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飞院士的回忆录都出来了,请高手给我们来做个电子书来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5:55:31
我心飞翔 丛书纪念我国航空专家的人生奋斗
2011年05月10日08:1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我心飞翔》:刘大响著;航空工业出版社出版。

  此书是“中国航空工业院士丛书”中的一本,这套丛书记录了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一批院士、专家的人生奋斗经历。这套丛书包括:航空动力专家刘大响院士的回忆录《我心飞翔》;记录中国工程院院士冯德培的《执着的惯导人生》;记录国际著名焊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关桥的《生命之光》;记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顾诵芬的《我的飞机设计生涯》;记录中国科学院院士颜鸣皋的《特殊材料铸人生》;记录航空气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天的《情志蓝天》;记录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凤田的《“凤”舞蓝天》;记录著名飞机设计师陆孝彭传奇人生的《用一生创造飞翔》等。这套丛书中有很多矢志奋斗、执着追求的生动故事,记录与反映了我国航空事业发展历程中很多让人感动的细节,读来让人受益匪浅。我心飞翔 丛书纪念我国航空专家的人生奋斗
2011年05月10日08:1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我心飞翔》:刘大响著;航空工业出版社出版。

  此书是“中国航空工业院士丛书”中的一本,这套丛书记录了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一批院士、专家的人生奋斗经历。这套丛书包括:航空动力专家刘大响院士的回忆录《我心飞翔》;记录中国工程院院士冯德培的《执着的惯导人生》;记录国际著名焊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关桥的《生命之光》;记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顾诵芬的《我的飞机设计生涯》;记录中国科学院院士颜鸣皋的《特殊材料铸人生》;记录航空气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天的《情志蓝天》;记录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凤田的《“凤”舞蓝天》;记录著名飞机设计师陆孝彭传奇人生的《用一生创造飞翔》等。这套丛书中有很多矢志奋斗、执着追求的生动故事,记录与反映了我国航空事业发展历程中很多让人感动的细节,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http://cache.baidu.com/c?m=9f65c ... bc0184da46&p1=1
阅读
2
回复       
《我的飞机设计生涯——顾诵芬》
manyo

级别: 大魔法师
Uid: 125940
注册时间: 2008-11-16
发帖数: 3723
阅读权限80
只看楼主 更多操作  楼主  发表于: 2011-06-10 17:38
《中国航空工业院士丛书》这个系列我基本上看完了,顾院士的这本是最好看的

引用一段:

引用


  西蒙诺夫这人很霸道,对我们也很不友好。第一次王昂同志宴请时,在餐桌上提到军转民的问题,他竟说你们中国是典范,西太后把建舰队的钱都用到建颐和园上了。1998年访华,他原来答应给我们看能转喷口的苏-27,并同意将一家带有反舰导弹的飞机展示给我们看,叶正大同志很积极,决定要去考察。后来叶正大同志带队去了,他有意避而不见,最后才接待我们去苏局,只给看了一些民机方案,叶正大同志气得连他们的宴请也没有参加

