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谦:我要努力成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2:21:55
殷谦:我要努力成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                         ——面对面专访青年作家殷谦              人物背景
  殷谦1977年夏出生于新疆伊犁,9岁时在《中国少年报》发表反腐小说《大肚皮的爸爸》在文学方面展露头角。11岁正式以笔名“北野”发表诗歌、散文等作品,诗歌散见于《伊犁河》、《新疆日报》、《星星》、《诗刊》、《诗神》等纯文学杂志。可以说殷谦15岁之前以诗歌创作为主,1之后以散文(包括杂文、随笔)和小说创作为主,16岁出版长篇小说《花开花落》(小说被制作为同名电视连续剧)。殷谦的长篇小说《无处释放的青春》、《天廷秘传》、《官场迷情》等,足以显示这位青年作家的文学才华,更让他有了一种鲜为人知的神秘感。殷谦一边创作小说和散文,一边致力于文学、历史学、美学、经济学、人类学,甚至易学、象数学、星象学的研究。曾先后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洛阳师专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迄今为止,殷谦出版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32部,对于当代文坛来说,他无疑是少有的学者型作家之一。   2010年12月,殷谦的杂文作品集《揭皮》和《画骨》将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推出。2011年1月,时代出版传媒公司黄山书社将推出殷谦的散文作品集《人经》三部曲。这5部著作出版后,无疑于在文学艺术界抛下一颗重磅炸弹,看过这五部书的界内人士以及一些读者都有一个共识:殷谦是利剑在手的“精神卫士”,也有人称之为手握狼牙棒的“文坛酷吏”。近年来,殷谦不断发表犀利、激昂的文字,以笔为旗,棒喝时代,抨击文坛,批评知识界中存在着严重的“消极无为”以及“堕落腐化”的现象,在很多报纸杂志发表后,更引起各界的激烈反响,曾与北大和人大教授、著名学者有过几次思想和观点上的交锋。  日前,殷谦在北京自己寓所中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就当代文化现象以及文学在中国的境遇发表了独到看法,并对近年来他的小说、散文、杂文等文学作品引发的一些敏感性议论,也做出了正面的回答。以下是专访内容摘要:
作品争鸣
    一部被市场淹没的“奇书”
  2009年,殷谦出版了小说《天廷秘传》,这部作品描述的是中国神话中众神开天辟地,一统三界的故事,系统地重塑了中国神话人物谱系,让我们首次明白了众神之间的传承关系以及各自的责任和使命。与其说它是一部神话小说,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仙界众神的“创业史”,它根本的价值首先在于心灵的重生和信仰的精神,其次才是文学。然而这部曾被身为图书策划人、资深编辑许挺视为“圣经”的优秀著作最终被市场淹没。    让策划人感到失望的不是它究竟带来了多少经济利益,而是人们对一部真正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所持的冷漠的态度。许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无奈地说:“我觉得这本书投向市场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它应该用精细的绸缎包起来,恭敬地放在书架的最高处。”不知道许挺先生内心深处的感触,但可以听出他的真诚和无奈。    也有很多读者慕名而买来这本书,但翻了几页就失去了耐心,原因是“看不懂写的是什么……”、“有点诡异,但非常厚重,现在的作家不大可能写出这样的书,作者应该是古代人……”、“看得很累,需要大量时间查词典……”    然而在文学界和学术界,殷谦的《天廷秘传》被少数独具慧眼者所认可。看过此书的著名作家王朔曾以一篇《让我大吃三惊的神话小说》的书评:“我对殷谦先生的博学多才也是叹为观止,这就是我说的,为什么不能把《天廷秘传》仅仅当成小说来看,在这部著作中,殷谦涉及到了道学、佛学、易学、星相学等等复杂学科的东西……到目前为止,我还真没有看到中国有哪个当代作家写出了这样一部气势磅礴、玄奥渊弘的文学作品。”著名学者、北大教授孔庆东说这是一部“奇书”,并说:“说殷谦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要说其笔名‘北野’,大概知道的人就多了。”包括台湾学者曾仕强、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以及首都几所知名大学的教授都都看过这部“奇书”,有些人保持了沉默,有的人私下里对这部书给予了高度评价。记者就此书采访过王立群先生,他说:“我主要是研究历史的,对文学不敢做过多的评论,但我认为这是难得的一部书,作者的文学功底以及杂学的渊博都是值得肯定的。”曾仕强也对记者说:“不说它的文学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作者对周易有很深的了解和认知,尤其他掌握着今天已基本失传了的深奥的星象、象数学知识,这一点值得赞许和鼓励。”采访了解到,很多读者对书中的诗、词、曲等非常欣赏:“殷谦对古诗、词、曲的创作完美到无可挑剔,不但格律严谨,而且寓意丰富,很难想象它们是出自当代人笔下……”    然而就是这么一部“奇书”却在市场中销声匿迹了,对此,殷谦一笑而过:“奇书谈不上,市场不好也不奇怪,这本书最终会归于与它有缘的人。”也许这种解释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随缘”,这也许正是殷谦对文学和生活所持的一种平凡的心态。    也许造成《天廷秘传》被淹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文言文的滞涩难懂,纯文学书市的萧条。但就记者个人观点来看,它被淹没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生错了时代”,我们这个娱乐消费至上时代,真正读书的人少了。也许再过五年、十年、二十年,这本部“奇书”必将成为当代神话纯文学的鼻祖,它一定被人们重拾起来,并且重视以及乐道。
    什么样的小说才是小说?
