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軍刊編輯的自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01:02:49
這位據我推測應該是《軍事連線》(08年初創刊)的編輯,以下是他在自己博客中洋洋灑灑寫的四篇關於台灣軍刊界的一些事兒~


概述

早就想在這個地方,寫點關於國內軍事雜誌這圈子的事情,之前之所以不動手,多少也是自己在其中一家上班,寫東西免不了會被某些人解讀成有「特定立場」或動機,剛好在自己新舊工作交替的中間,見到網路上的某些讀者同好對於軍事雜誌這個圈子的討論,想說現在寫點東西也無妨。


軍事雜誌的人力組成

也是前陣子幫公司徵才的親身經驗,發現不少人對這圈子常有些不挺實際的認知,以為天天看飛機戰車大砲,拍拍照,然後寫點心得感想,就算夠格當採訪者,或甚至到軍事雜誌當編輯了。其實我對這的感想,就像幾年前在弄[機動時代]、作同人擺攤時寫過的網誌一樣,很多人告訴你多喜歡喜歡這個事物與主題,但主觀好惡其實是最無涉於完成工作的能力的,最狂熱的鋼彈迷,不一定能弄出像[機動時代]的出版品,同樣的,最常上網發言、批評東批評西的軍事發燒友或軍事阿宅,就算「砍站」與資歷很深,就實際的經驗,也未必就能夠當軍事雜誌編輯。

另外,或許是軍事這邊的討論區比較發達,也或者是幾本軍事雜誌所形成的一個同業圈的緣故,我自己感覺,比起之前在動漫圈子那邊幫忙編書寫文章,或者製作同人與網站,看起來比較的嚴肅正經的軍事圈子,反倒比較愛談些圈內業者與從業人員的「八卦」。

還有個上面這個現象有關的,從之前從同事轉給我看的不少網路留言,或者跟某些軍事迷的聊天,才曉得原來有些讀者不只是買書看書,還滿喜歡去「幻想」軍事出版設、雜誌編輯這個行業,比如說,曾在網路上看到有人留言說:軍事雜誌的編輯部裡,有所謂「有技術底子」與「沒有技術底子」的編輯,前者會放些比較有深度的大篇幅文章,後者只會弄版面,放些大大美美的圖,頂多只會放些譁眾取寵的軍事八卦;還有,我在比較早以前也曾聽過什麼軍事雜誌編輯裡,有所謂「軍人派」與「民間軍武迷派」,前者因為是軍人退下來,所以淨放些國軍報導,幫國軍說好話,只有後者才會就事論事「敢言敢說」…

至於對特定一本雜誌的評價,那可真是「人人心中有把尺」到了某種境地。比如我待的這本老雜誌,有人認為我們老幫國軍講話,有人認為我們老罵國軍;有人認為一直在報國外的東西,也有人認為我們好久沒放國外軍武或「技術類」的文章;有人卻認為我們的文章還不夠深,但也有不少人認為我們沒照顧到資淺入門的讀者…把這些完全相左的讀者意見拿來做內部會議的檢討材料,得到的結論通常會很有趣。

這些有意或無意的網路言論,通常都是與業界人士閒聊或他人轉述,斷章取義就放上去的,透過網路傳播,也就越來越失真。也就是這樣,這邊把這圈子目前的生態,還有軍事雜誌工作團隊的組成,就自己的認知與接觸大致整理一下,因為這些角色自己現在幾乎已經都擔任過了(除了美編與老闆…但這也是每天工作會接觸到的),所以比起一般人的認知,應該比較接近真實情況才是。


文編的工作內容

各家雜誌社所稱呼的採訪編輯、資料編輯、資深編輯…,工作內容雖不一定相同,但其實都可以統稱為「文編」,文編是構成軍事雜誌的骨幹。不過要先提到的是,不會像周刊或男人幫之類的,固定就是會有攝影、商品、文章的單元,特定單元有特定的主編與編輯團隊,就我的了解,比較老的這兩家雜誌,編輯作業通常是在編輯部的編輯間平行進行(而這大概也是國內軍事雜誌一向在內容安排上比較鬆散的原因),通常會在一期刊物製作前,透過主編指派或編輯會議來分配負責的文章。

以一本120頁的雜誌來說,扣掉廣告頁,需要編大約110頁左右,所以獨當一面的編輯,一期(一個月)大約平均分個三、四十頁,文章少則三、四篇,多則五、六篇來做,且當中的製作型態不一,可能會有自己跑的採訪與專訪稿件整理,然後編排,短篇新聞時事撰寫(另一家…我們這家有專人負責),以及最常見的投稿稿件編輯,最後,如果當時內容還有點空間,也有不少是由上面指派個主題,或自已呈報的寫作主題通過後,來個「自寫自編」。

從上面的工作內容就知道,不像一般媒體或雜誌社、出版社裡的「編輯」,檯面上軍事雜誌的文編,每個都得要具備攝影、寫作、編輯,外語(英語或其它)閱讀、翻譯與會話能力,然後才是陸、海、空、不分古今中外,完全不偏食的軍事知識,也即常被提到的「軍事底子」。

這種軍事雜誌文編的能力要求,大概是從早年就留下來的傳統,個人認為這其實是有好有壞的,就好的一面,能夠從現場的採訪、拍照,回來後的撰文、選圖,乃至後續的編排都一手包辦,對於能力足夠的文編而言,不僅可以免去交辦他人與溝通所浪費的時間,也能避免辛苦採訪到的素材,被其他人「看圖說故事」地扭曲誤解,呈現出來的效果通常也會更佳;而且因為最後登在雜誌上的,都是文編自己想給讀者看的東西,對文編本身的主觀成就感而言,當然也很不錯。

當然,這種要求,其問題也就像是之前自己在處理公司徵才時碰到的,要找到兼具這些能力的現成人材,然後薪資價碼還要談得攏,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以往的軍事雜誌編輯,聽說都是對軍事有興趣的年輕人,進到雜誌社後從「資料編輯」幹起,每天整理照片庫、資料庫(歸檔、建檔一類的),同時一步步學著校稿、找圗、編稿,寫點零星的文字,然後升上「採訪編輯」,開始跟著跑採訪,拍照、寫稿,然後才能稱為獨當一面的「編輯」(另一家好像叫「企劃編輯」…意思差不多)。

而這樣的歷練,大概也是實際跑活動採訪的軍事雜誌編輯,每個都「比資深」的原因,動不動就是做了五年八年、十幾年。畢竟必須要是內行,才看得出、問得到門道,所以不像是某些人打的算盤,認為剪貼一些軍聞社的圖文來用就OK,就算技術上可行,但我想長期下來,雜誌是很難賣錢的。