  他现在已经不当苏局总设计师了。

“东风”107
    1958年8月6日,在王西萍(注1)局长主持下,四局在沈阳召开了一个新机研制计划会议,研究下一步设计什么飞机。徐舜寿、黄志千、叶正大参加了会议,他们在被动的状态下仓促参加了讨论。当时设计室开始酝酿的是“东风”104的方案,经过会议讨论,认为应该大大地跨进一步,要超过米格—19。因此,设计方案需要重新考虑。
    在讨论型号设计时,徐舜寿认为:我国尚未具备研制超声速飞机的条件。因为仿制米格—19飞机还没有过关,设计人员还没有超声速气动力学的理论基础,国内还没有可供设计用的跨超声速风洞;在结构设计上,还不能进行有限元应力分析;在气动弹性方面,还不知道如何进行压缩性修正;在材料上,还没有高强度材料和钛合金;在工艺上还不会制作整体壁板和蜂窝构件;液压泵只能做到130个大气压,等等。因此,他提出新机指标不能定得过高。
    但他的意见没有得到重视。会议接受了当时空军领导人的建议,决定将“东风”104的马赫数提高到1.8,升限提高到20千米,改名为“东风”107,代号为“107号”机。会后,四局征得空军同意,决定加速设计,争取1959年8月研制成功,以迎接国庆10周年。
    “东风”107飞机设计工作是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条件下,发挥“破除迷信、敢想敢干”的精神进行的,整个设计室几乎没有人见到过超声速飞机。设计人员更谈不上设计经验,大家对超声速飞机的了解只限于一些外国杂志上的介绍。当时苏联的米格—19只是跨声速飞机,可供参考的资料也十分有限。
    徐舜寿在设计室内组织招标,由程不时、我、管德、冯钟越4人各搞一个方案。我的提议是将两台发动机上下叠在一起,参考英国人“闪电”飞机的方案。
    程不时提出的是仿制美国F—8U抬机翼方案,因为超声速的飞机翼载都很大,若要飞机保持好的起降性能,飞机迎角就很大,机头抬得也很高,但是影响飞行员视线。于是,美国人想出了把机翼安装角在起降时增大(我们称为抬机翼)的方案。最后徐舜寿决定,采用抬机翼这一方案。这个方案用两台“红旗2”喷气发动机,对单台发动机的推力要求是:不开加力时为40千牛,开加力时为50千牛。
    9月,赵尔陆(注2)部长也急了,当时他已经知道哈军工搞“东风”113的事,是哈军工校长陈赓捅到中央军委的,并得到了高层领导支持,所以赵部长的压力很大。因为如果连学校都有决心搞超声速飞机,我们作为专业的设计部门,当然应该搞出更先进的超声速歼击机,那才符合大跃进的形势。他由航空工业局副局长油江陪着到沈阻,找了飞机和发动机设计室组长以上的干部开座谈会,研究到底该怎么办?徐舜寿、黄志千、叶正大和我都参加了。我是觉得,我们目前的水平根本就弄不了这个事,立刻要这么弄,肯定不行。于是,我就提了要和国内各院校及工业部门合作起来搞研制设计。赵尔陆不太满意。徐舜寿也是这个观点,赵尔陆批评徐舜寿,说米高扬要在旁边,你可能坐都不敢坐。
    但发动机设计室是雄心壮志、豪情满怀,认为什么都能干。每次这样的会,都是飞机挨批、发动机受表扬。
    座谈会后,赵尔陆叫了徐舜寿、黄志千和叶正大到哈尔滨,去看了哈军工的“东风”113。那次只是徐舜寿和叶正大进了现场,由于政审通不过,黄志千还不能进去看,被留在招待所。看过以后,赵尔陆提出,你们怎么办?于是叶正大到外面买回丁字尺、三角板等绘图仪器,在招待所,他们三个人一个晚上赶出了一个类似F—104的方案。指标也提到了马赫数2.0,升限20千米。也是为了应付赵尔陆的。
    在设计室主任徐舜寿和叶正大、黄志千将“东风”107的马赫数一个晚上从1.8提到2.0时,我不在沈阳。回来听他们说了以后,我没有表示不同意见。飞机的马赫数,是飞机的需用推力和发动机可用推力两条曲线的交点,当时“东风”107的方案中,确定马赫数为1.8,实际上发动机的可用推力是有余量的,按照当时选用的发动机和飞机实际需用推力,有可能实现马赫数2.0。
    后来才了解,其实超声速飞机不是这样设计的,在马赫数为1.8时,是应该有很大的剩余推力,最大马赫数的限制不是可用推力,往往是飞机的操纵稳定性和气动加热。
    任务是明确了,但困难还是很大的,两台发动机并排,机身很宽,占机翼的翼展比例很大,所以过去习惯用的按机翼计算气动力不能代表整个飞机,如果将机身加上去,则机翼升力会被破坏,这样的干扰怎么算?飞机阻力系数怎么算?一个是对阻力计算没底,再就是对翼、身干扰计算没有底,还有就是垂直尾翼面积怎么定?
    当时我们已经知道,美国摔了好几架F—100飞机,原因就是垂直尾翼面积不够,方向稳定性不够,因而横滚以后,侧滑太大,使垂直尾翼受载太大而撕掉。这当中,首先的难题就是超声速阻力怎么计算的问题。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代表带来的《设计员指南》只能算亚声速(低速的),高速的没有办法。没有可用的资料,教科书上也没有。郭永怀先生介绍的两本书中倒是有,但都是理论的,算波阻的曲线在声速点上都成了尖峰,但在工程实践中不可能直接应用。
    正好,那时西工大被派往莫斯科航空学院进修的教授陈士橹(注3),学了两年以后回国。陈士橹在苏联师从苏联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奥斯托斯拉夫斯基教授,他仅用两年的时间获得了一般要3~4年才能拿到的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是莫斯科航空学院获此学位的第一个中国人,他在上海交大时是曹鹤荪(注4)教授的助教。上课时我们在一起,我们的作业由他来批改。那时,上曹先生课的我们只有3个学生,我一个,汪乔森一个,还有一位女同学叫张渺,她后来在182厂工作。上课的时候,还有两个造船系的助教来听课,最多时也只有七八个人听课

