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反政府军发言人接受中国媒体专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7:40:00
星岛环球网消息:数日来,利比亚反对派接连拒绝了非盟和土耳其提出的两个停火谈判计划。反对派究竟是支怎样的武装力量,他们将把利比亚局势导向何方?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其发言人,他表示,难以相信卡扎菲的谈判诚意。谈判卡壳,利比亚僵局似乎成了国际社会未能提供答案的一个死结。

  《国际先驱导报》报道,在班加西西郊一个食物供应点,这里的妇女和老人显得十分忙碌,连小孩都加入进来,他们正在为前线的数千名战斗人员、医务人员紧张地准备饭菜。在记者的镜头面前,他们的脸上都挂着笑容。这里的组织者特里克说,人们经常一起唱歌、跳舞,“我们工作的时候非常满足。”

  在特里克看来,饭菜质量的好坏,可能直接影响到“前线战士”——也就是利比亚反对派武装人员的情绪。4月11日,《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来到这里时,正赶上人们准备将午餐番茄汁面和鸡肉送往前线。他们担心前方士兵是否吃得满意,因为士兵来自“五湖四海”,口味或许各不相同。

  班加西是利比亚东部最大的城市,也是反对派占据的大本营,更是政府军日思夜想都要攻克的“眼中钉”。目前,在距离班加西200至300公里的卜雷加镇和拉斯拉努夫镇,政府军与反政府军的交战逐渐陷入僵局,双方均无法再向对方纵深推进一步。

  前线的战斗正在进行的同时,政治解决途径也在悄然展开。

  斡旋一方非盟提出了政治解决的路线图。他们的建议在的黎波里得到了响应,利比亚政府表示接受非盟方案,但是当4月11日,非盟利比亚问题代表团抵达班加西时,他们遇到意想不到的困惑:“我们究竟应该跟谁谈?”一阵混乱过后,出来迎接他们的是反对派领导人、过渡委员会主席阿卜杜勒·贾利勒,他是上了岁数的前利比亚司法部长,他拒绝了非盟的建议。

  “应该跟谁谈?”不单是非盟的困惑,也是美国人的困惑。

  美国媒体透露,包括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克雷茨·吉恩在内的华盛顿的外交官,在给利比亚打了三天电话后,仍然没有确认“他们的领导人是谁”和“他们的长期目标”。一位华盛顿官员抱怨说,“那里有大量迥异的观点。要搞清楚最终谁在掌控局面,就如同难以搞清楚谁将是2012年总统竞选的共和党提名人一样。”

这支队伍并非“小米加步枪”

  “现在的班加西,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能去前线的人拿起枪去前线打仗,不能去的则在后方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班加西另一处食品供应点的组织者阿伊曼说,是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和必胜的信心支撑着他们。

  阿伊曼手上有一个捐款人名单,上边详细记录了捐款人的姓名、捐赠的款项,或者捐赠物品的品种和数量等等,但是他拒绝透露接受捐款的总数,只是表示人们的捐赠源源不断,捐款的有商人、有医生也有工程师,“全社会都在支持我们。”

  在卜雷加镇前线,反政府军士兵的装备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生产的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以及车载的机关枪和防空炮。反政府军发言人艾哈迈德·巴尼告诉本报,目前反政府军缺少武器装备,“卡扎菲部队拥有先进的坦克和大口径的火炮,以及杰拉德导弹等先进装备。而我们呢,只有火箭榴弹、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以及小口径的手枪。”

  反政府军并非完全是“小米加步枪”。

  在卜雷加前线,本报记者看到了数辆杰拉德导弹车和喀秋莎导弹车。反政府军士兵不允许记者拍摄这些导弹车,理由是“不想让敌人了解导弹车的数量和位置”。因为北约空军的打击,政府军拥有的坦克、火炮等重型装备难以发挥战场威力,往往一暴露即遭战机炸毁。

  在前线,很难一时明辨战场局势。

  4月7日传来的消息是政府军已经攻克了卜雷加,并且正在进攻艾季达比耶。当天,本报记者刚好在艾季达比耶医院采访,突然听到非常密集的枪声,所有的人都本能式地趴倒在地上,然后赶紧逃离。一路上,数百辆平民汽车排着长队呼啸着向东往城外跑,而反政府军的汽车搭载着重型武器向城内驶去,他们要死守艾季达比耶,因为这里离班加西仅160公里,是班加西的西部门户重镇。

  不过,不管是平民撤退,还是反政府军组织反击,这一切显得有些混乱和无序。

  一名美国记者描述说,卜雷加之战乱作一团。没有指挥官,缺少计划。战斗人员携带的武器五花八门,有些人用高射炮,有些人手持步枪、手枪以及他们所能搜罗到的各种武器,甚至还有屠刀。一位彪形大汉将子弹带挂在胸前,摆弄着一挺高射炮,旁边的弹药箱子上放着一块啃了一半的面包。周围的人高喊,“要么胜利,要么死!”

