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养晦”之后必将“有所作为”,惩罚台独的战争即将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9:52:47
韬光养晦思想是邓小平针对1990年前后的国际局势提出来。面对东欧巨变、社会主义阵营瓦解而出现的不稳定形势,邓小平同志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在中国在中国更进一步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学习所有科学理论一样,必须全面的学习,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别有用心的歪曲。

小平同志提出的“韬光养晦”,是面对上世纪90年代复杂的国际形式提出的国策,其基本内容是:

一、 坚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的方针
当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一时受到严重挫折的情况下,针对当时的严峻形势,邓小平及时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的方针。
邓小平一再告诫全党,对形势的分析要坚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待国际形势。通过冷静观察,他认为“现在的问题不是苏联的旗帜倒不倒,苏联肯定要乱,而是中国的旗帜倒不倒”。(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0页。),中国继续“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谁也压不垮我们。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1页。)其次是要“认真地真正地把改革开放搞下去。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希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0页。)

二、将永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作为一项根本国策
90年代初,当世界格局从美苏对抗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不甘心退出国际政治舞台,特别是个别西方大国打着“人权”的幌子,对别国横加干涉,指手划脚,甚至不惜采用制裁与遏制等方式以达到他们控制其他国家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中小国家,认识到中国在多极世界中的重要地位,要求中国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起领导作用。面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告诫其他中央领导同志说:“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3页。)邓小平之所以把不当头作为一项根本国策,这是因为他认为:第一,中国的力量不允许,“这个头我们当不起”。(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3页。)第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各国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国的党、各国的人民,由他们自己去寻找道路,去探索、去解决问题,不能由别的党充当老子党,去发号施令。我们反对人家对我们发号施令,我们也决不能对人家发号施令”。(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79页。)
邓小平在将永不当头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的同时,又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他认为,中国的战略重点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应放在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上,不要过多地介入国际争端或追求过高的国际目标,在国际舞台上“不扛旗、不当头、不称霸”,不事张扬,少说多干。
但是,韬光养晦绝不等同于单纯的防守退却或被动应付,也不意味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无所作为,而是要有所作为。邓小平强调要积极推动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准则”。(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0页。)他认为这样既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又可使我们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
由此可见,邓小平的永不当头、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方针,不是相互矛盾的不同概念,而是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两个密切联系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三、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中国也受到一定影响。面对这种变化,国内理论界一些同志产生了“举旗子”,以保持社会主义“纯洁性”的想法。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及时总结了历史经验,明确提出了“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3页。)的方针。他认为我们采取这个方针, 一是因为一个国家和民族,走什么样的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是该国的内政和人民自己的选择,任何国家无权指责,更无权干涉。历史的经验证明,“别国的社会制度如何我们管不了”。(注:《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360页。)因此我们要少管别人的事,要做到“不随便批评别人, 指责别人,过头的话不要讲,过头的事不要做”。(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0页。)坚持同所有国家都来往,其根本原因就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加速我国科技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韬光养晦”的意义是为我们制定了应付国际形势变化的一系列战略和策略方针,成功地解决了对外关系中遇到的难题,促进了外部环境中不利因素向有利方面转化,其目的是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我们必须同时注意到“韬光养晦”在处理国际关系中,同样强调坚决抵制西方的制裁和干涉,维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89年春夏之交在北京发生的政治风波以及其后不久发生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欣喜若狂。他们不遗余力地对我国施加压力,亟欲压我步苏联、东欧的后尘,放弃社会主义道路。面对“黑云压城城欲摧”的严峻形势,邓小平以战略家的伟大气魄,高瞻远瞩地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紧密结合,表现了高超的斗争艺术。例如面对西方制裁中国的压力和威胁,他对内一方面要求我们“要顶住这股逆流,旗帜要鲜明”。(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11页。)“要维护我们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绝不示弱”。(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0页。)另一方面,他又指出,“尽管西方七国制裁我们”,我们仍然要“同美国继续打交道,搞好关系;同日本、欧洲国家也继续打交道,搞好关系”。(注:《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359页。)他反复强调这一方针不能因为这一风波而动摇。对外, 他一方面严厉批驳西方对我国内政的干涉,指出“搞强权政治的国家根本就没有资格讲人权”,(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48页。)严正表示“中国吓不倒”,(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6页。)“世界上最不怕孤立,最不怕封锁,最不怕制裁的就是中国”,(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9页。)“中国永远不会接受别人干涉内政”。(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9页。)另一方面,他又告诉西方政治家,现在“唯一的出路,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五项原则基础上和平共处,相互合作,而不是干涉别国内政,挑起别国内乱”。(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1页。)