第一章  参加航空工业从修理到仿制
  离别合众图书馆
  进入航空工业局
  参加政治运动
  在第一技术科工作
  在机关的业务学习
第二章  开始自行研制设计
  一定要自行设计
  筹备工作
  组建飞机设计室
  自行设计歼教1飞机
  风洞试验
  学习是最重要的
  我不适合管人
  歼教1样机审查
  请苏联专家审查方案
  歼教1试飞
  参加“响尾蛇”导弹的分析
  歼教1后的设计任务
  初教1(初教6)
第三章  大跃进的“东风”
  “东风”104
  “东风”106
  “东风”107
  邝厚全
  在批判中向前走
  最后落实还是靠吹风
  关于抬机翼的问题
  一个短暂的低潮
  两个设计室合并
  苏联设计专家首次来华
  AT1—风洞
第四章  六院一所时期
  一所成立
  摸透米格—21
  国防科委第十六专业组
  一所成立以后
  与江泽菲结婚
  被授少校军衔
第五章  研制歼8飞机
  改进米格—21
  要搞一个什么样的歼8
  陈大筏
  机头进气还是两侧进气
  选用雷达
  进了学习班
  歼8飞机的方向稳定性问题
  纵向稳定性问题
  水平尾翼效率
  关于振动的问题
  出现振动
  歼8越飞越快
  一个好的试飞员是新机成功的关键
  在阎良试飞
  三次乘歼教6上天
  关于歼8飞机盼重量问题
  关于歼8飞机试飞中的停车问题
  问题不是一下子解决的
  歼8定型
  歼8交到空军十一航校
  关于歼8飞机减速板振动
  一次事故
  未能参加天安门阅兵
  关于歼8全天候飞机
  地面烧掉一架歼8全天候飞机
  歼8飞机交部队使用
第六章  歼9飞机研制
  从1964年讲起
  确定方案不容易
  飞机设计的“革命化”
  回沈阳以后
第七章  歼13飞机研制
  要一个歼6后继机
  选用发动机
  斯贝发动机
  考察斯贝
  斯贝放在了430厂
  确定歼6后继机方案
  改用910发动机
  接收米格—23
  新歼方案
第八章  歼8Ⅱ研制
  歼8以后
  一次住院经历
  回访NASA
  遇到小学同学蔡为仑
  开始歼8Ⅱ设计
  关于歼8Ⅱ设计中的技术问题
  82工程
  关于歼8Ⅱ的一次事故
  一次事故征候
第九章  离开601所
  当了一段时间所长
  交接工作
第十章  参加“863”的工作
  来京后第一项任务
  “不能蹬自行车上月球”
  参加国际会议
  看来走飞船的路是对的
第十一章  关于主动控制技术
  负责主动控制技术(ACT)研究
  第一阶段的试飞
  全数字的也飞起来了
  开展国际合作
  摔了一架飞机
  坚持进行下去
第十二章  关于气动力数值计算
  最初的尝试
  再次推动
  始终未死心
第十三章  对俄合作
  启动阶段
  按第三方案进行
  中苏气动、强度学术会议
  在苏联政局动荡之中
  克服困难、抓住机会
  请专家来合作
  组织了一次汇报会
  关于战效分析研究的合作
第十四章  地效飞机
  驻俄使馆的建议
  李绪鄂介入
  资金来源靠贷款
  请俄罗斯专家审查方案
  在太湖试用
  想从军用找出路
  维持局面
第十五章  关于苏—27飞机
  RAM L新型歼击机
  与苏局设计师研讨
  苏局总设计师西蒙诺夫
  赴苏考察
  新机研制需要灵活的试制能力
第十六章  关于大飞机
  民用飞机的酝酿
  香山会议
  对大飞机发展途径的考虑
  参加中南海的一次会议
  形势起了变化
第十七章  我现在能做的
  在科技委的工作
  翻译出版了三本书
第十八章  我所认识的外国同行
  法国达索的哈维兰
  格鲁门公司的派莱哈克
  米高扬设计局的别列考夫
  卢鹤绅
  法国宇航院的波松·奎登

