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二三事(持续更新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6:22:54


打小就生活在海淀这片地方,自然就没少在西山转悠。西山周边有很多已经消失或者正在消失的文物景点需要大家关注。原本sc在07年前旅游板块有一个大家努力共建的好贴子,可惜已经被吃掉了
在这里从新在网上找几个关于颐和园及其周边的小资料

一 治镜阁
治镜阁岛是昆明湖中三座大岛(另两座是南湖岛和藻鉴堂岛)之一,位于北京昆明湖的西湖水域中,是一座圆形的水上城楼。乾隆五十年的《题治镜阁》诗曰:“湖中峙城阁,向题曰治镜。是盖有二义,申之以斯咏。一曰镜古治,善政与恶政。一曰镜今治,敬胜及怠胜。敬则其政善,民安而俗正。怠则其政恶,君骄而臣佞……”治为治理,镜为明察,治镜阁四面环水,波光可鉴,每当登临,正可提醒乾隆自己要时刻以史为鉴,明察政事,治国安民切勿懈怠和骄傲
图中颐和园西侧深色水域中那个绿色的小岛
135251.jpg
其位置比较偏远损毁后又一直没有修复,加之登岛不宜所以其规模形制甚至何时损毁都是众说纷云。好在北京历史的爱好者不断努力终于发现了2张老照片和慈禧重建颐和园时的汤样(模型)终于使其规制大体明确
11年2月隔湖远观治镜阁岛,已经完全被杂草野树覆盖成了鸟类的天堂
IMGP53921111.jpg
复原平面图
2007121816484640611.jpg
只有在冬季湖面结了厚冰时才能登岛,现在遗址仍呢清楚的看到类似2重城的构造
3733484091091352671.jpg3733484091091352673.jpg5668624555976457938.jpguserid85635time20080122091410at74.jpg

打小就生活在海淀这片地方,自然就没少在西山转悠。西山周边有很多已经消失或者正在消失的文物景点需要大家关注。原本sc在07年前旅游板块有一个大家努力共建的好贴子,可惜已经被吃掉了
在这里从新在网上找几个关于颐和园及其周边的小资料

一 治镜阁
治镜阁岛是昆明湖中三座大岛(另两座是南湖岛和藻鉴堂岛)之一,位于北京昆明湖的西湖水域中,是一座圆形的水上城楼。乾隆五十年的《题治镜阁》诗曰:“湖中峙城阁,向题曰治镜。是盖有二义,申之以斯咏。一曰镜古治,善政与恶政。一曰镜今治,敬胜及怠胜。敬则其政善,民安而俗正。怠则其政恶,君骄而臣佞……”治为治理,镜为明察,治镜阁四面环水,波光可鉴,每当登临,正可提醒乾隆自己要时刻以史为鉴,明察政事,治国安民切勿懈怠和骄傲
图中颐和园西侧深色水域中那个绿色的小岛
135251.jpg
其位置比较偏远损毁后又一直没有修复,加之登岛不宜所以其规模形制甚至何时损毁都是众说纷云。好在北京历史的爱好者不断努力终于发现了2张老照片和慈禧重建颐和园时的汤样(模型)终于使其规制大体明确
11年2月隔湖远观治镜阁岛,已经完全被杂草野树覆盖成了鸟类的天堂
IMGP53921111.jpg
复原平面图
2007121816484640611.jpg
只有在冬季湖面结了厚冰时才能登岛,现在遗址仍呢清楚的看到类似2重城的构造
3733484091091352671.jpg3733484091091352673.jpg5668624555976457938.jpguserid85635time20080122091410at74.jpg


再来看看绘画中治镜阁
545555.JPGyytt.JPG
这是保存下来的样式雷家的治镜阁烫样,但是可能和清漪园时期有所区别
2007170294533636.jpg
现今能够找到治镜阁的清晰照片只有这两张,而这两张也基本揭开了其形制和损毁之谜。并不是毁于英法联军或者八国联军而是自然坍塌和满清灭亡后的人为拆卖
这张应该是园林荒芜后的照片,虽然荒废但主体还算完整(可能中心楼体已然坍塌或者有过改建)
200812216551055837.jpg
这张的主体建筑已然坍塌,远处可见玉泉山的宝塔
e56b36d0b7b4178da8ec9ac5.jpg
还有一张模糊的
453453.JPG
根据找到的老照片和遗址做出的效果图和cg
6456456456456.JPG201052022365526288.jpg60cbd7d31535d9e5a9ec9a02.jpg

