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不能成为原发性资本主义国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1:23:36
中国近代为何落后于西方?——这是一个已经讨论了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并不新鲜的话题。有人将其中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小农经济的普遍存在,阻碍了资本的集中与扩大;有人则归结为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体系对人性的压抑,阻碍了中国人对财富的追求欲望;也有人归结为明清两代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失去了与西方交流的机会;还有人归结为中国政府传统上不重视科技,影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应该说,所有这些论点,都有其合理之处,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一个道理,即,中国在近代落后于西方是一种必然,而非彭木兰在《大分流》中所指出的“中英煤炭含水量不同”这样的偶然因素造成的结果。

纵观近代世界的总体趋势,就是资本主义化的潮流,就是资本主义逐步统治世界的过程。在这个总体趋势中,世界所呈现的并非是平均发展、稳步发展的状态。而是一种由中心向边缘、先发向后发逐步推进的过程。依照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原发性的资本主义国家——亦即在近代以来世界体系中处于中心位置的国家,发端于欧洲的西北部地区。准确地说,是以荷兰(或尼德兰)和英国为代表的。而之后的历史时期内,正是在中心国家的外力推动下,资本主义的大潮才一波波地向世界的各个角落逐次推进,最终将整个世界都纳入了资本主义的体系之中,而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显然也是这一大潮逐次推进影响的结果。

事实上,欧洲西北部资本主义中心地带并不是世界资本主义最早的发源地。世界资本主义最早的萌芽是发源于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北部各城市。诚如马克思所言:“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在14世纪至15世纪,已经稀疏地可以在地中海沿岸的若干城市看到。”仅就这个时间点看,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也并不比意大利晚很多。现在史学界一般认为,大约从16世纪早期——亦即明代中后期开始,在中国江南的某些地区,也已经出现了最初的资本主义萌芽。从历史的宏观角度看,自唐代中期之后,随着租庸调制的瓦解,中国实行了千余年的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业已动摇,私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趋势日趋明显。私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必然带动农民从封建国家的农奴向比较自由的自耕农发展。当然,私人地所有制也造就了有别于官僚地主和贵族地主的新型封建地主,这些地主的发家主要不是依靠权力和血统,而是靠对土地进行经营或依靠商业积累资本,然后购买土地,成为地主。这些地主所雇佣的雇农或佃农,当然也是受剥削的对象,但是较之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之下的国有农奴或官僚贵族地主所有的私人农奴而言,显然自由度要略高。尤其是雇农,他们与地主间的这种雇佣劳动关系的性质是比较明显的。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认为雇农就是人身自由的雇佣劳动者,在很多地方雇农由于各种原因(比如因欠债而被迫以工抵债),实际上已经沦为了该地主的附庸或私人农奴,丧失了人身自由,但至少我们可以认为,在部分的地区,雇农与地主之间的雇佣劳动关系还是比较明显的,且雇农确实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人身自由的劳动者。另一个问题是,地主雇佣雇农进行生产,其根本目的是否是追求剩余价值(我们在这里姑且将“剩余价值”这个词也接过来使用)?其产品是否主要用于交换?这就是比较复杂的问题了。从一般的情况看,官僚贵族地主所进行的生产,根本目的都是满足个人的生活所需,其经济体比较封闭,更符合封建领主经济的特点。而私人地主所进行的生产,既有满足个人生活需求的成分,也有进行交换以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两者的比例,主要的应当取决于该地主拥有的土地数量、生产工具的水平以及当地自然环境。土地数量越多、生产工具水平越高、当地自然环境越适合农业生产,交换的部分就越高,反之则越低。但是不管如何,这种私人地主的雇佣生产方式已经较之传统的官僚贵族封建庄园式的生产方式更接近资本主义的标准了。而在城市当中,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新型生产关系的确在明代也已经开始出现。例如万历年间领导苏州丝织工人进行抗税斗争的丝织工人葛成(葛贤),其本人的身份就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早期城市无产者的形象:没有土地从事农业生产,而以为工场主做丝织工领取工资为生、其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交换、对任何人无契约上的人身依附关系。这些事实都说明,明代社会中已经出现了新型生产关系的因素。

但是,我们并不能就此认定明代“已经处于资本主义的前夜”了,更不能像某些人所臆想的那样,进一步推导出“如果没有满清入关,明朝必将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这样毫无根据的结论。这里必须说明的是,所谓“资本主义萌芽”,是指已经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生产关系,但尚未完全实现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所谓“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刨去“近代化机器大生产”这个技术因素,其核心可以归结为:第一,这种生产方式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第二,这种生产方式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以这种生产方式进行的生产是完全以交换为目的的;第三,在这种生产方式中,作为被雇佣对象的劳动者人身是完全自由的(从法律上而言的自由)。从这三个标准看,明代的资本主义萌芽距离真正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相差甚远。一者,在明代社会,新型的生产方式(即自由的雇佣劳动制)并不占主流,只是在江南等生产力发展较高的某些地区存在着,而即使在这些地区,这种生产方式也不占主流,而只是在某些特定的生产部门(如丝织、纺织等部门)存在着,这种新型生产关系是十分稀疏的。二者,尽管明代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但商品化率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不能从每一个硬币中都看出资本主义的存在”,商品经济在一定范围内的相对发达,并不能代表全国整体性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结构已得到根本性改变。三者,明代社会中人身控制和人身依附关系仍普遍存在,人丁税依然是税收的主要标准,而佃农和雇农在很大程度上依然要依附于地主。特别是,明代仍普遍存在着奴仆制,家奴、佃奴在南方地区大量存在着。即便是城市中的雇佣劳动者,也要受到封建色彩浓厚的行会控制,每天的工作要由行会来指派,这表明,明代的劳动者人身自由很不充分,基本上仍处于不自由或半自由的状态。

