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汉奸的养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1:06:40
<P>以下为S.W.A.T.转自中华网BBS。转帖或引用不代表S.W.A.T.同意或反对其中观点,仅供大家参考评论。本贴特别推荐xuguosheng网友观看。(http://bbs.china.com/military/html/board_57_post/656114/2705173.html)</P>

<P>汉奸的养成

一、什么是汉奸?

按照《辞海》的定义,汉奸是指汉族的败类,现被引申为中国的叛徒。

从狭义的角度说,“汉奸”一词起源于宋,明等朝代。比如吴三桂。这个人是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汉奸!熟悉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典故,也知道引满清入关的故事,联系起来也就知道明末的李自成起义。

其实在宋代还有一个更大的汉奸秦桧。说秦桧是汉奸,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职位更高,也不仅仅因为他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了抗金将领岳飞,而是他的意识上的亲敌。与金国暗中勾结,对国内的抗金势力压迫,是秦桧的最大的罪恶。也许是因为宋没有灭在金国手里,所以秦桧没有被更多的人认为是汉奸。

随着汉夷纷争的平息,汉奸的概念也就扩大为中国的叛徒。
中国现代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汉奸就是汪精卫。此人在1938年中国抗日战争如火如荼的关口,投靠日本人,在南京成立伪政府,卖国求荣。在汪逆发给当时国民政府的著名的艳电中,有这么三点,第一点,为善邻友好。第二点,为共同防共。第三点,为经济提携。其言也凿凿,心也昭昭。汉奸嘴脸暴露无遗。

凡汉奸者,无不打着维护与外(族)的和睦关系,维护本(族)的利益,维护正常秩序的幌子,为自己的损害国家民族利益的言行狡辩。然而民心所向,善恶有果。作汉奸的终究没有好下场。不是被法律制裁,便是有疾而终。遭国人唾弃,遗臭万年。

二 汉奸的辩驳

要讨论汉奸的辩驳,必须对汉奸有一个更准确的定义。
汉奸是什么?

汉奸是在敌对状态下,主观上亲敌,客观上助敌,进而损害本民族利益的人。这几个条件对于汉奸都是不可缺少的要件。举个例子来说,在抗日期间,从人道主义出发救助日本伤兵的中国人不是汉奸,但是如果目的是把伤兵治好再投入侵华战争,那么这个国人肯定是汉奸。

近来不少人在讨论为一些汉奸翻案。比如吴三桂,有些文人为之辩解,说有闯贼,才迫使吴引满兵入关。这个问题上,还有一个观点,只是没有人说,就是为什么林则徐就不是汉奸?既在外族的政权参政,对本族的利益能没有损害?就像汪精卫,他是汉奸,但是假设日本控制了中国,那么后汪精卫政权的国人是不是汉奸?
说到汪逆,现在也有人为之辩解,说汪逆是为了“以合于正义之和平而结束战事”、“则国家之生存独立可保”、“始能努力于战后之休养,努力于现代国家之建设”而忍辱负重,对于国家反而是有贡献的,所以不仅不是汉奸,而应该看作爱国。如果真的如此,那么倒应该给汪某树碑立传了。

对照汪逆,现今某些国人的观点何其相似?!

比如有人说,如果中国现在与日本交恶,单从贸易的角度就将引发纠纷,从而损害中国的利益。这句话从字面来理解是没有错误的。但是如果为此要隐忍国民的斗志,反对对日本的敌视,说这种话的,必定是有汉奸倾向无疑。
至于只说汉奸倾向而不直指为汉奸,是因为现在缺少必要的条件。日本是中国的假想敌人,而说这些亲日言论的也只是有亲日意识,但是或许没有行为,也没有对国家的利益造成直接损害。

但是这种汉奸言论对于民众的思想却遗患无穷。这些东西,比单纯为某个汉奸翻案的危害要严重的多。

还有个别的别有用心的人为所谓“汉奸”张自忠来翻案。其用心不言自明。张自忠早就自己为自己翻案了。如果没有后来抗日的英勇之举,张自忠肯定也是一个汉奸,但是既抗日,且死在抗日的战场,这样的民族英雄还需要谁来“翻案”?!为其翻案者,与其说是无耻,其实是别有用心,那就是,为现在与将来的汉奸翻案埋下伏笔。


