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报举例呼吁及时遏止网上有害军事信息传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1:04:41
编者按21世纪是信息网络时代,网络因其所特有的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隐蔽性,在给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会成为某些敌对势力炒作军事信息、歪曲我国国家和军队形象、实施舆论欺骗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渠道之一。在这个没有硝烟、看不到对手的战场上,如何识破网络喧哗背后的真相,始终保持思想和行动的自警、自省和自律,成为摆在每位官兵面前的现实课题。

  军事信息缘何容易被热炒

  军事信息保密性强,使外界充满神秘感。自2001年“9·11”恐怖袭击发生以来,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就成为美军通缉的头号人物。为了避免个人信息被追踪,本·拉登不再使用手机与互联网等通讯设备,其诡秘行踪一直令美军头疼不已。而今年5月2日本·拉登之所以在美军突袭中被击毙,恰恰因为美军情报人员捕获了其亲信谢赫·阿布·艾哈迈德的卫星电话信息。可见,对于军事角逐各方,一方面要竭力确保己方军事信息只在特定范围内“共享”,防止泄露出去为敌所用,另一方面又要设法获取对手的军事信息,争取在“知彼”中赢得主动。正因为如此,军事信息历来就是军事角逐各方争夺、控制的焦点,也是国际国内公众信息需求的热点。军事信息一经在网上传播,很容易引发热议,成为网络炒作的话题。

  我军使命任务拓展,日益受到社会关注。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引起全球瞩目,综合国力的明显增强受到世人关注。近年来,成功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隆重举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的出色表现,更是让国际社会“瞪大眼睛”看中国。随着国家战略利益的拓展,我军参与国际维和、联合军演、海外护航、国际救援等多样化军事任务日趋增多,国际社会对我军也给予了更多关注。而网络传播所具有的范围全球化、速度即时化、信息海量化、身份隐匿化的特点,就使它成为网民对中国军队建设说长道短的开放空间,对中国军队形象评头论足的自由场所。在这些议论和评价中,正面的不断增多,但也有一些网上炒作,反映出网民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认识存在偏差和偏见,对我军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实践存在误读和误解。

  敌对势力渗透影响,借网炒作兴风作浪。2008年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发生后,一些西方媒体网站通过各种手法歪曲事实,捏造所谓“武警镇压僧侣”的报道,以此混淆视听,丑化我军形象。我国媒体迅速通过网站在第一时间将事实真相告之国际社会,及时戳穿了谎言。可见,互联网已成为某些西方国家对我进行渗透和污蔑的重要渠道。

  如何避免热炒有害军事信息

  主动释放舆论关注的热点军事信息。2010年1月11日,新华网播发了一条简讯:中国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实验达到了预期目的。外交部表示,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这条简讯尽管只有57个字,但被境内外网站竞相转载,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由于我们主动释放信息,这条“爆炸性新闻”事后并没有引起网上炒作。这说明,对于国际国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军事信息,我们主动发布,就能减少猜疑,赢得主动。

  及时遏止网上有害军事信息的传播。2008年12月,中国海军赴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一时间成为国际舆论热点。就在我海军护航编队出发不久,国内某军事网站论坛里就发布了一条题为《我赴索马里海域护航编队在印度洋反潜出跟踪潜艇》的消息,称我护航编队遭受一艘不明潜艇的跟踪,在多次警告无效之下,成功将跟踪潜艇反浮出洋面。这篇子虚乌有的报道在网上流传后,被境外媒体大肆炒作,由此引发了“中国威胁论”热议狂潮。2009年2月5日,《环球时报》权威发表《“我海军逼出印度潜艇”的假新闻是怎样出炉的》一文,才逐步平息了有关国际舆论猜疑。某些有害军事信息造成的恶劣影响,是经历多个环节网上炒作逐步升级的。如果发现及时,就可以将它们“扑杀”在萌芽状态,或者遏止在“将错就错”的传播过程之中。

  严格遵守军事宣传规定和保密纪律。美国一位叫莫兰德的业余科普作家,在《进步》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氢弹秘密的文章,详细介绍了氢弹的结构及制造过程。经美国政府审定,文章中共有1330多个数字是“保密数据”。经调查,莫兰德正是从公开出版物中获取了美国不惜一切代价加以保护的最高机密。这个事例警示我们,只有严格把住宣传“出口关”,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随着网络的普及,军事宣传既迎来了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由于宣传途径的拓宽,客观上使军事宣传失泄密的方式和途径大为增加,给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网络炒作、探密窃密的机会。为此,军事宣传在努力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尽量增加信息量和透明度的同时,必须严格遵守各项宣传规定,进一步强化“保密就是保安全、就是保生命、就是保胜利”的意识,绝不能不加筛选地将容易失泄密的宣传资料、数据发布出去,以致酿成政治、军事、外交上的被动。
http://mil.huanqiu.com/china/2011-05/1698859.html 编者按21世纪是信息网络时代,网络因其所特有的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隐蔽性,在给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会成为某些敌对势力炒作军事信息、歪曲我国国家和军队形象、实施舆论欺骗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渠道之一。在这个没有硝烟、看不到对手的战场上,如何识破网络喧哗背后的真相,始终保持思想和行动的自警、自省和自律,成为摆在每位官兵面前的现实课题。

