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装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3:11:27

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装逼

    什么是装逼?这个词或许不收录于《辞海》,但其流行程度已经相当可观,不过因为某种大家都懂的原因,不比“给力”之类新潮词汇能登大雅之堂。本人的理解,所谓“装逼”,应该是行为主体以某种令人反胃的方式,炫耀、卖弄自己在精神或者物质上的优越感。其意思与虚荣、打肿脸充胖子等有点类似,但“装逼”这个词语在表述上更加传神,在贬损、挖苦的程度上更加尖刻。

    前几年有篇很火的网络文字叫《2008年不完全装逼手册》,里面列举了大量装逼的表现,感兴趣的不妨去自行百度。但如今的装逼渐有燎原之势,而且手法更加精湛,技术上更加专业,表现上更加多样,不由得慨叹: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现在试举例如下。

    一是炫耀性装逼。
    现在杂志经常刊登一些与其专业方向并不相同的文字(很难称之为文章),多为矫情、做作、言之无物之作。某财经杂志上的《打字机挽歌》就是这样一篇,作者就不点名了。在长途客车上无聊时随手翻到,多半也是一瞥而过。直到看到这样一句话:“我的女儿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爬上我的书架,寻找她心爱的《死刑的文化史》......”

    很小,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大概就是5、6岁吧,一般不应该超过10岁。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么小的小姑娘,是如何会对肉体毁灭这种最为严厉的刑罚产生了兴趣,以至于成了她“心爱的”读物呢?按照一般人的理解,这个年纪的小姑娘,应该是对童话、电视、电玩、漫画感兴趣,而对于“死刑”这一闻之令人色变的事情应该畏而远之的,更何论“心爱”——天哪,要让一个童蒙未开的小姑娘喜爱到“心爱”的程度,得需要多么长时间、多么坚定乃至残忍地培养、引导、灌输,更要扼杀她多少童心和快乐啊!即使作者主观意愿有这么残忍,他也许可以成功地扼杀小孩子的天性,但要培养起对死刑的这种匪夷所思的兴趣,也是很难如愿的。因此,我断定这个事情可信度太低,应该仅仅是出于作者装逼需要的捏造。

    当然了,我们为作者想好了辩护词。

    其一,我所谓的很小其实并不小。她已经20多岁,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人生规划了,甚至于她的专攻就是法医学尸检专业。不过这不能解释为何她要“爬”上书架。而且,故意曲解常用词语的字面意思,也属于装逼的范畴;
    其二,我的重点是“文化”!即使前面套上了“死刑”的标签。或许,卖弄文化,才是本文的主旨。这说明我的家学,家教都是有文化的,并且,不是那种浅薄的、大众化的文化(如文学青年玩滥了的唐诗宋词),而是一种高深到冷僻、令人悚然的文化,哪怕是以无辜的小女孩的童心为代价。不过我们想说的是,即使套上了“文化”的标签,装逼也还是装逼。

    二是无知性装逼。

    有个演员叫孙×英的,以演革命题材影片中大老粗的形象闻名。然而在物质需求极大满足后,精神陷入了极度空虚苦闷,于是就信了个啥劳什子的洋教,对了,叫做“天猪叫”。抛弃一种信仰去皈依另一种(据说此人是执政党的党员),往好里说呢叫弃暗投明,往不好里说呢,还是不说了,和谐为上嘛。不过既然宪法规定了公民有信仰自由,你哪怕愿意信李红痣的“轮子”,也是你自个的事。可是你非要上街闹事给大家添堵,或者别满世界大放厥词找抽,那就怪不得别人了。这位演员无师自通,发明了比梨生理和花体咆哮体更脑残的“信主体”,装逼的手法堪称牛逼。为避免引起心理上的反感和生理上的极度不适,这里仅选择几条脑残程度最低的言论,不解释不评论,只求娱乐效果。

    ——信主以后才知道,唐朝基督教正式传入中国,才有了盛唐!
    ——中国为什么叫神州,因为我们的祖先相信神!
    ——朋友说“进化论是个大骗局”,我同意他的说法。
    ——纪念写生日歌的人;主,你生日快乐!每天都有人过生日,纪念主基督耶稣!
    也有一说,该演员是自费5毛,打入洋教做卧底,不惜以展示人类出智商可能的下限的方式,来引起大家对洋教的不满乃至唾弃,为TG在意识形态战线奉献余热。从实际效果上看,倒也不能完全否认这种可能性。

