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业新国标降营养升细菌 新闻报道影响消费市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6:04:57
乳业新国标降营养升细菌 新闻报道影响消费市场
2011年06月25日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乳业低标准,最终害了谁?

  作为一个人们日常必备的快消品,政府和主管部门如果从生产标准这一质量源头上都无法做到客观公正,以所谓国情、所谓奶农利益为由让百姓天天花钱去喝没营养、菌数超标的产品,那么,再大的企业,早晚也得自食其果。

  当三聚氰胺事件刚刚淡出人们视野时,国内乳业日前又再掀波澜。此次的焦点集中在我国去年修订的奶业安全标准上。据了解,依据我国最新奶业安全标准,产品中的蛋白质含量由原标准中的每100克含2.95克,下降到2.8克,此标准远低于发达国家3克以上,与此同时,每毫升牛奶中菌落总数标准由原来的50万上升到200万,比美国、欧盟10万的标准高出20倍。一个平时并不会被广大消费者关注的业内标准,之所以被广泛关注,原因就在于这“一降一升”,降的是营养,升的是细菌。

  各执一词

  为什么会有这“一升一降”,据卫生部参与修订的专家组成员、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介绍,上述标准的出台,主要是结合中国奶业现状与国情。他此前向媒体表示,目前我国家72%牛奶均来自散户饲养。北方绝大部分地区生产的牛奶,蛋白质含量达不到每百克中2.95克的标准。用他的话讲,如果按2.95克蛋白质标准,许多牛奶都将被迫倒掉。针对牛奶中的细菌总数,他认为也是出于对农民散养奶牛环境现状的考虑。

  而与那达木德“唱反调”的,则是广州协会理事长王丁棉。在王丁棉看来,以“照顾奶农利益”为借口的整体标准下降是说不通的。据他此前向媒体表示,以细菌标准为例,这与养殖户根本没有必然联系,因为牛奶在刚离开母体的瞬间,菌落总数其实是非常低的,之所以最后会飚升到200万个,主要原因在于牛奶离开母体进入加工环节这一时间段造成的。依此可以理解为,造成细菌超标完全是收奶站等人为因素所致。与此同时,王丁棉表示,菌数超标的奶,主要可用于常温奶的制作。

  为此,记者了解了一下常温奶与巴氏奶的区别。巴氏奶,是在62℃~75℃条件下将牛奶中有害微生物杀死,而将牛奶中对人体有益微生物保留下来,但对产品的冷藏要求很高且保质期较短,一般也就7天左右。而常温奶则不同,它是以超高温灭菌技术,用135℃~152℃的高温将牛奶中细菌全部杀死。二者相比,巴氏奶的优势在于能够保留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而常温奶的优势仅在于保质期长,常温下可保存1个月以上,但这种“长”的保持期是以杀死所有微生物为代价的。而据了解,中国常温奶生产阵营主要以伊利、蒙牛为代表;低温巴氏奶则以三元、光明为代表。难怪针对标准“被降低”,王丁棉会公开讲出“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奶业标准被伊利、蒙牛以及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等所左右”这样的话。

  行业现状影响标准修订?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9年,工信部与发改委就制定了《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鼓励国内乳品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强强联合等方式,整合加工资源,提升产业水平。与此同时,国内乳企为了提升市场竞争力,不光在国内进行并购整合,还将触角伸向海外,以保证奶源的优势。最具代表性的,就是2010年7月光明乳业以增资形式认购新西兰SynlaitMilk公司新增普通股2600多万股,并获得后者51.0%股权,完成了国内乳企首笔海外并购,资质优良的SynlaitMilk也非常适宜作为公司布局海外的重要棋子。而伊利、雅士利等企业也明确表示,将通过资本运作,投资国际奶源。反观我国,有数据显示,三聚氰胺事件之前,我国乳制品生产企业就近2000家,该事件之后,截至2011年3月底,重新申请认证审核只有1176家,而获审核通过的仅为646家,而这个数字中还包括三大企业的子公司196家,实际上保留下来的仅为450家。看来,国内乳企整合已见初效,同行竞争激烈也可见一斑。

