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一词的由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7:53:59
1.汉族这个词的全称是:汉民族。民族这两个汉字古已有之,但民族这个词是近代中国从日语里直接借用过来的。日语的民族是nation的对译。我们知道nation既是民族也是国家。民族国家作为不同于以往的政治实体,是发轫于威斯特法伦和约,兴起于18-19世纪的欧洲和20世纪的世界。所以说,民族的概念古已有之,但是具体定义的内涵和外延还是有所区别的。从“民”“族”“国”“家”的甲骨文一路说开来,并无太大的意义。
2.既然民族是个新词汇,那么“华夏族”也是新词。古代就称“华夏”“华”“夏”“诸华”“诸夏”。华字是指一种衣服,还是与“花”同字暂且不表,理解为“美丽高贵”想来无错。至于“夏”字来源于夏部落或者后来的夏王朝。历史上是否有夏王朝还在争论,尽管我是信其有。殷商甲骨有无“夏”字,那个甲骨文是“夏”还是“厦”并不重要,反正殷人并无前朝的记载。也许是本就没有,也许是消灭前朝记录。“夏”字的大量使用来自于周朝,周人尊夏。
3.“夷”字本不是蔑称,夷就是大弓,指生活在山东一带身材高大善使弓箭的东夷部落。东夷部落是否是大汶口文化一脉而来,还不好说,但是是泰山岛上的后裔,当是没错。东夷部落在商周时期还是很有实力的,“以夷变夏”也是有历史记忆的。始作俑者是“后羿”,顺便说一句这个变夏的后羿是嫦娥的男人,但不是射日的那个。后来,“夏”成了“中国”;“夷”也扩大为“四夷”分别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到了东周各族矛盾加剧,“夏夷之辨”成为国家级意识形态工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就是那个时期的心态写照。历史吊诡的是,最终亡周的秦人就是东夷的一部,当然我们的始皇帝是不会认为自己是“夷”的,而是最华最华的“夏”。从现在民族角度去看,秦始皇一匡天下,无疑在汉族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巨大的作用。
4.汉族在民族这个词汇引进之前叫汉人,汉人之汉来自汉朝,汉朝之汉来自刘邦的汉王,汉王的汉来自封地汉中。“胡”字开始也不是蔑称,就是对匈奴的音译,只是后来匈奴人非要那个两个字的音译。匈奴帝国成为汉王朝的危险以后,胡字开始变化,从好变坏,同时外延也延展,成为草原民族的代称。王菲在《天龙八部》片尾曲中有“胡汉不归路”这样的凄婉哀唱。但是,在汉朝时是没有的。在汉朝时,汉人是自称秦人的。说到民族矛盾是“秦胡”。汉胡是指汉帝国和匈奴帝国。我们常说的陈汤的“犯强汉者”的汉是指一个王朝,不是一个民族。虽然,当时中原民族的融合已经很深入了“唐虞国界,吴为荒服,越在九夷,今皆夏服”,但是汉朝的人也不全部被看作秦人。比如,东南的越人、西南的滇和夜郎、西北的羌。