较之西方早期资本主义成长的土壤,明代中国还有一个比较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城市的不自由。如上所述,世界上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意大利北部的各城市中,以佛罗伦萨、热那亚、威尼斯等城市为代表。这些城市之所以能独立于西欧的封建体制之外发展出一套不同的生产关系,与其独立、自由的政治体制是有很大关系的。当时意大利北部较发达的城市都是以城市共和国的形式存在的,城市中没有依附于封建主的农奴,也没有附属于骑士的奴仆,所有市民都是自由人。即使是一个农奴,只要在城市中呆上一年零一天,既可以获得自由身份,因此正如当时德国人所说的那样:“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尽管某些时候一些城市名义上也宣称效忠某国王或皇帝,但实际上却保持着高度的自治。城市的管理通过市议会或委员会一类的机构进行。在这些城市中,市民的财产受到尊重和保护,工场手工业(特别是呢绒和毛纺行业)和银行业成为富人投资的主要方向,这就促进了雇佣劳动关系的发展和最早的资产阶级的产生。但反观明代的中国,城市却处于严重的束缚之中。政治上不自由,受到中央集权的严厉控制,无任何自治存在。市民和农民一样受到封建政府的严密控制。封建政府可以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肆意侵犯城市的利益,比如明代神宗时期,为了填补财政缺口,派出大批矿监、税使到各城市中对工商业者横征暴敛,收取各种苛捐杂税,无论行商坐贾,均大受其害,工商业受到极大摧残(这也正是葛成抗税斗争的背景)。同时,封建政府为了最大限度控制财源,往往限制民间开矿设厂,而以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官有矿厂取而代之。或者实行所谓“官购”,对民营手工业部门的产品进行强行垄断收购(这一现象在中国历史中长期存在),这就严重影响了商品的等价交换,影响了市场的发育。在这种情况下,实行较为先进的“计日取值”——即雇佣劳动关系的私营矿厂的发展就受到了严重阻碍,于是很多工矿主不得不将资本投入到地产中,这就阻挠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过去人们常把这种现象归结为中国传统的“重本轻末”思想,其实,工矿主的私有财产得不到政府的保护和尊重,以及封建政府压抑私营工矿的发展应当是更为重要的原因。另一方面,明代后期皇帝、官僚和贵族对土地的疯狂兼并,也对资本主义性质的新生产关系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本已部分获得人身自由的农民又变回依附于皇帝、官僚和贵族的不自由的农奴(值得注意的是,几乎就在同一时期,德意志也发生了以“再版农奴制”为表现的相似的历史反动,这也成为德意志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巨大阻碍,并成为德意志落后于英法的重要原因之一)。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在明代晚期中国的具体背景下,中国的早期资本主义发展最需要的两个因素——“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恰恰难以得到满足。这就表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极其艰难的,是很难仅仅通过自然发展来冲破封建社会的母体的。换言之,在没有受到强大的外力——这种外力往往是以一种全新的生产关系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产力——的巨大冲击的前提下,中国社会几乎没有可能通过自然进化,达到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即使有这种可能,也将是极其漫长的过程,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都有可能。那么,即使明朝真如某些人所一厢情愿的那样没有灭亡,历史就真的能给中国如此充裕的时间来缓慢地自我演化到资本主义社会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世界市场的分割问题。

我们知道,资本的本性是逐利,是扩张,而这种扩张的基础就是市场。意大利早期资本主义的衰落,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城市本身的载体过小,造成进一步发展的市场有限,无法满足资本的逐利需求,于是造成资本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集中的工商业大量流向地产、金融等行业,造成了意大利早期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当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就需要一个更大的、更强的、更统一的市场来为它提供发展的空间,而这个市场,只能是由统一的、强大的民族国家来提供的,这就是为什么资本主义发端于意大利,却勃兴于较早迈进了统一的民族国家门槛的荷兰、英国的原因。对于自由资本主义来说,一个最理想的政治环境应当是在高度的城市自由的基础上存在着一个用明确的法律和强大的武力保护私有财产、并积极地为资本开拓市场的民族政府,而荷兰,特别是英国恰恰最符合这样的政治要求,这就成为了英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领先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作为英国资本的保护者和支持者,英国政府最大的成功乃是在于对世界市场的扩展和分割。在意大利城邦的时代,所谓世界市场,只限于地中海周边地区,而到荷兰时代,世界市场就已经扩展到了大西洋以至印度洋沿岸地区。到英国时代,世界市场则进一步扩大到了涵盖五大洲的范围。而同时期,中国却处于自我封闭之中。我们由此可以假设,即便在英国扩展和分割世界市场的过程中,中英之间不发生正面冲突,更进一步讲,即便中国后来主动改变闭关政策,参与分割世界市场的竞争,由于中英两国在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中国也必然会在这场以生产效率为主的竞争中处于巨大的劣势。同时,中国还需面临着后起的法、德、美、俄、日等国的激烈竞争,在不彻底改变传统的封建集权制度的前提下,中国也很难取得同这些国家竞争的胜利。一俟世界市场基本(或绝大部分)被分割完毕之后,中国资本主义的自然发展将很难再有扩展的空间。

