装。美国爱好者还曾专门邀请中国相关的设计师前往美国座谈。目前,洪都集团与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共同投资组建了专营海燕螺旋桨飞机出口业务的伊格莱特公司</P>
<P>
</P>
<P>
歼-5歼击机 </P>
<P>新中国建国后,迅速开始了仿制生产喷气式战斗机的工作。中苏政府于1951年10月正式签订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组织修理飞机、发动机及组织飞机厂方面以技术援助的协定》。同年4月18日重工业部设立航空工业局,统一负责飞机的维修工作。1951年底航空工业局共下属18个工厂,职工近一万人。1951年12月,周总理亲自主持会议研究决定,要在3到5年的时间里试制成功苏制雅克-18初级教练机,以及米格-15。后歼击机项目改为试制更加先进的米格-17喷气式歼击机。1954年中国第一批飞机及其发动机试制成功,两年以后,1956年9月8日,沈阳飞机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种喷气式歼击机歼-5,即米格-17Ф型,随后获批准批量生产。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成批生产喷气飞机的国家之一</P>
<P></P>
<P>
歼-5由沈飞工业公司研制,是单座单发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主要用于昼间截击,具有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歼-5是仿制苏联的米格-17Ф(米格-17F)歼击机,米格-17F型51年9月首飞,52年底开始大量生产。首飞的试飞员是吴克明,当时歼-5被称为56式,直到1964年才改称歼-5。左图为首架歼-5,当时的编号涂装与现行涂装有所不同。试制工作从1954年10月开始,1956年7月19日原型机首次试飞成功,并使用苏制零件装配了13架歼-5。1956年7月13日,全部用自制零件组装的第一架歼-5完成总装。至当年9月15日,制造出4架国产型歼-5飞机。这4架飞机参加了1956年国庆大典。至1959年下半年停产,共生产歼-5F飞机767架,有力地支援了人民空军建设。</P>
<P></P>
<P>
歼-5采用单座、单发、机头进气、后掠式中单翼布局。后掠式中单翼的后掠角是45°,为双梁结构。机翼内侧有角度可控的后退式襟翼。副翼偏转角范围为±18°。起落架舱在机翼根部,主起落架收在机翼的两个舱内。全金属半硬壳式构造机身是圆形截面的流线体,机头进气。机身后部装有可*纵的减速板。垂直尾翼分成上下两段,下段固定在后机身的承力斜框上,上段可拆卸。垂尾后掠角为55°41′。方向舵可转动25°。水平尾翼后掠角为45°,安装在垂直尾翼下段顶部。升降舵向上可转动32°,向下为16°。前三点式起落架均为单轮。前起落架收入前机身下部的轮舱内,主起落架收入机翼内。主起落架装有缓冲器,前起落架装有减震器和减摆器。主轮轮胎压力为8.34×105帕(8.5千克/厘米2)。密封式单人座舱在应急时可抛掉舱盖,可弹射座椅保证飞行员在紧急时迅速安全地脱离飞机。*纵系统为硬式*纵。副翼调整片和升降舵调整片为电*纵。液压系统用于收放起落架、襟翼、减速板、可调喷口和*纵副翼。冷气系统用于刹车、密封座舱、应急收放起落架和应急刹车等。</P>
<P></P>
[此贴子已经被真楚再战风云于2004-10-1 2:13:51编辑过]
<P>初教-5教练机 </P>
<P>初教-5教练机,我国第一种自行制造的初级教练机,原型为苏联雅克-18教练机。雅克-18是由前苏联雅克福列夫设计局于1946年设计生产的双座初级教练机。1951年,中共中央批准国有航空工业争取在3到5年内,从修理起步,逐步过度到仿制苏联教练机和歼击机。 </P>
<P>1951年4月23日,国家航空局决定在建立南昌飞机制造厂。5月13日第一批建设者到达南昌,在国民党政府与意大利1934年合建的“国民党第二飞机制造厂和航空研究院”的旧址上开始了工作。当时只有一条1500米的碎石跑道,一座厂房,七座旧机棚,30多台旧机床。经过第一代建设者的奋斗,建厂仅仅148天就开始修理从朝鲜战场上转下来的飞机。当年年底,南昌飞机制造厂已修理雅克-18型飞机38架。</P>
<P></P>
<P>
1954年4月1日国家航空工业局批准南昌飞机制造厂提前成批生产雅克-18。1954年7月,南昌厂仿制成功首架雅克-18教练机,命名为初教-5。1954年7月3日下午5时15分,初教-5首飞成功。与之配套的株洲航空发动机制造厂也正式成立。尽管现在看来初教-5老得掉牙,但它却是我国批量制造飞机和航空发动机的开端,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初教-5飞机在当年就生产了10架,次年交付部队60架,到1958年共生产了379架。</P>
<P></P>
<P>
该机机身由合金钢管焊接成骨架,呈构架式机身骨架。机身前段及发动机整流罩为铝合金蒙皮。机身后半段由布质蒙皮覆盖。机翼由梯形外翼和矩形中翼组成。中翼为全金属结构,由两根大梁、8根翼肋等组成,中翼中装有两个容量75升的油箱。中翼与机身框架连接。外翼与尾翼的前缘、梁、翼肋等用铝合金制作;布质蒙皮。发动机选用工作可*、使用方便的M-11FP5缸气冷式活塞发动机。后三点式起落架,主轮半埋状收入中翼,尾轮固定不可收。纵列式密封座舱具有良好的视野。机上装有无线电收报机和机内通话设备。</P>
<P></P>
<P>
初教-5资料:
翼展 10.60米
机长 8.03米
起飞重量 1316千克
最大时速 254千米
航程 710千米</P>
<P></P>
<P></P>
<P>
毛泽东为雅克-18教练机的题词</P>
<P></P>
<P>
初教-6教练机 </P>
<P>初教-6串列双座螺旋桨教练机,长期服役于我国空军及地方航校,至今仍然是我国初级教练机的主力。初教-6由南昌飞机制造公司研制,57年7月开始设计,次年8月原型机首飞,62年1月定型并生产5架原型机,使用捷克斯洛伐克的AI-14P道里斯B发动机和配套螺旋桨。半年后批量生产,批量生产型号改用活塞-6星型气冷9缸(HS-6)发动机,额定功率198.5千瓦,配“奋发”-530自动变距双叶全金属螺旋浆。但真正大量生产装备的是初教-6甲,装一台提高功率的活塞-6甲发动机。机上主要设备包括超短波电台和无线电罗盘。由于历史原因,直到1980年,国家才为初教-6颁发了国家质量金奖</P>