5.汉人这个词汇的出现在五胡之后。说来悲剧,汉人最初和汉子、汉儿和汉狗一样是胡人对我们的一个蔑称。东晋南北朝是中国汉胡矛盾激烈对抗和深度融合的时代,可是在那时并没有“汉胡”的提法。因为,北朝统治者不自称“胡”;南朝的统治者也不自称“汉”。汉人成为一个中性词汇产生于何时,不详。但隋唐之际肯定就不是坏词了。同时在唐朝“胡”也不在政治层面作为主流了。“不教胡马渡阴山”还是政治任务,但是在意识形态的高度,唐王朝将边疆少数民族统称为“蕃”。而且胡也不再指过去的“胡”了,而是突厥等新人了。我不去讨论李唐王朝的统治者是汉是胡,但是唐初的关陇集团不是纯汉的,我理解为边疆汉人和定牧民族的合流。唐朝的强悍与博大使得“唐人”成为一个比“秦人”更骄傲自豪的称谓。
6.“汉人”作为一个国家政策上的词汇,不是出现在元朝而是辽朝。“四等人制度”是民族歧视,毋庸置疑,任何将人分为三六九等的制度都是歧视性政策。但这个政策不是忽必烈一觉醒来,一拍脑门的结果,他是有渊源的。先说一下,元朝的四等人是: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汉人不是现在的汉族,是中原江北的人,而南人就是南宋人。回到辽国,辽国以“辽法治辽人,汉法治汉人”。这时的“汉人”是包括渤海和高丽的。金朝之时,女真成为“国族”,他将汉地之人分为汉人和南人。汉人指故辽在农耕地区的人,而南人指从宋朝得到的山东河南之地的汉人。到元朝时,“汉人”还包括生活在江北中原的契丹、女真、高丽、渤海等族。党项(元史做唐兀)倒是色目。历史十分吊诡的是,如果完颜宗弼有子嗣于今,那么金兀术的后人和岳鹏举的后人身份证上一样是“汉族”。
7.将“胡人”写进民族政策的是明朝,朱元璋建国后就禁胡服、去胡语、断胡俗。简单说就是强制同化,只是蒙古遁回大漠,始终没有完全在明王朝的实际统治之下。在中原的色目人基本上是躲不开的,这也是目前你无法在中原看到高眉深目的人的原因。作为汉族,不太想多说这事,只是觉得汉族历史上从来就是“人己无害小白兔”的言论可以休矣。
清朝时期是“满汉”,这个要说一下。清朝的军事统治集团是八旗,八旗有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锡伯族开始是蒙旗后来是满旗。满汉不通婚,其实是旗民不通婚。蒙旗和汉旗地位低于满旗,但是也被看作一体。这就是康熙他妈是汉人,他奶奶是蒙古的原因。中华民国代替满清之后,提出“五族共和”这时“汉族”才成为一个常用的词汇。

