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勇凌与他的"军事飞行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5:44:43
徐勇凌与他的"军事飞行学"
● 文/田谷华

2011年05月10日


  国际级功勋试飞员、空军试飞专家、军事理论专家徐勇凌,日前提出“军事飞行学”的学科概念,在航空和军事理论学界引起极大关注。

  青丝染霜、文质彬彬是他留给我的大致印象。在百度键入“徐勇凌”三字,与之相关的链接在电脑上排得长长一串:

  徐勇凌:男,1962年3月生于杭州。现供职于空军指挥学院。照片上的他是一个英俊帅气的空军大校,挺拔伟岸,鹰般的目光显露着超乎常人的锐气。

  1982年首次学习飞行;

  1984年进入空军第六航空学校;

  1987年到四川重庆白市驿学习歼-6飞行;

  1989年到空军试飞团成为一名试飞员;

  1993年前往俄罗斯格罗莫夫参加国际试飞员全科培训;

  1994年正式开始试飞工作;

  2005年到作战部队从事飞行作战与空军战略理论研究;

  2010年调往空军指挥学院从事军事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

  ……

  专业人士把试飞员称为“离死神最近的人”,徐勇凌却在这片特殊的战场中“横劈竖砍”,划出一道道漂亮凌厉的人生弧线。

  试飞涡喷-14,获得国防工业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个人荣立航空工业一等功;试飞歼-10,第一个完成重载荷着陆、最大马赫数、静升限、空中加油、PL-11导弹等重大课目。而488架次的高难课目试飞,也让他成为试飞架次最多的试飞员,空军司令员乔清晨亲自授予他一等功勋章和功勋试飞员证章。徐勇凌还是中央电视台特约军事评论员、空军军事理论专家库成员、中国航空学会高级会员,在国内外军事及科技杂志发表大量技术与军事理论文章,是国内多家学术、科普刊物的专栏作家……

  蓝天叱咤风云,军中屡建奇功。笔者对这个上天能舞剑、下地会弄墨的人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画纸上植下飞天梦

  三月的阳光闪动着温柔的暖意,笔者在空军指挥学院门口与他见面。眼前的徐勇凌,几分平常,几分淡定,就像老战友见面一样,领着我走进不远处的一家茶馆。我们相对而坐,随意地聊着,越随意,却越觉得似乎置身于故事之中。

  5岁是大多数孩子开始梦想的年龄,徐勇凌的飞天梦就从5岁开始。那时,杭州羊坝头95号省军区大院上空,一有战机掠过,活泼好动的徐勇凌就准会趴在阳台上看,有一次他甚至看到了座舱里戴着飞行头盔的叔叔向他招手,令他激动了好一阵子——他梦想着将来也要驾驶“大鸟”驰骋蓝天。

  因痴迷“大鸟”,徐勇凌儿时最开心的事就是拿个小方凳坐在门口涂鸦,一架飞机有时能画上几个小时不歇,他还给自己定下规矩:一架飞机不画好绝不吃饭。

  “宝贝,翅膀怎么跑到飞机头上去了?”徐勇凌的妈妈看着神情专注的儿子笑着问。

  若有所思的小勇凌歪着脑袋对妈妈说:“长大以后,我要画出最最好看的飞机,也要开飞机!”

  “我走上飞行这条路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我大哥的影响。”徐勇凌对哥哥钦佩之极。他的大哥非常喜欢航空,同样身为军人的父母就给他订了本《航空知识》杂志,他看完后就拿给徐勇凌。有一次,大哥给他画了一张飞机设计草图,飞机的进气道在机身两侧,酷似现在美国的F-16战机,漂亮极了。那时,国内还没有关于F-16的消息,更不要说飞机图片了。从未见过这种飞机外形的徐勇凌,羡慕大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也暗暗发誓要赶上哥哥。他从杂志上找来一架四发螺旋桨客机的图片,就照着一遍遍地摹画,机翼透视的效果总是画不好,他就一遍又一遍地试,直到画好为止。

  小学时,徐勇凌就成了少年宫的美术尖子,他画的飞机还在杭州市少年美术比赛中得过一等奖。可真正看见停在地面的飞机,那还是在笕桥机场参加一次小学生夏令营活动的时候。每名参与活动的学生都被允许进入机舱,体验手握驾驶杆的威风。徐勇凌钻进座舱左摸右看,舍不得离开,最后哭着被老师拽了下来。

  有梦的人离梦想最近。生活中,总有一些与梦想相关的东西来侵扰他的视线。

  一位当飞行员的邻居从部队捎回一架漂亮的飞机模型,送给了徐勇凌,还给他讲许许多多飞行员的故事,着了迷的他像跟屁虫一样追着“偶像”打听这打听那。这位邻居告诉他:飞行员每天训练必须跑一万米。

  对于10岁的小勇凌来说,一万米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可他在心里却暗暗鼓劲:总有一天我能跑完一万米!他甚至天真地认为,只要能跑完一万米,就有希望当飞行员。

  天真的人总是这样,认定了目标就不肯回头。文/田谷华

  国际级功勋试飞员、空军试飞专家、军事理论专家徐勇凌,日前提出“军事飞行学”的学科概念,在航空和军事理论学界引起极大关注。

  青丝染霜、文质彬彬是他留给我的大致印象。在百度键入“徐勇凌”三字,与之相关的链接在电脑上排得长长一串:

  徐勇凌:男,1962年3月生于杭州。现供职于空军指挥学院。照片上的他是一个英俊帅气的空军大校,挺拔伟岸,鹰般的目光显露着超乎常人的锐气。

  1982年首次学习飞行;

  1984年进入空军第六航空学校;

  1987年到四川重庆白市驿学习歼-6飞行;

  1989年到空军试飞团成为一名试飞员;

  1993年前往俄罗斯格罗莫夫参加国际试飞员全科培训;

  1994年正式开始试飞工作;