    三是逆反性装逼。
    当前,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各样的“有良心的历史发明家”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网络上的资料真伪莫辨,有的超出了非专业人士的辨别范围。仅凭道听途说、酒桌妄言、网络传言甚至臆测狂言就轻易立论,凭着一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逆反精神,以为只言片语就要重新发现历史,改变人们的常识或历史定论——此类装逼者往往被冠以“历史发明家”的美称,有时还加上一个形容词“有良心的”。其结果当然是可悲的——被人打脸,以极快的速度、极重的力度,被驳斥地体无完肤。初生牛犊挑战老虎,固然勇气可嘉,但结果也是可以预料的——被老虎吃掉。

    其实在前面这个阶段有人还是出于无意,但接下来的事情就很可悲了——出于逆反心理继续装逼到底,你要说1+1=2,我非要说1+1=4——直到无可救药的崩溃。卡耐基说得好,你永远不可能通过辩论说服一个人,你所做的一切就是使对方变得更加坚持,并认为你是顽固透顶。但凡根深蒂固于人们头脑中的常识,背后都一定坚实的支撑,而且多半是以事实作为基础,也许这些事实你不知道,但这并不代表它们不存在。所以,如果没有更加坚实、更加充分的新考据,或者深入的调查研究,千万不要轻易地试图去颠覆常识,发明历史。人们常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而爱装逼的历史发明家都忘记了后半句,在假设上胆子大得没了边,而在求证上则完全不屑。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去年网上轰动一时的“毛泽东手书5亿元金卢布收据”案(大家可以去百度搜索,关键词:金卢布 收据)。我老人家可以武断地说,这两年凡是以《关于……的真相》为题的文字,不用看,90%以上都是那个“收据”案中悲催的党校研究生的同类,而以“60 年了,有多少人知道”开头的文字,也离不开装逼的历史发明家的创造。
    不要以为世界上就你一个明白人,别人都是傻子,是受蒙蔽的。如果你哪天真的这么认为,那我有99.999%的把握说,真正的傻子就是你自己。你以为自己是爱因斯坦,其实就是一爱摊隐私,而且摊出来的还是自己的隐私。  

    以上仅举几个具有典型性的例子。其实网络之大,装逼的表现举不胜举,在这里还是套用一句俗话作为对装逼爱好者的忠告吧:

    莫装纯,装纯被人轮;
    莫装逼,装逼遭雷劈。
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装逼

    什么是装逼?这个词或许不收录于《辞海》,但其流行程度已经相当可观,不过因为某种大家都懂的原因,不比“给力”之类新潮词汇能登大雅之堂。本人的理解,所谓“装逼”,应该是行为主体以某种令人反胃的方式,炫耀、卖弄自己在精神或者物质上的优越感。其意思与虚荣、打肿脸充胖子等有点类似,但“装逼”这个词语在表述上更加传神,在贬损、挖苦的程度上更加尖刻。

    前几年有篇很火的网络文字叫《2008年不完全装逼手册》,里面列举了大量装逼的表现,感兴趣的不妨去自行百度。但如今的装逼渐有燎原之势,而且手法更加精湛,技术上更加专业,表现上更加多样,不由得慨叹: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现在试举例如下。

    一是炫耀性装逼。
    现在杂志经常刊登一些与其专业方向并不相同的文字(很难称之为文章),多为矫情、做作、言之无物之作。某财经杂志上的《打字机挽歌》就是这样一篇,作者就不点名了。在长途客车上无聊时随手翻到,多半也是一瞥而过。直到看到这样一句话:“我的女儿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爬上我的书架,寻找她心爱的《死刑的文化史》......”

    很小,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大概就是5、6岁吧,一般不应该超过10岁。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么小的小姑娘,是如何会对肉体毁灭这种最为严厉的刑罚产生了兴趣,以至于成了她“心爱的”读物呢?按照一般人的理解,这个年纪的小姑娘,应该是对童话、电视、电玩、漫画感兴趣,而对于“死刑”这一闻之令人色变的事情应该畏而远之的,更何论“心爱”——天哪,要让一个童蒙未开的小姑娘喜爱到“心爱”的程度,得需要多么长时间、多么坚定乃至残忍地培养、引导、灌输,更要扼杀她多少童心和快乐啊!即使作者主观意愿有这么残忍,他也许可以成功地扼杀小孩子的天性,但要培养起对死刑的这种匪夷所思的兴趣,也是很难如愿的。因此,我断定这个事情可信度太低,应该仅仅是出于作者装逼需要的捏造。

    当然了,我们为作者想好了辩护词。

    其一,我所谓的很小其实并不小。她已经20多岁,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人生规划了,甚至于她的专攻就是法医学尸检专业。不过这不能解释为何她要“爬”上书架。而且,故意曲解常用词语的字面意思,也属于装逼的范畴;
    其二,我的重点是“文化”!即使前面套上了“死刑”的标签。或许,卖弄文化,才是本文的主旨。这说明我的家学,家教都是有文化的,并且,不是那种浅薄的、大众化的文化(如文学青年玩滥了的唐诗宋词),而是一种高深到冷僻、令人悚然的文化,哪怕是以无辜的小女孩的童心为代价。不过我们想说的是,即使套上了“文化”的标签,装逼也还是装逼。