1.汉族这个词的全称是:汉民族。民族这两个汉字古已有之,但民族这个词是近代中国从日语里直接借用过来的。日语的民族是nation的对译。我们知道nation既是民族也是国家。民族国家作为不同于以往的政治实体,是发轫于威斯特法伦和约,兴起于18-19世纪的欧洲和20世纪的世界。所以说,民族的概念古已有之,但是具体定义的内涵和外延还是有所区别的。从“民”“族”“国”“家”的甲骨文一路说开来,并无太大的意义。
2.既然民族是个新词汇,那么“华夏族”也是新词。古代就称“华夏”“华”“夏”“诸华”“诸夏”。华字是指一种衣服,还是与“花”同字暂且不表,理解为“美丽高贵”想来无错。至于“夏”字来源于夏部落或者后来的夏王朝。历史上是否有夏王朝还在争论,尽管我是信其有。殷商甲骨有无“夏”字,那个甲骨文是“夏”还是“厦”并不重要,反正殷人并无前朝的记载。也许是本就没有,也许是消灭前朝记录。“夏”字的大量使用来自于周朝,周人尊夏。
3.“夷”字本不是蔑称,夷就是大弓,指生活在山东一带身材高大善使弓箭的东夷部落。东夷部落是否是大汶口文化一脉而来,还不好说,但是是泰山岛上的后裔,当是没错。东夷部落在商周时期还是很有实力的,“以夷变夏”也是有历史记忆的。始作俑者是“后羿”,顺便说一句这个变夏的后羿是嫦娥的男人,但不是射日的那个。后来,“夏”成了“中国”;“夷”也扩大为“四夷”分别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到了东周各族矛盾加剧,“夏夷之辨”成为国家级意识形态工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就是那个时期的心态写照。历史吊诡的是,最终亡周的秦人就是东夷的一部,当然我们的始皇帝是不会认为自己是“夷”的,而是最华最华的“夏”。从现在民族角度去看,秦始皇一匡天下,无疑在汉族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巨大的作用。
4.汉族在民族这个词汇引进之前叫汉人,汉人之汉来自汉朝,汉朝之汉来自刘邦的汉王,汉王的汉来自封地汉中。“胡”字开始也不是蔑称,就是对匈奴的音译,只是后来匈奴人非要那个两个字的音译。匈奴帝国成为汉王朝的危险以后,胡字开始变化,从好变坏,同时外延也延展,成为草原民族的代称。王菲在《天龙八部》片尾曲中有“胡汉不归路”这样的凄婉哀唱。但是,在汉朝时是没有的。在汉朝时,汉人是自称秦人的。说到民族矛盾是“秦胡”。汉胡是指汉帝国和匈奴帝国。我们常说的陈汤的“犯强汉者”的汉是指一个王朝,不是一个民族。虽然,当时中原民族的融合已经很深入了“唐虞国界,吴为荒服,越在九夷,今皆夏服”,但是汉朝的人也不全部被看作秦人。比如,东南的越人、西南的滇和夜郎、西北的羌。
5.汉人这个词汇的出现在五胡之后。说来悲剧,汉人最初和汉子、汉儿和汉狗一样是胡人对我们的一个蔑称。东晋南北朝是中国汉胡矛盾激烈对抗和深度融合的时代,可是在那时并没有“汉胡”的提法。因为,北朝统治者不自称“胡”;南朝的统治者也不自称“汉”。汉人成为一个中性词汇产生于何时,不详。但隋唐之际肯定就不是坏词了。同时在唐朝“胡”也不在政治层面作为主流了。“不教胡马渡阴山”还是政治任务,但是在意识形态的高度,唐王朝将边疆少数民族统称为“蕃”。而且胡也不再指过去的“胡”了,而是突厥等新人了。我不去讨论李唐王朝的统治者是汉是胡,但是唐初的关陇集团不是纯汉的,我理解为边疆汉人和定牧民族的合流。唐朝的强悍与博大使得“唐人”成为一个比“秦人”更骄傲自豪的称谓。
6.“汉人”作为一个国家政策上的词汇,不是出现在元朝而是辽朝。“四等人制度”是民族歧视,毋庸置疑,任何将人分为三六九等的制度都是歧视性政策。但这个政策不是忽必烈一觉醒来,一拍脑门的结果,他是有渊源的。先说一下,元朝的四等人是: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汉人不是现在的汉族,是中原江北的人,而南人就是南宋人。回到辽国,辽国以“辽法治辽人,汉法治汉人”。这时的“汉人”是包括渤海和高丽的。金朝之时,女真成为“国族”,他将汉地之人分为汉人和南人。汉人指故辽在农耕地区的人,而南人指从宋朝得到的山东河南之地的汉人。到元朝时,“汉人”还包括生活在江北中原的契丹、女真、高丽、渤海等族。党项(元史做唐兀)倒是色目。历史十分吊诡的是,如果完颜宗弼有子嗣于今,那么金兀术的后人和岳鹏举的后人身份证上一样是“汉族”。
7.将“胡人”写进民族政策的是明朝,朱元璋建国后就禁胡服、去胡语、断胡俗。简单说就是强制同化,只是蒙古遁回大漠,始终没有完全在明王朝的实际统治之下。在中原的色目人基本上是躲不开的,这也是目前你无法在中原看到高眉深目的人的原因。作为汉族,不太想多说这事,只是觉得汉族历史上从来就是“人己无害小白兔”的言论可以休矣。
清朝时期是“满汉”,这个要说一下。清朝的军事统治集团是八旗,八旗有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锡伯族开始是蒙旗后来是满旗。满汉不通婚,其实是旗民不通婚。蒙旗和汉旗地位低于满旗,但是也被看作一体。这就是康熙他妈是汉人,他奶奶是蒙古的原因。中华民国代替满清之后,提出“五族共和”这时“汉族”才成为一个常用的词汇。

