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动力坦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6 09:57:43


20世纪50年代,美国海陆空三军都在研究将核能运用于作战行动中的可能性。这一时期是陆军比较郁闷的时刻,因为比起陆基战略导弹来说,海军和空军手里的“家伙”更有分量一些,而且自空军成立的那一刻起,对于美国陆军来说,军费大蛋糕就又被切去了一大块。再加上美国陆军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五群制原子师”的改革成为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大笑话,只好以在欧洲保持前沿存在来显示自己的重要性。当时的美国陆军认为,在未来战争中,美国的主要对手苏联很可能在地面战中使用战术核武器实施有限核打击,美军为减少伤亡,应实施分散部署,这就诞生了“五群制原子师”。“五群制原子师”下辖5个规模介于营、团之间的独立作战群。但当时的技术条件使其不具备可行性,如果实施分散部署,当时的通讯技术无法保证有效通联,火炮射程有限且不能精确打击,师属炮兵难以提供火力支援,各战斗群只能各自为战,穷于应付。到了1963年,美军就彻底放弃了这一编制。朝鲜战争结束后,因为受苏联“斯大林”2重型坦克的刺激,美国坦克工业结束了短暂的“战后休眠,其直接影响之一就是导致了M103重型坦克的问世。另一个直接的影响就是美国陆军开始加强了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始为未来坦克/重型坦克的发展召开了一系列会议,会议名称定为“问号”。就是在诸多“问号”会议期间,美军和军工企业时论了坦克发展的方向,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设计方案,如H1、H2、TL1、TS1等诸多型号,其中既有中规中矩的产品,也有另起炉灶的妙想,更不乏直接枪毙经典坦克布局的“异想天开”。就是在这一时期,美军开始认真思考和评估核动力坦克的可行性,最终导致了TV系列这一典型“美国风格”坦克的诞生。  在开始时,美国陆军考虑为装甲车辆提供动力,研究开发一种装甲平台来搭载一个小型核电站,从而为整支部队的车辆输送能源。这种装置可以在车辆抵达行动区域前节省大量燃料。但这个方案并没有实际投入应用。其他的一些项目则尝试开发用于单个车辆的核动力发电装置。第三届和第四届“问号”会议的议程中都包含了核动力坦克的概念。于是,TV 1方案被提出了。
  在TV一1研制阶段,具体的战术指标包括:履带战斗车辆;装备1门经过改进的T140型105毫米主炮;车重约70吨;车体和炮塔前部装甲厚达36厘米;核动力空气循环发动机和燃气轮机能够满负荷运转500小时而无需补充燃料。
  1955年,TV一1的样车交付试验,全车采用了密封式车体,其中车体前的“鼓包”是燃气轮机所在区域,车体后部的动力舱则以紧凑的空间容纳整个反应堆,全部动力系统在车体内部占了相当大的空间。由于全车较重,底盘采用了7对负重轮。成员也由普通的4人变为了5人:驾驶员、车长、炮长、装填手和1名核动力工程人员。密封的车体使得3挺机枪均采用了密闭的枪塔设计,TV一1无形中居然成了一辆多炮塔坦克!
  但是,TV一1并没有受到美国军方的青睐。首先,70吨的重量在当时几乎是噩梦(比苏联的“279工程”还重)。其次,该车糟糕的外形被人揶喻为“装甲孕妇”。当然,如果真的能够有效作战,外形上的美观还是可以牺牲一下的,可该车要命就要命在这里:高强度的辐射使得该型坦克不得不频繁地更换乘员组,换句话说,为了车辆能够保汪连续作战所使用的核动力反而使战斗人员失去了连续作战的能力。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美国人关于地面战斗车辆核动力化的第一次尝试以陷入困境而告终。