http://cache.baidu.com/c?m=9f65c ... bc0184da46&p1=1
阅读
2
回复       
《我的飞机设计生涯——顾诵芬》
manyo

级别: 大魔法师
Uid: 125940
注册时间: 2008-11-16
发帖数: 3723
阅读权限80
只看楼主 更多操作  楼主  发表于: 2011-06-10 17:38
《中国航空工业院士丛书》这个系列我基本上看完了,顾院士的这本是最好看的

引用一段:

引用


  西蒙诺夫这人很霸道,对我们也很不友好。第一次王昂同志宴请时,在餐桌上提到军转民的问题,他竟说你们中国是典范,西太后把建舰队的钱都用到建颐和园上了。1998年访华,他原来答应给我们看能转喷口的苏-27,并同意将一家带有反舰导弹的飞机展示给我们看,叶正大同志很积极,决定要去考察。后来叶正大同志带队去了,他有意避而不见,最后才接待我们去苏局,只给看了一些民机方案,叶正大同志气得连他们的宴请也没有参加

  他现在已经不当苏局总设计师了。

“东风”107
    1958年8月6日,在王西萍(注1)局长主持下,四局在沈阳召开了一个新机研制计划会议,研究下一步设计什么飞机。徐舜寿、黄志千、叶正大参加了会议,他们在被动的状态下仓促参加了讨论。当时设计室开始酝酿的是“东风”104的方案,经过会议讨论,认为应该大大地跨进一步,要超过米格—19。因此,设计方案需要重新考虑。
    在讨论型号设计时,徐舜寿认为:我国尚未具备研制超声速飞机的条件。因为仿制米格—19飞机还没有过关,设计人员还没有超声速气动力学的理论基础,国内还没有可供设计用的跨超声速风洞;在结构设计上,还不能进行有限元应力分析;在气动弹性方面,还不知道如何进行压缩性修正;在材料上,还没有高强度材料和钛合金;在工艺上还不会制作整体壁板和蜂窝构件;液压泵只能做到130个大气压,等等。因此,他提出新机指标不能定得过高。
    但他的意见没有得到重视。会议接受了当时空军领导人的建议,决定将“东风”104的马赫数提高到1.8,升限提高到20千米,改名为“东风”107,代号为“107号”机。会后,四局征得空军同意,决定加速设计,争取1959年8月研制成功,以迎接国庆10周年。
    “东风”107飞机设计工作是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条件下,发挥“破除迷信、敢想敢干”的精神进行的,整个设计室几乎没有人见到过超声速飞机。设计人员更谈不上设计经验,大家对超声速飞机的了解只限于一些外国杂志上的介绍。当时苏联的米格—19只是跨声速飞机,可供参考的资料也十分有限。
    徐舜寿在设计室内组织招标,由程不时、我、管德、冯钟越4人各搞一个方案。我的提议是将两台发动机上下叠在一起,参考英国人“闪电”飞机的方案。
    程不时提出的是仿制美国F—8U抬机翼方案,因为超声速的飞机翼载都很大,若要飞机保持好的起降性能,飞机迎角就很大,机头抬得也很高,但是影响飞行员视线。于是,美国人想出了把机翼安装角在起降时增大(我们称为抬机翼)的方案。最后徐舜寿决定,采用抬机翼这一方案。这个方案用两台“红旗2”喷气发动机,对单台发动机的推力要求是:不开加力时为40千牛,开加力时为50千牛。