    2008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了殷谦最新的青春小说《无处释放的青春》,这部书的销量是让出版方和殷谦本人都十分满意的,并且也得到了校园读者的普遍认可。但殷谦却说:“这部小说不是真正的小说,我只是讲了一个发生在大学校园里的爱情故事。真正的小说是具有精神力量的。”那么什么才是小说?从殷谦的散文中多次谈论过关于小说的话题,他对小说的看法和要求是非常严肃和严格的。那么一个把文学视为崇高和神圣的作家为什么对自己的小说不抱希望呢?
    问:“在我看来小说就是说故事,就《无处释放的青春》来说,现在很多畅销小说都没有它的文笔魅力,可以说这部小说属于纯文学创作,而您为何又否定它是小说呢?”
    答:“我不喜欢听到‘纯文学’这三个字。文学应该有她的责任和使命,如果文学‘纯’了会是什么样子?应该赋予文学以生命,而并不是迎合那些单调而愚蠢的文学理论。我否定它是小说,就是否定当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小说作品,那些所谓的畅销小说,仅仅是一本‘书’而已,而我所写的《无处释放的青春》也仅仅是一本‘故事书’而已。纯文学和非纯文学应该不难理解,到底是为文而文,还是为人而文?‘纯文学’是当代一部分作家为自己消极的文学而自我诡辩所常用的一个概念,当我们质疑他们的文学作品中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时,他们往往以‘纯文学’来做掩饰,大概是说他们所创作的是纯粹的文学,并不涉及别的因素。所以说,‘纯文学’不是真正的文学,它是‘为文而文’,而‘非纯文学’也不是‘不是文学的文学’的意思,‘非纯文学’是‘为人而文’,它是有一定的精神和价值指归的,我们普遍认同‘文学就是人学’,就是这个道理。”
    问:“在您看来中国有您所要求的那种作家吗?”
    答:“有是有,但不多了,有的还健在,有的死了,有的被历史淹没了,比如说巴金、王蒙、路遥、邓刚、张一弓、张承志等,这些都是我所欣赏的作家。自‘五四’以后,中国几乎没有几个真正的作家了,尤其是现在的作家,他们只是投机者,欺诈者和谎言家,除了出卖他们猥琐的灵魂,就是出卖他们浅薄的游戏文字。”
    问:“您心目的文学应该是怎样的?除《天廷秘传》外,您自己有比较满意的小说吗?”
    答:“漠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的文学就不是文学了,它应该属于一种文字游戏。文学是滋养人心的,因为任何一部分人心的崩坏,都会导致对社会的精神这一个相互联结的机体的破坏,文学应该承担什么?这在一个社会的精神体系中,始终是一位真正的作家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觉得《爱是寂寞撒的谎》和《官场迷情》是我写的比较满意的作品,但它们还是不算小说,基本上算是真正的文学作品,它起码有点文学应有的力量。我说它们不算小说,是因为我觉得它们还不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它们缺乏的东西太多了,几乎所有小说应该具备的条件它们都缺乏。”
    问:“为什么起这样的书名?您也是为了迎合市场吗?”
