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海上奋战40年的沈阳军区第406医院卫勤分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5 03:11:19


走向深蓝——沈阳军区第406医院卫勤分队海上伴随保障记事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1-06/14/c_121535452.htm

2011年06月14日 18:02:15  来源: 新华网


2008年12月28日,沈阳军区第406医院卫勤分队在军舰上实施医疗救护。图片:新华社发(摄影:张冬青)
  
新华社沈阳6月14日电      戴岳、常林阁、马令


  他们不是水兵,却一样为守卫蓝色国土战风斗浪——

  40年来,406医院一直担负着海上卫勤保障任务,一批批医务人员与共和国水兵们一道出色完成了南沙巡逻守礁、海上军演、舰队护航等重大任务,参与伴随保障600余人次,累计航行50万海里,相当于沿赤道绕地球20多圈。

  离开熟悉的岗位,走向陌生的深蓝,这些不是水兵的“水兵”在万里海疆上有着怎样的酸甜苦辣?


  “苦”:海上最多的是水,最缺的也是水

  海上最多的是水,可最缺的也是水。援潜救生队队长李学文说:“在军舰上,定量供给的淡水如果不以毫升算计,不要说洗脸,恐怕连刷牙都成问题。”

  初上军舰,许多军医都期盼着老天爷施舍一场“甘露”,好用锅碗瓢盆攒一些洗漱用水。

  然而,当雨水真正到来时,狂风和巨浪往往也会跟来。几米高的海浪一个接一个拍到甲板上。

  “一开始,每遇到这种情况,我就吐得胃都像抽筋了一样,再怎么训练,不遭上十次八次的罪,也难以适应。”李学文说。

  往往“盼”来的雨一天不走,随舰军医就一天不得安宁。饭吃不下,觉睡不好,雨水混着海浪的湿气,直往被子里钻,潮得能拧出盐水来。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一旦军舰航行至热带,海面气温能骤升到四五十摄氏度,钢铁甲板被晒得滚烫。水兵们把上甲板工作戏称为“烙馅饼”,而在船舱里工作成了“蒸桑拿”。

  “不管条件有多苦,在水兵面前,我们首先是一个过硬的医生!”随舰军医王绍天如是说。

  一次,舰上一名战士患上了流感,连续几天高烧不退。为避免传染,随舰军医黄纯全干脆把他安置到自己的舱室,亲自为他打针打饭,然后对舰上3800平方米的船舱空间进行消毒。作业后,黄纯全往往累得连筷子也捏不稳。7天后,战士康复归队,黄医生却瘦了。

  缺水、晕船、炎热、潮湿、噪音、病痛……为了解决海上“看病难”,沈阳军区406医院的军医们轮流体验着少则两个月、多则半年的海上生活,往往一次任务下来,都会黑三分、瘦一圈。


  “辣”:险情、急情往往把人“辣”得冒汗

  “不仅狂风暴雨和巨浪经常造访军舰,而且官兵们还常有突发的危急病情,这些急情、险情,就像朝天椒,往往把我们辣得浑身冒汗。”有着3次随舰保障经历的军医李永乐说。

  2003年除夕夜,军舰正航行在南沙群岛海域,随舰军医李永乐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叫醒。原来,战士李品亮突发急性阑尾炎,随时有穿孔的危险。

  在陆地上,李品亮这样的阑尾炎手术即便是对实习医生来说,也不过是小菜一碟。可当时正值风高浪急,手术环境恶劣。

  李永乐果断地把李品亮固定在用餐桌临时拼凑的手术台上,随后又用背包绳将自己固定在台边。

  “消毒、麻醉……”平时20分钟就能完成的手术,李永乐用了整整一个小时,汗水把白大褂都打湿了。

  类似的经历,每名队员都遭遇过几次。王绍天在一次航行中,成功救治军地伤病员130人次,其中危重病人9人,在舰上设施简陋,不具备严格手术条件的情况下,他创造性地开展了6例手术,挽救了伤病员的生命。

