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中国该怎么样定位自己:西窗月|2011-06-1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6:03:11
http:// blog.sina.com.cn/s/blog_516e180c01017uwj.html

最近,有关中国的评论又陆续地多了起来。在国际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解析中国因素是个世界课题,也涉及中国人如何自我认知。这个现象表明,中国因素对于国际格局变革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值得探讨,不管愿不愿意,都要面对中国重要性这一现实。



来自美国的说法存在矛盾,美国人对中国的认识并不一致。美国《新闻周刊》在关于基辛格《论中国》新书出版,以及中美最新对话与论战的报道中,肯定了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推动力,并提及中美间难以消除的一些隔阂和障碍。针对美国现任国务卿希拉里曾说过中国“愚蠢”的言论,报道引用了基辛格在最新出版的《论中国》中告诫美国政府的话,“真正的蠢事是跟中国对着干”。《新闻周刊》的文章里说,“希拉里的话本身就十分愚蠢,并且没有任何外交策略可言,这与她的前辈基辛格完全没法比。”。美国《旧金山纪事报》刊登的关于《论中国》的书评,则引述了基辛格在书中的一个形象比喻,将西方的对外战略比作下国际象棋,关注的是资源投入、实力对比;而中国战略则像下围棋,强调不争一城一地之得失,而要慢慢积蓄力量,以势取胜。基辛格任为,冷战思维会使中美双方停止前行的脚步,并把大量精力耗费在不应该耗费的军事领域,“这种强硬博弈对双方都是伤害”;他提醒说,“中国是21世纪新兴的世界超级大国,美国应该跳出与中国的文化和心理隔阂,成为亲密的、相互依赖的战略合作伙伴。” 为推销自己的这部新书《论中国》,基辛格做客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一档电视节目,在谈到中国影响力时,他表示,40年前谁也不会想到中国会发展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全球性国家;就国力而言,中国是最接近美国的国家,一个具有复杂历史的国家,对美国是一个“巨大挑战”。



来看其他的说法。曾著书主张“美帝国还能持续至少500年”的美国著名军事政治专家弗里德曼,近期在接受采访时称,中国在以出口为主的结构和贫穷的冲突下,未来10年内将陷入“危机”。他认为,中国并不是正在崛起,而是正在“崩溃”。在采访中被问及如何评价中国时,弗里德曼说道:“我对中国的评价是崩溃,而不是崛起。中国做得很好,但同时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贫困。6亿人日收入不到3美元,4.4亿人口的收入不到6美元,13亿人口中10亿以上过着像非洲一样的贫困生活。当然也有6000万人年收入达2万美元,但这些人口不到中国总人口的5%。这不是真正的中国。”他还说:“中国是没有内部经济的国家。欧洲和美国不买中国产品就无法生存。所以中国就像外部世界的人质”,“中国希望转向高附加值产业,但将会面临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竞争。”当被问及“中国当前处于什么位置”这一问题时,他说:“(中国)就像1989年的日本。日本在耀眼的增长背后,金融系统陷于崩溃”,“这是中国的增长周期达到极限的信号。每个国家都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日本放缓了增长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一份研究报告曾指出,中国经济每增长1%,就会带动全球经济增长0.4%。近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则发表文章称,充斥着泡沫的中国楼市似乎终于要下跌了,这也许不仅对中国来说是个坏消息,对中国一些最大的贸易伙伴来说也一样。如果建筑活动减速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引发更大范围的经济衰退,第一波受影响的经济体可能会是向中国出口或间接依赖中国需求的大宗商品主要生产国。首当其冲的包括向中国出口煤、铁矿石和天然气的澳大利亚,出口工业原料的南非和巴西,以及出口铜的智利。当然,还有提供橡胶的泰国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以及提供大量煤的印度尼西亚。对华出口一旦减少,这些国家的货币将会贬值,比如澳元、巴西雷亚尔和智利比索,目前它们都处于历史或多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瑞士银行(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表示,如果中国经济硬着陆,欧洲和美国都会受到一定影响,临近中国的韩国和日本可能也会受到冲击,因为它们为建筑和制造业提供重型机械。而那些处于价值链更高环节的国家也跑不了。像德国这样为中国迅速发展的制造业生产高科技商品的国家,其经济高度依赖出口。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6月6日发表题为《当中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的文章称,中国的崛起将改变超级大国的概念。相比西方国家,中国既富有又贫穷。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了3万亿美元。然而,以现在的汇率计算,美国人的人均财富是中国人的大约10倍;世界已经习惯于把美国看成“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十分牢固。随着中国变得越来越富有,它的影响力也会不断增强。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会显得越来越重要。亚洲如今正在热议,该如何适应中国正在增长的影响力。新加坡资深外交官马凯硕说,亚洲国家知道“1000年后中国肯定还在亚洲,但我们不知道100年后美国是不是还在这儿。”有关中国未来的争论有可能会变成毫无意义的极端化。一个阵营声称中国将是崛起的超级大国,另一个阵营则说中国在本质上就是个不稳定的国家,面临着经济和政治危机的风险。其实,两种说法都是事实。中国将成为一个奇特的超级大国。