    答:“书名不是我起的,是出版方起的,我不会有意去迎合市场,但是他们会,我关注的是书的品质,而它们关注的更多的是书的销量。”
    问:“文学的价值难道不是经过市场来验证的吗?那些销量高的被市场认可的文学难道不是好的文学吗?那些作家难道不是优秀的成功的作家吗?”
    答:(笑)“你这是功利主义者的语言。我知道这是现在很有市场的文学价值观,但其本质上是一种反文学的理念。文学的主体价值不应该被忽略,过分强调并专注于‘商品价值’这个文学的从属价值,显然是极端功利主义的文学价值观。当然,在我们这个时代,文学基本上已经沦为‘拜钱教’的牺牲品,功利主义的文学价值观已经成为普遍的、高于一切的一种价值观。但事实上是,现在有些作家知名度虽然不高,但他很优秀,而有些知名度高得吓人的作家,其实他们并不优秀。同样,优秀的作品并不一定畅销,而畅销的作品也不一定优秀。”   问:“为什么一些不优秀的作品反而会很畅销呢?”     答:“很有意思的一个问题,我常常也在观察和思考。大概这种现象只有在中国可以看到。我也发现那些动辄就上了销售榜首的‘文学’作品大多都有问题,它们不算什么文学,但它们却很受欢迎。我想这个和炒作有关系,小月月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炒作案例。炒作起来了,就会有很多看热闹或一探究竟的人,书自然也就畅销了。中国人喜欢跟风,我们常常在街头可以看到排队购物的人,其实站在队伍最前面的几个是托儿,路过的人看到了,以为是什么便宜的好东西,也就跟在后面站队了,跟的人越多,队就会越排越长。(笑)中国人还有起哄和凑热闹的坏习惯,如果有一天你在大街上突然看到两个人吵架或打架,而并没有围观的人,那肯定不是在中国。也许我这个比方不大合适,但确实有这方面的因素。很长时间以来,中国的图书出版都掌握在书商手中,书商要卖书,肯定会想办法来推销,炒作无疑是一种适合中国人的最佳、最有效的手段。我最近听说过‘打榜’这个词,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我听说有些书商在推出书之后,自己会去书店花钱大量买这本书,那就会很快上销售排行榜。读者购书和平时去饭馆吃饭是一样的道理,哪家饭馆人多就往哪家去。显然,看到排行榜排到前几名的书,就以为一定是好书,就去抢购,生怕迟了就看不到好书了。一旦打上榜了,销量就会很可观,书商然后再把自己用于打榜买回来的书再重发到书店继续销售。其实这不是什么秘密,很多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笑)”
    问:“您觉得‘这方面的因素’是什么导致的?”
    答:(沉默大约一分钟)“信仰的真空。没有一个可信持的牢固的信仰,就会对一切包括自己都产生怀疑,没有固有的信仰为基础,就容易丧失自己的立场,连同本来属于自己的趣味感都随从别人的了。为什么一些消极的流行时尚会如此猖獗,就是因为缺乏信仰,信仰真空就会导致盲目崇拜,哪怕是假象。”
    2010年,凤凰出版社一次签约了殷谦的四部小说《红砖房里的俏姑娘》、《贰婚》、《望我春心托紫鹃》、《官场迷情》。这四部小说除了《贰婚》被解约外,其它三部至今还在陆续出版中。而殷谦最满意的小说还是《官场迷情》,因为这部小说是现实版“官场现形记”,将官场中的权利与情感的纠葛揭露的淋漓尽致,惟妙惟肖的人物刻画,跃然纸上的心理描写,仿佛隔着纸就能感觉到他们的呼吸声。采访中,记者发现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先生也对这部小说有自己的评价:“这部作品是我近年来发现的中国作家最好的一部作品,这是一部真正的反应中国人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作者是一位优秀的作家,这让我看到了文学在中国的希望。这部小说我可以用《金瓶梅》来做比对,它虽然极力配合中国出版政策的限制,虽然摒弃了《金瓶梅》情色、以及消极堕落的内容,但就思想与风格来说,它无疑是一部当代《金瓶梅》,我认为它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这样高的评价实在让人意外,但很符合顾彬先生的评论风格。
    问:“您的小说只要出炉都能顺利出版吗?”