再来看看绘画中治镜阁
545555.JPGyytt.JPG
这是保存下来的样式雷家的治镜阁烫样,但是可能和清漪园时期有所区别
2007170294533636.jpg
现今能够找到治镜阁的清晰照片只有这两张,而这两张也基本揭开了其形制和损毁之谜。并不是毁于英法联军或者八国联军而是自然坍塌和满清灭亡后的人为拆卖
这张应该是园林荒芜后的照片,虽然荒废但主体还算完整(可能中心楼体已然坍塌或者有过改建)
200812216551055837.jpg
这张的主体建筑已然坍塌,远处可见玉泉山的宝塔
e56b36d0b7b4178da8ec9ac5.jpg
还有一张模糊的
453453.JPG
根据找到的老照片和遗址做出的效果图和cg
6456456456456.JPG201052022365526288.jpg60cbd7d31535d9e5a9ec9a02.jpg
英法联军入侵前的清漪园和慈禧重建的颐和园即使在同一建筑上也有很大不同
现今知道最为明显的是文昌阁
被毁前的文昌阁(三层,楼顶大钟指向6点30分。据推测这张照片可能就是在此阁被毁当天或前一天拍摄的)
343522.jpg
现今的文昌阁
343523.jpg
我还以为是那个反党毛片颐和园呢
那个复原平面图 ,有个字不认识  x风图画,在南华秋水 下面

谁认识,告知下
langoo 发表于 2011-3-7 17:40
豳bin
被逼着去了5次颐和园,都快吐了。。。不过我对北京的历史古迹没有丝毫兴趣,至今不记得颐和园的任何一个景点。


二 昆明湖和炮弹
   猛听上去皇家园林和炮弹扯不上什么关系,那铁疙瘩对“圣上”的安全也没什么好处。印象中颐和园唯一和军事说的上关系的就只有那可笑可悲的昆明湖水操学堂(这个专题下次再讲),可这个小学堂也是为了给老佛爷从海军那马扁银子用的样子货,当然不会真在皇家园林里开炮放雷。可颐和园里挖出炮弹还真是当年的大新闻,究竟故事如何请看下面的八股报道:

   90年亚运会结束后,迅猛发展的北京又遇到一个瓶颈---水资源。肩负京北水库至北京城的水中转站职能的颐和园昆明湖任务越来越重。然而,岁月的流逝,环境的变异,特别是这里成为京郊库区之水进入京城的中转站,以及同时兼备蓄水调洪功能之后,泥沙沉积,湖水日浅,致使一部分湖底露出水面,不仅破坏了园中景观,也影响了水上游玩。
     终于,提到了北京市政府的议事日程,决定动员各方力量,利用旅游淡季,一次性对其疏浚,再现这座皇家园林的风韵。
当放水、清冰完毕,上千台的施工机械就隆隆地开了进来。
  自此,沉静的湖底,回荡着不息的轰鸣;挖土机伸缩着头,运土车来往着……突然,一切停止了运转。原来,清淤中挖出了炮弹。
     这天下午,总参工程兵部接到派人协助查找湖中遗留爆炸物的电话通知,十分重视。兵部周部长当即批示:这是造福后代、功德无量的社会公益性工程,让工程兵承担是对我们的信任,一定要抓好。为此,他亲自过问,调配力量。
  工程兵科研二所在接到这个任务时,虽说已经下班,再有几个小时即送走1990年的最后一天时光,但所长深感责任重大而又义不容辞,立即召集会议,进行部署。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以高级工程师张志贤为组长的"探排项目组"。做到万无一失,把好事办好。
  象往常一样,张志贤二话未讲,再次拥抱了这险象环生的时刻的到来:"我年近花甲岁了,在我还能跑能跳的时候,能够参加颐和园的排弹,在我的一生中,是很光荣的。"
  也许,这对他来说已算不了什么。他从军40年,经他手拆除了一万多颗爆炸物,几十吨装在不明爆炸体中的炸药,都无损他的一根毫毛。他先后参与了50多次反爆破行动,处理过1万多个不同型号的爆炸物,大到千磅定时炸弹,小到乒乓球似的蜘蛛雷。这些爆炸物,有的不能用手触摸,有的不能接触金属,的有失去平衡就会引爆……但每一次都化险为夷,拒绝了"死神"伸过来的手。终使他一举成为我军著名的反爆破专家。
  昆明湖的清淤工程是浩大的。120万平方米中的104万平方米需要开挖。这里面还有没有爆炸物?散布在什么地方,谁扔进去的,以后又怎么演变的……在张志贤的脑海里,还只是一个个的问号。   从颐和园老园工和当地干警走访得来的资料,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在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国民党29军在撤退的时候把弹药扔到湖里的。当时国民党29军的一部分部队住在颐和园的文昌阁,至于怎么扔的,现在已找不到当事人了。
  张志贤找到一个最直接的证人,是颐和园的一个叫张建中的退休老园工。他家住在附近的村子里,祖祖辈辈吃颐和园这碗饭。1939年他16岁进颐和园当学徒,经常到龙王庙、排云殿逛荡,见到过国民党的弹药箱。先前,他爬墙到园内玩,也曾见过这样的弹药箱。
  后来在知春亭以南开辟游泳场,发现过几枚炮弹。当时,人们对此认识不清,只是把炮弹从浅水区往深水区扔,向偏僻的地方扔。扔炮弹的一个最知情的人已经离开了人世。其它的都是划船时在水中见到过。你让他说准一点,别漏了。他说好大一片都有。这一说,几十万平方米就出来了。
  这些线索,尽管杂乱,但有一点可以确信,淤泥中尚有弹药。
  张志贤不禁神情严肃。他知道,弹药在水里浸泡,有的弹药危险性差一些,失效了,但有的弹药更危险了。比如黄色炸药,在潮湿的条件下,同金属结合产生化学变化,敏感度提高几十倍;比如化学弹,长时间浸湿,锈蚀了,处理过程中会引起燃烧;比如弹上发火件的防罩脱落,稍微受点外力就会爆炸……
  久经弹场的老专家,在充分考虑了这些情况,并借鉴他1976年5月,带队帮助宝鸡市一家大工厂清除国民党第31兵工厂遗留的一个地下弹药库的经验,提出了实施方案。
