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下一代商业遥感卫星分辨率0.62 m,技术来源:遥感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5:11:19


大F数长焦距空间相机光学系统设计
          
Optical System Design of Space Camera with Large F number and Long Focal Length

李旭阳    李英才    马臻    易红伟    冯广军   
摘    要
随着空间技术的不断发展,地元分辨率不断提高,空间相机光学系统的设计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分析了长焦距空间相机光学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研究了大F数、长焦距空间光学系统的设计原理,并进行了光学系统设计。设计了谱段位于500-800 nm,焦距f=7200 mm,F=14.4的大F数、长焦距的折轴三反光学系统。结果表明,光学系统视场角达到1.6°,在450 km的轨道上,地面幅宽可以达到12.5 km,像元尺寸为10 μm时,地面像元分辨率达到0.62 m,当中心遮拦为6%时,Nyquist频率(50 lp/mm)处调制传递函数(MTF)优于0.38,成像质量达到衍射极限,光学系统畸变量优于0.5%,可以满足高分辨率空间相机对地观测的使用要求,同时也验证了大F数、长焦距光学系统的设计原理。



大F数长焦距空间相机光学系统设计
          
Optical System Design of Space Camera with Large F number and Long Focal Length

李旭阳    李英才    马臻    易红伟    冯广军   
摘    要
随着空间技术的不断发展,地元分辨率不断提高,空间相机光学系统的设计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分析了长焦距空间相机光学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研究了大F数、长焦距空间光学系统的设计原理,并进行了光学系统设计。设计了谱段位于500-800 nm,焦距f=7200 mm,F=14.4的大F数、长焦距的折轴三反光学系统。结果表明,光学系统视场角达到1.6°,在450 km的轨道上,地面幅宽可以达到12.5 km,像元尺寸为10 μm时,地面像元分辨率达到0.62 m,当中心遮拦为6%时,Nyquist频率(50 lp/mm)处调制传递函数(MTF)优于0.38,成像质量达到衍射极限,光学系统畸变量优于0.5%,可以满足高分辨率空间相机对地观测的使用要求,同时也验证了大F数、长焦距光学系统的设计原理。



近日,2011年国防科技工业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常万全,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苗圩出席会议并作讲话。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局局长陈求发作工作报告。会议表彰了2010年在国防科学技术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分辨率CCD遥感相机”项目荣获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
  高分辨率遥感相机是遥感卫星的主载荷,主要用于获取目标的高分辨率、高清晰图像,为资源勘察、环境监测、城市规划、防震减灾和空间科学试验服务。西安光机所科研人员坚持自主创新,潜心攻关、奋勇拼搏,突破了长焦距非球面光学系统及相机对空间环境的适应性、CCD高分辨率推扫成像和高速、实时、低噪声视频信号处理等关键技术,终于研制成功星载长焦距高分辨率CCD遥感相机,填补了国内空白。相关获得的图像清晰、层次丰富、像质优良。它是我国卫星遥感有效载荷研发的重大突破,对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具有重大意义

近日,2011年国防科技工业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常万全,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苗圩出席会议并作讲话。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局局长陈求发作工作报告。会议表彰了2010年在国防科学技术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分辨率CCD遥感相机”项目荣获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
  高分辨率遥感相机是遥感卫星的主载荷,主要用于获取目标的高分辨率、高清晰图像,为资源勘察、环境监测、城市规划、防震减灾和空间科学试验服务。西安光机所科研人员坚持自主创新,潜心攻关、奋勇拼搏,突破了长焦距非球面光学系统及相机对空间环境的适应性、CCD高分辨率推扫成像和高速、实时、低噪声视频信号处理等关键技术,终于研制成功星载长焦距高分辨率CCD遥感相机,填补了国内空白。相关获得的图像清晰、层次丰富、像质优良。它是我国卫星遥感有效载荷研发的重大突破,对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空间光学排头兵
——记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空间光学专家李英才

