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首-惊心动魄的一万五千二百公里:瓦良格航母赴中国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9:52:35
环球综合

航空母舰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威胁的武器之一,是可以为国家利益做出特殊贡献的“海上霸王”。曾有人说:“一个没有航母和远洋海军的国家就不能称为伟大的国家”。

  拥有航母,这个让中国人魂牵梦绕了70年的梦想,这个让几代中国海军军人执着的夙愿,它的实现从一艘传奇航母开始——她的名字叫做“瓦良格”。







故事要从苏联航母说起

  前苏联想要建造航母的想法由来已久,上世纪20年代就曾经有过将战列舰改为航母的打算,30年初就开始着手进行航母的设计。早在1938年8月,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向斯大林提交的海军发展计划当中,列入了建造两艘航母的发展计划,计划后来因为二战而被耽搁。


  二战之后,苏联最高领导层对于是否发展航母有着不同的看法,赫鲁晓夫就认为航空母舰是海上的“浮动棺材”,主张发展导弹核武器,导弹制胜论占据上风。此外,海军内部也对优先发展航母还是核潜艇存在很大分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潜艇派”占了上风,在戈尔什科夫的力挺下苏联总算迈出了第一步。

环球综合

航空母舰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威胁的武器之一,是可以为国家利益做出特殊贡献的“海上霸王”。曾有人说:“一个没有航母和远洋海军的国家就不能称为伟大的国家”。

  拥有航母,这个让中国人魂牵梦绕了70年的梦想,这个让几代中国海军军人执着的夙愿,它的实现从一艘传奇航母开始——她的名字叫做“瓦良格”。







故事要从苏联航母说起

  前苏联想要建造航母的想法由来已久,上世纪20年代就曾经有过将战列舰改为航母的打算,30年初就开始着手进行航母的设计。早在1938年8月,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向斯大林提交的海军发展计划当中,列入了建造两艘航母的发展计划,计划后来因为二战而被耽搁。


  二战之后,苏联最高领导层对于是否发展航母有着不同的看法,赫鲁晓夫就认为航空母舰是海上的“浮动棺材”,主张发展导弹核武器,导弹制胜论占据上风。此外,海军内部也对优先发展航母还是核潜艇存在很大分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潜艇派”占了上风,在戈尔什科夫的力挺下苏联总算迈出了第一步。


瓦良格早期的舰岛结构


  1956年赫鲁晓夫上台后,任命45岁的戈尔什科夫代替主张建造大型军舰的库兹涅佐夫出任海军总司令。他将苏联人建造的第一代可载飞机的军舰称之为“反潜巡洋舰”,巧妙地将航母塞进了苏联海军的军舰建造计划,这就是后来正名为苏联第一代航空母舰的“莫斯科”级直升机航母。该级舰有2艘“莫斯科”号和“列宁格勒”号。


  1962年的古巴危机使赫鲁晓夫大失面子,航母的作用受到重视。1969年,苏联第二代航母的“基辅”号开始研制。与美国乃至西方其它国家航母的最大区别是基辅级上装载有大量武器装备,自身有很强大火力。基辅级共建造四艘,分别是基辅号、明斯克号、新罗西斯克号和巴库号(后来改名为戈尔什科夫号,被“赠与”印度。)。


修建中的瓦良格航母



俄海军现役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瓦良格号航母与它是同一级别  

  订单106——瓦良格号航母的最初代号


  为了实现远洋战略计划,扩大海上防御范围,确保其战略核潜艇的目的,1982年5月7日,经过反复酝酿和讨论,苏联做出了按照1143.5设计方案建造第三代航母(苏联称之为“重型载机巡洋舰”)的决定。


  1143.5设计方案的第一艘航母“定单105”于1982年9月开工,“定单105”是她的工厂编号,“定单105”的命名几番更换,曾被命名为“第比利斯”号,最后以苏联海军总司令库兹涅佐夫的姓命名,她就是如今的俄罗斯海军唯一现役航母“库兹涅佐夫”号。1983年苏联军方决定建造第二艘航母“定单106”(1143.6,她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瓦良格”号),同样由当时乌克兰联盟共和国的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厂承建。


 “定单106”技术数据:

  标准排水量为55000吨,满载排水量67000吨,


  舰长302米,宽70米,吃水10米,


  采用滑跃式起飞甲板,


  设计可搭载多架苏-33舰载机(最多可搭载36架),14架卡-27PL反潜直升机,两架电子战直升机,以及两架搜救直升机,


  可携带2500吨燃料,可为500-1000架次的飞机提供燃料。与“定单105”不同,“定单106”还装备了改进型舰载电子设备。



在黑海造船厂处于停工状态的瓦良格号


  1988年11月25日,“定单106”下水。随后,根据苏联政府的决定,黑海造船厂开始按照1143.7设计方案建造“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航母,编号为“定单107”。1143.7方案采用了核动力装置,增加了外形尺寸和排水量,除在舰首安装滑跃式起飞甲板外,还计划安装两部燃气弹射装置。


  1990年7月,“定单106”航母被正式命名为“瓦良格” (Varyag,俄语:Варяг)号,以纪念在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沉没的“瓦良格”号巡洋舰。截止1991年11月,“定单106”航母的建造率已达68%。然而,随着苏联的解体,“瓦良格”和“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航母的建造工作全部停止。



处于停工状态的瓦良格


  瓦良格之“我想有个家”——寻找买家


  随着苏联解体、乌克兰独立,在分家时出于“因地制宜的考虑”,“瓦良格”号由今天的乌克兰共和国获得,在最初的几年之内名义上仍在俄海军战斗编成之内,属于黑海舰队。若要完成“瓦良格”号剩余的32%建造工作,至少需要2亿美元资金支持。但由于乌克兰当时经济状况不佳,无力继续建造,工程于1992年1月停工,就此半途而废。


  据说,乌克兰前任总统克拉夫丘克在1991年竞选第一届总统时,曾面对黑海造船厂的工人们满怀信心地说:“乌克兰需要‘瓦良格’号,我们一定能建成它!”在场的所有人谁也不愿意将倾注了成千上万人心血的航母从此废弃。然而,然而,直到克拉夫丘克落选下台之后,“瓦良格”号航母依旧在舾装码头上任凭风吹日晒,没有得到拨款。


  “瓦良格”号被长时间遗弃在尼古拉耶夫市的岸边,期间,俄罗斯也曾与乌克兰方面商谈“瓦良格”号航母的赎买问题。但谈判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主要原因是,乌克兰向俄罗斯提出了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天价。在乌克兰眼里,“瓦良格”号航母价格远远超过了自身价值,它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国防潜力。


  据苏联圣彼得堡涅夫斯基设计局的设计师们透露,20世纪90年代中期,“瓦良格”号也有过被拯救的机会。1993年,俄罗斯总理切尔诺梅尔金、海军司令格鲁莫夫在乌克兰总理库奇马的陪同下来到黑海造船厂,研究把“瓦良格”号航母建造完毕、并移交给俄罗斯的可能性。但最终人们意识到,在国家解体的情况下,再要将“瓦良格”号建成已经没有可能。此后俄乌之间对此舰仍有协商,但都是无果而终。1995年,已经成为乌克兰总统的库奇马决定将“瓦良格”号的命运交给黑海造船厂处置。


  1995年,“瓦良格”号正式退出俄罗斯海军的编成,俄罗斯以偿还债务为由送给了乌克兰。乌克兰继续自建无门,拆解又极不合算,当时乌克兰计算,如果要拆解“瓦良格”需投2.5亿美元,而出售解体后的废钢铁却只能得到500万美元,由此,便只剩出售一途,乌克兰迅速找到了出售“瓦良格”的潜在对象——中国。


1996年美国KH-12型“锁眼”军用侦察卫星拍摄的照片,武器和雷达已拆除。


  美国粗暴干涉——瓦良格被拆成空壳才能卖中国


  1995年12月,乌克兰总统库奇马访问了北京。1996年1月,国际文传电讯社(InterFax)引述随总统出访的副总理阿那托利•基纳赫的话说,中乌正在为乌克兰未完成的航空母舰“瓦良格”号运往中国造船厂一案进行谈判,他表示“瓦良格”号最终有可能在中国进行解体作业。


  1997年,驻港中资机构创律集团总裁助理、香港中文大学毕业生姚柏良等人前往乌克兰常驻,洽谈购买事宜。1998年4月,澳门创律旅游娱乐公司(香港创律集团的子公司)通过竞标,以2000万美元(实际总共花了一亿美元)的代价买下“瓦良格”,声称要将其改造成一个大型海上综合旅游设施——包括迪斯科舞厅、旅馆和博彩设备等,日后将其停泊于澳门附近海域。当时有人质疑,说澳门附近海水浅,停不下这种大船,除非以后还要深挖航道;而且“瓦良格”的船体舱室低矮,不适宜改装为休闲场所。而澳葡当局则明确表示,拒绝“瓦良格”号未来在澳门停泊。