  消费者声音

  尽管针对标准业内人士各执一词,互唱反调,但作为快速消费品的一类,最终还是市场和消费者说了算。记者为此分别在刚开门、午饭前、晚饭前三个购物高峰时段走访了几家商超,几家超市的冷柜货架上奶产品可谓是琳琅满目。但记者发现,各品牌的大多分类产品都有不同程度的打折促销,可记者驻足观察了15分钟,发现购买者寥寥无几。期间,记者向一位购买原味酸奶产品的老年妇女询问是否知道奶制品标准的事,这位老人表示孩子跟她提到过。当问及新闻报道是否对她购买产生影响时,老人说,肯定有影响,她知道这事之后,常温奶肯定不会再买了,顶多买点酸奶喝。而据另一位30多岁的女士表示,作为消费者,没想到小小的奶制品中还存在如此大的问题。说的时候,她还拿起一个大杯装果粒酸奶说,你看,现在的酸奶里一堆添加剂,上世纪80年代时喝的酸奶里,哪见这么多添加剂啊!其实大家喝牛奶,主要目的是补钙,如果像新闻里说的,牛奶没营养,还一堆说不清楚的添加剂,看来以后只能买钙片吃了。对此,超市柜台销售人员也向记者报怨说,三聚氰胺让大家不敢买国产奶粉了,现在可好,又蹦出个细菌超标,难怪最近几天买的人少了。

  看来,消费者的眼睛还是雪亮的,反应也是迅速的。不知情,不等于永远不知情。作为一个人们日常必备的快消品,政府和主管部门如果从生产标准这一质量源头上都无法做到客观公正,以所谓国情、所谓奶农利益为由让百姓天天花钱去喝没营养、菌数超标的产品,那么,再大的企业,早晚也得自食其果。(本报记者 苏海晏)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4994217.html

乳业新国标降营养升细菌 新闻报道影响消费市场
2011年06月25日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乳业低标准,最终害了谁?

  作为一个人们日常必备的快消品,政府和主管部门如果从生产标准这一质量源头上都无法做到客观公正,以所谓国情、所谓奶农利益为由让百姓天天花钱去喝没营养、菌数超标的产品,那么,再大的企业,早晚也得自食其果。

  当三聚氰胺事件刚刚淡出人们视野时,国内乳业日前又再掀波澜。此次的焦点集中在我国去年修订的奶业安全标准上。据了解,依据我国最新奶业安全标准,产品中的蛋白质含量由原标准中的每100克含2.95克,下降到2.8克,此标准远低于发达国家3克以上,与此同时,每毫升牛奶中菌落总数标准由原来的50万上升到200万,比美国、欧盟10万的标准高出20倍。一个平时并不会被广大消费者关注的业内标准,之所以被广泛关注,原因就在于这“一降一升”,降的是营养,升的是细菌。

  各执一词

  为什么会有这“一升一降”,据卫生部参与修订的专家组成员、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介绍,上述标准的出台,主要是结合中国奶业现状与国情。他此前向媒体表示,目前我国家72%牛奶均来自散户饲养。北方绝大部分地区生产的牛奶,蛋白质含量达不到每百克中2.95克的标准。用他的话讲,如果按2.95克蛋白质标准,许多牛奶都将被迫倒掉。针对牛奶中的细菌总数,他认为也是出于对农民散养奶牛环境现状的考虑。

  而与那达木德“唱反调”的,则是广州协会理事长王丁棉。在王丁棉看来,以“照顾奶农利益”为借口的整体标准下降是说不通的。据他此前向媒体表示,以细菌标准为例,这与养殖户根本没有必然联系,因为牛奶在刚离开母体的瞬间,菌落总数其实是非常低的,之所以最后会飚升到200万个,主要原因在于牛奶离开母体进入加工环节这一时间段造成的。依此可以理解为,造成细菌超标完全是收奶站等人为因素所致。与此同时,王丁棉表示,菌数超标的奶,主要可用于常温奶的制作。

  为此,记者了解了一下常温奶与巴氏奶的区别。巴氏奶,是在62℃~75℃条件下将牛奶中有害微生物杀死,而将牛奶中对人体有益微生物保留下来,但对产品的冷藏要求很高且保质期较短,一般也就7天左右。而常温奶则不同,它是以超高温灭菌技术,用135℃~152℃的高温将牛奶中细菌全部杀死。二者相比,巴氏奶的优势在于能够保留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而常温奶的优势仅在于保质期长,常温下可保存1个月以上,但这种“长”的保持期是以杀死所有微生物为代价的。而据了解,中国常温奶生产阵营主要以伊利、蒙牛为代表;低温巴氏奶则以三元、光明为代表。难怪针对标准“被降低”,王丁棉会公开讲出“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奶业标准被伊利、蒙牛以及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等所左右”这样的话。