本刊记者/高妍 杨进平





李英才


        当工程总指挥用洪亮的声音宣布项目成功的一刻,掌声与欢呼声立即充盈整个空间,夺眶而出的泪水、三五成群的拥抱、频频闪烁的灯光……这是我们经常在电视新闻中看到的画面,在那一刻,所有人会被感染。但少有人能够体会这泪水和欢呼中饱含着多少无言的坚持,鲜花与掌声背后隐藏着多少不懈的付出。上千张设计图纸、无数次研究实验、以微米差别计量的反复调试……多少不眠不休的夜晚才换来这一刻的豪情勃发、肆意纾解。
        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无数科研工作者走在这条平淡而漫长的路上,甘于平淡,不惧漫长,将自己的青春乃至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科研事业,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空间光学专家李英才便是他们中的一员。



1985年在荷兰参加国际光学年会



与英国贝茨教授亲切交谈

        勤奋好学 科技报国

        1945年,李英才出生在余姚市四明山区一个叫做流水潭的山村。自幼清贫的家庭环境培养了李英才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勇于争先的精神。1962年,李英才从余姚中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光学仪器系,异彩多姿的光学世界向他敞开怀抱,而他也许下相伴终生的承诺。不懈的努力使他获得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也为今后在科研战线的成功打下了基础。1967年,李英才大学毕业,却因“文革”影响,被分配到连云港农场劳动锻炼,但他在劳动之余仍心系光学。所幸不到两年他就被调到了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开始从事光电测量系统的研究工作。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是中科院在西北地区最大的研究所之一,创建于1962年,是以战略高技术创新与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综合性科研基地型研究所,重点学科领域包括瞬态光学、空间光学、光电工程、光电子学、光子技术、信息光子学、水下光学等。
        光机所发展到第六个年头,李英才来到西安光机所工作。古都西安以深邃包容的姿态温暖着每一个异乡人,李英才的所学所想有了用武之地,长期被压抑的激情终于迸发出来,干渴的鱼儿重回大海,广阔天地酣畅遨游。
        初出茅庐的李英才把满腔热情都用在了科研上,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他在多个项目中表现出色,取得了相当惹眼的成绩,多次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奖。比如,在小型高速电影经纬仪项目中,他负责设计的摄影和电视测量光学系统,就创新性地把双反射镜跟踪和光学消像旋转技术成功用于经纬仪,使得仪器的跟踪速度和加速度分别提高5倍和10倍,从而实现了高速运动目标的跟踪测量。这个项目的成功填补了我国外弹道近距离快速跟踪测量设备的空白,推动了国防技术相关领域的进步。
        在多目标终点弹道炸点测量系统项目中,他负责大视场测量变焦距光学系统的设计与研制,提出了大视场CCD测角误差实时修正方法并成功实现,使仪器测量精度和数据处理速度大幅提高,超过国外同类仪器先进水平,填补了多目标炸点自动化光电测量的国内空白。而线阵CCD立靶测量系统也是国内首次研制成功的无接触式光电立靶实时测量设备,解决了常规武器命中精度和概率的自动化测量问题,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的大潮汹涌而至,也同样影响着科研领域。随着国家各项政策逐步放开,科研方法和技术呈现出多样化,科研交流的机会也逐步增多。到1980年代中期,李英才由于表现优秀,得以作为访问学者到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进修并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期间,他先后参与研制了CCD-阶梯光栅天文摄谱仪、光栅多光束干涉测量仪和天文分光测量用可调谐声光滤光器等,并与英国同行一起在《Applied optics》上发表三篇论文,得到了导师和同行的赞誉。回国后他又在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大口径超宽带红外可调谐声光滤光器以及可用于飞机、导弹等尾焰快速光谱测量的新型AOTF光谱仪。