三 汉奸的养成
汉奸也不是天生的。一个人之所以成为汉奸,必与其经历有关,与其历史背景有关,与其民族观有关。


比如吴三桂,如果他生在明朝的中兴时期,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成为汉奸。因为他没有成为汉奸的必要。倘若不是李自成的叛乱,倘若没有清兵的围攻,吴作为明代的悍将,也许就平安终老。但是,当国难当头,亲友投敌,内乱难平,外敌入侵,吴三桂面临着艰难的抉择。降闯?降清?或者死战以保全自己的名声?
如果没有陈圆圆,或许吴三桂会选择降闯。所谓冲冠一怒为红颜。但是只说吴是为了一个妓女降清,是不符合历史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是明朝覆灭的原因之一,但是不是根本,根本的原因在于明朝连年的天灾和闯贼。


但是吴作汉奸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吴三桂后来又起兵反清,从这一点可以明了,吴投清卖明,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说到底,是他的思想意识当中的自私的成分的原因。


再说汪精卫。
汪某在1910年曾刺杀清朝的亲王载沣,事败而入狱。狱中汪某也大义凛然,毫无贪生怕死的央求,更无认罪媚敌的词句。而后,汪某投身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运动。并且时常不忘“三民主义”。

然而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的1938年,因汪蒋矛盾逃往河内的汪精卫,先发艳电说:“日本对于中国无领土之要求,无赔偿军费之要求。”明白无误地认可日本人的入侵。继而在日本的扶植下回到南京,成立伪政府,从而成为日本人侵略中国的帮凶,也成为人神共愤的卖国贼!

细究汪逆的背叛背景,有人做过如下的论述:
一.汪逆的叛国有汪蒋斗争的成分。

二.汪逆的叛国源于其对抗日胜利的不乐观。

三.汪逆的叛国是由于日本的劝诱。
四.汪逆的叛国是其民族共和观造成的。

从某种意义来说,看吴三桂和汪精卫这些汉奸,其投敌卖国的根本还是在于其民族共和观。无论是对于时局的判断,还是对于权力斗争以求地位的提高,还是在威胁利诱下的变节,无不说明汉奸之所以是汉奸,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来自于思想的堕落!


四 滥用的中庸

吴、汪等汉奸为谋求某种利益,而不惜舍义求存,甘作奸佞,从根本上说是思想的问题,也就是世界观的问题。而这种问题的来源,就是滥用的中庸之道。
《中庸》是孔子思想的一部分。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心是让人们“有道,悟道,守道,持道”。所谓中庸,中者,不偏也;庸者,平常也。又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按照现在的观点,中庸就是一种平衡的关系。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所谓过犹不及。

吴、汪之流,正是采纳这里说的平衡,造就了他们的汉奸生涯。对于吴三桂,既不保明,又不投闯,剩下的平衡点就只有降清。对于汪逆,蒋政权无存身之地,抗日又没有必胜的信心,剩下的路就只有投靠日本。

在汉奸看来,卫国既是过,而降闯或者在蒋政权的压制下生存就是不及。不过不及的唯一出路就是卖国。
既已做贼,贼还是要为自己辩护。如汪逆在艳电中有言:第一点,为民族善邻友好。第二点,为共同防共。第三点,为经济提携。除开对防共问题属于意识形态的斗争不谈,其余的观点貌似为国为民而“忍辱负重”。无论敌人是怎么样的强盗逻辑,汪逆都要宽容以对,从而“善邻友好”,“提携经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孔子的这句仿佛成了汉奸言论的注脚。即要用宽容柔和的精神来感化,对于对方的蛮横无理不要报复。

对于不战而求和,汉奸的嘴脸也是一致。

中庸说: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作汉奸的,都认准了斗争的必不可胜,从而不战而降,保全自身。对于吴来说,降清降闯没什么区别,反正祖国明朝自已不保。而汪逆则认为:“自塘沽协定以来,吾人所以忍辱负重与日本人周旋,无非欲停止军事行动,采用和平方法,先谋北方各省之保全,再进而谋东北四省问题之合理解决,在政治上以保持主权及行政之完整为最低限度。在经济上以互惠平等为合作原则。”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更有甚者,汪逆还说:“宁可亡国也不能亡民族主义。”这真是“国无道,至死不变”了。