  一代代随舰保障的军医们把这些“辣”味记录了下来,总结出了海上卫勤保障的宝贵经验。

  他们针对甲板作业多、空间狭小、携带医疗箱组不便的特点,研制开发了集救生设备和分类急救药材为一体的海上分类急救马甲,研制出等比例的救护艇陆地训练模型,编写了海军首部《救护艇医疗队工作手册》……

  这些成果在全军第二代海上医疗装备展示中得到了专家们的好评,也让一些十几年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成为了现实。


  “酸”:无法照顾妻儿老小,难免心里发酸

  “身体上吃点苦不算啥,可离开妻儿老小,在浩渺的大海上有时心里难免酸酸的。”随舰军医魏宁说。

  2008年春天,由于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魏宁连续4次执行临时海上保障任务,三次推迟了婚期。军舰一到海上,手机没了信号,他只能将对亲人的想念,铺成满页的思绪。

  魏宁在日记中写道:“一次又一次地,梦中恍惚见到头发花白的父亲和母亲站在港口遥望着我,身体纤弱的未婚妻在海边投下‘瓶中信’,瓶子漂洋过海,在我快要将它拾起时却又醒来……”

  “最大的困难不是在物质生活上,而是精神生活的极度匮乏。”随舰军医杨勇说,“一离开港口,苦累不算什么,寂寞和思念的煎熬才是最大的考验。”

  然而,在漫长的航行中,随舰军医们却要在忍受着寂寞思念的同时,抚慰着水兵们的心灵。

  一位安徽籍战士曾忽然变得少言寡语,经常一个人站在甲板上盯着大海发呆。细心的随舰军医宁明耸发现了他的变化,就主动把他拉到自己的房间里下棋解闷。

  原来,这名入伍前喜欢上网玩游戏的战士,自从上了船、断了网,就厌倦了舰上生活,思想上产生了波动。

  对此,宁明耸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和他聊天,从网络聊到军事、历史、文化,逐渐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网络之外有更广阔的领域需要去探索、去作为。

  漫长的航行之中,军医们努力实现与每名官兵们心灵对话,几乎每人都对百余名官兵的个人情况、性格特点,了如指掌。

  如今,随舰军医们被称为“编外指导员”,水兵们也愿意把心里话倾诉给他们。


  “甜”:官兵健康的笑脸,是他们甜蜜的幸福

  在南海的美济礁,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海上足球场”,它是随舰军医郝俊峰在闲暇时间,利用木料和铁丝,在这块不到40平方米、退潮时海水依然没过脚踝的礁盘上精心打造的。每次跟战士们比赛,大家都玩得很“疯”。

  在寂寞的大海上,随舰军医们开出了一张又一张的“快乐处方”:成立书法、乐器兴趣小组,建立“浪花文学社”和“军舰出版社”,举办舰上联欢会、钓鱼比赛……

  也许随舰军医袁东写在日记中的青春诗行,正诠释了他们的甜蜜——

  “航行于大海上/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寂寞/搏斗惊涛骇浪于军舰/让我知道了什么是艰险/眺望祖国于赤尾礁顶/让我知道了什么是遥远/而水兵们一张张健康的笑脸/让我知道了什么是随舰军医的幸福。”

走向深蓝——沈阳军区第406医院卫勤分队海上伴随保障记事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1-06/14/c_121535452.htm

2011年06月14日 18:02:15  来源: 新华网


2008年12月28日,沈阳军区第406医院卫勤分队在军舰上实施医疗救护。图片:新华社发(摄影:张冬青)
  
新华社沈阳6月14日电      戴岳、常林阁、马令


  他们不是水兵,却一样为守卫蓝色国土战风斗浪——

  40年来,406医院一直担负着海上卫勤保障任务,一批批医务人员与共和国水兵们一道出色完成了南沙巡逻守礁、海上军演、舰队护航等重大任务,参与伴随保障600余人次,累计航行50万海里,相当于沿赤道绕地球20多圈。

  离开熟悉的岗位,走向陌生的深蓝,这些不是水兵的“水兵”在万里海疆上有着怎样的酸甜苦辣?


