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官迷荫昌的纷乱人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5:31:33


职业官迷荫昌的纷乱人生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5688138/2724/39/23/3_1.html
荫昌此人颇有“连升三级”的张好古的味道。世事如斯,荫昌之类的幸运儿也就不可免了。

在清末民初的风云人物中,荫昌的名头不算太响,但与他有关的人或事说出来你绝对感兴趣。

他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核心人物德皇威廉二世称兄道弟,关系铁得分不开;他曾多次解袁世凯于倒悬之急,袁氏全家视为“恩上”;他参与的很多重大历史事件都是当今每个文科生要求必须熟练掌握的,如对义和团和武昌起义的镇压;他有几个学生是任何学过历史的人都不可能绕开的,比如冯国璋、王士珍、段祺瑞、曹锟。

外语学不好的结果

荫昌的一生绝对算得上传奇,但他的身世平淡无奇。他虽是满族(正白旗人),有北京的户口,不过只是平头百姓。由于没有过硬的关系,1872年,13岁的荫昌被选入京师同文馆德语班学习。很多人看到这里可能会感到疑惑,京师同文馆是总理衙门下属的洋务学堂,级别很高,荫昌怎么没有关系反而被选入里面读书呢,而且所学专业在今天看起来是很热门的外语。

有这种疑惑很正常,时代不同,观念自然也会大不一样,就好比以前人人轻看的戏子,如今都演变成大家羡慕的歌星了。同样的道理,现在比较吃得开的外语专业在当时却被人所不齿。同文馆刚成立初期,主管招生工作的最尴尬,不要说有人来报名,就是连咨询的都没有。原因很简单,当时人们都认为,只要学习了洋文,便是投降了外国,去同文馆读书,咱丢不起那人!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有政府做后盾的同文馆推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凡是进馆读书者,每人每月三两白银,学习成绩优异者,则增至六两,再过一期增至八两,最后可以增至十二两。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举个例子,在当时,一个翰林给中堂尚书当家教,每月最多也不过八两银子。读书不但不花钱,而且还能养家糊口,真不错。但令人惊奇的是,就是没有人买账。这下政府可真是恼火了,既然软的不行,那就只好来硬的,最后决定从八旗官学中挑选学生。虽然是挑,但去同文馆读书的人,不是无权无势,就是又蠢又笨,真正权贵子弟,早就花钱或托关系逃之夭夭了。

由此看来,同文馆培养出来的学生优秀的也不多。但也有“功夫全在诗外”的,荫昌就是一个绝好的例子。光绪三年(1877年)刘鸿锡出使德国,清政府为了锻炼自己的翻译和军事人才,派荫昌以“三等翻译官”的身份前往德国使馆,并趁机学习陆军教程。谁知荫昌连日常德文都不能对付,遂被降为“四等”。虽然德语没有学好,但没有功劳也是有酬劳的,1879年荫昌报捐为光禄寺正卿衔。光绪十年(1884年)10月许景澄出使德国,荫昌又被派去柏林,德文还是不行。政府真是白给荫昌发了那么多年“工资”了。

交对朋友很重要

学习成绩不好,这也没什么,历史上很多成功人士都是大老粗,比如善于驭臣的刘邦和喜欢哭鼻子的刘备。荫昌后来的成就自然达不到刘邦这些人的级别,但对于他这个学习不努力,资质平平的人来说,能对后来的历史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已经很不错了。

荫昌没有足够的才气,但绝对有足够的运气。他从京师同文馆毕业后被派往奥地利学习陆军,幸运的是他与德皇威廉二世(时为太子)分在同一队,更重要的是,他们俩很对脾气,平时相互之间说话都是以“老子”自居。不过,令人想不明白的是,像荫昌这种连德语都说不利索的人究竟是怎么和威廉二世交流感情的。

正因为交了这么一个朋友,以后清政府与德国之间很多关系往来都少不了荫昌的身影。光绪十一年(1885年)6月,清政府直隶总督李鸿章创办天津武备学堂,荫昌出任翻译教习,他向李鸿章建议,由他介绍聘请德奥武官(估计都是以前的同学)数人来华任教习。因为推荐有功,故以候选知府任提调,后来又屡经褒奖,继补道员,升至武备学堂总办,其德文水平这才得到很大提高。