  一阵紧锣密鼓准备之后,1月8日下午,由张志贤率领的"探排项目组"一行37人,进驻了颐和园乐农轩。这是一组农舍式的建筑,座落在半山中,古木森森,典雅幽静。传说,八国联军进京,慈禧避难,曾住到一个乡村农民家里。回来后让修座似同那样的住宅。老佛爷心血来潮,常乐于此。现为颐和园一景。
  张志贤看看他面前的这支队伍,除了来自科研二所地爆室的一些专家,还有与其配合作业的由少校营长赵宝忠带队的工兵营小分队,一个个士气昂扬,毫无畏惧,不由投去了必胜的目光。但真正经历过此种带险作业的,只有他自己一人。张志贤完全明白这一点。于是,在出击之前,他再次进行了技术讲座。根据掌握的情况,以及老园工的指点,确定知春亭以南2万多平方米和龙王庙西北方向2万多平方米作为第一仗。三个人一组,两个人一组,组成一个纵队。前面探,后面跟着探,最后还要探一遍。在一个地方,有时探二遍、三遍、四遍,不厌其烦,哪怕有一点信号也不放过。探测器杆子长,不能着地,要悬着拿,不然吸土。一上班就如此操作,一天十几个小时下来,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
当然,这还在其次。大量的虚假信号给探测带来了困难。使用的探测器虽是工程兵近几年研制出来的新技术,总体性能同国际上的不分上下,最深可探测到103厘米。但对炮弹与其它金属的声音还辨别不清。为此,只得多种器材配合,分层开挖。这样,无形中又加大了开挖的工作量。配备的民工满足不了需要,探测人员就自己动手。一镐下去,冰渣四溅。再往下挖,就得跪在地上。弄得满身泥泞,汗水沾湿了军帽。第一天,挖了几百个坑,未见弹影。尽是些易拉罐、啤酒瓶盖、铁皮罐头盒……一大堆乱七八糟的金属东西。第二天的战利品,也是这些货色。直到第三天下午3点半,才有了零的突破,在40厘米处,挖出一枚九0迫击炮弹。这一来,在作业班中精神大振。开头,人们对金属声音一点不熟悉,就是干部,探过地雷,也没有探过炮弹。于是就把挖到的这枚炮弹,埋在不同的深度,记住它不同的声音……以此提高探测的精度。自此,每天都有战果,最多一天探出30个炮弹。
探测中,一丝不苟,寸土不丢。从排云殿到龙王庙再到石舫航道发现炮弹后,主动扩大了探测的范围。对群众提供的每一个可疑点,也都认真对待。有人说,龙王庙西边有炮弹,李天佑上将回忆录里有记载。有人说,玉带桥附近也有炮弹,机械开挖时发现了一个。这些说法不管准确如何,都由点到面,仔细寻找。炮弹在取出前也有相当的危险性。一次,探测到40厘米下有一枚炮弹。上面是一层20厘米的冰土层,用镐轻刨,过后用小锹挖。见到炮弹,用手掏,将机械撞击的可能性排除。谁知,炮弹一取出来遇到空气就开始冒烟,赶紧放到事先准备好的小桶里,与空气隔绝,避免了意外爆炸。战时的一些手段不能用在这儿。园林的宁静,哪怕一次声响都会引起惊恐。
而时间又是排定的,不容你探测完了再清淤。前面探测,后面跟着施工。这就承担着很大的风险。
 但工程兵们奋战了一个月,探测了11万平方米的地面,清除了各种炮弹206枚。  其中,蒋造一五0迫击炮弹84枚,八二迫击炮弹10枚,木柄手榴弹19枚,日造九四式九0迫击炮燃烧弹9枚,四一式七五山炮弹73枚,三八式七五野炮弹1枚,五四掷榴弹10枚。堆放在一起,好不吓人?这天清晨,拉到深山沟引爆,个个都响。只见铁片横飞,硝烟弥漫。一度焦虑不安的颐和园,就此恢复了平静。
现在事情已经过去,但正像一位诗人所评价的那样: "即使历史终于有一天忘却这逝去的功绩,昆明湖如诗似画的涟漪是无字的丰碑!"
(原载1991年第5期《青年月刊》)
总参工程兵科研二所昨在昆明湖清淤工程中排除炮弹205枚,上交文物16件,最著名的是在颐和园知春亭附近找到一枚镶着红宝石的金戒指