这里大段摘引了近期一些关于中国的描绘及评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当前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国际影响力作了评估,认可中国经过几十年来快速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事实;另一方面是挖掘中国存在的问题或弊端,比如人均财富落后、贫富两极分化,严重依赖外贸、内需相对不足,等等。由于人们的立场、偏好、目的等不同,对中国定位以及未来前景,就有了明显的分野,有认为中国将成超级大国的,有认为中国即将崩溃的。至于如何对待中国、如何跟中国打交道,方法也就不同,有主张敌对遏制的,有主张依赖合作的,显然还有实行政经分离的,乃至等待中国自行崩溃的。应当说,中国人自己看待中国的时候,也往往会出现相互矛盾、对立的观点,国外的一些看法,基本上在国内都有支持者。给人的感觉,似乎中国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国家,表现为国情的复杂多样性,充满矛盾的东西却又粘合在了一起,“奇特”使得中国难以归类,或者说不太容易贴上个什么标签。然而,无论中国的情况多么复杂,自身都要有个基本的定位,进而研判发展方向和战略策略。否则的话,这么大的一艘船就会迷失。



俺个人的看法,觉得英国《金融时报》网站题为《当中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的文章,对中国的定位比较有意思。它指出中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的前景,认为中国将成崛起的新兴超级大国,同时呢,中国具有总体规模大、人均水平底等特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超级大国,而是一种“奇特的超级大国”。关于中国总体规模大、人均水平底的特点,俺在以前也有提及,认为中国在提高人均水平的同时,主要以总体规模取胜,人均水平若达以色列一半,整体自然成为“超级大国”。现在,世界上已有把中国视为“超级大国”的,当中国说自己还是发展中国家,有些人就笑了。其实,中国将自身定位于发展中国家是正确的,无论如何中国还不是发达国家,问题在于中国总体规模大,作为一个主体行走世界的时候,谁也不能随便无视,想继续“韬光养晦”都隐不住了。“奇特”的地方正在于此,整体可称得上“超级大国”,本质确属发展中国家。如何更准确的定位、表述中国呢?俺这里提出个想法,不妨称之为“超级发展中国家”,不是传统意义上作为发达国家的那种“超级大国”。



