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阿三”这一称谓的由来[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8 19:29:17
《大话西游之仙履奇缘》中,身着印度打扮的唐三藏面对凶神恶煞的黑山老妖,处乱不惊,和蔼可亲地对他罗嗦道:“你不记得我啦,我就是刚才那个印度阿三嘛。”室友某君甚喜此片,但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印度人要被称作“阿三”。其实这并不是港片的发明,而是上海人的创造。旧上海的印度人常常在英国租界担任巡捕,“红头阿三”是人民群众对他们的称呼。沪港两地都被他们英国人盘踞过,互相往来也一直密切,香港人便把这昵称移植去了。

然而此话的故训,却颇成问题。“红头”的问题不大,指的当然不是阿三的头发,而是他们吃了巡捕房饭,头上一律缠上的红色布裹。据说派在外国监牢干活的阿三包的是蓝裹头,不过常人无从游览观瞻,遂没有“蓝头阿三”的说法了。[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至于“阿三”的来历,据我了解大约有三种说法。最平常的,曰印度巡捕的袖子管上有三条白道道,类似少先队的大队长,上海人所谓“三埭头”、“三条杠”者是也。不同的是红色的“三条杠”靠近肩膀,而白色的“三埭头”在下边袖口上。大概是因为这个明显的区别,大队长错过了被叫做“小阿三”的光荣。

比较洋味的说法,曰“阿三”是印度巡捕的口头禅是也。这源自洋文,有人说是“I say”,也有人说是“I see”。前者与“阿三”的发音似乎更加接近,不过洋泾浜英语往往发音不准,所以不见得成立;倒是“I see”的意思到跟“Yes-sir”差不多,比较符合印度巡捕作为打工仔的身份对boss唯唯喏喏的模样。

更加有趣的意见,见于婺源王仲贤君《上海俗语图说》,曰“阿三”者,猢狲之雅篆也。老上海在其开裆裤时代观赏街头耍猢狲时,但等耍猴人之铜锣一奏,“花果山来水帘洞”一唱,常常会人来疯似地大唤其猴曰:“阿三,屁股头火着哉!”就是“阿三”同训于猢狲之明证也。但既然我们人类都是这猢狲的灰子灰孙,凭什么印度锡克人独享此尊称?我想大概是彼洋鬼子的面相骨骼、红毛体态更加足以印证《物种起源》的科学原理罢,更何况那印度人的面孔一个个都跟半岛电视台屏幕里的本•拉登差不多,尤其狰狞恐怖。小朋友们不谙事理,见解有限,把印度巡捕看作是街头猢狲的嫡派,其实还是可以理解的——却不经意地与伟大的达尔文氏暗合。

我毕竟不是在旧社会长大的孩子,对于爷爷奶奶辈的心理无论如何也揣摩不透,看到猢狲的调皮究竟会不会联想到巡捕的威猛,实在吃不准。对于仲贤君的猜测,也只能姑妄听之。不过那“三埭头”或者“洋泾浜”的解释,倒更加地难合余意。“阿三”若真的只是袖口的logo,或者是蹩脚的英语,未免也太无趣了,仿佛罗家英的冷面搞笑,也要为此打上折扣。所以我宁可相信,小孩子在马路角子看到红头阿三笔挺挺站着而忍俊不禁的笑声,跟看到猢狲耍把戏时的欢乐是一个样子的。《大话西游之仙履奇缘》中,身着印度打扮的唐三藏面对凶神恶煞的黑山老妖,处乱不惊,和蔼可亲地对他罗嗦道:“你不记得我啦,我就是刚才那个印度阿三嘛。”室友某君甚喜此片,但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印度人要被称作“阿三”。其实这并不是港片的发明,而是上海人的创造。旧上海的印度人常常在英国租界担任巡捕,“红头阿三”是人民群众对他们的称呼。沪港两地都被他们英国人盘踞过,互相往来也一直密切,香港人便把这昵称移植去了。