前陣子曾想嘗試著要透過徵才,進行某種程度的工作分化,但發現確實有些困難,比如說上面講的,光拍照、不會寫稿的人,對編輯部的幫助很有限(老實講,去做那種「看別人拍的照片,然後看圖說故事」的事情,對多數編輯都算是大材小用,佔用人家時間,若我是老闆,除非圖片不用錢(爆),站在單位時間薪資與工作成果的效益,應當能免則免);另一方面,有出版、雜誌的編輯實務,但對軍事完全陌生的人,若不從整理資料庫、鍛鍊基本功開始做起,根本連要找什麼素材來編都辦不到,何況編稿、寫圖說?若只是要校校文章錯字,那我想編輯自己來就可以,也不必花錢請專人了。

回到上面的話題,也由於從業者資深,年齡層普遍較高,所以在軍事雜誌這圈子,什麼「喜歡軍事」的主觀因素,或許只是最根本的Quality:一個三、四十歲,多半有老婆小孩的中年男人,會願意待在這個薪水不多、福利不優(…趕稿加班正常,分紅配股免談),而且數十年如一日,職位沒什麼發展性(意思是,可以升到主管、副理、經理…)的行業,不要說喜不喜歡,現實世界就有一大堆理由與壓力,要你去找份「正經工作」養家活口,以前景氣好的時候,編輯勉強還可以算是工作穩定的中產階級,現在老闆養不活這麼多人,放大夥下崗去當freelancer,沒有「愛」與其它一大堆因素(比如理財有道、家裡有錢…),離開是正常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即便只是小貓兩三隻,由資深與資淺文編所組成的編輯部,在某種程度上,也負有非常重要的教育訓練責任,畢竟年輕一輩的需要老經驗的人帶,才曉得要怎麼做,不過為了節省人事成本,眼下幾乎所有軍事雜誌業者都已傾向縮小編輯部編制,從前幾年的「遇缺不補」,到最近已成為常態的「外包」方式(其實這樣採「責任制」編輯的軍事雜誌,目前在國內已佔了大多數…)而實質裁撤了編輯部的功能,短期之內固然能省錢,不過幾年以後,整個圈子的人才斷層問題,恐怕就會比現在更為嚴重。


文編的能力要求:


編輯能力

關於編輯能力,可能外界也有些誤解,以為是要用編輯軟體排版才叫「編輯」,事實上,文編需要的是圖文構成的能力,而不一定要有完稿能力(雖然我遇過的幾位資深文編同事,都會些MAC的編輯軟體操作與基本的排版),這工作說簡單也簡單,說白了就是把稿件的文字檔校完錯誤後,配些數位圖與經過掃描分色後的圖檔,然後注意些版權、印刷規格等的細節,最後寫好圖說,再交給負責排版的美編編排就行了。但光是這樣,能力的高下還是非常明顯,這會表現在速度與呈現的效果上。

理想的狀況,當然是用更短編輯時間,呈現出最好的效果,但這往往是不能兼顧的。就如上面所提到,由於編輯往往無法選擇負責的文章主題,碰上某些冷門或不好找圖與配圖的題材,一篇文章就能夠花上好幾天找圖,這時投注的時間心力與呈現效果之間,經常就必許取得折衷。

找圖是門學問,但在找圖之前,首先得會「認圖」,過去軍事雜誌在應徵時,最基本的條件倒不是什麼抽象的軍事底子,而是「軍武圖片識別」,老闆可能會找些陸海空軍裝備,要你說出這是啥,通常都不難,難的是開始工作後。光是分得出F-15與F-16,對軍事雜誌編輯自然不夠,圖片識別可說是無止境的學習、發現與記憶過程,一堆看圖的「眉角」,幾乎都能列入每個編輯自身專業的一部分。所以從這點來說,設置「資料編輯」這個職位絕對有其必要,因為把一堆未註明是什麼的亂七八糟照片或圖檔一一查清楚,註明後歸檔,這工作本身就是個學習過程,對於練軍事常識的基本功相當有幫助,磨過一段時間以後,往後編輯、找圖就會比較快、錯誤也會少些,只不過現在對軍事有興趣的年輕人,不曉得自視高還怎樣,好像都認為這種單調的工作只是打雜,被公司與前輩同事凹,所以還真找不到人來做了。

不過說真的,有沒有被磨練過,真的不一樣。就以我自己為例就好了,之前有個筆者用「前蘇聯反航艦」為題,連載了將近一年的蘇聯海軍裝備,老實講,在這之前,我自覺對這主題已經比多數人要熟了(誰能搞懂蘇聯船艦與潛艦的發展體系,還認得出來的?)不過因為他寫得很細又很廣,在編輯過程當中,連我都得跟著用功去鑽,比如說Tu-95,可別看到一架後掠翼四螺旋槳的飛機就拿來配,人家是偵察標定、海巡與飛彈載機分篇論述的,所以你也得超脫圖片說明去多方比對(真的,連美國國防部、DIA都會弄錯),弄清楚正確的型號與功能,因為每台雖然長的好像都一樣,但總還是有點差異,配錯圖,到時被高手打槍就不好了。

至於找圖,可別以為現在網路這麼發達,圖片資料大家用電腦就能抓得到,這問題就不大了,但花點工夫挖些一般不容易見到的素材,或者配圖、寫圖說時用點心,例如從網路或公司的多資料庫找找,注意一下圖片前幾期有沒有用過,其它家有沒有用過,怎麼用(放多大,當插圖、文章標題圖還是封面),隨時去各網站處找新圖,多少也能讓讀者覺得有買書的價值。如果光只會從台灣(軍聞社?)或對面阿陸仔的軍事討論區去down圖來用,那不只是文編自己遜掉,更嚴重的是,既然能在網路上看免錢、抓免錢的,以後可能人家就不見得要買你的書了。

或許會問,既然現在能網路抓圖,還需費事整理那些早年拍攝的傳統照片、幻燈片嗎?答案絕對是肯定的。編輯時「莫非定律」發生的機率很高,有些東西,真的還只存在於早年的相片與幻燈片,所以上面資料編輯在歸檔時,除了認圖,一方面也是熟悉公司資料庫的分類系統,曉得什麼東西在哪裡有,事先放在腦袋裡,改天找圖時就少走些冤枉路,編輯速度也能加快。換句話說,資料庫越龐大,雖然肯定對刊物呈現的效果越有幫助(比如同樣一篇文章,同樣由我來編,在什麼資料庫都沒有的新雜誌要編起來,平均會多2~3倍時間跑不掉,而且效果還不見得較好),但龐大的資料庫,除非有熟悉的編輯在運用,否則都只是拿來唬人的,並不當然就會呈現在雜誌上。