    答:“不一定都能。我的作品严格来说是不受出版方非常欢迎的那种作品。他们对我驾驭‘市场小说’语言和结构的能力有所怀疑。有一个评价是‘太传统’,还有一个评价就是‘太文学’。所以我的作品在出版方那里属于‘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鸡肋’,很多出版人之所以愿意出版我的作品,目的大多都不是为了挣多少钱,而是想做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来填补那些无价值的空白。我觉得他们都很好,因为老师们都了解我,理解我的想法和愿望,并没有将我的作品完全拒之门外。”
关于信仰
    我要努力成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
    2010年3月24日出版的《北京晨报》第三版“人文观察”刊出以《中国知识分子有无“真知灼见”》的整版专题报道。报道说:“不久前,作为作家、诗人、文艺评论家的殷谦在博客上撰文表示,‘中国知识分子一辈子没有真知灼见’,并批评中国的文化和文学以及相关的学者和作家……”专题的采访记者周怀宗为此专访了著名学者、北大教授夏业良,就殷谦的诸多惊人言论发表了反驳意见。之后殷谦又针对夏业良的反驳观点一一做了批驳,认为夏教授“不说话还真不知道他是否是有真知灼见的知识分子,但看了他的那些观点,更加证实了我的观点是正确的,他首先是一个没有任何真知灼见的中国知识分子。”      问:“您的《人经》三部曲是什么样的作品?”
    答:(微笑)“苦口的心灵鸡汤。《人经》对美好的事物有一种深入的了解,并希望普遍于我们的心灵,唤醒我们的信仰,催生我们的理想,滋养我们的心灵。”
    问:“既然如此,您为什么又说它是苦口的?您能具体谈谈吗?”
    答:“这三部书也许会让有些人不舒服。因为它与大众普遍的所认同的东西保持着一种对抗的姿态。《人经》是一部引导人们重拾健康信仰,重拾美好心灵的文学作品,它告诉大家,只有经由对抗,我们才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只有介于一种有益的、积极的紧张关系中,我们的精神世界才能会复苏正常,我们的思想才有可能生成,我们的心灵才能重生。它是‘脱序人’的诺亚方舟,是恢复和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的接引者,它希望能博得有正确理解的读者的共识,并对一切邪恶、冷漠和无知用万钧之力击毁之。”     问:“《揭皮》和《画骨》又是什么样的作品呢?”
    答:“顾名思义吧。揭皮知心,画骨知人,世间万物万象不过‘人心’二字。我只是希望读者能通过我的一些文字能把一些事情看的足够明白,然后在思索自己应该如何做才能过上那种真正有尊严、有意义的生活。我们时代以及我们所在的这个社会,需要人人都有一种‘不顺从’和‘反叛’的精神。当然,‘反叛’和‘不顺从’不是叛乱,不是造反,不是公正、善意、美好、自然的敌人,而是自私、邪念、丑恶、悖逆的敌人,它向来都是人类自由的最初的行为,更是人类历史的开端,人类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正是人类这种不顺从的行为的结果。但凡对那些背离人们心愿,与正义与良心背道而驰的事,我们要有而且必须有这种‘不顺从’的精神,正是依赖于‘反叛’的能力,人的理智才得以发展。同样,人的精神要想发展,就要对以信仰或人的良心的名义出现的权力敢于说个‘不’字,不屈服于长期建立起来的,把庄严化为笑谈,把变化视为胡闹的舆论的权威,不屈服于那些试图窒息新思想的种种权威。我想这两部书大概阐述的就是这些思想:认清时代,了解社会,看清别人,认识自己。”
    问:“您所说的信仰究竟是什么?是宗教信仰吗?”