坚持让卡扎菲下台

  对此,发言人艾哈迈德·巴尼向本报记者坦承,“反政府武装缺乏战斗经验,单单抵御卡扎菲部队的进攻已经略显吃力,在西方国家向我们提供先进武器之前,我们很难在战场上取得重大的决定性胜利。”

  反政府军能取得现在的战果,是西方国家提供空中支援的结果。在西方国家发动的空袭行动中,政府军大部分的重型装备和重点军事设施均被摧毁。在政治上,反对派的底气更是来自于西方国家的支持,这也是他们坚持要求卡扎菲及其家族下台的主要原因。巴尼告诉本报:“这个时候用政治谈判解决争端并不现实。卡扎菲从一开始就没有给我们任何坐下来谈判的机会,而且就算他现在提出要和谈,我们也很难相信他的诚意。”

  一位反政府军人士透露,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同意向提供武器,并将派顾问帮助训练新兵。巴尼说,反政府军在其班加西还建有兵工厂和新兵训练营,但是他拒绝了本报记者提出的前往采访要求。据猜测,这些训练营和兵工厂同样离不开西方的支持。

  西方的做法,引起了卡扎菲政权的不满,指责西方违背了联合国1973号决议,偏袒反政府武装,卷入利比亚内战。卡扎菲政权还努力激发民众的反西方情绪,这一点令反对派忌惮。尤其是当北约战机两次误炸反政府军车辆,导致数十人伤亡时,反对派面临强大的压力。

  尽管后来向北约提出了抗议,但最后还是不得不表示理解。巴尼说,“目前为止发生的两次北约战机误炸事件纯属偶然,是由于失误导致,这并不能说明什么。”这一点被卡扎菲政权抓住把柄,指责反对派是西方国家的傀儡。

  其实,西方对于反对派的态度也谈不上坚定。他们开始怀疑,当前利比亚的这场战争,到底是利比亚人民为民主自由而战,还只是利比亚的一场内战。乔治敦大学研究利比亚问题的政治学家保罗·沙利文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现在几乎不可能予以回答。”

  随着战事的持续,越来越多的观察人士悲观地认为,这实质上已经是一场内战,最坏的结果可能是利比亚的分裂。而军事专家认为,如果没有西方国家地面部队的介入,很难打垮忠于卡扎菲的部队。

  但是如果西方地面部队介入,势必将反对派推入政治被动的境地,毕竟利比亚不少民众有着强烈反西方的情绪。

  巴尼说:“我认为我们不需要外国士兵来利比亚直接参战。我们有战士,有很多勇敢的年轻人,这就已经足够了。我们目前最急切需要的是能与卡扎菲的军队抗衡的武器,但我们也仅仅需要武器。”

能否支撑利比亚的未来

  巴尼说,利比亚人民希望和平,并不想在战火中生活。在谈到如何保护外国公司在利比亚的投资时,他说:“我们欢迎任何国家来利比亚投资。中国在东部就有投资项目。有些投资项目在战火中受到损害,这是无法避免的,利比亚人民在尽力保护外国公司,其中包括中国公司。我们希望与与包括中国在内任何国家建立良好关系,希望他们支持利比亚东部人民。”

  不过,截至目前,承认利比亚反对派的国家仅寥寥几个,尽管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接触了反对派,但并未表态承认反对派为利比亚的合法政府。这是国际社会对利比亚反对派投下的“不信任票”,因为至今反对派仍未提出一个“未来利比亚”的明确计划。

  那为何会造成如此局面呢?

  这还得从卡扎菲政权说起。在卡扎菲执政的数十年间,尽管反对派力量一直存在,但从未形成凝聚力和整合力。当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利比亚内部的派系繁多,极度碎片化,以至于在利比亚,出了卡扎菲政权,很难能寻觅到一支力量有足够的号召力,来重建一个新利比亚。

  因此,西方国家担心,利比亚一旦失去卡扎菲,很可能成为一个恐怖主义横行的失败国家。脱离卡扎菲政权逃往英国的利比亚前外长穆萨·库萨11日警告,利比亚可能沦为“新索马里”,除非相关各方阻止利比亚陷入内战。

  库萨的警告和西方的担心是有历史依据的。

  长期以来,利比亚反对派组织尽管力量弱小,但是数量繁多,比如利比亚全国拯救阵线、利比亚国民斗争运动、利比亚全国民主阵线、利比亚全国组织,以及利比亚烈士运动、MSL兄弟会与利比亚伊斯兰战斗组织等。有资料显示,利比亚伊斯兰战斗组织成功招募了一些当年从阿富汗反苏战场上退下来的老兵,最近几年又吸纳了一些从伊拉克战场退出的武装人员,他们跟基地组织有着一定的联系。

  因此,之前卡扎菲对西方发出的“反对派中有基地组织”的警告,并非空穴来风。而最令西方头痛的是,当前的反对派武装中也是派系众多,受到各种部落的控制,一旦卡扎菲垮台,很难保证他们之间不会发生内讧。

  早在多年前,早有历史学家给出预言,后卡扎菲时代无论何时出现,但有一点是可以预料,那就是当利比亚陷入局势紧张,危机四伏的状态,各种社会力量将会上演群雄逐鹿的大戏。在这场大戏中,反对派和卡扎菲阵营各自的神算几何,利比亚的国内外力量角逐会否令这个国家滑向“分而治之”的局面,还变数颇多.
  在战火纷飞的利比亚,生命在枪炮声中显得脆弱不堪,长达近两个月的战争已经夺走至少数百人的性命。在两军僵持中,战线在百余公里的区域内反复前移、后退,战火烧到哪里,哪里就有生命长眠在广袤的沙漠中。

