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 看看古人怎样消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9:40:06
烈日炎炎 看看古人怎样消暑
文章来源:健康有为网 2011年6月30日
【字号 大 中 小】【评论】【打印】【分享】【收藏】我要提问
每当吹着电扇空调,喝着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冷饮,您可能会想,古人是怎么消暑的呢?在没有冰箱更没有空调的时代,即使皇族贵戚,想凉快也只不过是让丫鬟在旁边不停地摇着扇子。其实不然,古人消暑的方式是我们现在臆想不到的。他们有冰块!还有有专门的消暑食品引用!那就让笔者给您介绍一下呗!
饮食篇
  以茶消暑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味至寒,若热渴凝闷、脑痛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唐人新编的《新编本草》也说:“茶味甘寒,饮茶之后,可拓肾脏血管、而利小便、去疾热止渴。”台州市立医院老中医张茂信也认为,常饮清茶,有清火解热及消暑之功效,其机理在于茶中所含的咖啡碱、多酚类化合物,芳香物质和维生素C的综合作用,有利于对体温中枢进行调控,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肾脏血流量,加快新陈代谢,促进汗液排出,散发热量。
  “在我的体验中,以茶消暑重要的还能使人神清气和,心境愉悦,达到‘心静自然凉’的颐养目的。特别是居养在家,于燥热小憩之后,捧上一杯绿茶,看着杯中的绿叶碧汤,便感到身心置在一方清凉的世界,心境格外的舒爽。”
  饮食消暑
  饮食避暑最早于汉代。但汉代的饮食避暑只是“烹羊炮羔,斗酒自劳”,是一种劳动之余的“斗酒会”,主要目的是消除疲劳。
  南北朝伏日以饮食避暑有进一步发展。据《荆楚岁时记》载:“伏日进汤饼,名为避恶”。古人习惯称暑气为恶气,这里所谓“避恶”,实际指的是避暑。“汤饼”是一种放在水里煮熟的面食,虽然汤饼本身不是清凉食品,但在夏天吃热气腾腾的汤饼时却能出一身大汗,从而带走体内大量热能,所以说,古人盛夏吃汤饼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避暑方法。
  时至宋代,伏日清热防暑食物就更多了。诸如瓜、李、荷叶、绿豆汤、鳝羹、银苗菜、新莲、避暑汤等。从文献记载看,宋代已有西瓜。如宋代诗人方回《秋熟》诗有:“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的描述。
物理篇
  凉屋——古代的空调房
 每当我们吹着凉爽的空调时,常常会想,在没有电的古代,人们又是怎样度过三伏炎夏的呢?
  据资料显示,在古时,平民百姓最常用的纳凉用具是扇子,那个时候被称之为“摇风”,大多数都是用竹子编织而成的,当然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也会用丝帛来制扇。而到了夜晚休息时,他们会铺上一层叫做“壬癸席”的东西,类似于现在的凉席,但却是由洗干净的动物毛编制而成的,躺在上面又凉爽又光滑。同时,在头下,他们会枕上一个瓷枕,因为瓷枕的一面是釉,因此把头放在上面,只觉冰冰凉凉的,好不惬意。
  到唐代,长安等地出现一种供人们消暑的“凉屋”。这“凉屋”一般傍水而建,采用水循环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水中凉气缓缓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使凉气进入屋子。
  古代也有冷饮冰激凌
  现代人很多都会苦夏,没什么胃口,只想吃些冰凉的东西来消暑解渴。那么在没有冰箱的古代,人们在吃的问题上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首先是冰,古时人们都有在冬季储存冰的习惯,将它们收集到冰室或者冰井之中,到了夏季再分成小块取用,或用来冰镇水果和汤羹,或者干脆将一块一块的冰砖置于屋内,来降低室内的温度。因为冰的问题解决了,所以在古代有贩卖冰镇小食的生意便不再是一件奇事了,唐宋时期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冷饮冰激凌”专卖店,精明的商人在加工冷饮时会在其中掺入蜜糖和珍珠粉,使冷饮不但拥有了较好的口味,而且还冠上了美容的功能,这便是我们今天冰激凌的原型。
