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突击2入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11:55:35
<P>刚拿到突击2,初看一下,感觉图太多了,既然全是黑白的就不该讲英军舰船的迷彩问题,看不清阿</P>[em06][em05]<P>刚拿到突击2,初看一下,感觉图太多了,既然全是黑白的就不该讲英军舰船的迷彩问题,看不清阿</P>[em06][em05]
<P>突击还是不错的,兄弟哪里的啊,我也想去买本来看看</P>
关键是二战时期彩色照片不多呀,楼主不必苛求!
<P>嗬嗬,差点忘了2战那时还没彩色相机,谢谢3楼提醒,我上海的</P>[em05]
其实还是成本问题,上海的印刷成本太高,如果要加彩页,再手绘舰艇的迷彩图,那书的价格势必上涨。
是北京的吗在哪儿买的
<B>以下是引用<I>小马车</I>在2004-9-1 19:54:00的发言:</B>

<P>嗬嗬,差点忘了2战那时还没彩色相机,谢谢3楼提醒,我上海的</P>[em05]

<P>有了吧,磕打可是那时候就有彩色胶卷了,
<P>那时候的黑白照片还是可以刷色的。
<P>上海找不到啊</P>
老兄,上海满地都是阿,有彩色的马[em06]
给个目录
<B>以下是引用<I>JCFERRET</I>在2004-9-1 20:02:00的发言:</B>
其实还是成本问题,上海的印刷成本太高,如果要加彩页,再手绘舰艇的迷彩图,那书的价格势必上涨。

<P>
<P>1、印刷成本高不高,与读者没什么关系,为什么同样页码和售价的《军事力量》里面有那么多的彩页,《突击》却是全黑白?</P>
<P>2、从做刊的态度来看,能有彩色的地方就尽量要彩色印刷,特别是讲“迷彩”一类的文章,不是彩色印刷还迷彩个屁啊。说到这点,想起了明基的《战争》的第148页和挥戈的《军事力量1》的第69、71页的那些德国空军战机的侧视图,全是黑白印刷,还说是“……的涂装,供读者欣赏。” 黑白的欣赏个屁啊~~,难道二战的那些军舰和飞机都是黑白涂装的吗?</P>
<P>有理,支持 </P>
<P>首先,二战时期的彩色照片并不普及,保存下来的也少,否则我们现在为什么看到的大部分还是黑白的呢?军舰迷彩的更少了,有大量彩色的照片谁还愿意用黑白的?非不为,是不能</P>
<P>其次,军舰的部分迷彩内容说的是二战前的,更不用指望有彩色的了,所以《突击2》最后的封三是该文所配的色谱</P>
<P>再次,《突击》中的文章绝大多数都是没有彩色照片配图的或者鲜有彩色照片配图的,总不能为了寥寥几张照片就印刷全彩的书吧,再说也不可能把黑白的照片印刷成彩色的</P>
<P>最后,什么成本跟读者无关的话岂不可笑?羊毛出在羊身上不知道?成本上去了自然价格也就上去了,国内民间出版人要承担的风险远不是你能想象的</P>
<P>哇,本垒打大编请先消消气,彩印成本的确高了点,同志们就体谅一下吧,毕竟突击可看性,资料性 还是相当强的  </P>[em01]
<P>读者跟成本无关的话可能你们出书的人听了好笑,但是俺们买书的确实可不管你们的成本多高,只关心的是同样页码的彩页多多的《军事力量》和你们的全黑白的价格对比,价格没区别、内里却大不同。可能你们卖的书没有人家的多,这也是成本的决定因素,可是这还是你们自己的事情啊,为什么卖得没有人家的多呢?要我们来为你们想吗?恐怕不可以吧,我们的唯一决定权就是掏钱买哪本书而已。</P><P>如果我们是羊的话,就是会选草吃的羊。</P>
<B>以下是引用<I>SSMAN</I>在2004-9-3 14:48:00的发言:</B>


<P>
<P>1、印刷成本高不高,与读者没什么关系,为什么同样页码和售价的《军事力量》里面有那么多的彩页,《突击》却是全黑白?</P>
<P>2、从做刊的态度来看,能有彩色的地方就尽量要彩色印刷,特别是讲“迷彩”一类的文章,不是彩色印刷还迷彩个屁啊。说到这点,想起了明基的《战争》的第148页和挥戈的《军事力量1》的第69、71页的那些德国空军战机的侧视图,全是黑白印刷,还说是“……的涂装,供读者欣赏。” 黑白的欣赏个屁啊~~,难道二战的那些军舰和飞机都是黑白涂装的吗?</P>