向首长和专家汇报项目进展情况

        不断创新 勇攀高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科研工作取得长远发展的根本之路。
        西安光机所十分重视创新文化建设,推崇以人为本、奉献真诚、成就事业的价值观;推崇目标一致、系统思考、凝聚智慧、协同负责的核心理念;推崇求真务实、不断创新、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科研作风。李英才和他的光学遥感团队便是这创新文化、自主创新意识的积极践行者。
        从英国归来后,李英才秉承科研工作始终为国家服务的精神,开始转向空间光学研究,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创新,以丰硕的科研成果报效祖国。
        1987年,在五谱段三拼接CCD多光谱相机项目中,李英才设计出了长焦距复消色差物镜与五谱段分色棱镜组合的光学系统,国内首次采用全反全透棱镜实现CCD精密光学拼接,并完成样机研制。该预研成果后来应用于星载多光谱相机和机载多光谱扫描仪中。
        1990年,李英才主持了轻型大画幅航空相机光学系统的研制,相机具有104°超宽视场,结构紧凑,适合轻型无人机装载,全视场照相分辨率优于国外同类相机先进水平。该相机定型批量生产交付,得到用户的好评。该项目获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3年,他在载人飞船可见光相机项目中担任副主任设计师,参与完成相机非球面光学设计加工,提出大口径反射式相机消杂光技术方案,设计并研制相机遮光罩及杂光测量仪等,已在神舟飞船可见光相机上得到成功应用。因此他被授予载人航天工程优秀工作者。
        1996年,他带领项目组提出了详查普查结合型遥感相机系统的创新设计思想。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突破了大口径、折轴式非球面三反光学系统、TDI-CCD时钟驱动与行同步控制、多路平行高速低噪声视频信号处理等8项关键技术,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长焦距、高分辨率、可变焦距CCD遥感相机,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类相机先进水平。因此他被授予为国家“863”计划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该项成果获二等奖。
        2001年,他和他的团队首次提出TDI-CCD亚像元成像的设计思想,在中科院预研基金的支持下,完成了关键技术攻关和样机研制,动态推扫成像表明亚像元成像的分辨率提高了1.4倍。该项技术申请了发明专利
        在国家高新工程项目中,他担任遥感卫星主载荷高分辨率相机的总设计师,提出先进的设计方案和相机研制13项专利技术,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出色完成了长焦距、高分辨相机研制,为我国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相机研制过程中,他带领项目组坚持自主创新,顽强拼搏,攻克了相机研制和试验中的关键难题,提高了相机的在轨成像质量和可靠性。卫星传回的图像清晰,层次丰富,信噪比高,动态范围宽,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我国的高分辨率光学遥感技术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对相机获取的遥感图像经判读分析认为,图像识别和目标确认能力分别提高了45%和70%
,得到用户一致好评。正如全国人大常任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的贺信中指出的:“这是我国对地观测技术领域的又一新进展;是我院卫星遥感有效载荷研发的又一重大突破;对加强我国航天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具有重大意义
。”
        这一项项的科研创新成果,不仅为李英才和他的项目团队赢得了众多的荣誉,更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我国高分辨率遥感、国土资源勘查、环境监测、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领域做出重大贡献。



