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战略导弹部队应按男女1:1比例编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19:06:39
——这本来是铁血一个帖子的回复,但是因为受到小编a17以及网友的鼓励,所以单独发帖,以便于引起更广泛的关注。。。

我认为:洲际导弹发射井等战略导弹部队,应该按男女1:1比例编制。。。

因为真的是发生互相毁灭的核战争的话,导弹发射井由于抗核打击极为坚固,而且里面有较完善的三防系统与长期储备。。。反倒是存活几率较高的,可以度过核爆之后的黑暗核冬天。。。

这样,里面的男女就可以繁衍下一代,不至于种族灭绝。。。——这本来是铁血一个帖子的回复,但是因为受到小编a17以及网友的鼓励,所以单独发帖,以便于引起更广泛的关注。。。

我认为:洲际导弹发射井等战略导弹部队,应该按男女1:1比例编制。。。

因为真的是发生互相毁灭的核战争的话,导弹发射井由于抗核打击极为坚固,而且里面有较完善的三防系统与长期储备。。。反倒是存活几率较高的,可以度过核爆之后的黑暗核冬天。。。

这样,里面的男女就可以繁衍下一代,不至于种族灭绝。。。
还不如都挂掉呢
全部女人,冷冻精子岂不更好???
筒子们都一门心思去谈恋爱了。。。
如果那样,女的比例应该再提高


坚决反对,大家都忘记了心姐的悲剧了吗?

最后的按钮一定要在德哥这样的人手中

坚决反对,大家都忘记了心姐的悲剧了吗?

最后的按钮一定要在德哥这样的人手中
LZ想得好远
其实,最佳配置是1:8,LZ你懂得。
zczfr 发表于 2011-8-10 18:42
全部女人,冷冻精子岂不更好???
这个核潜艇可以这么做。。。

不过,俺觉得把国之重器交给女人,咱不放心。。。

万一哪天赶上某位小姐心情不好,把导弹发射出去了咋办???
楼主要是这个兵,估计你很蛋疼——等着被捣蛋吧。
>>>>>>>>>>>>>>>>>哈。。。哈。。。哈。。。

解放军导弹部队添新军 首个女子导弹发射连成立

  前两天,记者频道报道了《我军首个“女子导弹发射连”正式组建》的新闻,这条简短的新闻连同照片很快就成了网络中的热门搜索,我的几位朋友打来电话问我:“女性在现代战争中究竟能发挥多大作用?”他们疑虑的是,“女子导弹发射连”会不会只是一个“秀”,至于能否发挥作用,是让人质疑的。这不由让我想起了去年,我曾随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在那里,我们看到了外军的许多女性军人,她们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在吉布提,我们亲眼所见,美军的女兵和男兵一样在小艇上执行警戒任务,尽管当地炎热,但美军的女兵们始终和男兵一样,没有什么区别。而在阿曼的萨拉拉港口,英国海军的女兵和男兵一样进行体能训练,担任值班警卫任务。在亚丁湾那片海域,我们常常能看到呼啸而过的直升机里是外军的“花木兰”,也能常常在通信设备中听到外军女性指挥官或者联络员的声音。我们那个时候感叹,我们的护航编队里也有女军人,只不过她们大多数担任的是医疗、后勤岗位,很少有在战斗岗位,直面一线。

  在传统战争中,双方对弈的是体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战争双方的较量,由血与火的身体拼杀转变为非接触性的智能角逐。战争形态的巨大变化,让女性得以在现代战争中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事实上,我军的女军人也正逐步从传统后勤和辅助岗位走向战争的“前沿”,从我军第一支女子歼击机飞行员,到海军的两栖蛟龙“娘子军”,再到如今的“女子导弹发射连”,中国军队中的女军人将挑起更大的重任。

  今年年初,我曾在第二炮兵某导弹阵地体验生活,在封闭的环境里,在紧张的演练中,在枯燥而又漫长的“战争前夜”,面对着种类繁多的精密武器装备和软硬件,非常容易出现急躁乃至暴躁的情绪,甚至精神失控的行为。相比之下,一些女军人反而更能承受心理的压力,而她们耐心细致的特点,在操作精密武器和仪器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
  在今天的高科技战场上,女性已不再只是配角。所以,我告诉我的朋友们,“女子导弹发射连”绝不是绣花枕头,或许,她们很难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或许,由于男女的差异,她们会让这个长期男性为主的军营里产生种种的不适应性,但这却代表了一种方向:女性将成为军营中顶天立地的“半边天”!(记者 张旗)
平时要天天训练核战后的科目吗?????
建议全国男子海选导弹部队特“种”兵,要求身高一米八,体格健壮,相貌英俊,无家族遗传病史......
再备一大堆重口味光碟......
相当有远见的想法

美国导弹部队有女兵吗?苏联导弹部队有女兵吗?