然而此话的故训,却颇成问题。“红头”的问题不大,指的当然不是阿三的头发,而是他们吃了巡捕房饭,头上一律缠上的红色布裹。据说派在外国监牢干活的阿三包的是蓝裹头,不过常人无从游览观瞻,遂没有“蓝头阿三”的说法了。[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至于“阿三”的来历,据我了解大约有三种说法。最平常的,曰印度巡捕的袖子管上有三条白道道,类似少先队的大队长,上海人所谓“三埭头”、“三条杠”者是也。不同的是红色的“三条杠”靠近肩膀,而白色的“三埭头”在下边袖口上。大概是因为这个明显的区别,大队长错过了被叫做“小阿三”的光荣。

比较洋味的说法,曰“阿三”是印度巡捕的口头禅是也。这源自洋文,有人说是“I say”,也有人说是“I see”。前者与“阿三”的发音似乎更加接近,不过洋泾浜英语往往发音不准,所以不见得成立;倒是“I see”的意思到跟“Yes-sir”差不多,比较符合印度巡捕作为打工仔的身份对boss唯唯喏喏的模样。

更加有趣的意见,见于婺源王仲贤君《上海俗语图说》,曰“阿三”者,猢狲之雅篆也。老上海在其开裆裤时代观赏街头耍猢狲时,但等耍猴人之铜锣一奏,“花果山来水帘洞”一唱,常常会人来疯似地大唤其猴曰:“阿三,屁股头火着哉!”就是“阿三”同训于猢狲之明证也。但既然我们人类都是这猢狲的灰子灰孙,凭什么印度锡克人独享此尊称?我想大概是彼洋鬼子的面相骨骼、红毛体态更加足以印证《物种起源》的科学原理罢,更何况那印度人的面孔一个个都跟半岛电视台屏幕里的本•拉登差不多,尤其狰狞恐怖。小朋友们不谙事理,见解有限,把印度巡捕看作是街头猢狲的嫡派,其实还是可以理解的——却不经意地与伟大的达尔文氏暗合。

我毕竟不是在旧社会长大的孩子,对于爷爷奶奶辈的心理无论如何也揣摩不透,看到猢狲的调皮究竟会不会联想到巡捕的威猛,实在吃不准。对于仲贤君的猜测,也只能姑妄听之。不过那“三埭头”或者“洋泾浜”的解释,倒更加地难合余意。“阿三”若真的只是袖口的logo,或者是蹩脚的英语,未免也太无趣了,仿佛罗家英的冷面搞笑,也要为此打上折扣。所以我宁可相信,小孩子在马路角子看到红头阿三笔挺挺站着而忍俊不禁的笑声,跟看到猢狲耍把戏时的欢乐是一个样子的。
所以我宁可相信,小孩子在马路角子看到红头阿三笔挺挺站着而忍俊不禁的笑声,跟看到猢狲耍把戏时的欢乐是一个样子的。

阿三可以叫,但种族嘲笑~~~  确实不应该:(
原帖由 zyz201 于 2007-1-3 16:35 发表

阿三可以叫,但种族嘲笑~~~  确实不应该:(

不过似乎和您的签名风格不太符合哦:D
学习了,这种知识性强,文化气息强的帖子一定要露个脸。;P
有点简单问题复杂化,现在的人呐,不抖抖书包好像显得自己没文化。

“阿三”就是“阿sir”的谐音。就这么简单。

就如PK这个词,本来就是一句赤裸裸地骂人的话,PK=仆街(广东话,咒人横尸街头,让人去死的意思)。现在好了,有人理解为单挑了,电视上,报纸上,超女,整天“PK”,不知道他们有多少条命。
原帖由 远谋 于 2007-1-4 00:30 发表
有点简单问题复杂化,现在的人呐,不抖抖书包好像显得自己没文化。

“阿三”就是“阿sir”的谐音。就这么简单。

就如PK这个词,本来就是一句赤裸裸地骂人的话,PK=仆街(广东话,咒人横尸街头,让人去死的 ...