由此看出,“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是新时期我们处理国际关系的两手,不能偏废一方。

“韬光养晦”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上的原则,在维护我国主权这个问题上,小平同志实际上是持坚定的强硬立场的。

大陆方面的对台政策,起初是和对美关系交织在一起的,自尼克松访化华后,中美恢复正常的外交关系即进入实质性谈判阶段。

1977年1月20日,民主党人卡特出任美国第39届总统,他上任后不久就表示:“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将以上海公报为指导,我们政策的目标是美中关系正常化。”8月份,卡特派出自己的得力助手美国国务卿万斯访华。

1977年8月24日,邓小平接见并宴请万斯,邓小平说:“我们历来都说,我们两国之间存在着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台湾问题。国务卿先生提出的关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方案,比我们签订上海公报后的探讨不是前进了,而是后退了。”“你们这个方案,集中起来就是两个问题。第一,你们实际上要我们承担不用武力解放台湾的义务,实际上还是干涉中国的内政。第二,你们提出不挂牌子的‘大使馆’,实际上是倒联络处的翻版。我们对这个方案是不能同意的。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别人不能干涉。我们准备按3个条件实现中美建交以后,在没有美国参与的条件下,力求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不排除用武力解决。”

8月26日,万斯返回美国。万斯访华没有达到预定的目的,但却有助于卡特政府了解中国对台湾问题的坚定立场,迫使美国重新考虑对华对台政策。

1978年1月7日,邓小平在接见美国参众两院议员代表团时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中国“两手”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他说:“解决台湾问题就是两只手,两种方式都不能排除。力争用右手争取和平解放,用右手大概力量要大一些,实在不行,还得用左手,即军事手段。我们在这方面不可能有什么灵活性。要说灵活性,就是我们可以等。”邓小平的这一表态,彻底打消了美国坚持中国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幻想。

1978年5月21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南门接待厅会见了布热津斯基,针对布热津斯基要求中国承诺只能用和平方式解决,邓小平坚定地指出:“我们说不行。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其他国家无权干涉。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解决台湾问题,那是中国自己的事。”“你们要表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希望,这可以,你们可以说你们的话。但我们也要表示我们的立场,即中国人民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解放台湾,是中国人自己的事。”