  答:“并不单纯指宗教信仰,我说的是一种信仰的精神。我不知道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还有什么前途,无论信仰什么都要执着和坚定,虔诚和忠实。无论信仰什么,都要坚守自己的信仰。我也不是说要求中国人必须都要有宗教信仰,但最起码在这个‘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国土上,你得追求一点心灵信仰,搞庄稼的信仰庄稼,搞文学的信仰文学,搞学术的信仰学术,都要纯正、纯洁一点,不能总抱着怀疑一切的态度,随便改变自己的立场,随时放弃自己的观点,轻易抛弃自己的原则。”     问:“那么您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答:“我要努力成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
     (《中国图书馆报》记者 解慧,《记者观察》杂志记者 吉建军)殷谦:我要努力成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                         ——面对面专访青年作家殷谦              人物背景
  殷谦1977年夏出生于新疆伊犁,9岁时在《中国少年报》发表反腐小说《大肚皮的爸爸》在文学方面展露头角。11岁正式以笔名“北野”发表诗歌、散文等作品,诗歌散见于《伊犁河》、《新疆日报》、《星星》、《诗刊》、《诗神》等纯文学杂志。可以说殷谦15岁之前以诗歌创作为主,1之后以散文(包括杂文、随笔)和小说创作为主,16岁出版长篇小说《花开花落》(小说被制作为同名电视连续剧)。殷谦的长篇小说《无处释放的青春》、《天廷秘传》、《官场迷情》等,足以显示这位青年作家的文学才华,更让他有了一种鲜为人知的神秘感。殷谦一边创作小说和散文,一边致力于文学、历史学、美学、经济学、人类学,甚至易学、象数学、星象学的研究。曾先后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洛阳师专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迄今为止,殷谦出版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32部,对于当代文坛来说,他无疑是少有的学者型作家之一。   2010年12月,殷谦的杂文作品集《揭皮》和《画骨》将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推出。2011年1月,时代出版传媒公司黄山书社将推出殷谦的散文作品集《人经》三部曲。这5部著作出版后,无疑于在文学艺术界抛下一颗重磅炸弹,看过这五部书的界内人士以及一些读者都有一个共识:殷谦是利剑在手的“精神卫士”,也有人称之为手握狼牙棒的“文坛酷吏”。近年来,殷谦不断发表犀利、激昂的文字,以笔为旗,棒喝时代,抨击文坛,批评知识界中存在着严重的“消极无为”以及“堕落腐化”的现象,在很多报纸杂志发表后,更引起各界的激烈反响,曾与北大和人大教授、著名学者有过几次思想和观点上的交锋。  日前,殷谦在北京自己寓所中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就当代文化现象以及文学在中国的境遇发表了独到看法,并对近年来他的小说、散文、杂文等文学作品引发的一些敏感性议论,也做出了正面的回答。以下是专访内容摘要:
作品争鸣
    一部被市场淹没的“奇书”
  2009年,殷谦出版了小说《天廷秘传》,这部作品描述的是中国神话中众神开天辟地,一统三界的故事,系统地重塑了中国神话人物谱系,让我们首次明白了众神之间的传承关系以及各自的责任和使命。与其说它是一部神话小说,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仙界众神的“创业史”,它根本的价值首先在于心灵的重生和信仰的精神,其次才是文学。然而这部曾被身为图书策划人、资深编辑许挺视为“圣经”的优秀著作最终被市场淹没。    让策划人感到失望的不是它究竟带来了多少经济利益,而是人们对一部真正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所持的冷漠的态度。许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无奈地说:“我觉得这本书投向市场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它应该用精细的绸缎包起来,恭敬地放在书架的最高处。”不知道许挺先生内心深处的感触,但可以听出他的真诚和无奈。    也有很多读者慕名而买来这本书,但翻了几页就失去了耐心,原因是“看不懂写的是什么……”、“有点诡异,但非常厚重,现在的作家不大可能写出这样的书,作者应该是古代人……”、“看得很累,需要大量时间查词典……”    然而在文学界和学术界,殷谦的《天廷秘传》被少数独具慧眼者所认可。看过此书的著名作家王朔曾以一篇《让我大吃三惊的神话小说》的书评:“我对殷谦先生的博学多才也是叹为观止,这就是我说的,为什么不能把《天廷秘传》仅仅当成小说来看,在这部著作中,殷谦涉及到了道学、佛学、易学、星相学等等复杂学科的东西……到目前为止,我还真没有看到中国有哪个当代作家写出了这样一部气势磅礴、玄奥渊弘的文学作品。”著名学者、北大教授孔庆东说这是一部“奇书”,并说:“说殷谦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要说其笔名‘北野’,大概知道的人就多了。”包括台湾学者曾仕强、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以及首都几所知名大学的教授都都看过这部“奇书”,有些人保持了沉默,有的人私下里对这部书给予了高度评价。记者就此书采访过王立群先生,他说:“我主要是研究历史的,对文学不敢做过多的评论,但我认为这是难得的一部书,作者的文学功底以及杂学的渊博都是值得肯定的。”曾仕强也对记者说:“不说它的文学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作者对周易有很深的了解和认知,尤其他掌握着今天已基本失传了的深奥的星象、象数学知识,这一点值得赞许和鼓励。”采访了解到,很多读者对书中的诗、词、曲等非常欣赏:“殷谦对古诗、词、曲的创作完美到无可挑剔,不但格律严谨,而且寓意丰富,很难想象它们是出自当代人笔下……”    然而就是这么一部“奇书”却在市场中销声匿迹了,对此,殷谦一笑而过:“奇书谈不上,市场不好也不奇怪,这本书最终会归于与它有缘的人。”也许这种解释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随缘”,这也许正是殷谦对文学和生活所持的一种平凡的心态。    也许造成《天廷秘传》被淹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文言文的滞涩难懂,纯文学书市的萧条。但就记者个人观点来看,它被淹没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生错了时代”,我们这个娱乐消费至上时代,真正读书的人少了。也许再过五年、十年、二十年,这本部“奇书”必将成为当代神话纯文学的鼻祖,它一定被人们重拾起来,并且重视以及乐道。
    什么样的小说才是小说?