    9月,赵尔陆(注2)部长也急了,当时他已经知道哈军工搞“东风”113的事,是哈军工校长陈赓捅到中央军委的,并得到了高层领导支持,所以赵部长的压力很大。因为如果连学校都有决心搞超声速飞机,我们作为专业的设计部门,当然应该搞出更先进的超声速歼击机,那才符合大跃进的形势。他由航空工业局副局长油江陪着到沈阻,找了飞机和发动机设计室组长以上的干部开座谈会,研究到底该怎么办?徐舜寿、黄志千、叶正大和我都参加了。我是觉得,我们目前的水平根本就弄不了这个事,立刻要这么弄,肯定不行。于是,我就提了要和国内各院校及工业部门合作起来搞研制设计。赵尔陆不太满意。徐舜寿也是这个观点,赵尔陆批评徐舜寿,说米高扬要在旁边,你可能坐都不敢坐。
    但发动机设计室是雄心壮志、豪情满怀,认为什么都能干。每次这样的会,都是飞机挨批、发动机受表扬。
    座谈会后,赵尔陆叫了徐舜寿、黄志千和叶正大到哈尔滨,去看了哈军工的“东风”113。那次只是徐舜寿和叶正大进了现场,由于政审通不过,黄志千还不能进去看,被留在招待所。看过以后,赵尔陆提出,你们怎么办?于是叶正大到外面买回丁字尺、三角板等绘图仪器,在招待所,他们三个人一个晚上赶出了一个类似F—104的方案。指标也提到了马赫数2.0,升限20千米。也是为了应付赵尔陆的。
    在设计室主任徐舜寿和叶正大、黄志千将“东风”107的马赫数一个晚上从1.8提到2.0时,我不在沈阳。回来听他们说了以后,我没有表示不同意见。飞机的马赫数,是飞机的需用推力和发动机可用推力两条曲线的交点,当时“东风”107的方案中,确定马赫数为1.8,实际上发动机的可用推力是有余量的,按照当时选用的发动机和飞机实际需用推力,有可能实现马赫数2.0。
    后来才了解,其实超声速飞机不是这样设计的,在马赫数为1.8时,是应该有很大的剩余推力,最大马赫数的限制不是可用推力,往往是飞机的操纵稳定性和气动加热。
    任务是明确了,但困难还是很大的,两台发动机并排,机身很宽,占机翼的翼展比例很大,所以过去习惯用的按机翼计算气动力不能代表整个飞机,如果将机身加上去,则机翼升力会被破坏,这样的干扰怎么算?飞机阻力系数怎么算?一个是对阻力计算没底,再就是对翼、身干扰计算没有底,还有就是垂直尾翼面积怎么定?
    当时我们已经知道,美国摔了好几架F—100飞机,原因就是垂直尾翼面积不够,方向稳定性不够,因而横滚以后,侧滑太大,使垂直尾翼受载太大而撕掉。这当中,首先的难题就是超声速阻力怎么计算的问题。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代表带来的《设计员指南》只能算亚声速(低速的),高速的没有办法。没有可用的资料,教科书上也没有。郭永怀先生介绍的两本书中倒是有,但都是理论的,算波阻的曲线在声速点上都成了尖峰,但在工程实践中不可能直接应用。
    正好,那时西工大被派往莫斯科航空学院进修的教授陈士橹(注3),学了两年以后回国。陈士橹在苏联师从苏联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奥斯托斯拉夫斯基教授,他仅用两年的时间获得了一般要3~4年才能拿到的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是莫斯科航空学院获此学位的第一个中国人,他在上海交大时是曹鹤荪(注4)教授的助教。上课时我们在一起,我们的作业由他来批改。那时,上曹先生课的我们只有3个学生,我一个,汪乔森一个,还有一位女同学叫张渺,她后来在182厂工作。上课的时候,还有两个造船系的助教来听课,最多时也只有七八个人听课