  利比亚政府军和反政府武装一直在横跨艾季达比耶、布雷加、拉斯拉努夫三个东部城镇、近150公里的区域内激战。其中,艾季达比耶被称为反政府武装的根据地班加西的“门户”,在反政府武装和政府军之间几度易手。4月初,《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进入了这个兵家必争之地。

  墙上布满弹孔,地面上散落着弹片,烧得只剩黑色“骨架”的汽车侧翻在原政府大楼旁。楼内几乎所有设施都被烧成灰烬,走在碎玻璃、水泥渣和焚烧后留下的厚厚白灰上面,仿佛能听到炮弹飞行时与空气摩擦发出呼啸声,看到熊熊烈火将楼房燃烧殆尽,劈啪作响。原本住有十几万居民的艾季达比耶城已十室九空。

  夜幕下,城内的房屋零星射出灯光,一片死寂,偶尔远处传来机关枪嗒嗒射击的声音,提醒人们这里曾经和现在都是战场。

“就是这个东西炸死了我的妻子”

  艾季达比耶镇临街的铺面只有几家还在营业,为留守的居民提供必要的粮食和蔬菜,也为60公里外的在布雷加镇前线作战的反政府武装人员提供后勤补给。街边店铺的防盗门有些已被子弹打得翘起,当记者掀开一扇已褶皱的防盗门,看见屋内墙上整齐的挂着几件衣服——这里应该是一家裁缝店,也许战火来的突然,店主没来得及收拾店铺就仓皇逃难,留下落满灰尘的沙发和客人尚未取走的成衣。地面上凌乱地摆放着好几个塑料袋,里面装着破旧的衣料,扣子、剪子和缝衣服的边角余料混在一起,铺了一地,上面还遗留一本袖珍的古兰经。

  纳吉的家就在这个裁缝店对面,门口摆放着已几近被炸成碎片的汽车残骸。纳吉说:“这原本是一辆新车,是我在战争爆发的前两天买的,当时以为今后能靠它多赚点钱,为这个还请了好多亲友来家里吃饭庆祝。但突如其来的战争把我的希望都打碎了。”

  他弯腰捡起汽车旁边散落的弹片,看了看后扔在一旁,“就是这个东西,不仅毁掉了我的车,还炸死了我的妻子”。纳吉打开车库门,站在已没有屋顶的车库内说:“那天我正在家里休息,我妻子在这个车库里洗衣服。突然我听到枪声响起,紧接着听到一声巨响,我感觉整个房子都在震动。一颗炮弹从车库上方砸了进来,就在几分钟内,我和妻子就生死永别了。”

  纳吉家虽然遭到轰炸,但这个七口之家还是收拾得很干净,装有4套茶具的柜子一尘不染,屋内沙发、坐毯、电视等摆放整齐,最里面的卧室里孩子的小床上还放着枕头,床对面的墙上挂着一块小黑板,孩子们曾经学习的痕迹清晰可见。虽然每天生活在战争的阴影下,但纳吉还是要打扫家里卫生,也许这样能舒缓一直紧绷的神经。

  “我把5个孩子都送到居住在班加西的亲戚家了,那里比较安全。因为孩子们在那次爆炸中也受了轻伤,我不敢让他们继续住在家里,”纳吉说,“我不明白这些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在我的身上。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每天在家里喝水、吃饭,过着正常的生活,并没有其它的要求。但是战争却把这种平静的生活毁掉了。”

  “这种事情我们成年人现在想起来都觉得痛苦,更何况那些孩子,这种伤痛也许会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伴随他们,他们的未来怎么办呢?”纳吉无奈的说。他打开店铺的门,里面还摆放着几台洗衣机几台冰箱,“屋子外面还有几个洗衣机和冰箱被炸坏了,现在镇上的人都跑光了,没人会来我这租电器了”。

“萨科奇会帮我把敌人打跑的”

  像纳吉一样没有工作,没有任何收入的人在艾季达比耶镇比比皆是。这个原本有15万人口的城镇已经四次成为政府军和反政府武装交火的战场,曾经住在这里的人纷纷逃难,只留下几千人生活在偌大的镇子里。有些人在安顿好家人之后孤身返回,就是为了在战乱中保护自己仅有的财产。

  与纳吉不同,住在邻街的法希米把75岁的母亲和三个孩子都留在身旁,一同住在随时可能成为战场的艾季达比耶镇。“现在哪有安全的地方,这里不安全,班加西也不安全。如果卡扎菲的军队占领了这里,他们只需要一个多小时就能打到170公里之外的班加西。所以我哪里也不去,就在家里,”法希米说。

  法希米家的后院里,用石头和木板围起的鸡窝里只剩下两只鸡,“原本我还养了好多羊,但是这里打起仗来的时候全都丢了,现在我什么都没有了,只能靠这里发放的免费食物过日子。”这时法希米七岁的儿子安纳斯跑了进来,手里抱着一支几乎和他一样高的步枪。法希米谈到曾经的战火和未来的生活时一脸愁容,不愿意多谈什么,只有在看见孩子的时候脸上才会挤出一点笑容。

  小安纳斯并不惧怕我们这些拿着摄像机和照相机的外国人,我们在他家里转悠时他总是笑嘻嘻地跟在我们身旁,但是他手里的枪一直没有放下。我们问他:“为什么要拿着枪,以后想当士兵吗?”

