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年龄只有16岁 "娃娃军团"的传奇长征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5:25:16
http://news.sina.com.cn/o/2006-10-15/082210237869s.shtml

关山迢迢,路遥水长。“扬子行动·传奇长征”历时近20天,行程近万公里。作为参与行动的一名记者,我踏着先烈的足迹,穿行在历史与现实间,在长征路上经受了一次又一次心灵的震动。今昔对比,红军长征走过的千山万水,一条条羊肠小道,一座座高山险峰,如一条条写满光荣与梦想的红飘带,默默讲述着那一个个让人无法忘记的真实传奇。

  传奇“娃娃军团”特别能战斗

  一路追寻红25军的足迹,从河南何家冲到会师地延安永坪,路途中,不断有朋友发来短信或是打来电话,询问我是不是正在爬雪山或是过草地。当我回答我所采访的红25军没有爬过雪山和穿过草地的经历时,很多朋友都感到诧异,因为在他们眼里爬雪山过草地才是印象当中的长征队伍。

  然而一路走来,当我用心去接近这一支在七十年前,平均年龄只有16岁、号称“娃娃军团”的红25军时,却发现这支“娃娃军团”部队拥有的强大战斗力,和在战略战术上独有的天马行空、行云流水般的创造力。

  1934年6月16日,红25军急行军130里,从陕西富水关远程奔袭河南的荆紫关,将敌军在这里的一个后勤补给点端掉,缴获大批急需的军用物资。当敌人蜂拥而至时,红军又跳至湖北的郧西,再转至陕西的商南,利用三省交界的“地域差”和追敌各部难以协调的“时间差”,大踏步进退,不断将敌军拖疲拖垮,随后在袁家沟口将追敌警一旅全歼。这既是两场单独的战斗,也是一场战役的二个阶段,前一阶段是运动战,后一阶段则是阵地战。

  而最值得一书的是,这支年轻队伍的一群年轻领导人,凭着敌人报纸上的中央红军与四方面军在草地会师的消息,断然作出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全力西征、策应仍在草地中跋涉的主力红军。

  红25军在敌军背后捅出这一刀,逼得围攻中央红军的敌军分兵东顾,极大地减轻了中央红军特别是由毛泽东、彭德怀率领的陕甘支队的压力,并由于红25军正确地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使得党中央和陕甘支队顺利通过回民聚居区,然后顺利北上会师。红25军由此成为“中央红军之向导”。

  新奇百年银杏树死而复生

  如果说神奇的红25军利用自己的智慧在书写传奇的话,那么何家冲的那棵880岁高龄的银杏树则为长征更增添了一份传奇色彩。

  百年银杏树位于铁铺乡何家冲村东头,老远望去,银杏树古老而苍翠,树身枝繁叶茂,累累硕果压得树枝都弯了腰。由于这棵有着传奇经历的老树与红25军的天造之缘,因此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为绿色纪念塔。

  铁铺乡的陈志刚副乡长触摸老树介绍说,银杏树是他们村中的神奇,它见证了红25军长征出发的每一个时刻。长征出发当日,前来集合的红军有接近3000人,由于人多加之乡间小路不好找,大伙儿都奔着这棵银杏树来集合。在这棵百年银杏树下,时任红25军军政委的吴焕先,迎着风雨宣读《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迈出了北上长征的第一步。

  陈志刚说,据当地老人回忆,在当时红军出征的那一天,也就是11月16日,狂风大作,那场大雨比平时格外大,瓢泼一样。红25军的干部战士集中在这棵银杏树旁,站在“中国工农红25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大旗下。当时,突然天上一道闪电横空劈在银杏树上,雷电将这棵银杏树的主干劈成两半,当年银杏树便出现了枯萎,何家冲里的人都以为,银杏树死了,可是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等到长征胜利结束的那一年,乡亲们惊讶地发现,这棵800多岁高龄的银杏树竟然长出了新枝。驻足于这棵充满神奇的百年银杏树前,树纹里透尽了历史的沧桑,一道宽半米、长7米的痕迹至今还印在这棵神奇的银杏树上。对于银杏树神奇般地复活,村里的人都说是红军感动了天地。

  变迁老区处处开满希望之花

  如果说百年老树萌发新芽可能是一种自然巧合,那么老区人民用双手创造出的美好生活却让记者无时不刻地感受到长征路上的勃勃生机。无论是在红25军的出发地何家冲,还是在第一场恶战发生地的独树镇,抑或会师地延安永坪,当地政府加快发展的思想处处可见。