不对吧,PK应该是从电脑网络游戏里来的吧,应该是英文Player Kill缩写,以前泥巴MUD时代就有了。

如果不知道泥巴MUD,说明你很幸福,很年轻。
:)   印像中是 跟 上海 有關.  所以我比較相信樓主帖中說的.

     至於 pk

     .........  呵.....跟 仆街  沒有關係的....:lol
原帖由 远谋 于 2007-1-4 00:30 发表


“阿三”就是“阿sir”的谐音。就这么简单。


正确。

补充一下是在香港广东话里面发源的。
阿sir=广东话的:阿生=普通话的:阿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定向自印度阿三)
跳转到: 导航, 搜尋
紅頭阿三,上海老人在上海公共租界時期,對印度巡捕的俗稱。現在仍在少數人中使用,範圍擴大到所有的印度人。

===========================

   剛去 維基百科  查查看.    結果說法如上.:)

===========================



  以下為維基底下的各種說法.也貼上來大家過過目.


  各種說法
一部分人認為:由於在旁遮普省的印度錫克族人十分勇悍,英國很喜歡招募他們到各個殖民地及租借地擔任治安工作。而相對一部份的人來到英國在上海的租界當巡捕。他們雖是白種人,但面孔黝黑,同時他們習慣在頭上纏紅頭巾,於是上海人叫他們「紅頭黑炭」,以後又訛讀作「紅頭阿三」。

一部分人認為:英文中「先生」通常講作Sir,滬語音讀如「三」,而「三」是單音節詞。加上紅頭巾,所以就把印度巡捕稱作紅頭阿三。

也有的人認為:初來上海的印度巡捕不會講上海話,他們在執行任務時經常要和上海市民打交道,由於語言不通,雙方交談十分困難,「印捕」常反覆講:「I say」作為語言停頓,而上海人見他們老是講「I say」,加之紅頭巾,便把他們叫作「紅頭阿三」。


=================================

   我印像就是跟上海人有關嘛.......  滬語音.


   參考參考.:lol
有意思,傅雷资料挺全的。
原帖由 儒雷 于 2007-1-4 09:08 发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定向自印度阿三)
跳转到: 导航, 搜尋
紅頭阿三,上海老人在上海公共租界時期,對印度巡捕的俗稱。現在仍在少數人中使用,範圍擴大到所有的印度人。

====================== ...

我虽然还不会上海话,可总感觉上海话很少用“阿”称呼人的,除了“阿拉”外 :D  。

会不会是上海泊来的当成了自己的发明呢?!

有这个感觉是因为,上海人硬把自己当南方人,结果害的大家在上海的冬天,躲房子里面都穿的象狗熊一样。:')
因为新中国前,是有很多上海人在香港来回上海的。

当然也可能是我自己的地域文化影响的成见认识,再加上现在的苦难痛恨的结果 :D  。

維基百科可以做参考,但是权威性我很怀疑 :)  。
]]
之前还有8位机啊 :)  :$
原帖由 黑与白 于 2007-1-4 10:32 发表
之前还有8位机啊 :)  :$


单片机就不要算是“电脑”了吧。痛苦的年代。
原帖由 远谋 于 2007-1-4 10:50 发表


单片机就不要算是“电脑”了吧。痛苦的年代。

但是那时间就有“仆街”了啊 :D
原帖由 黑与白 于 2007-1-4 11:01 发表

但是那时间就有“仆街”了啊 :D


倒。仆街这个词的出现时间,估计要查文献才知道了。听说原是黑话。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D
]]
在角色扮演类游戏中一般是玩家扮演某个角色与npc作战.也就是玩家的任务是kill,npc,但是后来出现玩家对一起玩的其他玩家进行杀戮,也就是所谓的player kill
可以接受,直感觉的正确。
]]
]]
我晓得的一种说法是:上海市租界时期西洋人为一等人,日本人为二等人,神油国为三等人,因此称"阿三"
]]
原帖由 黑与白 于 2007-1-4 09:43 发表

我虽然还不会上海话,可总感觉上海话很少用“阿”称呼人的,除了“阿拉”外 :D  。

会不会是上海泊来的当成了自己的发明呢?!