  2005年到作战部队从事飞行作战与空军战略理论研究;

  2010年调往空军指挥学院从事军事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

  ……

  专业人士把试飞员称为“离死神最近的人”,徐勇凌却在这片特殊的战场中“横劈竖砍”,划出一道道漂亮凌厉的人生弧线。

  试飞涡喷-14,获得国防工业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个人荣立航空工业一等功;试飞歼-10,第一个完成重载荷着陆、最大马赫数、静升限、空中加油、PL-11导弹等重大课目。而488架次的高难课目试飞,也让他成为试飞架次最多的试飞员,空军司令员乔清晨亲自授予他一等功勋章和功勋试飞员证章。徐勇凌还是中央电视台特约军事评论员、空军军事理论专家库成员、中国航空学会高级会员,在国内外军事及科技杂志发表大量技术与军事理论文章,是国内多家学术、科普刊物的专栏作家……

  蓝天叱咤风云,军中屡建奇功。笔者对这个上天能舞剑、下地会弄墨的人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画纸上植下飞天梦

  三月的阳光闪动着温柔的暖意,笔者在空军指挥学院门口与他见面。眼前的徐勇凌,几分平常,几分淡定,就像老战友见面一样,领着我走进不远处的一家茶馆。我们相对而坐,随意地聊着,越随意,却越觉得似乎置身于故事之中。

  5岁是大多数孩子开始梦想的年龄,徐勇凌的飞天梦就从5岁开始。那时,杭州羊坝头95号省军区大院上空,一有战机掠过,活泼好动的徐勇凌就准会趴在阳台上看,有一次他甚至看到了座舱里戴着飞行头盔的叔叔向他招手,令他激动了好一阵子——他梦想着将来也要驾驶“大鸟”驰骋蓝天。

  因痴迷“大鸟”,徐勇凌儿时最开心的事就是拿个小方凳坐在门口涂鸦,一架飞机有时能画上几个小时不歇,他还给自己定下规矩:一架飞机不画好绝不吃饭。

  “宝贝,翅膀怎么跑到飞机头上去了?”徐勇凌的妈妈看着神情专注的儿子笑着问。

  若有所思的小勇凌歪着脑袋对妈妈说:“长大以后,我要画出最最好看的飞机,也要开飞机!”

  “我走上飞行这条路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我大哥的影响。”徐勇凌对哥哥钦佩之极。他的大哥非常喜欢航空,同样身为军人的父母就给他订了本《航空知识》杂志,他看完后就拿给徐勇凌。有一次,大哥给他画了一张飞机设计草图,飞机的进气道在机身两侧,酷似现在美国的F-16战机,漂亮极了。那时,国内还没有关于F-16的消息,更不要说飞机图片了。从未见过这种飞机外形的徐勇凌,羡慕大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也暗暗发誓要赶上哥哥。他从杂志上找来一架四发螺旋桨客机的图片,就照着一遍遍地摹画,机翼透视的效果总是画不好,他就一遍又一遍地试,直到画好为止。

  小学时,徐勇凌就成了少年宫的美术尖子,他画的飞机还在杭州市少年美术比赛中得过一等奖。可真正看见停在地面的飞机,那还是在笕桥机场参加一次小学生夏令营活动的时候。每名参与活动的学生都被允许进入机舱,体验手握驾驶杆的威风。徐勇凌钻进座舱左摸右看,舍不得离开,最后哭着被老师拽了下来。

  有梦的人离梦想最近。生活中,总有一些与梦想相关的东西来侵扰他的视线。

  一位当飞行员的邻居从部队捎回一架漂亮的飞机模型,送给了徐勇凌,还给他讲许许多多飞行员的故事,着了迷的他像跟屁虫一样追着“偶像”打听这打听那。这位邻居告诉他:飞行员每天训练必须跑一万米。

  对于10岁的小勇凌来说,一万米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可他在心里却暗暗鼓劲:总有一天我能跑完一万米!他甚至天真地认为,只要能跑完一万米,就有希望当飞行员。

  天真的人总是这样,认定了目标就不肯回头。

  跑,再跑!13岁那年,徐勇凌终于可以一口气跑完一万米。他的飞天梦犹如黑暗中孕育出的阳光,就要撕破夜幕而出。

  然而,命运有时真像杯中的茶叶,沉浮不定。初中毕业招飞体检,在身高这一关因2厘米之差,让他只有看着梦想咽口水的份儿。

  徐勇凌画飞机可以一画就是5个小时,一次失败又能拿他怎样?

  为了长个子,他开始疯狂地甩单杠、举哑铃、练跳高,甚至“练吃饭”……就在徐勇凌考上重点高中的那年,他的同学葛庆荣招飞录取,当上了万人瞩目的飞行员。在徐勇凌的眼中,葛庆荣的这份荣耀远远超过自己考上重点中学。他舍不得就此放弃,哪怕只是一个遥远的梦。

  高中毕业时,徐勇凌身高终于超过了一米七。

  转眼,招飞的季节又来了,徐勇凌闯过了所有体检关口,可最后由于“名额有限”再一次与梦想擦肩而过。

  两次失败让他欲哭无泪。在那个黑色的七月,希望的曙光又给他绝望中的心带来了些许春意。高考,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北京航空学院。1980年8月的最后一天,全家人都到杭州火车站为徐勇凌送行,这次北上,等待他的将是四年的大学生活。两次“空降”再起飞

  在北航,徐勇凌顺风顺水,品学兼优的他当上了学校美术组组长,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还有幸参加了学校在山东组织的飞行夏令营,每人体验驾驶“解放-5”滑翔12次,徐勇凌居然在第4次滑翔中就完成了漂亮的“着陆”动作,让教练眼前一亮,遂在徐勇凌的飞行日志中勉励他:“将来你会成为一名好飞行员。”