在加拿大多伦多访问

        为人师表 乐于奉献

        2009年9月,在第四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大会上,西安光机所光学遥感团队获得“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是中科院唯一获此殊荣的集体。
        西安光机所光学遥感团队成立于1993年,不到20年的时间,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光学、精密机械、无线电、自动控制、图像信号处理、精密热控等多个学科专业技术人才的团队,其中75%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
        多年来,团队以国家急需为自己的科研目标,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瞄准国际前沿,自主创新,坚持致力于遥感领域重大创新项目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在国家“863”计划、高新工程和载人航天工程等国家重大任务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并推动了国内光学遥感技术的发展,在相关领域产生了积极影响。
        作为团队的领军人物,李英才尤其注重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和团队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在项目工作中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以创新为先导,协作攻关,稳步推进,使主观效能最大化发挥,逐步形成了一支团结协作、创新奉献的科研团队,在科研工作中展现了不凡的风采。
        李英才在光电测量和空间光学领域从事科研工作40多年,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科研事业。他曾长期担任空间光学室主任,开拓了西安光机所空间光学研究方向,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付出了巨大心血。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他还主持研制了长焦距平行光管、视频MTF测量仪和CCD拼接及综合性能测量仪等多种科研仪器设备,大大增强了科研实力,该实验室已成为我国西北空间光学遥感研究基地。
        李英才热爱祖国,身体力行实践着科技工作者科技强国的光荣使命。他严谨踏实、刻苦钻研的科研作风,坚持不懈、积极探索的科研精神,乐于奉献、甘为人梯的高尚品格都成为学生和年轻科研人员的楷模。作为博士生导师,先后培养了博士22人、硕士15人,现在他们都已成长为科研骨干。
        李英才和老一辈的科研人员深深明白科技创新的压力最终会落在年轻人的身上、适当的压力能够使人快速成长的道理,于是,他们积极发挥自身“传帮带”的作用,促进年轻科研人员担当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任,让他们在实际科研工作中锻炼自己,以激发年轻人勇于挑战、敢为人先的精神。在李英才的带领下,他们立足我国国情,脚踏实地,瞄准国际前沿技术,团结互助,顽强拼搏,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取得了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成果。而整支团队始终心怀祖国和人民,不惧挑战、吃苦耐劳、甘愿奉献的精神,更让人动容。一些老同志坚持和年轻人一起加班加点,常常工作超过12小时,节假日都很少休息。年轻一代热爱自己的科研工作,主动承担最艰苦的任务,在项目研制、测试等关键时刻,他们甚至一连几个月待在实验室。
        正是这样一支甘于奉献、吃苦耐劳、有着强烈求是精神的队伍,才使得各项科研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重大突破。那一项项的科研成果是李英才和他的项目团队为我们奏出的最嘹亮、最动听的乐章。
        如今的李英才已过花甲之年,但他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仍然带领他的团队奋战在科研工作的第一线。我们有理由发一声赞叹,附一声喝彩,并由衷崇敬。

中国空间光学排头兵
——记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空间光学专家李英才

本刊记者/高妍 杨进平





李英才


        当工程总指挥用洪亮的声音宣布项目成功的一刻,掌声与欢呼声立即充盈整个空间,夺眶而出的泪水、三五成群的拥抱、频频闪烁的灯光……这是我们经常在电视新闻中看到的画面,在那一刻,所有人会被感染。但少有人能够体会这泪水和欢呼中饱含着多少无言的坚持,鲜花与掌声背后隐藏着多少不懈的付出。上千张设计图纸、无数次研究实验、以微米差别计量的反复调试……多少不眠不休的夜晚才换来这一刻的豪情勃发、肆意纾解。
        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无数科研工作者走在这条平淡而漫长的路上,甘于平淡,不惧漫长,将自己的青春乃至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科研事业,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空间光学专家李英才便是他们中的一员。



1985年在荷兰参加国际光学年会



与英国贝茨教授亲切交谈

        勤奋好学 科技报国

        1945年,李英才出生在余姚市四明山区一个叫做流水潭的山村。自幼清贫的家庭环境培养了李英才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勇于争先的精神。1962年,李英才从余姚中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光学仪器系,异彩多姿的光学世界向他敞开怀抱,而他也许下相伴终生的承诺。不懈的努力使他获得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也为今后在科研战线的成功打下了基础。1967年,李英才大学毕业,却因“文革”影响,被分配到连云港农场劳动锻炼,但他在劳动之余仍心系光学。所幸不到两年他就被调到了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开始从事光电测量系统的研究工作。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是中科院在西北地区最大的研究所之一,创建于1962年,是以战略高技术创新与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综合性科研基地型研究所,重点学科领域包括瞬态光学、空间光学、光电工程、光电子学、光子技术、信息光子学、水下光学等。
        光机所发展到第六个年头,李英才来到西安光机所工作。古都西安以深邃包容的姿态温暖着每一个异乡人,李英才的所学所想有了用武之地,长期被压抑的激情终于迸发出来,干渴的鱼儿重回大海,广阔天地酣畅遨游。
        初出茅庐的李英才把满腔热情都用在了科研上,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他在多个项目中表现出色,取得了相当惹眼的成绩,多次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奖。比如,在小型高速电影经纬仪项目中,他负责设计的摄影和电视测量光学系统,就创新性地把双反射镜跟踪和光学消像旋转技术成功用于经纬仪,使得仪器的跟踪速度和加速度分别提高5倍和10倍,从而实现了高速运动目标的跟踪测量。这个项目的成功填补了我国外弹道近距离快速跟踪测量设备的空白,推动了国防技术相关领域的进步。
        在多目标终点弹道炸点测量系统项目中,他负责大视场测量变焦距光学系统的设计与研制,提出了大视场CCD测角误差实时修正方法并成功实现,使仪器测量精度和数据处理速度大幅提高,超过国外同类仪器先进水平,填补了多目标炸点自动化光电测量的国内空白。而线阵CCD立靶测量系统也是国内首次研制成功的无接触式光电立靶实时测量设备,解决了常规武器命中精度和概率的自动化测量问题,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的大潮汹涌而至,也同样影响着科研领域。随着国家各项政策逐步放开,科研方法和技术呈现出多样化,科研交流的机会也逐步增多。到1980年代中期,李英才由于表现优秀,得以作为访问学者到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进修并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期间,他先后参与研制了CCD-阶梯光栅天文摄谱仪、光栅多光束干涉测量仪和天文分光测量用可调谐声光滤光器等,并与英国同行一起在《Applied optics》上发表三篇论文,得到了导师和同行的赞誉。回国后他又在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大口径超宽带红外可调谐声光滤光器以及可用于飞机、导弹等尾焰快速光谱测量的新型AOTF光谱仪。