儘管實際在編輯時,什麼想像不到的主題都可能會編到,不過再怎麼難找,倒還沒碰過真的編不起來的文章,以前還是編輯時,因為是被動接稿子編輯,還比較有機會碰上麻煩的case,沒法直接從圖庫找到圖,這時多花點時間上網找,或動腦袋去想替代方案(例如碰上只會在網站放小圖的小氣廠商,手頭邊又沒有該廠商送的媒體用光碟、型錄之類,還有個取巧的辦法,原則上,外國雜誌上的圖片除非談過合作與換圖,否則是不能直接拿來使用的,但如果外國雜誌使用的是同一張原廠圖,掃下來,註明出處,有時效果會比硬拿小圖檔來使用來得好,但這當然又牽涉到編輯本身要時常翻閱外國雜誌的問題了),甚至在不得已時,拿類似的圖片充數一下,比如有人寫北韓的軍力與裝備,不過現在就算真的有北韓軍照片,版權大概也都是屬於某家新聞社,不能直接用,所以經常就會改放些南韓戰爭博物館陳列的那些老裝備、俄國或中國同款裝備,或甚至南韓軍的圖片加減用,然後藉由圖說文字「轉」回來。

不過考量到目前編輯部人力普遍不足的現實,挑稿子時,「圖片確保」開始變成相對重要的考量,不像網路上很多同好喜歡找些冷門主題來討論,顯示自己懂得不少,這對現在講究版權與印刷品質的台灣軍事雜誌,沒圖的文章,就等同於無意義。畢竟現在可沒法像大陸雜誌或者早年軍事雜誌,隨便拿了圖就用。所以某些用心的老筆者,如果要寫些冷門主題,常會附上出處沒問題的圖片,或甚至主動來公司把圖找好,對編輯部而言,那可真是「大心」的事。

舉個碰到好幾次的例子:俄羅斯五代戰機與PAK FA,很多人對這有興趣,投了稿,我們也知道讀者想看,不過一個大問題是,現在網路上流傳的那些想像圖,都是外國軍事雜誌打聽到內幕,自己找人繪製的,而非俄國官方或蘇霍伊原廠的圖,權威與否倒在其次,重點是版權在雜誌社與作者,不能拿了就用。換句話說,除非哪天官方有供圖、或在國外航展碰上模型、圖片一類,現在要投五代戰機的稿子,每家軍事雜誌大概都是面有難色的。AP、路透、TASS這些新聞社的照片,同樣也有這個問題。


外文能力

外文的閱讀與翻譯能力,除了身為筆者時的資料蒐集能力外,純就編輯的部分,首先是可以在寫採訪稿時,讓報導更具深度與廣度,另外也常要用到的是在配圖片、寫圖說時,能進一步擴大搜尋的範圍,或加快找尋的速度。

首先補充一下關於搜尋速度的問題,簡單講,這邊用到的外文能力不只是要懂,還要看得快,不必逐字逐句讀,但最好能在短時間過目大量資訊,從中找到想用的東西,這當中如果還要花時間查字典,才能搞懂內容在講什麼的話,速度當然就慢了。

至於對於不熟悉,或者內容其實很無聊、沒啥收穫的活動,透過翻譯、整理英文或其他外文資料、網頁或刊物書籍來補強報導,是很普遍的做法,也能讓報導更具客觀性與專業程度。雜誌不是部落格,與其努力去湊些無關軍事的個人心得感想,或甚至弄成遊記式的文章(比如會場很大、交通方不方便、餐點好不好吃、展場美眉漂不漂亮之類…),多補強一些客觀材料,比較不會在刊出來後被讀者幹譙。

就舉個實際的例子(其實也是爆料…),今年的新加坡航展,有人又辦了一次旅行團,大致來說,公司辦的這個參訪團比起一般旅行團或自助旅行,除了同好聯誼的功能外,最大的特色就是能在媒體/專業人士日進場參觀。當初也不曉得是誰想到的主意,算是有點「公器私用」的成分,用公司幾個名義(雜誌社、資料庫電子報之類)與頭銜申請媒體證件給團員用,然後安排一起住宿、交通、進場,不但省了入場費,也不必在一般開放日(public day)跟人家排隊進場,擠著看表演,看一堆小鬼在會場跑來跑去,這點連我都覺得滿有吸引力的。

不過此一方式還是有個限度,要是團員多達十幾二十個,那要全用公司採訪名義未免也太過分了,所以今年好像就透過關係,情商擺攤的歐洲直升機公司給點同樣也能在媒體日進場的公關用入場證,於是就欠了人家一個人情。後來回國後,也不知道負責刊物採訪的人(老闆)真的是去當領隊還是幹嘛,照片與資料不多也算了,還打算叫裡面團員交照片與報導文字給雜誌社刊登(要給稿費的),基於前面提到的理由,我是非常反對把這些文章當主打的航展報導,因為就算用排版來呼攏,我相信老讀者只要看一眼內容就會「穿幫」。果不其然,出刊後就真的有人在公司網站上留言飆這事。

不過,那位留言的讀者同好還是誤會了,他認為夠水準的文章,作者通通都是沒到現場:一篇新加坡地面裝備,是國內老牌的軍事筆者,按一貫的合作模式,跑來公司拿資料,回去整理出來的;另外一篇歐直報導,則是前面提到的欠廠商人情,然後我想到歐直在這幾屆新加坡航展都有展些塗裝得頗炫的民用直升機實機,單一一架對軍事雜誌沒啥報導價值(所以從來沒放在雜誌過),湊起來的效果應該還滿不錯,所以就查一下網頁、看一下帶回來的展場快訊,整理成一篇報導,除了替歐直的直升機產品系列與其在亞太區的業務作點介紹、打打公關外,還順便帶到亞太區域未來的民用直升機市場發展。因為弄得很趕(第二天就要送製版了),也沒人好好校,老實講是錯漏字連篇,不過人家竟然覺得這篇算是「湊頁數」的報導還過得去,內行外行的差別,我想就在這裡。

語言能力的另一個主要使用場合,當然就是在國外採訪時,與阿斗仔「哈拉」用,小至展覽時,向顧攤的老外凹些沒擺出來的寶貝,大至建立私交,取得往後獨家採訪的機會等等--不管是國內國外,建立人際關係都是取得獨家的最佳途徑,而外語能力則是最基本的條件,就像國內常跑美軍、日本自衛隊的同業,無論其學歷與背景為何,哪一個不是外語呱呱叫。