有这个感觉是因为,上海人硬把自己当南方人,结果害的大家在上海的冬天 ...

上海话中诸如阿尼头,阿陆头之类的称呼汝定然不知了。到是香港许多习惯和话语都是49年以后上海人带过去的。
最后,汝还可以去德国南部的慕尼黑感受一下与哈尔滨同纬度的乐趣。
原帖由 icosuyu 于 2007-1-5 11:00 发表
我晓得的一种说法是:上海市租界时期西洋人为一等人,日本人为二等人,神油国为三等人,因此称"阿三"


好象看见上海的报纸有这样说。
原帖由 黑与白 于 2007-1-4 09:43 发表

我虽然还不会上海话,可总感觉上海话很少用“阿”称呼人的,除了“阿拉”外 :D  。

会不会是上海泊来的当成了自己的发明呢?!

有这个感觉是因为,上海人硬把自己当南方人,结果害的大家在上海的冬天 ...



上海人叫一些跟班的、仆人之类的为“小三子”,旧上海英租界的门卫都是印度人,因为他们也是外国人而做的又是下等的工作,平时对中国人都是横三横四的,所以叫“阿三”有一种鄙视的意思。
原帖由 oo7yjg 于 2007-1-5 12:14 发表

仆街这个词基本没有单挑的意思。不能因为它出现在前就一定是pk的来源。mud我没深入玩过,但接触过,我的几个朋友玩的很疯。据我所知,pk是在mud时代盛行起来的,跟广东话仆街没有太大的联系。也许有些广东人把 ...


我就没有说过仆街是单挑的意思.我只是说pk是仆街的缩写.

如果你所说的PK是单挑的意思,那么英文国家有很简单的单词: Duel

Duel: A prearranged, formal combat between two persons, usually fought to settle a point of honor.
决斗预先安排的两人间正式格斗,一般是通过斗争解决关系到荣誉的某件事,某一点

pk是在mud盛行是你的讲法,而事实就是,PK这个词大量使用应用,是“超女”。安排超女之间进行pk,很显然,超女的导演或策划人,估计也是玩MUD的。这点是玩mud的人所光荣的。
原帖由 远谋 于 2007-1-5 14:38 发表


我就没有说过仆街是单挑的意思.我只是说pk是仆街的缩写.

如果你所说的PK是单挑的意思,那么英文国家有很简单的单词: Duel

Duel: A prearranged, formal combat between two persons, usually fought ...

根据个人经验来看,“pk”一词从泥巴开始,到大菠萝,以及后来的一系列网游,再到眼下媒体的滥用,都是“player killing,单挑”的意思。至于“仆街”、“加强版”之类,也许历史更长,但是其应用范围有限,意义也和“单挑”差的远,最关键的是远不如后者流行。所以硬要说现在流行用语pk起源于仆街,实在太牵强了。
原帖由 panzerleon 于 2007-1-5 15:32 发表

根据个人经验来看,“pk”一词从泥巴开始,到大菠萝,以及后来的一系列网游,再到眼下媒体的滥用,都是“player killing,单挑”的意思。至于“仆街”、“加强版”之类,也许历史更长,但是其应用范围有限,意 ...


前面的那个仁兄刚刚肯定地说,pk=player kill,到你阁下你这里,pk=player killing了.注意(前者是kill,后者是killing).
那么,是二家不同的游戏公司的二个标准定义么?
]]
原帖由 遥远的星空 于 2007-1-5 18:51 发表


请问,超女的pk哪个是词源呢?

是扑街的pk是词源,还是加强版的pk是词源?

超女的pk词源肯定就是player kill ,意思就是玩家对抗.

而player kill,最初指的就是在网络游戏中不去杀npc去杀死其他玩家的行 ...