  瓦良格号出售中国一事,遭到了美国的粗暴干涉:若向中国出售,必须将舰载武器装备全部拆除;否则,将采取经济制裁。在美国的压力下,“瓦良格”的舰载武器装备和动力系统被拆卸一空。除保留上层建筑外,几乎成了一个空壳子。


  1999年7月,澳门公司雇用ITC公司的Sable Cape号拖船,拖着“瓦良格”号开始了漫长的航程。据说,在航母被拖走的那天,身患重病的船厂厂长马卡罗夫曾泪流满面,在位于海边的造船厂疗养院目送了“瓦良格”号的“最后一程”。


 瓦良格航母之中土风波一年半


  1999年,在下水11年和停建8年之后,“瓦良格”号航母准备移居中国。乌克兰与中国方面为其拟定了穿越黑海、博斯普鲁斯海峡、地中海和达达尼尔海峡的航线。不料,当该舰驶抵土耳其北部黑海水域,准备通过土耳其控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时,“在第三国的提醒下”,土耳其政府加以拦阻,强行命令“瓦良格”号退回黑海。随后在8月,“瓦良格”号又试图通过海峡,再次遭到土政府的拦阻。“瓦良格”号被阻挡在黑海中,漂荡了很长时间后,又返回原海港……


  贯穿土耳其第一大城伊斯坦布尔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与相连的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通称土耳其海峡,这里是乌克兰和俄罗斯等黑海国家船舰出地中海的唯一通道,平均每年通航船只达5万艘。博斯普鲁斯海峡全长34公里,最窄处仅672米,并有14处曲折死角,水流汹涌,时有海难发生。建在海峡之上的博斯普鲁斯大桥,横跨欧亚两洲,闻名全球,是前往伊斯坦布尔的游客必到之地。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俄罗斯海军在黑海作战力量的削弱,土耳其不顾国际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开始强化了对过往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国外船只的限制,尤其是对俄罗斯海军舰艇的限制。


  土耳其以船体过大、影响博斯普鲁斯海峡其它船只正常航行为理由,拒绝“ 瓦良格”通过。西方媒体也借机纷纷大肆炒作“中国航母威胁论”。明眼人很清楚真实背景:土耳其受到了来自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的政治压力。为尽快加入北约,土耳其必须拿出实际行动来,以满足北约提出的各种要求。于是,中国与土耳其开始了长达一年半之久的谈判。




瓦良格跨越土耳其海峡

瓦良格航母之“中土20条”




  土耳其海洋署向中国提出“瓦良格”号通行海峡时必须具备的20项安全条件:


  1. 10亿美元的“风险保证金”;


  2. 中国官方提供书面保证;


  3. 必须委由国际认可的保险公司担保;


  4. 护航“瓦良格”号通行海峡拖船数量必须增加一倍(即由中国最先提出的8艘增加为16艘,并且必须是高马力拖船);


  5. 通行海峡时,全舰四周必须灯火通明;


  6. 舰上必须配置锚链及拖缆收放机械组及人力组以备必要;


  7. 舰上因此必须安置发电机以启动机械及照明;


  8. 舰上必须成立无线电通讯网以保持安全联系;


  9. 在通行海峡之前,土方得派技术监督小组至舰上检查安全条件是否齐备;


  10. 中国安排之拖船须由土耳其海洋署及海岸防卫队专家指挥;


  11. 为防范未然,舰上及陆上均须配备消防队应变;


  12. 通行海峡时,如海面起雾必须停航;


  13. 通行海峡时,如海峡遇大风必须停航;


  14. 通行海峡时,如遇水流汹涌突变时,必须停航;


  15. 海峡视线不及五公里时,必须停航;


  16. 舰上必须有领港员;


  17. 通行时,海峡两端禁止其它船舶通行;


  18. 舰上不得装载油料或爆炸物;


  19. 通行时,有关航行安全、装备、技术及人员调度指挥均须听从土耳其方面指挥;


  20. 通行曲折狭长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时必须在白昼进行,通行宽广的马尔马拉海峡得在夜间进行。


必须“国家担保”——“中土20条”




  在谈判过程中,土耳其认为即使中国答应遵守事先规定的20条海上防范措施,“瓦良格”号对海峡内的其它船只的威胁程度只能减少60%-70%。为确保该航母顺利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土耳其海事部门将命令所有船只停航,使用7艘拖船和消防救生船为其提供保障。土耳其还要求所有保障船只,必须安装由土耳其提供的通信设备,航行时打开船上所有的照明设备,对所有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担保。


  “瓦良格”受困黑海期间,创律公司每天向ITC公司支付8500美元,每个月还必须向乌克兰港口当局缴付1.7万美元的停泊费。ITC的拖船船员因为长期无法脱身而深为不满,徐增平总裁更是因此损失惨重。


  中国与土耳其之间一直进行外交接触。中国承诺,将完全负担“瓦良格”号通过海峡的安全保险以及可能造成损失的赔偿责任,并且将从中国派遣几艘大马力的拖船,协助拖行“瓦良格”号,以保证通过海峡的航行安全。2001年7月,土耳其军方态度开始转变。总参谋长凯维芮柯鲁应邀访问北京,受到中国领导人的接见,军方立场改变,并在8月初照会总理府,“建议放行”。而土政府也提出,要求中国开放对土耳其的旅游,争取每年有200万人次中国观光客到土耳其,可为土耳其创造20亿美元的外汇。2001年8月25日,土耳其国家安全委员会作出决议,同意让“瓦良格”号通过其海峡。土耳其国务部长兼政府发言人居瑞勒代表总理艾西费特,当天启程前往北京,向中国政府告知这项结果。

  2001年9月,中国政府派出一个由交通部官员和航运专家组成的代表团访问土耳其,就“瓦良格”号通过海峡问题进行具体磋商,并作出了全面的安全承诺。在极短期间,中国备妥了土耳其当局要求的多项安全措施:同意给予“国家担保”,负责可能涉及的赔偿问题;中国还租用了世界上最大马力的拖船——希腊籍的“尼柯莱.契克(Nikolay Chiker)”号,该拖船船长99米,属雅典一家海洋救难公司所有,最大航速19.5节,具有24000匹马力,大于土耳其海洋署稍早要求的16000匹马力。据主管海峡事务的土耳其海洋署专家表示,当无航行动力的“瓦良格”号通行海峡,遭遇强大风力和水流或大角度的海峡弯角时,需要大马力的拖船在后“刹车”,避免冲撞两岸。中国在“瓦良格”号上装设了小型雷达、全球卫星定位系统、VHF无线电通讯设备、电子罗盘及发电机等航行安全设施,土耳其政府对此表示满意。


“瓦良格”号航母在拖往中国途中

  土耳其官方同意放行 偏偏天公又不作美


  “瓦良格”号原定2001年10月25日启航通过土耳其海峡,不料风浪突起,拖带“瓦良格”号的拖船缆绳也因风浪太大而断裂。


  “瓦良格”号通过土耳其海峡的第一关——博斯普鲁斯海峡,自10月24日起也阵雨不断,视野狭窄的坎德里弯角,弯度80度,暗流汹涌,不适庞大且无动力的“瓦良格”号通行。土耳其海洋署下令停航,等待天气好时再说。


  为了确保“瓦良格”号在“最低危险程度”下通过海峡,中方多次组织拖船在黑海口演习施带“瓦良格”号的作业。


  11月1日,土耳其天气晴朗,博斯普鲁斯海峡风平浪静。土有关当局从凌晨起暂时关闭了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的海峡,以便让中国澳门创律公司购买的“瓦良格”号航空母舰船体通过。上午8时,晨雾散尽,这艘没有动力的庞然大物,在11艘拖船拖行和12艘救难、消防船的前呼后拥、护航拖带下,进入曲折狭长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在穿越连接欧亚长达2800米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时,16名领航员和250名水手参加了“瓦良格”号航母的护航工作。瓦良格终于顺利通过了长32千米、宽650-3300米、深30-120米的博斯普鲁斯海峡。


  随后,“瓦良格”号以4节航速缓缓前进,到下午2时30分,终于安全驶过海峡最后一个危险的湾角,顺利通过了这一狭窄的水道,进入宽广的马尔马拉海。船队继续在夜晚时间通过,11月2日早晨进入狭长但曲折较少的达达尼尔海峡,当天下午进入爱琴海。


 横亘在爱琴海的风暴 瓦良格搁浅希腊埃维亚


  11月3日,由6艘拖船拖曳的“瓦良格”号航母在爱琴海斯基罗斯岛附近的国际海域遭遇前所未有的风暴,它与拖船连接的拖缆在9级大风中相继被拉断。这个庞然大物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海上失去了控制,横冲直撞。


  “瓦良格”号脱离拖船之后漂向埃维亚岛(埃维拉岛)附近浅滩搁浅,救援人员竭尽全力拯救,花费很长时间,基本控制了船只。一架希腊救援直升机在航母甲板上着陆,把舰上的七名船员,包括3名俄罗斯籍水手、3名乌克兰籍水手和1名菲律宾籍水手送到雅典以西的一个军用机场。这时,“瓦良格”号航母实际上已经变成无人看守的“空巢”。11月6日,拖船Haliva Champion号上的水手Aries Lima在试图固定拖缆时殉职,中国人应该铭记这位为“瓦良格”号献身的壮士。11月7日,3艘拖船和1艘希腊船只用拖缆固定住“瓦良格”号,最终将其控制住。