  人生中某一时刻的不幸,冥冥之中总是关联着另一时刻的幸运。较之前两次的“不幸”,徐勇凌这一次绝对碰上了幸运的N次方。

  大学三年级时,徐勇凌再遇招飞,部队负责招飞的军代表到学校摸底,觉得这个小伙子“根红苗壮”,活泼开朗,有思想见地,是块飞行员的料。

  之后的一些小问题都不是问题了——徐勇凌在1994年实现了他的飞天梦。然而,等待他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在航校,徐勇凌的所有课目都是第一个放单飞,同批的28位同学,经过一轮轮淘汰后只剩下三名,其中之一的徐勇凌被分配到了云南某部,并很快参加了超音速编队飞行,之前航校的飞行成绩使他对自己的飞行技术充满了自信。

  机遇与挑战并存,安全与风险同在。超音速编队飞行,双机的距离是最难控制的,飞行速度达到每小时1000多公里,微小的速度差别,都会使双机距离发生巨大变化。没想到在一次飞行中,危险一步步逼近了他。这年,他刚刚24岁,驾驶战斗机还不到两个月。

  “30,队形好的。准备超音!”长机的口令包含着赞许。

  “30”是徐勇凌的编号,听到命令,他连忙答道:“30明白。”因空中飞行经验不足,此时的他不知不觉中紧张了起来。

  继而耳机内又传来了一个口令:“36,开加力!”

  当天同时飞超音速编队的还有其他机组,这口令是其他的长机发出的。

  “30明白。”紧张中徐勇凌竟听错了口令,只一字之差,悲剧就发生了。

  徐勇凌打开发动机的加力后迅速地向长机接近,长机在他的视线中飞速地变大。“坏了!”他竭力地推着操纵杆,想从长机的下面冲过去,可是为时已晚,愤怒的飞机像裁纸刀一样划破天空,只听一声巨响,两机相撞,全部失去了控制。徐勇凌的座舱里尘雾弥漫,飞机快速地旋转下坠,舱外的蓝天白云也在飞速地旋转,当他试图重新操纵飞机时,飞机已经没有任何反应。一时间,巨大的恐惧袭上他的心头,唯一的选择只有弃机跳伞。

  也许只有真正经历过死亡威胁的人,才能感受到那种铭心刻骨的恐惧!从10000米高空直降到8000米,他才成功开伞。死神的威胁、强烈的无助感将他紧紧地包裹,心比身体坠落得还快。降落伞把他带到了一个渺无人烟的山区。他在大山中整整转了8个小时,才被一个放牛娃带出了深山。

  人是安全落地了,心却提到了嗓子眼。回到部队,徐勇凌刚见到身负重伤的长机飞行员朱广才就单膝跪地:“首长,对不起。”朱广才连忙拉起他:“小徐,别怪自己,飞行哪有不出事的!”一旁的政委也向他送来暖心的话:“小徐,你安全回来我们就高兴了,什么都不要想,安心养伤。”

  领导的宽慰和战友的理解更加深了徐勇凌的忧虑感:难道我真的不能飞了?

  一位作家曾经说过,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就是回到故乡。在战场上当一个军人被剥夺了使用武器杀敌的权利,那就几乎宣告了他军事生涯的终结。等待徐勇凌的选择是要么停飞易岗,要么转业回家。按常理,弃机跳伞的飞行员再想上天是不可能了。徐勇凌比谁都清楚,这一次的坠机之后,梦想可能就此夭折。

  事实也是如此,部队领导三天两头做徐勇凌的工作,劝他停飞转岗,可连续十几天下来,政治工作不但没有做通,徐勇凌渴望飞行的愿望却愈发强烈。在请求上级处分的同时,求飞心切的他多次递交了复飞请求。幸运的是,成空副司令员门贵成到部队检查,看了他的复飞请求,很感动,当即拍板:给他一次机会。

  重上蓝天的徐勇凌,不久就把自己变成了四川女婿。蜜月期未满,一纸命令把他调往亚洲最大的试飞基地——西安阎良试飞中心。

  功勋飞行员、专家,其实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同样有。但热血和意志必须服从于理性,必须服从于命令。“飞行就是我的命,希望你能理解我。”徐勇凌回忆起当时给妻子“做工作”的情景,脸上顿时露出孩童般的笑容,似乎又多了份顽皮:“她很善良,绝对支持我。”

  从此,两人分居两地,直到徐勇凌从俄罗斯学习试飞回国后,两口子才得以团聚。

  试飞员妻子对丈夫事业的牵挂,常人很难想象。真是丈夫在天上玩命,妻子在地下揪心。只要飞机轰鸣声一响,她便会自然而然地竖起耳朵;如果天气良好,而飞机声突然停了,她的心就立即悬在了半空。试飞中遇到险情,对试飞员来说是家常便饭。所以试飞员都有一个习惯,每天飞行结束后,无论有什么事,都要先给妻子打电话报个平安。

  20世纪90年代一天,徐勇凌驾驶某型战机刚刚起飞不久,飞机突然燃起大火。机舱内,发电机故障信号灯、液压警告灯……所有刺眼的红灯都鬼使神差般地放着红光,徐勇凌仿佛置身于一个摇摆着的红色“舞厅”之中。此时,飞机两台发动机在空中同时起火。徐勇凌明白,火势是无法控制的,跳伞又成了眼下唯一的选择,因为飞机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为了避开村庄,徐勇凌硬是驾驶着飞机,拖着长长的火龙在空中飞行了42秒。生死关头,徐勇凌用大脑记下了大量的宝贵数据,在飞机即将爆炸的瞬间,徐勇凌猛一拉跳伞把手,终于被强大的动力弹到空中,而他却因为跳伞过晚,腰部严重摔伤,浑身是血的他获救后说的第一句话是:“不要管我,快去看看乡亲们受伤了没有”。