第一章  参加航空工业从修理到仿制
  离别合众图书馆
  进入航空工业局
  参加政治运动
  在第一技术科工作
  在机关的业务学习
第二章  开始自行研制设计
  一定要自行设计
  筹备工作
  组建飞机设计室
  自行设计歼教1飞机
  风洞试验
  学习是最重要的
  我不适合管人
  歼教1样机审查
  请苏联专家审查方案
  歼教1试飞
  参加“响尾蛇”导弹的分析
  歼教1后的设计任务
  初教1(初教6)
第三章  大跃进的“东风”
  “东风”104
  “东风”106
  “东风”107
  邝厚全
  在批判中向前走
  最后落实还是靠吹风
  关于抬机翼的问题
  一个短暂的低潮
  两个设计室合并
  苏联设计专家首次来华
  AT1—风洞
第四章  六院一所时期
  一所成立
  摸透米格—21
  国防科委第十六专业组
  一所成立以后
  与江泽菲结婚
  被授少校军衔
第五章  研制歼8飞机
  改进米格—21
  要搞一个什么样的歼8
  陈大筏
  机头进气还是两侧进气
  选用雷达
  进了学习班
  歼8飞机的方向稳定性问题
  纵向稳定性问题
  水平尾翼效率
  关于振动的问题
  出现振动
  歼8越飞越快
  一个好的试飞员是新机成功的关键
  在阎良试飞
  三次乘歼教6上天
  关于歼8飞机盼重量问题
  关于歼8飞机试飞中的停车问题
  问题不是一下子解决的
  歼8定型
  歼8交到空军十一航校
  关于歼8飞机减速板振动
  一次事故
  未能参加天安门阅兵
  关于歼8全天候飞机
  地面烧掉一架歼8全天候飞机
  歼8飞机交部队使用
第六章  歼9飞机研制
  从1964年讲起
  确定方案不容易
  飞机设计的“革命化”
  回沈阳以后
第七章  歼13飞机研制
  要一个歼6后继机
  选用发动机
  斯贝发动机
  考察斯贝
  斯贝放在了430厂
  确定歼6后继机方案
  改用910发动机
  接收米格—23
  新歼方案
第八章  歼8Ⅱ研制
  歼8以后
  一次住院经历
  回访NASA
  遇到小学同学蔡为仑
  开始歼8Ⅱ设计
  关于歼8Ⅱ设计中的技术问题
  82工程
  关于歼8Ⅱ的一次事故
  一次事故征候
第九章  离开601所
  当了一段时间所长
  交接工作
第十章  参加“863”的工作
  来京后第一项任务
  “不能蹬自行车上月球”
  参加国际会议
  看来走飞船的路是对的
第十一章  关于主动控制技术
  负责主动控制技术(ACT)研究
  第一阶段的试飞
  全数字的也飞起来了
  开展国际合作
  摔了一架飞机
  坚持进行下去
第十二章  关于气动力数值计算
  最初的尝试
  再次推动
  始终未死心
第十三章  对俄合作
  启动阶段
  按第三方案进行
  中苏气动、强度学术会议
  在苏联政局动荡之中
  克服困难、抓住机会
  请专家来合作
  组织了一次汇报会
  关于战效分析研究的合作
第十四章  地效飞机
  驻俄使馆的建议
  李绪鄂介入
  资金来源靠贷款
  请俄罗斯专家审查方案
  在太湖试用
  想从军用找出路
  维持局面
第十五章  关于苏—27飞机
  RAM L新型歼击机
  与苏局设计师研讨
  苏局总设计师西蒙诺夫
  赴苏考察
  新机研制需要灵活的试制能力
第十六章  关于大飞机
  民用飞机的酝酿
  香山会议
  对大飞机发展途径的考虑
  参加中南海的一次会议
  形势起了变化
第十七章  我现在能做的
  在科技委的工作
  翻译出版了三本书
第十八章  我所认识的外国同行
  法国达索的哈维兰
  格鲁门公司的派莱哈克
  米高扬设计局的别列考夫
  卢鹤绅
  法国宇航院的波松·奎登