<P></P>
<P>
1957年第四季度,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的两侧进气喷气式歼击教练机歼教-1正式完成打样设计,并进入工作图设计。此时航空工业局下达了新的关于设计一架前三点螺旋桨初级教练机的任务。我国当时正在生产的初级教练机初教-5是按苏联雅克-18后三点式教练机仿制的,适应不了前三点飞机的训练要求。另外初教-5的钢骨架加外罩蒙布结构也已落后。由于雅克-18的电功率不够,无法采用国产的超短波电台时,这更促使国家决定由生产初教-5的南昌飞机制造厂研制新型教练机。主要负责的设计师包括林家骅、徐舜寿、黄志千等。其中林家骅同志原为320厂设计科副科长,对初教-5非常熟悉,其他设计人员同样具有相当的能力和经验,对自行研制初级教练机决心和信心很大。用后来参与者的话说:“何况当时连印度这样的国家都已有自己的初级教练机,所以,全室同志的决心是很大的。”这里可见科研界对印度的蔑视。 </P>
<P>    在此之前,经过7年的艰苦创业,南昌厂已初具规模,完成了由修理阶段进入仿制阶段的转变,基本掌握了活塞式飞机的制造技术。因此初教-6的研制速度是惊人的。5月飞机设计室正式成立。第一架初装铆接只花了两个星期,总装装配仅用7个昼夜,试飞准备工作一天就全部完成。8月27日中国第一架自己设计、制造的螺旋桨教练机——初教-6首飞成功。从开始详细设计到首飞总共只用了72天。</P>
<P></P>
<P>在实际设计中,初教-6并非全新设计,基本上是初教-5的改型。外观上最大的改进是后三点起落架改为前三点起落架。同时为了改善飞机前方的视界,必须砍掉初教-5机头凸起碍事的发动机冷却口。为此选用了捷克斯洛伐克的AI-14P“道里斯B”发动机和配套的螺旋桨。总的来看,初教-6的气动布局及结构设计与初教-5相近甚至相同。后来由于捷克方面不能按时提供选定的发动机,因此试飞原型机上只能采用国产爱姆-11(M-11)发动机及其配套螺旋桨。但在试飞过程中发现,使用该型发动机与其配套的螺旋桨不能变距,因而很多机动动作无法完成,最后改用苏制AI-14P发动机。使用过程中发现该型发动机的排烟罩过于暴露,加之驻训初教-6的机场多为草地机场,从而发生了多起因排烟罩进细小物粒,而使发动机火花塞堵塞导致的空中停车事件,甚至造成了不少人员伤亡。此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较好解决。 </P>
<P>  活塞-6发动机实际上是AI-14P的仿制品,于1962年6月4日通过国家鉴定,并安装于生产型的初教六上。活塞-6发动机还用在哈飞的运-11上。由活塞-6改进的活塞-6丙发动机也应用于701及延安2号试验型小型直升机上。</P>
<P></P>
<P>初教-6的改型有初教-6甲、初教-6乙和“海燕”型农业飞机。其中甲型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原型机发动机、螺旋桨有不匹配的现象,机动飞行性能低下,为此部分科研人员曾有过改为仿制雅克-18A的意见,但最终以研究甲型解决了上述问题。初教-6乙是加装武器的改型,装两挺7.62毫米口径的机枪,备弹120~180发;可挂10~25千克的炸弹2枚;增加相应的瞄准具与照相枪。该型号在1964~1966年由南昌飞机厂改装了10架。尽管初教-6作为一种低速螺旋桨飞机,没有采用什么高新技术,但安全可*,坚固耐用,易于*纵,其起飞滑跑距离仅280米,着陆滑跑距离350米。初教-6运行费用低廉,非常适合用于初级教练和运动航空用途。 </P>
<P>   初教-6机头根据安装发动机的要求,设计为梁式承力结构,外面有发动机罩。其余部分为硬壳式结构。整个机身为全金属结构,外形光滑。采用全金属双梁式下单翼,分为中央翼、左、右外翼3段。中央翼梁与机身固定在一起,外翼、中央翼为可拆卸式连接。右外翼装有空速管。机翼后缘装有普通襟翼和副翼,外翼上反角7°。根部翼型为NACA23016,中、外翼连接处翼型为NACA23015.2,翼梢翼型为NACA4412。尾翼由水平安定面、升降舵、垂直安定面、方向舵和整流包皮组成。都是普通梁、桁、肋结构。方向舵和升降舵都有调整片。采用可收放前三点式起落架,前起落架为支柱式,向后收入前机身内。主起落架为半摇臂式,向内收入中央翼的起落架舱。主起落架的减震器适于在草地上起落,机轮采用中压轮胎,主轮可制动。座舱分为前舱和后舱,舱盖由前风挡、前活动舱盖、中固定舱盖及后活动舱盖组成。前后舱有联动的双重*纵机构和各种指示仪器。装有高度表、速度表、升降速度表、地平仪、磁罗盘和发动机转速表等飞行仪表;超短波电台和无线电罗盘等无线电设备。</P>
<P></P>
<P>
初教-6教练机基本技术数据 </P>
<P>翼展:10.18 米
机长:8.46 米
机高:(停机状态)2.94米 (飞机呈水平状态)3.25米
翼面积:17.0 平方米
主轮距:2.87米
前主轮距:2.284米
起飞重量:1419千克
空重:1172千克
机内载油量:110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海平面):286千米/小时 最大允许俯冲速度:350千米/小时 巡航速度:170千米/小时,高度1000米
最大爬升率:6.3米/秒,海平面
爬升时间:0到3000米高度16分
升限:5,080 米
续航时间:3.6小时
航程: 640千米
起飞滑跑距离:280米,水泥跑道
着陆滑跑距离:350米,水泥跑道 </P>
<P></P>
<P>“海燕”农业飞机 </P>
<P>“海燕”农业飞机是南昌飞机公司在初教-6基础上研制的农业多用途专业飞机。85年5月开始设计,6月投入试制,8月17日试飞成功。“海燕”可按用户要求,改装成A、B、C三种型别。B型为纯农业机,用于喷洒农药、施肥、播种、森林灭火等。最低作业高度可达1.5米,最小作业速度155千米/小时,喷洒宽度达30米。C型为巡逻观测机,用于空中巡逻、渔情探测、渔政管理、护林防火、防汛指挥、地质勘探、大地测量和航空摄影等。为延长续航时间,在中翼前缘左右各装一个容积为50升的燃油箱。A型为多用途机,兼有B、C两型机的特点。此外“海燕”还可改装成空中游览机。“海燕”能在土跑道或草地上起飞降落。A型售价约24.5万元,B、C型机22.5万元,依不同配置和销售途径浮动在22.5万元~26万元之间。在国外销售价格为A型机8万美元,B、C型机7.5万美元。 </P>
