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日本危机,中国的机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5:08:51


这是从叶千荣的微博摘录下来的,这是他第一手的信息。看来中国的产能过剩能解决了!

    连日来,江浙、广东深圳的企业和日本商社之间的合同空前猛增,以往一贯以推销为主的日本商社则突然变成大规模地签购物合同。从发电机、电缆电线直到胶合板等。今天一下午,几乎一半以上的本地邮件都是寻求购买,而国内企业来的有关发货和付款的电话也终于超过了电视台要求连线的。
    但同时,与韩国和东南亚(尤其是越南和印度尼西亚)之间的合同也在迅速飞涨。大阪的一架租赁变压器的公司发来了一份韩国企业提供的变压器报价单,作为6000kVA的油变压器,价格竟比日立和三菱便宜了一半,但这家大阪企业还是单刀直入地说:明天上午9点以前希望得到回音,如果价格能低于韩国的话。刚才和两位国内企业的负责人通了电话,他们一再叮嘱“无论如何也要拿下”,另一位与日本企业交往多年的出了很多有趣的点子后说:“先争取价格上和韩国一样,然后把这几个韩国没有的附加条件一个个一点点推出去”。最后,那个负责人在电话里笑着说:“只要能把他们带到平型关,就一定可以全部吃下来!”。
日本30%的胶合板产于岩手、宫城两县,地震和海啸几乎损毁了其中的大部,但现在马上要提供数万套简易房和里面的家具以及榻榻米,这几天商社都纷纷在韩国的网站和中国的阿里巴巴上找。他们中的不少人,直到几天前都还不知道有阿里巴巴。
      想起前天下午在新横滨车站见到的那位来自湖北孝感的女孩子,他和她公司的副社长特地从枥木县开车三个小时来见,令我十分过意不去,她的日文很好,而且思维敏捷,在介绍了他们的产品之后,很快便进入以什么模式推开的问题,她不断记下要点和检索用的关键词。途中,副社长说:以后将中国业务全交给她。
地震前,日本企业的中国市场经营模式几乎都是在谈如何开发中国市场,如何弥补日本内需的下降,所有的思路都是要去销售,从大型的成套设备到流通领域的小商品,可是地震把这个模式和思路在一夜间改变了。采购,成了一切。
      而这一切,如果是发生在上世纪,那只有奔广交会去了。但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这个只要在门户网站上按照分类便可迅速找到所需产品的时代,企业就像个人在亚马逊上购物一般直接问价,于是,江浙、广东的乡镇企业一下子全都进入了视野。于是很多至今通过两重三重的渠道获得中国商品的公司,在地震后由于渠道之一失灵,只得自己上网找中国供货企业,原以为语言障碍很大看不懂的,一上去才知道,早都已经是日文了!
      于是好像眼面前的这个网页、这些商品照片会突然消失一样,纷纷印刷截图,然后就是请身边的中国有人替他打电话,替他写邮件。接着就是“你那里有没有今年四月毕业的中国留学生?要善打交道的,性格积极主动的”。
      日产公司V6发动机工厂也受灾了,Skyline和FUGA的发动机都在那里生产。那位外国CEO昨天到了厂里,发誓要在一个月内恢复生产线。但其实利用这个契机,将V6也送到中国现地生产也是一种选择。去年日产在中国卖出了102万辆,不仅大大超过了在日本的售量,还超过了北美的82万辆。市场规模的差异已显而易见。
爱知县和九州有不少大汽车企业的工厂,这次全无影响,但现在大都停下来了,因为不少车用电器和汽车零部件的厂家在仙台一带,都受损并无法供货了。集团高层怎么办?是从头开始设备投资在原地重建?还是去新兴市场加速产销连动?于是,一个成本计算和对未来市场的评估交织到了一起。他们原以为地震引发出的仅是一场短期停工,但计算后,一个更长远的模式进入视野了。虽然大气中的辐射浓度已和地震前一样,但电厂排水口附近海水中碘131浓度高达三千多倍。然而,这几天在东京大手町,无论银行还是商社、企业都已进入新的临战状态。一头是灾区的“复兴特需”,一头是如何恢复产业链。

http://t.sina.com.cn/profile.php?uid=1251204491&page=1

这是从叶千荣的微博摘录下来的,这是他第一手的信息。看来中国的产能过剩能解决了!