书名:情志蓝天——记航空气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天
原价:46.00元
售价:29.90元,为你节省16.10元
折扣:65折
作者:徐德起,李晓滨,杨洋 编著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4-1
ISBN:9787802437159
字数:36000
页码:303
版次:1
装帧:平装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 本书较系统地阐述了李天院士的成长过程。李天院士是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总设计师、首席专家。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多年来从事飞机空气动力设计研究工作。他谦逊谨慎,执著求索。严谨求实,艰苦创新,为航空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于200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为实现航空报国的远大理想,他一心扑在新机设计、试验、计算和研制工作上。在飞机气动力基础研究、风洞试验、国际合作,以及在先进气动布局、?身技术、主动控制特别是在飞机总体综合设计等国家重点课题预研上做出了天创性的突出贡献。为我国新一代战斗机研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展现了李天院士为人忠厚、团结协作、为人师表、培养新人、自强不惜、勇于攀登的高尚品质和敬业精神。\    本书内容丰富,史料翔实。适合于航空从业人员和志向从事航空事业的人员阅读。
目录
第一章  聪颖少年愉窗寒  吉林育苗   长春遐想   清华水木  塔湾启航 第二章  报国情志矢蓝天   军旅生涯   四清史话   摸透歼7  研制歼8  第三章  动乱岁月从容度  文革之争   插队绥申   广阔天地    人过留名  第四章  严谨求实干新歼  为国争光   勇于担当    雄鹰展翅   舰载瀚翔 第五章  奠实基础重试验   基础研究 \  风洞试验    学术交流    国际合作 第六章  呕心沥血搞预研   帅先布局   协管主控   领军隐身  开拓综设 第七章  天工人巧日争新  顶层分析   飞推控制 \\n  推力矢量  高生存力 第十章  爱是你我苦酸甜 互励互勉  共苦同甘   敬业之家    夕阳烂漫 第十一章  平生磊落信步行 第十二章  与时俱进再登攀\ 后记  附录一  院士简历 附录二  主要论文、著作和重要报告 附录三  院士文稿