另据家中人说,w g初期北大附中几个停课的学生在罗锅桥下摸鱼掏出一个数层油布包裹的箱子,里面有电台、文件和手枪。当时社会上传言是w g开始后敌特分子感到恐惧丢弃在这里的。

二 昆明湖和炮弹
   猛听上去皇家园林和炮弹扯不上什么关系,那铁疙瘩对“圣上”的安全也没什么好处。印象中颐和园唯一和军事说的上关系的就只有那可笑可悲的昆明湖水操学堂(这个专题下次再讲),可这个小学堂也是为了给老佛爷从海军那马扁银子用的样子货,当然不会真在皇家园林里开炮放雷。可颐和园里挖出炮弹还真是当年的大新闻,究竟故事如何请看下面的八股报道:

   90年亚运会结束后,迅猛发展的北京又遇到一个瓶颈---水资源。肩负京北水库至北京城的水中转站职能的颐和园昆明湖任务越来越重。然而,岁月的流逝,环境的变异,特别是这里成为京郊库区之水进入京城的中转站,以及同时兼备蓄水调洪功能之后,泥沙沉积,湖水日浅,致使一部分湖底露出水面,不仅破坏了园中景观,也影响了水上游玩。
     终于,提到了北京市政府的议事日程,决定动员各方力量,利用旅游淡季,一次性对其疏浚,再现这座皇家园林的风韵。
当放水、清冰完毕,上千台的施工机械就隆隆地开了进来。
  自此,沉静的湖底,回荡着不息的轰鸣;挖土机伸缩着头,运土车来往着……突然,一切停止了运转。原来,清淤中挖出了炮弹。
     这天下午,总参工程兵部接到派人协助查找湖中遗留爆炸物的电话通知,十分重视。兵部周部长当即批示:这是造福后代、功德无量的社会公益性工程,让工程兵承担是对我们的信任,一定要抓好。为此,他亲自过问,调配力量。
  工程兵科研二所在接到这个任务时,虽说已经下班,再有几个小时即送走1990年的最后一天时光,但所长深感责任重大而又义不容辞,立即召集会议,进行部署。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以高级工程师张志贤为组长的"探排项目组"。做到万无一失,把好事办好。
  象往常一样,张志贤二话未讲,再次拥抱了这险象环生的时刻的到来:"我年近花甲岁了,在我还能跑能跳的时候,能够参加颐和园的排弹,在我的一生中,是很光荣的。"
  也许,这对他来说已算不了什么。他从军40年,经他手拆除了一万多颗爆炸物,几十吨装在不明爆炸体中的炸药,都无损他的一根毫毛。他先后参与了50多次反爆破行动,处理过1万多个不同型号的爆炸物,大到千磅定时炸弹,小到乒乓球似的蜘蛛雷。这些爆炸物,有的不能用手触摸,有的不能接触金属,的有失去平衡就会引爆……但每一次都化险为夷,拒绝了"死神"伸过来的手。终使他一举成为我军著名的反爆破专家。
  昆明湖的清淤工程是浩大的。120万平方米中的104万平方米需要开挖。这里面还有没有爆炸物?散布在什么地方,谁扔进去的,以后又怎么演变的……在张志贤的脑海里,还只是一个个的问号。   从颐和园老园工和当地干警走访得来的资料,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在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国民党29军在撤退的时候把弹药扔到湖里的。当时国民党29军的一部分部队住在颐和园的文昌阁,至于怎么扔的,现在已找不到当事人了。
  张志贤找到一个最直接的证人,是颐和园的一个叫张建中的退休老园工。他家住在附近的村子里,祖祖辈辈吃颐和园这碗饭。1939年他16岁进颐和园当学徒,经常到龙王庙、排云殿逛荡,见到过国民党的弹药箱。先前,他爬墙到园内玩,也曾见过这样的弹药箱。
  后来在知春亭以南开辟游泳场,发现过几枚炮弹。当时,人们对此认识不清,只是把炮弹从浅水区往深水区扔,向偏僻的地方扔。扔炮弹的一个最知情的人已经离开了人世。其它的都是划船时在水中见到过。你让他说准一点,别漏了。他说好大一片都有。这一说,几十万平方米就出来了。
  这些线索,尽管杂乱,但有一点可以确信,淤泥中尚有弹药。