  这次事故是非常特殊的,新机的研制要继续,必须弄清楚事故的真正原因。可是飞机上的记录数据在巨大的冲击下已经全部丢失,只能靠徐勇凌的回忆。凭着他在试飞中养成的敏锐的观察力,他把飞机从起飞到失控整个过程中的数据一点点地从记忆里“掏”出来,为查找事故原因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一次,他不但没有被停飞,还荣立了一等功。

  谁都不是天生的勇者,对于一名成熟的飞行员,每一次成功战胜空中险情,都是一次勇气与技术的升华。

  4个月后,伤愈归队的徐勇凌以一名试飞员应有的雄心与魄力,主动申请试飞曾发生事故的同型飞机。而他也成了我国唯一经历两次弃机跳伞,还继续飞行的试飞员。倡议设立“军事飞行学”学科

  细数今年军队的几件大事,盖茨访华时,我国多用途隐形战斗机歼-20首飞成功,可算其一。而国内国外每每有什么动静,徐勇凌的评论总是适时地出现在媒体上——《歼-20彰显大国战略的行动自由》、《超低空飞行的“祸”与“惑”》、《冷眼解读美国的空军装备发展战略》等等,笔风之犀利、论点之精辟,常被业内业外人士奉为经典。

  徐勇凌阅读了大量的外军军事名著,他以一名试飞员的切身感悟,在国内首次提出“人机界面设计三原则”、“状态控制理论”、“目标跟踪飞行技术”、“等姿态角爬升”、“振荡法改尾旋”、“层板效应理论”、“区间变向理论”、“弱动力飞行理论”、“同盟战争、资源战争、技术战争”等概念和重大理论。

  眼下,许多人尤其是出了点名的人,或多或少受人事的干扰和盛名的拖累,无法静心干工作、搞研究,莫非徐勇凌分身有术?其实,他把下饭馆、进酒吧、打麻将的时间安排在了自己的书房。他奉行着自己的“动物生存哲学”——“早上写作、晚上阅读、白天出去走”,专注而有规律地“研究”着。枯燥了,就练练书法、画几幅画、搞搞篆刻、听听音乐,倒也不亦乐乎。

  徐勇凌对艺术的偏爱其实是贯穿人生每一个阶段的。他善于学习又专注于学习,当飞行员时跟着别人学习篆刻,一个字刻了几百遍。只要他想学就没有学不会的。徐勇凌的博客里展示了他许许多多的艺术作品,就连给妻子照片配的文字都富有诗意——“妻子的爱是我枕上的梦”。

  艺术的力量是无声的,能无限催发人的思维,从而产生极富质感的力量。而徐勇凌近日通过媒体所弹射出的力量,某种程度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2月17日,徐勇凌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提出了“军事飞行学”的学科概念,倡议建立学科。他认为军事飞行人员要具备扎实的工程基础、专业的知识结构和复合型的能力素质;在飞行训练的每个阶段,应有区分清晰的目标,从机制细节入手提高飞行训练效益。

  60年来,空军已发展成为由航空兵、雷达兵、地面防空兵、空降兵、通信兵、电子对抗兵等多兵机种合成、具有信息化条件下攻防兼备作战能力的现代空中力量。这么一支重要的部队,拥有院校、航校十几所,开设了军队政治工作学、军事法学、军事后勤学、军事运筹学、军事社会学等学科,却唯独没有军事飞行学。

  我国的飞行教科书大都是经验总结型的,比如关于特技飞行,内容大致就是基本数据、注意力分配方法及关系位置、动作要领和偏差处置,而国外的书籍上则从动作的基本原理、公式、力与力矩分析等进行计算分析,我们讲的是飞行的“术”,而国外讲的是飞行的“理”。

  徐勇凌之所以提出“军事飞行学”这个概念,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看到了在飞行理论研究中的缺失,而且他认为将飞行技术上升到理论与学术的高度,是提升飞行学科理论品位的唯一途径。飞行员驾驶的航空兵驾驶平台是作战的单元,要使信息化条件下体系对抗的理念回归和落实到如何发挥平台的信息化作战性能上。高技术条件下的未来作战,不是弱化了平台的作用,而是对平台的杀伤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重心从地面向空天转移,空军确立了“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战略思想。那种凭几件新武器以图取得最后胜利的理论,在今天这个时代已经成为过时之论,战争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微观的价值。如果不从微观和细节上了解信息化战争,就不能发挥体系效能。现代信息化空战,绝不是像施放电子干扰、使用传感器和信息交联这么简单的事情。不能以概念式的、大而化之的理论来指挥现代战争。设立“军事飞行学”学科势在必行。

  今天的军事飞行已经是一个庞杂的体系,需要学科支撑。如果建立了军事飞行学学科体系,除飞行驾驶技术之外,关于空战艺术、战术协同配合、体系作战、合同作战,以及空中投送、空中加油、进攻防御等相关空战战术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

  徐勇凌在对学科的未来展望和构想上有着自己的思考:在军事飞行学的学科建设上,我们要更多地借鉴国外的经验,采取拿来主义的方法,大量引进翻译相关文献书籍,这样有助于我们在学科建设的初期,就拥有一个品质较高的基础,这对学科未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取法要上,占位要高,基础要实。

  军事飞行学的学科建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需要做的是建立学术平台,即在空军的基础院校、飞行部队和高端学府建立学科专业,组织编写系统的军事飞行理论教材和学术专著,争取尽快在国家学科目录体系中增设“军事飞行学”学科门类,搭建杂志、网络、论坛等学术交流平台。只有确立了专业学科,军事飞行学才能在学术层面上得到健康发展。“军事飞行学”学科建立的最大好处在于,通过这个核心载体,将飞行相关的学科理论整合在一起,更好地突出其专业特点,不断地研究和发展,使理论的大厦不断增长,最终加以应用。

  古谚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徐勇凌亮出了“捕鱼”技术,可究竟“军事飞行学”学科的路在何方,还要拭目以待。

    (本文来自《军营文化天地》2011年第4期)




