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我国机载SAR测图系统研制成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5:39:04
为什么没人祝贺一下呢?装上它,我们的对地攻击机就可以实现全天候全空域高空对地精确攻击了啊!!为什么没人祝贺一下呢?装上它,我们的对地攻击机就可以实现全天候全空域高空对地精确攻击了啊!!
有新闻链接吗?
此话当真?当真就顶。
网上搜一下呗,今天电视的新闻
帮兰州补一个
ht  tp://w 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1-05-14/content_2607873.html
“作为国内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载SAR测图系统,突破了多项核心技术,获得6项自主知识产权专利,填补了国内空白,整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一套就先进水平了……
民用的0.5m的精度,军用的保密
首套就这么牛X
呵呵 飞豹以后的锋利的牙齿呀 有了这个 战斗机改型的话 对地方面能力有很大提升哟。。
人民网北京5月13日电(记者赵亚辉)国家测绘局正式对外发布,历时3年科技攻关,打破西方技术壁垒,由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牵头承担的“机载多波段多极化干涉SAR测图系统(简称,机载SAR测图系统)”的研制取得全面成功。作为国内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载SAR测图系统,突破了多项核心技术,获得6项自主知识产权专利,填补了国内空白,整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至此,我国复杂地形区域测图将不再受雨雪云雾,山峦沟壑等恶劣的天气和地理条件制约,成功实现全天时、全天候从万米高空获取高分辨率测绘数据,快速成图,及时动态监测地理国情。

  据悉,该系统作为我国对地观测领域和西部测图工程的重大创新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西部测图工程横断山脉区域约11万平方千米、陕西渭南地区1200平方千米的SAR影像数据获取和1:1万、1:5万比例尺产品测制。在2010年4月玉树抗震救灾应急响应中,快速获取了灾区2000平方千米影像数据,完成了灾情信息解译与评估。

  10余位院士专家鉴定认为,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制的机载SAR测图系统解决了复杂地形区域的测图难题,具备了生产1:1万至1:5万比例尺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字线划地图(DLG)以及地表覆盖数据产品的能力。鉴定指出,该系统首次构建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机载多波段多极化干涉SAR数据获取集成系统;研发了针对地理信息产品生产的SAR测图工作站,具备了SAR干涉测量、立体测量和地物解译测图等多项功能;突破了高精度运动补偿技术、多传感器时空同步高效集成技术、智能导航技术、飞行控制技术等机载SAR数据获取系列难题;突破了复杂地形区域高精度测图系列核心技术;构建了一种新的SAR影像严密几何模型,实现了稀少控制点测图。


  专家指出,该系统可广泛用于地形测绘、应急响应、资源调查监测、重大工程建设监测和国防安全等领域,提升我国对地观测技术水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据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张继贤介绍,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中文译为合成孔径雷达,SAR测图即合成孔径雷达测图。这项技术是目前唯一可以在测绘困难地区实现全天时、全天候快速成图的遥感手段,具有传统光学遥感技术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世界各国都力争通过这项技术抢占测绘科技制高点。2000年2月,美国航天飞机在雷达地形测绘任务中,利用这项技术,仅用11天时间就完成了对地球近80%陆地表面的干涉成像,并在30米的水平网格上获取前所未有的高精度三维综合地形信息。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纷纷将机载SAR最新研究成果商用化,先后成功开发了一系列多波段、多极化、具有干涉能力、多模式的机载SAR系统。

  我国幅员辽阔,大面积多云雾地区难于获取光学影像。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提速,国家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及能源和资源战略的实施,以及越来越多应用行业的发展,对航空SAR遥感数据的需求越来越多。近年来,国家西部测图工程、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专项工程等国家重大专项战略的实施,更加剧了对机载SAR测图系统的迫切应用需求。此外,在灾情监测评估方面,急需利用机载SAR测图系统的机动灵活、高分辨率、高精度等优势,提高国家灾害应急能力。然而,受发达国家技术壁垒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无法引进先进的机载SAR测图系统与技术。

  为满足经济建设的急需,我国测绘部门对机载SAR测图系统展开了大量研究。从2008年至2010年5月,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牵头研制成功机载SAR测图系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载SAR数据获取集成系统,开发了SAR测图工作站,以及机载SAR地面数据处理系统以及四套分系统,编制了SAR测图系列技术规定,形成了SAR测图技术方案和工艺流程,为国家培养了一支SAR测图专业技术队伍,显著提升了我国SAR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能力。