<P>
<P>我们的《军事力量》是在北京印刷的,所以成本相对低一些,这次我去上海,造访了《突击》的创作群,老本也感叹这一点。</P>
<P>至于我的那篇文章,因为是次要文章,所以不能占用彩色版面。彩色版面是要留给高水平文章的。</P>
<P>如果全彩印刷,那《军事力量》以现在的价格,坚持不了多久就必然要倒闭了。</P>
<P>彩色的出片和印刷都要比黑白的贵几倍,不过《军事力量》都用105的铜版纸还是很不错的,北京这边的印刷成本的确要低一些,还有附近的廊坊的村办印刷厂更低。</P>
<P>拜托,我不是本垒打,别把他的帽子扣我头上,我只是他同学,认识他不过18年而已,我的话只代表我自己,跟他没关系。反正我觉得如果谁要是感觉黑白不爽大可以买全彩的娱乐杂志去,少几个人不买他的破书他也饿不死,大不了我天天给他送饭好了:)[em01]</P><P>好了笑话不说了说点正经的,就我所知,《突击》之所以采用黑白印刷(据说以后会用双色的了),主要还是跟内容有关,二战论坛的人不怎么会去碰现代的题材,就算他们了解一些现代武器的专业内容也不会去写,比如坦克、轻兵器或者雷达之类的,那帮家伙就喜欢刨历史的故纸堆,说不定写着写着就产生历史的“倒退”往古代写过去倒是有可能的。</P><P>就因为内容限制采用黑白印刷,所以对纸张的选择更有讲究,我叔叔是印刷行业的,跟他学了不少,难道有必要在这里开讲座嘛?简单说,并不是铜版纸就是最好的,同样克重的铜版纸档次和价格就差的非常大,本垒打挑的都是亚芬纸,那玩意比铜版纸手感更好一点,印刷质量一点不差,价格其实便宜不了多少。说到印工嘛,的确上海比北京要贵很多,因为上海管的比较严格罢了。打个比方,上海的印刷厂很多都是上海本地工人,那自然跟用外来民工的价格大为不同了,不过这是题外话了。</P><P>说到《军事力量》跟《突击》的比较,我感觉两者是不同类型的书,各自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前者技术路线的题材多,牵涉的现代武器和思路多而且广,相对来说比较能切合实际;后者嘛战史内容多,我私下叫它“古董书”,二战论坛的人整天爱叨叨骑士精神,我看跟现代社会有点格格不入了都,本垒打总爱念叨一句“现代战争缺乏艺术感和人文精神”。反正在我看来谁喜欢看什么就买什么,也没人逼你买啊,本来就是青菜萝卜的事情嘛,别弄得那么大义凛然的样子,至今还有人跟我说他喜欢三大知识呢,难道你就能说他智商为零吗?关键还是各取所需。</P><P>最后说句题外话,我跟本垒打也喜欢看王辉的书啊,你以为他就懂二战嘛,我们家可有人在79年上过越南战场……</P>
偶没见过突击,原来用的是亚芬纸,那是的确比较贵的,500张得200-300元左右吧,这样算下来突击的成本还是很高的,不过喜欢二战的人群大可以在中等收入的人群中挖掘一批,那样把价钱定高一些也无妨。
<P>我在北京怎么还没见过这本杂志。</P>
<P>本人感觉《突击》的纸张手感不错,让人有一种精品的感觉,其实,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其内容,只要内容精品,纸张不差,那就是一本精品书籍。至于图片,我觉得黑白的图片没什么不好。毕竟《突击》侧重战史方面,黑白图片倒给人一种严肃的感觉。虽然本人还没看到《突击2》,但做为军事迷,我希望本垒打仁兄能够继续把这本杂志办好!</P>
我在北京,刚刚买到这本书,感觉确实不错!
<P>终于拿到《突击2》了,一个字:高兴  :)。真喜欢这本杂志啊!希望继续发扬广大啊!</P>
<P>多谢各位对突击的支持!我们一定继续努力。</P><P>这是突击1的目录:</P><P>冰血长津湖(上)鏖战雪原
作者 光亭
    五十多年前,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二次战役(长津湖之战为第二次战役的东部战线)不仅是一场被称为决定了朝鲜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战役,更令人感慨的是在风刀雪剑的苦寒高原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几乎是一无所有的补给下,在惨烈的战斗中所表现出令人难以想象的超凡英勇与顽强,以自己的鲜血与生命描绘了一幅战争史上罕见的悲壮画卷!不仅赢得了对手的尊重,更为中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P><P>
冷战中俄国的水下登陆舰之梦
作者 寶劍橡葉騎士
    随着冷战的结束, "铁幕"背后大批鲜为人知军事秘密也逐渐被公诸于世,其中就有着那么一系列登陆核潜艇的神秘面纱被揭开。这是一种由布雷潜艇发展起来的独特舰种,但是却成了冷战时期炽烈的战略核军备竞赛的牺牲品而被中止发展,让我们通过一系列解秘的文献,看一看这些水下怪物的兴废。
    相比运输潜艇,这是一种专门用于进行登陆活动的,还有着巨大的空间搭载装甲车辆,甚至还有登陆的跳板以供直接抢滩的潜艇。早在194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刚刚过去不到3年,苏联就开始着手研究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潜艇。整个研制计划持续了25年,期间苏联科学家研制出了数种不同规格不同性能的运输潜艇,眼看这些凝聚了众多科学家心血的潜艇要从图纸中走向大海的时刻,因为美苏核军备竞赛的加剧,不得不将优先建造权让位于有关国家命运的核潜艇制造计划,成了一朵不结果实的奇葩。</P><P>
红色巨人的坎坷之路:苏联KV重型坦克的使用与演变
作者:黄色潜水艇
    KV坦克作为苏德战争期间一种重要的制式武器,其开发、生产与改进等方方面面都和整个庞杂的苏联军工系统和战术模式有着千丝万缕、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联系;而KV-1多彩的演变过程、坎坷的服役经历、KV-1S与KV-13对于技术突破口的摸索、KV与IS系列坦克之间纷繁复杂的血脉相承,更是在那短短的数年中交织出一部跌宕起伏的宏伟乐章。虽然仅仅依靠本文所使用的这些基础资料,是不可能对它们在战争机器中的价值做出具体评价的。编译整理这些资料的目的,是在试图叙述那段充满了因果关系、利益斗争、现实努力与偶然性的历史的同时,亦希望以类似的积累,能够为日后更进一步的积累提供更多的数据与记录以供列举、比对与分析。</P><P>