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 ... 85225/14599896.html徐勇凌与他的"军事飞行学"
● 文/田谷华

2011年05月10日


  国际级功勋试飞员、空军试飞专家、军事理论专家徐勇凌,日前提出“军事飞行学”的学科概念,在航空和军事理论学界引起极大关注。

  青丝染霜、文质彬彬是他留给我的大致印象。在百度键入“徐勇凌”三字,与之相关的链接在电脑上排得长长一串:

  徐勇凌:男,1962年3月生于杭州。现供职于空军指挥学院。照片上的他是一个英俊帅气的空军大校,挺拔伟岸,鹰般的目光显露着超乎常人的锐气。

  1982年首次学习飞行;

  1984年进入空军第六航空学校;

  1987年到四川重庆白市驿学习歼-6飞行;

  1989年到空军试飞团成为一名试飞员;

  1993年前往俄罗斯格罗莫夫参加国际试飞员全科培训;

  1994年正式开始试飞工作;

  2005年到作战部队从事飞行作战与空军战略理论研究;

  2010年调往空军指挥学院从事军事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

  ……

  专业人士把试飞员称为“离死神最近的人”,徐勇凌却在这片特殊的战场中“横劈竖砍”,划出一道道漂亮凌厉的人生弧线。

  试飞涡喷-14,获得国防工业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个人荣立航空工业一等功;试飞歼-10,第一个完成重载荷着陆、最大马赫数、静升限、空中加油、PL-11导弹等重大课目。而488架次的高难课目试飞,也让他成为试飞架次最多的试飞员,空军司令员乔清晨亲自授予他一等功勋章和功勋试飞员证章。徐勇凌还是中央电视台特约军事评论员、空军军事理论专家库成员、中国航空学会高级会员,在国内外军事及科技杂志发表大量技术与军事理论文章,是国内多家学术、科普刊物的专栏作家……

  蓝天叱咤风云,军中屡建奇功。笔者对这个上天能舞剑、下地会弄墨的人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画纸上植下飞天梦

  三月的阳光闪动着温柔的暖意,笔者在空军指挥学院门口与他见面。眼前的徐勇凌,几分平常,几分淡定,就像老战友见面一样,领着我走进不远处的一家茶馆。我们相对而坐,随意地聊着,越随意,却越觉得似乎置身于故事之中。

  5岁是大多数孩子开始梦想的年龄,徐勇凌的飞天梦就从5岁开始。那时,杭州羊坝头95号省军区大院上空,一有战机掠过,活泼好动的徐勇凌就准会趴在阳台上看,有一次他甚至看到了座舱里戴着飞行头盔的叔叔向他招手,令他激动了好一阵子——他梦想着将来也要驾驶“大鸟”驰骋蓝天。

  因痴迷“大鸟”,徐勇凌儿时最开心的事就是拿个小方凳坐在门口涂鸦,一架飞机有时能画上几个小时不歇,他还给自己定下规矩:一架飞机不画好绝不吃饭。

  “宝贝,翅膀怎么跑到飞机头上去了?”徐勇凌的妈妈看着神情专注的儿子笑着问。

  若有所思的小勇凌歪着脑袋对妈妈说:“长大以后,我要画出最最好看的飞机,也要开飞机!”

  “我走上飞行这条路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我大哥的影响。”徐勇凌对哥哥钦佩之极。他的大哥非常喜欢航空,同样身为军人的父母就给他订了本《航空知识》杂志,他看完后就拿给徐勇凌。有一次,大哥给他画了一张飞机设计草图,飞机的进气道在机身两侧,酷似现在美国的F-16战机,漂亮极了。那时,国内还没有关于F-16的消息,更不要说飞机图片了。从未见过这种飞机外形的徐勇凌,羡慕大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也暗暗发誓要赶上哥哥。他从杂志上找来一架四发螺旋桨客机的图片,就照着一遍遍地摹画,机翼透视的效果总是画不好,他就一遍又一遍地试,直到画好为止。

  小学时,徐勇凌就成了少年宫的美术尖子,他画的飞机还在杭州市少年美术比赛中得过一等奖。可真正看见停在地面的飞机,那还是在笕桥机场参加一次小学生夏令营活动的时候。每名参与活动的学生都被允许进入机舱,体验手握驾驶杆的威风。徐勇凌钻进座舱左摸右看,舍不得离开,最后哭着被老师拽了下来。

  有梦的人离梦想最近。生活中,总有一些与梦想相关的东西来侵扰他的视线。

  一位当飞行员的邻居从部队捎回一架漂亮的飞机模型,送给了徐勇凌,还给他讲许许多多飞行员的故事,着了迷的他像跟屁虫一样追着“偶像”打听这打听那。这位邻居告诉他:飞行员每天训练必须跑一万米。

  对于10岁的小勇凌来说,一万米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可他在心里却暗暗鼓劲:总有一天我能跑完一万米!他甚至天真地认为,只要能跑完一万米,就有希望当飞行员。

  天真的人总是这样,认定了目标就不肯回头。文/田谷华

  国际级功勋试飞员、空军试飞专家、军事理论专家徐勇凌,日前提出“军事飞行学”的学科概念,在航空和军事理论学界引起极大关注。

  青丝染霜、文质彬彬是他留给我的大致印象。在百度键入“徐勇凌”三字,与之相关的链接在电脑上排得长长一串:

  徐勇凌:男,1962年3月生于杭州。现供职于空军指挥学院。照片上的他是一个英俊帅气的空军大校,挺拔伟岸,鹰般的目光显露着超乎常人的锐气。

  1982年首次学习飞行;

  1984年进入空军第六航空学校;

  1987年到四川重庆白市驿学习歼-6飞行;

  1989年到空军试飞团成为一名试飞员;

  1993年前往俄罗斯格罗莫夫参加国际试飞员全科培训;

  1994年正式开始试飞工作;

  2005年到作战部队从事飞行作战与空军战略理论研究;