中国这样一个“超级发展中国家”的出现,已然改变着世界政经版图。对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而言,出现了中国这样一个“巨大挑战”,至少他们在潜意识里质疑中国是个挑战,却又希望中国可以与之合作,不会冲击、动摇既有秩序。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出现了中国这么一个有分量的发展中国家,寄托着代言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希望,却又有些担心中国会否成为下一个欺负弱小的强权。各方面对于中国的未来动向充满好奇,对中国本身也多少有些迷惑。而中国内部自己人呢,也是有着矛盾心理的,有的想加入西方列强俱乐部、脱离第三世界藩篱,有的想团结第三世界特别是新兴集团打破列强主导旧秩序、建立新秩序。不过,如果把中国定位于“超级发展中国家”,就会觉得在这种定位之下,上述两种主张明显具有片面、极端之嫌,可以说都是中国不会轻易做到的,在今后较长的历史时期里,若中国片面追求这两种主张的任何一面,都可能成为难以承受之重。至于推翻旧秩序、建立新秩序的问题,是个方向不过是个远景方向,当前只是说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新秩序尚未形成,且未来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中国目前的发展程度和角色定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行为方式,既不能是软柿子,也不能当个强权。俺的理解,中国宜统筹好三个层面,即国内发展、区域整合、国际布局。国内来看处于发展中阶段,现代化进程任重道远,最大的敌人还是贫困,因此不可以瞎折腾,必须处理好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走一条有自身特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最近出台《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有益的探索、创新。区域来看处于整合中阶段,美国处心积虑加以阻挠,周边国家搞政冷经热的现象比较明显,先搞经济整合为主,政冷的问题力求有个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怀柔、震慑、制服三种手段,主要以前两种为主,制服就要打仗,不到万不得已没必要,比如南海方向,过去怀柔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导致小国也会得寸进尺,现在提出南海是核心利益,开始威慑了,实在不行的话,将来只有通过战争制服之,这不是强权,这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对入侵者的自卫反击。国际来看处于布局中阶段,不象有些国家依靠武力,而是采取和平方式,主张对话协商,象中非合作论坛搞得比较成功,投资拉美得到广泛欢迎,上合组织不断发展前进,金砖五国集团初步运作,中东方向开始加大影响力。不管人家怎么看我们,怎么说我们,中国都得办好自己的事,为本国民众造福祉,这才是最根本的。同时,也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赢取认可和支持。http:// blog.sina.com.cn/s/blog_516e180c01017uwj.html

最近,有关中国的评论又陆续地多了起来。在国际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解析中国因素是个世界课题,也涉及中国人如何自我认知。这个现象表明,中国因素对于国际格局变革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值得探讨,不管愿不愿意,都要面对中国重要性这一现实。



来自美国的说法存在矛盾,美国人对中国的认识并不一致。美国《新闻周刊》在关于基辛格《论中国》新书出版,以及中美最新对话与论战的报道中,肯定了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推动力,并提及中美间难以消除的一些隔阂和障碍。针对美国现任国务卿希拉里曾说过中国“愚蠢”的言论,报道引用了基辛格在最新出版的《论中国》中告诫美国政府的话,“真正的蠢事是跟中国对着干”。《新闻周刊》的文章里说,“希拉里的话本身就十分愚蠢,并且没有任何外交策略可言,这与她的前辈基辛格完全没法比。”。美国《旧金山纪事报》刊登的关于《论中国》的书评,则引述了基辛格在书中的一个形象比喻,将西方的对外战略比作下国际象棋,关注的是资源投入、实力对比;而中国战略则像下围棋,强调不争一城一地之得失,而要慢慢积蓄力量,以势取胜。基辛格任为,冷战思维会使中美双方停止前行的脚步,并把大量精力耗费在不应该耗费的军事领域,“这种强硬博弈对双方都是伤害”;他提醒说,“中国是21世纪新兴的世界超级大国,美国应该跳出与中国的文化和心理隔阂,成为亲密的、相互依赖的战略合作伙伴。” 为推销自己的这部新书《论中国》,基辛格做客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一档电视节目,在谈到中国影响力时,他表示,40年前谁也不会想到中国会发展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全球性国家;就国力而言,中国是最接近美国的国家,一个具有复杂历史的国家,对美国是一个“巨大挑战”。