  扇子,古人称之为“摇风”,还有人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凉友”。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比较省力气,也比较有档次。文人墨客喜欢在扇面上写诗作画,既可消暑,又添情趣。如果是达官贵人,在酷暑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
  汉代,一种名叫“叶轮拨风”的大型纳凉器具横空出世。《西京杂记》中记载:“长安巧匠丁缓做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满堂寒颤”这四个字很令人震撼,不过又肯定要害得那“一人运之”的“一人”累得够呛了。
  瓷枕的枕面是一层釉,夏天枕于其上,睡起觉来当然凉快,正所谓“半窗千
里月,一枕五更风”。另外,古人在夏天为躲避蚊虫,一般都要躲在蚊帐里睡觉。人们会在帐内悬挂茉莉、珠兰等花,夜帐中沁人心脾、香气四溢。对今天的失眠患者,用这一招催眠估计也会有效。有人还别出心裁地挂上香囊,让香囊中的药材帮忙驱赶蚊虫,堪称不燃烧的环保蚊香。
  在清朝,夏天选择中草药避暑是当时的一大特点。在《京都风俗志》中记载,在热天,有人喝冰水,有人煎熬苏叶、藿叶、甘草等汤,称之为暑汤,并在街上出售。这里的“苏叶”,即紫苏叶,中医学认为紫苏性温、味辛、发表散寒、理气宽中、化痰止咳。中老年人和儿童夏日饮苏叶汤,有健脾补中的功效。
  中医学认为,莲子性味甘平,有养心益肾的功用。夏日常喝莲子汤,能补中强志,养神益脾。中老年人食用,轻身益气,令人强健。

本文来自: 健康有为网(www.kanguv.com) 详细出处参考:http://man.kanguv.com/176/131278.html烈日炎炎 看看古人怎样消暑
文章来源:健康有为网 2011年6月30日
【字号 大 中 小】【评论】【打印】【分享】【收藏】我要提问
每当吹着电扇空调,喝着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冷饮,您可能会想,古人是怎么消暑的呢?在没有冰箱更没有空调的时代,即使皇族贵戚,想凉快也只不过是让丫鬟在旁边不停地摇着扇子。其实不然,古人消暑的方式是我们现在臆想不到的。他们有冰块!还有有专门的消暑食品引用!那就让笔者给您介绍一下呗!
饮食篇
  以茶消暑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味至寒,若热渴凝闷、脑痛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唐人新编的《新编本草》也说:“茶味甘寒,饮茶之后,可拓肾脏血管、而利小便、去疾热止渴。”台州市立医院老中医张茂信也认为,常饮清茶,有清火解热及消暑之功效,其机理在于茶中所含的咖啡碱、多酚类化合物,芳香物质和维生素C的综合作用,有利于对体温中枢进行调控,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肾脏血流量,加快新陈代谢,促进汗液排出,散发热量。
  “在我的体验中,以茶消暑重要的还能使人神清气和,心境愉悦,达到‘心静自然凉’的颐养目的。特别是居养在家,于燥热小憩之后,捧上一杯绿茶,看着杯中的绿叶碧汤,便感到身心置在一方清凉的世界,心境格外的舒爽。”
  饮食消暑
  饮食避暑最早于汉代。但汉代的饮食避暑只是“烹羊炮羔,斗酒自劳”,是一种劳动之余的“斗酒会”,主要目的是消除疲劳。
  南北朝伏日以饮食避暑有进一步发展。据《荆楚岁时记》载:“伏日进汤饼,名为避恶”。古人习惯称暑气为恶气,这里所谓“避恶”,实际指的是避暑。“汤饼”是一种放在水里煮熟的面食,虽然汤饼本身不是清凉食品,但在夏天吃热气腾腾的汤饼时却能出一身大汗,从而带走体内大量热能,所以说,古人盛夏吃汤饼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避暑方法。
  时至宋代,伏日清热防暑食物就更多了。诸如瓜、李、荷叶、绿豆汤、鳝羹、银苗菜、新莲、避暑汤等。从文献记载看,宋代已有西瓜。如宋代诗人方回《秋熟》诗有:“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的描述。
物理篇
  凉屋——古代的空调房
 每当我们吹着凉爽的空调时,常常会想,在没有电的古代,人们又是怎样度过三伏炎夏的呢?