KV-2之英雄无敌:杜比萨河阻击战
作者:里夫
    在德国发动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的第2天,KV坦克即在立陶宛境内和德军坦克发生激战。苏联第2坦克师跟随第12机械化军前往杜比萨河方向阻击正沿干道提尔斯特——绍利亚大街前进的德军。一辆苏军的KV-2坦克,竟然将德军两个装甲师阻挡了整整48小时,成功地拖住了德国第4装甲集群对列宁格勒的推进步伐。</P><P>随风而逝:旧日本海军八·八舰队简史
作者 Oct
    一百多年前,日本帝国就一直渴望着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八八舰队以及组成它的梦幻般的战列舰群仿佛已经成为了日本人心目中强大的海军的代名词,作者希望告诉大家的是那些蒸汽时代的伟大丰碑,象征着那个年代科技与工艺的最高成就的战列舰队,重温一下人类在蒸汽时代鼎盛时期曾经有过的一个梦想:一个追求更强、更大、更快速战舰的梦想。
    同样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基于其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历史发展等缘故,日本依靠海军强国的梦想最终演变成只有依靠战争才能实现明治以后对扩张的渴望。而这种畸形的渴望也最终创造了八·八舰队构想,也将导致今后日本和中国几十年的血火历史,这也许是历史的必然,但注定是一幕悲剧。
    重温这段历史对于今天热切期待国家强大的我们将有着无比的借鉴和警世作用。</P><P>
救难义工——“五十铃”号轻巡在恩加诺角
作者 桃太郎 寶劍橡葉騎士
    日本海军轻巡洋舰“五十铃”号在战争末期被改造成日本海军在二战中唯一的一艘防空巡洋舰,本文讲述的就是它在1944年参加莱特湾海战时进行舰队防空作战,并对被击沉的日本军舰幸存者进行救助的经历。</P><P>
皇家澳大利亚军队越南战记1965-1972
作者:清海
    成为美国军事同盟的澳大利亚,在20世纪60-70年代介入了越南战争。澳大利亚军队和军事顾问以专业的丛林战素质和战术给越南人民的正义斗争制造了极大的困难,但是这一系列战术上的胜利改变不了侵略战争失败和政治破产的命运。最终那些战死在越南的澳大利亚官兵成为美国利益的牺牲品。 </P><P>称霸欧洲上空的野马:P-51"野马"式战斗机小传
作者:豹式坦克
    见过草原上狂奔的野马的人们,一定为这些生灵的力量、强悍和狂放不羁所深深震撼。当你注视着那一群生灵沐浴着火红的朝阳向你奔来时,你一定会觉得,只有它们才是草原的主人。半个多世纪前的蓝天中也同样活跃着一群“野马”,在那里,它们尽情地展示它们的力量、速度与强悍。它们是蓝天的主人……
    北美航空公司(NAA)生产的P-51系列战斗机也许并不是二战中最优秀的单引擎战斗机。它没有BF-109凶悍的爬升,没有"喷火"轻盈的转弯,没有HE-162电光火石般的速度,也没有P-47坚固的防御。但其性能的均衡性在当时却绝对首屈一指,尤其是它卓越的高速性能和令人瞠目的航程,足以使它成为盟国在欧洲战场最强有力的战斗机之一,并最终扭转了欧洲空战的格局,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P><P>
空中的死神:西欧空战转折点
作者:杨威利
    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的因素还是武器的因素居多呢?一种先进武器就能彻底赢得一场战争吗?野马式战斗机的出现带来了西欧空战转折却是不争的事实,那么这次是否武器决定论取胜了呢?——不然,是一个人的名字真正与欧洲空战的转折点紧紧联系在一起,而且这是个大家都熟悉的名字:詹姆斯·H·杜利特(James H Doolittle),也就是那位传奇般的"东京上空三十秒"英雄。他的到来扭转了盟军战略轰炸机部队损失惨重的局面,他的口号是:“第8航空队战斗机部队的首要职责就是消灭德国空军!”
    第8航空队(及其他航空队的)战斗机部队的胜利保障了轰炸机部队及对德空中战争的胜利。他们是如此折磨了德国空军的战斗机部队,以至于对手在削弱了东线、南线及北部地区的所有空中力量以填补西线的损失后,还是发现对手取得的不只是空中优势,而是彻底的空中霸权。</P><P>正16开,进口铜版纸印刷,13万字,300张图,售价15元。
</P>
<P>突击2的目录:</P><P>正16开,128页铜版纸,印刷精美,售价15元。</P><P>美利坚的传奇-罗伯特·爱德华·李</P><P>     谁是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将领?如果向美国人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可能会听到五花八门各种答案:或许有人会说是二战中的血胆将军巴顿,或许也有人会说是海上骑士尼米兹,还有麦克阿瑟、布莱德利乃至一战期间的"铁锤将军" 潘兴等也都有可能成为候选人。如果追溯到二十世纪前的美国历史,应该会有不少人提出像是"石墙"杰克逊、格兰特、谢尔曼等南北战争期间的著名将领。如果再把时间推至十八世纪,那么军事才能有限但政治智慧高超的华盛顿也多半会列入评选名单。但是,如果有人问美国人"谁是美国历史上最受敬仰的军事将领?"那么相对而言,这个答案就简单得多,那无疑就是美国内战期间南方将领罗伯特·爱德华·李</P><P>88炮与IV号坦克的联姻:SdKfz 164犀牛坦克歼击车小史</P><P>    早在1939年德军入侵波兰的战役中,德军装甲部队就意识到需要一种自行反坦克炮伴随部队作战。虽然在1942年,早期的自行反坦克炮取得成功,但前线部队一直要求开发更有效的装备,在这一背景下,88炮与IV号坦克的联姻——便造就了SdKfz 164犀牛坦克歼击车。
    本文主要阐述了犀牛坦克歼击车的开发背景,研发经过,装备犀牛的各营战斗简史,并从实战使用和技术角度出发对其做了点评。</P><P>锻 剑:武装直升机发展与越南战争演变
     