不過…我自己是感覺啦,溝通能力是一回事,要達這樣的social效果,還是有些人格特質的因素在裡面,好比一般跑新聞的記者,沒法跟擺出姿態跟大官大員哈拉,甚至在必要時當個敢問敢講的「白木」可成不了事,偏偏我認識的這些軍事雜誌同業與同事,包括我自己,基本上個性比較內斂(一把年紀了,說「怕羞」是滿奇怪)的居多,所以就算外文能力不錯,除非真的有需要(比如說,想寫某個東西,向廠商問些內幕與補充資訊)或時間充裕,也比較少去四處哈拉。話說回來,有些事情也未必見得要語言通才行,有人英文不會說幾句,還不是照樣在國外把妹把得很開心…


真正用得到的「軍事底子』


另外是所謂的「軍事底子」,不像很多網路討論場合,這可不是拿來炫耀用,而是真正會分得出高下,並顯現在工作表現上的東西。雖然不用像筆者那樣深入,但因為現在所有的軍事雜誌,大概都不會細分誰負責編陸、海、空等特定軍種武器,或誰編現代,誰編過去與二戰之類的主題,所以編輯本身起碼要有能力去判斷來稿的主題在講什麼,以及內容有沒有問題。

沒有人一開始就什麼都懂,即便編輯已算是在各方面都有涉獵,但這範圍何其之大,我敢說每一期、甚至每天都有可能碰上料想不到,必須花時間去搞懂的內容,而且幾乎都得在時限內完成。完全不搭軋的幾篇文章主題同步進行資料蒐集與理解,都是很常有的事。雖然很殺腦細胞,但相反的,可以說這就是軍事雜誌編輯有意思的地方,每天所獲得的新研究與收穫,我想不會比在學校當教授的差。

編文章時不懂,還能上網看書查。但在採訪時,尤其是展覽的場合,軍事底子可就真是一翻兩瞪眼的真功夫,面對眼花撩亂的一大堆東西,腦袋裡的所謂「軍事底子」,能讓你判斷什麼是該拍該拿的新玩意,一項裝備該拍哪個細節,以及什麼東西很有意思,什麼又是帶過即可,不必太care的…先不說後來的寫稿與在刊物上的呈現,光是從採訪帶回來的照片與資料,就可以知道一個編輯的功力深淺。

這個功力深淺差別在哪?以現今的情況,牽涉到所謂「投資報酬率」的現實問題,我是從沒待過以前那個美好的年代,聽說還有公司讓四個人(連美編也去了…)一起去歐洲採訪航展的,這幾年一方面是雜誌社財務問題,另一方面也是數位相機的普及,不用花錢沖照片,想出國採訪,由編輯自費(或公司補助部分)、自備裝備,然後回來向公司報稿費或補助,似乎已變成常態(註),亦即把員工當成投稿者,只與一般投稿的差別在於「保證刊登」與「保證有人負責編輯(出國的當事人)」。

註:這辦法衍生出來的爭議不少,但我自己是認為,原本底下員工的採訪,就應該是資方出全額,所以不能得了便宜還賣乖,先省了該花的採訪費用,到頭來才搬出一堆理由(比如最常見的,你用的是公司名義申請採訪)去凹人家自掏腰包、花費時間精力的成果。算盤固然打的精,不過這種關係肯定難長久維持。

換言之,現在已不僅是與其它家雜誌比拼內容的問題而已,有興趣自行跑採訪的編輯,想要讓自己已經花下去的旅費盡量「回本」,就要靠你自己的本事還有積極度,可以的話,現場多找些主題甚至獨家,回來後弄個「深度廣度兼具」的多篇報導--當然同事與讀者都不是混假的,想灌水亂做也沒那麼簡單。

補充上面提到的「獨家」,業界與軍事迷或許認為理所當然,我倒是常在一般應酬的場合,去跟別人解釋說,雖然機會不多,但軍事雜誌這圈子也是有「狗仔」與「獨家」的。但話說回來,這當然也跟「軍事底子」有關,不像別人是去蹲某某明星跟某某人吃宵夜、上厚德路、回家過夜之類,連路人甲都能理解的獨家新聞,我們則是在不妨礙軍事機密的前提下去發現一些特殊事物。但話說回來,如果不曉得要拍啥,以及知道如何透過圖文解說來呈現,那麼軍事雜誌的「獨家」真的就只是幾張飛機戰車船艦的圖片,跟一般人公開在網路上的飛機戰車船艦,也沒啥不同了。  (待續)這位據我推測應該是《軍事連線》(08年初創刊)的編輯,以下是他在自己博客中洋洋灑灑寫的四篇關於台灣軍刊界的一些事兒~


概述

早就想在這個地方,寫點關於國內軍事雜誌這圈子的事情,之前之所以不動手,多少也是自己在其中一家上班,寫東西免不了會被某些人解讀成有「特定立場」或動機,剛好在自己新舊工作交替的中間,見到網路上的某些讀者同好對於軍事雜誌這個圈子的討論,想說現在寫點東西也無妨。


軍事雜誌的人力組成

也是前陣子幫公司徵才的親身經驗,發現不少人對這圈子常有些不挺實際的認知,以為天天看飛機戰車大砲,拍拍照,然後寫點心得感想,就算夠格當採訪者,或甚至到軍事雜誌當編輯了。其實我對這的感想,就像幾年前在弄[機動時代]、作同人擺攤時寫過的網誌一樣,很多人告訴你多喜歡喜歡這個事物與主題,但主觀好惡其實是最無涉於完成工作的能力的,最狂熱的鋼彈迷,不一定能弄出像[機動時代]的出版品,同樣的,最常上網發言、批評東批評西的軍事發燒友或軍事阿宅,就算「砍站」與資歷很深,就實際的經驗,也未必就能夠當軍事雜誌編輯。

另外,或許是軍事這邊的討論區比較發達,也或者是幾本軍事雜誌所形成的一個同業圈的緣故,我自己感覺,比起之前在動漫圈子那邊幫忙編書寫文章,或者製作同人與網站,看起來比較的嚴肅正經的軍事圈子,反倒比較愛談些圈內業者與從業人員的「八卦」。