来看其他的说法。曾著书主张“美帝国还能持续至少500年”的美国著名军事政治专家弗里德曼,近期在接受采访时称,中国在以出口为主的结构和贫穷的冲突下,未来10年内将陷入“危机”。他认为,中国并不是正在崛起,而是正在“崩溃”。在采访中被问及如何评价中国时,弗里德曼说道:“我对中国的评价是崩溃,而不是崛起。中国做得很好,但同时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贫困。6亿人日收入不到3美元,4.4亿人口的收入不到6美元,13亿人口中10亿以上过着像非洲一样的贫困生活。当然也有6000万人年收入达2万美元,但这些人口不到中国总人口的5%。这不是真正的中国。”他还说:“中国是没有内部经济的国家。欧洲和美国不买中国产品就无法生存。所以中国就像外部世界的人质”,“中国希望转向高附加值产业,但将会面临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竞争。”当被问及“中国当前处于什么位置”这一问题时,他说:“(中国)就像1989年的日本。日本在耀眼的增长背后,金融系统陷于崩溃”,“这是中国的增长周期达到极限的信号。每个国家都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日本放缓了增长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一份研究报告曾指出,中国经济每增长1%,就会带动全球经济增长0.4%。近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则发表文章称,充斥着泡沫的中国楼市似乎终于要下跌了,这也许不仅对中国来说是个坏消息,对中国一些最大的贸易伙伴来说也一样。如果建筑活动减速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引发更大范围的经济衰退,第一波受影响的经济体可能会是向中国出口或间接依赖中国需求的大宗商品主要生产国。首当其冲的包括向中国出口煤、铁矿石和天然气的澳大利亚,出口工业原料的南非和巴西,以及出口铜的智利。当然,还有提供橡胶的泰国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以及提供大量煤的印度尼西亚。对华出口一旦减少,这些国家的货币将会贬值,比如澳元、巴西雷亚尔和智利比索,目前它们都处于历史或多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瑞士银行(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表示,如果中国经济硬着陆,欧洲和美国都会受到一定影响,临近中国的韩国和日本可能也会受到冲击,因为它们为建筑和制造业提供重型机械。而那些处于价值链更高环节的国家也跑不了。像德国这样为中国迅速发展的制造业生产高科技商品的国家,其经济高度依赖出口。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6月6日发表题为《当中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的文章称,中国的崛起将改变超级大国的概念。相比西方国家,中国既富有又贫穷。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了3万亿美元。然而,以现在的汇率计算,美国人的人均财富是中国人的大约10倍;世界已经习惯于把美国看成“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十分牢固。随着中国变得越来越富有,它的影响力也会不断增强。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会显得越来越重要。亚洲如今正在热议,该如何适应中国正在增长的影响力。新加坡资深外交官马凯硕说,亚洲国家知道“1000年后中国肯定还在亚洲,但我们不知道100年后美国是不是还在这儿。”有关中国未来的争论有可能会变成毫无意义的极端化。一个阵营声称中国将是崛起的超级大国,另一个阵营则说中国在本质上就是个不稳定的国家,面临着经济和政治危机的风险。其实,两种说法都是事实。中国将成为一个奇特的超级大国。



这里大段摘引了近期一些关于中国的描绘及评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当前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国际影响力作了评估,认可中国经过几十年来快速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事实;另一方面是挖掘中国存在的问题或弊端,比如人均财富落后、贫富两极分化,严重依赖外贸、内需相对不足,等等。由于人们的立场、偏好、目的等不同,对中国定位以及未来前景,就有了明显的分野,有认为中国将成超级大国的,有认为中国即将崩溃的。至于如何对待中国、如何跟中国打交道,方法也就不同,有主张敌对遏制的,有主张依赖合作的,显然还有实行政经分离的,乃至等待中国自行崩溃的。应当说,中国人自己看待中国的时候,也往往会出现相互矛盾、对立的观点,国外的一些看法,基本上在国内都有支持者。给人的感觉,似乎中国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国家,表现为国情的复杂多样性,充满矛盾的东西却又粘合在了一起,“奇特”使得中国难以归类,或者说不太容易贴上个什么标签。然而,无论中国的情况多么复杂,自身都要有个基本的定位,进而研判发展方向和战略策略。否则的话,这么大的一艘船就会迷失。