  据悉,机载SAR测图系统主要由3部分构成:一是机载SAR数据获取系统,以奖状飞机作为平台,通过SAR传感器、POS系统和智能导航系统的集成,具备从万米高空获取0.5米至5米不同分辨率的SAR影像数据,尤其对电力线和草原围栏等地物信息具有良好的判断能力,能够满足多种比例尺测图的需求。二是SAR测图软件系统,作为目前国内唯一能实现干涉、立体、解译的测图软件,可支持星载SAR数据和机载SAR数据,支持海量数据的批量处理,具有功能齐全、性能稳定、快速高效、界面友好、使用方便的特点,其性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三是SAR数据处理与分发系统,建成以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为SAR数据处理中心,陕西、黑龙江、四川测绘局和重庆测绘院等4个SAR数据处理分中心,配备高速处理设备,形成完整的雷达测图数据处理系统体系。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 ... ontent_2607873.html
http://lt.cjdby.net/viewthread.php?tid=503200&highlight=SAR
战略价值那是相当的大~~~~~~~~~~
九天揽月摘"慧"星---记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雷达成像"科研团队

记者 华权 览山

2007年3月29日,成都郊区某机场。

成功了!人们为一张"黑白照片"而欢呼!这可不是一张简单的"黑白照片",它是我国第一幅机载双基SAR(合成孔径雷达)非同步成像图,看到它,我校电工学院杨建宇教授为首的"雷达成像"科研团队所有成员的脸上都露出了轻松的笑容。此试验的成功标志我校在新体制SAR领域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国际首创

黑夜,两军对峙。浓密的树林隐藏着一支作战部队,然而这支隐蔽完美的部队在敌侦察机飞过之后不久,就遭到了轰炸。是谁给侦察机装上了"透视眼",能让其穿透茫茫的黑夜和浓密的树叶发现了隐藏的坦克?这就是SAR技术的魅力:它能够全天时、全天候不间断工作,并且能够穿透尘埃、烟雾、树叶等障碍,提供地形地貌以及地面目标图像,是极其重要的军事侦察装备。
"正是基于此,SAR被誉为雷达研究皇冠上的明珠",杨建宇教授告诉记者。2004年以来,他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在该领域获得了突破性成就,成功揽下这颗璀璨的明珠。

"然而,这也是一个难题!"中电集团的贲德院士曾经这样描述过:双基难,双基上天更难,双基上天成像难上难。SAR由单基发展到双基,信息收集方式和获取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双基SAR具有良好的隐蔽性,反侦察和抗干扰能力,特别适合于对拥有强大自卫能力和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战略战术侦察。目前,关于单基SAR研究,国内虽已经比较成熟,但仍滞后于国外,而对双基SAR的研究,国际上才刚刚兴起,国内许多SAR研究实力强大的单位更是望而生畏、束手无策。

我们能做出来么?杨建宇心里没底。烟一根接一根地抽,一包没了,接着第二包......杨建宇不停地思考着,在与团队充分讨论和长期的思考之后,他毅然决定承担起这项"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团队要有出路,就要创新,要创新就必须具有敢于‘上天揽月'的勇气与信心",他说。

历尽种种曲折,团队在07年初,迎来了收获的时节。实验成功了,团队实验结果非常理想,试验数据成像率高达70%以上,远远高于国内其他单位单基SAR试验30%的成像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美国召开的IEEERadarConference是国际雷达界的顶级盛会,当杨建宇教授的博士生黄钰林在会上宣讲团队关于双基SAR项目脱密后的研究成果时,美国海军实验室、雷声公司等国际军火大腕无不目瞪口呆,不敢相信中国人完成了非同步条件下的双基SAR成像,"NoGPS,NoINS,That'sanincrediblesuccess"。该成果先后通过总装备部验收和教育部鉴定,鉴定会上,以毛二可院士为组长的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创新性突出,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双基SAR非同步采集与处理技术为国际首创"。