综观种种,说汉奸在用着中庸,不如说在歪曲着中庸。


五 中庸与汉奸
说到中庸,首先看看中庸产生的历史背景。儒家文化的兴起是源于对于“礼崩乐坏”的一种修正。而“克己复礼”的观点是儒家文化受到统治阶级认同的重要原因。中庸的诸多观点从根本上说,还是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反动性。

然而,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哲理,其内容与观点对于现实中的行为都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所谓“道不远人”。

但是片面的理解中庸,或者歪曲中庸,只能造成贻害的后果。对于中庸的理解,很多人只看到中庸字面的意思,不偏不倚,中道中和,以为中庸宣传的就是推崇“中立而不倚”,按照现在的观点,大致就是谋求在一个中间范围运动。或者说,注重量的变化而抵触质变。
这种观点无疑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

在国际关系上,对于潜在的敌人来说,也是欢迎的。

凡统治者,修正是需要的,革命就是恐怖的。
而敌人,则肯定希望看到“兄弟既翕,合乐且耽”。

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日本作为一个潜在敌人的威胁。如果一味“中庸”,纵容了潜在敌人而放松警惕,一味“合乐”求其经济利益的皮毛,国家主权的存亡就有忧了。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为潜在的敌人辩解,一力维护日本的所谓“正当权益”与“和平愿望”的人,就只能被认为是汉奸倾向。

意识,是指导人的行为的根本所在。
思想的变节比一个人的行为的出轨,危害更深。


中庸之道与汉奸的养成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但是,滥用中庸,汉奸就找到了一块沃土。</P><P>以下为S.W.A.T.转自中华网BBS。转帖或引用不代表S.W.A.T.同意或反对其中观点,仅供大家参考评论。本贴特别推荐xuguosheng网友观看。(http://bbs.china.com/military/html/board_57_post/656114/2705173.html)</P>

<P>汉奸的养成

一、什么是汉奸?

按照《辞海》的定义,汉奸是指汉族的败类,现被引申为中国的叛徒。

从狭义的角度说,“汉奸”一词起源于宋,明等朝代。比如吴三桂。这个人是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汉奸!熟悉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典故,也知道引满清入关的故事,联系起来也就知道明末的李自成起义。

其实在宋代还有一个更大的汉奸秦桧。说秦桧是汉奸,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职位更高,也不仅仅因为他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了抗金将领岳飞,而是他的意识上的亲敌。与金国暗中勾结,对国内的抗金势力压迫,是秦桧的最大的罪恶。也许是因为宋没有灭在金国手里,所以秦桧没有被更多的人认为是汉奸。

随着汉夷纷争的平息,汉奸的概念也就扩大为中国的叛徒。
中国现代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汉奸就是汪精卫。此人在1938年中国抗日战争如火如荼的关口,投靠日本人,在南京成立伪政府,卖国求荣。在汪逆发给当时国民政府的著名的艳电中,有这么三点,第一点,为善邻友好。第二点,为共同防共。第三点,为经济提携。其言也凿凿,心也昭昭。汉奸嘴脸暴露无遗。

凡汉奸者,无不打着维护与外(族)的和睦关系,维护本(族)的利益,维护正常秩序的幌子,为自己的损害国家民族利益的言行狡辩。然而民心所向,善恶有果。作汉奸的终究没有好下场。不是被法律制裁,便是有疾而终。遭国人唾弃,遗臭万年。

二 汉奸的辩驳

要讨论汉奸的辩驳,必须对汉奸有一个更准确的定义。
汉奸是什么?