1981年1月4日,邓小平在《发展中美关系的原则立场》中指出,“..............像台湾这样的问题,........吞不下去,不会吞下去的。如果真的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台湾问题迫使中美关系倒退的话,中国不会吞下去。中国肯定要做出相应的反应。我们说中美关系停滞不好,倒退更不好,但是一旦发生某种事情迫使我们的关系倒退的话,我们也只能正视现实。至于倒退到什么程度,那要看导致倒退的来势如何。这种话说多了并不好,但要明确一点,即在台湾问题上如果需要中美关系倒退的话,中国只能面对现实,不会像美国有些人所说的那样,中国出于反对苏联的战略会把台湾问题吞下去,这不可能。”
香港问题,也是小平同志维护主权的典范事例。1982年9月23日,撒切尔夫人访华,中英两国围绕香港前途的谈判正式开始了。这时候,号称"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刚刚打胜了马岛战争,从阿根廷军队手中夺过两国争议多年的马尔维纳斯群岛。这一仗不仅打出了英国的威风,使世界对英国刮目相看,也大大提高了撒切尔夫人在国内的威望和国际上的影响。英国首相与中国总理就香港问题举行会谈时,英国首相首先阐述英国立场,强调"有关香港的三个条约在国际法上仍然有效",只可通过协商加以修订,不可单方面予以废除。她说,假如现在实行或宣布对香港治权做出重大改变,则港人信心大失,香港繁荣不保。
撒切尔夫人同邓小平会晤时,坚持"三个条约有效"论,提议如果中国同意,1997年后由英国继续管制香港,她愿意"考虑向议会提议以令中国满意的方式处理整个主权问题。"
撒切尔夫人的这两张牌,前者为虚,后者为实。她早就知道,要想保住英国对香港的主权是不可能的,她之所以要坚持三个条约依然有效,不过是想以此压中国让步,同意英国继续统治香港,玩所谓的"以主权换治权"的把戏。
针对撒切尔夫人的言论,邓小平明确表明,中国要解决的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主权问题,双方要就香港归还中国达成协议;二是1997年中国恢复行使主权后对香港采取的政策,也就是如何管理香港;三是从现在起到1997年15年中的安排,也就是双方如何合作为中国恢复行使主权创造条件。这三者构成香港主权回归的完整意义。
接着,邓小平坦率地指出,主权问题是不能谈判的,1997年中国要收回香港,这是谈判的前提。从1842年英国占领香港至今,已经整整 14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经33年,到1997年就是48年。我们不是满清政府,不是李鸿章,如果到时还不收回,就无法向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交待。
邓小平随即阐述了中国以"一国两制"解决香港问题的构想,并指出中国政府会制定出收回香港后实行的、能为香港人民和在香港的其它投资者首先是英国所接受的政策。
撒切尔夫人不怀善意地问:"要是谈判不成功怎么办呢?"
邓小平告诉撒切尔夫人,中国政府在作出要收回香港的决策时,已估计到了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他意味深长地说,如果在15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中国将被迫重新考虑收回香港的时间和方式,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么中国政府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
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举行的这场会谈,比预定的一个半小时多出了50分钟。撒切尔夫人走出来时,脸色凝重。忽然,她一脚踩空,跪倒在地上。
幸好走在她身旁的英国驻华大使柯利达、港督尤德等急忙上前把她扶起,但这件事立刻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强硬的撒切尔夫人碰上了对手。
但是,撒切尔夫人在27日于香港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却继续坚持她的"三个条约有效论",这遭到了香港中文大学和理工学院两校学生的抗议。
面对中方毫不动摇的立场和谈判停滞的情况,撒切尔夫人焦躁不安,她在1983年1月 28日首相府召开的谈判小组工作会议上,竟提出如下建议:如果谈判不能进展,在短时间内让香港独立或自治,像当年在新加坡做的;亦可考虑在联合国主持下就香港问题举行全民投票,由当地居民公决。但英方很快获悉,中国关于香港前途的建议案行将拟就,有可能提交预定于 6月份召开的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届时可能出现令英方无法回避的严重事态!
同年3月9日,撒切尔在首相府会议后终于露出了妥协之态,致函中国总理说,英国不反对中国以其对香港主权的立场进行谈判。
通过上述事例可以看出,在维护主权这个问题上,小平同志的原则是“主权问题是不容谈判的”,根本不是什么“韬光养晦”!
目前,台独分子和国外反华、仇华实力沆瀣一气,肆意挑战我国主权,在此复杂的政治环境下,我们必须全面领会“韬光养晦”的全部含义,必须牢记“主权问题不容谈判”、“解决台湾问题就是两只手,两种方式都不能排除。力争用右手争取和平解放,用右手大概力量要大一些,实在不行,还得用左手,即军事手段。我们在这方面不可能有什么灵活性”、“中国人民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解放台湾,是中国人自己的事”!韬光养晦思想是邓小平针对1990年前后的国际局势提出来。面对东欧巨变、社会主义阵营瓦解而出现的不稳定形势,邓小平同志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在中国在中国更进一步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学习所有科学理论一样,必须全面的学习,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别有用心的歪曲。