還有個上面這個現象有關的,從之前從同事轉給我看的不少網路留言,或者跟某些軍事迷的聊天,才曉得原來有些讀者不只是買書看書,還滿喜歡去「幻想」軍事出版設、雜誌編輯這個行業,比如說,曾在網路上看到有人留言說:軍事雜誌的編輯部裡,有所謂「有技術底子」與「沒有技術底子」的編輯,前者會放些比較有深度的大篇幅文章,後者只會弄版面,放些大大美美的圖,頂多只會放些譁眾取寵的軍事八卦;還有,我在比較早以前也曾聽過什麼軍事雜誌編輯裡,有所謂「軍人派」與「民間軍武迷派」,前者因為是軍人退下來,所以淨放些國軍報導,幫國軍說好話,只有後者才會就事論事「敢言敢說」…

至於對特定一本雜誌的評價,那可真是「人人心中有把尺」到了某種境地。比如我待的這本老雜誌,有人認為我們老幫國軍講話,有人認為我們老罵國軍;有人認為一直在報國外的東西,也有人認為我們好久沒放國外軍武或「技術類」的文章;有人卻認為我們的文章還不夠深,但也有不少人認為我們沒照顧到資淺入門的讀者…把這些完全相左的讀者意見拿來做內部會議的檢討材料,得到的結論通常會很有趣。

這些有意或無意的網路言論,通常都是與業界人士閒聊或他人轉述,斷章取義就放上去的,透過網路傳播,也就越來越失真。也就是這樣,這邊把這圈子目前的生態,還有軍事雜誌工作團隊的組成,就自己的認知與接觸大致整理一下,因為這些角色自己現在幾乎已經都擔任過了(除了美編與老闆…但這也是每天工作會接觸到的),所以比起一般人的認知,應該比較接近真實情況才是。


文編的工作內容

各家雜誌社所稱呼的採訪編輯、資料編輯、資深編輯…,工作內容雖不一定相同,但其實都可以統稱為「文編」,文編是構成軍事雜誌的骨幹。不過要先提到的是,不會像周刊或男人幫之類的,固定就是會有攝影、商品、文章的單元,特定單元有特定的主編與編輯團隊,就我的了解,比較老的這兩家雜誌,編輯作業通常是在編輯部的編輯間平行進行(而這大概也是國內軍事雜誌一向在內容安排上比較鬆散的原因),通常會在一期刊物製作前,透過主編指派或編輯會議來分配負責的文章。

以一本120頁的雜誌來說,扣掉廣告頁,需要編大約110頁左右,所以獨當一面的編輯,一期(一個月)大約平均分個三、四十頁,文章少則三、四篇,多則五、六篇來做,且當中的製作型態不一,可能會有自己跑的採訪與專訪稿件整理,然後編排,短篇新聞時事撰寫(另一家…我們這家有專人負責),以及最常見的投稿稿件編輯,最後,如果當時內容還有點空間,也有不少是由上面指派個主題,或自已呈報的寫作主題通過後,來個「自寫自編」。

從上面的工作內容就知道,不像一般媒體或雜誌社、出版社裡的「編輯」,檯面上軍事雜誌的文編,每個都得要具備攝影、寫作、編輯,外語(英語或其它)閱讀、翻譯與會話能力,然後才是陸、海、空、不分古今中外,完全不偏食的軍事知識,也即常被提到的「軍事底子」。

這種軍事雜誌文編的能力要求,大概是從早年就留下來的傳統,個人認為這其實是有好有壞的,就好的一面,能夠從現場的採訪、拍照,回來後的撰文、選圖,乃至後續的編排都一手包辦,對於能力足夠的文編而言,不僅可以免去交辦他人與溝通所浪費的時間,也能避免辛苦採訪到的素材,被其他人「看圖說故事」地扭曲誤解,呈現出來的效果通常也會更佳;而且因為最後登在雜誌上的,都是文編自己想給讀者看的東西,對文編本身的主觀成就感而言,當然也很不錯。

當然,這種要求,其問題也就像是之前自己在處理公司徵才時碰到的,要找到兼具這些能力的現成人材,然後薪資價碼還要談得攏,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以往的軍事雜誌編輯,聽說都是對軍事有興趣的年輕人,進到雜誌社後從「資料編輯」幹起,每天整理照片庫、資料庫(歸檔、建檔一類的),同時一步步學著校稿、找圗、編稿,寫點零星的文字,然後升上「採訪編輯」,開始跟著跑採訪,拍照、寫稿,然後才能稱為獨當一面的「編輯」(另一家好像叫「企劃編輯」…意思差不多)。

而這樣的歷練,大概也是實際跑活動採訪的軍事雜誌編輯,每個都「比資深」的原因,動不動就是做了五年八年、十幾年。畢竟必須要是內行,才看得出、問得到門道,所以不像是某些人打的算盤,認為剪貼一些軍聞社的圖文來用就OK,就算技術上可行,但我想長期下來,雜誌是很難賣錢的。

前陣子曾想嘗試著要透過徵才,進行某種程度的工作分化,但發現確實有些困難,比如說上面講的,光拍照、不會寫稿的人,對編輯部的幫助很有限(老實講,去做那種「看別人拍的照片,然後看圖說故事」的事情,對多數編輯都算是大材小用,佔用人家時間,若我是老闆,除非圖片不用錢(爆),站在單位時間薪資與工作成果的效益,應當能免則免);另一方面,有出版、雜誌的編輯實務,但對軍事完全陌生的人,若不從整理資料庫、鍛鍊基本功開始做起,根本連要找什麼素材來編都辦不到,何況編稿、寫圖說?若只是要校校文章錯字,那我想編輯自己來就可以,也不必花錢請專人了。

回到上面的話題,也由於從業者資深,年齡層普遍較高,所以在軍事雜誌這圈子,什麼「喜歡軍事」的主觀因素,或許只是最根本的Quality:一個三、四十歲,多半有老婆小孩的中年男人,會願意待在這個薪水不多、福利不優(…趕稿加班正常,分紅配股免談),而且數十年如一日,職位沒什麼發展性(意思是,可以升到主管、副理、經理…)的行業,不要說喜不喜歡,現實世界就有一大堆理由與壓力,要你去找份「正經工作」養家活口,以前景氣好的時候,編輯勉強還可以算是工作穩定的中產階級,現在老闆養不活這麼多人,放大夥下崗去當freelancer,沒有「愛」與其它一大堆因素(比如理財有道、家裡有錢…),離開是正常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即便只是小貓兩三隻,由資深與資淺文編所組成的編輯部,在某種程度上,也負有非常重要的教育訓練責任,畢竟年輕一輩的需要老經驗的人帶,才曉得要怎麼做,不過為了節省人事成本,眼下幾乎所有軍事雜誌業者都已傾向縮小編輯部編制,從前幾年的「遇缺不補」,到最近已成為常態的「外包」方式(其實這樣採「責任制」編輯的軍事雜誌,目前在國內已佔了大多數…)而實質裁撤了編輯部的功能,短期之內固然能省錢,不過幾年以後,整個圈子的人才斷層問題,恐怕就會比現在更為嚴重。