    在20世纪里,美国一直努力将其在武器装备领域所拥有的科技优势转化为战场作战优势。美军“科技致胜”的思想在武装直升机的使用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越南战争中,长时间与低技术、非正规军队作战为美军试验新技术武器、尝试将技术转化为战斗力提供一个绝佳机会。
    把武装直升机当作从技术上打败敌人的手段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陆军的结构,这种改变对于美国陆军而言,与历史上骑兵的出现给世界各国军队带来的变革意义不相上下。在促进陆军转型的同时,武装直升机自身也悄然发生着转变,这种转变是制造技术与武器配备、作战样式与作战战术的整体进步。越南战争开创了武装直升机发展的新纪元,这场战争也因此被军事史学家们称之为一场“直升机战争”。
    </P><P>德国国防军独立第667突击炮兵旅战史</P><P>    综述:国防军独立第667突击炮连是纳粹德军在1940年初组建的一支突击炮单位,随着战争的不断进展,当同时期或在其后组建的其他各支突击炮单位因战斗而消亡,或被整编成新的部队时,第667连却凭借着出众的战绩历经“突击炮营”,“突击炮旅”,“突击炮兵旅”等不同时期进行的部队整编和扩充,始终维持着自“突击炮连”时期以来即拥有的“667”部队番号直至战争终结,可以称为是一支带有传奇色彩的部队。它的发展历程浓缩了整个二战期间德军突击炮部队的诞生、发展、编制演变、人员和车辆装备的配属更迭等各方面情况;其战斗经历则更充分反应了突击炮战术从探索到确立,直至发生根本性转变。与此同时第667突击炮兵旅丰富多彩更具有系统性的车辆涂装、部队章、战术识别标志也为研究“突击炮”这一只存在于二战时期的特殊兵器提供了绝佳素材。</P><P>蓝天无限: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空军历史
  