  2010年调往空军指挥学院从事军事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

  ……

  专业人士把试飞员称为“离死神最近的人”,徐勇凌却在这片特殊的战场中“横劈竖砍”,划出一道道漂亮凌厉的人生弧线。

  试飞涡喷-14,获得国防工业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个人荣立航空工业一等功;试飞歼-10,第一个完成重载荷着陆、最大马赫数、静升限、空中加油、PL-11导弹等重大课目。而488架次的高难课目试飞,也让他成为试飞架次最多的试飞员,空军司令员乔清晨亲自授予他一等功勋章和功勋试飞员证章。徐勇凌还是中央电视台特约军事评论员、空军军事理论专家库成员、中国航空学会高级会员,在国内外军事及科技杂志发表大量技术与军事理论文章,是国内多家学术、科普刊物的专栏作家……

  蓝天叱咤风云,军中屡建奇功。笔者对这个上天能舞剑、下地会弄墨的人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画纸上植下飞天梦

  三月的阳光闪动着温柔的暖意,笔者在空军指挥学院门口与他见面。眼前的徐勇凌,几分平常,几分淡定,就像老战友见面一样,领着我走进不远处的一家茶馆。我们相对而坐,随意地聊着,越随意,却越觉得似乎置身于故事之中。

  5岁是大多数孩子开始梦想的年龄,徐勇凌的飞天梦就从5岁开始。那时,杭州羊坝头95号省军区大院上空,一有战机掠过,活泼好动的徐勇凌就准会趴在阳台上看,有一次他甚至看到了座舱里戴着飞行头盔的叔叔向他招手,令他激动了好一阵子——他梦想着将来也要驾驶“大鸟”驰骋蓝天。

  因痴迷“大鸟”,徐勇凌儿时最开心的事就是拿个小方凳坐在门口涂鸦,一架飞机有时能画上几个小时不歇,他还给自己定下规矩:一架飞机不画好绝不吃饭。

  “宝贝,翅膀怎么跑到飞机头上去了?”徐勇凌的妈妈看着神情专注的儿子笑着问。

  若有所思的小勇凌歪着脑袋对妈妈说:“长大以后,我要画出最最好看的飞机,也要开飞机!”

  “我走上飞行这条路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我大哥的影响。”徐勇凌对哥哥钦佩之极。他的大哥非常喜欢航空,同样身为军人的父母就给他订了本《航空知识》杂志,他看完后就拿给徐勇凌。有一次,大哥给他画了一张飞机设计草图,飞机的进气道在机身两侧,酷似现在美国的F-16战机,漂亮极了。那时,国内还没有关于F-16的消息,更不要说飞机图片了。从未见过这种飞机外形的徐勇凌,羡慕大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也暗暗发誓要赶上哥哥。他从杂志上找来一架四发螺旋桨客机的图片,就照着一遍遍地摹画,机翼透视的效果总是画不好,他就一遍又一遍地试,直到画好为止。

  小学时,徐勇凌就成了少年宫的美术尖子,他画的飞机还在杭州市少年美术比赛中得过一等奖。可真正看见停在地面的飞机,那还是在笕桥机场参加一次小学生夏令营活动的时候。每名参与活动的学生都被允许进入机舱,体验手握驾驶杆的威风。徐勇凌钻进座舱左摸右看,舍不得离开,最后哭着被老师拽了下来。

  有梦的人离梦想最近。生活中,总有一些与梦想相关的东西来侵扰他的视线。

  一位当飞行员的邻居从部队捎回一架漂亮的飞机模型,送给了徐勇凌,还给他讲许许多多飞行员的故事,着了迷的他像跟屁虫一样追着“偶像”打听这打听那。这位邻居告诉他:飞行员每天训练必须跑一万米。

  对于10岁的小勇凌来说,一万米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可他在心里却暗暗鼓劲:总有一天我能跑完一万米!他甚至天真地认为,只要能跑完一万米,就有希望当飞行员。

  天真的人总是这样,认定了目标就不肯回头。

  跑,再跑!13岁那年,徐勇凌终于可以一口气跑完一万米。他的飞天梦犹如黑暗中孕育出的阳光,就要撕破夜幕而出。

  然而,命运有时真像杯中的茶叶,沉浮不定。初中毕业招飞体检,在身高这一关因2厘米之差,让他只有看着梦想咽口水的份儿。

  徐勇凌画飞机可以一画就是5个小时,一次失败又能拿他怎样?

  为了长个子,他开始疯狂地甩单杠、举哑铃、练跳高,甚至“练吃饭”……就在徐勇凌考上重点高中的那年,他的同学葛庆荣招飞录取,当上了万人瞩目的飞行员。在徐勇凌的眼中,葛庆荣的这份荣耀远远超过自己考上重点中学。他舍不得就此放弃,哪怕只是一个遥远的梦。

  高中毕业时,徐勇凌身高终于超过了一米七。

  转眼,招飞的季节又来了,徐勇凌闯过了所有体检关口,可最后由于“名额有限”再一次与梦想擦肩而过。

  两次失败让他欲哭无泪。在那个黑色的七月,希望的曙光又给他绝望中的心带来了些许春意。高考,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北京航空学院。1980年8月的最后一天,全家人都到杭州火车站为徐勇凌送行,这次北上,等待他的将是四年的大学生活。两次“空降”再起飞

  在北航,徐勇凌顺风顺水,品学兼优的他当上了学校美术组组长,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还有幸参加了学校在山东组织的飞行夏令营,每人体验驾驶“解放-5”滑翔12次,徐勇凌居然在第4次滑翔中就完成了漂亮的“着陆”动作,让教练眼前一亮,遂在徐勇凌的飞行日志中勉励他:“将来你会成为一名好飞行员。”