<P>  正是因为有上述优点,大批的初教-6从60年代一直用到了现在。甚至在美国,不少航空爱好者也购入了二手的初教-6自娱自乐。上图即他们的初教-6,有的保持了原有的解放军涂装。美国爱好者还曾专门邀请中国相关的设计师前往美国座谈。目前,洪都集团与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共同投资组建了专营海燕螺旋桨飞机出口业务的伊格莱特公司</P>
<P>
</P>
<P>
歼-5歼击机 </P>
<P>新中国建国后,迅速开始了仿制生产喷气式战斗机的工作。中苏政府于1951年10月正式签订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组织修理飞机、发动机及组织飞机厂方面以技术援助的协定》。同年4月18日重工业部设立航空工业局,统一负责飞机的维修工作。1951年底航空工业局共下属18个工厂,职工近一万人。1951年12月,周总理亲自主持会议研究决定,要在3到5年的时间里试制成功苏制雅克-18初级教练机,以及米格-15。后歼击机项目改为试制更加先进的米格-17喷气式歼击机。1954年中国第一批飞机及其发动机试制成功,两年以后,1956年9月8日,沈阳飞机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种喷气式歼击机歼-5,即米格-17Ф型,随后获批准批量生产。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成批生产喷气飞机的国家之一</P>
<P></P>
<P>
歼-5由沈飞工业公司研制,是单座单发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主要用于昼间截击,具有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歼-5是仿制苏联的米格-17Ф(米格-17F)歼击机,米格-17F型51年9月首飞,52年底开始大量生产。首飞的试飞员是吴克明,当时歼-5被称为56式,直到1964年才改称歼-5。左图为首架歼-5,当时的编号涂装与现行涂装有所不同。试制工作从1954年10月开始,1956年7月19日原型机首次试飞成功,并使用苏制零件装配了13架歼-5。1956年7月13日,全部用自制零件组装的第一架歼-5完成总装。至当年9月15日,制造出4架国产型歼-5飞机。这4架飞机参加了1956年国庆大典。至1959年下半年停产,共生产歼-5F飞机767架,有力地支援了人民空军建设。</P>
<P></P>
<P>
歼-5采用单座、单发、机头进气、后掠式中单翼布局。后掠式中单翼的后掠角是45°,为双梁结构。机翼内侧有角度可控的后退式襟翼。副翼偏转角范围为±18°。起落架舱在机翼根部,主起落架收在机翼的两个舱内。全金属半硬壳式构造机身是圆形截面的流线体,机头进气。机身后部装有可*纵的减速板。垂直尾翼分成上下两段,下段固定在后机身的承力斜框上,上段可拆卸。垂尾后掠角为55°41′。方向舵可转动25°。水平尾翼后掠角为45°,安装在垂直尾翼下段顶部。升降舵向上可转动32°,向下为16°。前三点式起落架均为单轮。前起落架收入前机身下部的轮舱内,主起落架收入机翼内。主起落架装有缓冲器,前起落架装有减震器和减摆器。主轮轮胎压力为8.34×105帕(8.5千克/厘米2)。密封式单人座舱在应急时可抛掉舱盖,可弹射座椅保证飞行员在紧急时迅速安全地脱离飞机。*纵系统为硬式*纵。副翼调整片和升降舵调整片为电*纵。液压系统用于收放起落架、襟翼、减速板、可调喷口和*纵副翼。冷气系统用于刹车、密封座舱、应急收放起落架和应急刹车等。</P>
<P></P>
[此贴子已经被真楚再战风云于2004-10-1 2:13:51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真楚再战风云于2004-10-1 2:14:41编辑过]
歼-6Ⅱ歼击机 </P><P>歼-6Ⅱ型,1969年3月25日首飞,用于高空高速拦截,实用升限17500米。机炮配置改为两门机身炮,进气道中央有可调整流锥,机头有8个辅助进气门。进一步扩大机翼面积,减轻了结构重量。发动机采用2台涡喷-6甲,推力29.42千牛,最大速度1548千米/时。在这幅图片里空速管向上折起,这是歼-6II的一大特点。</P><P></P><P>
歼-6Ⅲ型歼击机 </P><P>歼-6Ⅲ型,1969年8月5日首飞,高空高机动型,三门30mm航炮,进气道同歼-6Ⅱ,减速伞舱移到垂尾底部。换装涡喷6-甲发动机,使全机推重比提高到0.988。增设两级可调进气调节锥。减小了翼展,延长翼弦,增加翼面积,使翼载减小到6千克/平方米。</P><P></P><P>
歼-6Ⅲ型改歼击机 </P><P>歼-6Ⅲ改,74年研制,是Ⅲ型的改进型,翼尖加2枚导弹,解决了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P><P></P><P>歼-6IV型歼击机 </P><P>歼-6IV(下图)是1970年改装的夜间截击型,只有两门机翼炮,薄进气道唇口,进气道得到扩大,加长了机身,并在机头安装国产雷达。进气道唇口变薄以扩大截面积。采用加大的歼-6Ⅲ型机翼,两门翼根30mm航炮。其他与歼-6Ⅲ相同。下图博物馆中的歼-6的机炮与部队的IV型似乎有所差异。</P><P></P><P>