宗弼的后人身份证上本来是汉的,现在人家改成满族了。
在中原的色目人基本上是躲不开的,这也是目前你无法在中原看到高眉深目的人的原因。作为汉族,不太想多说这事,只是觉得汉族历史上从来就是“人己无害小白兔”的言论可以休矣。
=============================

明军所到之地,没跑掉的蒙古人是很惨的,色目人也不例外,历史是残酷的。
融合的比较好的,也就是那些汉化比较好的,比如北魏时期的鲜卑、辽金时期的契丹、女真,再就是满人。旗人是广义上的满人,满、蒙、汉八旗加起来人数也就一、二百万,满八旗才几十万人,而且满八旗中也有不少汉人,比如曹雪芹家族。


虽然谁都知道,我是最反对皇明党的,{:soso__11171581066602623016_1:}  针对明的那段哦,{:soso__16317176983132311466_4:} 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反问一句:



为什么国防军只是单单被看成战败国的军队,而党卫军被定性为一个有组织的犯罪集团?{:soso__14686811310206131636_4:}

虽然谁都知道,我是最反对皇明党的,{:soso__11171581066602623016_1:}  针对明的那段哦,{:soso__16317176983132311466_4:} 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反问一句:



为什么国防军只是单单被看成战败国的军队,而党卫军被定性为一个有组织的犯罪集团?{:soso__14686811310206131636_4:}
现在身份证标明民族简直是倒退@
在汉朝时,汉人是自称秦人的。说到民族矛盾是“秦胡”。汉胡是指汉帝国和匈奴帝国。



这是瞎扯的吧~~~
秦占齐楚燕赵魏韩才十多年就挂了,汉朝臣民自称秦人,莫非表明想复辟自找死吗?
汉代“秦人”应该多描述是西北少数民族对中国人的习惯称谓,因为那些西戎以前常和秦国打交道。
不战屈人 发表于 2011-6-13 04:21
在汉朝时,汉人是自称秦人的。说到民族矛盾是“秦胡”。汉胡是指汉帝国和匈奴帝国。
顶老大,老大威武

我自己ID敏感,这个问题就不多说了

LZ对各个时期的华夏民族名称描述的混乱程度,都快赶上五胡录的作者对各胡的描述了

就事论事,LZ要做比较大的修改别打我哦{:soso__18025722107967352225_3:}
汉民族统一体真正最终定型是在我大明朝~~
还是叫华夏族好了

不战屈人 发表于 2011-6-13 04:21
在汉朝时,汉人是自称秦人的。说到民族矛盾是“秦胡”。汉胡是指汉帝国和匈奴帝国。


同感,除非原秦国的地块汉朝人根本不可能对秦有什么感情,他们在汉朝建立之前都是认同自己的原有诸侯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直惦记着亡秦的楚人会在汉朝建立后自称秦人,这不是扯么呢!
LZ关于汉朝时“秦人”的称呼的认识,应该来自于匈奴“秦人,我匄若马”那段,实际上是一种少数民族对汉人称呼习惯上的滞后性。
不战屈人 发表于 2011-6-13 04:21
在汉朝时,汉人是自称秦人的。说到民族矛盾是“秦胡”。汉胡是指汉帝国和匈奴帝国。


同感,除非原秦国的地块汉朝人根本不可能对秦有什么感情,他们在汉朝建立之前都是认同自己的原有诸侯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直惦记着亡秦的楚人会在汉朝建立后自称秦人,这不是扯么呢!
LZ关于汉朝时“秦人”的称呼的认识,应该来自于匈奴“秦人,我匄若马”那段,实际上是一种少数民族对汉人称呼习惯上的滞后性。
不战屈人 发表于 2011-6-13 04:21
在汉朝时,汉人是自称秦人的。说到民族矛盾是“秦胡”。汉胡是指汉帝国和匈奴帝国。
多见东风,少见不战,你忙啥呐?