    2008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了殷谦最新的青春小说《无处释放的青春》,这部书的销量是让出版方和殷谦本人都十分满意的,并且也得到了校园读者的普遍认可。但殷谦却说:“这部小说不是真正的小说,我只是讲了一个发生在大学校园里的爱情故事。真正的小说是具有精神力量的。”那么什么才是小说?从殷谦的散文中多次谈论过关于小说的话题,他对小说的看法和要求是非常严肃和严格的。那么一个把文学视为崇高和神圣的作家为什么对自己的小说不抱希望呢?
    问:“在我看来小说就是说故事,就《无处释放的青春》来说,现在很多畅销小说都没有它的文笔魅力,可以说这部小说属于纯文学创作,而您为何又否定它是小说呢?”
    答:“我不喜欢听到‘纯文学’这三个字。文学应该有她的责任和使命,如果文学‘纯’了会是什么样子?应该赋予文学以生命,而并不是迎合那些单调而愚蠢的文学理论。我否定它是小说,就是否定当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小说作品,那些所谓的畅销小说,仅仅是一本‘书’而已,而我所写的《无处释放的青春》也仅仅是一本‘故事书’而已。纯文学和非纯文学应该不难理解,到底是为文而文,还是为人而文?‘纯文学’是当代一部分作家为自己消极的文学而自我诡辩所常用的一个概念,当我们质疑他们的文学作品中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时,他们往往以‘纯文学’来做掩饰,大概是说他们所创作的是纯粹的文学,并不涉及别的因素。所以说,‘纯文学’不是真正的文学,它是‘为文而文’,而‘非纯文学’也不是‘不是文学的文学’的意思,‘非纯文学’是‘为人而文’,它是有一定的精神和价值指归的,我们普遍认同‘文学就是人学’,就是这个道理。”
    问:“在您看来中国有您所要求的那种作家吗?”
    答:“有是有,但不多了,有的还健在,有的死了,有的被历史淹没了,比如说巴金、王蒙、路遥、邓刚、张一弓、张承志等,这些都是我所欣赏的作家。自‘五四’以后,中国几乎没有几个真正的作家了,尤其是现在的作家,他们只是投机者,欺诈者和谎言家,除了出卖他们猥琐的灵魂,就是出卖他们浅薄的游戏文字。”
    问:“您心目的文学应该是怎样的?除《天廷秘传》外,您自己有比较满意的小说吗?”
    答:“漠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的文学就不是文学了,它应该属于一种文字游戏。文学是滋养人心的,因为任何一部分人心的崩坏,都会导致对社会的精神这一个相互联结的机体的破坏,文学应该承担什么?这在一个社会的精神体系中,始终是一位真正的作家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觉得《爱是寂寞撒的谎》和《官场迷情》是我写的比较满意的作品,但它们还是不算小说,基本上算是真正的文学作品,它起码有点文学应有的力量。我说它们不算小说,是因为我觉得它们还不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它们缺乏的东西太多了,几乎所有小说应该具备的条件它们都缺乏。”
    问:“为什么起这样的书名?您也是为了迎合市场吗?”