  第三届“问号”会议期间提出的TV一1设计方案需要一个很长的开发周期,这就使随着核工业技术的进步开发更轻型的核动力坦克成为可能。1955年8月第四届“问号”会议期间提出了R32计划。该计划是一辆重50吨的坦克,装备1门T208型90毫米滑膛炮。该坦克预计能有6 400千米的行程,但装甲厚度被削弱为12厘米,首上甲板倾角60度。
  实际上,该方案是克莱斯勒公司单独提出的,之后的实际生产型在技术指标上与原来的方案存在部分出入。该型坦克的生产样车被命名为“克莱斯勒”TV一8,从外形上看,其离经叛道的指数比起TV一1来有过之而无不及。这让人想起那些设计师和工程人员是不是《地球停转之日》看多了?以至于炮塔的外型很像一·个豆荚……TV 8的总重比起TV一1来说轻得吓人,只有区区的25吨,其中炮塔15吨,底盘10吨——比“斯特赖克”装甲车还要轻!两个组成部分还可以分开空运,机动性能非常优秀。之所以出现这种“头大身子小”的局面,是因为克莱斯勒的技术人员为了解决底盘和反应堆的兼容性问题,索性将武器系统、乘员舱和整个核动力装置与发动机一股脑儿全部塞进了炮塔里。TV一8的90毫米T208滑膛炮安装在炮塔内,还配备了自动装填装置,弹药存放在炮塔后部,与车组人员之间以钢板隔开(美国的M1坦克和德国“豹”式也采用了类似的弹药存放方式)。辅助武器则是炮塔前部的2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和炮塔顶部的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可以由车长指挥遥控射击。车组人员可以使用闭路电视观察,以免战术核武器爆炸的闪光对其造成伤害。
  开始时,动力系统使用的是一台克莱斯勒V8发动机带动发电机,发电机为整个炮塔提供电力。但这仅仅是一个初步的构思,之后克莱斯勒公司甚至考虑过燃气轮机动力和电气传动。但是,最终他们的方案还是选择了一个气密循环的超小型核反应堆,燃料保存在炮塔内,同车内乘员安全地分开。驾驶员和炮长分别位于火炮的左右侧,车长位于炮塔的右后方,而装填手位于车长左侧。
  在TV一8的装甲炮塔还包裹着一层轻型外壳,使炮塔具备了豆荚状的外观,并可以对小型核爆炸所产生的辐射提供一定的保护。该外壳为水密性封装,这意味着Tv一8可以在水中浮渡,在水中的TV一8可以通过炮塔后方底部的一套喷水装置行驶(居然还具备两栖能力)。炮塔的外部壳体有足够的厚度引爆空心装药弹药,从而保护炮塔的内壳。而炮塔本身是由一堆环状零件组装成豆荚形的,靠两个水压缸体驱动升降一即使工程人员自己都承认,大概这是整个坦克设计最薄弱的环节。
  委员会审查了TV-8的方案之后,得出了结论:实在看不出该型坦克相比起普通的中型坦克有哪些理由和优势值得进一步发展。于是,美国陆军的核动力车辆项目就此束之高阁。不过,美国陆军并没有真的放弃此类实验,但大多都是为了技术储备和相关性研究。直到1959年,还有人研究在M103底盘安装核动力装置的可行性。当然,这些后继的实验都只是为了测试推进系统,坦克的炮塔必须拆掉以为反应堆腾出足够的空间,根本不是为了实战而测试。
  根据流传的图纸,似乎继TV一1、TV一8之后,美国还有一型核动力坦克设计:将两辆TL一6坦克的底盘链接起来,从而实现驾驶舱、战斗室和动力舱的完美分离。但此时的美国陆军已经对核动力坦克失去了兴趣,以至于该型设计方案的命运比TV一1 TV一8更为凄惨——彻底停留在纸面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幻之神作”!好在皇天不负苦心人,很多年以后,一家名为WESTWOOD的游戏公司看中了这个工业设计,将该方案的炮塔上多装了一根炮管之后,将其放到了自己的即时战略游戏里。这个即时战略游戏不是别的,正是被誉为“RTS王者”的《命令与征服》!时至今日,那个经典的双管四履带坦克形象还在《红色警报》和《将军》等作品里大行其道,也算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点纪念吧!