书名:情志蓝天——记航空气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天
原价:46.00元
售价:29.90元,为你节省16.10元
折扣:65折
作者:徐德起,李晓滨,杨洋 编著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4-1
ISBN:9787802437159
字数:36000
页码:303
版次:1
装帧:平装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 本书较系统地阐述了李天院士的成长过程。李天院士是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总设计师、首席专家。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多年来从事飞机空气动力设计研究工作。他谦逊谨慎,执著求索。严谨求实,艰苦创新,为航空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于200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为实现航空报国的远大理想,他一心扑在新机设计、试验、计算和研制工作上。在飞机气动力基础研究、风洞试验、国际合作,以及在先进气动布局、?身技术、主动控制特别是在飞机总体综合设计等国家重点课题预研上做出了天创性的突出贡献。为我国新一代战斗机研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展现了李天院士为人忠厚、团结协作、为人师表、培养新人、自强不惜、勇于攀登的高尚品质和敬业精神。\    本书内容丰富,史料翔实。适合于航空从业人员和志向从事航空事业的人员阅读。
目录
第一章  聪颖少年愉窗寒  吉林育苗   长春遐想   清华水木  塔湾启航 第二章  报国情志矢蓝天   军旅生涯   四清史话   摸透歼7  研制歼8  第三章  动乱岁月从容度  文革之争   插队绥申   广阔天地    人过留名  第四章  严谨求实干新歼  为国争光   勇于担当    雄鹰展翅   舰载瀚翔 第五章  奠实基础重试验   基础研究 \  风洞试验    学术交流    国际合作 第六章  呕心沥血搞预研   帅先布局   协管主控   领军隐身  开拓综设 第七章  天工人巧日争新  顶层分析   飞推控制 \\n  推力矢量  高生存力 第十章  爱是你我苦酸甜 互励互勉  共苦同甘   敬业之家    夕阳烂漫 第十一章  平生磊落信步行 第十二章  与时俱进再登攀\ 后记  附录一  院士简历 附录二  主要论文、著作和重要报告 附录三  院士文稿


  《“凤”舞蓝天: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凤田》讲述了寒门学子杨凤田从小聪慧好学、积极进取,由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艰奋斗历程,以及他执著刚毅、爱岗敬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高尚品德。介绍了他始终以"航空报国、追求第一"理念为己任,先后参加、组织研制出歼8系列先进战斗机,填补了我国航空史上多项空白,大大增加了空海军的作战能力,为祖国的航空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事迹。
  本书可供航空科研战线上的工程技术人员及广大军事爱好者阅读学习。
目录
第一章 故乡怀念
第二章 寒门学子
第三章 投笔从戎
第四章 初露锋芒
第五章 创业样板
第六章 中流砥柱
第七章 天降大任
第八章 争气不遂
第九章 威震台独
第十章 机弹同辉
第十一章 老机新生
第十二章 老骥伏枥
第十三章 七旬校长
第十四章 温馨的家
第十五章 院士轶事

  《“凤”舞蓝天: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凤田》讲述了寒门学子杨凤田从小聪慧好学、积极进取,由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艰奋斗历程,以及他执著刚毅、爱岗敬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高尚品德。介绍了他始终以"航空报国、追求第一"理念为己任,先后参加、组织研制出歼8系列先进战斗机,填补了我国航空史上多项空白,大大增加了空海军的作战能力,为祖国的航空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事迹。
  本书可供航空科研战线上的工程技术人员及广大军事爱好者阅读学习。
目录
第一章 故乡怀念
第二章 寒门学子
第三章 投笔从戎
第四章 初露锋芒
第五章 创业样板
第六章 中流砥柱
第七章 天降大任
第八章 争气不遂
第九章 威震台独
第十章 机弹同辉
第十一章 老机新生
第十二章 老骥伏枥
第十三章 七旬校长
第十四章 温馨的家
第十五章 院士轶事
看谁来续写J8ZZ?
沈飞这么有空?
这套丛书记录了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一批院士、专家的人生奋斗经历。

这套书也有宋文骢、陈一坚等人的专册,不明真相的人不要被别有用心的人有选择地利用了。
兵狗,楼上的答对了,一大堆人都去写书赚钱了,谁还有心思做研究
my_107 发表于 2011-7-3 01:06
兵狗,楼上的答对了,一大堆人都去写书赚钱了,谁还有心思做研究
书名:情志蓝天——记航空气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天
原价:46.00元
售价:29.90元,为你节省16.10元
折扣:65折
作者:徐德起,李晓滨,杨洋 编著

自己能不能认真看看贴再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