  张志贤不禁神情严肃。他知道,弹药在水里浸泡,有的弹药危险性差一些,失效了,但有的弹药更危险了。比如黄色炸药,在潮湿的条件下,同金属结合产生化学变化,敏感度提高几十倍;比如化学弹,长时间浸湿,锈蚀了,处理过程中会引起燃烧;比如弹上发火件的防罩脱落,稍微受点外力就会爆炸……
  久经弹场的老专家,在充分考虑了这些情况,并借鉴他1976年5月,带队帮助宝鸡市一家大工厂清除国民党第31兵工厂遗留的一个地下弹药库的经验,提出了实施方案。
  一阵紧锣密鼓准备之后,1月8日下午,由张志贤率领的"探排项目组"一行37人,进驻了颐和园乐农轩。这是一组农舍式的建筑,座落在半山中,古木森森,典雅幽静。传说,八国联军进京,慈禧避难,曾住到一个乡村农民家里。回来后让修座似同那样的住宅。老佛爷心血来潮,常乐于此。现为颐和园一景。
  张志贤看看他面前的这支队伍,除了来自科研二所地爆室的一些专家,还有与其配合作业的由少校营长赵宝忠带队的工兵营小分队,一个个士气昂扬,毫无畏惧,不由投去了必胜的目光。但真正经历过此种带险作业的,只有他自己一人。张志贤完全明白这一点。于是,在出击之前,他再次进行了技术讲座。根据掌握的情况,以及老园工的指点,确定知春亭以南2万多平方米和龙王庙西北方向2万多平方米作为第一仗。三个人一组,两个人一组,组成一个纵队。前面探,后面跟着探,最后还要探一遍。在一个地方,有时探二遍、三遍、四遍,不厌其烦,哪怕有一点信号也不放过。探测器杆子长,不能着地,要悬着拿,不然吸土。一上班就如此操作,一天十几个小时下来,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
当然,这还在其次。大量的虚假信号给探测带来了困难。使用的探测器虽是工程兵近几年研制出来的新技术,总体性能同国际上的不分上下,最深可探测到103厘米。但对炮弹与其它金属的声音还辨别不清。为此,只得多种器材配合,分层开挖。这样,无形中又加大了开挖的工作量。配备的民工满足不了需要,探测人员就自己动手。一镐下去,冰渣四溅。再往下挖,就得跪在地上。弄得满身泥泞,汗水沾湿了军帽。第一天,挖了几百个坑,未见弹影。尽是些易拉罐、啤酒瓶盖、铁皮罐头盒……一大堆乱七八糟的金属东西。第二天的战利品,也是这些货色。直到第三天下午3点半,才有了零的突破,在40厘米处,挖出一枚九0迫击炮弹。这一来,在作业班中精神大振。开头,人们对金属声音一点不熟悉,就是干部,探过地雷,也没有探过炮弹。于是就把挖到的这枚炮弹,埋在不同的深度,记住它不同的声音……以此提高探测的精度。自此,每天都有战果,最多一天探出30个炮弹。
探测中,一丝不苟,寸土不丢。从排云殿到龙王庙再到石舫航道发现炮弹后,主动扩大了探测的范围。对群众提供的每一个可疑点,也都认真对待。有人说,龙王庙西边有炮弹,李天佑上将回忆录里有记载。有人说,玉带桥附近也有炮弹,机械开挖时发现了一个。这些说法不管准确如何,都由点到面,仔细寻找。炮弹在取出前也有相当的危险性。一次,探测到40厘米下有一枚炮弹。上面是一层20厘米的冰土层,用镐轻刨,过后用小锹挖。见到炮弹,用手掏,将机械撞击的可能性排除。谁知,炮弹一取出来遇到空气就开始冒烟,赶紧放到事先准备好的小桶里,与空气隔绝,避免了意外爆炸。战时的一些手段不能用在这儿。园林的宁静,哪怕一次声响都会引起惊恐。
而时间又是排定的,不容你探测完了再清淤。前面探测,后面跟着施工。这就承担着很大的风险。
 但工程兵们奋战了一个月,探测了11万平方米的地面,清除了各种炮弹206枚。  其中,蒋造一五0迫击炮弹84枚,八二迫击炮弹10枚,木柄手榴弹19枚,日造九四式九0迫击炮燃烧弹9枚,四一式七五山炮弹73枚,三八式七五野炮弹1枚,五四掷榴弹10枚。堆放在一起,好不吓人?这天清晨,拉到深山沟引爆,个个都响。只见铁片横飞,硝烟弥漫。一度焦虑不安的颐和园,就此恢复了平静。
现在事情已经过去,但正像一位诗人所评价的那样: "即使历史终于有一天忘却这逝去的功绩,昆明湖如诗似画的涟漪是无字的丰碑!"
(原载1991年第5期《青年月刊》)
总参工程兵科研二所昨在昆明湖清淤工程中排除炮弹205枚,上交文物16件,最著名的是在颐和园知春亭附近找到一枚镶着红宝石的金戒指