歼-6乙型歼击机 </P><P>歼-6乙是南昌飞机厂以米格-19波埃姆型为原型,仿制而成的全天候导弹截击机。它在机翼上安装了4个固定导弹发射架,可携带4枚PL-1空空导弹。翼根保留了2门航炮。减速伞舱移至垂尾根部。</P><P></P><P>歼侦-6 </P><P>歼-6R(歼侦-6)是69年开始设计的侦察改型,1975年首飞,在机腹加装了摄影侦察装置。</P><P></P><P>BW-1变稳飞机 </P><P>歼教-6近年有一种特殊改型,即BW-1变稳飞机。BW-1是中国第一架电传*纵变稳型空中试验机,实际上就是电传系统的试验机。它使我国的战机从机械*纵向电子*纵转化有了可*的空中试验手段。飞机的前舱改装为评审试飞员舱,采用电传*纵系统的后舱为安全驾驶员舱,保留了原来的机械式*纵系统。两舱驾驶杆之间的小拉杆经电磁离合器,协调电传*纵以及机械*纵前后杆的脱开和啮合。实施电传*纵时,后驾驶杆与机械杆系联动,一且电传*纵出现故障,经应急切断开关,后架驶杆可立即接替飞机的*纵。在改装中,BW-1变稳机加装了数字式气动变稳系统、模拟式电液伺服人感系统、数字式目标跟踪显示系统、机载数据采集记录和遥测发射系统、试验信号放大器、大气扰流信号发生器和各类传感器、变换器、电气和液压副件等共136项。为增加安装空间,还拆除和换装原机有关附件外,还加装了一个机腹设备舱和背鳍鼓包。1988年11月5日BW-1首飞评审通过;88年12月25日,地面滑行3次;89年4月22~26日,改装飞行5次;1989年6月21日,电传*纵系统闭环滑行2次;89年6月27日~7月21日,人感系统试飞10次;89年8月8日~9月28日,电传系统闭环试飞26次。9月28日,该机顺利完成全部闭环试验试飞,开创了我国飞行品质、飞行控制技术研究的新领域。试飞实现了所有设计功能。该机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P><P></P><P>
歼教6教练机 </P><P>歼教6是中国沈飞工业集团在歼6基础上改型设计的超音速教练机。主要用于培训歼6飞机的飞行员,也可以用来培训其它超音速飞机飞行员,或执行其它双座飞行任务。其研制工作始于1966年,1970年11月6日原型机开始试飞,1973年11月设备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 </P><P>歼教6采用串列双座设计,与歼6相比,机身稍加长,双座舱盖也略有抬前,其基本结构与歼6相同。其主要不同之处在于:从外形上来看,歼教6为双座,座舱盖和前风挡比歼6加高了80毫米,以改善后座舱视野。前机身在9框前增加了一段,长375毫米。后机身腹部两侧各装一块固定腹鳍,以补偿由于前机身加长和座舱加长所降低的方向安定性。机尾减速伞舱移至机尾罩上部。</P><P></P><P>歼教6的动力装置为两台WP-6涡轮喷气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25.48千牛,加力推力31.87千牛。其设备系统由于是双座教练机,自然增加了一套后座舱全套设备和JT-2A机内通话器。歼教6未装应急静压系统,也没有装护尾器和识别应答机。为了适应训练要求,在机头罩右上方装有3型航空照相抢,前舱内瞄准具头部右侧装有4型航空照相枪。另外还包括WL-5A全罗盘,XS-5信标机,262无线电高度表和盘式刹车系统。 </P><P>  武器装备:机身上装一门机(30-1航炮)炮,备弹55发,在翼下外挂梁上可挂一对HF-2A火箭发射器。 </P><P>尺寸数据:翼展9.0米,机长(不计空速管)12.92米,机高3.89米,机翼面积25平方米,主轮距4.16米。 </P><P>性能数据:
最大起飞重量8932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7420千克
正常着陆重量6023千克
空重5625千克
机内载油量1570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高度5000米)1320千米/小时
巡航速度(高度12000米)800千米/小时
实用升限16000米
最大爬升率(高度5000米)115米/秒
续航时间(机内油)1小时
最大航程(机内油)940千米
起飞滑跑距离750米
着陆滑跑距离(放减速伞)634米</P><P></P><P>
歼6弹射试验机 </P><P>歼6弹射试验机是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用歼教-6飞机改装的火箭弹射救生系统弹射试验飞机,是我国第一架空中弹射试验研究机。将歼教-6后座舱罩去掉,安装试验座椅</P><P></P><P>
歼-6型歼击机残骸 </P><P>歼-6服役时是相当先进的一种机种,但在60年代中期后军用航空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美国高技术的航空器在这段时间不断侵扰我国,歼-6的不足也逐步凸现。首先是其高空拦截能力弱,难以有效的对付美国高空侦察机,如U-2和“火蜂”无人侦察机,仅能借助高空跃升这种危险而效率不高的办法抗击;其次速度慢,歼-6曾经具有不错的速度优势,但当美军普遍装备两倍音速战斗机之后,歼-6的速度显得跟不上,尽管曾经击落过高速的F-104等战斗机,不足以弥补其劣势;由于当时我国电子技术上不去,火控雷达、导弹研制进展缓慢,歼-6长期依赖机炮进行作战,射程、威力均难以满足需求。最后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当时国内长期的政治斗争严重影响了歼-6的研制、改进工作,甚至长时间歼-6为致命的质量问题所困扰,成批的“东风102”(59式,原型的代号)报废在沈飞厂房,最终触动了周总理等高层才得以解决。幸甚相关部门领导在中苏交恶前大力引进了米格-21的设计图纸及样机,后自行仿制出了歼-7。它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我军的战斗力,目前装备数量高达3000架的歼-6已逐步退出现役。1983年10月16日,歼-6飞行地面模拟机研制成功。11月1日,王震、杨尚昆、余秋里、张廷发等到现场参观,并予以肯定。自此解放军开始使用地面模拟器进行歼击机初步飞行训练。 </P><P>歼-6逐步淡出现役后,少量涡喷-6发动机被改为发电动力、高速气流灭火、三防洗消、动力泵等用途。</P><P></P><P>
轰-5前线轻型战术轰炸机 </P><P>轰-5前线轻型战术轰炸机,是我国从苏联引进的伊尔-28(IL-28)喷气轰炸机的仿制品。该机采用两台涡轮喷气发动机,平直翼型,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一种前线轰炸机。机头的玻璃舱是领航员及轰炸手座舱,为导航和光学轰炸瞄准提供了良好视野。</P><P></P><P>