  人生中某一时刻的不幸,冥冥之中总是关联着另一时刻的幸运。较之前两次的“不幸”,徐勇凌这一次绝对碰上了幸运的N次方。

  大学三年级时,徐勇凌再遇招飞,部队负责招飞的军代表到学校摸底,觉得这个小伙子“根红苗壮”,活泼开朗,有思想见地,是块飞行员的料。

  之后的一些小问题都不是问题了——徐勇凌在1994年实现了他的飞天梦。然而,等待他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在航校,徐勇凌的所有课目都是第一个放单飞,同批的28位同学,经过一轮轮淘汰后只剩下三名,其中之一的徐勇凌被分配到了云南某部,并很快参加了超音速编队飞行,之前航校的飞行成绩使他对自己的飞行技术充满了自信。

  机遇与挑战并存,安全与风险同在。超音速编队飞行,双机的距离是最难控制的,飞行速度达到每小时1000多公里,微小的速度差别,都会使双机距离发生巨大变化。没想到在一次飞行中,危险一步步逼近了他。这年,他刚刚24岁,驾驶战斗机还不到两个月。

  “30,队形好的。准备超音!”长机的口令包含着赞许。

  “30”是徐勇凌的编号,听到命令,他连忙答道:“30明白。”因空中飞行经验不足,此时的他不知不觉中紧张了起来。

  继而耳机内又传来了一个口令:“36,开加力!”

  当天同时飞超音速编队的还有其他机组,这口令是其他的长机发出的。

  “30明白。”紧张中徐勇凌竟听错了口令,只一字之差,悲剧就发生了。

  徐勇凌打开发动机的加力后迅速地向长机接近,长机在他的视线中飞速地变大。“坏了!”他竭力地推着操纵杆,想从长机的下面冲过去,可是为时已晚,愤怒的飞机像裁纸刀一样划破天空,只听一声巨响,两机相撞,全部失去了控制。徐勇凌的座舱里尘雾弥漫,飞机快速地旋转下坠,舱外的蓝天白云也在飞速地旋转,当他试图重新操纵飞机时,飞机已经没有任何反应。一时间,巨大的恐惧袭上他的心头,唯一的选择只有弃机跳伞。

  也许只有真正经历过死亡威胁的人,才能感受到那种铭心刻骨的恐惧!从10000米高空直降到8000米,他才成功开伞。死神的威胁、强烈的无助感将他紧紧地包裹,心比身体坠落得还快。降落伞把他带到了一个渺无人烟的山区。他在大山中整整转了8个小时,才被一个放牛娃带出了深山。

  人是安全落地了,心却提到了嗓子眼。回到部队,徐勇凌刚见到身负重伤的长机飞行员朱广才就单膝跪地:“首长,对不起。”朱广才连忙拉起他:“小徐,别怪自己,飞行哪有不出事的!”一旁的政委也向他送来暖心的话:“小徐,你安全回来我们就高兴了,什么都不要想,安心养伤。”

  领导的宽慰和战友的理解更加深了徐勇凌的忧虑感:难道我真的不能飞了?

  一位作家曾经说过,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就是回到故乡。在战场上当一个军人被剥夺了使用武器杀敌的权利,那就几乎宣告了他军事生涯的终结。等待徐勇凌的选择是要么停飞易岗,要么转业回家。按常理,弃机跳伞的飞行员再想上天是不可能了。徐勇凌比谁都清楚,这一次的坠机之后,梦想可能就此夭折。

  事实也是如此,部队领导三天两头做徐勇凌的工作,劝他停飞转岗,可连续十几天下来,政治工作不但没有做通,徐勇凌渴望飞行的愿望却愈发强烈。在请求上级处分的同时,求飞心切的他多次递交了复飞请求。幸运的是,成空副司令员门贵成到部队检查,看了他的复飞请求,很感动,当即拍板:给他一次机会。

  重上蓝天的徐勇凌,不久就把自己变成了四川女婿。蜜月期未满,一纸命令把他调往亚洲最大的试飞基地——西安阎良试飞中心。

  功勋飞行员、专家,其实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同样有。但热血和意志必须服从于理性,必须服从于命令。“飞行就是我的命,希望你能理解我。”徐勇凌回忆起当时给妻子“做工作”的情景,脸上顿时露出孩童般的笑容,似乎又多了份顽皮:“她很善良,绝对支持我。”

  从此,两人分居两地,直到徐勇凌从俄罗斯学习试飞回国后,两口子才得以团聚。

  试飞员妻子对丈夫事业的牵挂,常人很难想象。真是丈夫在天上玩命,妻子在地下揪心。只要飞机轰鸣声一响,她便会自然而然地竖起耳朵;如果天气良好,而飞机声突然停了,她的心就立即悬在了半空。试飞中遇到险情,对试飞员来说是家常便饭。所以试飞员都有一个习惯,每天飞行结束后,无论有什么事,都要先给妻子打电话报个平安。

  20世纪90年代一天,徐勇凌驾驶某型战机刚刚起飞不久,飞机突然燃起大火。机舱内,发电机故障信号灯、液压警告灯……所有刺眼的红灯都鬼使神差般地放着红光,徐勇凌仿佛置身于一个摇摆着的红色“舞厅”之中。此时,飞机两台发动机在空中同时起火。徐勇凌明白,火势是无法控制的,跳伞又成了眼下唯一的选择,因为飞机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为了避开村庄,徐勇凌硬是驾驶着飞机,拖着长长的火龙在空中飞行了42秒。生死关头,徐勇凌用大脑记下了大量的宝贵数据,在飞机即将爆炸的瞬间,徐勇凌猛一拉跳伞把手,终于被强大的动力弹到空中,而他却因为跳伞过晚,腰部严重摔伤,浑身是血的他获救后说的第一句话是:“不要管我,快去看看乡亲们受伤了没有”。