  行业现状影响标准修订?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9年,工信部与发改委就制定了《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鼓励国内乳品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强强联合等方式,整合加工资源,提升产业水平。与此同时,国内乳企为了提升市场竞争力,不光在国内进行并购整合,还将触角伸向海外,以保证奶源的优势。最具代表性的,就是2010年7月光明乳业以增资形式认购新西兰SynlaitMilk公司新增普通股2600多万股,并获得后者51.0%股权,完成了国内乳企首笔海外并购,资质优良的SynlaitMilk也非常适宜作为公司布局海外的重要棋子。而伊利、雅士利等企业也明确表示,将通过资本运作,投资国际奶源。反观我国,有数据显示,三聚氰胺事件之前,我国乳制品生产企业就近2000家,该事件之后,截至2011年3月底,重新申请认证审核只有1176家,而获审核通过的仅为646家,而这个数字中还包括三大企业的子公司196家,实际上保留下来的仅为450家。看来,国内乳企整合已见初效,同行竞争激烈也可见一斑。

  消费者声音

  尽管针对标准业内人士各执一词,互唱反调,但作为快速消费品的一类,最终还是市场和消费者说了算。记者为此分别在刚开门、午饭前、晚饭前三个购物高峰时段走访了几家商超,几家超市的冷柜货架上奶产品可谓是琳琅满目。但记者发现,各品牌的大多分类产品都有不同程度的打折促销,可记者驻足观察了15分钟,发现购买者寥寥无几。期间,记者向一位购买原味酸奶产品的老年妇女询问是否知道奶制品标准的事,这位老人表示孩子跟她提到过。当问及新闻报道是否对她购买产生影响时,老人说,肯定有影响,她知道这事之后,常温奶肯定不会再买了,顶多买点酸奶喝。而据另一位30多岁的女士表示,作为消费者,没想到小小的奶制品中还存在如此大的问题。说的时候,她还拿起一个大杯装果粒酸奶说,你看,现在的酸奶里一堆添加剂,上世纪80年代时喝的酸奶里,哪见这么多添加剂啊!其实大家喝牛奶,主要目的是补钙,如果像新闻里说的,牛奶没营养,还一堆说不清楚的添加剂,看来以后只能买钙片吃了。对此,超市柜台销售人员也向记者报怨说,三聚氰胺让大家不敢买国产奶粉了,现在可好,又蹦出个细菌超标,难怪最近几天买的人少了。

  看来,消费者的眼睛还是雪亮的,反应也是迅速的。不知情,不等于永远不知情。作为一个人们日常必备的快消品,政府和主管部门如果从生产标准这一质量源头上都无法做到客观公正,以所谓国情、所谓奶农利益为由让百姓天天花钱去喝没营养、菌数超标的产品,那么,再大的企业,早晚也得自食其果。(本报记者 苏海晏)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4994217.html

  看过报导以后,对中国国产牛奶死心了。这是一个全民投毒的时代!
狗肉包子 发表于 2011-6-25 06:56
  看过报导以后,对中国国产牛奶死心了。这是一个全民投毒的时代!
应该是黑心滥肺的奶企和奶协特别是内蒙的。
其实广州的那个代表,也是代表着巴氏奶的利益。不过高调好听而已。

皓翔天下 发表于 2011-6-25 08:19
其实广州的那个代表,也是代表着巴氏奶的利益。不过高调好听而已。


高调好听?你也来报巴氏奶的短呀?巴氏的好处是有目共睹的,只不过成本更高,价格更高。消费者有权利在安全标准内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但生产企业没有权利为了市场占有率或是为了更高的利润而隐瞒产品的不足,甚至强制消费者选择不适合自己的产品。
我觉得解决这个事情的最好办法是强制所有液态奶企业在产品包装上1/3的面积用4号黑体字标注“巴氏消毒:蛋白质含量每100克含2.95克,每毫升牛奶中菌落总数50万以内,符合欧洲标准”或者“高温消毒:蛋白质含量每100克含2.8克,每毫升牛奶中菌落总数标200万以内,符合国家标准”,巴氏价格比高温消毒贵1/3,你看看消费者会选那种产品。
皓翔天下 发表于 2011-6-25 08:19
其实广州的那个代表,也是代表着巴氏奶的利益。不过高调好听而已。