当然,所有这一切并不证明中国就完全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化的道路。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当它用自身强大的生产力去征服世界的同时,也会迫使被征服者改革自身的体制,使用与征服者一样的、甚至更完善、更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来改变自身落后的局面。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1820年以后,欧洲大陆与美国(以及后来的日本)也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在欧美各国迅速发展起来,各国都已意识到,要用政权的力量保护私有财产,并为本国资本开拓市场,参与对世界市场的扩展和分割。古老的中国在资本主义大潮的冲击之下,也必然会逐步地用资本主义的生产工具、科学技术、管理制度乃至生产方式来武装自己,以求得自我的生存,而这也正是为历史所证明了的事实。但是,此时的中国,即便成为资本主义化的国家,也只能是一个受原发性中心国家所迫、被历史大潮推动着被动实现资本主义化的国家了。而对于已经在19世纪后半叶彻底失去了分割世界市场机会的中国而言,自由资本主义的道路也已完全不可能。历史已经决定了中国的命运,只能走政府集权的道路才有可能实现自身的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化。于是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正是高度集权的体制压抑了中国早期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从而使中国不可能成为原发性资本主义国家,还是高度集权的体制,又在1949年之后令中国迅速走向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化(此处的资本主义化并不能与资本主义社会完全划等号,而是表明一个社会在生产方式、生活面貌、物质文明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某种状态)。在这种历史的悖论背后,我们看到的,却正是中国无法通过自由发展资本主义达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规律。中国近代为何落后于西方?——这是一个已经讨论了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并不新鲜的话题。有人将其中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小农经济的普遍存在,阻碍了资本的集中与扩大;有人则归结为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体系对人性的压抑,阻碍了中国人对财富的追求欲望;也有人归结为明清两代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失去了与西方交流的机会;还有人归结为中国政府传统上不重视科技,影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应该说,所有这些论点,都有其合理之处,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一个道理,即,中国在近代落后于西方是一种必然,而非彭木兰在《大分流》中所指出的“中英煤炭含水量不同”这样的偶然因素造成的结果。

纵观近代世界的总体趋势,就是资本主义化的潮流,就是资本主义逐步统治世界的过程。在这个总体趋势中,世界所呈现的并非是平均发展、稳步发展的状态。而是一种由中心向边缘、先发向后发逐步推进的过程。依照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原发性的资本主义国家——亦即在近代以来世界体系中处于中心位置的国家,发端于欧洲的西北部地区。准确地说,是以荷兰(或尼德兰)和英国为代表的。而之后的历史时期内,正是在中心国家的外力推动下,资本主义的大潮才一波波地向世界的各个角落逐次推进,最终将整个世界都纳入了资本主义的体系之中,而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显然也是这一大潮逐次推进影响的结果。