小平同志提出的“韬光养晦”,是面对上世纪90年代复杂的国际形式提出的国策,其基本内容是:

一、 坚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的方针
当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一时受到严重挫折的情况下,针对当时的严峻形势,邓小平及时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的方针。
邓小平一再告诫全党,对形势的分析要坚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待国际形势。通过冷静观察,他认为“现在的问题不是苏联的旗帜倒不倒,苏联肯定要乱,而是中国的旗帜倒不倒”。(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0页。),中国继续“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谁也压不垮我们。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1页。)其次是要“认真地真正地把改革开放搞下去。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希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0页。)

二、将永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作为一项根本国策
90年代初,当世界格局从美苏对抗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不甘心退出国际政治舞台,特别是个别西方大国打着“人权”的幌子,对别国横加干涉,指手划脚,甚至不惜采用制裁与遏制等方式以达到他们控制其他国家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中小国家,认识到中国在多极世界中的重要地位,要求中国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起领导作用。面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告诫其他中央领导同志说:“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3页。)邓小平之所以把不当头作为一项根本国策,这是因为他认为:第一,中国的力量不允许,“这个头我们当不起”。(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3页。)第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各国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国的党、各国的人民,由他们自己去寻找道路,去探索、去解决问题,不能由别的党充当老子党,去发号施令。我们反对人家对我们发号施令,我们也决不能对人家发号施令”。(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79页。)
邓小平在将永不当头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的同时,又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他认为,中国的战略重点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应放在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上,不要过多地介入国际争端或追求过高的国际目标,在国际舞台上“不扛旗、不当头、不称霸”,不事张扬,少说多干。
但是,韬光养晦绝不等同于单纯的防守退却或被动应付,也不意味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无所作为,而是要有所作为。邓小平强调要积极推动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准则”。(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0页。)他认为这样既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又可使我们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
由此可见,邓小平的永不当头、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方针,不是相互矛盾的不同概念,而是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两个密切联系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三、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中国也受到一定影响。面对这种变化,国内理论界一些同志产生了“举旗子”,以保持社会主义“纯洁性”的想法。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及时总结了历史经验,明确提出了“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3页。)的方针。他认为我们采取这个方针, 一是因为一个国家和民族,走什么样的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是该国的内政和人民自己的选择,任何国家无权指责,更无权干涉。历史的经验证明,“别国的社会制度如何我们管不了”。(注:《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360页。)因此我们要少管别人的事,要做到“不随便批评别人, 指责别人,过头的话不要讲,过头的事不要做”。(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0页。)坚持同所有国家都来往,其根本原因就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加速我国科技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韬光养晦”的意义是为我们制定了应付国际形势变化的一系列战略和策略方针,成功地解决了对外关系中遇到的难题,促进了外部环境中不利因素向有利方面转化,其目的是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我们必须同时注意到“韬光养晦”在处理国际关系中,同样强调坚决抵制西方的制裁和干涉,维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89年春夏之交在北京发生的政治风波以及其后不久发生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欣喜若狂。他们不遗余力地对我国施加压力,亟欲压我步苏联、东欧的后尘,放弃社会主义道路。面对“黑云压城城欲摧”的严峻形势,邓小平以战略家的伟大气魄,高瞻远瞩地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紧密结合,表现了高超的斗争艺术。例如面对西方制裁中国的压力和威胁,他对内一方面要求我们“要顶住这股逆流,旗帜要鲜明”。(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11页。)“要维护我们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绝不示弱”。(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0页。)另一方面,他又指出,“尽管西方七国制裁我们”,我们仍然要“同美国继续打交道,搞好关系;同日本、欧洲国家也继续打交道,搞好关系”。(注:《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359页。)他反复强调这一方针不能因为这一风波而动摇。对外, 他一方面严厉批驳西方对我国内政的干涉,指出“搞强权政治的国家根本就没有资格讲人权”,(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48页。)严正表示“中国吓不倒”,(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6页。)“世界上最不怕孤立,最不怕封锁,最不怕制裁的就是中国”,(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9页。)“中国永远不会接受别人干涉内政”。(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9页。)另一方面,他又告诉西方政治家,现在“唯一的出路,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五项原则基础上和平共处,相互合作,而不是干涉别国内政,挑起别国内乱”。(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1页。)