停靠中国大连港的瓦良格号航母 图片来源于网络流传


  Hello~ China! 两年零7个月的漫长周折 巨舰终于抵达中国


  经体检证实并无大碍之后,7名水手重新回到“瓦良格”航母上,于是它继续向东航行。风暴中脱险的“瓦良格”号,经地中海畔的希腊比雷埃夫斯,穿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不允许其通过),出大西洋,经加那利群岛的拉斯帕尔马斯,2001年12月11日绕过非洲好望角进入印度洋,经莫桑比克的马普托,2002年2月5日通过马六甲海峡,2月11日晚抵达新加坡外海,2月12日进入南海,2月20日进入中国领海。


  经过两年零7个月的漫长周折(从1999年7月算起),行驶1.52万海里(约2.82万公里),2002年3月4日,“瓦良格”号航母终于抵达航行的终点——中国大连。早晨5时许,她在6艘拖轮拖行及1艘引水船的带领下,离开了大连港外锚区,徐徐向内港进发。这6艘拖船前3后3排列,使得“瓦良格”保持平衡。在此期间,海面上的交通受到管制,任何船只都不能进出。上午9时许,“瓦良格”抵达内港。中午12时正,“瓦良格”号安全靠泊在大连内港西区4号散货码头。


  “澳门创律旅游娱乐公司”的博彩营业许可证已于“瓦良格”号靠泊大连的当天被吊销。


  2005年4月26日早上,“瓦良格”在大批拖轮的护航下,被缓缓地拖进了不远处大连造船厂第一工场2003年竣工的30万吨级船坞,整个过程约3个小时。大连港轮驳公司的六艘大马力拖轮全部出动,大连港航道全部封锁,大连造船厂也加强了保卫措施。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停泊在大连的瓦良格号航母开始重新刷漆,舰身也开始喷上了海军标准的灰蓝色涂装。


  从此,瓦良格终于在中国迎来了她的新生。★

凑数凑数凑数


瓦良格号航母简介




早期的舰岛结构,与1143.5相同,注意巨大的“天空哨兵”相控阵雷达安装口


  自1988年下水至今,瓦良格号已经历整整22年的风风雨雨,其曲折的经历也成为中国数十年寻求航母的真实写照。


  苏联进行的“海洋70”全球大演习被西方看成是惊人之举,但也暴露出了舰队远离本土、指挥不灵的弱点。岸上指挥的模式不适于海洋环境作战,故苏联强烈要求发展舰队核心舰种。随后,代号为1123(莫斯科级)、1143(基辅级),被他们自己称为“载机巡洋舰”的航母相继问世。一系列试验和“海洋75”大演习的考验证明了这些军舰的重要性,但也发现存在自卫能力的弱点。


建造中的船体

  1982年5月7日,经过反复酝酿和讨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部长会议做出了按照1143.5设计方案建造第三代航母(苏联称之为“重型载机巡洋舰”)的决定。继第一艘航母“定单105”(1143.5设计方案的工厂编号。“定单105”曾被命名为“第比利斯”号,就是现在的“库兹涅佐夫”号)于当年9月开工后,1983年苏联军方决定建造第二艘航母“定单106”(1143.6),同样由当时乌克兰联盟共和国的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厂承建。


  为建造这两艘航母,苏联政府动用了800多个行业的专家和大约7000多个工厂、科学研究院以及设计局,特别是拨款对黑海造船厂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技术改造。包括建成了装配和焊接车间,允许将船体分段重量增大到200吨;装备了2台载重各为350吨的自行平板车,建成了从新车间到船台的运输车道;0号船台的长度加长了30米;建成了装配重达1700吨总段的水平船台旁平台,安装了船台和船台旁平台用的2台起重量各为900吨的芬兰制龙门吊车,并加装了其它新型吊车,使得整个船台上使用的吊车达到10台;同时,改造大渠舾装码头。为了保障航母出厂驶往黑海,还将大渠和布格-德涅伯-利曼河道竣深到10.5米。这次技术改造,大大增强了黑海造船厂的生产能力。


按照当初的设计,两艘同级航空母舰的满载排水量为67000吨,全长310米,比美国“尼米兹号”航空母舰仅短22米。舰艏飞行甲板高度距离水面有七层楼高,舰艉飞行甲板宽度75米。航母最多可容纳大约60架战机,飞行甲板前部有12具SS-N-19反舰导弹发射器。其主要使命是确保苏联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安全和战斗效能的发挥,消灭敌方海上和基地的海军兵力。1985年12月6日,继“定单105”下水之后,“定单106”(“里加”号)在0号船台安家落户(一舰下水,后续舰于第二日上船台)。到了1988年,“里加”号船体建造成功。当年11月25日,船厂克服了巨大的困难和危险,使巨舰的船体从倾斜船台成功下水。1990年7月,鉴于拉脱维亚局势不稳,“里加”号被改名为“瓦良格”(Varyag,俄语:Варяг)号,以纪念日俄战争中于1904年2月9日在仁川海域被日舰击伤后自沉的“瓦良格”号巡洋舰。截至1991年11月,“瓦良格”的建造率已达68%。

修建中的瓦良格航母


修建中的瓦良格航母


修建中的瓦良格航母


修建中的瓦良格航母


瓦良格号构造

中国航母第一人陈绍宽航母梦流产始末

摘要:提起航空母舰,人们都不会陌生,这种统治海洋数十年的超级武器已经成为海上强国的标志。然而人们不知道,在航母诞生初期,国民党海军将领陈绍宽也曾提出过一项建造航母的计划,但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等诸方面原因,他的航母梦是不可能实现的。





陈绍宽


  考察一战,中国被航母吸引


  自从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以后,这种新型的作战利器频繁穿行于战争硝烟中。20世纪初,一些对战争富有想象力的军人提出了让飞机跟随舰艇赴远洋作战的大胆设想。1909年,法国著名发明家克雷曼·阿德第一次向世界描述了飞机与军舰结合的美好景象。他在《军事飞行》一书中,提出了航空母舰的新概念以及建造航空母舰的初步设想。在以后几年中,各国海军争先恐后,进行着大胆的尝试。终于在1912年,英国海军将一艘老式巡洋舰“竞技神”号改装成世界上第一艘水上飞机母舰,向航空母舰的建造迈出了第一步。这艘军舰尽管不能让飞机直接起降,但它可以携带水上飞机执行远程作战任务。


  中国海军自甲午战争以后,与列强拉开了很大距离。饱受海上战争之苦的中国人不甘心这样的结局,意识到必须追赶列强,建设一支现代化海军才能拒敌于国门之外。于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北洋政府海军部派出两名年轻的军官陈绍宽和郑礼庆赴欧洲观战,目的是从现代战争中汲取经验教训。1916年12月,两人踏上了前往欧洲的征程。他们先到英国、法国、意大利考察海军,然后登上英国皇家海军的舰艇亲临战场,体验欧洲海战场上异样的火药味。当时,英国完成了“竞技神”号的改装以后,又将“恩加丹”号、“女皇”号、“坎帕尼亚”号、“勇敢”号、“光辉”号、“暴怒”号等大型舰艇改装成水上飞机母舰。到一战结束时,英国共改建了15艘水上飞机母舰,这支海上新军为海战增加了新的看点。在达达尼尔海战中,英军一架水上飞机奉命离开母舰出击,将一艘5000吨的土耳其军舰炸沉,令参战各国刮目相看。


  就在战争即将结束之际,英国对“暴怒”号实施进一步改装,加装了飞行甲板,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1918年7月,从这艘航母上起飞的7架舰载机,轰炸了德国的空军基地,显示了航母的巨大作战能力。


  陈绍宽耳濡目染,将海战的新变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特别是1917年中国对德、奥宣战后,陈绍宽奉命直接参加英国的潜艇部队,与敌激战于大洋深处。他连续参加了3场海战,感触颇深。从那时起他就下决心要让中国海军拥有航母。一战结束后,陈绍宽在英国担任了两年海军武官,1920年,他带着英国女王颁发的欧战纪念勋章回国。


  为安抚海军将领,蒋介石提出造3艘航母


  陈绍宽回国时,正值军阀混战时期,根本不具备建设新海军的条件。1928年,张学良在东北易帜,蒋介石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陈绍宽担任海军第二舰队司令兼海军署署长。他感到形势好转,于当年年底给国民政府上了一个呈文,要求扩充海军。在呈文中,他首次提出要花2000万元建造一艘航空母舰。他的提议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在1929年1月的全国编遣会议上与其他提议一起被否决。这使陈绍宽难以接受,他与第一舰队司令陈季良双双愤然辞职。