事实上,欧洲西北部资本主义中心地带并不是世界资本主义最早的发源地。世界资本主义最早的萌芽是发源于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北部各城市。诚如马克思所言:“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在14世纪至15世纪,已经稀疏地可以在地中海沿岸的若干城市看到。”仅就这个时间点看,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也并不比意大利晚很多。现在史学界一般认为,大约从16世纪早期——亦即明代中后期开始,在中国江南的某些地区,也已经出现了最初的资本主义萌芽。从历史的宏观角度看,自唐代中期之后,随着租庸调制的瓦解,中国实行了千余年的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业已动摇,私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趋势日趋明显。私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必然带动农民从封建国家的农奴向比较自由的自耕农发展。当然,私人地所有制也造就了有别于官僚地主和贵族地主的新型封建地主,这些地主的发家主要不是依靠权力和血统,而是靠对土地进行经营或依靠商业积累资本,然后购买土地,成为地主。这些地主所雇佣的雇农或佃农,当然也是受剥削的对象,但是较之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之下的国有农奴或官僚贵族地主所有的私人农奴而言,显然自由度要略高。尤其是雇农,他们与地主间的这种雇佣劳动关系的性质是比较明显的。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认为雇农就是人身自由的雇佣劳动者,在很多地方雇农由于各种原因(比如因欠债而被迫以工抵债),实际上已经沦为了该地主的附庸或私人农奴,丧失了人身自由,但至少我们可以认为,在部分的地区,雇农与地主之间的雇佣劳动关系还是比较明显的,且雇农确实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人身自由的劳动者。另一个问题是,地主雇佣雇农进行生产,其根本目的是否是追求剩余价值(我们在这里姑且将“剩余价值”这个词也接过来使用)?其产品是否主要用于交换?这就是比较复杂的问题了。从一般的情况看,官僚贵族地主所进行的生产,根本目的都是满足个人的生活所需,其经济体比较封闭,更符合封建领主经济的特点。而私人地主所进行的生产,既有满足个人生活需求的成分,也有进行交换以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两者的比例,主要的应当取决于该地主拥有的土地数量、生产工具的水平以及当地自然环境。土地数量越多、生产工具水平越高、当地自然环境越适合农业生产,交换的部分就越高,反之则越低。但是不管如何,这种私人地主的雇佣生产方式已经较之传统的官僚贵族封建庄园式的生产方式更接近资本主义的标准了。而在城市当中,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新型生产关系的确在明代也已经开始出现。例如万历年间领导苏州丝织工人进行抗税斗争的丝织工人葛成(葛贤),其本人的身份就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早期城市无产者的形象:没有土地从事农业生产,而以为工场主做丝织工领取工资为生、其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交换、对任何人无契约上的人身依附关系。这些事实都说明,明代社会中已经出现了新型生产关系的因素。

但是,我们并不能就此认定明代“已经处于资本主义的前夜”了,更不能像某些人所臆想的那样,进一步推导出“如果没有满清入关,明朝必将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这样毫无根据的结论。这里必须说明的是,所谓“资本主义萌芽”,是指已经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生产关系,但尚未完全实现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所谓“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刨去“近代化机器大生产”这个技术因素,其核心可以归结为:第一,这种生产方式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第二,这种生产方式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以这种生产方式进行的生产是完全以交换为目的的;第三,在这种生产方式中,作为被雇佣对象的劳动者人身是完全自由的(从法律上而言的自由)。从这三个标准看,明代的资本主义萌芽距离真正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相差甚远。一者,在明代社会,新型的生产方式(即自由的雇佣劳动制)并不占主流,只是在江南等生产力发展较高的某些地区存在着,而即使在这些地区,这种生产方式也不占主流,而只是在某些特定的生产部门(如丝织、纺织等部门)存在着,这种新型生产关系是十分稀疏的。二者,尽管明代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但商品化率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不能从每一个硬币中都看出资本主义的存在”,商品经济在一定范围内的相对发达,并不能代表全国整体性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结构已得到根本性改变。三者,明代社会中人身控制和人身依附关系仍普遍存在,人丁税依然是税收的主要标准,而佃农和雇农在很大程度上依然要依附于地主。特别是,明代仍普遍存在着奴仆制,家奴、佃奴在南方地区大量存在着。即便是城市中的雇佣劳动者,也要受到封建色彩浓厚的行会控制,每天的工作要由行会来指派,这表明,明代的劳动者人身自由很不充分,基本上仍处于不自由或半自由的状态。

较之西方早期资本主义成长的土壤,明代中国还有一个比较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城市的不自由。如上所述,世界上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意大利北部的各城市中,以佛罗伦萨、热那亚、威尼斯等城市为代表。这些城市之所以能独立于西欧的封建体制之外发展出一套不同的生产关系,与其独立、自由的政治体制是有很大关系的。当时意大利北部较发达的城市都是以城市共和国的形式存在的,城市中没有依附于封建主的农奴,也没有附属于骑士的奴仆,所有市民都是自由人。即使是一个农奴,只要在城市中呆上一年零一天,既可以获得自由身份,因此正如当时德国人所说的那样:“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尽管某些时候一些城市名义上也宣称效忠某国王或皇帝,但实际上却保持着高度的自治。城市的管理通过市议会或委员会一类的机构进行。在这些城市中,市民的财产受到尊重和保护,工场手工业(特别是呢绒和毛纺行业)和银行业成为富人投资的主要方向,这就促进了雇佣劳动关系的发展和最早的资产阶级的产生。但反观明代的中国,城市却处于严重的束缚之中。政治上不自由,受到中央集权的严厉控制,无任何自治存在。市民和农民一样受到封建政府的严密控制。封建政府可以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肆意侵犯城市的利益,比如明代神宗时期,为了填补财政缺口,派出大批矿监、税使到各城市中对工商业者横征暴敛,收取各种苛捐杂税,无论行商坐贾,均大受其害,工商业受到极大摧残(这也正是葛成抗税斗争的背景)。同时,封建政府为了最大限度控制财源,往往限制民间开矿设厂,而以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官有矿厂取而代之。或者实行所谓“官购”,对民营手工业部门的产品进行强行垄断收购(这一现象在中国历史中长期存在),这就严重影响了商品的等价交换,影响了市场的发育。在这种情况下,实行较为先进的“计日取值”——即雇佣劳动关系的私营矿厂的发展就受到了严重阻碍,于是很多工矿主不得不将资本投入到地产中,这就阻挠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过去人们常把这种现象归结为中国传统的“重本轻末”思想,其实,工矿主的私有财产得不到政府的保护和尊重,以及封建政府压抑私营工矿的发展应当是更为重要的原因。另一方面,明代后期皇帝、官僚和贵族对土地的疯狂兼并,也对资本主义性质的新生产关系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本已部分获得人身自由的农民又变回依附于皇帝、官僚和贵族的不自由的农奴(值得注意的是,几乎就在同一时期,德意志也发生了以“再版农奴制”为表现的相似的历史反动,这也成为德意志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巨大阻碍,并成为德意志落后于英法的重要原因之一)。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在明代晚期中国的具体背景下,中国的早期资本主义发展最需要的两个因素——“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恰恰难以得到满足。这就表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极其艰难的,是很难仅仅通过自然发展来冲破封建社会的母体的。换言之,在没有受到强大的外力——这种外力往往是以一种全新的生产关系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产力——的巨大冲击的前提下,中国社会几乎没有可能通过自然进化,达到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即使有这种可能,也将是极其漫长的过程,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都有可能。那么,即使明朝真如某些人所一厢情愿的那样没有灭亡,历史就真的能给中国如此充裕的时间来缓慢地自我演化到资本主义社会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世界市场的分割问题。