1948年7月8日,伊留申飞机设计局的试飞员V.K.克契纳奇驾驶伊尔-28轰炸机原型机首飞。1950年“五一”节首次公开出现,同年开始装备苏联空军和海军航空兵部队,共生产几千架。伊尔-28轰炸型是伊尔-28的基本型,可携带常规炸弹或小型核武器。此外还有伊尔-28Y教练型,将机头领航员舱改为第二座舱,拆除了机炮。当时哈尔滨飞机厂在维修护理苏式轰炸机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相当的技术经验。中国空军首次在1955年1月18日发动的解放一江山的三军联合战役中使用了杜-2和IL-28轰炸机,成功地掩护了登陆部队作战,有力打击了敌人的环岛防御工事和守军舰只。此事令军方意识到轰炸机的重要性并开始归划国产第一代轰炸机。解放军曾打算获取苏联授权组装生产伊尔-28,但在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后,只好通过局部改进伊尔-28的设计,由哈尔滨飞机制造厂自行仿制生产,代号为轰-5(H-5)。</P><P></P><P>轰-5发动机进气口特写 </P><P>轰-5于1963年1月开始研制,1966年9月25日,首架轰-5在哈尔滨厂试飞成功。1967年4月,轰-5进入量产,随后装备部队。1984年停产。采用了两台涡喷-5甲型涡喷发动机,该发动机是歼-5使用的涡喷-5的改型,单台推力26.48千牛(2700千克)。苏联空军的伊尔-28最初使用BK-1A离心式涡喷发动机,单台推力2700千克。苏空军还在伊尔-28机身两侧加装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器,以增加起飞推力,我军的轰-5未见安装相关设备。进气口前方有三个管道开口,是冷却空气入口,给位于整流锥后面(即发动机前端)的附件机匣、滑油箱、高压油泵等机件提供冷却空气。</P><P></P><P>
轰-5尾炮塔特写 </P><P>主要设备包括轰炸雷达、自动领航仪、敌我识别器及各种通讯导航设备等。炸弹舱在机身中部,正常载弹量1000千克,最大载弹量3000千克。机头一门固定航炮,机尾炮塔有两门活动航炮。轰-5在IL-28的基础上更改量达40%,主要更改是:将苏联原机两半扣合的结构改为普通结构,减重110千克,机载设备则尽量与当时同期仿制的新型轰-6轰炸机通用,如采用轰-6的尾炮塔,引起了机尾结构的一些变化。经过这些修改,轰-5的战术技术性能有了一定的提升,尤其是雷达探测距离加大,新瞄准具扩大了瞄准角和观测角,轰炸精度和敌我识别能力也提高很大;新炮塔系统电气*纵随动性好,备弹量增加,射速大、射程远 </P><P>   轰-5机组包括3名乘员,领航员舱在机头,驾驶员在其身后气泡形驾驶舱内。机尾有与前方不连通的通信射击员舱。炸弹舱内携带4枚500千克或12枚250千克炸弹。我军轰-5未见有装载核武器,可能与当时我国尚无法研制小型核武器有关。翼下还有8个挂架,可挂火箭弹或炸弹。机头机尾各装两门23mm机炮,总备弹量为650发。</P><P></P><P>
轰-5乙鱼雷轰炸机 </P><P>轰-5基型衍生出了轰-5甲,加大了航程,减小了起降滑跑距离。未投入批生产。轰-5乙鱼雷轰炸机、可外挂鱼雷和副油箱。</P><P></P><P>
轰-5-2152核武器运载机 </P><P>轰-5-2152是由轰-5改装的核武器运载机,1967年9月开始改装,1967年底交付使用。</P><P></P><P>
轰电-5电子侦查和电子对抗飞机 </P><P>下图是轰电-5的早期型号,轰电-5是由轰-5改装的电子侦查和电子对抗飞机。</P><P></P><P>
“鱼-2”
轰-5在国内装备了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在海军内使用的是轰-5鱼雷型,主要作为鱼雷轰炸机使用,可外挂鱼雷和副油箱。轰-5鱼雷型装备了普通直航鱼雷和“鱼-2”空投火箭动力鱼雷。其中“鱼-2”鱼雷是苏联PAT-52鱼雷的仿制品,60年前已开始试制,直至71年正式装备部队,命名“空舰-1”(KJ-1),后规范命名为“鱼-2”。弹径450mm,长3.89米,重627千克。该鱼雷投放后在减速伞作用下缓慢入水,随后启动火箭发动机,速度高达60到70节。虽然“鱼-2”射程仅有5000米,但是由于速度高,舰艇基本上无法躲避。在最初的规划中,曾计划生产2000条该型鱼雷,后随着时间推移,投掷火箭鱼雷的轰-5面对的防空火力越来越强,基本上不可能接近投弹。且“鱼-2”没有制导能力,命中率低。为此1976年海军希望“鱼-2”能由突防能力更强的强-5发射。随后的试验不太成功,1986年后海军停止订货,直至停产只生产了200余条实战型“鱼-2”。上图为陈列在展览馆内的该型鱼雷。</P><P></P><P>
轰-5的机头特写 </P><P>机头装有23-1型23mm固定机炮。23-1机炮初速680米/秒,射速800发/分。尾部炮塔有两门相同型号的机炮。</P><P></P><P>
地勤正在向轰-5上挂载炸弹</P><P></P><P>
250千克炸弹</P><P></P><P>
以上两种炸弹均系苏联产品的仿制品,设计上类似纳粹德国的带有防穿透凸缘的炸弹。</P><P></P><P>
轰-5拖靶机 </P><P>轰-5拖靶机是应阿尔巴尼亚的要求由轰-5改装的,可拖拽5米和12米两种靶袋,用于高射炮的射击训练。</P><P>
</P>
[此贴子已经被真楚再战风云于2004-10-1 2:16:03编辑过]
<P>轰-6尾炮</P><P></P><P>歼-7IIA </P><P>歼-7ⅡA是在歼-7Ⅱ的改型,于84年3月7日由余文明驾驶首飞。ⅡA型加装了引进的先进火控设备。空速管缩短,移到机头右上方,并改为固定式。雷达天线罩得到改进。垂尾顶部安装有甚高频(VHF)天线。</P><P></P><P>
歼-7B是歼-7Ⅱ的出口型,1982年5月首飞。它使用更先进的弹射座椅,翼下可兼挂西方近距空空导弹——主要是法国魔术R.550近距空空导弹,或国产霹雳-2导弹,换装煤油启动的延寿涡喷7-乙发动机。改装了机载电子设备和座舱仪表,飞机的主要成品、附件的寿命有所延长。B型出口埃及(由A型升级,下图,可见歼-7A上座舱后部的小窗口仍然保留,机炮有所不同),出口伊拉克约90架,苏丹22架,其中7架于1996年后交付。伊拉克的歼-7B在与伊朗的两伊战争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海湾战争中则只有挨打的份。有意思的是后来伊朗也购买了少量歼-7N型战斗机。</P><P></P><P>歼-7M </P><P>歼-7M是歼-7系列中以ⅡA型为基础重要的出口型号,1983年8月31日首飞。歼-7M的研制过程颇有戏剧性,改革开放之初航空工业部决定以歼-7飞机为窗口引进英国的航空电子火控设备,为空军改装100架歼-7,点名让成飞的屠基达同志参与并主持专家组与英方马可尼公司谈判。