  蒋介石怕海军群龙无首,赶忙出来安抚陈绍宽,作出建设海军的承诺。他说:“我们曾讲要在15年以内,有建设60万吨的希望,照此看来,我们在5年以内,或者即可完成,与世界上列强的海军相抗,巩固我们的国防。”蒋介石又对60万吨的舰艇作了大概的分析,认为其中应包括3艘航母。陈绍宽被蒋介石这番话所打动,于是打消了辞职的念头,随后担任了海军部长。担任海军部长后,陈绍宽在所有的海军建设规划中,都将航母的建造作为海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连停泊航母的海军基地他也想好了,在胶州湾、象山和大鹏湾。陈绍宽让在英国学习的海军留学生将英国各舰队的情况写成报告,呈送海军部,以资借鉴。他还在海军内部掀起了一场关于海空军配合作战的大讨论。1934年,他根据参加欧洲海战的经验,写成了《海战》一文,对“海战中的飞机”进行专门讨论。他写道:“现代海军在海战时,欲取攻击手段,必有赖于舰上所载的飞机。”


  然而,蒋介石夸下造舰60万吨的海口,是安抚陈绍宽的权宜之计,根本没有当成实事来办。他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发展投入少、见效快的空军上。因此,他始终没有在海军建设上投入足够的经费。除蒋介石以外,国民党内部还有少数别有用心之人,出于派系斗争的需要,也反对建设强大的海军。国民政府监察委员高友唐荒唐地提出,不但不需要建造航空母舰,现有的舰艇也不需要,应将它们卖给商家作商船,将卖舰的钱拿来买200艘小艇守海口足够了。这些来自国民党内部的阻力注定让陈绍宽的航母梦难以成真。到抗战爆发前,“航空母舰”也仅仅是挂在人们口头上的一个新鲜名词而已。


陈绍宽

  陈绍宽规划四大战区,提出20艘航母计划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绍宽暂时放下了那些纸面上的规划,开始部署现有舰艇的抗战事宜。当时中国海军的抗战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江阴。1937年8月上旬,为阻止日本舰队沿江西上,国民政府用沉船在江阴建立了一道封锁线。日军为打通封锁线,动用航母上的飞机实施大规模轰炸,将防守封锁线的国民党海军第一舰队几乎所有舰艇炸沉。此后,日本航母经常出没于中国沿海,配合陆上作战行动。


  日军的空中肆虐让陈绍宽进一步看到了航空母舰的作用。1943年11月,他代表海军部再次提出海军建设的规划。在这次规划中,他已经不再满足于拥有几艘航母了,而是要建造几个航母群。他设想将中国沿海划为4个海军区:第一区从辽宁安东到山东半岛成山头;第二区从成山头到长江口;第三区从长江口到广东汕头;第四区从汕头到中越交界。每个区成立一支海防舰队,拥有5艘航母,全国沿海共需要20艘航母,每艘航母造价18亿元。这个规划令包括蒋介石在内的许多人瞠目结舌。陈绍宽却说:“这笔钱国家是省不得的。”


  显然,就战时中国的状况来看,上述规划没有实现的可能,陈绍宽也明知这一点,但在他看来,先给蒋介石吹吹风也是很有意义的。1945年8月,在抗战即将胜利之际,陈绍宽动真格的了。他拉上军政部部长陈诚、铨叙厅(主管人事)厅长钱卓伦,结合现有海军舰艇情况,制定了《海军分防计划》。该计划对几年前的规划作了修订,将拥有航母的数量从20艘减为12艘,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接受这一方案。陈绍宽解释说,这12艘航母当然不是一次完成,期限为30年。第一个十年计划先造1万吨和8000吨航母各一艘,每吨造价6280美元。


  抗战胜利后,正当陈绍宽雄心勃勃地准备实现建造航母的计划时,内战的阴云开始笼罩中国大地。此时蒋介石的脑海中思考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打败共产党,建设海军已被完全抛在脑后。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了对解放区的进攻,大规模的内战全面爆发。国民党海军被卷入内战中,陈绍宽的强海军梦随之破灭,航母梦也自然烟消云散。



  陈绍宽生平资料:


  陈绍宽(1889—1969)。字厚甫,福建闽侯县人。17岁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驾驶专业,1908年校课毕业。辛亥革命后任镜清练习舰大副。1916年派赴国外考察海军,旋即调赴西欧参观战事。1917年5月在英国战列舰队和潜艇部队参加对德国海军作战,获英国政府颁发“特别劳绩勋章’。1918年赴法国、意大利调查海军。同年秋任驻英武官等职。1919年奉召回国,翌年任通济练习舰舰长,1923年任应瑞巡洋舰舰长,1926年升任第二舰队司令。1927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8月率领舰队歼灭已抢渡长江南岸的北洋军阀孙传芳部。9月国民政府传令嘉奖,授一等勋章和“中流砥柱”勋旗。1928年任国民政府海军署署长。1929年6月任海军部次长(副部长),1932年任海军部长,决定福州海军学校每年定期招生,聘请英国海教官到校任教,培养出数百名毕业生。先后派出数批海校留学生,为海军培育一批骨干力量。1936年至1946年,兼任私立勤工学校董事长,将部分海军资产转拨勤工学校作教学经费,支持长期办学,培养出数以千计人才。


  1937年7月,他从国外回国指挥海军投入备战。8月亲临江阴指挥。一夜间建立举世闻名的江阴封锁线。他响应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指挥海军官兵坚持抗战,持久胜敌,先后参加上海、武汉等地会战。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积极组织海军敌后布雷游击队,长期打击敌人,配合全国各战场的作战。


  1945年5月,任中国出席第一次联合国大会代表团顾问。9月9日,作为中国受降代表之一在南京出席日军投降仪式。抗战结束后,不满蒋介石发动内战,拒不受命率舰堵截从山东半岛渡海挺进辽东的人民解放军,率长治舰南下台湾视察,返南京后即告辞职。


  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预备退守台湾,派人请他赴台,他严词拒绝,影响并带动一批海军官兵留下迎接解放,参加新中国建设。福州解放后,他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中央国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等职。他是全国政协第1届委员、全国人大第1、2、3届代表、民革中央副主席。


  1969年3月患病住院。在生命最后一息,留下遗书,对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关怀表示铭感终生,并劝告在台国民党军政人员为祖国统一事业做出贡献。7月30日在福州病逝,终年80岁。

  ◆马骏杰

中美航母60年交锋:毛泽东曾智退美航母

1953年,毛泽东视察海军部队向军人讲话

  与美国航母交锋60年

  随着7月21日美国核动力航空母舰“华盛顿”号驶入韩国釜山,被媒体沸沸扬扬炒了一个多月的美韩联合军事演习,终于要“粉墨登场”了。

  美韩军演多如牛毛,但这一次受到了中国人的特别关注,因为两国最初计划调遣航母进入黄海参加演习。在中国军方和外交部的强烈反对下,美韩修改了原定计划,决定首先在日本海举行演习。但问题是,在接下来的演习中,美国航母会不会进入黄海?这是中国人最关心的问题。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拥有强大航母编队的美国太平洋第七舰队,一直是美国威慑中国的重要平台和前沿阵地。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几代中国人对美国航母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毛泽东与美国航母进行了灵活的斗争;耿飚、郭伯雄等解放军将领对美国航母进行了接触;萧劲光、刘华清两代海军司令员力主建造中国自己的航母……

  所有这些,都说明一个事实:中国人和美国航母“打交道”由来已久。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对航母的认识日益深刻——航母是一种强大的武器,但我们并不害怕它;中国要想成为世界性和海洋性大国,也离不开海上军事力量的发展壮大。

  “华盛顿”号风波

  李大光(国防大学军事后装教研部)

  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和韩国国防部长官金泰荣7月20日发表联合声明称,美韩联合军事演习将于7月25日在韩国东部海域(即日本海)举行,历时3天,到7月28日结束,这是两国未来几个月一系列军演活动中的一部分。声明强调,军演是为了向朝鲜“发出明确的信息”,“挑衅性的行为必须停止”。盖茨特别提到,“此次军演不会威胁中国”。

  此前几天,韩国国防部曾宣布,联合军演分为两个阶段,在日本海举行的仅为第一阶段,美国第七舰队的“华盛顿”号核动力航母将参加第一阶段的演习。之后,演习将在韩国西部海域(即黄海)进行。

  美国航母或将驶向黄海参加联合军演的消息,受到了全世界特别是中国人的高度关注。因为黄海是中国的门户,是最敏感的海域。

  缘起“天安”号事件

  美韩联合军演的起因,要追溯到4个月前。2010年3月26日晚9时许,韩国1200吨级的“天安”号警戒舰,游弋在黄海海域的白翎岛和大青岛之间,执行巡逻任务。突然,舰尾传来巨大的爆炸声。“天安”号迅速沉没,舰上104人落水,最终只有58人获救。

  事件发生后,韩国一口咬定是朝鲜干的。近年来,双方海军多次在黄海海域发生冲突。由于有美国撑腰,加上在经济和技术上都占有绝对优势,韩国向来没把朝鲜海军放在眼里。“天安”号沉没,是韩国海军前所未有的惨重损失。6月4日,韩国将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提交给联合国,称“天安”号是被“朝鲜军方进行的鱼雷攻击”击沉的。朝鲜对此予以坚决否认。