秦至汉初,人们依旧以战国时代的方法称呼自己,如齐人徐福、燕人卫满。这种方式在汉朝之后依然流行,只是由于彼此认同,原有的族属称谓变成了地域称谓。亦如燕人张翼德对应的是常山赵子龙,简言之,就是由民族选项变成了籍贯选项。至于这渐变的详细过程,就无从考证了。

PS:你是不是又用新马甲了

朱明建国后,“禁胡服、去胡语、断胡俗”,是因为自身的小农出身视野有限呢?还是因为民族仇恨太深呢?或是因为整个知识阶层已经自满停滞不前了呢?
SeaBrown的马甲 发表于 2011-6-13 18:44
多见东风,少见不战,你忙啥呐?
最近忙业务,呵呵相对来少了~~
不战屈人 发表于 2011-6-13 04:21
在汉朝时,汉人是自称秦人的。说到民族矛盾是“秦胡”。汉胡是指汉帝国和匈奴帝国。
我也觉得楼主有点以偏概全了,可能西汉时关中人还是自称“秦人”,潼关以东基本谁都不会这样自称。我认为有可能那时曾有西域一带的国家派使节出使西汉在长安居住了一段日子,而接触的那些汉朝平民居然都自称“秦人”,可能楼主接触的史料就是那些个西域国家出土的,而长安本来就是秦都咸阳的废墟上所建的
吕秀才轻侯 发表于 2011-6-13 22:33
朱明建国后,“禁胡服、去胡语、断胡俗”,是因为自身的小农出身视野有限呢?还是因为民族仇恨太深呢?或是 ...
第三个反问是何解?请明示哦
吕秀才轻侯 发表于 2011-6-13 22:33
朱明建国后,“禁胡服、去胡语、断胡俗”,是因为自身的小农出身视野有限呢?还是因为民族仇恨太深呢?或是 ...
不知道你那三个问题怎么联想到的,朱明建国后,“禁胡服、去胡语、断胡俗”很正常,不这样做才是不正常的,辛亥革命后还会保留辫子吗?西班牙光复全境后还会保留伊斯兰教吗?
名字只不过是称呼,今天改一下明天改一下。融进点杂质,比主体还是少。
嘿嘿,汉武大帝片头没说?

华夏冉闵 发表于 2011-6-14 16:36
第三个反问是何解?请明示哦


没有什么。只是觉得朱元璋出身小农,骨子里有“视野上的障碍”(绝非歧视!!!),正常;中原江南百姓被歧视了百年,压抑了百年,血债血还,正常;但是,知识分子思想层出于不同的目的--元朝时期受到的压制、中原儒家文明历史上的长时期领先等等--决策甚至是决定了“禁胡服、去胡语、断胡俗”的政策,那么在我看来就是有些可悲了,对比一下大家朝思暮想的唐朝。。。。
华夏冉闵 发表于 2011-6-14 16:36
第三个反问是何解?请明示哦


没有什么。只是觉得朱元璋出身小农,骨子里有“视野上的障碍”(绝非歧视!!!),正常;中原江南百姓被歧视了百年,压抑了百年,血债血还,正常;但是,知识分子思想层出于不同的目的--元朝时期受到的压制、中原儒家文明历史上的长时期领先等等--决策甚至是决定了“禁胡服、去胡语、断胡俗”的政策,那么在我看来就是有些可悲了,对比一下大家朝思暮想的唐朝。。。。
岳麓惊行 发表于 2011-6-14 16:46
不知道你那三个问题怎么联想到的,朱明建国后,“禁胡服、去胡语、断胡俗”很正常,不这样做才是不正常的 ...
我觉得你有点激动啊~~~:D 本来就是一些联想而已,“历史”这种东西如果不能出现联想,那也就没什么意思了。“错误不会重演”,不应该只是避免出现错误的行为,更应该避免为什么发生这种行为的原因,你说对么?回到你的问题,请你看我在19楼的发言
吕秀才轻侯 发表于 2011-6-14 23:20
没有什么。只是觉得朱元璋出身小农,骨子里有“视野上的障碍”(绝非歧视!!!),正常;中原江南百姓 ...
原来是这么个意思,一开始不说,有点太委婉了