我们知道,资本的本性是逐利,是扩张,而这种扩张的基础就是市场。意大利早期资本主义的衰落,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城市本身的载体过小,造成进一步发展的市场有限,无法满足资本的逐利需求,于是造成资本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集中的工商业大量流向地产、金融等行业,造成了意大利早期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当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就需要一个更大的、更强的、更统一的市场来为它提供发展的空间,而这个市场,只能是由统一的、强大的民族国家来提供的,这就是为什么资本主义发端于意大利,却勃兴于较早迈进了统一的民族国家门槛的荷兰、英国的原因。对于自由资本主义来说,一个最理想的政治环境应当是在高度的城市自由的基础上存在着一个用明确的法律和强大的武力保护私有财产、并积极地为资本开拓市场的民族政府,而荷兰,特别是英国恰恰最符合这样的政治要求,这就成为了英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领先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作为英国资本的保护者和支持者,英国政府最大的成功乃是在于对世界市场的扩展和分割。在意大利城邦的时代,所谓世界市场,只限于地中海周边地区,而到荷兰时代,世界市场就已经扩展到了大西洋以至印度洋沿岸地区。到英国时代,世界市场则进一步扩大到了涵盖五大洲的范围。而同时期,中国却处于自我封闭之中。我们由此可以假设,即便在英国扩展和分割世界市场的过程中,中英之间不发生正面冲突,更进一步讲,即便中国后来主动改变闭关政策,参与分割世界市场的竞争,由于中英两国在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中国也必然会在这场以生产效率为主的竞争中处于巨大的劣势。同时,中国还需面临着后起的法、德、美、俄、日等国的激烈竞争,在不彻底改变传统的封建集权制度的前提下,中国也很难取得同这些国家竞争的胜利。一俟世界市场基本(或绝大部分)被分割完毕之后,中国资本主义的自然发展将很难再有扩展的空间。

当然,所有这一切并不证明中国就完全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化的道路。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当它用自身强大的生产力去征服世界的同时,也会迫使被征服者改革自身的体制,使用与征服者一样的、甚至更完善、更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来改变自身落后的局面。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1820年以后,欧洲大陆与美国(以及后来的日本)也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在欧美各国迅速发展起来,各国都已意识到,要用政权的力量保护私有财产,并为本国资本开拓市场,参与对世界市场的扩展和分割。古老的中国在资本主义大潮的冲击之下,也必然会逐步地用资本主义的生产工具、科学技术、管理制度乃至生产方式来武装自己,以求得自我的生存,而这也正是为历史所证明了的事实。但是,此时的中国,即便成为资本主义化的国家,也只能是一个受原发性中心国家所迫、被历史大潮推动着被动实现资本主义化的国家了。而对于已经在19世纪后半叶彻底失去了分割世界市场机会的中国而言,自由资本主义的道路也已完全不可能。历史已经决定了中国的命运,只能走政府集权的道路才有可能实现自身的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化。于是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正是高度集权的体制压抑了中国早期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从而使中国不可能成为原发性资本主义国家,还是高度集权的体制,又在1949年之后令中国迅速走向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化(此处的资本主义化并不能与资本主义社会完全划等号,而是表明一个社会在生产方式、生活面貌、物质文明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某种状态)。在这种历史的悖论背后,我们看到的,却正是中国无法通过自由发展资本主义达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规律。
水之秋 发表于 2011-5-21 23:51


这个有趣的现象向前说也是这样。正是千年辉煌的根基,造成了百年耻辱。
回复 2# SeaBrown的马甲

飞龙兄说的完全正确!这其实也是我要说的:中国古代长期的辉煌是源自成功的集权体制,而中国近代的落后与苦难也正是源自这一体制。可见,任何体制都是利弊相随,都只能在具体的历史环境和背景中起作用,没有包治百病的千金良方!!
水之秋 发表于 2011-5-22 00:19