  自6月初以来,美韩一直声称要在黄海举行联合军事演习。韩国媒体说,6月的第二个星期,美国将派出一支舰艇编队参加演习,其中有“华盛顿”号航母。显然,美国是要告诉朝鲜,美国会协防韩国;同时也是在告诉其亚太盟国:留在美国身边是安全的。

  这一消息传出后,举世震惊,因为“华盛顿”号航母的目的地是黄海。

  中国捍卫黄海门户

  黄海位于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之间,北面和西面濒临中国,东邻朝鲜半岛。在中国的海岸线上,黄海海域北起辽宁大连和山东威海的连线,是通往京津地区的咽喉要道;南到长江口一线,整个山东半岛深入其中。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韩、朝等国在黄海的领海宽度均为12海里(约22公里),专属经济区为200海里(约370公里),其余部分为公海。

  对中国人来说,黄海是一个非常敏感而又令我们永远不能忘却伤痛的海域。几次外敌入侵,都是突破黄海门户后挥兵登陆,进入京津地区。其中最惨烈的,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当时,日本为了占领朝鲜王国,必须打败它的宗主国大清国。中国北洋水师在海战中一败涂地,日军从山东刘公岛登陆,威逼京师。

  美韩联合军演堪称“家常便饭”,但以前都在日本海进行。此次美国航母打算跑到黄海展示武力,其真正目的,是在威慑朝鲜的同时,对中国的战略底线和近岸防务状况做一次试探。

  “华盛顿”号航母1992年开始服役,属于“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即目前世界上吨位最大的一级核动力航母),长333米,宽77米,高81米,相当于25层楼高,其甲板面积为足球场的3倍,乘员人数逾5500人,堪称一座“活动的城市”。该舰的满载排水量达9.7万吨,搭载了各种战机约90架,在40分钟内可以全部起航。2008年9月,“华盛顿”号航母被编入第七舰队,入驻日本横须贺基地,取代退役的“小鹰”号航母。从此,它成为美国威慑中国的重要平台。

  这艘攻击型的“海上霸王”,作战半径600公里,加上舰载机和其他舰艇,航母编队作战半径为1000公里。美韩最初宣布的演习地点离北京只有500公里。如果“华盛顿”号航母出现在黄海公海,其作战半径可涵盖华北和辽东半岛大部分地区。一旦黄海被它封锁,中国北海舰队驻守旅顺、青岛的舰船和潜艇,都将受到制约。

  7月1日,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马晓天表示:“(对)他们的演习我们已经明确地表达了我们的态度,因为是在黄海,距离中国领海很近,举行这样的演习,我们是非常反对的。” 7月2日,解放军海空编队在浙江沿海举行实弹演练;7月17日,解放军在黄海举行应急保障演练。外电认为,这是中国对美韩军演的反应措施之一。

  在中方反对下,美韩联合军演举行时间被推迟到6月底,接着又改为7月底。对这个决定,韩国《中央日报》认为,因为美韩“不可能不考虑外交因素”;美国《华盛顿邮报》认为,美国想“确保不让中国感到突然”;日本《每日新闻》认为,这是“中国视黄海为后院,绝不保持沉默”的结果。


炮击金门画作


  毛泽东智退美国航母

  章名岂

  “我们的航母在哪里?”这是历任美国总统在决定对“地区危机”进行军事干预时,通常向军事顾问们咨询的首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为了达到分裂和遏制新中国的目的,曾多次将航母编队摆在台湾海峡附近耀武扬威。然而,在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的战略智慧面前,美国的航母只不过是“纸老虎”而已。

  朝战爆发,计划搁置

  1950年4月,中共中央提出“解放台湾为全党最重要的战斗任务”,解放台湾成了新中国的头等大事。

  当时,解放军在福建前线集结了一支15万人的精锐部队,除了进行密集的两栖进攻训练,还在福州、厦门、汕头及其它港口准备了大量的登陆舰和其它类型的船只,以及数百架飞机和30个左右的空军基地。6月,毛泽东指定由粟裕负责组织攻台战役。7月,解放军对台湾进行了侦察,决定于8月开始作战。此时,国际社会也普遍认为,解放军将在台风季节到来之前发起对台军事进攻。一时间,台海地区战云密布,台湾岛内气氛紧张。

  然而,就在台海战事一触即发的时刻,朝鲜战争于1950年6月25日爆发了。6月28日,美国太平洋舰队下辖的第七舰队航母编队进入台湾海峡。加上我军将主要力量投入抗美援朝行动,解放军攻打台湾的计划被迫搁置起来。对于驻泊在海峡的美军航母,毛泽东并没有太在意,此时,他主要考虑的是朝鲜战争。

  不惧威胁,拿下两岛

  1953年9月,美国与台湾当局签订《军事协调谅解协定》,规定国民党军队的整编、训练、监督和装备完全由美国负责;如果发生战争,国民党军队的调动指挥,必须得到美国的同意;美军参与的防区包括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大陈岛等岛屿,并在台北设立“协调参谋部”,由美国主持并控制。随后,美国再次蛮横地把第七舰队摆在台湾海峡。

  1954年7月,党中央和毛主席做出了“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决定。美国以武力进行威胁:8月17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宣布出动第七舰队的航母编队,武装干涉中国内政;8月19日,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斯图普率领美国海军6 艘军舰侵入大陈岛一带海域,出动飞机160多架次,在大陈岛海面上空活动。

  面对“航母威胁”,毛泽东一面在政治上坚决抨击美国,一面决定炮击金门,以示惩戒。这是毛泽东精心策划的一次军事行动。1954年9月3日,福建前线万炮齐鸣,炮弹烧红了天空,纷纷落向金门,国民党军队猝不及防,损失惨重。解放军的惩罚性炮击进行了十几天,美国方面仍然不知内情,误以为解放军要夺取金门、马祖,甚至进攻台湾。因此,美国的一些军方人士建议向金门紧急增兵,并出动美国航母编队的战舰和军机,与国民党军队一起袭击中国大陆的重要港口和机场。但最终,艾森豪威尔认为此举风险太大,未敢轻举妄动。他甚至力主放弃金门、马祖,因此与蒋介石产生了严重的矛盾。

  毛泽东通过炮击金门这种特殊方式,巧妙击退了美国航母的威胁。实际上,炮击金门只是试探性、有限度的声东击西行动,意在掩护解放浙江沿海诸岛的准备工作。

  1954年11月1日,解放军空军开始轰炸浙江大陈岛,海军出击浙江东部海面,一举击沉国民党军队“太平”号驱逐舰。美国人极为紧张,于12月2日与台当局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企图使中国“划峡而治”。为了表明中国人民绝不承认这一非法条约的坚定立场,毛泽东决定首先攻占一江山岛和大陈岛。

  当时,第七舰队正在这两座岛屿附近游弋。1955年1月18日,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配合作战,一举攻克一江山岛。第七舰队见状,只得灰溜溜地撤走。1月19日下午,解放军以凌厉的炮火轰炸大陈岛,国民党当局急忙向美国求救。美国只好让第七舰队再“回来”,美方紧急调动包括5艘航空母舰在内的近100艘战舰,出动2000架次飞机,加强对新中国的威胁。1月30日,中共中央下达了解放大陈岛的命令。国民党军队无可奈何,只好在第七舰队的掩护下,执行早已制定的撤退计划。

  炮击金门,巧妙交锋

  1957年,中东地区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局:黎巴嫩夏蒙政府被推翻,伊拉克也爆发了推翻王朝的革命。美国为了扑灭中东的反美火焰,于1958年7月出兵黎巴嫩。这一举动遭到全世界的一致声讨。为了转移世界舆论的视线,美国加强对中国的威胁,从本国和地中海地区调派大批军舰、飞机,前往西太平洋,加强第七舰队航母编队在台湾岛附近海域的活动。当时的美国海军参谋长伯克甚至扬言,美国海军随时准备像在黎巴嫩那样在中国大陆登陆。在美国航母编队的支持下,台湾方面不断派战机轰炸福建、骚扰江浙,“反攻大陆”的调门也很高。

  为了挫败美国“划峡而治”的阴谋,并“肃清”东南沿海岛屿上的国民党军队,1958年8月17日,中央决定炮击金门。8月23日,台湾海峡又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激烈战斗,即著名的金门炮战。解放军万炮齐鸣,炮弹像雨点般落到金门岛上。但是,解放军对金门“打而不登,封而不死”,即只炮击封锁,并不登岛占领,形成世界战争史上的一次奇特作战。

  金门炮战爆发后,美国和台湾当局组成海军联合编队,对被炮火包围的金门群岛进行海上补给。其间,我军炮击的重点转向运送补给的国民党军船。9月2日,我军和国民党军队在金门岛南部的料罗湾发生激烈海战。海战后不久,美军从中东调来的第六舰队航母编队及从美国本土运来的航空部队、海军陆战队抵达台湾。此时,游弋在台湾海峡的美军航母达到7艘之多,另有重型巡洋舰3艘、驱逐舰 40艘。在此情况下,为避免中美发生直接冲突,我方于10月6日上午发布文告,宣布暂停炮击金门。