    答:“书名不是我起的,是出版方起的,我不会有意去迎合市场,但是他们会,我关注的是书的品质,而它们关注的更多的是书的销量。”
    问:“文学的价值难道不是经过市场来验证的吗?那些销量高的被市场认可的文学难道不是好的文学吗?那些作家难道不是优秀的成功的作家吗?”
    答:(笑)“你这是功利主义者的语言。我知道这是现在很有市场的文学价值观,但其本质上是一种反文学的理念。文学的主体价值不应该被忽略,过分强调并专注于‘商品价值’这个文学的从属价值,显然是极端功利主义的文学价值观。当然,在我们这个时代,文学基本上已经沦为‘拜钱教’的牺牲品,功利主义的文学价值观已经成为普遍的、高于一切的一种价值观。但事实上是,现在有些作家知名度虽然不高,但他很优秀,而有些知名度高得吓人的作家,其实他们并不优秀。同样,优秀的作品并不一定畅销,而畅销的作品也不一定优秀。”   问:“为什么一些不优秀的作品反而会很畅销呢?”     答:“很有意思的一个问题,我常常也在观察和思考。大概这种现象只有在中国可以看到。我也发现那些动辄就上了销售榜首的‘文学’作品大多都有问题,它们不算什么文学,但它们却很受欢迎。我想这个和炒作有关系,小月月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炒作案例。炒作起来了,就会有很多看热闹或一探究竟的人,书自然也就畅销了。中国人喜欢跟风,我们常常在街头可以看到排队购物的人,其实站在队伍最前面的几个是托儿,路过的人看到了,以为是什么便宜的好东西,也就跟在后面站队了,跟的人越多,队就会越排越长。(笑)中国人还有起哄和凑热闹的坏习惯,如果有一天你在大街上突然看到两个人吵架或打架,而并没有围观的人,那肯定不是在中国。也许我这个比方不大合适,但确实有这方面的因素。很长时间以来,中国的图书出版都掌握在书商手中,书商要卖书,肯定会想办法来推销,炒作无疑是一种适合中国人的最佳、最有效的手段。我最近听说过‘打榜’这个词,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我听说有些书商在推出书之后,自己会去书店花钱大量买这本书,那就会很快上销售排行榜。读者购书和平时去饭馆吃饭是一样的道理,哪家饭馆人多就往哪家去。显然,看到排行榜排到前几名的书,就以为一定是好书,就去抢购,生怕迟了就看不到好书了。一旦打上榜了,销量就会很可观,书商然后再把自己用于打榜买回来的书再重发到书店继续销售。其实这不是什么秘密,很多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笑)”
    问:“您觉得‘这方面的因素’是什么导致的?”
    答:(沉默大约一分钟)“信仰的真空。没有一个可信持的牢固的信仰,就会对一切包括自己都产生怀疑,没有固有的信仰为基础,就容易丧失自己的立场,连同本来属于自己的趣味感都随从别人的了。为什么一些消极的流行时尚会如此猖獗,就是因为缺乏信仰,信仰真空就会导致盲目崇拜,哪怕是假象。”
    2010年,凤凰出版社一次签约了殷谦的四部小说《红砖房里的俏姑娘》、《贰婚》、《望我春心托紫鹃》、《官场迷情》。这四部小说除了《贰婚》被解约外,其它三部至今还在陆续出版中。而殷谦最满意的小说还是《官场迷情》,因为这部小说是现实版“官场现形记”,将官场中的权利与情感的纠葛揭露的淋漓尽致,惟妙惟肖的人物刻画,跃然纸上的心理描写,仿佛隔着纸就能感觉到他们的呼吸声。采访中,记者发现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先生也对这部小说有自己的评价:“这部作品是我近年来发现的中国作家最好的一部作品,这是一部真正的反应中国人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作者是一位优秀的作家,这让我看到了文学在中国的希望。这部小说我可以用《金瓶梅》来做比对,它虽然极力配合中国出版政策的限制,虽然摒弃了《金瓶梅》情色、以及消极堕落的内容,但就思想与风格来说,它无疑是一部当代《金瓶梅》,我认为它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这样高的评价实在让人意外,但很符合顾彬先生的评论风格。
    问:“您的小说只要出炉都能顺利出版吗?”