高调好听?你也来报巴氏奶的短呀?巴氏的好处是有目共睹的,只不过成本更高,价格更高。消费者有权利在安全标准内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但生产企业没有权利为了市场占有率或是为了更高的利润而隐瞒产品的不足,甚至强制消费者选择不适合自己的产品。
我觉得解决这个事情的最好办法是强制所有液态奶企业在产品包装上1/3的面积用4号黑体字标注“巴氏消毒:蛋白质含量每100克含2.95克,每毫升牛奶中菌落总数50万以内,符合欧洲标准”或者“高温消毒:蛋白质含量每100克含2.8克,每毫升牛奶中菌落总数标200万以内,符合国家标准”,巴氏价格比高温消毒贵1/3,你看看消费者会选那种产品。
haha2001 发表于 2011-6-25 09:19
高调好听?你也来报巴氏奶的短呀?巴氏的好处是有目共睹的,只不过成本更高,价格更高。消费者有权利在 ...
方法不错,可行。
我在北方城市长大,从小喝散装牛奶长大的。所以喝什么牛奶都没有事。但太太是南方人,从小就基本没有喝过牛奶,现在就是直接喝也会感觉不舒服,所以我现在都是用酸奶机自己搞酸奶喝。巴氏奶和伊利蒙牛的盒装奶我都试过,还有光明的。都可以生产出酸奶,巴氏奶相对滑点。反而光明奶视觉最差,很稀。现在基本是用蒙牛和伊利的大包装搞酸奶。
中国有自己特点,南方很多人并没有喝牛奶的习惯。就是在北方,以前肠胃不好的,或者怕奶子放久了不新鲜,保险方法都会煮奶茶喝,这样可以保证不喝坏肚子。而且以前附近如果没有奶牛场,也不可能有什么牛奶喝。常温奶虽然说低档,但的确解决了中国地大,环境差异大的问题。全面推广巴氏奶一点不可行,只能依托一些大中城市。所以我说这次标准之争,其实也是利益之争而已。
视频:乳业专家称90后没有喝过真正牛奶
http://video.sina.com.cn/p/news/c/v/2011-06-24/142661393007.html
看看!
中国乳业可以说是被自己给毁了。


自作孽,不可活!用名族工业,奶农利益的大旗来为自己谋取私利。现在大家都看穿这些企业的面目了,企业的社会形象,道德印象败坏到这种地步,也是中国企业的反面典型了。

自作孽,不可活!用名族工业,奶农利益的大旗来为自己谋取私利。现在大家都看穿这些企业的面目了,企业的社会形象,道德印象败坏到这种地步,也是中国企业的反面典型了。
还有必要喝牛奶吗?!
  脏奶,脏的是人心!
  就等着被清理出市场吧
呼吁大家买外国奶,宁予洋奴,勿予家贼啊。
皓翔天下 发表于 2011-6-25 08:19
其实广州的那个代表,也是代表着巴氏奶的利益。不过高调好听而已。
还是你是明白人啊。中国的奶业就是被他们互相倾扎给搞坏了
车车 发表于 2011-6-28 10:18
呼吁大家买外国奶,宁予洋奴,勿予家贼啊。
外国鲜奶?老兄你知道这个冷链运输成本得多高吗?奶的本钱恐怕都没运输过程中的制冷燃料费高
   某牛的学生奶,早餐奶香精味够大。
自从三聚之后,内蒙的两个牌子的就从没买过了
Sparker 发表于 2011-6-28 11:04
还是你是明白人啊。中国的奶业就是被他们互相倾扎给搞坏了
那全国奶业一致同意降低标准就是振兴产业了? 为了巴氏奶摇旗呐喊的肯定有背后的利益集团,巴氏奶技术要求高,售价高,利润高是肯定,至少目前没发现有啥问题吧,总比为了企业的利益降低行业标准坑害消费者强吧?

三面红旗 发表于 2011-6-28 14:22
那全国奶业一致同意降低标准就是振兴产业了? 为了巴氏奶摇旗呐喊的肯定有背后的利益集团,巴氏奶技术要求 ...