  外交手段,逼退进犯

  从1958 年开始,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运动,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和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同时,在美英支持下,印度统治集团策动西藏农奴主叛乱,还不断侵犯我国边境。台湾当局企图利用大陆出现暂时困难和不利的国际形势,实现其“光复大陆”的野心。

  1962年春,美国政府的军政要员不断到台湾活动,一些官员甚至认为,进犯中国大陆的“时机已经成熟”,鼓吹“现在就动手”。美国对台湾的军事援助,也比过去两年有所增加,大量军火和军用物资被运到台湾。不仅如此,美国的军舰、飞机也不断侵犯我领海、领空。从1958年9月到 1962年4月27日,侵犯中国领海的美国军舰达261艘、144次;侵犯中国领空的飞机达334架、161次。其中,1962年3月,美国第七舰队包括航母在内的38艘军舰,大编队通过台湾海峡,对中国大陆进行军事威胁。

  1962年6月10日,针对蒋介石进犯大陆的狂妄企图,中共中央发出“准备粉碎国民党军队窜犯东南沿海地区”的指示,要求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提高警惕,从各个方面做好准备。同时,中央经过分析研究,认为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决心虽然很大,但关键要看美国是否支持,而美国的战略重点在欧洲,决不会让台湾问题影响其全局。因此,中央政府对美国支持台湾当局策划进犯大陆的活动,给予了彻底揭露和严正警告。此外,6月底,由于我党政军民已做好了全面的军事准备,台湾当局不得不放弃了大规模的军事冒险行动。

  回顾这一时期,尽管面临着美军将航母摆在“家门口”的压力,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坚持维护国家统一原则,积极备战,主动出击;同时,审时度势,巧妙利用国际形势的变化,精确运用外交手段,谨慎设定战略目标,规避了与美军的直接冲突,化解了美军航母所形成的强大压力。可以说,毛泽东用高超的智慧,一次又一次“击退”了美国航母。


1980年5月,耿彪(右二)等一行参观美国小鹰号航母

  两代海军司令员的航母梦

  章名岂

  上世纪80年代,曾经在朝鲜战场上厮杀的中美两军,开始逐渐接触并展开军事合作。昔日在台海危机中充当军事威慑中国“急先锋”的美军航母,也向中国军事将领开放。30年来,已有包括前军委秘书长耿飚、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等在内的多名解放军高级将领登上美国航母。

  我军领导人首次踏上美国航母

  1979年12月,苏军悍然入侵阿富汗,对中美两国的安全都构成重大现实威胁,促使两国在双边军事关系上采取相应的步骤。1980年1月5日至13日,应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徐向前邀请,美国国防部长布朗访华。这是自1949年以来,美国首次派国防部长访华,也是中美两军领导人进行的首次正式交往。

  1980年5月25日至6月6日,国务院副总理兼军委秘书长耿飚率团回访美国,走进了五角大楼。据耿飚之女耿莹回忆:“后来听我父亲讲,五角大楼的工作人员不顾禁令,纷纷从窗户探头出来。他们没想到,美国会为一位共产党国家的军队领导人举行欢迎仪式。”

  访美期间,耿飚一行登上了“小鹰”号航母。这是中国大陆军人首次踏上美国航空母舰。航母的规模和现代化作战能力,给耿飚等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在看到代表世界海军最先进水平的装备时,耿飚和同事们的内心深处,开始萌动尽快改变中国海军面貌的激情。后来成为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当时就是代表团的一员。

  在“里根”号上观摩美军演习

  2006年6月17日,中国军方代表团应美方邀请,前往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基地关岛,登上“里根”号核动力航母,观摩正在进行的美军“英勇盾牌”军事演习。代表团中有3名将军:海军副参谋长张磊愚少将、济南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凤景泉少将,以及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马健少将。

  代表团在甲板上观看了舰载机特殊的起降过程,这是航母上最危险的动作。美军战机从航母上起飞时,并不是“飞”出去,而是被一个类似于大力弹簧的弹射器“弹”出去的。分布在舰艏和舰体中部的4个弹射器,每15秒就能发射一架飞机。弹射器能让飞机在短短3秒钟内从静止状态加速到206公里/小时。看着一架舰载机从航母甲板上被弹射出去,马健将军询问美方陪同人员:“弹射器的功率有多大?”美方陪同人员想了想,给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每个弹射器每发射一次,能够把帝国大厦(美国纽约的一栋摩天大楼,共有102层)向上抬高6英寸。”

  飞机降落更是惊险。美军飞机不是“停”下来,而是被航母上3根起阻拦作用的钢索“绊”住的。在2秒钟内,战机从时速170公里/小时降到静止状态,可谓戛然而止。设在航母甲板前、中、后位置的3根阻拦索,是飞机降落的3次机会。飞行员根据飞机快要着陆时的高度,来决定把飞机“挂”在哪一根阻拦索上。在半个多小时的观摩中,中国军方代表团观看了十几个架次飞机的起降,其中只有一次失败——一架F18战斗机降落时没能成功“挂”住阻拦索,不得不重新飞上天空。

  一个月后,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上将,登上了回到母港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海军基地的“里根”号航母。他参观了舰上的指挥中心、水兵和军官工作场所。这都是航母的中枢部门,能够向中国高级将领开放,并且是在工作时间开放,让人印象深刻。

  “航母总是要造的”

  在抗击和接触美国航母的过程中,我军逐渐有了建造自己的航母的设想。

  1987年3月下旬的一天,84岁高龄的前海军司令员萧劲光老将军,从报纸、电视上同时看到了一条新闻:总参一位领导在与外宾会谈时坦言,中国海军的战略是近海防御,不需要、也不准备搞航空母舰。短短几句话,引起了萧劲光的注意和深思。

  据萧劲光的秘书傅东启回忆,那天,他陪着萧老在看电视。听主持人播了这条消息后,萧劲光轻轻地重复了一句:“中国不需要搞航母?”然后又自言自语道:“这个问题要研究,不知刘司令怎么考虑?我的印象中,他是主张搞航母的。”萧劲光说的“刘司令”,就是时任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上将。

  就在媒体报道这一消息的第二天晚上,71岁的刘华清来到萧劲光的住处。两代海军司令员在会客厅里,就中国到底要不要搞航空母舰,倾心交谈。

  刘华清上将被西方媒体誉为“中国的马汉(美国海权理论的奠基人)和戈尔什科夫(苏联海军元帅)”,“他启蒙和推动了中国的‘航母梦’”。据《刘华清回忆录》透露,早在1970年,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海军副参谋长的刘华清,就根据上级指示,组织过建造航母的专题论证,并曾上报工程方案。1980年5月,刘华清陪同耿飚访问美国时,也参观了“小鹰”号航母,对其留下了极深的印象。1982年,刘华清担任海军司令员后,力主建造航母。但当时,我国的经济力量尚不足以支撑航母建设。1984年初,刘华清曾说:“海军想造航母也有不短的时间了,现在国力不行,看来要等一段时间。”1986年,他又提到:“航母总是要造的,到2000年(造)航母总要考虑。”

  这一次,面对老司令员萧劲光的殷切询问,刘华清忍不住畅谈了自己的想法:“中国是一个濒海大国,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我们有)如此辽阔的海防边疆,却只有中小型舰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一旦海上发生战事,不能远距离作战,只能‘望洋兴叹’。而发展航母,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现在搞航空母舰,财力、技术上仍有困难。但不能等。十年内不搞,十年之后再搞,也还会有困难。因此,要早论证,早点把这个问题研究透,那样才有主动权。”萧劲光听后连连点头:“是这个意思。你这些想法,可以向军委、总部首长作个汇报。”刘华清说:“有这个考虑。还有您的这些意见,我一并向军委首长反映。”

  萧劲光完全忘了身体的不适,刘华清也忘了“不过多影响老司令员休息”的承诺,两人一直谈到深夜。

  1987年3月31日,刘华清汇报了关于海军装备规划中的两大问题:一是航母、一是核潜艇。这两个问题涉及我国海军核心力量的建设,是关键性问题。当年8月,《海军杂志》和《人民海军报》发表了萧劲光的署名文章:《建设现代化的强大海军》,文章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强烈反响。成百上千封“海军迷”的来信涌入报社,询问中国海军什么时候有航母;若干小学的“红领巾”们,把自己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的压岁钱寄给报社,用稚嫩的笔迹写道:“支援海军建航母!”