向首长和专家汇报项目进展情况

        不断创新 勇攀高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科研工作取得长远发展的根本之路。
        西安光机所十分重视创新文化建设,推崇以人为本、奉献真诚、成就事业的价值观;推崇目标一致、系统思考、凝聚智慧、协同负责的核心理念;推崇求真务实、不断创新、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科研作风。李英才和他的光学遥感团队便是这创新文化、自主创新意识的积极践行者。
        从英国归来后,李英才秉承科研工作始终为国家服务的精神,开始转向空间光学研究,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创新,以丰硕的科研成果报效祖国。
        1987年,在五谱段三拼接CCD多光谱相机项目中,李英才设计出了长焦距复消色差物镜与五谱段分色棱镜组合的光学系统,国内首次采用全反全透棱镜实现CCD精密光学拼接,并完成样机研制。该预研成果后来应用于星载多光谱相机和机载多光谱扫描仪中。
        1990年,李英才主持了轻型大画幅航空相机光学系统的研制,相机具有104°超宽视场,结构紧凑,适合轻型无人机装载,全视场照相分辨率优于国外同类相机先进水平。该相机定型批量生产交付,得到用户的好评。该项目获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3年,他在载人飞船可见光相机项目中担任副主任设计师,参与完成相机非球面光学设计加工,提出大口径反射式相机消杂光技术方案,设计并研制相机遮光罩及杂光测量仪等,已在神舟飞船可见光相机上得到成功应用。因此他被授予载人航天工程优秀工作者。
        1996年,他带领项目组提出了详查普查结合型遥感相机系统的创新设计思想。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突破了大口径、折轴式非球面三反光学系统、TDI-CCD时钟驱动与行同步控制、多路平行高速低噪声视频信号处理等8项关键技术,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长焦距、高分辨率、可变焦距CCD遥感相机,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类相机先进水平。因此他被授予为国家“863”计划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该项成果获二等奖。
        2001年,他和他的团队首次提出TDI-CCD亚像元成像的设计思想,在中科院预研基金的支持下,完成了关键技术攻关和样机研制,动态推扫成像表明亚像元成像的分辨率提高了1.4倍。该项技术申请了发明专利
        在国家高新工程项目中,他担任遥感卫星主载荷高分辨率相机的总设计师,提出先进的设计方案和相机研制13项专利技术,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出色完成了长焦距、高分辨相机研制,为我国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相机研制过程中,他带领项目组坚持自主创新,顽强拼搏,攻克了相机研制和试验中的关键难题,提高了相机的在轨成像质量和可靠性。卫星传回的图像清晰,层次丰富,信噪比高,动态范围宽,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我国的高分辨率光学遥感技术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对相机获取的遥感图像经判读分析认为,图像识别和目标确认能力分别提高了45%和70%
,得到用户一致好评。正如全国人大常任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的贺信中指出的:“这是我国对地观测技术领域的又一新进展;是我院卫星遥感有效载荷研发的又一重大突破;对加强我国航天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具有重大意义
。”
        这一项项的科研创新成果,不仅为李英才和他的项目团队赢得了众多的荣誉,更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我国高分辨率遥感、国土资源勘查、环境监测、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领域做出重大贡献。



