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应川:国共两军是中国军的三层涵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0:53:50
傅应川:国共两军是中国军的三层涵义

(台湾)   (2011-06-11)



  
  (联合早报网讯)台湾旺报报道,退将在大陆一句“国军、共军,都是中国军队”,引来高层震怒,舆论一阵挞伐,“戕害国家尊严”、“羞辱中华民国”、“忘了我是谁”等无情指责,让这些终身为“扞卫中华民国而牺牲奋斗的国军将领”,深感沉重。

  “国军、共军,都是中国军队”这句话是否说错,可从3个层面来剖析。

  首先,从现实的两岸政治环境而言,这句话在语词逻辑上,“中国”或“中国军队”是“国军”及“共军”的“集合名词”。无庸置疑的,“国军”是“中华民国”的军队,“共军”系指“中国共产党”的军队,现在的“人民解放军”亦属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队。目前两岸关系的基础在“九二共识”,其内涵为“一中各表”,亦即我们称“中国”是“中华民国”,大陆认为的“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无论对岸所称“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或者我们所称“互不承认、互不否认”,“中国”一词其实包括了“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个主权重叠的“国家”。从这个概念来看,“这句话”在逻辑上没有语病,就不能说成“失言”。又因,“中华民国”宪法是“一中宪法”,当“中华民国”的人民说“中国”,指的是“中华民国”,这才合宪,除非否认是“中华民国的国民”。

  二次合作编入国军

  其次,从“中华民国”百年的历史发展而言,自1911年到1949年,“中国”无疑的就是“中华民国”,但令人沮丧的是当时“中华民国”没有一个号令统一,隶属于“国家”的军队,从来都是军阀割据、山头林立。民国肇造之初,中国的军队概分为北洋军系及地方势力的民军。迄民国13年中国国民党成立黄埔军校,从校军而党军,并于1925年7月一统旧日的湘军、滇军、桂军、粤军等,为“国民革命军”,这才有了“国军”。而“共军”在1924年至1927年中国国民党“联俄容共”的政策下,共产党员分别以个人名义,投入黄埔军校,此一黄埔师生共生的源头,主导了百年来的“中国”(国、共)的军队。

  在国、共合作的年代,黄埔人牺牲奉献,共创东征及北伐之初的统一大业。随后国共分裂,开展国共长期斗争,但亦有抗战时期的第2次国共合作,将共军编入“国民革命军第8路军”。从历史的纵向来看,“中国”或“中华民国”的军队,不仅只有国军,还包括北洋军系及地方民军;国军、共军都曾是“中国的军队”,且“共军亦曾是国军中的一支部队”。

  第三,两岸的敌对,源自于国共的斗争。1947年共军坐大,全面叛乱,国府于7月5日公布,全国进入动员戡乱时期,这是两岸敌对的法律根据,但从法理来看,两岸的敌对是定位在“内战”,而不是“国际战争”,动员戡乱已于1991年5月1日零时终止。两岸已经没有敌对状态,两岸退将的交流,何来“叛国”之说。

  无国仇只有黄埔家恨

  真正让这些退将放不下的,是黄埔的历史悲剧。从戡乱战史来看,是“黄埔人打黄埔人”,流最多的是黄埔人的血。在戡乱战役中,虽因意识形态各有不同,但没有“国仇”,只有黄埔一家的“家恨”。登陆退将的言论,从不代表任何官方立场,但他们却背负了历史的使命,不能让战场上阵亡将士英灵的血白流,期盼的也只不过是“相见一笑泯恩仇”,纯以个人身分,化解两岸的“家恨”,为两岸和平开创未来,何罪之有!

  “国军、共军,都是中国军队”这句话的争议,不在两岸,而是在今天台湾内部,政治环境所形成的意识形态,决定了这个问题的是非。很显然,指责这句话的人,没有将“中国”与“中华民国”画上等号视为合宪;又不了解“国军”与“共军”在历史上的渊源。现今社会的认知与退将的思维落差太大,对这句话的苛责,可以理解。但从马总统依据宪法法理,明令政府机关,不以“中国”称大陆,又对退将的言辞表示震怒,就显得双重标准了!