进一步说:使得西方飞升的根本是否会成为其未来的束缚呢?
SeaBrown的马甲 发表于 2011-5-22 00:27


呵呵,应该是必然的
SeaBrown的马甲 发表于 2011-5-22 00:27

事实上,西方已经为他们近代以来的飞升付出了代价了。窃以为,1929年的全球性危机已经宣告了传统资本主义的死亡,近代以来传统的西方文明也已经在随后的二战中遭到了重大打击。战后的西方之所以能重获新生,很大程度上正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部分地引入了社会主义的某些元素所致,这也体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自身不可克服的弊病的分析之准确。

总之,任何一种制度都是利弊相随,当年露多大脸,后来就得现多大眼,出来混,始终是要还的——这话还真有道理。
水之秋 发表于 2011-5-22 08:47


    老兄所言甚是
缺少外部竞争,会走向对内封闭压迫,所以欧洲现在也不行了。
汤因比研究了历史上存在过的26个文明后,认为它们衰亡的原因都是一致的——失败的原因也正是它们当初成功的原因。

按照这种说法来说,中国近代的耻辱正是源于儒家文化过去的巨大成功。从盛而衰的转折其实早在宋朝就埋下了伏笔。中国宋代以来,理学在思想文化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作为官方哲学,理学以继承儒学道统自诩,尚文重教,以维护中央集权的皇权专制主义当作天理和最高准则。绍兴32(1162)年8月,朱熹上《壬午应诏封事》曰:“为天下国家者,必有一定不易之计;而今日之计,不过乎修政事、攘夷狄而已。”修政事与攘夷狄是朝廷治国的头等大事,而后者与尊君王互为表里,蕴含着“土无二王,尊无二上”的大一统思想,是朱熹治国理念中的根本。

在积弱、屡受外族入侵、民族矛盾长期尖锐的宋代,突出并强化这一思想是正常的;对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传统文化起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不可否认,理学以汉族为中心的狭隘民族主义色彩十分明显,有碍于中华民族积极面对世界,吸收域外新知,形成健康开放心态,相反容易强化固步自封、妄自尊大、盲目排外又抱残守缺、不求进取的偏狭心理。

刘子健在《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中指出:从两宋文化发展趋势,11至12世纪波澜壮阔的文化转型携带者巨大的能量,看起来似乎将生生不息,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引发转变。但是,事实恰恰相反,新的文化模式经过沉淀和自我充实之后,转而趋向稳定、内向甚至沉滞僵化,并在实际上渗透到整个国家,其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期。


正是高度集权的体制压抑了中国早期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从而使中国不可能成为原发性资本主义国家,还是高度集权的体制,又在1949年之后令中国迅速走向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化(此处的资本主义化并不能与资本主义社会完全划等号,而是表明一个社会在生产方式、生活面貌、物质文明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某种状态)。在这种历史的悖论背后,我们看到的,却正是中国无法通过自由发展资本主义达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规律。
==========================

前半段同意,后半段不同意

高度集权的体制压抑,其思想根源是儒教

“1949年之后令中国迅速走向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化(此处的资本主义化并不能与资本主义社会完全划等号,而是表明一个社会在生产方式、生活面貌、物质文明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某种状态)。”连楼主都认为不能与纯粹的资本主义划等号。中国的工业化,受益于美苏两大集团的对抗,以及苏联解体后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毛邓江,及时地抓住了时机,领袖的个人作用才是决定性的。但受儒教病毒的长期深入侵害,中国不可能发展出原生性的领先的先进的玩意。

正是高度集权的体制压抑了中国早期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从而使中国不可能成为原发性资本主义国家,还是高度集权的体制,又在1949年之后令中国迅速走向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化(此处的资本主义化并不能与资本主义社会完全划等号,而是表明一个社会在生产方式、生活面貌、物质文明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某种状态)。在这种历史的悖论背后,我们看到的,却正是中国无法通过自由发展资本主义达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规律。
==========================

前半段同意,后半段不同意

高度集权的体制压抑,其思想根源是儒教

“1949年之后令中国迅速走向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化(此处的资本主义化并不能与资本主义社会完全划等号,而是表明一个社会在生产方式、生活面貌、物质文明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某种状态)。”连楼主都认为不能与纯粹的资本主义划等号。中国的工业化,受益于美苏两大集团的对抗,以及苏联解体后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毛邓江,及时地抓住了时机,领袖的个人作用才是决定性的。但受儒教病毒的长期深入侵害,中国不可能发展出原生性的领先的先进的玩意。
中国古代长期的辉煌是源自成功的集权体制,
=======================