说谁跟谁对抗,用vs就行了。激烈如WWF(现在叫WWE)也只是用vs而已。
说谁跟谁单挑,用duel就行了。
说词源,乱编一个缩写都可以乱编一个词源,这不存在什么问题。
问题在于: 卖弄玄虚乱用缩写让人误会就不好了。
pk这个词从各方面都能解释都说的通,具体说起源也是见仁见智的事,不太好肯定某方绝对正确或者绝对错误……

       不过从我的角度,以我个人经历 来看,pk这个词主要来源于网络。我是从当年著名的大菠萝开始接触这个词的,到后面的网络游戏时代这个词就开始盛行起来。pk通常是指游戏中玩家与玩家之间互相杀戮的行为,这也是当时pk这个词最广泛的定义。当然现在的定义就更广了,只要是人与人之间对抗性质的交流都能叫做pk,这也是网络普及的结果。至于超女的“pk”,不过是直接借用了网络游戏的现成的元素,起到吸引年轻人的作用,当然也无形中扩大了pk这个词的影响,让一些不接触网络的人也了解了这样一个网络词汇。

        楼上有朋友给出了pk的全称,一说是player kill,一说是player killing,这2种解释我都见过,基本意思都不差,实在也确定不了到底哪个更准确。有朋友可能从语言的角度说这两个词语法上差异很大,以此反驳pk最早是由网络游戏起源的说法。其实我个人观点觉得在网络上,这样的差异说明不了问题。网络上不符合语法的表达习惯,国内外都有,很正常。举个例子,从大菠萝开始,“MF”这个游戏名词应用的很广泛。MF的完整写法是“magic find”,我们现在用通俗话解释就是去打怪以此获得游戏中的好装备或宝物。但是我们一看就知道magic find从语法上看根本就是不通的,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个说法还解释成打装备呢?这还要追溯到大菠萝时代,那时游戏里的好装备通常带有较强的魔法属性,并且只能通过打怪得到。于是当时在战网上的韩国玩家就生造了magic find这个不符合英语语法的词指代寻找魔法装备的行为。由于大菠萝的战网交流十分广泛,时间一长,大家就都习惯性把在大菠萝中指打怪从而获得掉落的魔法装备称为“MF”,并把这个习惯延续到之后的网络游戏中。而pk,我觉得很可能就是在类似情况下流传开来的。

        其实,这种生造的词广泛流行的现象不只存在于网络中。就拿“walkman”来说吧,这个词本来在英语中根本就不存在,是SONY公司生造出来的一个名词。但是由于随身听产品的走红,这个词也就为大家接受了。

        所以我认为,PK这个词的来源最有可能的就是网络。而至于是不是广东话发音的缩写,我还是那句话,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没有绝对的对错,说不定就是殊途同归也不一定。
顺带说一句……

我们从“啊三”扯到“PK”这是不是扯远了一点?;P ;P ;P
原帖由 远谋 于 2007-1-5 20:42 发表



说谁跟谁对抗,用vs就行了。激烈如WWF(现在叫WWE)也只是用vs而已。

VS哪有PK那么令人血脉膨胀啊!
]]
原帖由 远谋 于 2007-1-5 10:36 发表


PK 在没有你所说的 player kill之前,就是由粤语拼音 POOK KAI 缩写而成的,你用汉语拼音Pu Jie当然很难把PK和仆街联想到一起。

你总不能说,游戏公司的标准定义,就代表了一切。正如你要是骂人家T M D, ...


粤语和很多南方方言,包括一部分北方方言里,街都是发该gai的音,和K没什么关系。什么叫粤语拼音?还是第一次听说。好象台湾也没有这种用法,香港人发明的?
原帖由 郭炜 于 2007-1-6 00:43 发表


粤语和很多南方方言,包括一部分北方方言里,街都是发该gai的音,和K没什么关系。什么叫粤语拼音?还是第一次听说。好象台湾也没有这种用法,香港人发明的?

台湾只有注音标。基本上根据偏旁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