  “苦”:海上最多的是水,最缺的也是水

  海上最多的是水,可最缺的也是水。援潜救生队队长李学文说:“在军舰上,定量供给的淡水如果不以毫升算计,不要说洗脸,恐怕连刷牙都成问题。”

  初上军舰,许多军医都期盼着老天爷施舍一场“甘露”,好用锅碗瓢盆攒一些洗漱用水。

  然而,当雨水真正到来时,狂风和巨浪往往也会跟来。几米高的海浪一个接一个拍到甲板上。

  “一开始,每遇到这种情况,我就吐得胃都像抽筋了一样,再怎么训练,不遭上十次八次的罪,也难以适应。”李学文说。

  往往“盼”来的雨一天不走,随舰军医就一天不得安宁。饭吃不下,觉睡不好,雨水混着海浪的湿气,直往被子里钻,潮得能拧出盐水来。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一旦军舰航行至热带,海面气温能骤升到四五十摄氏度,钢铁甲板被晒得滚烫。水兵们把上甲板工作戏称为“烙馅饼”,而在船舱里工作成了“蒸桑拿”。

  “不管条件有多苦,在水兵面前,我们首先是一个过硬的医生!”随舰军医王绍天如是说。

  一次,舰上一名战士患上了流感,连续几天高烧不退。为避免传染,随舰军医黄纯全干脆把他安置到自己的舱室,亲自为他打针打饭,然后对舰上3800平方米的船舱空间进行消毒。作业后,黄纯全往往累得连筷子也捏不稳。7天后,战士康复归队,黄医生却瘦了。

  缺水、晕船、炎热、潮湿、噪音、病痛……为了解决海上“看病难”,沈阳军区406医院的军医们轮流体验着少则两个月、多则半年的海上生活,往往一次任务下来,都会黑三分、瘦一圈。


  “辣”:险情、急情往往把人“辣”得冒汗

  “不仅狂风暴雨和巨浪经常造访军舰,而且官兵们还常有突发的危急病情,这些急情、险情,就像朝天椒,往往把我们辣得浑身冒汗。”有着3次随舰保障经历的军医李永乐说。

  2003年除夕夜,军舰正航行在南沙群岛海域,随舰军医李永乐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叫醒。原来,战士李品亮突发急性阑尾炎,随时有穿孔的危险。

  在陆地上,李品亮这样的阑尾炎手术即便是对实习医生来说,也不过是小菜一碟。可当时正值风高浪急,手术环境恶劣。

  李永乐果断地把李品亮固定在用餐桌临时拼凑的手术台上,随后又用背包绳将自己固定在台边。

  “消毒、麻醉……”平时20分钟就能完成的手术,李永乐用了整整一个小时,汗水把白大褂都打湿了。

  类似的经历,每名队员都遭遇过几次。王绍天在一次航行中,成功救治军地伤病员130人次,其中危重病人9人,在舰上设施简陋,不具备严格手术条件的情况下,他创造性地开展了6例手术,挽救了伤病员的生命。

  一代代随舰保障的军医们把这些“辣”味记录了下来,总结出了海上卫勤保障的宝贵经验。

  他们针对甲板作业多、空间狭小、携带医疗箱组不便的特点,研制开发了集救生设备和分类急救药材为一体的海上分类急救马甲,研制出等比例的救护艇陆地训练模型,编写了海军首部《救护艇医疗队工作手册》……

  这些成果在全军第二代海上医疗装备展示中得到了专家们的好评,也让一些十几年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成为了现实。


  “酸”:无法照顾妻儿老小,难免心里发酸

  “身体上吃点苦不算啥,可离开妻儿老小,在浩渺的大海上有时心里难免酸酸的。”随舰军医魏宁说。

  2008年春天,由于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魏宁连续4次执行临时海上保障任务,三次推迟了婚期。军舰一到海上,手机没了信号,他只能将对亲人的想念,铺成满页的思绪。

  魏宁在日记中写道:“一次又一次地,梦中恍惚见到头发花白的父亲和母亲站在港口遥望着我,身体纤弱的未婚妻在海边投下‘瓶中信’,瓶子漂洋过海,在我快要将它拾起时却又醒来……”

  “最大的困难不是在物质生活上,而是精神生活的极度匮乏。”随舰军医杨勇说,“一离开港口,苦累不算什么,寂寞和思念的煎熬才是最大的考验。”