这个就是扯淡!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相竞舞才是中国文明最灿烂的时期之一,另一个辉煌时期的盛唐,同样也是海纳百川。
中国之所以领先过世界一段时期,主要原因是强大的对手(资本主义国家)还没出现,而当时地球对古人来说空间太过巨大。如同现在强大的美国,一旦外星文明侵入,对此也是无能为力,美国一定有学者惊呼:“三千万年人类未有之劲敌”。
理学以汉族为中心的狭隘民族主义色彩十分明显,有碍于中华民族积极面对世界,吸收域外新知,形成健康开放心态,相反容易强化固步自封、妄自尊大、盲目排外又抱残守缺、不求进取的偏狭心理。
=======================

本来对你批判儒学很赞赏,没想到又说出如此昏话。
汉族的民族主义色彩恐怕是全世界最淡的,起码也是之一吧。所以才形成今天以汉族为人口比例最大的中华民族。
中国的统治阶级,是儒教的最坚定信徒。

而在他们有能力成为统治阶级之前,却是对儒教的蔑视者。
本来对你批判儒学很赞赏,没想到又说出如此昏话。
汉族的民族主义色彩恐怕是全世界最淡的,起码也是之一吧。所以才形成今天以汉族为人口比例最大的中华民族。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3╰)╭
SeaBrown的马甲 发表于 2011-5-22 00:27


    必然会的。
今天的中国仍然是高度集权,却很资本主义,怎么解释
三个泉 发表于 2011-5-22 10:29

一派胡言,汉族的民族主义是最强的,以至于有外国人说,每个中国人都是种族主义者。汉族的人口恰恰说明汉族是十分注重血统的民族,科学也能证明这一点。
回复 16# 龙霜

对于已经在19世纪后半叶彻底失去了分割世界市场机会的后进国家中国而言,自由发展资本主义已完全不可能,历史已经决定了中国的命运,只能走政府集权的路线才有可能实现自身的工业化,而且,这也是合乎中国政治传统的。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自洋务运动以来的近代化(现代化)进程也确实始终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至于成果如何,取决于政府的决策能力、管理能力、政治素养和战略眼光,当然还取决于国际环境。1949年以后的中国,由于拥有了一个空前强大的政府,得以最大限度集中资源进行工业建设,于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尽管这些成就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正如我们上面所言,中国最终还是要面临一个世界市场的问题。靠行政命令“制造”出来的市场,从长远看是难以支撑一个梦想重回世界之巅的中国的持续发展的。我们可以推断,假如中国完全闭关锁国,不参与世界市场,只靠国内市场,因中国的人口规模,中国工业应该也能维持一定的规模和效益,但是若想达到今天的经济规模,达到今天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则绝无可能。1978年之后的中国,实际上进行的就是重新参与世界市场,并依靠自身的某些优势参与世界市场的分割的努力。现在的中国,其现实是,已经深入地、全面地重新参与到了世界市场之中,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彻底摆脱了地域经济的层次,而真正成为了全球化的经济体,因近几十年的努力,中国也已分割到了部分的世界市场,这就使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获得了空前广阔的空间。但是,由于中国在整个世界市场的体系中扮演的仍然是“半边缘”的角色,仍然没有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宰者和主要分割者,这就迫使中国不得不继续实行集权体制(尽管较之前的程度已经大大下降),特别是必需维持强大有力的政府,一方面用法律明确和保护私有财产的权利,一方面用武力为中国的资本继续开拓市场。同时,由于现代大工业生产越来越呈现集团化、集中化、专业化的趋势,中国也必然地要走向高度的产业垄断与资本集中的道路,而这一潮流,在中国现今政府的主导下,正在中国加速进行着。从未来可预期的时间段看,中国政府的主要任务和职责将是继续强化对中国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权的保护和确认(《物权法》的实施就是重要标志)、用国家机器为中国资本进一步开拓市场、通过产业升级和调整(即所谓的垄断化进程,其体现的主体往往是国有资本)进一步分割世界市场。只要中国政府能较好地完成这些任务,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前景就将不可限量。至于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必将随着经济发展有所推进。我相信,当一个国家立志要保护公民合法私有财产的时候,那么就距离公民权利的崛起为期不远了!
楼主,德国,俄国,日本都不是你所谓的“原发性资本主义国家”,但他们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中国就不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原创不行,难道中国人不会学习吗?
水兄,我也觉得你的“原发性资本主义国家”不如说成“第一批工业化国家”更确切些。
毕竟“金砖四国”的工业化之路都不是纯“西方的”,也不是“纯资本主义的”。
活捉陈菊菊满天 发表于 2011-5-22 13:08


    德、俄、日,包括战后中韩,视为国家资本主义、】涡轮增压式资本主义更恰当。。。。。
   和西欧的在市民社会声称的资本主义不一样。
水之秋 发表于 2011-5-22 13:02

就说说这最后两句话。

如果说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内在推动政☢体改革的必然性,那么是否会导致这样的必然性: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利☢益☢集团成为未来政☢体改革中的最大获利者?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又是否会产生这样的矛盾:大力保护公民合法私有财产,可能会触动经济发展主导力量(国资)的利益?