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这一年冬天,李鸿章以全权大臣与各国议和,荫昌为随员。联军统帅瓦德西(德军总参谋长)与荫昌在德国的时候就曾认识,他知道荫昌与德皇的关系,所以很给他面子。荫昌在议和期间来回斡旋,有没有效果不知道,但确实挺耗费体力的。最后,经过李鸿章和荫昌他们的共同“努力”,空前巨额赔款(4.5亿两白银,本息共计9.8亿两)的《辛丑条约》签订了,从此中国开始正式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然而,在我们看来,这绝对是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但在慈禧“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思想里,有这样的结果简直是喜出望外,李鸿章、荫昌自然就成了大大的功臣。清廷授荫昌为侍郎衔正白旗汉军副都统(相当于现在省军区副司令),加头品顶戴。随后,荫昌借助自己与德皇的私人关系,于1901年7月17日被清廷任命为驻德公使,8月8日兼使荷兰。荫昌任德国公使期间,天高皇帝远,无人约束,经常与威廉二世在德皇宫廷饮酒寻欢,不谈国事谈私事。宣统二年(1910年)2月,溥仪胞叔载涛到德国考察陆军,德皇威廉二世对载涛甚为优待,派载涛临时充任禁卫军第四团团长,还特给德国皇族颈饰徽章,面子给得十足。而所有的这些,很大程度上全赖荫昌还在柏林的原因。

实在令人眼花缭乱

和今天钱和权位最受尊崇不同的是,封建社会老师的地位非常高,在清雍正初年,更是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而且特别突出“师”的地位和作用。荫昌不是一个好学生,但他却是一个成功的老师。光绪十一年(1885年)12月袁世凯在小站训练“新式陆军”,请荫昌推荐军事人才,曾做过武备学堂总办的荫昌便推荐了里面毕业的学生冯国璋、段祺瑞、梁华殿和王士珍。这几个学生在历史上干的事情虽然不太光彩,但多少也算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确实是给荫昌长了不少脸。

袁世凯的人品大家都知道,这里不多说,他和荫昌尽管没有师生关系,但别的联系倒真是不少。在戊戌政变中,袁世凯为了自保和捞取政治利益,出卖维新人士,导致光绪被囚禁瀛台。光绪认为自己“十年困辱,均由袁世凯致之”,在他和慈禧死后,皇位由其弟弟载沣的儿子溥仪继承,而载沣一直认为光绪被困袁世凯是罪魁祸首,所以在他摄政的时候很想诛杀袁世凯报仇。这时,荫昌已从德国回来继铁良任陆军部尚书,位高权重,曾经多次在载沣面前为袁世凯求情,最后这才将袁放逐回籍。袁氏全家感念荫昌的救命之恩,一直视他为“恩上”。

我们现在无从得知为什么荫昌要救袁世凯,难道是他已经觉察清朝气数已尽?历史很快给出了答案: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1月1日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2月12日清帝下诏退位,中国封建王朝结束;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北洋政府成立。

荫昌的结局是被聘为总统府高等顾问,北洋民国政府与小朝廷之间凡有礼节性往来的场合,都由他以总统特使的身份入宫。不久,荫昌又被北洋政府授为陆军上将,成为中国满族上将第一人。1914年5月8日,袁世凯设立“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为政府最高军事指挥机关,9日荫昌被任命为办事处成员之一,兼任总统府侍从武官长;5月28日北京参政院成立,荫昌为参政员之一。从这些事情上看,袁世凯对荫昌还算蛮够意思的,至少没有卸磨杀驴,一脚把他踹回老家去。

有点恶搞的是,荫昌除了会交朋友和识人外,还是半个文艺票友。1915年5月23日,袁世凯废弃了孙中山颁布的国歌,启用《中华雄踞天地间》为民国国歌,这首歌的词作者就是荫昌。词曰:“中华雄踞天地间,廓八埏,华胄从来昆仑巅,江湖浩荡山绵连,勋华捐让开尧天,亿万年。”马屁拍得真是韵味十足,难怪成为官场上的常青树。