汉奸是在敌对状态下,主观上亲敌,客观上助敌,进而损害本民族利益的人。这几个条件对于汉奸都是不可缺少的要件。举个例子来说,在抗日期间,从人道主义出发救助日本伤兵的中国人不是汉奸,但是如果目的是把伤兵治好再投入侵华战争,那么这个国人肯定是汉奸。

近来不少人在讨论为一些汉奸翻案。比如吴三桂,有些文人为之辩解,说有闯贼,才迫使吴引满兵入关。这个问题上,还有一个观点,只是没有人说,就是为什么林则徐就不是汉奸?既在外族的政权参政,对本族的利益能没有损害?就像汪精卫,他是汉奸,但是假设日本控制了中国,那么后汪精卫政权的国人是不是汉奸?
说到汪逆,现在也有人为之辩解,说汪逆是为了“以合于正义之和平而结束战事”、“则国家之生存独立可保”、“始能努力于战后之休养,努力于现代国家之建设”而忍辱负重,对于国家反而是有贡献的,所以不仅不是汉奸,而应该看作爱国。如果真的如此,那么倒应该给汪某树碑立传了。

对照汪逆,现今某些国人的观点何其相似?!

比如有人说,如果中国现在与日本交恶,单从贸易的角度就将引发纠纷,从而损害中国的利益。这句话从字面来理解是没有错误的。但是如果为此要隐忍国民的斗志,反对对日本的敌视,说这种话的,必定是有汉奸倾向无疑。
至于只说汉奸倾向而不直指为汉奸,是因为现在缺少必要的条件。日本是中国的假想敌人,而说这些亲日言论的也只是有亲日意识,但是或许没有行为,也没有对国家的利益造成直接损害。

但是这种汉奸言论对于民众的思想却遗患无穷。这些东西,比单纯为某个汉奸翻案的危害要严重的多。

还有个别的别有用心的人为所谓“汉奸”张自忠来翻案。其用心不言自明。张自忠早就自己为自己翻案了。如果没有后来抗日的英勇之举,张自忠肯定也是一个汉奸,但是既抗日,且死在抗日的战场,这样的民族英雄还需要谁来“翻案”?!为其翻案者,与其说是无耻,其实是别有用心,那就是,为现在与将来的汉奸翻案埋下伏笔。


三 汉奸的养成
汉奸也不是天生的。一个人之所以成为汉奸,必与其经历有关,与其历史背景有关,与其民族观有关。


比如吴三桂,如果他生在明朝的中兴时期,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成为汉奸。因为他没有成为汉奸的必要。倘若不是李自成的叛乱,倘若没有清兵的围攻,吴作为明代的悍将,也许就平安终老。但是,当国难当头,亲友投敌,内乱难平,外敌入侵,吴三桂面临着艰难的抉择。降闯?降清?或者死战以保全自己的名声?
如果没有陈圆圆,或许吴三桂会选择降闯。所谓冲冠一怒为红颜。但是只说吴是为了一个妓女降清,是不符合历史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是明朝覆灭的原因之一,但是不是根本,根本的原因在于明朝连年的天灾和闯贼。


但是吴作汉奸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吴三桂后来又起兵反清,从这一点可以明了,吴投清卖明,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说到底,是他的思想意识当中的自私的成分的原因。


再说汪精卫。
汪某在1910年曾刺杀清朝的亲王载沣,事败而入狱。狱中汪某也大义凛然,毫无贪生怕死的央求,更无认罪媚敌的词句。而后,汪某投身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运动。并且时常不忘“三民主义”。

然而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的1938年,因汪蒋矛盾逃往河内的汪精卫,先发艳电说:“日本对于中国无领土之要求,无赔偿军费之要求。”明白无误地认可日本人的入侵。继而在日本的扶植下回到南京,成立伪政府,从而成为日本人侵略中国的帮凶,也成为人神共愤的卖国贼!

细究汪逆的背叛背景,有人做过如下的论述:
一.汪逆的叛国有汪蒋斗争的成分。

二.汪逆的叛国源于其对抗日胜利的不乐观。

三.汪逆的叛国是由于日本的劝诱。
四.汪逆的叛国是其民族共和观造成的。

从某种意义来说,看吴三桂和汪精卫这些汉奸,其投敌卖国的根本还是在于其民族共和观。无论是对于时局的判断,还是对于权力斗争以求地位的提高,还是在威胁利诱下的变节,无不说明汉奸之所以是汉奸,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来自于思想的堕落!