另外,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一个开始逐渐加大保护私人财产的执☢政☢党,如何保证其存在的意义?
水之秋 发表于 2011-5-22 00:19

不苟同这句。
秦制总的来看是一种严酷战争环境下的一种战时体制,将社会构成简单化追求短期榨取出最多的兵员和粮食用于战争与征服。这种集权体制和欧洲绝对主义时期的完全不一样。前者要压抑社会的复杂化,因为其国家机器应付不来;后者则正是为了应对社会的复杂化而不断发展的。
水之秋 发表于 2011-5-22 08:47


    我们大学教马克思哲学的老师很早就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的危机已经充分暴露,但它的毁灭不是必然的,可以陷入发展——危机——拓展市场或者发展——危机——战争与毁灭——再次发展两种循环,而共产主义不必然到来。。。。。。资本主义是有可能成为人类最后一种社会体制的。。。。。。所谓历史的终结。
在积弱、屡受外族入侵、民族矛盾长期尖锐的宋代,突出并强化这一思想是正常的;对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传统文化起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不可否认,理学以汉族为中心的狭隘民族主义色彩十分明显,有碍于中华民族积极面对世界,吸收域外新知,形成健康开放心态,相反容易强化固步自封、妄自尊大、盲目排外又抱残守缺、不求进取的偏狭心理。

-----------------------------
有毛病 满清的闭关锁国 防范汉族 都怪的汉族去了,荒谬!!
lairuo 发表于 2011-5-22 13:58


    目前这种政治压制正常学术讨论的情况下,你很可能被一句话打压“你想分裂中国吗?”其实这才是可笑的。

我们大学教马克思哲学的老师很早就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的危机已经充分暴露,但它的毁灭不是必然的 ...
machineussr 发表于 2011-5-22 13:32



    所谓历史终结只是西式思维的结果,而现实并没那么简单。
我们大学教马克思哲学的老师很早就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的危机已经充分暴露,但它的毁灭不是必然的 ...
machineussr 发表于 2011-5-22 13:32



    所谓历史终结只是西式思维的结果,而现实并没那么简单。
木瓜 发表于 2011-5-22 14:18


    她也就是打个比方,主要是为了浇灭偶们的幻想——共产主义不必然到来资本主义可以永续存在下去。
无论满汉基本都是保守主义者
有毛病 满清的闭关锁国 防范汉族 都怪的汉族去了,荒谬!!

===================================

满清的确荒谬
继承明朝的啥不好,连闭关自守的那一套都继承了~
<(︶︿︶)_
波纳 发表于 2011-5-22 14:37
明朝一点也不闭关自守。
其中有一个非常关键,但又非常技术性的问题,即,中国古代没有热那亚式的复式记账法,没有现代会计制度,只能算清楚资金往来,但是做不了一个月,或者一年的核算,就是算不出一段时间到底盈利了还是亏损了,只能算出现金增加值,这是相当致命的...
如果宋朝没有覆灭的话,说不定资本主义就会首先在中国发芽。。
活捉陈菊菊满天 发表于 2011-5-22 15:12

是麽?
machineussr 发表于 2011-5-22 14:20


假设科技进步使生产力高度发达,绝大部分物质财富生产靠机械智能完成,绝大部分人口从事精神财富生产,生产资料的占有和财富的分配或许会跳出资本主义生产分配方式,虽然不一定是共产主义所构想的那样
当然前提条件是人类能够闯过现有困难生存并发展到那种程度
风♂心灵の息 发表于 2011-5-22 17:11


    那样只能固化现有体制、延缓危机发生而已。剥削还会以另一种方式存在。毕竟仅就粮食而言,供全世界人吃饱已经不成问题,为何还会有非洲的惨象?有了新能源以后,同样的分配方式导致的不平等为何不会继续?是否走向共产主义不是靠物质解决的,是人要解决自己的问题。
machineussr 发表于 2011-5-22 17:18


拿非洲问题似乎并不能说明什么,全球没有统一在一个政府管辖,非洲问题根本上还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扩展到其他地区也一样,这难道不是区域间生产力相对落后才导致的惨象的根本原因么?
水之秋 发表于 2011-5-21 23:51
流体力学===>速度边界层
传质学====>浓度边界层
传热学====>温度边界层
这些估计楼主不太明白

秦开展地主取代奴隶主的努力,二世而亡。隋开展庶族地主取代世家门阀的努力,二世而亡。
我想说的就是时代交替,总会出现反复。而你假设的英国在资本主义初期与敞开国门的大明pk,我倒觉得会出现如下情况:
英国由于没有普及近代高效率机械设施,在生产效率上不会有质的飞跃,大明的个体劣势真不一定有很多,然后大明会依靠巨大的人口与辽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将自身变为一个金银等贵重金属的黑洞,将自身廉价劳动力生产的各种商品倾销于英国。那个时代尚且没有如今的美元,可以依靠贬值来对抗倾销,英国当时的殖民地更是扶不起的阿斗。最终导致英国会陷入财政崩溃的境地…………
军少 发表于 2011-5-22 16:56

请这位兄弟给出具体的论据,结论谁都会下,但论证的结果和依据却不是谁都能做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