  军事信息缘何容易被热炒

  军事信息保密性强,使外界充满神秘感。自2001年“9·11”恐怖袭击发生以来,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就成为美军通缉的头号人物。为了避免个人信息被追踪,本·拉登不再使用手机与互联网等通讯设备,其诡秘行踪一直令美军头疼不已。而今年5月2日本·拉登之所以在美军突袭中被击毙,恰恰因为美军情报人员捕获了其亲信谢赫·阿布·艾哈迈德的卫星电话信息。可见,对于军事角逐各方,一方面要竭力确保己方军事信息只在特定范围内“共享”,防止泄露出去为敌所用,另一方面又要设法获取对手的军事信息,争取在“知彼”中赢得主动。正因为如此,军事信息历来就是军事角逐各方争夺、控制的焦点,也是国际国内公众信息需求的热点。军事信息一经在网上传播,很容易引发热议,成为网络炒作的话题。

  我军使命任务拓展,日益受到社会关注。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引起全球瞩目,综合国力的明显增强受到世人关注。近年来,成功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隆重举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的出色表现,更是让国际社会“瞪大眼睛”看中国。随着国家战略利益的拓展,我军参与国际维和、联合军演、海外护航、国际救援等多样化军事任务日趋增多,国际社会对我军也给予了更多关注。而网络传播所具有的范围全球化、速度即时化、信息海量化、身份隐匿化的特点,就使它成为网民对中国军队建设说长道短的开放空间,对中国军队形象评头论足的自由场所。在这些议论和评价中,正面的不断增多,但也有一些网上炒作,反映出网民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认识存在偏差和偏见,对我军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实践存在误读和误解。

  敌对势力渗透影响,借网炒作兴风作浪。2008年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发生后,一些西方媒体网站通过各种手法歪曲事实,捏造所谓“武警镇压僧侣”的报道,以此混淆视听,丑化我军形象。我国媒体迅速通过网站在第一时间将事实真相告之国际社会,及时戳穿了谎言。可见,互联网已成为某些西方国家对我进行渗透和污蔑的重要渠道。

  如何避免热炒有害军事信息

  主动释放舆论关注的热点军事信息。2010年1月11日,新华网播发了一条简讯:中国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实验达到了预期目的。外交部表示,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这条简讯尽管只有57个字,但被境内外网站竞相转载,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由于我们主动释放信息,这条“爆炸性新闻”事后并没有引起网上炒作。这说明,对于国际国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军事信息,我们主动发布,就能减少猜疑,赢得主动。

  及时遏止网上有害军事信息的传播。2008年12月,中国海军赴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一时间成为国际舆论热点。就在我海军护航编队出发不久,国内某军事网站论坛里就发布了一条题为《我赴索马里海域护航编队在印度洋反潜出跟踪潜艇》的消息,称我护航编队遭受一艘不明潜艇的跟踪,在多次警告无效之下,成功将跟踪潜艇反浮出洋面。这篇子虚乌有的报道在网上流传后,被境外媒体大肆炒作,由此引发了“中国威胁论”热议狂潮。2009年2月5日,《环球时报》权威发表《“我海军逼出印度潜艇”的假新闻是怎样出炉的》一文,才逐步平息了有关国际舆论猜疑。某些有害军事信息造成的恶劣影响,是经历多个环节网上炒作逐步升级的。如果发现及时,就可以将它们“扑杀”在萌芽状态,或者遏止在“将错就错”的传播过程之中。

  严格遵守军事宣传规定和保密纪律。美国一位叫莫兰德的业余科普作家,在《进步》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氢弹秘密的文章,详细介绍了氢弹的结构及制造过程。经美国政府审定,文章中共有1330多个数字是“保密数据”。经调查,莫兰德正是从公开出版物中获取了美国不惜一切代价加以保护的最高机密。这个事例警示我们,只有严格把住宣传“出口关”,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随着网络的普及,军事宣传既迎来了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由于宣传途径的拓宽,客观上使军事宣传失泄密的方式和途径大为增加,给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网络炒作、探密窃密的机会。为此,军事宣传在努力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尽量增加信息量和透明度的同时,必须严格遵守各项宣传规定,进一步强化“保密就是保安全、就是保生命、就是保胜利”的意识,绝不能不加筛选地将容易失泄密的宣传资料、数据发布出去,以致酿成政治、军事、外交上的被动。
http://mil.huanqiu.com/china/2011-05/1698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