四 滥用的中庸

吴、汪等汉奸为谋求某种利益,而不惜舍义求存,甘作奸佞,从根本上说是思想的问题,也就是世界观的问题。而这种问题的来源,就是滥用的中庸之道。
《中庸》是孔子思想的一部分。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心是让人们“有道,悟道,守道,持道”。所谓中庸,中者,不偏也;庸者,平常也。又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按照现在的观点,中庸就是一种平衡的关系。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所谓过犹不及。

吴、汪之流,正是采纳这里说的平衡,造就了他们的汉奸生涯。对于吴三桂,既不保明,又不投闯,剩下的平衡点就只有降清。对于汪逆,蒋政权无存身之地,抗日又没有必胜的信心,剩下的路就只有投靠日本。

在汉奸看来,卫国既是过,而降闯或者在蒋政权的压制下生存就是不及。不过不及的唯一出路就是卖国。
既已做贼,贼还是要为自己辩护。如汪逆在艳电中有言:第一点,为民族善邻友好。第二点,为共同防共。第三点,为经济提携。除开对防共问题属于意识形态的斗争不谈,其余的观点貌似为国为民而“忍辱负重”。无论敌人是怎么样的强盗逻辑,汪逆都要宽容以对,从而“善邻友好”,“提携经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孔子的这句仿佛成了汉奸言论的注脚。即要用宽容柔和的精神来感化,对于对方的蛮横无理不要报复。

对于不战而求和,汉奸的嘴脸也是一致。

中庸说: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作汉奸的,都认准了斗争的必不可胜,从而不战而降,保全自身。对于吴来说,降清降闯没什么区别,反正祖国明朝自已不保。而汪逆则认为:“自塘沽协定以来,吾人所以忍辱负重与日本人周旋,无非欲停止军事行动,采用和平方法,先谋北方各省之保全,再进而谋东北四省问题之合理解决,在政治上以保持主权及行政之完整为最低限度。在经济上以互惠平等为合作原则。”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更有甚者,汪逆还说:“宁可亡国也不能亡民族主义。”这真是“国无道,至死不变”了。

综观种种,说汉奸在用着中庸,不如说在歪曲着中庸。


五 中庸与汉奸
说到中庸,首先看看中庸产生的历史背景。儒家文化的兴起是源于对于“礼崩乐坏”的一种修正。而“克己复礼”的观点是儒家文化受到统治阶级认同的重要原因。中庸的诸多观点从根本上说,还是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反动性。

然而,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哲理,其内容与观点对于现实中的行为都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所谓“道不远人”。

但是片面的理解中庸,或者歪曲中庸,只能造成贻害的后果。对于中庸的理解,很多人只看到中庸字面的意思,不偏不倚,中道中和,以为中庸宣传的就是推崇“中立而不倚”,按照现在的观点,大致就是谋求在一个中间范围运动。或者说,注重量的变化而抵触质变。
这种观点无疑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

在国际关系上,对于潜在的敌人来说,也是欢迎的。

凡统治者,修正是需要的,革命就是恐怖的。
而敌人,则肯定希望看到“兄弟既翕,合乐且耽”。

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日本作为一个潜在敌人的威胁。如果一味“中庸”,纵容了潜在敌人而放松警惕,一味“合乐”求其经济利益的皮毛,国家主权的存亡就有忧了。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为潜在的敌人辩解,一力维护日本的所谓“正当权益”与“和平愿望”的人,就只能被认为是汉奸倾向。

意识,是指导人的行为的根本所在。
思想的变节比一个人的行为的出轨,危害更深。


中庸之道与汉奸的养成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但是,滥用中庸,汉奸就找到了一块沃土。</P>
<P>问题在于</P><P>汉奸不一定都是投靠的日本的,但本质都是危害中国的</P><P>所以大家要警惕,借口抗日的汉奸</P>
MM说的在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26 20:00:30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26 20:00:54编辑过]
3楼你也滚远点,居然同意猪的观点
<B>以下是引用<I>38211435</I>在2004-9-26 20:02:00的发言:</B>
3楼你也滚远点,居然同意猪的观点

<P>这位注册个马甲就是为了进来骂人的吧!
<P>滚一边去! 什么时候学会不用屁股讲话再进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