  在方城县的独树镇,原来的古战场如今变成了果园,独树镇战役纪念碑对面的土地上,栽种的是大批长江防护林,而在年底之前百架百米高的发电风车就将迎风发电;而在“九曲八十八道弯”的庾家河,村村通水泥路的工程正在实施,而且红色旅游开发的规划已经形成——

  曾几何时,延安,这个铭刻在中国人心中响亮的名字,在建国后,给人的另一种印象就是贫穷,是一个黄土高坡上的革命老区,是一个夹在三座大山之中的小城。然而当记者踏上这片红色的土地时,所有的感触都融为了两个字——惊喜。

  “我们这里周末星级以上的宾馆至少要提前两天预定。”坐在延安的出租车上,面对到处找住处的记者,司机小张首先判断出我是第一次来延安。他说,外地人来延安之前的第一件事就是应该提前预定宾馆,因为不仅是周末就是平时,延安的星级宾馆都很吃香。他说,近几年延安发展得很快,不仅来旅游的人多,而且本地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目前延安商品房的价格已经达到了3000多元/m2,比省会西安都贵。看着不断从记者身边开过的广本、奔驰等名牌轿车,小张笑着说,延安的宝马、奔驰车数量不在200辆之下。

  谈起延安的崛起,当地人的语气中流露出自豪:延安能有今天,与国家的扶持分不开,但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延安人自己的努力。

  1907年,中国陆上第一口工业油井——“延一井”在陕北延长县钻成。新中国成立后,延长油矿又为玉门、新疆、大庆、长庆等油田输送了1200多名管理和技术人才。如今的延长油矿,已是目前国内排名第六的大油田。

  就这样,延安人靠自己的努力,改变了“一穷二白”的老区面貌。当地人告诉我,去年该市财政收入达107.3亿元,与石油相关的收入占80%以上。

  在210国道进入延安的地方,一条与国道平行的高速公路刚刚修完,崭新的路面上一辆辆汽车疾驰而过,宽阔平整的路面仿佛一条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纽带,将这座红色的城市带入更快的车道上奔驰。本报记者陈郁

http://news.sina.com.cn/o/2006-10-15/082210237869s.shtml

关山迢迢,路遥水长。“扬子行动·传奇长征”历时近20天,行程近万公里。作为参与行动的一名记者,我踏着先烈的足迹,穿行在历史与现实间,在长征路上经受了一次又一次心灵的震动。今昔对比,红军长征走过的千山万水,一条条羊肠小道,一座座高山险峰,如一条条写满光荣与梦想的红飘带,默默讲述着那一个个让人无法忘记的真实传奇。

  传奇“娃娃军团”特别能战斗

  一路追寻红25军的足迹,从河南何家冲到会师地延安永坪,路途中,不断有朋友发来短信或是打来电话,询问我是不是正在爬雪山或是过草地。当我回答我所采访的红25军没有爬过雪山和穿过草地的经历时,很多朋友都感到诧异,因为在他们眼里爬雪山过草地才是印象当中的长征队伍。

  然而一路走来,当我用心去接近这一支在七十年前,平均年龄只有16岁、号称“娃娃军团”的红25军时,却发现这支“娃娃军团”部队拥有的强大战斗力,和在战略战术上独有的天马行空、行云流水般的创造力。

  1934年6月16日,红25军急行军130里,从陕西富水关远程奔袭河南的荆紫关,将敌军在这里的一个后勤补给点端掉,缴获大批急需的军用物资。当敌人蜂拥而至时,红军又跳至湖北的郧西,再转至陕西的商南,利用三省交界的“地域差”和追敌各部难以协调的“时间差”,大踏步进退,不断将敌军拖疲拖垮,随后在袁家沟口将追敌警一旅全歼。这既是两场单独的战斗,也是一场战役的二个阶段,前一阶段是运动战,后一阶段则是阵地战。

  而最值得一书的是,这支年轻队伍的一群年轻领导人,凭着敌人报纸上的中央红军与四方面军在草地会师的消息,断然作出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全力西征、策应仍在草地中跋涉的主力红军。