中国的搞毛啊?脑残军旅片看多了么?
LZ知道为什么有文艺兵了么?
那这么说二炮还得再开个动物园
1:1比例其实并不科学,真要肩负繁育后代的使命,貌似女性要稍微多一点儿

二炮58名女兵号手进驻大山隐蔽洞库发射导弹

  5月初,第二炮兵某部组织58名女子导弹测试号手进驻大山隐蔽洞库,展开为期3天3夜的密闭生存训练。其间,所有女兵们在封闭环境中,模拟战时操作流程,完成了系列实战训练课目。
  模拟作战流程 完成导弹升级测试
  军车开到几座大山背面停下时,天已是一片漆黑。跳下车的女兵们,依次跨进了那道厚厚的液压防护门。这道门是洞库入口,女兵们一进入,防护门便即刻关闭,身处大山洞库的女兵们,需要一直面对风机嗡嗡的噪音,淡淡的燃油味道,还有永久的日光灯照和20余摄氏度的恒温。
  “简直就像宫殿一般神奇与雄伟!”第一次走进战时导弹测试兵完成战斗任务的战场,看不到尽头的通道和数不过来的各类作业间,让女兵们个个目瞪口呆。然而,来不及感慨,她们便接到指挥组导弹连续升级测试的命令。
  导弹武器,从部队使用操作上分,主要有测试与发射两大主战岗位。这58名导弹女兵,与全军第一支女子导弹分队女兵担负的发射岗位不同,她们全是女子导弹测试号手,系第二炮兵某部新成立的又一支女子导弹作战新锐。如果有战事,不管是三天、五天、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作为导弹测试号手的她们,会勇敢地坚守在洞库内,为导弹呼啸而起,直刺苍穹作出贡献。
  组装、转运、调试……快速换上测试服,跑向战位展开操作后,很快,第一发导弹升级测试进入流水作业。分队指导员夏宇介绍,密闭生存训练就是模拟作战流程,与实战不同的只是她们将导弹升级至战斗状态后,没有拉出洞库拉上战场,而是由她们再将导弹退级到贮存状态。在这3天3夜里,她们每天除去几小时睡觉、吃饭时间,将不间断地对导弹进行升级和退级,这对女兵们的连续作战能力是个绝佳的考验。
  转运组工位上,1号手徐潘玲顺着航吊升降,艰难地将笨重的吊环套上吊钩,按吊具的移动方向扶着弹体前移。这既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数小时不间断的操作让她身困力乏,但严谨的导弹测试容不得半点差错,坚持不住时,她就连续深呼吸提神,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操作。
  “特情”接二连三
  在经过数小时测试之后,值班排长黄月萍一声哨音,所有女兵跑至主通道一方没有测试设备的地方进行军体训练。封闭洞库环境及高强度长时间重复操作很容易使人疲倦,她们通过体能训练来提神聚力。
  顺着通道一侧往前跑出约百余米外便拐弯折回,尽管在如此局促的场地内转圈圈,女兵们依然把“导弹女兵、绿装红颜、青春无悔、砺我长剑”的自编口号喊得震天响。
  提神训练结束后,几声长短不一的震耳警报突然响起,身处各战位的女兵们即刻判断出遭“生化武器袭击”了。于是,她们快速从随身携带的防化装具包中,取出防毒面具穿戴起来。
  这时,考核组人员掐着秒表监视着正在紧张操作的官兵,除两名女列兵在穿戴防毒面具、撤离等环节出现差错,其余动作都按标准完成。
  这是一次战术特情演练,就在她们回到战位还心存余悸时,测试机柜故障灯突然报警,一时间,数据装订错误、信号接收失败等问题接踵而来,突发特情让胡艳华等几名号手好一阵忙乱。可就在她们即将顺利排障时,指挥组姚玉聪参谋快步来到工位,当即向她们宣布:有两名号手因体力不支、心理紧张等因素,无法操作而退出“战斗”。
  一个组就几名号手,一下“损失”两名,这仗还怎么打。来不及抱怨,作为测试组的指挥,胡艳华先稳住神,一边组织余下号手进行流程测试,一边与另一名号手替代退出的两名号手完成操作动作。
  完成导弹升级和退级以后,指挥组陆续择机导调,将精心设置好的60余个技、战术特情处置一一下达。一个又一个无法预知的“特情”接连来袭,一场又一场险情、危情,不断考验着女号手,洞库内紧张气氛持续升温。
  封闭环境下创造战备新纪录
  进入洞库约24小时后,导弹拆装组2号手赵雪珍长时间闻着淡淡的燃油气味,开始出现呕吐,一到吃饭时,她不想吃肉,连平时爱吃的蔬菜也提不起兴趣,只想喝水,到后来吐出来的只有水了。
  作为拆装号手,一次完整的操作下来,赵雪珍要喊200余次口令,拆装100个部件,站立数个小时。从身体出现不适后,指挥长赵云多次提出让备份号手替她完成操作,但她一直坚持在号位上。
  处在密闭环境中,一直面对噪音、恒温、日光灯等,许多女兵与赵雪珍一样,身体出现一些不适,开始怀念起外面的阳光、空气和美景。连续升级测试进入50多个小时后,洞库内的心理咨询室渐渐忙了起来。一直笑眯眯的军医肖磊,一边用仪器为女兵们做测量,一边教她们如何缓解压力,鼓励她要坚持、坚持、再坚持。
  盯着作战时间表上的数字,当剩下最后两小时后,机关指挥组组长、部队副总师柯江华向女兵们下达了“撤收设备”命令。闻听此令,女兵们一脸的兴奋。然而,列兵王亚美却兴奋不起来。
  因站立时间较长,在一发导弹的装载操作中,由于没听清口令,出现误操作,小王的左小腿被导弹托架撞伤。出现伤痛,本可以走出洞库到营区休养,但她硬是在卫生室内坚持到了最后,创造了导弹女兵首次进入洞库备战,没有一个人提前退出“战斗”的纪录。
  “连续奋战72小时,大家创造了自女子导弹测试分队组建以来,战场环境最真、课题演练最新、弹量测试最多的新纪录……”听着柯江华的简短任务总结,疲倦一扫而光的女兵们脸上露出了骄傲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