唐的政策才是最好的,明的三禁都没有

但是人家禁胡制,禁胡汉通婚
华夏冉闵 发表于 2011-6-14 23:46
原来是这么个意思,一开始不说,有点太委婉了

唐的政策才是最好的,明的三禁都没有
本小白只是喜欢历史,不敢在历史区各老大面前多嘴,怕丢人
其实想想,唐朝也在相当程度上沾了北魏、隋朝的光,如果唐朝直接接你的班 ;P,难免不和明朝一样
三个泉 发表于 2011-6-13 00:04
在中原的色目人基本上是躲不开的,这也是目前你无法在中原看到高眉深目的人的原因。作为汉族,不太想多说这 ...
曹雪芹家不是内务府包衣吗,怎么成了满八旗了?

吕秀才轻侯 发表于 2011-6-14 23:20
没有什么。只是觉得朱元璋出身小农,骨子里有“视野上的障碍”(绝非歧视!!!),正常;中原江南百姓 ...


这位兄弟知不知道 唐代对胡人是打从心底看不起和轻视,禁止胡汉通婚,可公开朝廷上嘲笑胡人,世人以胡为低贱新奇物 是唐代的强势对胡有全面的的轻视情绪,而元朝灭亡了华夏文明,明朝对胡不仅是鄙视仇恨其实也有害怕的成分  具体情感可以参考满清对汉的情感,是比唐朝差,但是如果不是唐朝太轻视胡人放任他们怎么会乱国 最后导致华夏亡国?? 明朝是不禁胡汉通婚的,其实这是种比较平等的看法了 胡俗很多就是哥哥的妻子 弟弟也可以娶  父亲的继母儿子也可以要 那种 你要吗  我个人到现在都很看不得这种习俗。
吕秀才轻侯 发表于 2011-6-14 23:20
没有什么。只是觉得朱元璋出身小农,骨子里有“视野上的障碍”(绝非歧视!!!),正常;中原江南百姓 ...


这位兄弟知不知道 唐代对胡人是打从心底看不起和轻视,禁止胡汉通婚,可公开朝廷上嘲笑胡人,世人以胡为低贱新奇物 是唐代的强势对胡有全面的的轻视情绪,而元朝灭亡了华夏文明,明朝对胡不仅是鄙视仇恨其实也有害怕的成分  具体情感可以参考满清对汉的情感,是比唐朝差,但是如果不是唐朝太轻视胡人放任他们怎么会乱国 最后导致华夏亡国?? 明朝是不禁胡汉通婚的,其实这是种比较平等的看法了 胡俗很多就是哥哥的妻子 弟弟也可以娶  父亲的继母儿子也可以要 那种 你要吗  我个人到现在都很看不得这种习俗。
好像“夷"这个字,在甲骨文还是金文里,完全不是大和弓的组合。
megaevilempire 发表于 2011-6-16 01:55
好像“夷"这个字,在甲骨文还是金文里,完全不是大和弓的组合。
最早是敌人的尸体,半个大字
感谢楼上两位的指正。
“夷是大弓”来自CCAV10的一期节目,本菜行文仓促,未及细考。
好在本菜认识一些有水平的甲骨文网友,待厘清原委,再来改正。
“汉人”之说的确源自契丹。契丹的来源是匈奴的近似部落与高丽的混血儿,由于从鲜卑那里继承了自我汉化政策,崇尚汉学,据说特别崇拜萧何,赫连勃勃还改姓萧。契丹意译“镔铁”,取《尔雅》“白金谓之镣”为国号,实际用了个别字“辽”。汉亡几百年后仍然称我们“汉人”。金灭辽,蒙古灭金,沿用了契丹学者。
“夷”解释为远(凭记忆),我个人研究“夷”与“佚”有很大关系。
现在可以肯定“夷是大弓”和“止戈为武”一样是在不了解甲骨文的情况下,古人的误读。