  旺报 【傅应川】

  (作者为退役中将、中华战略学会常务理事)



http://www.zaobao.com/wencui/2011/06/taiwan110611c.shtml傅应川:国共两军是中国军的三层涵义

(台湾)   (2011-06-11)



  
  (联合早报网讯)台湾旺报报道,退将在大陆一句“国军、共军,都是中国军队”,引来高层震怒,舆论一阵挞伐,“戕害国家尊严”、“羞辱中华民国”、“忘了我是谁”等无情指责,让这些终身为“扞卫中华民国而牺牲奋斗的国军将领”,深感沉重。

  “国军、共军,都是中国军队”这句话是否说错,可从3个层面来剖析。

  首先,从现实的两岸政治环境而言,这句话在语词逻辑上,“中国”或“中国军队”是“国军”及“共军”的“集合名词”。无庸置疑的,“国军”是“中华民国”的军队,“共军”系指“中国共产党”的军队,现在的“人民解放军”亦属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队。目前两岸关系的基础在“九二共识”,其内涵为“一中各表”,亦即我们称“中国”是“中华民国”,大陆认为的“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无论对岸所称“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或者我们所称“互不承认、互不否认”,“中国”一词其实包括了“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个主权重叠的“国家”。从这个概念来看,“这句话”在逻辑上没有语病,就不能说成“失言”。又因,“中华民国”宪法是“一中宪法”,当“中华民国”的人民说“中国”,指的是“中华民国”,这才合宪,除非否认是“中华民国的国民”。

  二次合作编入国军

  其次,从“中华民国”百年的历史发展而言,自1911年到1949年,“中国”无疑的就是“中华民国”,但令人沮丧的是当时“中华民国”没有一个号令统一,隶属于“国家”的军队,从来都是军阀割据、山头林立。民国肇造之初,中国的军队概分为北洋军系及地方势力的民军。迄民国13年中国国民党成立黄埔军校,从校军而党军,并于1925年7月一统旧日的湘军、滇军、桂军、粤军等,为“国民革命军”,这才有了“国军”。而“共军”在1924年至1927年中国国民党“联俄容共”的政策下,共产党员分别以个人名义,投入黄埔军校,此一黄埔师生共生的源头,主导了百年来的“中国”(国、共)的军队。

  在国、共合作的年代,黄埔人牺牲奉献,共创东征及北伐之初的统一大业。随后国共分裂,开展国共长期斗争,但亦有抗战时期的第2次国共合作,将共军编入“国民革命军第8路军”。从历史的纵向来看,“中国”或“中华民国”的军队,不仅只有国军,还包括北洋军系及地方民军;国军、共军都曾是“中国的军队”,且“共军亦曾是国军中的一支部队”。

  第三,两岸的敌对,源自于国共的斗争。1947年共军坐大,全面叛乱,国府于7月5日公布,全国进入动员戡乱时期,这是两岸敌对的法律根据,但从法理来看,两岸的敌对是定位在“内战”,而不是“国际战争”,动员戡乱已于1991年5月1日零时终止。两岸已经没有敌对状态,两岸退将的交流,何来“叛国”之说。

  无国仇只有黄埔家恨

  真正让这些退将放不下的,是黄埔的历史悲剧。从戡乱战史来看,是“黄埔人打黄埔人”,流最多的是黄埔人的血。在戡乱战役中,虽因意识形态各有不同,但没有“国仇”,只有黄埔一家的“家恨”。登陆退将的言论,从不代表任何官方立场,但他们却背负了历史的使命,不能让战场上阵亡将士英灵的血白流,期盼的也只不过是“相见一笑泯恩仇”,纯以个人身分,化解两岸的“家恨”,为两岸和平开创未来,何罪之有!

  “国军、共军,都是中国军队”这句话的争议,不在两岸,而是在今天台湾内部,政治环境所形成的意识形态,决定了这个问题的是非。很显然,指责这句话的人,没有将“中国”与“中华民国”画上等号视为合宪;又不了解“国军”与“共军”在历史上的渊源。现今社会的认知与退将的思维落差太大,对这句话的苛责,可以理解。但从马总统依据宪法法理,明令政府机关,不以“中国”称大陆,又对退将的言辞表示震怒,就显得双重标准了!

  旺报 【傅应川】

  (作者为退役中将、中华战略学会常务理事)



http://www.zaobao.com/wencui/2011/06/taiwan110611c.shtml
流最多的是黄埔人的血。在戡乱战役中,虽因意识形态各有不同,但没有“国仇”,只有黄埔一家的“家恨”。
黄埔学生的血都比别人多一桶啊,戡乱里面还比别人多...
感觉现今对黄埔,吹的有一些天花乱坠了,黄埔不过是半年的速成班,军事素养和讲武学堂之类并没有过人之处。后来两党争斗,蒋介石信任自己的黄埔嫡系来抵消党内其他派系力量,而在共军这边能受过军事教育的自然更稀缺,保定军校、士官学校的也一样当成宝。后来十大元帅里黄埔有学生两个,大将三个,五十多个上将里八个,李云龙式的自学成才不少。
现在还有吹黄埔是民国时期的什么世界四大军事院校之一,还比肩西点伏龙芝,吓死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