  我在“小鹰”号的见闻

  刘洋

  据说,航空母舰已不仅仅是一种战争利器,更是综合国力的一种象征。航母究竟啥样?我一直希望能有机会上去看看。2004年3月6日, 机会真的来了。当时,美国“小鹰”号航母编队抵达香港进行后勤补给,我作为唯一被美国驻香港领事馆邀请的中国内地媒体记者,与其他20多家香港媒体及西方驻港媒体的60多名记者,一同登上“小鹰”号参观采访。
上舰即被“看管”

  兴趣和“职业病”让我在接到邀请后,即对“小鹰”号进行了一番研究,并对其资料倒背如流:“小鹰”号航母是世界上最大的常规动力航母,1961年4月服役,它飞行甲板长326米、宽约76米,甲板有3个足球场那么大,能搭载70多架各型舰载飞机,排水量8万多吨。这些数据有些枯燥,于是我又想:“航母咱之前是没有见过,但是驱逐舰见过,航母大小相当于10个8000吨级的驱逐舰。”

  “小鹰”号此次抛锚在香港青衣岛对面的海域。3月6日早上9点,我们准时到达湾仔的分域码头集合,这里已经被美国国防部租借,专门用于美军军舰来往香港时的后勤补给。码头附近有一栋由蓝色围墙围起来的小楼,那是美军的办公处。

  在入口处,美国驻港领事馆的官员给每位记者的胸前贴上印有各自新闻机构名称的白条,并再三嘱咐,一定不要撕掉,这是你们的“登舰通行证”。接下来,是严格的行李安检。

  10点,记者们乘坐美方提供的小型客轮驶向“小鹰”号。半小时后,我们的客轮抵近这个漂浮的超级钢铁城堡。不知道是不是香港绚丽海景的衬托,我第一眼见到这个“海上霸王”时,并没有感觉到它的霸气和硝烟味。美方特意安排客轮围着“小鹰”号绕了3圈,以便记者们从不同角度观看和拍照。我看着身着休闲装的美国大兵一批批乘游轮离舰驶向码头,满脸都是急于上岸游玩、购物的笑容,对航母神秘、敬畏的感觉顿时荡然无存。

  “小鹰”号航母从底层到甲板顶部共有11层,约有18层楼高,总计有2400个仓室。我们登上爬梯,直接从9—10层进入航母,这里是存放战机和维修战机的机库。机库很大,能同时对十几架飞机进行修理。在不远处,有巨大的升降台,甲板上的战机就靠它进出机库。此时,记者们被严格要求按照绳索拦起来的通道进行移动和参观。我发现,无论我们走到哪里,身边都会有美国值班军人警惕的眼神,这与先前离舰美国大兵的笑脸形成了鲜明反差。

  上了飞行甲板,我感受不到一点晃动,像在平地上一般。我特意使出浑身劲儿跳了跳,又跺了跺脚,还是纹丝不动。它太大了,太稳了。随后,记者们被召集在指挥塔台前不足200平方米的空地上,美方在这儿举行了一个简短的新闻会。我观察了一下,四周仍是每隔几米就有一个美国士兵,他们腰挎手枪,全副武装。香港媒体同行风趣地说:“按照美国人心理,这里是美国领土,所以来到舰上我们是要被看管起来的。”

  站在航母甲板上,除了跑道是黑色的,映入眼帘的就只有灰色了:灰色的指挥塔台、灰色的舰体和灰色的战机。美军武器装备的保养水平,一向被各国媒体称赞。然而“身临其舰”,才感觉“小鹰”号比我想象中要老20岁。海水和海风的侵蚀,使甲板上密密麻麻的战机显得陈旧,不少飞机的外表油漆剥落,露出锈痕。

  与“万国兵”聊天

  此次登舰活动,美军态度是:该看的都给看,不该看的一个也不给看。

  在所有战机中,最打眼的是孤独停放在甲板一角的一架E—2C“鹰眼”预警机。除美军外,台湾地区军队已将这种飞机作为主力预警机。而一队曾参加过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的F/A—18“大黄蜂”战斗机,则整齐地排列在甲板前部。我径直走上前,试图对“大黄蜂”近距离观察。一名身穿迷彩作战服的海军陆战队士兵立即挡住我:“先生,前面禁止通行。”我从他冷峻的眼神中,知道没得商量。

  甲板上,还有一栋7层的岛式建筑,“航母的精髓”——指挥飞机联合作战的中央指挥室,就“藏”在岛式建筑里。一同“藏”在里面的还有消防、通信、雷达部门和航母战斗群的司令部。除此之外,里面还有1座海上医院、4个百货商店、1个邮局等。面对记者们再三提出参观岛式建筑的申请,美方就一个词:NO(不)。即使记者们强调,只参观医院、商店等“民生设施”,也遭到拒绝。

  在甲板上,很多亚裔士兵的面孔引起了我的兴趣。我跟其中一位戴眼镜的女兵聊了起来,她原籍香港,随父母定居美国,在“小鹰”号服役已有2年时间。据她介绍,“小鹰”号上女性大约占到总人数的8%。而原籍广东的叶先生和黄先生已经服役3年,他们都是随父母在美国生活,高中毕业后参加美国海军,现在是指示战机起降的通讯兵。

  我了解到,“小鹰”号上可谓有“万国兵”,亚洲的、非洲的、欧洲的……他们必须是已经具有美国国籍或持有美国“绿卡”,才有资格入伍。这其中有近20人是华裔军人,全部从事勤务工作。有意思的是,“小鹰”号上竟然还有伊拉克裔士兵,不知道伊拉克战争时,他们随着“小鹰”号参战,是什么样的心情。

  日常工作、生活在“小鹰”号上的有4000多人,其中还有如此众多的各国“移民兵”,怎样才能协同作战?这是对人员管理“软实力”的考验。“小鹰”号的法宝是:制定了细之更细的管理条例,上至舰长下到水手,工作中所涉及的全部事项,都表格化。对照这张表格,该做的一定做好,不该管的一概不管。

  下午结束“小鹰”号之行时,美国驻香港领事馆官员告诉我,由于已服役40多年,加上美国未来要用核动力航母完全替代常规动力航母,所以“小鹰”号的香港之行屈指可数了。2009年5月,昔日威风凛凛的“小鹰”号退役封存,静静停放在华盛顿州布里梅顿海军船坞。航母再大再强,不也就是条船嘛!

 解放军与第七舰队交手纪实

  马骁

  李大光(国防大学军事后装教研部)

  60年来,美国对华军事威慑,主要通过第七舰队实现。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3天后,美国总统杜鲁门派遣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直到1979年中美建交,美军撤防台湾,它才一度淡出中国人视野。

  成立于1943年的第七舰队,隶属于美国太平洋司令部旗下的太平洋舰队。第七舰队总部设在日本横须贺港,是目前美国最大的海外前方投送部队,一直充当着围堵中国的“急先锋”。在任何时候,它都保证拥有40至50艘作战舰艇、200余架作战飞机、2万余名水面和水下战斗人员。其主要任务是保护美国海上通道、防卫友邦领土,以及动用必要的手段来“中止敌意”。辖区包括太平洋、印度洋和阿拉伯湾。第七舰队司令“大权独揽”——在美国本土遭受打击或进行联合作战时,可以被委派为联合作战司令部司令;在日常活动中,是辖区内所有海军力量的最高指挥官;通常兼任朝鲜半岛联合作战海军总指挥,有军事行动时,可以集结辖区内所有盟国的海上力量。

  冷战结束后,第七舰队在中国周边海域再度活跃起来。其中,服役48年(1961年4月—2009年5月)的“小鹰”号航母,是执行这一任务的主力。

  美国航母上一次进入黄海,是1994年10月下旬。以“小鹰”号为首的航母编队从日本出发,驶入黄海海域。中国潜艇对美国舰队实施跟踪,美国出动反潜机驱逐中国潜艇,中国战斗机驱赶美国反潜机……双方不断交手。10月27日,这支航母编队行至距中国600余公里处,开始对我方实施大规模电子干扰。当天上午,解放军驻山东等地的空军雷达上,出现了200多架由东北向西南飞行的“飞机”。青岛某空军基地紧急起飞一架苏—27和一架歼—7战机前往拦截,同时起飞了4架其他型号的战机以探虚实。令人费解的是,除歼—7战机的雷达上出现1个空中目标外,其他战机都没有发现大规模机群目标。实际上,歼—7战机发现的,是美军一架电子干扰机。从这一天起,我国东、南地区几个航空师,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10月28日至31日,美军舰队继续南行。南京军区的空军雷达上,出现了由东北向西南飞行的700多架“飞机”。我空军出动两架战机升空观察,在江苏盐城一带又发现了一个空中目标,但并没确认目标的性质。

  这次事件发生后,我军高层十分震惊,指定国防科工委进行分析和研究。军内外专家经过18天的努力,终于弄清了真相——10月30日当天,有一个飞行器侵入我国领空达50公里,飞到江苏盐城地区的上空。美方的目的是为了找出中国固定雷达站的部署点位和信号发射特征。这个目的显然达到了。但我军由此掌握了一种干扰和抗干扰的方法,收获更大。也是从那时起,中国的军用雷达开始更新换代,并成功研制出新的干扰机,现在可能已装备在每一架军用飞机上。

  事后,美国海军将这一事件描述为“二战后美国海军在西太平洋区域最具爆炸性的海上接触”。

  冷战结束后,美国每隔几年便对中国进行一次军事战略测试——1993年,在公海拦截我国“银河”号货船,诬陷该船装载化学武器,强行要求检查;1996年,派出两个航母编队到台湾海峡,监视我方的军事演习;2001年,派侦察机到中国海南进行侦察,该机在撞毁我军一架战机后擅自降落在我方机场。此次“华盛顿”号航母不请自来,正是美国对华军事战略测试的延续。

 美韩军演目的何在

  肖恩

  最近,美国核动力航母“华盛顿”号拟赴黄海参加美韩联合军演的消息一直备受各方关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7月8日就美韩在黄海军演一事表示,中方坚决反对外国军用舰机到黄海及其他中国近海从事影响中国安全利益的活动。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副秘书长罗援少将和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主任朱成虎少将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明确表示,我们反对,但也不怕航母威胁!