有个大佬的解释如此:““夷”本字从矢从己,矢是猎人之箭,己是山东人种的杞柳,这是山东龙山文化的标志。”
2011-6-24 20:42 上传

2011-6-24 20:43 上传

两个人??



民族大团结好。

民族大团结好。
  阅毕  原来汉族是这样来的啊
汉朝至少给当时人的后代留下了一个响亮且震烁古今的族号
     “汉族”一词古已有之,黄遵宪在1903年的《驳革命书》中:“倡类族者,不愿汉族”;太平天国末年的侍王李世贤《致各国领事书》中,也有“汉族”一词;李自成在永昌元年五月二十八日(1645年)劝榆次民告示中也有“汉族”一词,但仍不能说是最早使用,尚有待在史料中进一步发现。
    除汉语中“民族”一词始见于唐代李荃所著兵书《太白阴经》的序言中有“愚人得以倾宗社,灭民族”一句外,李自成在永昌元年四月二十日对吴三桂来使回应的圣谕中有“大汉民族”一句,其含义与现代“民族”一词完全相同,绝非近代的舶来词
明代李廷机所撰《五字鉴》有“满族入华夏,国号称大清”,既然明代汉人知道有“满族”,难道就不知道有“汉族”吗

卑民街道 发表于 2011-6-16 17:18
“汉人”之说的确源自契丹。契丹的来源是匈奴的近似部落与高丽的混血儿,由于从鲜卑那里继承了自我汉化政策 ...


你这个契丹族源的说法很奇怪。一般认为,契丹起源于鲜卑宇文部,前燕慕容晃攻宇文逸豆归,宇文部败亡,部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5000帐被燕移居,另一部分北逃。北逃的这部分成为库莫奚,后又从库莫奚中分离出契丹,字号为“契丹”。
  说和匈奴有点关系还说的过去,因为匈奴有十万人归入鲜卑。
  说是高丽混血,则令人完全摸不着头脑,不知此种说法从何而来?宇文逸豆归本人后来跑到了高句丽,但这和契丹的族源又有何种关系?再说此“高丽”和高句丽完全不是一码事,难道可以凭此穿越?
卑民街道 发表于 2011-6-16 17:18
“汉人”之说的确源自契丹。契丹的来源是匈奴的近似部落与高丽的混血儿,由于从鲜卑那里继承了自我汉化政策 ...


你这个契丹族源的说法很奇怪。一般认为,契丹起源于鲜卑宇文部,前燕慕容晃攻宇文逸豆归,宇文部败亡,部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5000帐被燕移居,另一部分北逃。北逃的这部分成为库莫奚,后又从库莫奚中分离出契丹,字号为“契丹”。
  说和匈奴有点关系还说的过去,因为匈奴有十万人归入鲜卑。
  说是高丽混血,则令人完全摸不着头脑,不知此种说法从何而来?宇文逸豆归本人后来跑到了高句丽,但这和契丹的族源又有何种关系?再说此“高丽”和高句丽完全不是一码事,难道可以凭此穿越?
lairuo 发表于 2011-6-13 02:47
现在身份证标明民族简直是倒退@
严重同意~!
不战屈人 发表于 2011-6-13 04:21
在汉朝时,汉人是自称秦人的。说到民族矛盾是“秦胡”。汉胡是指汉帝国和匈奴帝国。
关中之地的百姓还真的老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