    答:“不一定都能。我的作品严格来说是不受出版方非常欢迎的那种作品。他们对我驾驭‘市场小说’语言和结构的能力有所怀疑。有一个评价是‘太传统’,还有一个评价就是‘太文学’。所以我的作品在出版方那里属于‘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鸡肋’,很多出版人之所以愿意出版我的作品,目的大多都不是为了挣多少钱,而是想做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来填补那些无价值的空白。我觉得他们都很好,因为老师们都了解我,理解我的想法和愿望,并没有将我的作品完全拒之门外。”
关于信仰
    我要努力成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
    2010年3月24日出版的《北京晨报》第三版“人文观察”刊出以《中国知识分子有无“真知灼见”》的整版专题报道。报道说:“不久前,作为作家、诗人、文艺评论家的殷谦在博客上撰文表示,‘中国知识分子一辈子没有真知灼见’,并批评中国的文化和文学以及相关的学者和作家……”专题的采访记者周怀宗为此专访了著名学者、北大教授夏业良,就殷谦的诸多惊人言论发表了反驳意见。之后殷谦又针对夏业良的反驳观点一一做了批驳,认为夏教授“不说话还真不知道他是否是有真知灼见的知识分子,但看了他的那些观点,更加证实了我的观点是正确的,他首先是一个没有任何真知灼见的中国知识分子。”      问:“您的《人经》三部曲是什么样的作品?”
    答:(微笑)“苦口的心灵鸡汤。《人经》对美好的事物有一种深入的了解,并希望普遍于我们的心灵,唤醒我们的信仰,催生我们的理想,滋养我们的心灵。”
    问:“既然如此,您为什么又说它是苦口的?您能具体谈谈吗?”
    答:“这三部书也许会让有些人不舒服。因为它与大众普遍的所认同的东西保持着一种对抗的姿态。《人经》是一部引导人们重拾健康信仰,重拾美好心灵的文学作品,它告诉大家,只有经由对抗,我们才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只有介于一种有益的、积极的紧张关系中,我们的精神世界才能会复苏正常,我们的思想才有可能生成,我们的心灵才能重生。它是‘脱序人’的诺亚方舟,是恢复和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的接引者,它希望能博得有正确理解的读者的共识,并对一切邪恶、冷漠和无知用万钧之力击毁之。”     问:“《揭皮》和《画骨》又是什么样的作品呢?”
    答:“顾名思义吧。揭皮知心,画骨知人,世间万物万象不过‘人心’二字。我只是希望读者能通过我的一些文字能把一些事情看的足够明白,然后在思索自己应该如何做才能过上那种真正有尊严、有意义的生活。我们时代以及我们所在的这个社会,需要人人都有一种‘不顺从’和‘反叛’的精神。当然,‘反叛’和‘不顺从’不是叛乱,不是造反,不是公正、善意、美好、自然的敌人,而是自私、邪念、丑恶、悖逆的敌人,它向来都是人类自由的最初的行为,更是人类历史的开端,人类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正是人类这种不顺从的行为的结果。但凡对那些背离人们心愿,与正义与良心背道而驰的事,我们要有而且必须有这种‘不顺从’的精神,正是依赖于‘反叛’的能力,人的理智才得以发展。同样,人的精神要想发展,就要对以信仰或人的良心的名义出现的权力敢于说个‘不’字,不屈服于长期建立起来的,把庄严化为笑谈,把变化视为胡闹的舆论的权威,不屈服于那些试图窒息新思想的种种权威。我想这两部书大概阐述的就是这些思想:认清时代,了解社会,看清别人,认识自己。”
    问:“您所说的信仰究竟是什么?是宗教信仰吗?”
  答:“并不单纯指宗教信仰,我说的是一种信仰的精神。我不知道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还有什么前途,无论信仰什么都要执着和坚定,虔诚和忠实。无论信仰什么,都要坚守自己的信仰。我也不是说要求中国人必须都要有宗教信仰,但最起码在这个‘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国土上,你得追求一点心灵信仰,搞庄稼的信仰庄稼,搞文学的信仰文学,搞学术的信仰学术,都要纯正、纯洁一点,不能总抱着怀疑一切的态度,随便改变自己的立场,随时放弃自己的观点,轻易抛弃自己的原则。”     问:“那么您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答:“我要努力成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
     (《中国图书馆报》记者 解慧,《记者观察》杂志记者 吉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