20世纪50年代,美国海陆空三军都在研究将核能运用于作战行动中的可能性。这一时期是陆军比较郁闷的时刻,因为比起陆基战略导弹来说,海军和空军手里的“家伙”更有分量一些,而且自空军成立的那一刻起,对于美国陆军来说,军费大蛋糕就又被切去了一大块。再加上美国陆军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五群制原子师”的改革成为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大笑话,只好以在欧洲保持前沿存在来显示自己的重要性。当时的美国陆军认为,在未来战争中,美国的主要对手苏联很可能在地面战中使用战术核武器实施有限核打击,美军为减少伤亡,应实施分散部署,这就诞生了“五群制原子师”。“五群制原子师”下辖5个规模介于营、团之间的独立作战群。但当时的技术条件使其不具备可行性,如果实施分散部署,当时的通讯技术无法保证有效通联,火炮射程有限且不能精确打击,师属炮兵难以提供火力支援,各战斗群只能各自为战,穷于应付。到了1963年,美军就彻底放弃了这一编制。朝鲜战争结束后,因为受苏联“斯大林”2重型坦克的刺激,美国坦克工业结束了短暂的“战后休眠,其直接影响之一就是导致了M103重型坦克的问世。另一个直接的影响就是美国陆军开始加强了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始为未来坦克/重型坦克的发展召开了一系列会议,会议名称定为“问号”。就是在诸多“问号”会议期间,美军和军工企业时论了坦克发展的方向,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设计方案,如H1、H2、TL1、TS1等诸多型号,其中既有中规中矩的产品,也有另起炉灶的妙想,更不乏直接枪毙经典坦克布局的“异想天开”。就是在这一时期,美军开始认真思考和评估核动力坦克的可行性,最终导致了TV系列这一典型“美国风格”坦克的诞生。  在开始时,美国陆军考虑为装甲车辆提供动力,研究开发一种装甲平台来搭载一个小型核电站,从而为整支部队的车辆输送能源。这种装置可以在车辆抵达行动区域前节省大量燃料。但这个方案并没有实际投入应用。其他的一些项目则尝试开发用于单个车辆的核动力发电装置。第三届和第四届“问号”会议的议程中都包含了核动力坦克的概念。于是,TV 1方案被提出了。
  在TV一1研制阶段,具体的战术指标包括:履带战斗车辆;装备1门经过改进的T140型105毫米主炮;车重约70吨;车体和炮塔前部装甲厚达36厘米;核动力空气循环发动机和燃气轮机能够满负荷运转500小时而无需补充燃料。
  1955年,TV一1的样车交付试验,全车采用了密封式车体,其中车体前的“鼓包”是燃气轮机所在区域,车体后部的动力舱则以紧凑的空间容纳整个反应堆,全部动力系统在车体内部占了相当大的空间。由于全车较重,底盘采用了7对负重轮。成员也由普通的4人变为了5人:驾驶员、车长、炮长、装填手和1名核动力工程人员。密封的车体使得3挺机枪均采用了密闭的枪塔设计,TV一1无形中居然成了一辆多炮塔坦克!
  但是,TV一1并没有受到美国军方的青睐。首先,70吨的重量在当时几乎是噩梦(比苏联的“279工程”还重)。其次,该车糟糕的外形被人揶喻为“装甲孕妇”。当然,如果真的能够有效作战,外形上的美观还是可以牺牲一下的,可该车要命就要命在这里:高强度的辐射使得该型坦克不得不频繁地更换乘员组,换句话说,为了车辆能够保汪连续作战所使用的核动力反而使战斗人员失去了连续作战的能力。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美国人关于地面战斗车辆核动力化的第一次尝试以陷入困境而告终。