在加拿大多伦多访问

        为人师表 乐于奉献

        2009年9月,在第四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大会上,西安光机所光学遥感团队获得“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是中科院唯一获此殊荣的集体。
        西安光机所光学遥感团队成立于1993年,不到20年的时间,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光学、精密机械、无线电、自动控制、图像信号处理、精密热控等多个学科专业技术人才的团队,其中75%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
        多年来,团队以国家急需为自己的科研目标,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瞄准国际前沿,自主创新,坚持致力于遥感领域重大创新项目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在国家“863”计划、高新工程和载人航天工程等国家重大任务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并推动了国内光学遥感技术的发展,在相关领域产生了积极影响。
        作为团队的领军人物,李英才尤其注重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和团队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在项目工作中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以创新为先导,协作攻关,稳步推进,使主观效能最大化发挥,逐步形成了一支团结协作、创新奉献的科研团队,在科研工作中展现了不凡的风采。
        李英才在光电测量和空间光学领域从事科研工作40多年,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科研事业。他曾长期担任空间光学室主任,开拓了西安光机所空间光学研究方向,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付出了巨大心血。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他还主持研制了长焦距平行光管、视频MTF测量仪和CCD拼接及综合性能测量仪等多种科研仪器设备,大大增强了科研实力,该实验室已成为我国西北空间光学遥感研究基地。
        李英才热爱祖国,身体力行实践着科技工作者科技强国的光荣使命。他严谨踏实、刻苦钻研的科研作风,坚持不懈、积极探索的科研精神,乐于奉献、甘为人梯的高尚品格都成为学生和年轻科研人员的楷模。作为博士生导师,先后培养了博士22人、硕士15人,现在他们都已成长为科研骨干。
        李英才和老一辈的科研人员深深明白科技创新的压力最终会落在年轻人的身上、适当的压力能够使人快速成长的道理,于是,他们积极发挥自身“传帮带”的作用,促进年轻科研人员担当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任,让他们在实际科研工作中锻炼自己,以激发年轻人勇于挑战、敢为人先的精神。在李英才的带领下,他们立足我国国情,脚踏实地,瞄准国际前沿技术,团结互助,顽强拼搏,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取得了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成果。而整支团队始终心怀祖国和人民,不惧挑战、吃苦耐劳、甘愿奉献的精神,更让人动容。一些老同志坚持和年轻人一起加班加点,常常工作超过12小时,节假日都很少休息。年轻一代热爱自己的科研工作,主动承担最艰苦的任务,在项目研制、测试等关键时刻,他们甚至一连几个月待在实验室。
        正是这样一支甘于奉献、吃苦耐劳、有着强烈求是精神的队伍,才使得各项科研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重大突破。那一项项的科研成果是李英才和他的项目团队为我们奏出的最嘹亮、最动听的乐章。
        如今的李英才已过花甲之年,但他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仍然带领他的团队奋战在科研工作的第一线。我们有理由发一声赞叹,附一声喝彩,并由衷崇敬。


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欣闻遥感卫星五号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谨代表院党组,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所有参加此次任务的单位和参研参试人员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和最诚挚的慰问!

  遥感卫星五号的成功发射,是我国对地观测技术领域的又一新进展,是我院卫星遥感有效载荷研发的又一重大突破,对加强我国航天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具有重大意义

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欣闻遥感卫星五号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谨代表院党组,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所有参加此次任务的单位和参研参试人员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和最诚挚的慰问!