  “恩,我以后要当一名士兵,用枪保护我的家人,”他说。

  “外面打枪的时候你害怕吗?”

  “我非常害怕,一直在哭。”

  “当敌人来的时候你会拿枪出去打仗吗?”

  “不,我呆在家里就可以了,萨科奇会帮我把敌人打跑的……”

  与小安纳斯有相同经历的孩子,在艾季达比耶和反政府武装的大本营班加西还有很多。在班加西南部20公里处的沙漠中,几辆被北约战机炸得焦黑的政府军坦克仍然停在那里。硕大的坦克炮台被炸飞数米远,炮筒插在红色沙石之中,车身内部被炸得粉碎。在旁边一辆外观完好的坦克上,几个孩子在坦克上窜上窜下,有的还钻到车身内部。他们不但没有害怕,反而拿它当做一件大玩具。但对于纳吉的孩子来说,坦克就是夺走母亲生命的凶器,时心内永远无法愈合的一道伤痕。

居民们一次次地紧急撤离

  从3月5日至3月27日,利比亚政府军和反政府武装人员在艾季达比耶镇发生四次激烈交火,镇上居民尝尽了战争带来的痛苦。留在镇内的人绝大多数需要领取从城外运送进来的救济食品,但这种免费食物能持续供应多久,没人能够保证。

  4月7日,正当记者在艾季达比耶医院采访时,突然接到政府军即将抵达的消息。在十几分钟内,数百辆车从城内鱼贯而出,居民再一次仓皇而逃。等战事平息下去,他们又会回到这里,然后随时准备下一次紧急撤离。

  艾季达比耶当地居民说,自从2月17日利比亚国内爆发武装冲突以来,该镇已有许多居民在炮火中丧生。这种生活他们也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

  自2月17日利比亚爆发骚乱以来,政府军和反政府武装之间的战斗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在位于利比亚西部的第三大城市米苏拉塔以及位于东部的石油重镇布雷加和拉斯拉努夫,双方的战斗每天都在进行。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973号决议,称要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保护利比亚平民。之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出动战机,数次空袭卡扎菲的军队。

  4月2日和7日,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北约战机两次误伤反政府武装人员,造成至少17人死亡,数十人受伤。在拿起枪是战士,放下枪是平民的班加西、艾季达比耶、布雷加和拉斯拉努夫,类似的事件很难保证不会再次上演。仅仅希望拥有安定生活的普通民众在战争来临时显得如此弱小和无助,在炮火纷飞的沙漠中,不知重建家园的梦想何时能够实现。

和导弹“擦肩而过”

  4月10日凌晨,政府军越过布雷加向反对派大本营班加西的门户艾季达比耶展开进攻,经过一夜战斗但没能突破反对派的防线。当记者抵达艾季达比耶城时,发现数量反政府武装人员的导弹发射车被炮火击中,横在路中央,烧得焦黑;旁边一栋民宅也被炮弹击中,水泥碎块散了一地,爆炸引起的大火已经室内陈设烧成灰烬。双方交战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当行驶在去往艾季达比耶的公路上时,记者发现反政府武装人员的休息地较前几日后退了许多,而且与前几天允许记者自由拍摄其武器装备不同,当记者准备拍摄并排停在路旁的导弹车时,一名武装人员立即跑来将相机夺走,在记者反复强调不会拍照的情况下,才把相机归还。

  由于当日风沙较小,能见度高,在沙漠深处,记者们隐约看见一座炼油厂冒出黑烟。“可能是炼油厂被轰炸了,”同事说。在经过短暂商量之后,决定先绕路去炼油厂,核实其是否被炸后再原路返回去前线。但当记者们穿过村落抵达炼油厂时,发现黑烟原来是从烟囱冒出,没有任何被轰炸的痕迹。

  10日下午约3时30分,当抵达艾季达比耶镇西大门时,发现这里一个小时前刚刚被导弹轰炸。就在记者们经常停车的地方,三辆反政府武装的汽车被导弹击中,其中一辆还在着火。汽车周边数米的范围之内,地上血迹斑斑。约十名武装分子在爆炸中丧生,体无完肤,惨不忍睹。

  自4月4日抵达班加西以来,记者们在被政府军导弹击中的地点停留采访十余次,虽然知道此地处于政府军导弹射程之内,但为了更接近反对派武装人员,真实反映战争现状,还是选择冒险一搏。

  如果当天炼油厂内没有升起黑烟,如果当时记者们没有为了探寻究竟坚持绕路前行,那么当大家提前一个小时到达采访现场后,被导弹击中的就很可能是我们。

  在返回的路上,大家沉默不语,既感叹十个生命就这样在一瞬间陨落,也在为自己幸运的逃过一劫而庆幸,但更多则是后怕。

  过了一会,车内的沉默被一连串的枪声打破,原来是行驶到了护送武装人员遗体的车队中。在救护车后面,十余辆车载着数十名武装人员缓缓通过艾季达比耶城,车队内步枪、冲锋枪、防控炮开火的声音此起彼伏,子弹发射后留下的白烟在空中散发出浓烈的火药味。悲壮的告别仪式并不能挽回逝去的生命,逝者已去,生者是否要反思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http://news.stnn.cc/guoji/201104/t20110418_1540645_1.html)星岛环球网消息:数日来,利比亚反对派接连拒绝了非盟和土耳其提出的两个停火谈判计划。反对派究竟是支怎样的武装力量,他们将把利比亚局势导向何方?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其发言人,他表示,难以相信卡扎菲的谈判诚意。谈判卡壳,利比亚僵局似乎成了国际社会未能提供答案的一个死结。