  第三届“问号”会议期间提出的TV一1设计方案需要一个很长的开发周期,这就使随着核工业技术的进步开发更轻型的核动力坦克成为可能。1955年8月第四届“问号”会议期间提出了R32计划。该计划是一辆重50吨的坦克,装备1门T208型90毫米滑膛炮。该坦克预计能有6 400千米的行程,但装甲厚度被削弱为12厘米,首上甲板倾角60度。
  实际上,该方案是克莱斯勒公司单独提出的,之后的实际生产型在技术指标上与原来的方案存在部分出入。该型坦克的生产样车被命名为“克莱斯勒”TV一8,从外形上看,其离经叛道的指数比起TV一1来有过之而无不及。这让人想起那些设计师和工程人员是不是《地球停转之日》看多了?以至于炮塔的外型很像一·个豆荚……TV 8的总重比起TV一1来说轻得吓人,只有区区的25吨,其中炮塔15吨,底盘10吨——比“斯特赖克”装甲车还要轻!两个组成部分还可以分开空运,机动性能非常优秀。之所以出现这种“头大身子小”的局面,是因为克莱斯勒的技术人员为了解决底盘和反应堆的兼容性问题,索性将武器系统、乘员舱和整个核动力装置与发动机一股脑儿全部塞进了炮塔里。TV一8的90毫米T208滑膛炮安装在炮塔内,还配备了自动装填装置,弹药存放在炮塔后部,与车组人员之间以钢板隔开(美国的M1坦克和德国“豹”式也采用了类似的弹药存放方式)。辅助武器则是炮塔前部的2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和炮塔顶部的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可以由车长指挥遥控射击。车组人员可以使用闭路电视观察,以免战术核武器爆炸的闪光对其造成伤害。
  开始时,动力系统使用的是一台克莱斯勒V8发动机带动发电机,发电机为整个炮塔提供电力。但这仅仅是一个初步的构思,之后克莱斯勒公司甚至考虑过燃气轮机动力和电气传动。但是,最终他们的方案还是选择了一个气密循环的超小型核反应堆,燃料保存在炮塔内,同车内乘员安全地分开。驾驶员和炮长分别位于火炮的左右侧,车长位于炮塔的右后方,而装填手位于车长左侧。
  在TV一8的装甲炮塔还包裹着一层轻型外壳,使炮塔具备了豆荚状的外观,并可以对小型核爆炸所产生的辐射提供一定的保护。该外壳为水密性封装,这意味着Tv一8可以在水中浮渡,在水中的TV一8可以通过炮塔后方底部的一套喷水装置行驶(居然还具备两栖能力)。炮塔的外部壳体有足够的厚度引爆空心装药弹药,从而保护炮塔的内壳。而炮塔本身是由一堆环状零件组装成豆荚形的,靠两个水压缸体驱动升降一即使工程人员自己都承认,大概这是整个坦克设计最薄弱的环节。
  委员会审查了TV-8的方案之后,得出了结论:实在看不出该型坦克相比起普通的中型坦克有哪些理由和优势值得进一步发展。于是,美国陆军的核动力车辆项目就此束之高阁。不过,美国陆军并没有真的放弃此类实验,但大多都是为了技术储备和相关性研究。直到1959年,还有人研究在M103底盘安装核动力装置的可行性。当然,这些后继的实验都只是为了测试推进系统,坦克的炮塔必须拆掉以为反应堆腾出足够的空间,根本不是为了实战而测试。
  根据流传的图纸,似乎继TV一1、TV一8之后,美国还有一型核动力坦克设计:将两辆TL一6坦克的底盘链接起来,从而实现驾驶舱、战斗室和动力舱的完美分离。但此时的美国陆军已经对核动力坦克失去了兴趣,以至于该型设计方案的命运比TV一1 TV一8更为凄惨——彻底停留在纸面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幻之神作”!好在皇天不负苦心人,很多年以后,一家名为WESTWOOD的游戏公司看中了这个工业设计,将该方案的炮塔上多装了一根炮管之后,将其放到了自己的即时战略游戏里。这个即时战略游戏不是别的,正是被誉为“RTS王者”的《命令与征服》!时至今日,那个经典的双管四履带坦克形象还在《红色警报》和《将军》等作品里大行其道,也算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点纪念吧!