俺个人的看法,觉得英国《金融时报》网站题为《当中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的文章,对中国的定位比较有意思。它指出中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的前景,认为中国将成崛起的新兴超级大国,同时呢,中国具有总体规模大、人均水平底等特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超级大国,而是一种“奇特的超级大国”。关于中国总体规模大、人均水平底的特点,俺在以前也有提及,认为中国在提高人均水平的同时,主要以总体规模取胜,人均水平若达以色列一半,整体自然成为“超级大国”。现在,世界上已有把中国视为“超级大国”的,当中国说自己还是发展中国家,有些人就笑了。其实,中国将自身定位于发展中国家是正确的,无论如何中国还不是发达国家,问题在于中国总体规模大,作为一个主体行走世界的时候,谁也不能随便无视,想继续“韬光养晦”都隐不住了。“奇特”的地方正在于此,整体可称得上“超级大国”,本质确属发展中国家。如何更准确的定位、表述中国呢?俺这里提出个想法,不妨称之为“超级发展中国家”,不是传统意义上作为发达国家的那种“超级大国”。



中国这样一个“超级发展中国家”的出现,已然改变着世界政经版图。对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而言,出现了中国这样一个“巨大挑战”,至少他们在潜意识里质疑中国是个挑战,却又希望中国可以与之合作,不会冲击、动摇既有秩序。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出现了中国这么一个有分量的发展中国家,寄托着代言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希望,却又有些担心中国会否成为下一个欺负弱小的强权。各方面对于中国的未来动向充满好奇,对中国本身也多少有些迷惑。而中国内部自己人呢,也是有着矛盾心理的,有的想加入西方列强俱乐部、脱离第三世界藩篱,有的想团结第三世界特别是新兴集团打破列强主导旧秩序、建立新秩序。不过,如果把中国定位于“超级发展中国家”,就会觉得在这种定位之下,上述两种主张明显具有片面、极端之嫌,可以说都是中国不会轻易做到的,在今后较长的历史时期里,若中国片面追求这两种主张的任何一面,都可能成为难以承受之重。至于推翻旧秩序、建立新秩序的问题,是个方向不过是个远景方向,当前只是说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新秩序尚未形成,且未来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中国目前的发展程度和角色定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行为方式,既不能是软柿子,也不能当个强权。俺的理解,中国宜统筹好三个层面,即国内发展、区域整合、国际布局。国内来看处于发展中阶段,现代化进程任重道远,最大的敌人还是贫困,因此不可以瞎折腾,必须处理好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走一条有自身特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最近出台《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有益的探索、创新。区域来看处于整合中阶段,美国处心积虑加以阻挠,周边国家搞政冷经热的现象比较明显,先搞经济整合为主,政冷的问题力求有个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怀柔、震慑、制服三种手段,主要以前两种为主,制服就要打仗,不到万不得已没必要,比如南海方向,过去怀柔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导致小国也会得寸进尺,现在提出南海是核心利益,开始威慑了,实在不行的话,将来只有通过战争制服之,这不是强权,这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对入侵者的自卫反击。国际来看处于布局中阶段,不象有些国家依靠武力,而是采取和平方式,主张对话协商,象中非合作论坛搞得比较成功,投资拉美得到广泛欢迎,上合组织不断发展前进,金砖五国集团初步运作,中东方向开始加大影响力。不管人家怎么看我们,怎么说我们,中国都得办好自己的事,为本国民众造福祉,这才是最根本的。同时,也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赢取认可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