  红25军在敌军背后捅出这一刀,逼得围攻中央红军的敌军分兵东顾,极大地减轻了中央红军特别是由毛泽东、彭德怀率领的陕甘支队的压力,并由于红25军正确地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使得党中央和陕甘支队顺利通过回民聚居区,然后顺利北上会师。红25军由此成为“中央红军之向导”。

  新奇百年银杏树死而复生

  如果说神奇的红25军利用自己的智慧在书写传奇的话,那么何家冲的那棵880岁高龄的银杏树则为长征更增添了一份传奇色彩。

  百年银杏树位于铁铺乡何家冲村东头,老远望去,银杏树古老而苍翠,树身枝繁叶茂,累累硕果压得树枝都弯了腰。由于这棵有着传奇经历的老树与红25军的天造之缘,因此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为绿色纪念塔。

  铁铺乡的陈志刚副乡长触摸老树介绍说,银杏树是他们村中的神奇,它见证了红25军长征出发的每一个时刻。长征出发当日,前来集合的红军有接近3000人,由于人多加之乡间小路不好找,大伙儿都奔着这棵银杏树来集合。在这棵百年银杏树下,时任红25军军政委的吴焕先,迎着风雨宣读《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迈出了北上长征的第一步。

  陈志刚说,据当地老人回忆,在当时红军出征的那一天,也就是11月16日,狂风大作,那场大雨比平时格外大,瓢泼一样。红25军的干部战士集中在这棵银杏树旁,站在“中国工农红25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大旗下。当时,突然天上一道闪电横空劈在银杏树上,雷电将这棵银杏树的主干劈成两半,当年银杏树便出现了枯萎,何家冲里的人都以为,银杏树死了,可是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等到长征胜利结束的那一年,乡亲们惊讶地发现,这棵800多岁高龄的银杏树竟然长出了新枝。驻足于这棵充满神奇的百年银杏树前,树纹里透尽了历史的沧桑,一道宽半米、长7米的痕迹至今还印在这棵神奇的银杏树上。对于银杏树神奇般地复活,村里的人都说是红军感动了天地。

  变迁老区处处开满希望之花

  如果说百年老树萌发新芽可能是一种自然巧合,那么老区人民用双手创造出的美好生活却让记者无时不刻地感受到长征路上的勃勃生机。无论是在红25军的出发地何家冲,还是在第一场恶战发生地的独树镇,抑或会师地延安永坪,当地政府加快发展的思想处处可见。

  在方城县的独树镇,原来的古战场如今变成了果园,独树镇战役纪念碑对面的土地上,栽种的是大批长江防护林,而在年底之前百架百米高的发电风车就将迎风发电;而在“九曲八十八道弯”的庾家河,村村通水泥路的工程正在实施,而且红色旅游开发的规划已经形成——

  曾几何时,延安,这个铭刻在中国人心中响亮的名字,在建国后,给人的另一种印象就是贫穷,是一个黄土高坡上的革命老区,是一个夹在三座大山之中的小城。然而当记者踏上这片红色的土地时,所有的感触都融为了两个字——惊喜。

  “我们这里周末星级以上的宾馆至少要提前两天预定。”坐在延安的出租车上,面对到处找住处的记者,司机小张首先判断出我是第一次来延安。他说,外地人来延安之前的第一件事就是应该提前预定宾馆,因为不仅是周末就是平时,延安的星级宾馆都很吃香。他说,近几年延安发展得很快,不仅来旅游的人多,而且本地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目前延安商品房的价格已经达到了3000多元/m2,比省会西安都贵。看着不断从记者身边开过的广本、奔驰等名牌轿车,小张笑着说,延安的宝马、奔驰车数量不在200辆之下。

  谈起延安的崛起,当地人的语气中流露出自豪:延安能有今天,与国家的扶持分不开,但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延安人自己的努力。

  1907年,中国陆上第一口工业油井——“延一井”在陕北延长县钻成。新中国成立后,延长油矿又为玉门、新疆、大庆、长庆等油田输送了1200多名管理和技术人才。如今的延长油矿,已是目前国内排名第六的大油田。

  就这样,延安人靠自己的努力,改变了“一穷二白”的老区面貌。当地人告诉我,去年该市财政收入达107.3亿元,与石油相关的收入占80%以上。

  在210国道进入延安的地方,一条与国道平行的高速公路刚刚修完,崭新的路面上一辆辆汽车疾驰而过,宽阔平整的路面仿佛一条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纽带,将这座红色的城市带入更快的车道上奔驰。本报记者陈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