1955年TV-1样车交付实验,由于其外形绰号装甲孕妇,车体后部动力舱容纳反应堆.
由于其辐射超标,乘员组不得不随时更换,故而放弃.

TV-8,气密循环的超小型反应堆安装在豆荚状的炮塔里,可能是历史上外形最科幻的坦克.炮塔是双壳体的,可以两栖作战,整车全重仅25吨.

这是福特汽车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推出了一款核动力概念车,名为Nucleon。其在两个后轮之间的核反应堆以铀元素的核裂变为能源,能够把水变成高压蒸汽,再推动涡轮叶片驱动汽车。然后蒸气在冷却之后返回核反应堆里面再次加热。只要核燃料还没用完,它就能不断发出动力。
Nucleon
Nucleon
http://img.pconline.com.cn/images/bbs4/2005/10/24/113011292201794.jpg
裂变反应堆么,还是用在进攻型武器上罢。至于民用,像福岛,切尔诺贝利,三里岛这些事还嫌少吗?
最悲哀的是居然还弄出来峡江,彭泽核电项目{:lei:}
如果装了核反应堆,靠反应堆的能量能发展出光幕或者其他各种跨时代的防护手段,这样才会很有意义吧。
能上激光吗?
由于其辐射超标,乘员组不得不随时更换,故而放弃路上寡妇制造者
好科幻的外形

与美帝对核动力的疯狂相比,毛子则立足于常规动力武器如何在核战中生存的研究,开发了可在核战环境中作战的坦克。于是,诞生了著名的279工程


“279工程”的创意来自50年代初人类对核战争这一新型方式的探索。1953年苏军进行了多次核试验,同时在爆心放置了很多经过改装的坦克。1954年9月在多茨科耶地区进行了一次有步兵参加的特种核试验,军方发现靠近核爆中心的坦克全部被冲击波掀翻,这显然不合当时苏联领导人大打核战争的想法。   于是由天才科学家L·S·托洛亚诺夫领导的小组开始研制“战术核爆区用试验性车辆结构279工程”,它也被当作和“277工程”竞争下一代重型坦克的样品。托洛亚诺夫面临着对抗核子风暴的难题,他在设计上尽量加大履带接地面并考虑了一种完全不合规范的可以防止暴风侵害乘员的车体形状。   于是“279工程”装备了4条履带,这本不是什么新鲜事-英国早在1916年就研制过4条履带的“飞象”超重型坦克。但是“279工程”采用了当时很难想象的油压悬挂,使得在核爆来临时整车可以象螃蟹一样趴在地上以使自己不至于倾覆。接地面的面积增加则使整车的重心更低,每侧2条履带的给油是从车体中部的主油箱连接。车体呈椭圆型,考虑到中子弹这一新式武器的出现,“279工程”车体外圈内部设计了很多夹层用来填充防辐射物质(在中子弹爆炸区,可以将杀伤力很大的快中子转化为慢中子)。铸造车体平均厚度达到269毫米。使用1000hp的柴油发动机,可以使60吨的坦克达到50公里的时速,这是相当了不起的!它使用和“277工程”一样的炮塔但炮弹减少到24枚。   “279工程”于1957年造出了样车。这辆“外星坦克”在试验场顺利通过了技术审查,但是由于结构复杂造价昂贵,没有投产。它现在保存在库宾卡博物馆,虽然作为一种坦克它没能登上战争的舞台,但其惊人的创造性让人赞叹不已。   战斗全重 60吨   乘 员 4人   全长(炮向前) 10238毫米   车 宽 3400毫米   车 高 2475毫米   主 武 器 1门M—65型130毫米炮   弹药基数 24发   辅助武器 1挺ΚΠΒΤ14.5毫米并列机枪   弹药基数 300发   装甲防护   车首前上装甲 厚度192毫米 倾角60度   车体侧面 厚度182毫米 倾角45度   炮塔正面 厚度305毫米 倾角30度   动 力 1台柴油机   功 率 1000马力