巴氏杀菌乳算不了什么新技术。巴氏杀菌法生产本身不难,主要是全程冷链成本太高。另外,我个人是喜欢光明的牛奶多一点的。
我不满的是乳制品行业内的这种不正当竞争的方式。当年他们为了整光明,搞出个复原乳事件,然后又是伊利、蒙牛的互相栽赃。夸大对方产品工艺的危害吹嘘自己的产品的工艺的优点。双方都在通过柔性欺骗利用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为题的恐惧心理。巴氏奶当年被搞垮,就是某些企业当年用了这种不正当方式。现在又来想靠这种方式打压常温奶,我觉得对行业未来发展不妥。
其实,北京商报的分析比较客观,新国标将严重影响巴氏奶产品的竞争优势。明显是现在占据乳业领先地位的蒙牛、伊利为了打压对手搞出来的,这点说明了就可以了。产品本身的差距不应过分夸大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cyxw/20110628/145310060080.shtml
三面红旗 发表于 2011-6-28 14:22
那全国奶业一致同意降低标准就是振兴产业了? 为了巴氏奶摇旗呐喊的肯定有背后的利益集团,巴氏奶技术要求 ...


巴氏杀菌乳算不了什么新技术。巴氏杀菌法生产本身不难,主要是全程冷链成本太高。另外,我个人是喜欢光明的牛奶多一点的。
我不满的是乳制品行业内的这种不正当竞争的方式。当年他们为了整光明,搞出个复原乳事件,然后又是伊利、蒙牛的互相栽赃。夸大对方产品工艺的危害吹嘘自己的产品的工艺的优点。双方都在通过柔性欺骗利用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为题的恐惧心理。巴氏奶当年被搞垮,就是某些企业当年用了这种不正当方式。现在又来想靠这种方式打压常温奶,我觉得对行业未来发展不妥。
其实,北京商报的分析比较客观,新国标将严重影响巴氏奶产品的竞争优势。明显是现在占据乳业领先地位的蒙牛、伊利为了打压对手搞出来的,这点说明了就可以了。产品本身的差距不应过分夸大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cyxw/20110628/145310060080.shtml
怀念八九十年代喝好奶的时光啊

当时我们喝地产的卫岗,酸奶和雪糕吃光明的,多好的产品啊,一煮那个是真正的奶香。自从那两个王八蛋企业爆发性增长,采用低价倾销策略,九十年代末期它们这两条x跑到我们当地市场里来的时候,那个牛奶便宜的可以浇花,一股子香精味,后来大家就都学坏了,产品越做越多,品质越来越垃圾,要这种王八蛋扩张的企业简直是祸国殃民!
Sparker 发表于 2011-6-28 15:03
巴氏杀菌乳算不了什么新技术。巴氏杀菌法生产本身不难,主要是全程冷链成本太高。另外,我个人是喜欢光 ...
狗咬狗一嘴毛,这个行业真是做烂了。本来为了竞争打压一下对手不是啥大事,如果是通过提高技术,提高质量减少成本甩开对手,对消费者和行业也是好事,但象现在这样降低标准为企业牟利,做得太下做了。

三面红旗 发表于 2011-6-28 15:12
狗咬狗一嘴毛,这个行业真是做烂了。本来为了竞争打压一下对手不是啥大事,如果是通过提高技术,提高质量 ...


从当年他们搞复原乳事件开始这个行业就上了这条不归路,今天是这个轨道上必然出现的一站。所以,达能、帕玛拉特等国际乳业巨头早就从实际上退出中国零售市场了。
三面红旗 发表于 2011-6-28 15:12
狗咬狗一嘴毛,这个行业真是做烂了。本来为了竞争打压一下对手不是啥大事,如果是通过提高技术,提高质量 ...


从当年他们搞复原乳事件开始这个行业就上了这条不归路,今天是这个轨道上必然出现的一站。所以,达能、帕玛拉特等国际乳业巨头早就从实际上退出中国零售市场了。


中国奶业最终归宿---卖给外国

我有一事不明,中国的节能灯怎么都归了费力扑了?害得我买不到灯了。(我从2000年开始剥爱尻特费力扑至今)

中国奶业最终归宿---卖给外国

我有一事不明,中国的节能灯怎么都归了费力扑了?害得我买不到灯了。(我从2000年开始剥爱尻特费力扑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