屠基达等中方人员当时对平视显示器、武器瞄准计算机、数字电路等先进技术的情况了解不多,经过反复学习、咨询和谈判,初步确立了引进马可尼火控设备的方案。但此时国民经济调整,上级决定撤消马可尼引进项目,空军也表示不要改装后的飞机了。屠基达认为,令歼-7实现平视显示和快速热线射击非常重要,而且多达4000万人民币的合同预定金、银行信贷、保险、手续费等也已支付。因此兼任歼-7M型外贸歼击机总设计师的屠基达,积极和领导机关研究万全之策。最后上级同意用马可尼电子火控设备先装在M型上出口,解决缺乏引进资金这一矛盾。这样做,不仅工作量大,有技术风险,而且原本参加引进生产线的专业厂已全部退出,领导机关的联合办公也已撤消,全部专业技术工作只能由成飞公司自己承担。特别是部分人置疑马可尼、歼-7M等项目已经变成了单纯的进出口业务,流言蜚语甚多。最终成飞通过艰苦努力,打破国内新机研制的程序惯例,制造上先通过10架飞机的制造,做好1300多项新零件的工艺鉴定工作。引进合同和到2亿多美金的出口合同胜利实施,以引进设备改装的歼-7M型诞生了。</P><P></P><P>
歼-7从I型、II型到通过出口发展到M型,前后共达30多项改进,仿制色彩渐渐消失,创新色彩日渐突出。1985年歼-7M型飞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又荣获国家首枚大型复杂武器装备金质奖,成为国家拿在手上的最好的轻型歼击机。歼-7M飞机在第一个出口合同之后,从1987年起,又开创了向其他几个国家改型出口的途径,成为我国唯一在国际军机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飞机。该型号引进国外7项电子火控设备,提高了弹射座椅的性能指标,翼下挂架可挂霹雳-2、霹雳-7导弹或西方近距空空导弹。为此进行了相应的外挂系统改进工作。翼下增加了一对外挂点,可挂火箭、炸弹、副油箱(机身挂点800升,翼下挂点500升)。采用了新型防鸟撞风挡。起落架得到了加强,换装寿命延长的涡喷-7乙(WP-7BM)发动机,推力3420千克,加力推力6100千克。WP-7BM是国内延寿改型涡喷-7乙B的出口型号,81年通过技术鉴定,首翻期为200小时,总寿命为600小时。 </P><P></P><P>
歼-7MP型战斗机 </P><P>歼-7MP是M型的改进型,1988年6月9日首飞。加装电子设备和座舱后视镜,改装外挂系统,可挂不同型号的空空导弹、火箭弹、航弹。加装马丁·贝克10L零零弹射座椅。驾驶杆缩短了50毫米,减轻了飞行员手臂疲劳。MP最突出的改进是电子系统和显示系统,导航系统整合柯林斯公司的AN/ARN-147VOR/ILS甚高频全向信标系统/仪表着陆系统接收机、PROLINE II DME-42数字距离探测系统。我国共进口了约100套该类设备。雷达选用GEC·马可尼的“空中巡逻兵”雷达。歼-7P、歼-7PG、歼-7MB、歼-7N都是在MP型的基础上,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而发展的出口型。</P><P></P><P>
其中巴基斯坦第一份订单就是20架歼-7P,于1985年提出定货。巴军将P型改称为“天空闪电”(Skybolt)。P型可带一个中央机腹副油箱,两枚AIM-9P“响尾蛇”空导弹,以及两门北方工业公司(Nolinco)的30毫米机炮,每门备弹60发,有效射程800米。除AIM-9P/L“响尾蛇”导弹外,也可携带中国的霹雳-5、霹雳-7或者是法国“魔术”导弹。翼下有4个外挂架,可挂4枚空对空导弹。P型采用中国生产的IV(HTY-4)型弹射座椅,它可以在零高度和速度大于140千米/小时的情况下使用。IV型弹射座椅是在III型弹射座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不但用于歼-7P,也用于中国的歼-8战斗机。该型座椅有良好的自动分离性能,先期弹出的稳定伞快速将降落伞打开。缺点是在起飞前必须打开至少11个弹射保险销。89年MP型开始交付巴基斯坦空军,至94年交付完毕。93年中国订购了意大利FIAR公司探测距离达55千米的GRIFO-7多模式火控雷达,用于替换巴方第二批购入的歼-7P使用的“空中巡逻兵”雷达。GRIFO-7的突出优点是使得歼-7P和MP具有了真正的全天候昼夜空战和对地攻击能力。据称巴基斯坦最初订购了20架歼-7P,后增购60架歼-7P,最终进口80架MP型。至1994到1995年,巴方的头20架歼-7P通过改装GRIFO-7雷达,升级到了第二批P型和MP型的标准。歼-7MP目前装备了巴空军第2、14、15、17、18、19、20中队。中国为巴基斯坦建立的歼-6大修厂在歼-7P交货后,也开始执行大修歼-7P的任务。在一架歼-7P飞行800小时或约8年后,就必需进厂大修。更重要的是,涡喷-7B发动机的首次大修飞行时间仅为200小时。歼-7的机身大修大约需要30个星期,期间会将所有部件拆卸,进行全面细致检修。在90年代开始的大修中,歼-7P上的中国产电子设备被拆下,换上新的绝缘性能更好的电缆,更换全部橡胶密封件和部分输油管道。同时最重要的是,把GEC·马可尼雷达换成新的FIAR GRIFO7雷达。 歼-7N和歼教-7N是出售给伊朗的歼-7B型,根据伊朗军方要求做了少许改动。伊朗方面共订购了约20到30架歼-7N,可使用美国AIM-7P近距空空导弹和法国“魔术”导弹。为此进行了符合西方武器要求的军械外桂研制工作。但据称由于成飞和中航技在出口和后期维护的具体*作出现诸多与伊朗用户的矛盾,导致最终双方不欢而散,伊方未再大量订货。</P><P></P><P>
歼-7H </P><P>歼-7H(原歼-7ⅡH)是歼-7Ⅱ的改型。1985年3月首飞。该型改用通用外挂梁,改装煤油启动的涡喷-7乙(WP-7BM)延寿发动机,主起落架支柱加强,采用无内胎轮胎,改装了发射控制电路,具有使用改进自以色列“怪蛇3”近距空空导弹的霹雳-8导弹的能力。但由于霹雳-8重量很大,歼-7必需加装200多千克的配重去保持平衡。直到采用双三角翼的歼-7E出现,才不再需要加装这一配重即可使用霹雳-8。 </P><P></P><P>
歼-7III型战斗机 </P><P>歼-7III是由成都飞机公司和贵州航空工业公司联合研制的全天候作战型,兼有对地攻击能力。歼-7III从1981年开始设计,1984年4月26日原型机首次试飞。该机的主要改进有:采用新的全天候雷达设备,改装IV型弹射座椅,增加机内燃油量,以及改装新的涡喷-13型发动机。机翼后缘装有吹气襟翼。改装新型的座舱盖,向右开启,上方有后视镜,装有零高度、零速度火箭弹射救生坐椅。在机腹短舱内安装一门23毫米机炮。</P><P></P><P>