  《国际先驱导报》报道,在班加西西郊一个食物供应点,这里的妇女和老人显得十分忙碌,连小孩都加入进来,他们正在为前线的数千名战斗人员、医务人员紧张地准备饭菜。在记者的镜头面前,他们的脸上都挂着笑容。这里的组织者特里克说,人们经常一起唱歌、跳舞,“我们工作的时候非常满足。”

  在特里克看来,饭菜质量的好坏,可能直接影响到“前线战士”——也就是利比亚反对派武装人员的情绪。4月11日,《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来到这里时,正赶上人们准备将午餐番茄汁面和鸡肉送往前线。他们担心前方士兵是否吃得满意,因为士兵来自“五湖四海”,口味或许各不相同。

  班加西是利比亚东部最大的城市,也是反对派占据的大本营,更是政府军日思夜想都要攻克的“眼中钉”。目前,在距离班加西200至300公里的卜雷加镇和拉斯拉努夫镇,政府军与反政府军的交战逐渐陷入僵局,双方均无法再向对方纵深推进一步。

  前线的战斗正在进行的同时,政治解决途径也在悄然展开。

  斡旋一方非盟提出了政治解决的路线图。他们的建议在的黎波里得到了响应,利比亚政府表示接受非盟方案,但是当4月11日,非盟利比亚问题代表团抵达班加西时,他们遇到意想不到的困惑:“我们究竟应该跟谁谈?”一阵混乱过后,出来迎接他们的是反对派领导人、过渡委员会主席阿卜杜勒·贾利勒,他是上了岁数的前利比亚司法部长,他拒绝了非盟的建议。

  “应该跟谁谈?”不单是非盟的困惑,也是美国人的困惑。

  美国媒体透露,包括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克雷茨·吉恩在内的华盛顿的外交官,在给利比亚打了三天电话后,仍然没有确认“他们的领导人是谁”和“他们的长期目标”。一位华盛顿官员抱怨说,“那里有大量迥异的观点。要搞清楚最终谁在掌控局面,就如同难以搞清楚谁将是2012年总统竞选的共和党提名人一样。”

这支队伍并非“小米加步枪”

  “现在的班加西,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能去前线的人拿起枪去前线打仗,不能去的则在后方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班加西另一处食品供应点的组织者阿伊曼说,是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和必胜的信心支撑着他们。

  阿伊曼手上有一个捐款人名单,上边详细记录了捐款人的姓名、捐赠的款项,或者捐赠物品的品种和数量等等,但是他拒绝透露接受捐款的总数,只是表示人们的捐赠源源不断,捐款的有商人、有医生也有工程师,“全社会都在支持我们。”

  在卜雷加镇前线,反政府军士兵的装备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生产的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以及车载的机关枪和防空炮。反政府军发言人艾哈迈德·巴尼告诉本报,目前反政府军缺少武器装备,“卡扎菲部队拥有先进的坦克和大口径的火炮,以及杰拉德导弹等先进装备。而我们呢,只有火箭榴弹、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以及小口径的手枪。”

  反政府军并非完全是“小米加步枪”。

  在卜雷加前线,本报记者看到了数辆杰拉德导弹车和喀秋莎导弹车。反政府军士兵不允许记者拍摄这些导弹车,理由是“不想让敌人了解导弹车的数量和位置”。因为北约空军的打击,政府军拥有的坦克、火炮等重型装备难以发挥战场威力,往往一暴露即遭战机炸毁。

  在前线,很难一时明辨战场局势。

  4月7日传来的消息是政府军已经攻克了卜雷加,并且正在进攻艾季达比耶。当天,本报记者刚好在艾季达比耶医院采访,突然听到非常密集的枪声,所有的人都本能式地趴倒在地上,然后赶紧逃离。一路上,数百辆平民汽车排着长队呼啸着向东往城外跑,而反政府军的汽车搭载着重型武器向城内驶去,他们要死守艾季达比耶,因为这里离班加西仅160公里,是班加西的西部门户重镇。

  不过,不管是平民撤退,还是反政府军组织反击,这一切显得有些混乱和无序。

  一名美国记者描述说,卜雷加之战乱作一团。没有指挥官,缺少计划。战斗人员携带的武器五花八门,有些人用高射炮,有些人手持步枪、手枪以及他们所能搜罗到的各种武器,甚至还有屠刀。一位彪形大汉将子弹带挂在胸前,摆弄着一挺高射炮,旁边的弹药箱子上放着一块啃了一半的面包。周围的人高喊,“要么胜利,要么死!”