这还不算什么,1916年6月袁世凯死,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荫昌任职如故。1917年7月1日张勋拥废帝溥仪复辟期间,荫昌向黎元洪辞职,入紫禁城当上禁卫军统领,十几天的复辟失败后,荫昌进无路退无颜,曾自杀未遂,虽然仍任总统府的侍从武官长,但处境开始变得十分尴尬。好在这种情况没有持续多久,他的学生冯国璋成为代理大总统,荫昌于是被任命为参谋总长。1919年1月11日免荫昌参谋总长,再次特任总统府侍从武官长。1921年7月1日,大总统徐世昌颁布新国歌《卿云歌》,荫昌那首屁味浓厚的《中华雄踞天地间》也遂告废止。

荫昌的经历无疑让人看着眼花缭乱,没办法,这就是当时的国情,很多人通常都是这届政府的椅子还没有捂热就又被告知领导已经换人了。可能是小时候受到的挫折太多了吧,荫昌过惯了人上人的生活,十分有官瘾,只要权位还在,面子和尊严都是次要的。

秀气的一生

荫昌一生中大部分的官职都是武官,可不得不说的是,他战场上的能力不抵他在官场上的万分之一。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荫昌率北洋两个军前往湖北镇压,由于军队均系袁世凯旧部,将士不听指挥,荫昌束手无策,起义的烈火迅速蔓延,湖南、陕西、山西、江西等相继独立。10月20日庆亲王奕劻派徐世昌请袁世凯出山,清廷则招回督师无功的荫昌。袁世凯出山后,为钦差大臣,全权督办湖北剿抚,但是大势已去,任谁都无力回天。因此可以这么说,武昌起义的成功,荫昌的军事低能功不可没。

荫昌做不好将军主要体现在他的文人秀气上。他少年学业不佳,最后却在书法方面成就不俗。他是清王朝灭亡后又出仕民国的极少数满族权贵之一,貌似庸俗,而实巧黠,历事数主,居然还能远离政治漩涡。他算不上坏人,几乎没有靠主观意念做过什么坏事,对于倾覆的清王朝,他怀有伤感。如果是在别的王朝或时期,他应该是最平庸和默默无闻的那一拨,可事实上,他的确很大程度上影响过中国历史。

因为这,我们即使可以忘掉他这个人,但也无法抹去那段历史。

职业官迷荫昌的纷乱人生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5688138/2724/39/23/3_1.html
荫昌此人颇有“连升三级”的张好古的味道。世事如斯,荫昌之类的幸运儿也就不可免了。

在清末民初的风云人物中,荫昌的名头不算太响,但与他有关的人或事说出来你绝对感兴趣。

他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核心人物德皇威廉二世称兄道弟,关系铁得分不开;他曾多次解袁世凯于倒悬之急,袁氏全家视为“恩上”;他参与的很多重大历史事件都是当今每个文科生要求必须熟练掌握的,如对义和团和武昌起义的镇压;他有几个学生是任何学过历史的人都不可能绕开的,比如冯国璋、王士珍、段祺瑞、曹锟。

外语学不好的结果

荫昌的一生绝对算得上传奇,但他的身世平淡无奇。他虽是满族(正白旗人),有北京的户口,不过只是平头百姓。由于没有过硬的关系,1872年,13岁的荫昌被选入京师同文馆德语班学习。很多人看到这里可能会感到疑惑,京师同文馆是总理衙门下属的洋务学堂,级别很高,荫昌怎么没有关系反而被选入里面读书呢,而且所学专业在今天看起来是很热门的外语。

有这种疑惑很正常,时代不同,观念自然也会大不一样,就好比以前人人轻看的戏子,如今都演变成大家羡慕的歌星了。同样的道理,现在比较吃得开的外语专业在当时却被人所不齿。同文馆刚成立初期,主管招生工作的最尴尬,不要说有人来报名,就是连咨询的都没有。原因很简单,当时人们都认为,只要学习了洋文,便是投降了外国,去同文馆读书,咱丢不起那人!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有政府做后盾的同文馆推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凡是进馆读书者,每人每月三两白银,学习成绩优异者,则增至六两,再过一期增至八两,最后可以增至十二两。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举个例子,在当时,一个翰林给中堂尚书当家教,每月最多也不过八两银子。读书不但不花钱,而且还能养家糊口,真不错。但令人惊奇的是,就是没有人买账。这下政府可真是恼火了,既然软的不行,那就只好来硬的,最后决定从八旗官学中挑选学生。虽然是挑,但去同文馆读书的人,不是无权无势,就是又蠢又笨,真正权贵子弟,早就花钱或托关系逃之夭夭了。