  遥感卫星五号的成功发射,是我国对地观测技术领域的又一新进展,是我院卫星遥感有效载荷研发的又一重大突破,对加强我国航天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具有重大意义
美帝是多少啊
同问,请科普
cctv 應拍一套關於李英才的紀錄片
民用的,军用的绝密。
美国的民用Geoeye-1分辨率是0.41米
美国的民用Geoeye-1分辨率是0.41米
翻得一口一口吃不是
已经很不错了
新的 quick bird 民用分辨率在0.1米  呵呵 我经常采购0.6米的卫片 240块一平方公里  
新的 quick bird 民用分辨率在0.1米  呵呵 我经常采购0.6米的卫片 240块一平方公里
能否指定采购某地当天或连续几天的数据

likexin 发表于 2011-8-15 00:12
翻得一口一口吃不是


饭肯定要一口一口吃,我只是回答楼上说美国的多少,立体测图卫星的规划
oo.jpg
likexin 发表于 2011-8-15 00:12
翻得一口一口吃不是


饭肯定要一口一口吃,我只是回答楼上说美国的多少,立体测图卫星的规划
oo.jpg
20公分以内吧


2001年,他和他的团队首次提出TDI-CCD亚像元成像的设计思想,在中科院预研基金的支持下,完成了关键技术攻关和样机研制,动态推扫成像表明亚像元成像的分辨率提高了1.4倍。2008年12月发射的遥感5号对相机获取的遥感图像经判读分析认为,图像识别和目标确认能力分别提高了45%和70%,得到用户一致好评。==这说明遥感5号有超分辨率模式,分辨率为0.62/2.4=0.26米左右

2001年,他和他的团队首次提出TDI-CCD亚像元成像的设计思想,在中科院预研基金的支持下,完成了关键技术攻关和样机研制,动态推扫成像表明亚像元成像的分辨率提高了1.4倍。2008年12月发射的遥感5号对相机获取的遥感图像经判读分析认为,图像识别和目标确认能力分别提高了45%和70%,得到用户一致好评。==这说明遥感5号有超分辨率模式,分辨率为0.62/2.4=0.26米左右
0.36米左右
这是理论的光学极限而不是实际指标,而且遥感5的轨道也不是450千米,所以综合下来,还是1米啊
一般图像放大是软件,李英才的放大是硬件,同时拍四张CCD图片,在星上处理合成一张图像,分辨率提高1.4倍,法国SPOT-5好像也采用类似技术提高1倍
lvshoutao 发表于 2011-8-14 16:38
美国的民用Geoeye-1分辨率是0.41米
Geoeye-2达到0.25米,这还是在700公里轨道高度上实现的

Nighthawk 发表于 2011-12-17 21:09
Geoeye-2达到0.25米,这还是在700公里轨道高度上实现的


老大Geoeye-2还没发射吧,不是说2012年吗
Nighthawk 发表于 2011-12-17 21:09
Geoeye-2达到0.25米,这还是在700公里轨道高度上实现的


老大Geoeye-2还没发射吧,不是说2012年吗
lvshoutao 发表于 2011-12-18 15:58
老大Geoeye-2还没发射吧,不是说2012年吗
我也没说已经发了嘛……
hswz 发表于 2011-12-17 14:49
2001年,他和他的团队首次提出TDI-CCD亚像元成像的设计思想,在中科院预研基金的支持下,完成了关键技术攻关 ...
后面一句是你自己加的吧

任何相机,动态分辨率远低于静态分辨率

不能这样简单算的
hswz 发表于 2011-12-17 16:28
一般图像放大是软件,李英才的放大是硬件,同时拍四张CCD图片,在星上处理合成一张图像,分辨率提高1.4倍,法国S ...
我用的富士205相机就有类似的功能档位~夜晚连续拍四张ISO不一样的照片,处理之后就能生成比较清晰的照片来
lsquirrel 发表于 2011-12-17 16:16
这是理论的光学极限而不是实际指标,而且遥感5的轨道也不是450千米,所以综合下来,还是1米啊
md的光学极限知道么?1cm?