另据家中人说,w g初期北大附中几个停课的学生在罗锅桥下摸鱼掏出一个数层油布包裹的箱子,里面有电台、文件和手枪。当时社会上传言是w g开始后敌特分子感到恐惧丢弃在这里的。
重建后规模小了,也反映了国力的衰竭
前些日子晚上熬夜不睡,就为了看《颐和园》纪录片。样式雷,可惜了


三 玉泉山至昆明湖间的石牌楼
    第一次知道这个石牌楼是因为一张老外20年代玉泉山顶俯拍颐和园的老照片
当年两山之间的江南水乡景色深深吸引了我,照片右侧河湾处的石板桥和石牌楼非常显眼
12768017262803359972128521.jpg20076515242243111.jpgIMGP540211111.jpg
后续发现老照片中这两个石牌楼还是非常吸引洋人眼球的
这是最完整的一张了
4739d033t88d458f1975e&690.jpg
200731217474849447.jpg200731217564281574.jpg
这张看来护栏已经有些残损丢失了
cead498166ffb1edbd3e1e59.jpg
这张“京西驼队”的照片非常出名
20073149582140100.jpg200731217553640271.jpg

再往后的照片石栏板就已经不复存在了
567567567.JPG

05年的照片当时柱顶装饰还在
200732510531280998.jpg
最近的照片显示只剩下了本体,据说装饰部件已被移走保存,当然石桥早已踪迹全无
200732012193770770.jpg20073131010199786.jpg20073201235715095.jpg200732012355797703.jpg200732012364978894.jpg

这是网上介绍的一段文字
玉泉山的石牌楼也有其独特之处,一般石坊柱顶的石兽都是龙或狮子,而玉泉山牌楼的石兽却是獬豸。和龙一样,獬豸也是古人凭着想像创造出来的异兽。其好斗,识曲直。见不正之人就以角触之。见人争辩,专咬不正之人。

  玉泉山东麓和西麓各有这样的两座石牌楼,玉泉山西麓有石闸桥一座,桥两端建石牌楼,这是典型的桥牌楼。小河南北走向,桥牌楼东西各一座。

  玉泉山东麓也有两座石牌楼,北长河在此东西走向,河南岸两座石坊相对而立。据当地老人讲,这里原有座"界河楼",是"三山五园四十里"的一景!
  "界河楼"东面牌楼匾额为"湖山罨画"。楼柱有莲座楹联,上联是:"风月清华赢四季", 下联是:"水天郎彻绕三州"。 西面牌楼匾额为"兰渚苹香", 楼柱上联是:"何处仙家觅蓬阆", 下联是:"此间逸兴寄潇湘"。这些楹联与颐和园知鱼桥石坊的楹联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 玉泉山至昆明湖间的石牌楼
    第一次知道这个石牌楼是因为一张老外20年代玉泉山顶俯拍颐和园的老照片
当年两山之间的江南水乡景色深深吸引了我,照片右侧河湾处的石板桥和石牌楼非常显眼
12768017262803359972128521.jpg20076515242243111.jpgIMGP540211111.jpg
后续发现老照片中这两个石牌楼还是非常吸引洋人眼球的
这是最完整的一张了
4739d033t88d458f1975e&690.jpg
200731217474849447.jpg200731217564281574.jpg
这张看来护栏已经有些残损丢失了
cead498166ffb1edbd3e1e59.jpg
这张“京西驼队”的照片非常出名
20073149582140100.jpg200731217553640271.jpg

再往后的照片石栏板就已经不复存在了
567567567.JPG

05年的照片当时柱顶装饰还在
200732510531280998.jpg
最近的照片显示只剩下了本体,据说装饰部件已被移走保存,当然石桥早已踪迹全无
200732012193770770.jpg20073131010199786.jpg20073201235715095.jpg200732012355797703.jpg200732012364978894.jpg

这是网上介绍的一段文字
玉泉山的石牌楼也有其独特之处,一般石坊柱顶的石兽都是龙或狮子,而玉泉山牌楼的石兽却是獬豸。和龙一样,獬豸也是古人凭着想像创造出来的异兽。其好斗,识曲直。见不正之人就以角触之。见人争辩,专咬不正之人。

  玉泉山东麓和西麓各有这样的两座石牌楼,玉泉山西麓有石闸桥一座,桥两端建石牌楼,这是典型的桥牌楼。小河南北走向,桥牌楼东西各一座。

  玉泉山东麓也有两座石牌楼,北长河在此东西走向,河南岸两座石坊相对而立。据当地老人讲,这里原有座"界河楼",是"三山五园四十里"的一景!
  "界河楼"东面牌楼匾额为"湖山罨画"。楼柱有莲座楹联,上联是:"风月清华赢四季", 下联是:"水天郎彻绕三州"。 西面牌楼匾额为"兰渚苹香", 楼柱上联是:"何处仙家觅蓬阆", 下联是:"此间逸兴寄潇湘"。这些楹联与颐和园知鱼桥石坊的楹联有异曲同工之妙。
zhongyong 发表于 2011-3-7 21:02