"国内现在只有我们能够做出来",杨建宇非常自豪,为团队,更为学校。国内同行将电子科大誉为"国内双基SAR的鼻祖"。

难,很难
虽然四年已经过去,回想起当初接手双基SAR项目的决定,杨建宇还是有点后怕。对于三年的攻坚之路,有点"苦不堪言"。


从04年拿到双基SAR项目那一天开始,团队成员就再没睡过安稳觉,反复的理论研究,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理论难题;一次又一次的仿真实验,完成了各种可能状态下的模拟。接下来团队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系统验证过程。在实验前期,首先是通过车载摸底试验验证双基SAR成像机理。在都江堰虹口大桥、重庆长江大桥上都留下了团队成员辛勤的汗水。

2006年9月的重庆气温仍高达36度,这50年一遇的高温酷暑,并未阻挡"雷达成像"团队追求真理,勇于实践的脚步。晚上9点,紧张的试验准备工作开始了,由于交通部门的限制,只能租到两辆破旧的私人公交车作为收/发平台,"光是组装设备都需要三个小时的时间",参加了整个试验的黄钰林告诉记者。"等设备装好,正好是凌晨车流量少的时候,实验一般持续3小时,到凌晨3点半左右结束"。时间上的辛劳还好,瓢泼大雨却又从天而降,实验过程中避让来往的车辆,收/发平台剧烈地颠簸等不良因素,都不断考验着团队的所有成员,"虽然条件恶劣,但是我们的车载实验硬是搞出来了"。

车载成像的成功说明飞行试验所需的基础技术条件已经具备,杨建宇决定"上天"试验。由于军用飞机性能良好,飞行平稳,有利于实验的开展,所以团队首先想到的是利用军用飞机来进行实验。然而,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经过一道道审批后,眼看飞机就可以上天了,却卡在了最后环节。结题在即,杨建宇教授非常着急,"不仅飞机没有批下来,而且时间也耽误了"。这时候他想起了读博士时,曾在民航飞行学院新津分院做过成像实验,那里有适合实验的飞机,于是马上着手与飞行学院领导接洽。相比于飞行员培养,人家根本就看不上团队给出的实验费用。经过团队老师的软磨硬泡,学院领导最终还是点头答应。

飞机落实了,更多的困难迎面而来:单机试验对飞行要求已经相当高了,双机协同更加的困难,对飞行员的要求非常高;由于不能改造飞机,雷达天线无法安置,无法使用机上电源;由于空管限制,只能在低空飞行,飞行高度和间距全靠飞行员目测......,团队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通过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措施保障试验顺利进行,在民航飞行学院4名特级飞行员的积极配合下,双基飞行试验终于获得了成功。
希望楼主多科普一下嘛,不仅只讲我们的还要讲讲外国的嘛。比如MD的能达到那种分辨率呀
最后向这些科技工作者致敬你们才是中国的脊梁。
0.5M,军用也够了。真该顶
MD有长曲棍球战略侦察卫星,上面就是用的合成孔径雷达。
尤其对电力线和草原围栏等地物信息具有良好的判断能力,能够满足多种比例尺测图的需求。


能发现电线 !!!
我鳖V5  我鳖荡漾
不顶不行呢,顶了!

今年就是好啊,J20飞起来、跨大气层飞行器首飞成功、航母公开即将试航、今天还见到了DF-21D的官方确认信息,现在又有了这个SAR系统成功,向军工科技人员致敬!


玉树地震是已经派上用场了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Y3MjcyOTMy/v.swf

玉树地震是已经派上用场了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Y3MjcyOTMy/v.swf
回复 7# seasons


    哇!此贴要火。留名!强顶一个!
回复 19# bhqy123


    今天还见到了DF-21D的官方确认信息.

能否结个链接?谢谢
不错啊,顶一个!向军工科技人员致敬!
很好的消息。
呵呵,大蝙蝠的分系统之一有着落了
OY!高兴高兴
这个要顶。
这个太好了,我们在不断前行啊。
TG一般是等技术差不多八九不离十了才报出来
恭喜我军, 喜获新式武器.
机载勉强能用,但是要做产业化,星载要加快进度,注意相关人才的培养,此外也要培养相关的应用人才队伍的建设。
发大水 发表于 2011-5-14 22:41

是个好消息


嘿嘿!

嘿嘿!
可喜可贺!!!
不到国际先进,不好意思拿出来
啥东西?不懂
seasons 发表于 2011-5-14 21:56
期待我们的E8出现
准备装什么机上
基础打好才是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