    法国作为欧洲大陆的一个强国却在二战中迅速惨败在纳粹德国的脚下,法国空军作为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却没有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也在战争中迅速落败。本文从技术角度详细对比了二战西部战场各国各类军用飞机和法国空军飞机的技术和战术,并详述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英勇杀敌的法军飞行员的故事。</P><P>奇特的艺术:英国皇家海军舰船迷彩史</P><P>    和其他所有军用迷彩一样,舰船迷彩(或称海洋迷彩)的基本原理也是源自于大自然。任何军用迷彩的目的也正在于此:保护自己并有助于攻击别人。
    有记载的最早将舰船进行涂装从而达到隐藏目的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当时一些英国的快速明轮汽船企图冲破美国北方军的封锁逃往南部的港口,这些行动多选择在阴天或无月色的夜晚进行,而英国人给这些“逃命船”涂上了浅灰色,希望降低它们在夜间的可见度。这一尝试与现代意义上的舰船迷彩显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为到了20世纪单一涂色几乎不能被认为是一种迷彩伪装。真正的舰船迷彩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才出现,英国依然是这方面的先行者。</P><P>羽化的战神:德军第101重坦克营代营长魏特曼之死   

     米歇尔·魏特曼SS上尉是德国武装党卫队(SS)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第101重坦克营代营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著名的坦克指挥官。他的战绩不是坦克王牌中最高的,但名声却是最响亮的,被纳粹宣传部吹捧为“装甲战神”、“帝国的希望”,本文通过详细的技术记录,考证了他在诺曼底战场上被盟军部队击毙的经过。</P>
<P>目前突击1、突击2均有少量余货,接受邮购,</P><P>邮购价:15元/本,如需挂号,另加3元。</P><P>邮购地址:上海宝山区河曲路25号 陈杰   邮编:200439  
咨询电话: 021-66547367
传真:021-66153035
发行联系Email:  book598@hotmail.com</P><P>请注明是突击1还是突击2。</P>
这本书也是要慢慢啃的。
<B>以下是引用<I>plumage</I>在2004-9-2 20:59:00的发言:</B>
]

<P>有了吧,磕打可是那时候就有彩色胶卷了,

<P>那时候的黑白照片还是可以刷色的。
</P>

<P>
<P>没错,二战时期的彩照不少。</P>
<P>战后也出版了大量的彩照图集。就看你想不想印成彩色的了!</P>
<P>以下的话肯定有人不爱听。</P><P>这两天再次仔细地看了一遍该书,给我的感觉就是:水平跟军事力量和战争史研究差太远了,从突击1开始,感觉文章内容还比不上那些为每篇文章做的简介精彩。流水帐、图片又灰蒙蒙的。</P><P>我知道自己可能不属于该书编者们的目标顾客,但是如果象我这种菜鸟感觉越看越没劲的书,市场应该会萎缩得很快的。</P>
我感觉突击2还是比较不错的。而且,文章面定的较广,有一定深度。
<B>以下是引用<I>SSMAN</I>在2004-9-13 5:10:00的发言:</B>