  据资料显示,在古时,平民百姓最常用的纳凉用具是扇子,那个时候被称之为“摇风”,大多数都是用竹子编织而成的,当然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也会用丝帛来制扇。而到了夜晚休息时,他们会铺上一层叫做“壬癸席”的东西,类似于现在的凉席,但却是由洗干净的动物毛编制而成的,躺在上面又凉爽又光滑。同时,在头下,他们会枕上一个瓷枕,因为瓷枕的一面是釉,因此把头放在上面,只觉冰冰凉凉的,好不惬意。
  到唐代,长安等地出现一种供人们消暑的“凉屋”。这“凉屋”一般傍水而建,采用水循环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水中凉气缓缓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使凉气进入屋子。
  古代也有冷饮冰激凌
  现代人很多都会苦夏,没什么胃口,只想吃些冰凉的东西来消暑解渴。那么在没有冰箱的古代,人们在吃的问题上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首先是冰,古时人们都有在冬季储存冰的习惯,将它们收集到冰室或者冰井之中,到了夏季再分成小块取用,或用来冰镇水果和汤羹,或者干脆将一块一块的冰砖置于屋内,来降低室内的温度。因为冰的问题解决了,所以在古代有贩卖冰镇小食的生意便不再是一件奇事了,唐宋时期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冷饮冰激凌”专卖店,精明的商人在加工冷饮时会在其中掺入蜜糖和珍珠粉,使冷饮不但拥有了较好的口味,而且还冠上了美容的功能,这便是我们今天冰激凌的原型。
  扇子,古人称之为“摇风”,还有人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凉友”。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比较省力气,也比较有档次。文人墨客喜欢在扇面上写诗作画,既可消暑,又添情趣。如果是达官贵人,在酷暑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
  汉代,一种名叫“叶轮拨风”的大型纳凉器具横空出世。《西京杂记》中记载:“长安巧匠丁缓做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满堂寒颤”这四个字很令人震撼,不过又肯定要害得那“一人运之”的“一人”累得够呛了。
  瓷枕的枕面是一层釉,夏天枕于其上,睡起觉来当然凉快,正所谓“半窗千
里月,一枕五更风”。另外,古人在夏天为躲避蚊虫,一般都要躲在蚊帐里睡觉。人们会在帐内悬挂茉莉、珠兰等花,夜帐中沁人心脾、香气四溢。对今天的失眠患者,用这一招催眠估计也会有效。有人还别出心裁地挂上香囊,让香囊中的药材帮忙驱赶蚊虫,堪称不燃烧的环保蚊香。
  在清朝,夏天选择中草药避暑是当时的一大特点。在《京都风俗志》中记载,在热天,有人喝冰水,有人煎熬苏叶、藿叶、甘草等汤,称之为暑汤,并在街上出售。这里的“苏叶”,即紫苏叶,中医学认为紫苏性温、味辛、发表散寒、理气宽中、化痰止咳。中老年人和儿童夏日饮苏叶汤,有健脾补中的功效。
  中医学认为,莲子性味甘平,有养心益肾的功用。夏日常喝莲子汤,能补中强志,养神益脾。中老年人食用,轻身益气,令人强健。

本文来自: 健康有为网(www.kanguv.com) 详细出处参考:http://man.kanguv.com/176/131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