由此看来,同文馆培养出来的学生优秀的也不多。但也有“功夫全在诗外”的,荫昌就是一个绝好的例子。光绪三年(1877年)刘鸿锡出使德国,清政府为了锻炼自己的翻译和军事人才,派荫昌以“三等翻译官”的身份前往德国使馆,并趁机学习陆军教程。谁知荫昌连日常德文都不能对付,遂被降为“四等”。虽然德语没有学好,但没有功劳也是有酬劳的,1879年荫昌报捐为光禄寺正卿衔。光绪十年(1884年)10月许景澄出使德国,荫昌又被派去柏林,德文还是不行。政府真是白给荫昌发了那么多年“工资”了。

交对朋友很重要

学习成绩不好,这也没什么,历史上很多成功人士都是大老粗,比如善于驭臣的刘邦和喜欢哭鼻子的刘备。荫昌后来的成就自然达不到刘邦这些人的级别,但对于他这个学习不努力,资质平平的人来说,能对后来的历史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已经很不错了。

荫昌没有足够的才气,但绝对有足够的运气。他从京师同文馆毕业后被派往奥地利学习陆军,幸运的是他与德皇威廉二世(时为太子)分在同一队,更重要的是,他们俩很对脾气,平时相互之间说话都是以“老子”自居。不过,令人想不明白的是,像荫昌这种连德语都说不利索的人究竟是怎么和威廉二世交流感情的。

正因为交了这么一个朋友,以后清政府与德国之间很多关系往来都少不了荫昌的身影。光绪十一年(1885年)6月,清政府直隶总督李鸿章创办天津武备学堂,荫昌出任翻译教习,他向李鸿章建议,由他介绍聘请德奥武官(估计都是以前的同学)数人来华任教习。因为推荐有功,故以候选知府任提调,后来又屡经褒奖,继补道员,升至武备学堂总办,其德文水平这才得到很大提高。

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这一年冬天,李鸿章以全权大臣与各国议和,荫昌为随员。联军统帅瓦德西(德军总参谋长)与荫昌在德国的时候就曾认识,他知道荫昌与德皇的关系,所以很给他面子。荫昌在议和期间来回斡旋,有没有效果不知道,但确实挺耗费体力的。最后,经过李鸿章和荫昌他们的共同“努力”,空前巨额赔款(4.5亿两白银,本息共计9.8亿两)的《辛丑条约》签订了,从此中国开始正式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然而,在我们看来,这绝对是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但在慈禧“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思想里,有这样的结果简直是喜出望外,李鸿章、荫昌自然就成了大大的功臣。清廷授荫昌为侍郎衔正白旗汉军副都统(相当于现在省军区副司令),加头品顶戴。随后,荫昌借助自己与德皇的私人关系,于1901年7月17日被清廷任命为驻德公使,8月8日兼使荷兰。荫昌任德国公使期间,天高皇帝远,无人约束,经常与威廉二世在德皇宫廷饮酒寻欢,不谈国事谈私事。宣统二年(1910年)2月,溥仪胞叔载涛到德国考察陆军,德皇威廉二世对载涛甚为优待,派载涛临时充任禁卫军第四团团长,还特给德国皇族颈饰徽章,面子给得十足。而所有的这些,很大程度上全赖荫昌还在柏林的原因。

实在令人眼花缭乱

和今天钱和权位最受尊崇不同的是,封建社会老师的地位非常高,在清雍正初年,更是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而且特别突出“师”的地位和作用。荫昌不是一个好学生,但他却是一个成功的老师。光绪十一年(1885年)12月袁世凯在小站训练“新式陆军”,请荫昌推荐军事人才,曾做过武备学堂总办的荫昌便推荐了里面毕业的学生冯国璋、段祺瑞、梁华殿和王士珍。这几个学生在历史上干的事情虽然不太光彩,但多少也算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确实是给荫昌长了不少脸。