文編的能力要求:


編輯能力

關於編輯能力,可能外界也有些誤解,以為是要用編輯軟體排版才叫「編輯」,事實上,文編需要的是圖文構成的能力,而不一定要有完稿能力(雖然我遇過的幾位資深文編同事,都會些MAC的編輯軟體操作與基本的排版),這工作說簡單也簡單,說白了就是把稿件的文字檔校完錯誤後,配些數位圖與經過掃描分色後的圖檔,然後注意些版權、印刷規格等的細節,最後寫好圖說,再交給負責排版的美編編排就行了。但光是這樣,能力的高下還是非常明顯,這會表現在速度與呈現的效果上。

理想的狀況,當然是用更短編輯時間,呈現出最好的效果,但這往往是不能兼顧的。就如上面所提到,由於編輯往往無法選擇負責的文章主題,碰上某些冷門或不好找圖與配圖的題材,一篇文章就能夠花上好幾天找圖,這時投注的時間心力與呈現效果之間,經常就必許取得折衷。

找圖是門學問,但在找圖之前,首先得會「認圖」,過去軍事雜誌在應徵時,最基本的條件倒不是什麼抽象的軍事底子,而是「軍武圖片識別」,老闆可能會找些陸海空軍裝備,要你說出這是啥,通常都不難,難的是開始工作後。光是分得出F-15與F-16,對軍事雜誌編輯自然不夠,圖片識別可說是無止境的學習、發現與記憶過程,一堆看圖的「眉角」,幾乎都能列入每個編輯自身專業的一部分。所以從這點來說,設置「資料編輯」這個職位絕對有其必要,因為把一堆未註明是什麼的亂七八糟照片或圖檔一一查清楚,註明後歸檔,這工作本身就是個學習過程,對於練軍事常識的基本功相當有幫助,磨過一段時間以後,往後編輯、找圖就會比較快、錯誤也會少些,只不過現在對軍事有興趣的年輕人,不曉得自視高還怎樣,好像都認為這種單調的工作只是打雜,被公司與前輩同事凹,所以還真找不到人來做了。

不過說真的,有沒有被磨練過,真的不一樣。就以我自己為例就好了,之前有個筆者用「前蘇聯反航艦」為題,連載了將近一年的蘇聯海軍裝備,老實講,在這之前,我自覺對這主題已經比多數人要熟了(誰能搞懂蘇聯船艦與潛艦的發展體系,還認得出來的?)不過因為他寫得很細又很廣,在編輯過程當中,連我都得跟著用功去鑽,比如說Tu-95,可別看到一架後掠翼四螺旋槳的飛機就拿來配,人家是偵察標定、海巡與飛彈載機分篇論述的,所以你也得超脫圖片說明去多方比對(真的,連美國國防部、DIA都會弄錯),弄清楚正確的型號與功能,因為每台雖然長的好像都一樣,但總還是有點差異,配錯圖,到時被高手打槍就不好了。

至於找圖,可別以為現在網路這麼發達,圖片資料大家用電腦就能抓得到,這問題就不大了,但花點工夫挖些一般不容易見到的素材,或者配圖、寫圖說時用點心,例如從網路或公司的多資料庫找找,注意一下圖片前幾期有沒有用過,其它家有沒有用過,怎麼用(放多大,當插圖、文章標題圖還是封面),隨時去各網站處找新圖,多少也能讓讀者覺得有買書的價值。如果光只會從台灣(軍聞社?)或對面阿陸仔的軍事討論區去down圖來用,那不只是文編自己遜掉,更嚴重的是,既然能在網路上看免錢、抓免錢的,以後可能人家就不見得要買你的書了。

或許會問,既然現在能網路抓圖,還需費事整理那些早年拍攝的傳統照片、幻燈片嗎?答案絕對是肯定的。編輯時「莫非定律」發生的機率很高,有些東西,真的還只存在於早年的相片與幻燈片,所以上面資料編輯在歸檔時,除了認圖,一方面也是熟悉公司資料庫的分類系統,曉得什麼東西在哪裡有,事先放在腦袋裡,改天找圖時就少走些冤枉路,編輯速度也能加快。換句話說,資料庫越龐大,雖然肯定對刊物呈現的效果越有幫助(比如同樣一篇文章,同樣由我來編,在什麼資料庫都沒有的新雜誌要編起來,平均會多2~3倍時間跑不掉,而且效果還不見得較好),但龐大的資料庫,除非有熟悉的編輯在運用,否則都只是拿來唬人的,並不當然就會呈現在雜誌上。

儘管實際在編輯時,什麼想像不到的主題都可能會編到,不過再怎麼難找,倒還沒碰過真的編不起來的文章,以前還是編輯時,因為是被動接稿子編輯,還比較有機會碰上麻煩的case,沒法直接從圖庫找到圖,這時多花點時間上網找,或動腦袋去想替代方案(例如碰上只會在網站放小圖的小氣廠商,手頭邊又沒有該廠商送的媒體用光碟、型錄之類,還有個取巧的辦法,原則上,外國雜誌上的圖片除非談過合作與換圖,否則是不能直接拿來使用的,但如果外國雜誌使用的是同一張原廠圖,掃下來,註明出處,有時效果會比硬拿小圖檔來使用來得好,但這當然又牽涉到編輯本身要時常翻閱外國雜誌的問題了),甚至在不得已時,拿類似的圖片充數一下,比如有人寫北韓的軍力與裝備,不過現在就算真的有北韓軍照片,版權大概也都是屬於某家新聞社,不能直接用,所以經常就會改放些南韓戰爭博物館陳列的那些老裝備、俄國或中國同款裝備,或甚至南韓軍的圖片加減用,然後藉由圖說文字「轉」回來。

不過考量到目前編輯部人力普遍不足的現實,挑稿子時,「圖片確保」開始變成相對重要的考量,不像網路上很多同好喜歡找些冷門主題來討論,顯示自己懂得不少,這對現在講究版權與印刷品質的台灣軍事雜誌,沒圖的文章,就等同於無意義。畢竟現在可沒法像大陸雜誌或者早年軍事雜誌,隨便拿了圖就用。所以某些用心的老筆者,如果要寫些冷門主題,常會附上出處沒問題的圖片,或甚至主動來公司把圖找好,對編輯部而言,那可真是「大心」的事。