由此看出,“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是新时期我们处理国际关系的两手,不能偏废一方。

“韬光养晦”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上的原则,在维护我国主权这个问题上,小平同志实际上是持坚定的强硬立场的。

大陆方面的对台政策,起初是和对美关系交织在一起的,自尼克松访化华后,中美恢复正常的外交关系即进入实质性谈判阶段。

1977年1月20日,民主党人卡特出任美国第39届总统,他上任后不久就表示:“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将以上海公报为指导,我们政策的目标是美中关系正常化。”8月份,卡特派出自己的得力助手美国国务卿万斯访华。

1977年8月24日,邓小平接见并宴请万斯,邓小平说:“我们历来都说,我们两国之间存在着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台湾问题。国务卿先生提出的关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方案,比我们签订上海公报后的探讨不是前进了,而是后退了。”“你们这个方案,集中起来就是两个问题。第一,你们实际上要我们承担不用武力解放台湾的义务,实际上还是干涉中国的内政。第二,你们提出不挂牌子的‘大使馆’,实际上是倒联络处的翻版。我们对这个方案是不能同意的。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别人不能干涉。我们准备按3个条件实现中美建交以后,在没有美国参与的条件下,力求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不排除用武力解决。”

8月26日,万斯返回美国。万斯访华没有达到预定的目的,但却有助于卡特政府了解中国对台湾问题的坚定立场,迫使美国重新考虑对华对台政策。

1978年1月7日,邓小平在接见美国参众两院议员代表团时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中国“两手”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他说:“解决台湾问题就是两只手,两种方式都不能排除。力争用右手争取和平解放,用右手大概力量要大一些,实在不行,还得用左手,即军事手段。我们在这方面不可能有什么灵活性。要说灵活性,就是我们可以等。”邓小平的这一表态,彻底打消了美国坚持中国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幻想。

1978年5月21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南门接待厅会见了布热津斯基,针对布热津斯基要求中国承诺只能用和平方式解决,邓小平坚定地指出:“我们说不行。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其他国家无权干涉。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解决台湾问题,那是中国自己的事。”“你们要表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希望,这可以,你们可以说你们的话。但我们也要表示我们的立场,即中国人民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解放台湾,是中国人自己的事。”