  美韩军演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们有怎样的应对方式?

  从表面来看,虽然美韩方面声称这次军演是对朝鲜进行的侦测和威慑,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背后的主要目的还是针对我国,是想把我们封堵在第一岛链之内。第一岛链,是北起日本群岛、琉球群岛,中接台湾岛,南至菲律宾、大巽(音同‘训’)他群岛的链形岛屿带。“岛链”这个词是由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在1951年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特定概念,它既有地理上的含义,又有政治与军事上的内容。第一岛链的用途,是围堵亚洲东岸,对中国等国家形成威慑之势。而美国在黄海演习,就是要在第一岛链内设置封锁线,把中国围堵于其中。

  我国现在已经是一个进出口大国,90%以上的对外贸易是通过海上通道实现的。在我国的海上通道上,两个咽喉要道必须控制:一个是亚丁湾,我们的军舰正在索马里海域进行护航;另一个是马六甲海峡,我国从中东、欧洲进口的石油有80%是通过马六甲海峡运抵中国内陆的。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有60%都是驶往中国的,因此,南海地区也是重要的战略通道。我们要走向太平洋,走向印度洋,是一定要从这些海洋通道通过的。

  人们说, 21世纪将是“中国世纪”。如果想真正实现“中国世纪”,中国就必须要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和海洋性的大国,就必须冲出第一岛链。以前我们的国防观念一直重陆(地)轻海(洋),现在是陆海兼重的,所以我们必须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和海上战略通道的安全。

  罗援少将认为,美国方面除了在第一岛链对我国进行围堵之外,还在关岛地区和夏威夷地区对我国形成了另外两道封锁链,它们和第一岛链连接起来,成为C形包围,就是以前说的“新月”形包围。现在在美国看来,“新月”形包围已经不够,还打算构成一个“满月”形包围,也就是在我国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摆点布势,如同下围棋一样,在这些地区抢占战略支撑点。

  围棋是内线和外线上的较量,所以我们要体现出一个大的格局、大的思考、大的战略。一方面必须加强我军海空力量的建设;另一方面,也要在周边建立一些战略支撑点,经营好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此外,对西方国家一些针对中国的有敌意的行动,我们要给予针锋相对的反制措施。

  罗援少将还谈到,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美韩一定要在黄海举行军演,对我们也是一个“知己知彼”的机会。我们可以通过其军演来检验我方的侦察、预警和感知系统,包括我们的太空、陆基、海基监测系统的灵敏度,能否看见、听见对方,能否确定对方的具体方位。另外也可以检验我方的通联系统情况和快速反应能力,这是对我军作战能力的一个检验。

  如果“华盛顿”号航母未来到黄海参加军演,这将是我们近距离观察其作战部署和作战编成的最佳时机。可以了解到航母到达黄海海域的航迹怎样,如何进入作战阵位,其最佳作战阵位在什么位置。

  另外,航母编队到达黄海后势必要进行作战训练,也就是指挥、控制、通讯、侦察系统必须开通,这样我们就可以掌握这些系统的状态。美韩之间进行联络的通讯文本和频道是采用什么样的频率,如何沟通,我们也可以知道。虽然这次美韩军演的通讯联络频道肯定不是作战时使用的,但是可以从中揣摩整个通联方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进行模拟训练的参照系。

  我们以前进行的红蓝两军对抗,就是要把对抗思想引入到军事训练中。但是红蓝两方都需要我们自己设置,这需要成本,现在由美国航母直接扮演蓝方,这是最贴近实际的一次模拟对抗。所以,这次美韩军演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实力对抗模拟演练的机会。

  航空母舰是海上的巨无霸,看起来似乎是坚不可摧的。然而,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和发展,航母的致命弱点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航母怕卫星定位和导弹饱和打击,怕水雷封锁,怕水下潜艇设伏,怕失去预警机,怕无人机投放,怕远程突袭,怕断绝粮草,怕电子干扰。这些都是由航空母舰的自身特点决定的,所以对付航空母舰也并非没有办法。

刘华清:中国航母之父

1980年5月,国防部长耿飚在副总参谋长的刘华清陪同下访美,这次访问给刘华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中国海军要拥有自己航母已经在年轻的人民海军中生根发芽。


  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们搞航空母舰,目的不是为了和美国、苏联比赛,主要是用于解决对台斗争需要、解决南沙群岛争端和维护海洋权益等方面的任务,平时还可以用于扩大维护世界和平的政治影响。显然,海军有了航空母航,海军的质量就将发生大变化,海军的作战能力也将有较大提高,有利于提高军威、国威。所以,我要求研究人员,应当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去进行研究论证。


  1987年3月31日,我向总部机关汇报了关于海军装备规划中的两大问题:一是航母,一是核潜艇。这两个问题,涉及到海军核心力量的建设,是关键性问题。这两项装备搞出来,从长远看,对国防建设是有利的。这两项装备不仅为了战时,平时也是威慑力量。


  这次汇报中,我向总部同志详细分析了两大问题的需要和可能:


  关于航母问题,当时,我们对海上机动编队只考虑到驱逐舰、护卫舰和潜艇,但进一步研讨后发现,这个编队如果没有空中掩护,无法到岸基飞机作战半径以外作战。后来在研究台海斗争时,我们又发现,使用岸基飞机非常浪费,因为留空时间短,所需飞机和机场就要很多。我们还分析,不发展航母,海军还是需要发展驱逐舰和护卫舰,靠它们组成海上机动编队。如果发展了航母,这些舰艇既是护卫航母编队的舰只,也是海上机动作战的舰只。在现代条件下进行海战,没有航空兵作掩护,无论如何是不行的。如果发展了航母,并不需要增加飞机的总数量,只是飞机的性能有所不同,飞机的价格高一些,但也不会高很多。因此,发展航母编队,是一个如何调整装备经费使用方向的问题,不需要大量增加装备费。更重要的是,有了航母,海上机动作战编队的作战效能会大大提高。至于技术上能不能自力制造航空母舰和舰载飞机,经与航空、船舶等有关工业部门领导、专家研究,他们认为,条件基本具备。当然,有些特殊装置需要认真对待,也是可以解决的。


  我接着说,我们设想,对航母的发展,“七五”开始论证,“八五”搞研究,对平台和飞机的关键课题进行预研,2000年视情况上型号。这样安排,第一,从经费上看,在当前和分摊在今后每年中,并不需要花太多钱。第二,从技术上看,发展它是有各方面好处的,可以带动国家和国防需要的有关技术的发展。第三,预研过程中,可以对航母的战备价值及存在的问题摸得更透,有利于作出最后的科学决策。


  这次汇报,在总参谋部和国防科工委机关产生了一定影响。后来,国防科工委组织科研单位和海军装备系统开展了有相当深度的论证研究工作。


  航母论证过程中,我多次听汇报,强调要充分对比论证使用航母、舰载机与使用陆基航空师、加油机、岸基飞机的作战效费比。后来我到中央军委工作,继续关注航母问题,要求国防科工委和总参装备部,在航母的发展上要把预研费、研制费、装备费结合起来,统筹安排。要和既定的舰船、飞机、武器、电子装备发展规划结合,而不是都挂在航母大项目里专门安排,搞大规划,使上级无法研究。我明确交待,列计划必须由中央军委讨论。


  那时,我先后批准海军和工业部门的专家,去法国、美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考察过航空母舰。国防工业部门,也从俄罗斯聘请了航空母舰设计专家来华讲学,还引进了部分设计技术资料;航母上关键配套的预研,有了一定进展。总参谋部和国防科工委,也都反复组织对考察、引进、预研的分析、论证、评估,这些工作,使军内外领导和专家加深了对航空母舰和舰载机大系统工程的认识。


  航母是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也是海军能遂行海上多兵种联合作战的核心。建造航母,是国人一直关心的事。我国要实现国防现代化,要建立完善的武器装备体系,不能不考虑发展航母的问题。但航母的发展不只是一个海军的问题,而是事关国家战略和国防政策的大问题,一定要从综合国力和整个国家的海洋战略全局出发,准确定位,慎重决策。


  今天,我已经退出工作岗位。欣慰的是,对于我国的航空母舰发展,我尽了一些谋划的责任。


参观美国航母


参观美国航母


参观美国航母


参观美国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