“279工程”的创意来自50年代初人类对核战争这一新型方式的探索。1953年苏军进行了多次核试验,同时在爆心放置了很多经过改装的坦克。1954年9月在多茨科耶地区进行了一次有步兵参加的特种核试验,军方发现靠近核爆中心的坦克全部被冲击波掀翻,这显然不合当时苏联领导人大打核战争的想法。   于是由天才科学家L·S·托洛亚诺夫领导的小组开始研制“战术核爆区用试验性车辆结构279工程”,它也被当作和“277工程”竞争下一代重型坦克的样品。托洛亚诺夫面临着对抗核子风暴的难题,他在设计上尽量加大履带接地面并考虑了一种完全不合规范的可以防止暴风侵害乘员的车体形状。   于是“279工程”装备了4条履带,这本不是什么新鲜事-英国早在1916年就研制过4条履带的“飞象”超重型坦克。但是“279工程”采用了当时很难想象的油压悬挂,使得在核爆来临时整车可以象螃蟹一样趴在地上以使自己不至于倾覆。接地面的面积增加则使整车的重心更低,每侧2条履带的给油是从车体中部的主油箱连接。车体呈椭圆型,考虑到中子弹这一新式武器的出现,“279工程”车体外圈内部设计了很多夹层用来填充防辐射物质(在中子弹爆炸区,可以将杀伤力很大的快中子转化为慢中子)。铸造车体平均厚度达到269毫米。使用1000hp的柴油发动机,可以使60吨的坦克达到50公里的时速,这是相当了不起的!它使用和“277工程”一样的炮塔但炮弹减少到24枚。   “279工程”于1957年造出了样车。这辆“外星坦克”在试验场顺利通过了技术审查,但是由于结构复杂造价昂贵,没有投产。它现在保存在库宾卡博物馆,虽然作为一种坦克它没能登上战争的舞台,但其惊人的创造性让人赞叹不已。   战斗全重 60吨   乘 员 4人   全长(炮向前) 10238毫米   车 宽 3400毫米   车 高 2475毫米   主 武 器 1门M—65型130毫米炮   弹药基数 24发   辅助武器 1挺ΚΠΒΤ14.5毫米并列机枪   弹药基数 300发   装甲防护   车首前上装甲 厚度192毫米 倾角60度   车体侧面 厚度182毫米 倾角45度   炮塔正面 厚度305毫米 倾角30度   动 力 1台柴油机   功 率 1000马力
Army_tof 发表于 2011-4-17 11:22

神马?峡江搞核电站?!球具体!
膜败楼主。毛子真疯狂。。这个核坦克再加个自爆装置,简直就是红警2里面的自爆卡车么
哪个脑残设计的。


要这个干吗?环球打炮么

要这个干吗?环球打炮么
坦克被摧毁后,战场又不能住人了
疯狂的年代,疯狂的设计啊
piginfly 发表于 2011-4-17 19:28
核坦克是MD,毛子搞的是常规动力的。。
核动力冷战时代产物


 12351169607902014.jpg

凯迪拉克WTF(Cadillac WTF),凯迪拉克2009年1月推出的新款核动力概念车,该车的动力系统使用钍燃料。

 12351169607902014.jpg

凯迪拉克WTF(Cadillac WTF),凯迪拉克2009年1月推出的新款核动力概念车,该车的动力系统使用钍燃料。
油价贵啊 ,核能有前途。。
我表示是因为蛋疼吗- 0
我想知道,这坦克被击毁了会怎么样。。。
这是自行核弹嘛······
真是疯狂的年代,敢想敢做
唔,成本方面真心蛋痛
279真邪恶,坑爹世界8.0版11级HT
铁血烈鹰 发表于 2011-11-11 10:32
279真邪恶,坑爹世界8.0版11级HT
话说M系会不会把TV-1也弄成11级HT呢?
核真有这么好,为什么没水动力
真是一个疯狂的年代
幸亏核动力的汽车没普及 要不然那些恐怖分子就更牛B了
这一辆坦克得多少钱啊
核动力坦克是自杀性武器吧!
这东西,即便有,也没人敢去开!
感觉美国人几乎把所有的平台都试了个遍,从核动力汽车到飞机,巡洋舰,航母,目前似乎是航母和潜艇全部核动力,其它都是常规动力。
老毛子则是核潜艇和基洛夫巡洋舰,好像还有核动力破冰船啥的,以后也许会学老美的造核动力航母。
除了核潜艇,个人猜测核动力比较适合几万吨的大型船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