轰-6是我国几种空地导弹的载机。由于我国对空地导弹保密很严格,这方面的资料非常匮乏。目前所知的可能是空地导弹的型号包括上游-2A(SY-2A)的改型。上游-2A是上游-2反舰导弹的改型,用涡喷发动机取代了上游-2的火箭发动机,射程增加到130千米以上,长度增加少许。上游-2A采用GPS+惯导+末段主动雷达制导。最容易识别的特征是其进气道装在弹体后上方,类似于美国AGM-86。据信上游2A的空地改型取消了火箭助推器,导引方式沿用上游-2A的模式,但末段有所不同。根据一些资料,该弹可能涂成黑色。另外外界传说的中国空地导弹还包括“红鸟”系列巡航导弹,载机同样是轰-6</P><P></P><P>
轰-6 086号是发动机试验高空平台 </P><P>轰-6 086号是发动机试验高空平台,于1969年以图-16改装完毕。炸弹舱内加装一个可升降发动机平台,前端有一圆环作为进气调节。086号完成了我国大量发动机的试验工作。 </P><P></P><P>轰油-6空中加油机 </P><P>轰-6最新改型是轰油-6空中加油机,该机在翼下加装两个软式加油吊舱,能为歼-8ⅡD空中加油型战斗机进行加油(下图)。该型号取消了机头玻璃镶嵌结构的观察轰炸舱、尾炮等,尾部观察窗略有增大。该改型全机可载油37吨,输油18.5吨,约够6架歼-型机使用。对接*作通过仪表指引和目视控制。该型机的导航系统为两套惯性导航系统组成,互为备用,加装了两套塔康导航系统,用于加、受油机空中测距和对地近程导航、定向仪。加装航向姿态系统。机头装有气象雷达。通信系统增加了两套超短波单边带电台、两部保密电台和救生电台。电子对抗设备中增装了雷达告警设备和箔条/红外诱饵投放器。为了实施夜间加油,在左右挂架两侧、左右起落架短舱内侧的尾锥内、后机务舱两侧各装了一个白光灯。加油吊舱也装有指示灯。</P><P></P><P></P><P>正准备受油的歼八</P><P></P><P>
未经证实的说法是,携带两枚空地导弹的是轰-6H型。某型导弹中段采用惯性制导,末段采用电视制导头,将图象发回轰-6H,由武器控制员锁定目标。H型本身主要改动了导航设备。此外在C-801反舰导弹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据称编号为“空地8”的空地导弹,发射载机同样采用轰-6。</P><P></P><P>
地勤正为轰-6尾炮装填弹药 </P><P>直到21世纪,轰-6的炮塔仍在生产、研究和改进。令人对此不太理解,毕竟现在的战斗机都装有空空导弹,不可能凑到机炮射程内发起攻击。炮塔的重量,不如让给电子干扰设备等使用。</P><P></P><P>轰-6尾炮</P><P></P><P>歼-7IIA </P><P>歼-7ⅡA是在歼-7Ⅱ的改型,于84年3月7日由余文明驾驶首飞。ⅡA型加装了引进的先进火控设备。空速管缩短,移到机头右上方,并改为固定式。雷达天线罩得到改进。垂尾顶部安装有甚高频(VHF)天线。</P><P></P><P>
歼-7B是歼-7Ⅱ的出口型,1982年5月首飞。它使用更先进的弹射座椅,翼下可兼挂西方近距空空导弹——主要是法国魔术R.550近距空空导弹,或国产霹雳-2导弹,换装煤油启动的延寿涡喷7-乙发动机。改装了机载电子设备和座舱仪表,飞机的主要成品、附件的寿命有所延长。B型出口埃及(由A型升级,下图,可见歼-7A上座舱后部的小窗口仍然保留,机炮有所不同),出口伊拉克约90架,苏丹22架,其中7架于1996年后交付。伊拉克的歼-7B在与伊朗的两伊战争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海湾战争中则只有挨打的份。有意思的是后来伊朗也购买了少量歼-7N型战斗机。</P><P></P><P>歼-7M </P><P>歼-7M是歼-7系列中以ⅡA型为基础重要的出口型号,1983年8月31日首飞。歼-7M的研制过程颇有戏剧性,改革开放之初航空工业部决定以歼-7飞机为窗口引进英国的航空电子火控设备,为空军改装100架歼-7,点名让成飞的屠基达同志参与并主持专家组与英方马可尼公司谈判。屠基达等中方人员当时对平视显示器、武器瞄准计算机、数字电路等先进技术的情况了解不多,经过反复学习、咨询和谈判,初步确立了引进马可尼火控设备的方案。但此时国民经济调整,上级决定撤消马可尼引进项目,空军也表示不要改装后的飞机了。屠基达认为,令歼-7实现平视显示和快速热线射击非常重要,而且多达4000万人民币的合同预定金、银行信贷、保险、手续费等也已支付。因此兼任歼-7M型外贸歼击机总设计师的屠基达,积极和领导机关研究万全之策。最后上级同意用马可尼电子火控设备先装在M型上出口,解决缺乏引进资金这一矛盾。这样做,不仅工作量大,有技术风险,而且原本参加引进生产线的专业厂已全部退出,领导机关的联合办公也已撤消,全部专业技术工作只能由成飞公司自己承担。特别是部分人置疑马可尼、歼-7M等项目已经变成了单纯的进出口业务,流言蜚语甚多。最终成飞通过艰苦努力,打破国内新机研制的程序惯例,制造上先通过10架飞机的制造,做好1300多项新零件的工艺鉴定工作。引进合同和到2亿多美金的出口合同胜利实施,以引进设备改装的歼-7M型诞生了。</P><P></P><P>
歼-7从I型、II型到通过出口发展到M型,前后共达30多项改进,仿制色彩渐渐消失,创新色彩日渐突出。1985年歼-7M型飞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又荣获国家首枚大型复杂武器装备金质奖,成为国家拿在手上的最好的轻型歼击机。歼-7M飞机在第一个出口合同之后,从1987年起,又开创了向其他几个国家改型出口的途径,成为我国唯一在国际军机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飞机。该型号引进国外7项电子火控设备,提高了弹射座椅的性能指标,翼下挂架可挂霹雳-2、霹雳-7导弹或西方近距空空导弹。为此进行了相应的外挂系统改进工作。翼下增加了一对外挂点,可挂火箭、炸弹、副油箱(机身挂点800升,翼下挂点500升)。采用了新型防鸟撞风挡。起落架得到了加强,换装寿命延长的涡喷-7乙(WP-7BM)发动机,推力3420千克,加力推力6100千克。WP-7BM是国内延寿改型涡喷-7乙B的出口型号,81年通过技术鉴定,首翻期为200小时,总寿命为600小时。 </P><P></P><P>