坚持让卡扎菲下台

  对此,发言人艾哈迈德·巴尼向本报记者坦承,“反政府武装缺乏战斗经验,单单抵御卡扎菲部队的进攻已经略显吃力,在西方国家向我们提供先进武器之前,我们很难在战场上取得重大的决定性胜利。”

  反政府军能取得现在的战果,是西方国家提供空中支援的结果。在西方国家发动的空袭行动中,政府军大部分的重型装备和重点军事设施均被摧毁。在政治上,反对派的底气更是来自于西方国家的支持,这也是他们坚持要求卡扎菲及其家族下台的主要原因。巴尼告诉本报:“这个时候用政治谈判解决争端并不现实。卡扎菲从一开始就没有给我们任何坐下来谈判的机会,而且就算他现在提出要和谈,我们也很难相信他的诚意。”

  一位反政府军人士透露,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同意向提供武器,并将派顾问帮助训练新兵。巴尼说,反政府军在其班加西还建有兵工厂和新兵训练营,但是他拒绝了本报记者提出的前往采访要求。据猜测,这些训练营和兵工厂同样离不开西方的支持。

  西方的做法,引起了卡扎菲政权的不满,指责西方违背了联合国1973号决议,偏袒反政府武装,卷入利比亚内战。卡扎菲政权还努力激发民众的反西方情绪,这一点令反对派忌惮。尤其是当北约战机两次误炸反政府军车辆,导致数十人伤亡时,反对派面临强大的压力。

  尽管后来向北约提出了抗议,但最后还是不得不表示理解。巴尼说,“目前为止发生的两次北约战机误炸事件纯属偶然,是由于失误导致,这并不能说明什么。”这一点被卡扎菲政权抓住把柄,指责反对派是西方国家的傀儡。

  其实,西方对于反对派的态度也谈不上坚定。他们开始怀疑,当前利比亚的这场战争,到底是利比亚人民为民主自由而战,还只是利比亚的一场内战。乔治敦大学研究利比亚问题的政治学家保罗·沙利文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现在几乎不可能予以回答。”

  随着战事的持续,越来越多的观察人士悲观地认为,这实质上已经是一场内战,最坏的结果可能是利比亚的分裂。而军事专家认为,如果没有西方国家地面部队的介入,很难打垮忠于卡扎菲的部队。

  但是如果西方地面部队介入,势必将反对派推入政治被动的境地,毕竟利比亚不少民众有着强烈反西方的情绪。

  巴尼说:“我认为我们不需要外国士兵来利比亚直接参战。我们有战士,有很多勇敢的年轻人,这就已经足够了。我们目前最急切需要的是能与卡扎菲的军队抗衡的武器,但我们也仅仅需要武器。”

能否支撑利比亚的未来

  巴尼说,利比亚人民希望和平,并不想在战火中生活。在谈到如何保护外国公司在利比亚的投资时,他说:“我们欢迎任何国家来利比亚投资。中国在东部就有投资项目。有些投资项目在战火中受到损害,这是无法避免的,利比亚人民在尽力保护外国公司,其中包括中国公司。我们希望与与包括中国在内任何国家建立良好关系,希望他们支持利比亚东部人民。”

  不过,截至目前,承认利比亚反对派的国家仅寥寥几个,尽管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接触了反对派,但并未表态承认反对派为利比亚的合法政府。这是国际社会对利比亚反对派投下的“不信任票”,因为至今反对派仍未提出一个“未来利比亚”的明确计划。

  那为何会造成如此局面呢?

  这还得从卡扎菲政权说起。在卡扎菲执政的数十年间,尽管反对派力量一直存在,但从未形成凝聚力和整合力。当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利比亚内部的派系繁多,极度碎片化,以至于在利比亚,出了卡扎菲政权,很难能寻觅到一支力量有足够的号召力,来重建一个新利比亚。

  因此,西方国家担心,利比亚一旦失去卡扎菲,很可能成为一个恐怖主义横行的失败国家。脱离卡扎菲政权逃往英国的利比亚前外长穆萨·库萨11日警告,利比亚可能沦为“新索马里”,除非相关各方阻止利比亚陷入内战。

  库萨的警告和西方的担心是有历史依据的。

  长期以来,利比亚反对派组织尽管力量弱小,但是数量繁多,比如利比亚全国拯救阵线、利比亚国民斗争运动、利比亚全国民主阵线、利比亚全国组织,以及利比亚烈士运动、MSL兄弟会与利比亚伊斯兰战斗组织等。有资料显示,利比亚伊斯兰战斗组织成功招募了一些当年从阿富汗反苏战场上退下来的老兵,最近几年又吸纳了一些从伊拉克战场退出的武装人员,他们跟基地组织有着一定的联系。

  因此,之前卡扎菲对西方发出的“反对派中有基地组织”的警告,并非空穴来风。而最令西方头痛的是,当前的反对派武装中也是派系众多,受到各种部落的控制,一旦卡扎菲垮台,很难保证他们之间不会发生内讧。

  早在多年前,早有历史学家给出预言,后卡扎菲时代无论何时出现,但有一点是可以预料,那就是当利比亚陷入局势紧张,危机四伏的状态,各种社会力量将会上演群雄逐鹿的大戏。在这场大戏中,反对派和卡扎菲阵营各自的神算几何,利比亚的国内外力量角逐会否令这个国家滑向“分而治之”的局面,还变数颇多.
  在战火纷飞的利比亚,生命在枪炮声中显得脆弱不堪,长达近两个月的战争已经夺走至少数百人的性命。在两军僵持中,战线在百余公里的区域内反复前移、后退,战火烧到哪里,哪里就有生命长眠在广袤的沙漠中。

  利比亚政府军和反政府武装一直在横跨艾季达比耶、布雷加、拉斯拉努夫三个东部城镇、近150公里的区域内激战。其中,艾季达比耶被称为反政府武装的根据地班加西的“门户”,在反政府武装和政府军之间几度易手。4月初,《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进入了这个兵家必争之地。