1981年1月4日,邓小平在《发展中美关系的原则立场》中指出,“..............像台湾这样的问题,........吞不下去,不会吞下去的。如果真的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台湾问题迫使中美关系倒退的话,中国不会吞下去。中国肯定要做出相应的反应。我们说中美关系停滞不好,倒退更不好,但是一旦发生某种事情迫使我们的关系倒退的话,我们也只能正视现实。至于倒退到什么程度,那要看导致倒退的来势如何。这种话说多了并不好,但要明确一点,即在台湾问题上如果需要中美关系倒退的话,中国只能面对现实,不会像美国有些人所说的那样,中国出于反对苏联的战略会把台湾问题吞下去,这不可能。”
香港问题,也是小平同志维护主权的典范事例。1982年9月23日,撒切尔夫人访华,中英两国围绕香港前途的谈判正式开始了。这时候,号称"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刚刚打胜了马岛战争,从阿根廷军队手中夺过两国争议多年的马尔维纳斯群岛。这一仗不仅打出了英国的威风,使世界对英国刮目相看,也大大提高了撒切尔夫人在国内的威望和国际上的影响。英国首相与中国总理就香港问题举行会谈时,英国首相首先阐述英国立场,强调"有关香港的三个条约在国际法上仍然有效",只可通过协商加以修订,不可单方面予以废除。她说,假如现在实行或宣布对香港治权做出重大改变,则港人信心大失,香港繁荣不保。
撒切尔夫人同邓小平会晤时,坚持"三个条约有效"论,提议如果中国同意,1997年后由英国继续管制香港,她愿意"考虑向议会提议以令中国满意的方式处理整个主权问题。"
撒切尔夫人的这两张牌,前者为虚,后者为实。她早就知道,要想保住英国对香港的主权是不可能的,她之所以要坚持三个条约依然有效,不过是想以此压中国让步,同意英国继续统治香港,玩所谓的"以主权换治权"的把戏。
针对撒切尔夫人的言论,邓小平明确表明,中国要解决的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主权问题,双方要就香港归还中国达成协议;二是1997年中国恢复行使主权后对香港采取的政策,也就是如何管理香港;三是从现在起到1997年15年中的安排,也就是双方如何合作为中国恢复行使主权创造条件。这三者构成香港主权回归的完整意义。
接着,邓小平坦率地指出,主权问题是不能谈判的,1997年中国要收回香港,这是谈判的前提。从1842年英国占领香港至今,已经整整 14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经33年,到1997年就是48年。我们不是满清政府,不是李鸿章,如果到时还不收回,就无法向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交待。
邓小平随即阐述了中国以"一国两制"解决香港问题的构想,并指出中国政府会制定出收回香港后实行的、能为香港人民和在香港的其它投资者首先是英国所接受的政策。
撒切尔夫人不怀善意地问:"要是谈判不成功怎么办呢?"
邓小平告诉撒切尔夫人,中国政府在作出要收回香港的决策时,已估计到了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他意味深长地说,如果在15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中国将被迫重新考虑收回香港的时间和方式,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么中国政府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
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举行的这场会谈,比预定的一个半小时多出了50分钟。撒切尔夫人走出来时,脸色凝重。忽然,她一脚踩空,跪倒在地上。
幸好走在她身旁的英国驻华大使柯利达、港督尤德等急忙上前把她扶起,但这件事立刻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强硬的撒切尔夫人碰上了对手。
但是,撒切尔夫人在27日于香港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却继续坚持她的"三个条约有效论",这遭到了香港中文大学和理工学院两校学生的抗议。
面对中方毫不动摇的立场和谈判停滞的情况,撒切尔夫人焦躁不安,她在1983年1月 28日首相府召开的谈判小组工作会议上,竟提出如下建议:如果谈判不能进展,在短时间内让香港独立或自治,像当年在新加坡做的;亦可考虑在联合国主持下就香港问题举行全民投票,由当地居民公决。但英方很快获悉,中国关于香港前途的建议案行将拟就,有可能提交预定于 6月份召开的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届时可能出现令英方无法回避的严重事态!
同年3月9日,撒切尔在首相府会议后终于露出了妥协之态,致函中国总理说,英国不反对中国以其对香港主权的立场进行谈判。
通过上述事例可以看出,在维护主权这个问题上,小平同志的原则是“主权问题是不容谈判的”,根本不是什么“韬光养晦”!
目前,台独分子和国外反华、仇华实力沆瀣一气,肆意挑战我国主权,在此复杂的政治环境下,我们必须全面领会“韬光养晦”的全部含义,必须牢记“主权问题不容谈判”、“解决台湾问题就是两只手,两种方式都不能排除。力争用右手争取和平解放,用右手大概力量要大一些,实在不行,还得用左手,即军事手段。我们在这方面不可能有什么灵活性”、“中国人民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解放台湾,是中国人自己的事”!
核武平台,惩罚台独……
一句话,能拖就拖!!![em01][em01][em01]
<P>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肯定没错,今后一段时间依然会适用我国。</P><P>关键是要该养时养 ,该作时作。</P><P>胡 、温的亲民之心与治国的能力不应该被怀疑</P>
<P>其实全国都在谈论战争</P><P>箭已经在弦上了</P>
<P>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是从风淋弹雨里走出来的,祖国的每寸领土都是一枪一枪打出来的,是新中国的开国元老,当然珍惜祖国的每寸土地!!</P>
<B>以下是引用<i>dorn</i>在2004-9-10 18:20:00的发言:</B>
一句话,能拖就拖!!![em01][em01][em01]
<p>
<P>是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