歼-7MP型战斗机 </P><P>歼-7MP是M型的改进型,1988年6月9日首飞。加装电子设备和座舱后视镜,改装外挂系统,可挂不同型号的空空导弹、火箭弹、航弹。加装马丁·贝克10L零零弹射座椅。驾驶杆缩短了50毫米,减轻了飞行员手臂疲劳。MP最突出的改进是电子系统和显示系统,导航系统整合柯林斯公司的AN/ARN-147VOR/ILS甚高频全向信标系统/仪表着陆系统接收机、PROLINE II DME-42数字距离探测系统。我国共进口了约100套该类设备。雷达选用GEC·马可尼的“空中巡逻兵”雷达。歼-7P、歼-7PG、歼-7MB、歼-7N都是在MP型的基础上,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而发展的出口型。</P><P></P><P>
其中巴基斯坦第一份订单就是20架歼-7P,于1985年提出定货。巴军将P型改称为“天空闪电”(Skybolt)。P型可带一个中央机腹副油箱,两枚AIM-9P“响尾蛇”空导弹,以及两门北方工业公司(Nolinco)的30毫米机炮,每门备弹60发,有效射程800米。除AIM-9P/L“响尾蛇”导弹外,也可携带中国的霹雳-5、霹雳-7或者是法国“魔术”导弹。翼下有4个外挂架,可挂4枚空对空导弹。P型采用中国生产的IV(HTY-4)型弹射座椅,它可以在零高度和速度大于140千米/小时的情况下使用。IV型弹射座椅是在III型弹射座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不但用于歼-7P,也用于中国的歼-8战斗机。该型座椅有良好的自动分离性能,先期弹出的稳定伞快速将降落伞打开。缺点是在起飞前必须打开至少11个弹射保险销。89年MP型开始交付巴基斯坦空军,至94年交付完毕。93年中国订购了意大利FIAR公司探测距离达55千米的GRIFO-7多模式火控雷达,用于替换巴方第二批购入的歼-7P使用的“空中巡逻兵”雷达。GRIFO-7的突出优点是使得歼-7P和MP具有了真正的全天候昼夜空战和对地攻击能力。据称巴基斯坦最初订购了20架歼-7P,后增购60架歼-7P,最终进口80架MP型。至1994到1995年,巴方的头20架歼-7P通过改装GRIFO-7雷达,升级到了第二批P型和MP型的标准。歼-7MP目前装备了巴空军第2、14、15、17、18、19、20中队。中国为巴基斯坦建立的歼-6大修厂在歼-7P交货后,也开始执行大修歼-7P的任务。在一架歼-7P飞行800小时或约8年后,就必需进厂大修。更重要的是,涡喷-7B发动机的首次大修飞行时间仅为200小时。歼-7的机身大修大约需要30个星期,期间会将所有部件拆卸,进行全面细致检修。在90年代开始的大修中,歼-7P上的中国产电子设备被拆下,换上新的绝缘性能更好的电缆,更换全部橡胶密封件和部分输油管道。同时最重要的是,把GEC·马可尼雷达换成新的FIAR GRIFO7雷达。 歼-7N和歼教-7N是出售给伊朗的歼-7B型,根据伊朗军方要求做了少许改动。伊朗方面共订购了约20到30架歼-7N,可使用美国AIM-7P近距空空导弹和法国“魔术”导弹。为此进行了符合西方武器要求的军械外桂研制工作。但据称由于成飞和中航技在出口和后期维护的具体*作出现诸多与伊朗用户的矛盾,导致最终双方不欢而散,伊方未再大量订货。</P><P></P><P>
歼-7H </P><P>歼-7H(原歼-7ⅡH)是歼-7Ⅱ的改型。1985年3月首飞。该型改用通用外挂梁,改装煤油启动的涡喷-7乙(WP-7BM)延寿发动机,主起落架支柱加强,采用无内胎轮胎,改装了发射控制电路,具有使用改进自以色列“怪蛇3”近距空空导弹的霹雳-8导弹的能力。但由于霹雳-8重量很大,歼-7必需加装200多千克的配重去保持平衡。直到采用双三角翼的歼-7E出现,才不再需要加装这一配重即可使用霹雳-8。 </P><P></P><P>
歼-7III型战斗机 </P><P>歼-7III是由成都飞机公司和贵州航空工业公司联合研制的全天候作战型,兼有对地攻击能力。歼-7III从1981年开始设计,1984年4月26日原型机首次试飞。该机的主要改进有:采用新的全天候雷达设备,改装IV型弹射座椅,增加机内燃油量,以及改装新的涡喷-13型发动机。机翼后缘装有吹气襟翼。改装新型的座舱盖,向右开启,上方有后视镜,装有零高度、零速度火箭弹射救生坐椅。在机腹短舱内安装一门23毫米机炮。</P><P>
</P>
<P>顶一个先</P>
很详细..顶一下..不过2.3楼的字重叠了...
<P>楼主辛苦了</P>
顶了
<P>楼主加油啊,期待中……</P>[em02][em02][em02]
顶!!
怎么就完了?
<P>太棒了!!!!!!!!!!!!!!</P>
严重文不对题  再来点好吗
不错!
你转贴别人的文章都不注明的!!!!! [em06][em03]
辛苦
<P>没完成,并且有重复上传,期待中</P>
以前贴过
顶!~
这样的好贴太少了!
<B>以下是引用<I>seawind</I>在2004-10-2 12:39:00的发言:</B>
怎么就完了?


9494
好!!!!!
没有最新的!!!!
没有最新的!!!!
不全啊。其他的呢?还有人说是转贴,到底什么回事啊。
太辛苦了谢谢!!!!!
<P>非常精彩!!</P><P>不错呀!</P>
<P>老兄,这是我在子陵的贴子,我花了三个礼拜才做完,你转贴也打声招呼好吧.</P><P>http://www.armysky.com/bbs/dispbbs.asp?BoardID=6&amp;ID=24762</P>
强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顶,继续
<P>非常精彩!!可惜都是旧机,新的呢?</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0-20 20:16:19编辑过]
<B>以下是引用<I>Manx</I>在2004-10-18 23:20:00的发言:</B>

<P>老兄,这是我在子陵的贴子,我花了三个礼拜才做完,你转贴也打声招呼好吧.</P>
<P>http://www.armysky.com/bbs/dispbbs.asp?BoardID=6&amp;ID=24762</P>


     确实是这样哦,支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