  墙上布满弹孔,地面上散落着弹片,烧得只剩黑色“骨架”的汽车侧翻在原政府大楼旁。楼内几乎所有设施都被烧成灰烬,走在碎玻璃、水泥渣和焚烧后留下的厚厚白灰上面,仿佛能听到炮弹飞行时与空气摩擦发出呼啸声,看到熊熊烈火将楼房燃烧殆尽,劈啪作响。原本住有十几万居民的艾季达比耶城已十室九空。

  夜幕下,城内的房屋零星射出灯光,一片死寂,偶尔远处传来机关枪嗒嗒射击的声音,提醒人们这里曾经和现在都是战场。

“就是这个东西炸死了我的妻子”

  艾季达比耶镇临街的铺面只有几家还在营业,为留守的居民提供必要的粮食和蔬菜,也为60公里外的在布雷加镇前线作战的反政府武装人员提供后勤补给。街边店铺的防盗门有些已被子弹打得翘起,当记者掀开一扇已褶皱的防盗门,看见屋内墙上整齐的挂着几件衣服——这里应该是一家裁缝店,也许战火来的突然,店主没来得及收拾店铺就仓皇逃难,留下落满灰尘的沙发和客人尚未取走的成衣。地面上凌乱地摆放着好几个塑料袋,里面装着破旧的衣料,扣子、剪子和缝衣服的边角余料混在一起,铺了一地,上面还遗留一本袖珍的古兰经。

  纳吉的家就在这个裁缝店对面,门口摆放着已几近被炸成碎片的汽车残骸。纳吉说:“这原本是一辆新车,是我在战争爆发的前两天买的,当时以为今后能靠它多赚点钱,为这个还请了好多亲友来家里吃饭庆祝。但突如其来的战争把我的希望都打碎了。”

  他弯腰捡起汽车旁边散落的弹片,看了看后扔在一旁,“就是这个东西,不仅毁掉了我的车,还炸死了我的妻子”。纳吉打开车库门,站在已没有屋顶的车库内说:“那天我正在家里休息,我妻子在这个车库里洗衣服。突然我听到枪声响起,紧接着听到一声巨响,我感觉整个房子都在震动。一颗炮弹从车库上方砸了进来,就在几分钟内,我和妻子就生死永别了。”

  纳吉家虽然遭到轰炸,但这个七口之家还是收拾得很干净,装有4套茶具的柜子一尘不染,屋内沙发、坐毯、电视等摆放整齐,最里面的卧室里孩子的小床上还放着枕头,床对面的墙上挂着一块小黑板,孩子们曾经学习的痕迹清晰可见。虽然每天生活在战争的阴影下,但纳吉还是要打扫家里卫生,也许这样能舒缓一直紧绷的神经。

  “我把5个孩子都送到居住在班加西的亲戚家了,那里比较安全。因为孩子们在那次爆炸中也受了轻伤,我不敢让他们继续住在家里,”纳吉说,“我不明白这些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在我的身上。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每天在家里喝水、吃饭,过着正常的生活,并没有其它的要求。但是战争却把这种平静的生活毁掉了。”

  “这种事情我们成年人现在想起来都觉得痛苦,更何况那些孩子,这种伤痛也许会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伴随他们,他们的未来怎么办呢?”纳吉无奈的说。他打开店铺的门,里面还摆放着几台洗衣机几台冰箱,“屋子外面还有几个洗衣机和冰箱被炸坏了,现在镇上的人都跑光了,没人会来我这租电器了”。

“萨科奇会帮我把敌人打跑的”

  像纳吉一样没有工作,没有任何收入的人在艾季达比耶镇比比皆是。这个原本有15万人口的城镇已经四次成为政府军和反政府武装交火的战场,曾经住在这里的人纷纷逃难,只留下几千人生活在偌大的镇子里。有些人在安顿好家人之后孤身返回,就是为了在战乱中保护自己仅有的财产。

  与纳吉不同,住在邻街的法希米把75岁的母亲和三个孩子都留在身旁,一同住在随时可能成为战场的艾季达比耶镇。“现在哪有安全的地方,这里不安全,班加西也不安全。如果卡扎菲的军队占领了这里,他们只需要一个多小时就能打到170公里之外的班加西。所以我哪里也不去,就在家里,”法希米说。

  法希米家的后院里,用石头和木板围起的鸡窝里只剩下两只鸡,“原本我还养了好多羊,但是这里打起仗来的时候全都丢了,现在我什么都没有了,只能靠这里发放的免费食物过日子。”这时法希米七岁的儿子安纳斯跑了进来,手里抱着一支几乎和他一样高的步枪。法希米谈到曾经的战火和未来的生活时一脸愁容,不愿意多谈什么,只有在看见孩子的时候脸上才会挤出一点笑容。

  小安纳斯并不惧怕我们这些拿着摄像机和照相机的外国人,我们在他家里转悠时他总是笑嘻嘻地跟在我们身旁,但是他手里的枪一直没有放下。我们问他:“为什么要拿着枪,以后想当士兵吗?”

  “恩,我以后要当一名士兵,用枪保护我的家人,”他说。

  “外面打枪的时候你害怕吗?”

  “我非常害怕,一直在哭。”

  “当敌人来的时候你会拿枪出去打仗吗?”