    二是无知性装逼。

    有个演员叫孙×英的,以演革命题材影片中大老粗的形象闻名。然而在物质需求极大满足后,精神陷入了极度空虚苦闷,于是就信了个啥劳什子的洋教,对了,叫做“天猪叫”。抛弃一种信仰去皈依另一种(据说此人是执政党的党员),往好里说呢叫弃暗投明,往不好里说呢,还是不说了,和谐为上嘛。不过既然宪法规定了公民有信仰自由,你哪怕愿意信李红痣的“轮子”,也是你自个的事。可是你非要上街闹事给大家添堵,或者别满世界大放厥词找抽,那就怪不得别人了。这位演员无师自通,发明了比梨生理和花体咆哮体更脑残的“信主体”,装逼的手法堪称牛逼。为避免引起心理上的反感和生理上的极度不适,这里仅选择几条脑残程度最低的言论,不解释不评论,只求娱乐效果。

    ——信主以后才知道,唐朝基督教正式传入中国,才有了盛唐!
    ——中国为什么叫神州,因为我们的祖先相信神!
    ——朋友说“进化论是个大骗局”,我同意他的说法。
    ——纪念写生日歌的人;主,你生日快乐!每天都有人过生日,纪念主基督耶稣!
    也有一说,该演员是自费5毛,打入洋教做卧底,不惜以展示人类出智商可能的下限的方式,来引起大家对洋教的不满乃至唾弃,为TG在意识形态战线奉献余热。从实际效果上看,倒也不能完全否认这种可能性。

    三是逆反性装逼。
    当前,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各样的“有良心的历史发明家”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网络上的资料真伪莫辨,有的超出了非专业人士的辨别范围。仅凭道听途说、酒桌妄言、网络传言甚至臆测狂言就轻易立论,凭着一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逆反精神,以为只言片语就要重新发现历史,改变人们的常识或历史定论——此类装逼者往往被冠以“历史发明家”的美称,有时还加上一个形容词“有良心的”。其结果当然是可悲的——被人打脸,以极快的速度、极重的力度,被驳斥地体无完肤。初生牛犊挑战老虎,固然勇气可嘉,但结果也是可以预料的——被老虎吃掉。

    其实在前面这个阶段有人还是出于无意,但接下来的事情就很可悲了——出于逆反心理继续装逼到底,你要说1+1=2,我非要说1+1=4——直到无可救药的崩溃。卡耐基说得好,你永远不可能通过辩论说服一个人,你所做的一切就是使对方变得更加坚持,并认为你是顽固透顶。但凡根深蒂固于人们头脑中的常识,背后都一定坚实的支撑,而且多半是以事实作为基础,也许这些事实你不知道,但这并不代表它们不存在。所以,如果没有更加坚实、更加充分的新考据,或者深入的调查研究,千万不要轻易地试图去颠覆常识,发明历史。人们常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而爱装逼的历史发明家都忘记了后半句,在假设上胆子大得没了边,而在求证上则完全不屑。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去年网上轰动一时的“毛泽东手书5亿元金卢布收据”案(大家可以去百度搜索,关键词:金卢布 收据)。我老人家可以武断地说,这两年凡是以《关于……的真相》为题的文字,不用看,90%以上都是那个“收据”案中悲催的党校研究生的同类,而以“60 年了,有多少人知道”开头的文字,也离不开装逼的历史发明家的创造。
    不要以为世界上就你一个明白人,别人都是傻子,是受蒙蔽的。如果你哪天真的这么认为,那我有99.999%的把握说,真正的傻子就是你自己。你以为自己是爱因斯坦,其实就是一爱摊隐私,而且摊出来的还是自己的隐私。  

    以上仅举几个具有典型性的例子。其实网络之大,装逼的表现举不胜举,在这里还是套用一句俗话作为对装逼爱好者的忠告吧:

    莫装纯,装纯被人轮;
    莫装逼,装逼遭雷劈。
感觉那种人就是么素质。。。
要我说 低调才是最牛B的炫耀。。。
低调就是腔调。
说得好
楼主啊……那个著名的“六十年过去了”已经升级换代变成“七十年过去了”……
好文章,我要引以为鉴
好文章,我要引以为鉴


好文好文,坦坦荡荡,大大方方的做人
引用LZ一句:莫装逼,装逼遭雷劈

好文好文,坦坦荡荡,大大方方的做人
引用LZ一句:莫装逼,装逼遭雷劈
人为鱼刀 我为鱼肉
妙文,不枉挑灯夜读。
好文章,应该让某些在微博上蹿下跳的群体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