  这次事故是非常特殊的,新机的研制要继续,必须弄清楚事故的真正原因。可是飞机上的记录数据在巨大的冲击下已经全部丢失,只能靠徐勇凌的回忆。凭着他在试飞中养成的敏锐的观察力,他把飞机从起飞到失控整个过程中的数据一点点地从记忆里“掏”出来,为查找事故原因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一次,他不但没有被停飞,还荣立了一等功。

  谁都不是天生的勇者,对于一名成熟的飞行员,每一次成功战胜空中险情,都是一次勇气与技术的升华。

  4个月后,伤愈归队的徐勇凌以一名试飞员应有的雄心与魄力,主动申请试飞曾发生事故的同型飞机。而他也成了我国唯一经历两次弃机跳伞,还继续飞行的试飞员。倡议设立“军事飞行学”学科

  细数今年军队的几件大事,盖茨访华时,我国多用途隐形战斗机歼-20首飞成功,可算其一。而国内国外每每有什么动静,徐勇凌的评论总是适时地出现在媒体上——《歼-20彰显大国战略的行动自由》、《超低空飞行的“祸”与“惑”》、《冷眼解读美国的空军装备发展战略》等等,笔风之犀利、论点之精辟,常被业内业外人士奉为经典。

  徐勇凌阅读了大量的外军军事名著,他以一名试飞员的切身感悟,在国内首次提出“人机界面设计三原则”、“状态控制理论”、“目标跟踪飞行技术”、“等姿态角爬升”、“振荡法改尾旋”、“层板效应理论”、“区间变向理论”、“弱动力飞行理论”、“同盟战争、资源战争、技术战争”等概念和重大理论。

  眼下,许多人尤其是出了点名的人,或多或少受人事的干扰和盛名的拖累,无法静心干工作、搞研究,莫非徐勇凌分身有术?其实,他把下饭馆、进酒吧、打麻将的时间安排在了自己的书房。他奉行着自己的“动物生存哲学”——“早上写作、晚上阅读、白天出去走”,专注而有规律地“研究”着。枯燥了,就练练书法、画几幅画、搞搞篆刻、听听音乐,倒也不亦乐乎。

  徐勇凌对艺术的偏爱其实是贯穿人生每一个阶段的。他善于学习又专注于学习,当飞行员时跟着别人学习篆刻,一个字刻了几百遍。只要他想学就没有学不会的。徐勇凌的博客里展示了他许许多多的艺术作品,就连给妻子照片配的文字都富有诗意——“妻子的爱是我枕上的梦”。

  艺术的力量是无声的,能无限催发人的思维,从而产生极富质感的力量。而徐勇凌近日通过媒体所弹射出的力量,某种程度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2月17日,徐勇凌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提出了“军事飞行学”的学科概念,倡议建立学科。他认为军事飞行人员要具备扎实的工程基础、专业的知识结构和复合型的能力素质;在飞行训练的每个阶段,应有区分清晰的目标,从机制细节入手提高飞行训练效益。

  60年来,空军已发展成为由航空兵、雷达兵、地面防空兵、空降兵、通信兵、电子对抗兵等多兵机种合成、具有信息化条件下攻防兼备作战能力的现代空中力量。这么一支重要的部队,拥有院校、航校十几所,开设了军队政治工作学、军事法学、军事后勤学、军事运筹学、军事社会学等学科,却唯独没有军事飞行学。

  我国的飞行教科书大都是经验总结型的,比如关于特技飞行,内容大致就是基本数据、注意力分配方法及关系位置、动作要领和偏差处置,而国外的书籍上则从动作的基本原理、公式、力与力矩分析等进行计算分析,我们讲的是飞行的“术”,而国外讲的是飞行的“理”。

  徐勇凌之所以提出“军事飞行学”这个概念,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看到了在飞行理论研究中的缺失,而且他认为将飞行技术上升到理论与学术的高度,是提升飞行学科理论品位的唯一途径。飞行员驾驶的航空兵驾驶平台是作战的单元,要使信息化条件下体系对抗的理念回归和落实到如何发挥平台的信息化作战性能上。高技术条件下的未来作战,不是弱化了平台的作用,而是对平台的杀伤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重心从地面向空天转移,空军确立了“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战略思想。那种凭几件新武器以图取得最后胜利的理论,在今天这个时代已经成为过时之论,战争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微观的价值。如果不从微观和细节上了解信息化战争,就不能发挥体系效能。现代信息化空战,绝不是像施放电子干扰、使用传感器和信息交联这么简单的事情。不能以概念式的、大而化之的理论来指挥现代战争。设立“军事飞行学”学科势在必行。

  今天的军事飞行已经是一个庞杂的体系,需要学科支撑。如果建立了军事飞行学学科体系,除飞行驾驶技术之外,关于空战艺术、战术协同配合、体系作战、合同作战,以及空中投送、空中加油、进攻防御等相关空战战术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

  徐勇凌在对学科的未来展望和构想上有着自己的思考:在军事飞行学的学科建设上,我们要更多地借鉴国外的经验,采取拿来主义的方法,大量引进翻译相关文献书籍,这样有助于我们在学科建设的初期,就拥有一个品质较高的基础,这对学科未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取法要上,占位要高,基础要实。

  军事飞行学的学科建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需要做的是建立学术平台,即在空军的基础院校、飞行部队和高端学府建立学科专业,组织编写系统的军事飞行理论教材和学术专著,争取尽快在国家学科目录体系中增设“军事飞行学”学科门类,搭建杂志、网络、论坛等学术交流平台。只有确立了专业学科,军事飞行学才能在学术层面上得到健康发展。“军事飞行学”学科建立的最大好处在于,通过这个核心载体,将飞行相关的学科理论整合在一起,更好地突出其专业特点,不断地研究和发展,使理论的大厦不断增长,最终加以应用。

  古谚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徐勇凌亮出了“捕鱼”技术,可究竟“军事飞行学”学科的路在何方,还要拭目以待。

    (本文来自《军营文化天地》2011年第4期)




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 ... 85225/14599896.html
飞行精英!
文章有点颠三倒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