袁世凯的人品大家都知道,这里不多说,他和荫昌尽管没有师生关系,但别的联系倒真是不少。在戊戌政变中,袁世凯为了自保和捞取政治利益,出卖维新人士,导致光绪被囚禁瀛台。光绪认为自己“十年困辱,均由袁世凯致之”,在他和慈禧死后,皇位由其弟弟载沣的儿子溥仪继承,而载沣一直认为光绪被困袁世凯是罪魁祸首,所以在他摄政的时候很想诛杀袁世凯报仇。这时,荫昌已从德国回来继铁良任陆军部尚书,位高权重,曾经多次在载沣面前为袁世凯求情,最后这才将袁放逐回籍。袁氏全家感念荫昌的救命之恩,一直视他为“恩上”。

我们现在无从得知为什么荫昌要救袁世凯,难道是他已经觉察清朝气数已尽?历史很快给出了答案: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1月1日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2月12日清帝下诏退位,中国封建王朝结束;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北洋政府成立。

荫昌的结局是被聘为总统府高等顾问,北洋民国政府与小朝廷之间凡有礼节性往来的场合,都由他以总统特使的身份入宫。不久,荫昌又被北洋政府授为陆军上将,成为中国满族上将第一人。1914年5月8日,袁世凯设立“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为政府最高军事指挥机关,9日荫昌被任命为办事处成员之一,兼任总统府侍从武官长;5月28日北京参政院成立,荫昌为参政员之一。从这些事情上看,袁世凯对荫昌还算蛮够意思的,至少没有卸磨杀驴,一脚把他踹回老家去。

有点恶搞的是,荫昌除了会交朋友和识人外,还是半个文艺票友。1915年5月23日,袁世凯废弃了孙中山颁布的国歌,启用《中华雄踞天地间》为民国国歌,这首歌的词作者就是荫昌。词曰:“中华雄踞天地间,廓八埏,华胄从来昆仑巅,江湖浩荡山绵连,勋华捐让开尧天,亿万年。”马屁拍得真是韵味十足,难怪成为官场上的常青树。

这还不算什么,1916年6月袁世凯死,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荫昌任职如故。1917年7月1日张勋拥废帝溥仪复辟期间,荫昌向黎元洪辞职,入紫禁城当上禁卫军统领,十几天的复辟失败后,荫昌进无路退无颜,曾自杀未遂,虽然仍任总统府的侍从武官长,但处境开始变得十分尴尬。好在这种情况没有持续多久,他的学生冯国璋成为代理大总统,荫昌于是被任命为参谋总长。1919年1月11日免荫昌参谋总长,再次特任总统府侍从武官长。1921年7月1日,大总统徐世昌颁布新国歌《卿云歌》,荫昌那首屁味浓厚的《中华雄踞天地间》也遂告废止。

荫昌的经历无疑让人看着眼花缭乱,没办法,这就是当时的国情,很多人通常都是这届政府的椅子还没有捂热就又被告知领导已经换人了。可能是小时候受到的挫折太多了吧,荫昌过惯了人上人的生活,十分有官瘾,只要权位还在,面子和尊严都是次要的。

秀气的一生

荫昌一生中大部分的官职都是武官,可不得不说的是,他战场上的能力不抵他在官场上的万分之一。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荫昌率北洋两个军前往湖北镇压,由于军队均系袁世凯旧部,将士不听指挥,荫昌束手无策,起义的烈火迅速蔓延,湖南、陕西、山西、江西等相继独立。10月20日庆亲王奕劻派徐世昌请袁世凯出山,清廷则招回督师无功的荫昌。袁世凯出山后,为钦差大臣,全权督办湖北剿抚,但是大势已去,任谁都无力回天。因此可以这么说,武昌起义的成功,荫昌的军事低能功不可没。

荫昌做不好将军主要体现在他的文人秀气上。他少年学业不佳,最后却在书法方面成就不俗。他是清王朝灭亡后又出仕民国的极少数满族权贵之一,貌似庸俗,而实巧黠,历事数主,居然还能远离政治漩涡。他算不上坏人,几乎没有靠主观意念做过什么坏事,对于倾覆的清王朝,他怀有伤感。如果是在别的王朝或时期,他应该是最平庸和默默无闻的那一拨,可事实上,他的确很大程度上影响过中国历史。

因为这,我们即使可以忘掉他这个人,但也无法抹去那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