<P>以下的话肯定有人不爱听。</P>
<P>这两天再次仔细地看了一遍该书,给我的感觉就是:水平跟军事力量和战争史研究差太远了,从突击1开始,感觉文章内容还比不上那些为每篇文章做的简介精彩。流水帐、图片又灰蒙蒙的。</P>
<P>我知道自己可能不属于该书编者们的目标顾客,但是如果象我这种菜鸟感觉越看越没劲的书,市场应该会萎缩得很快的。</P>

<P>我支持突击2,讨厌军事力量和战争史研究,这两个才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垃圾。</P>
<P>赞许一本书不应该贬低其他的书吧,应该说三本书都是各有所长、各有千秋</P>
32楼的兄弟,喜欢《突击》是一回事,攻击《军事力量》和《战争史研究》就是另一回事情了!望自重!
<P>也没什么,这么攻击这两本书,突击的编辑队伍也不会给他好果子吃。反之亦然。</P>
期待光亭同志的《冰血长津湖》后续文章,打算写几篇?上中下还是就上下?
33楼的同志,请你看清楚,你从那里得出我攻击的结论来了,我恰恰是说,不能攻击。
<P>长津湖就分上下,在本垒打他们的工作室里面见过排完版面的打印稿,长津湖下也是4万多字,好象排了30P吧。长津湖下基本上面就是说美军的突围过程了,不能说志愿军不努力,9兵团已经竭尽全力了,我记得文中有补丁专门叙述美军陆战队航空兵的火力支援情况和空投补给的情况,不服不行啊,志愿军只有迫击炮还缺炮弹,还缺粮食和棉衣,能打成这样已经不错了。本垒打找了不少罕见的照片来,看着兴南港美军堆积如山的补给,我就觉得挺泄气的,志愿军可是什么都没有啊。</P><P>全文最后的总结部分写的很精彩,双方的伤亡报告和经验教训写的比较到位,不过FQ们肯定会看了不爽的,他们还改头换面把当时9兵团的检讨书给登了上去,顺手披露了一下当时志愿军内部对9兵团的处分情况,估计这个出版社看了会不会不爽,听说还在交涉中,一些比较敏感的内容都让出版社给删了。</P><P>最后再说一句多余的,谁说《突击》的文章都是流水帐,那么这个人的XX肯定有问题,嘿嘿!</P>
希望能把被删的部分贴到网上来,给大家解解馋。。。[em02]
<B>以下是引用<I>谢尔皮林</I>在2004-9-14 11:10:00的发言:</B>

<P>长津湖就分上下,在本垒打他们的工作室里面见过排完版面的打印稿,长津湖下也是4万多字,好象排了30P吧。长津湖下基本上面就是说美军的突围过程了,不能说志愿军不努力,9兵团已经竭尽全力了,我记得文中有补丁专门叙述美军陆战队航空兵的火力支援情况和空投补给的情况,不服不行啊,志愿军只有迫击炮还缺炮弹,还缺粮食和棉衣,能打成这样已经不错了。本垒打找了不少罕见的照片来,看着兴南港美军堆积如山的补给,我就觉得挺泄气的,志愿军可是什么都没有啊。</P>
<P>全文最后的总结部分写的很精彩,双方的伤亡报告和经验教训写的比较到位,不过FQ们肯定会看了不爽的,他们还改头换面把当时9兵团的检讨书给登了上去,顺手披露了一下当时志愿军内部对9兵团的处分情况,估计这个出版社看了会不会不爽,听说还在交涉中,一些比较敏感的内容都让出版社给删了。</P>
<P>最后再说一句多余的,谁说《突击》的文章都是流水帐,那么这个人的XX肯定有问题,嘿嘿!</P>

<P>突击是可以啊,很好</P>
<B>以下是引用<I>李定国</I>在2004-9-14 10:58:00的发言:</B>
33楼的同志,请你看清楚,你从那里得出我攻击的结论来了,我恰恰是说,不能攻击。

<P>他笔误,说的是31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