  然而,在漫长的航行中,随舰军医们却要在忍受着寂寞思念的同时,抚慰着水兵们的心灵。

  一位安徽籍战士曾忽然变得少言寡语,经常一个人站在甲板上盯着大海发呆。细心的随舰军医宁明耸发现了他的变化,就主动把他拉到自己的房间里下棋解闷。

  原来,这名入伍前喜欢上网玩游戏的战士,自从上了船、断了网,就厌倦了舰上生活,思想上产生了波动。

  对此,宁明耸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和他聊天,从网络聊到军事、历史、文化,逐渐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网络之外有更广阔的领域需要去探索、去作为。

  漫长的航行之中,军医们努力实现与每名官兵们心灵对话,几乎每人都对百余名官兵的个人情况、性格特点,了如指掌。

  如今,随舰军医们被称为“编外指导员”,水兵们也愿意把心里话倾诉给他们。


  “甜”:官兵健康的笑脸,是他们甜蜜的幸福

  在南海的美济礁,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海上足球场”,它是随舰军医郝俊峰在闲暇时间,利用木料和铁丝,在这块不到40平方米、退潮时海水依然没过脚踝的礁盘上精心打造的。每次跟战士们比赛,大家都玩得很“疯”。

  在寂寞的大海上,随舰军医们开出了一张又一张的“快乐处方”:成立书法、乐器兴趣小组,建立“浪花文学社”和“军舰出版社”,举办舰上联欢会、钓鱼比赛……

  也许随舰军医袁东写在日记中的青春诗行,正诠释了他们的甜蜜——

  “航行于大海上/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寂寞/搏斗惊涛骇浪于军舰/让我知道了什么是艰险/眺望祖国于赤尾礁顶/让我知道了什么是遥远/而水兵们一张张健康的笑脸/让我知道了什么是随舰军医的幸福。”
沈阳军区第406医院海上伴随保障卫勤分队的“苦辣酸甜”

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14956888.html

2011年06月21日09:28    来源:《科技日报》

  远离祖国大陆千里之外的茫茫海洋上,战斗着这样一支小分队。他们以水兵的身心健康为己任,以高超的医术为武器,在万里海疆上默默地奉献着青春。他们,就是沈阳军区第406医院海上伴随保障卫勤分队。

  40年来,该卫勤分队先后派出伴随保障人员600余人次,累计航行50万海里,出色完成了在南沙巡逻守礁、舰队护航等任务中的卫勤伴随保障任务。水兵视他们为“贴身私家医生”,渔民称他们是“海上救星”。

  走进他们,记者从一篇篇伴随保障日记中嗅到了“苦辣酸甜”的味道。

  “苦”:磨练钢铁意志

  从陆地到海洋,随舰军医经历了严格的考验,经历了航行生活之“苦”。

  在军舰上,淡水成了奢侈品。“啥时候老天能‘施舍’一场‘甘露’,我们好用锅碗瓢盆留住每一滴雨水。”随舰军医这样企盼着。然而,伴随雨水如期而至的,还有狂风和巨浪。等阳光刺破云层露出了笑脸时,出航时随舰补给的新鲜蔬菜也已告罄,罐头和速冻食品成了餐桌上的主角。

  “不管风浪有多大,不管条件有多苦,在水兵面前,我们首先是一个过硬的医生!”随舰队赴南沙美济礁执行战备值班任务的随舰军医王绍天如是说。接踵而至的病号,激发了保障医们强烈的使命感,竟然在不知不觉中战胜了晕船、高温、湿热和噪音带来的身心疲惫。

  为预防水兵患航海常见病,他们坚持每天到军舰的各个岗位巡视,发放维生素片、牛黄解毒片和治疗皮疹的软膏;为避免天气炎热带来肠道疾病,他们坚持一日三餐严格给饭菜把关,定期给饮水消毒。

  缺水、晕船、炎热、潮湿、病痛……航行中的种种苦不仅考验着随舰军医的体能,更考验着随舰军医的意志。一次任务下来,随舰军医至少都瘦了一圈!可随舰军医却乐观地把伴随保障任务称作“太阳浴减肥之旅”。