[:a3:]
kingskill 发表于 2011-12-19 16:41
md的光学极限知道么?1cm?
自己用瑞利判据算算1cm的分辨率需要多大的孔径,这卫星需要多大?
Nighthawk 发表于 2011-12-17 21:09
Geoeye-2达到0.25米,这还是在700公里轨道高度上实现的
除非Geoeye-2镜头直径2米以上,否则不能实现。
摘的文献吧
军方终于同意将民用分辩率由2米级降到半米级了,可是镜子民用还是不许超1米,上回那个1米的太阳望远镜被军方叫停,不解
hswz 发表于 2011-12-17 16:28
一般图像放大是软件,李英才的放大是硬件,同时拍四张CCD图片,在星上处理合成一张图像,分辨率提高1.4倍,法国S ...
听起来好像富士DC那个EXR技术。


目前国内公开的2米分辩率民用遥感器详细数据:CBERS- 02B星(78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在继承前两颗星多光谱对地20m分辨率观测的基础上,新增了一台更高分辨率的CCD相机(HR) ,焦距3.3m、口径0.33m、视场角2.14°;突破了长线阵TDICCD焦平面拼接等关键技术,研制出轻型TDICCD焦平面拼接等关键技术,研制出轻型高分辨率TDICCD相机,像元分辨率达到2. 36m。HR相机使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全色分辨率一举跨越到国际先进水平。CBERS- 02B卫星所拍图像不仅可媲美航测照片,而且也能充分满足国可媲美航测照片,而且也能充分满足国内外地球资源卫星用户对高分辨率卫星数据的要求

目前国内公开的2米分辩率民用遥感器详细数据:CBERS- 02B星(78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在继承前两颗星多光谱对地20m分辨率观测的基础上,新增了一台更高分辨率的CCD相机(HR) ,焦距3.3m、口径0.33m、视场角2.14°;突破了长线阵TDICCD焦平面拼接等关键技术,研制出轻型TDICCD焦平面拼接等关键技术,研制出轻型高分辨率TDICCD相机,像元分辨率达到2. 36m。HR相机使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全色分辨率一举跨越到国际先进水平。CBERS- 02B卫星所拍图像不仅可媲美航测照片,而且也能充分满足国可媲美航测照片,而且也能充分满足国内外地球资源卫星用户对高分辨率卫星数据的要求
再看了一下,军方还是比较恶心的,2米的相机不是全色,是单色的,存心不让国土资源部用的舒服,不知今年发射的2米资源卫星是不是全色的
hswz 发表于 2011-12-24 23:08
军方终于同意将民用分辩率由2米级降到半米级了,可是镜子民用还是不许超1米,上回那个1米的太阳望远镜被军方叫 ...
在去年的一篇论文中就用上了YG-5拍摄的民用1米分辨率的卫星图片
likexin 发表于 2011-8-15 00:12
翻得一口一口吃不是
十分赞成,,分辨率的提高并不是字面上一米到0.5米到0.2米到0.1米。。。。这代表一个国家整体的科技水平。。。分辨率的每一点提高,都代表了科研人员的辛苦付出,国家的技术进步。。。小弟的所知理解,分辨率的提高受限于两方面的工艺问题。一是CCD工艺,看似简单平常的玩意,之前听说重庆还是成都哪个电子所,国家每年投资多少亿,都没有搞出像样的CCD来。二是高品质光学玻璃,(国内缺少肖特啊康宁贺丽司这样的百年沉淀的企业。。)以及大口径非球面镜的加工能力,国内实际水平不得而知,。。诸如此类,看似简单基础的东西,硬件没有彻底的技术提高,纵使科研人员方法上弥补,谈更高的分辨率也很虚。饭得一口一口吃啊。。
hswz 发表于 2011-12-17 14:49
2001年,他和他的团队首次提出TDI-CCD亚像元成像的设计思想,在中科院预研基金的支持下,完成了关键技术攻关 ...
0.26米,没有这么高吧?
因为今天出了关键事件:“国产CCD已在环境1号卫星上运用,并且已研制出1600万像元的航天用CCD” http://lt.cjdby.net/thread-1604672-1-1.html
所以我的不算挖坟,请版主高抬贵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