  “不,我呆在家里就可以了,萨科奇会帮我把敌人打跑的……”

  与小安纳斯有相同经历的孩子,在艾季达比耶和反政府武装的大本营班加西还有很多。在班加西南部20公里处的沙漠中,几辆被北约战机炸得焦黑的政府军坦克仍然停在那里。硕大的坦克炮台被炸飞数米远,炮筒插在红色沙石之中,车身内部被炸得粉碎。在旁边一辆外观完好的坦克上,几个孩子在坦克上窜上窜下,有的还钻到车身内部。他们不但没有害怕,反而拿它当做一件大玩具。但对于纳吉的孩子来说,坦克就是夺走母亲生命的凶器,时心内永远无法愈合的一道伤痕。

居民们一次次地紧急撤离

  从3月5日至3月27日,利比亚政府军和反政府武装人员在艾季达比耶镇发生四次激烈交火,镇上居民尝尽了战争带来的痛苦。留在镇内的人绝大多数需要领取从城外运送进来的救济食品,但这种免费食物能持续供应多久,没人能够保证。

  4月7日,正当记者在艾季达比耶医院采访时,突然接到政府军即将抵达的消息。在十几分钟内,数百辆车从城内鱼贯而出,居民再一次仓皇而逃。等战事平息下去,他们又会回到这里,然后随时准备下一次紧急撤离。

  艾季达比耶当地居民说,自从2月17日利比亚国内爆发武装冲突以来,该镇已有许多居民在炮火中丧生。这种生活他们也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

  自2月17日利比亚爆发骚乱以来,政府军和反政府武装之间的战斗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在位于利比亚西部的第三大城市米苏拉塔以及位于东部的石油重镇布雷加和拉斯拉努夫,双方的战斗每天都在进行。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973号决议,称要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保护利比亚平民。之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出动战机,数次空袭卡扎菲的军队。

  4月2日和7日,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北约战机两次误伤反政府武装人员,造成至少17人死亡,数十人受伤。在拿起枪是战士,放下枪是平民的班加西、艾季达比耶、布雷加和拉斯拉努夫,类似的事件很难保证不会再次上演。仅仅希望拥有安定生活的普通民众在战争来临时显得如此弱小和无助,在炮火纷飞的沙漠中,不知重建家园的梦想何时能够实现。

和导弹“擦肩而过”

  4月10日凌晨,政府军越过布雷加向反对派大本营班加西的门户艾季达比耶展开进攻,经过一夜战斗但没能突破反对派的防线。当记者抵达艾季达比耶城时,发现数量反政府武装人员的导弹发射车被炮火击中,横在路中央,烧得焦黑;旁边一栋民宅也被炮弹击中,水泥碎块散了一地,爆炸引起的大火已经室内陈设烧成灰烬。双方交战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当行驶在去往艾季达比耶的公路上时,记者发现反政府武装人员的休息地较前几日后退了许多,而且与前几天允许记者自由拍摄其武器装备不同,当记者准备拍摄并排停在路旁的导弹车时,一名武装人员立即跑来将相机夺走,在记者反复强调不会拍照的情况下,才把相机归还。

  由于当日风沙较小,能见度高,在沙漠深处,记者们隐约看见一座炼油厂冒出黑烟。“可能是炼油厂被轰炸了,”同事说。在经过短暂商量之后,决定先绕路去炼油厂,核实其是否被炸后再原路返回去前线。但当记者们穿过村落抵达炼油厂时,发现黑烟原来是从烟囱冒出,没有任何被轰炸的痕迹。

  10日下午约3时30分,当抵达艾季达比耶镇西大门时,发现这里一个小时前刚刚被导弹轰炸。就在记者们经常停车的地方,三辆反政府武装的汽车被导弹击中,其中一辆还在着火。汽车周边数米的范围之内,地上血迹斑斑。约十名武装分子在爆炸中丧生,体无完肤,惨不忍睹。

  自4月4日抵达班加西以来,记者们在被政府军导弹击中的地点停留采访十余次,虽然知道此地处于政府军导弹射程之内,但为了更接近反对派武装人员,真实反映战争现状,还是选择冒险一搏。

  如果当天炼油厂内没有升起黑烟,如果当时记者们没有为了探寻究竟坚持绕路前行,那么当大家提前一个小时到达采访现场后,被导弹击中的就很可能是我们。

  在返回的路上,大家沉默不语,既感叹十个生命就这样在一瞬间陨落,也在为自己幸运的逃过一劫而庆幸,但更多则是后怕。

  过了一会,车内的沉默被一连串的枪声打破,原来是行驶到了护送武装人员遗体的车队中。在救护车后面,十余辆车载着数十名武装人员缓缓通过艾季达比耶城,车队内步枪、冲锋枪、防控炮开火的声音此起彼伏,子弹发射后留下的白烟在空中散发出浓烈的火药味。悲壮的告别仪式并不能挽回逝去的生命,逝者已去,生者是否要反思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http://news.stnn.cc/guoji/201104/t20110418_1540645_1.html)
死了6个就全线崩溃逃回班加西,真是尸山血海般的悲壮啊。
  “当敌人来的时候你会拿枪出去打仗吗?”

  “不,我呆在家里就可以了,萨科奇会帮我把敌人打跑的……”
这个被采访对象显然说的是他讨厌反对派,并认为反对派无能只能靠萨科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