舉個碰到好幾次的例子:俄羅斯五代戰機與PAK FA,很多人對這有興趣,投了稿,我們也知道讀者想看,不過一個大問題是,現在網路上流傳的那些想像圖,都是外國軍事雜誌打聽到內幕,自己找人繪製的,而非俄國官方或蘇霍伊原廠的圖,權威與否倒在其次,重點是版權在雜誌社與作者,不能拿了就用。換句話說,除非哪天官方有供圖、或在國外航展碰上模型、圖片一類,現在要投五代戰機的稿子,每家軍事雜誌大概都是面有難色的。AP、路透、TASS這些新聞社的照片,同樣也有這個問題。


外文能力

外文的閱讀與翻譯能力,除了身為筆者時的資料蒐集能力外,純就編輯的部分,首先是可以在寫採訪稿時,讓報導更具深度與廣度,另外也常要用到的是在配圖片、寫圖說時,能進一步擴大搜尋的範圍,或加快找尋的速度。

首先補充一下關於搜尋速度的問題,簡單講,這邊用到的外文能力不只是要懂,還要看得快,不必逐字逐句讀,但最好能在短時間過目大量資訊,從中找到想用的東西,這當中如果還要花時間查字典,才能搞懂內容在講什麼的話,速度當然就慢了。

至於對於不熟悉,或者內容其實很無聊、沒啥收穫的活動,透過翻譯、整理英文或其他外文資料、網頁或刊物書籍來補強報導,是很普遍的做法,也能讓報導更具客觀性與專業程度。雜誌不是部落格,與其努力去湊些無關軍事的個人心得感想,或甚至弄成遊記式的文章(比如會場很大、交通方不方便、餐點好不好吃、展場美眉漂不漂亮之類…),多補強一些客觀材料,比較不會在刊出來後被讀者幹譙。

就舉個實際的例子(其實也是爆料…),今年的新加坡航展,有人又辦了一次旅行團,大致來說,公司辦的這個參訪團比起一般旅行團或自助旅行,除了同好聯誼的功能外,最大的特色就是能在媒體/專業人士日進場參觀。當初也不曉得是誰想到的主意,算是有點「公器私用」的成分,用公司幾個名義(雜誌社、資料庫電子報之類)與頭銜申請媒體證件給團員用,然後安排一起住宿、交通、進場,不但省了入場費,也不必在一般開放日(public day)跟人家排隊進場,擠著看表演,看一堆小鬼在會場跑來跑去,這點連我都覺得滿有吸引力的。

不過此一方式還是有個限度,要是團員多達十幾二十個,那要全用公司採訪名義未免也太過分了,所以今年好像就透過關係,情商擺攤的歐洲直升機公司給點同樣也能在媒體日進場的公關用入場證,於是就欠了人家一個人情。後來回國後,也不知道負責刊物採訪的人(老闆)真的是去當領隊還是幹嘛,照片與資料不多也算了,還打算叫裡面團員交照片與報導文字給雜誌社刊登(要給稿費的),基於前面提到的理由,我是非常反對把這些文章當主打的航展報導,因為就算用排版來呼攏,我相信老讀者只要看一眼內容就會「穿幫」。果不其然,出刊後就真的有人在公司網站上留言飆這事。

不過,那位留言的讀者同好還是誤會了,他認為夠水準的文章,作者通通都是沒到現場:一篇新加坡地面裝備,是國內老牌的軍事筆者,按一貫的合作模式,跑來公司拿資料,回去整理出來的;另外一篇歐直報導,則是前面提到的欠廠商人情,然後我想到歐直在這幾屆新加坡航展都有展些塗裝得頗炫的民用直升機實機,單一一架對軍事雜誌沒啥報導價值(所以從來沒放在雜誌過),湊起來的效果應該還滿不錯,所以就查一下網頁、看一下帶回來的展場快訊,整理成一篇報導,除了替歐直的直升機產品系列與其在亞太區的業務作點介紹、打打公關外,還順便帶到亞太區域未來的民用直升機市場發展。因為弄得很趕(第二天就要送製版了),也沒人好好校,老實講是錯漏字連篇,不過人家竟然覺得這篇算是「湊頁數」的報導還過得去,內行外行的差別,我想就在這裡。

語言能力的另一個主要使用場合,當然就是在國外採訪時,與阿斗仔「哈拉」用,小至展覽時,向顧攤的老外凹些沒擺出來的寶貝,大至建立私交,取得往後獨家採訪的機會等等--不管是國內國外,建立人際關係都是取得獨家的最佳途徑,而外語能力則是最基本的條件,就像國內常跑美軍、日本自衛隊的同業,無論其學歷與背景為何,哪一個不是外語呱呱叫。

不過…我自己是感覺啦,溝通能力是一回事,要達這樣的social效果,還是有些人格特質的因素在裡面,好比一般跑新聞的記者,沒法跟擺出姿態跟大官大員哈拉,甚至在必要時當個敢問敢講的「白木」可成不了事,偏偏我認識的這些軍事雜誌同業與同事,包括我自己,基本上個性比較內斂(一把年紀了,說「怕羞」是滿奇怪)的居多,所以就算外文能力不錯,除非真的有需要(比如說,想寫某個東西,向廠商問些內幕與補充資訊)或時間充裕,也比較少去四處哈拉。話說回來,有些事情也未必見得要語言通才行,有人英文不會說幾句,還不是照樣在國外把妹把得很開心…


真正用得到的「軍事底子』


另外是所謂的「軍事底子」,不像很多網路討論場合,這可不是拿來炫耀用,而是真正會分得出高下,並顯現在工作表現上的東西。雖然不用像筆者那樣深入,但因為現在所有的軍事雜誌,大概都不會細分誰負責編陸、海、空等特定軍種武器,或誰編現代,誰編過去與二戰之類的主題,所以編輯本身起碼要有能力去判斷來稿的主題在講什麼,以及內容有沒有問題。

沒有人一開始就什麼都懂,即便編輯已算是在各方面都有涉獵,但這範圍何其之大,我敢說每一期、甚至每天都有可能碰上料想不到,必須花時間去搞懂的內容,而且幾乎都得在時限內完成。完全不搭軋的幾篇文章主題同步進行資料蒐集與理解,都是很常有的事。雖然很殺腦細胞,但相反的,可以說這就是軍事雜誌編輯有意思的地方,每天所獲得的新研究與收穫,我想不會比在學校當教授的差。

編文章時不懂,還能上網看書查。但在採訪時,尤其是展覽的場合,軍事底子可就真是一翻兩瞪眼的真功夫,面對眼花撩亂的一大堆東西,腦袋裡的所謂「軍事底子」,能讓你判斷什麼是該拍該拿的新玩意,一項裝備該拍哪個細節,以及什麼東西很有意思,什麼又是帶過即可,不必太care的…先不說後來的寫稿與在刊物上的呈現,光是從採訪帶回來的照片與資料,就可以知道一個編輯的功力深淺。