  “辣”:风险无处不在

  “海上的天,娃娃的脸”,总是变化无常。那些无处不在的风险,就有如舌尖上的红椒,让随舰军医体味着航行生活之“辣”。

  随舰军医李永乐在日记中写道:“只要心中有了理想与勇气的航灯,就永不惧怕海上的黑夜和凶险的风浪。”

  一天深夜,李永乐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叫醒。原来,战士李品亮突发急性阑尾炎,随时有穿孔的危险。军舰上既没有手术室和先进设备,又没有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协助。战友疼痛难忍,容不得李永乐多想。但4米多高的海浪似乎在向李永乐冷笑着。他顾不上船舱的剧烈摇晃,果断地把小李牢牢固定在用餐桌临时拼凑的手术台上,随后又用背包绳将自己固定在手术台边。当他终于完成手术,疲惫地走出船舱时,守候在外的官兵们的掌声和欢呼声压过了海浪声。

  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的经历,让随舰军医体味了水兵航海之“辣”的同时,也深感肩上的责任之重。

  针对甲板作业多、空间狭小、携带医疗箱组不便的特点,随舰军医研制开发了集救生设备和分类急救药材为一体的海上分类急救马甲,并得到了同行和专家的认可。随后,陆地训练模拟船、《救护艇医疗队工作手册》和老随舰军医的经验积累使得新队员能做更充裕的准备。那些“辣”味十足的历险经历,也成了随舰军医难忘的回忆。

  “酸”:寂寞和思念煎熬

  离开妻儿老小,在浩淼的大海上忍受枯燥乏味的航行生活,其中滋味令随舰军医们体味着航海之“酸”。

  随舰军医魏宁在日记中写道:“一次又一次地,梦中恍惚见到头发花白的父亲和母亲站在港口遥望着我,身体纤弱的未婚妻在海边投下‘瓶中信’……亲爱的,这次我不会再拖延了,回家咱们就办婚礼。”2008年春天,魏宁连续4次执行临时海上保障任务,3次推迟了婚期。“希望的浪花只有寄托在事业之上,才不会化作幻想的泡沫。”魏宁和其他随舰军医一样,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作为水兵服务的热情。

  与外面世界隔绝让许多年轻的水兵出现情绪低落、急躁、焦虑的心理状态。随舰军医们主动接近水兵,找他们唠家常,破解思想之结。如今他们个个都成了舰上的“编外指导员”,水兵们也把随舰军医当成了自己的老大哥,经常把心里话说给他们听。

  既医疾病,又医心病。几年下来,“编外指导员”们探索出一套在航海中缓解水兵心理压力的方法。

  “甜”:苦中作乐甘自来

  苦中作乐,是随舰军医教会战士们对抗心理亚健康的最好办法,这便是航海之“甜”。

  在南海的美济礁,有个独一无二的“海上球场”,它是随舰军医郝俊峰在闲暇时间,用木料和铁丝,在这块不到40平米,退潮时海水依然没过脚踝的礁盘上精心打造的。每次跟战士们在“海上球场”比赛,即使有时候要下海捡球,战士们也都玩得很“疯”。

  成立书法、乐器兴趣小组,成立“浪花文学社”和“军舰出版社”,举办舰上联欢会……随舰军医开出一张又一张“处方”,对水兵的“心病”起到了非凡的疗效。

  海上突发情况复杂,水兵疾患类型很多,处置不当,普通病情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因此,随舰军医不仅要求自身素质过硬,还必须是个“海上全科医生”。这个“全”不仅全在治疗身心疾病上,更全在保障对象上。当农业部派出的渔政船和远洋捕捞的渔民遇到困难时,他们也会及时伸出援手。

  短短几年里,他们收到地方渔政部门赠送牌匾2块,锦旗6面,随舰军医成了渔政船员们的“贴身医生”,远洋渔民的“海上救星”。  (常林阁 王伟 赵佳庆 特约记者 戴岳)
向无名英雄们致敬
跟这个医院太有感情了,看俺的ID就知道
继续潜水
一束花代表敬意
生于旅顺 发表于 2011-6-29 12:22
跟这个医院太有感情了,看俺的ID就知道
继续潜水
在那里,我拔过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