当年在那里挖了一上午泥巴的人路过。


这次扯的有点远,都跑到玉泉山西边去了。我也懒得另开新贴了。
海淀的名人墓地很多,从王爷到贫民都想着能埋到上风上水的海淀。埋在西山这片的达官显贵自然数不胜数,而民国时期的就不得不说着吴佩孚。
    生平咱就不说了,省得吵来吵去封了帖子,咱就说这墓地.这位“镇压gm工人”的“反动”大军阀解放后自然没人替他守灵维护,那激情10年小将们也没少来g他的m,开荒种地建设农村自然这片土地独好。到了99年能剩下留着一个大盗洞的宝顶已然是幸运至极了。
1261679-GM1215A1.jpg
当然这几年什么都开放了,思想也转变了吴的后人也能够理直气壮的为祖先重修坟地了,当然作为祖坟原来的“威孚上将军吴公之墓”就没往上再写只是简单的写了“吴佩孚张佩兰墓”。
青山粉桃、白石灰砖,人死事过,功过是非后人评说
1261566-20080519 025.jpg1261570-20080519 027.jpg1261568-20080519 032.jpg

这次扯的有点远,都跑到玉泉山西边去了。我也懒得另开新贴了。
海淀的名人墓地很多,从王爷到贫民都想着能埋到上风上水的海淀。埋在西山这片的达官显贵自然数不胜数,而民国时期的就不得不说着吴佩孚。
    生平咱就不说了,省得吵来吵去封了帖子,咱就说这墓地.这位“镇压gm工人”的“反动”大军阀解放后自然没人替他守灵维护,那激情10年小将们也没少来g他的m,开荒种地建设农村自然这片土地独好。到了99年能剩下留着一个大盗洞的宝顶已然是幸运至极了。
1261679-GM1215A1.jpg
当然这几年什么都开放了,思想也转变了吴的后人也能够理直气壮的为祖先重修坟地了,当然作为祖坟原来的“威孚上将军吴公之墓”就没往上再写只是简单的写了“吴佩孚张佩兰墓”。
青山粉桃、白石灰砖,人死事过,功过是非后人评说
1261566-20080519 025.jpg1261570-20080519 027.jpg1261568-20080519 032.jpg


说到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有个特点那就是仗没少打人死的却不多。其实这些个军阀大
都是些熟人,同窗、战友甚至师生。大家为了各自利益或者说是理念打得你来我往死后却又都埋在这“一亩三分地”里。
刚说的吴佩孚其实就和他的老师+对手之一的曲同丰相隔不远几乎算是同地而眠了吧
200811713264375247.jpg
曲同丰的墓保存的要好很多,其吗看上去原物多一点
200812517192119700.jpg200812517192182419.jpg

说到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有个特点那就是仗没少打人死的却不多。其实这些个军阀大
都是些熟人,同窗、战友甚至师生。大家为了各自利益或者说是理念打得你来我往死后却又都埋在这“一亩三分地”里。
刚说的吴佩孚其实就和他的老师+对手之一的曲同丰相隔不远几乎算是同地而眠了吧
200811713264375247.jpg
曲同丰的墓保存的要好很多,其吗看上去原物多一点
200812517192119700.jpg200812517192182419.jpg


当然,海淀就这么大块地方,这几百年政权更迭又都发生在北京。元、明、清、民、本朝的各位人物也就难免挤在这里,明代的皇帝和清代的王爷睡在一个山头下,gm烈 士和反 动军阀同处一个陵园的尴尬自然在所难免。大家地下相见说上一句:担待担待,回上一句:好说好说。一切就算过去了吧

当然,海淀就这么大块地方,这几百年政权更迭又都发生在北京。元、明、清、民、本朝的各位人物也就难免挤在这里,明代的皇帝和清代的王爷睡在一个山头下,gm烈 士和反 动军阀同处一个陵园的尴尬自然在所难免。大家地下相见说上一句:担待担待,回上一句:好说好说。一切就算过去了吧
照片真是幻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