這個功力深淺差別在哪?以現今的情況,牽涉到所謂「投資報酬率」的現實問題,我是從沒待過以前那個美好的年代,聽說還有公司讓四個人(連美編也去了…)一起去歐洲採訪航展的,這幾年一方面是雜誌社財務問題,另一方面也是數位相機的普及,不用花錢沖照片,想出國採訪,由編輯自費(或公司補助部分)、自備裝備,然後回來向公司報稿費或補助,似乎已變成常態(註),亦即把員工當成投稿者,只與一般投稿的差別在於「保證刊登」與「保證有人負責編輯(出國的當事人)」。

註:這辦法衍生出來的爭議不少,但我自己是認為,原本底下員工的採訪,就應該是資方出全額,所以不能得了便宜還賣乖,先省了該花的採訪費用,到頭來才搬出一堆理由(比如最常見的,你用的是公司名義申請採訪)去凹人家自掏腰包、花費時間精力的成果。算盤固然打的精,不過這種關係肯定難長久維持。

換言之,現在已不僅是與其它家雜誌比拼內容的問題而已,有興趣自行跑採訪的編輯,想要讓自己已經花下去的旅費盡量「回本」,就要靠你自己的本事還有積極度,可以的話,現場多找些主題甚至獨家,回來後弄個「深度廣度兼具」的多篇報導--當然同事與讀者都不是混假的,想灌水亂做也沒那麼簡單。

補充上面提到的「獨家」,業界與軍事迷或許認為理所當然,我倒是常在一般應酬的場合,去跟別人解釋說,雖然機會不多,但軍事雜誌這圈子也是有「狗仔」與「獨家」的。但話說回來,這當然也跟「軍事底子」有關,不像別人是去蹲某某明星跟某某人吃宵夜、上厚德路、回家過夜之類,連路人甲都能理解的獨家新聞,我們則是在不妨礙軍事機密的前提下去發現一些特殊事物。但話說回來,如果不曉得要拍啥,以及知道如何透過圖文解說來呈現,那麼軍事雜誌的「獨家」真的就只是幾張飛機戰車船艦的圖片,跟一般人公開在網路上的飛機戰車船艦,也沒啥不同了。  (待續)
印務管理


印務可能是一般編輯會接觸到,但比較不會深入了解的部分。之所以不會深入,是因為很多東西都是美編在與印刷場對口,要是編輯又不肯積極跑印刷廠的話(畢竟這已經不是薪水份內的工作),很可能做了好些年,知道的還是有限。不過即使有美編在,主編可能還是必須要比一般的編輯懂得多一些,尤其現在很多雜誌的美編排版採外包制後,主編等於是在印刷廠外,又多了一個必須要應付的「外包廠商」,沒懂個兩下子,到時很可能就是那個「被唬得一愣一愣」的人。

我自己算是個特例,因為在來軍事雜誌工作前,已經做了不少的編輯與主編工作,即使如此,如果自己只是個編輯,不該管的東西就不要亂插手,但相對的,只要人家願意讓你跟著到印刷廠看樣,多跑一下,知道得更多總是不吃虧。大概也就是事前有這些心思,後來臨時把主編的重擔一下丟到自己頭上時,也才能順利接下來。

能夠順利接下主編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是美編,在因緣際會下,把以前做鋼彈書時代的美編帶進來做軍事雜誌,因為合作的對象還有點交情,因此即使是外包,溝通上也不至於太困難,配合度也很高。這在趕截稿的時候非常有幫助。

另外,比較起來,過去公司與大印刷廠的長期合作關係,確實是比起一般書籍的印刷程序,更能配合期刊雜誌緊湊的編務要求,有態度較為積極的業務人員會主動來收稿,也可以與他協調送稿時間,因此主編就可更細膩的規劃送校樣與編輯部校稿的時程,這樣的好處是可充分利用時間,加速編務進度,但現在這種「一次送稿」的方式雖然也是無可挑剔(正常來說,原本就應該是如此),但時程上,肯定會比以前多了一、兩個工作天跑不掉。

為什麼要計較這一兩天?當然是跟出書日有關。原則上一本書的出書日期,是可以透過送稿日期回推的,也就是每月1日出書的雜誌,回推1~2個工作天的發通路時間(記得要算周休二日喔),就是書完成印刷與裝訂的時間,如果是一般印刷廠,大概還要回推一個禮拜(這是含周休二日的最壞情況),也就是稿件送印的時間點,最晚要在每月24~25日(小月,大月25~26左右),如果是給長期合作的印刷廠,因為印務可以緊湊些,不僅可在印刷過程爭取一天左右的工作天,而且人家是三班制、無周休,所以也碰過從送稿到裝訂成書只花不到3整天(少於72小時)的超快情形。

雖然兩家雜誌社沒有外面想的鬥得那麼厲害,但至少還是會在乎誰出書時間比較早(嗯,通常是另一家贏…)。就老闆們共通的想法,早一步上架,代表讀者越有可能先一步買你的書,書在架上的時間也可以多個幾天。(當然我知道讀者看到這可能會嗤之以鼻,認為早出書但內容爛,你還是不會買…而且我也曾經忍不住問:「這期如果提早一天上架,不就表示上期在書店的上架時間少了一天?哪家書店會讓你同時擺兩期雜誌的?」但畢竟這是多年的市場經驗談,更重要的是,老闆既然這麼交代,沒事就少抬槓,照著做唄。
台湾字看起来真麻烦
LZ你把这转成简体就那么难?
难道说,搞个繁体就一定是TW人?
太长太费眼力
里小大 发表于 2011-3-18 10:21

拜托,这个才叫中国字。
拜托,CD这时是共党的地盘
cqx7711cqx7711 发表于 2011-3-18 20:48


    没有国共,只有中国
这本杂志出大陆版了?
弄成简体字,好好学习
里小大 发表于 2011-3-18 10:21 这叫汉字,不叫台湾字
真能写……
回复 9# GHGZR
这本杂志确实已经出大陆版的了,已经出了两期了
回复 13# youngyang_xzz


    内容如何?
回复 14# GHGZR
在文庙图批销售商那里看到的,对这个兴趣不大,只是随便翻了一下,有点类似于当年《军事家》的大陆版《世界航空航天博览-军事家观察站》的味道
一万五千字,够长的。
楼主能联系上原文作者吗,请他来超大坐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