    连日来,江浙、广东深圳的企业和日本商社之间的合同空前猛增,以往一贯以推销为主的日本商社则突然变成大规模地签购物合同。从发电机、电缆电线直到胶合板等。今天一下午,几乎一半以上的本地邮件都是寻求购买,而国内企业来的有关发货和付款的电话也终于超过了电视台要求连线的。
    但同时,与韩国和东南亚(尤其是越南和印度尼西亚)之间的合同也在迅速飞涨。大阪的一架租赁变压器的公司发来了一份韩国企业提供的变压器报价单,作为6000kVA的油变压器,价格竟比日立和三菱便宜了一半,但这家大阪企业还是单刀直入地说:明天上午9点以前希望得到回音,如果价格能低于韩国的话。刚才和两位国内企业的负责人通了电话,他们一再叮嘱“无论如何也要拿下”,另一位与日本企业交往多年的出了很多有趣的点子后说:“先争取价格上和韩国一样,然后把这几个韩国没有的附加条件一个个一点点推出去”。最后,那个负责人在电话里笑着说:“只要能把他们带到平型关,就一定可以全部吃下来!”。
日本30%的胶合板产于岩手、宫城两县,地震和海啸几乎损毁了其中的大部,但现在马上要提供数万套简易房和里面的家具以及榻榻米,这几天商社都纷纷在韩国的网站和中国的阿里巴巴上找。他们中的不少人,直到几天前都还不知道有阿里巴巴。
      想起前天下午在新横滨车站见到的那位来自湖北孝感的女孩子,他和她公司的副社长特地从枥木县开车三个小时来见,令我十分过意不去,她的日文很好,而且思维敏捷,在介绍了他们的产品之后,很快便进入以什么模式推开的问题,她不断记下要点和检索用的关键词。途中,副社长说:以后将中国业务全交给她。
地震前,日本企业的中国市场经营模式几乎都是在谈如何开发中国市场,如何弥补日本内需的下降,所有的思路都是要去销售,从大型的成套设备到流通领域的小商品,可是地震把这个模式和思路在一夜间改变了。采购,成了一切。
      而这一切,如果是发生在上世纪,那只有奔广交会去了。但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这个只要在门户网站上按照分类便可迅速找到所需产品的时代,企业就像个人在亚马逊上购物一般直接问价,于是,江浙、广东的乡镇企业一下子全都进入了视野。于是很多至今通过两重三重的渠道获得中国商品的公司,在地震后由于渠道之一失灵,只得自己上网找中国供货企业,原以为语言障碍很大看不懂的,一上去才知道,早都已经是日文了!
      于是好像眼面前的这个网页、这些商品照片会突然消失一样,纷纷印刷截图,然后就是请身边的中国有人替他打电话,替他写邮件。接着就是“你那里有没有今年四月毕业的中国留学生?要善打交道的,性格积极主动的”。
      日产公司V6发动机工厂也受灾了,Skyline和FUGA的发动机都在那里生产。那位外国CEO昨天到了厂里,发誓要在一个月内恢复生产线。但其实利用这个契机,将V6也送到中国现地生产也是一种选择。去年日产在中国卖出了102万辆,不仅大大超过了在日本的售量,还超过了北美的82万辆。市场规模的差异已显而易见。
爱知县和九州有不少大汽车企业的工厂,这次全无影响,但现在大都停下来了,因为不少车用电器和汽车零部件的厂家在仙台一带,都受损并无法供货了。集团高层怎么办?是从头开始设备投资在原地重建?还是去新兴市场加速产销连动?于是,一个成本计算和对未来市场的评估交织到了一起。他们原以为地震引发出的仅是一场短期停工,但计算后,一个更长远的模式进入视野了。虽然大气中的辐射浓度已和地震前一样,但电厂排水口附近海水中碘131浓度高达三千多倍。然而,这几天在东京大手町,无论银行还是商社、企业都已进入新的临战状态。一头是灾区的“复兴特需”,一头是如何恢复产业链。

http://t.sina.com.cn/profile.php?uid=1251204491&page=1
有危就有机,日本的危就是中国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