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俄罗斯经典战争电影《风暴之门》片头,你,看懂了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06:48:15



    以上视频的前20秒是用士兵战地书信为手法描述的上集介绍,电影的片头在20秒后,以风暴的出现为开始。
我一直认为,无论书籍还是电影,不精读就无法诠释其深刻含义,近日,第10次重看俄罗斯经典电影《风暴之门》的片头,短短20秒的片头,信息量异常丰富,你,看懂了么?
   《风暴之门》有这样一句话:风暴来临时,我们把风暴挡在门外。这句话的含义是:风暴象征着分裂势力,车臣恐怖分子,而“我们”指的是俄罗斯军队,武装力量,他们保护着祖国和人民。
   镜头一,雷电风暴,象征着恐怖分子的气势汹汹,乌云遮蔽了天空,电闪雷鸣。祖国和人民处在威胁中。
   镜头二,历史照片,十六世纪俄罗斯人在高加索为抵御车臣,彻尔克斯等游牧民族修筑的古堡,片中俄罗斯空降兵占领的阵地正是一座废弃荒芜的古堡。历史和现实开始链接。
   镜头三,上一幅历史照片逐渐淡去,出现在观众眼中的是一架米-24“雌鹿”武装直升机,它在片头中作为俄罗斯军队的象征缓缓在地平线上升起。
   镜头四,古堡的细节,文物上带着几百年前的浮雕。
   镜头五,古堡渐渐淡化,出现了俄罗斯空降部队的步兵战车,尽管这是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但它的作用和数百年前的古堡一样,还是为了抵御车臣人的攻击。
   镜头六,古堡的废墟上,布满了车臣武装射击的弹孔,历史和现代发生了对接。
   镜头七,古堡上陈旧的岩画,上边画着的是数百年前和俄罗斯人为敌的车臣人,他们表情剽悍,手持锋利的刀剑。
   镜头八,步兵战车撞开车臣人设置的卡车路障,燃起大火,卡车和刀剑,都是车臣人的武器,这一仗,上千年都在延续。
   镜头九和镜头十,机枪射击,弹壳一枚枚落在地上,大地冒起了烈火与硝烟,炮火淹没了这片又一次饱经战乱的土地。古堡的废墟遭到了炮击,碎石飞溅。
   镜头十一,来到了十八世纪,沙俄的哥萨克骑兵冒着高加索人的枪林弹雨冒死向前,纵使人仰马翻,血流成河依然在冲锋,高加索被击败了,但并未被征服。
   镜头十二,在士兵的呐喊和乌拉声中,一枚勋章出现了,它缓缓冒出了烈焰,象征着英雄接受者血与火的考验。
   镜头十三,在炮火横飞的战场上,在硝烟中,米24直升机又一次出现,在蓝天上骄傲地飞翔。
   镜头十四,伴随着米24的飞翔,风暴和雷电渐渐消失,乌云散开,天空恢复了晴朗,象征着军队成功保卫了祖国和人民,击败了车臣分裂势力。
   整个片头只有区区20多秒,但它的信息量是如此丰富,亲爱的朋友,你,看懂了么?


    以上视频的前20秒是用士兵战地书信为手法描述的上集介绍,电影的片头在20秒后,以风暴的出现为开始。
我一直认为,无论书籍还是电影,不精读就无法诠释其深刻含义,近日,第10次重看俄罗斯经典电影《风暴之门》的片头,短短20秒的片头,信息量异常丰富,你,看懂了么?
   《风暴之门》有这样一句话:风暴来临时,我们把风暴挡在门外。这句话的含义是:风暴象征着分裂势力,车臣恐怖分子,而“我们”指的是俄罗斯军队,武装力量,他们保护着祖国和人民。
   镜头一,雷电风暴,象征着恐怖分子的气势汹汹,乌云遮蔽了天空,电闪雷鸣。祖国和人民处在威胁中。
   镜头二,历史照片,十六世纪俄罗斯人在高加索为抵御车臣,彻尔克斯等游牧民族修筑的古堡,片中俄罗斯空降兵占领的阵地正是一座废弃荒芜的古堡。历史和现实开始链接。
   镜头三,上一幅历史照片逐渐淡去,出现在观众眼中的是一架米-24“雌鹿”武装直升机,它在片头中作为俄罗斯军队的象征缓缓在地平线上升起。
   镜头四,古堡的细节,文物上带着几百年前的浮雕。
   镜头五,古堡渐渐淡化,出现了俄罗斯空降部队的步兵战车,尽管这是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但它的作用和数百年前的古堡一样,还是为了抵御车臣人的攻击。
   镜头六,古堡的废墟上,布满了车臣武装射击的弹孔,历史和现代发生了对接。
   镜头七,古堡上陈旧的岩画,上边画着的是数百年前和俄罗斯人为敌的车臣人,他们表情剽悍,手持锋利的刀剑。
   镜头八,步兵战车撞开车臣人设置的卡车路障,燃起大火,卡车和刀剑,都是车臣人的武器,这一仗,上千年都在延续。
   镜头九和镜头十,机枪射击,弹壳一枚枚落在地上,大地冒起了烈火与硝烟,炮火淹没了这片又一次饱经战乱的土地。古堡的废墟遭到了炮击,碎石飞溅。
   镜头十一,来到了十八世纪,沙俄的哥萨克骑兵冒着高加索人的枪林弹雨冒死向前,纵使人仰马翻,血流成河依然在冲锋,高加索被击败了,但并未被征服。
   镜头十二,在士兵的呐喊和乌拉声中,一枚勋章出现了,它缓缓冒出了烈焰,象征着英雄接受者血与火的考验。
   镜头十三,在炮火横飞的战场上,在硝烟中,米24直升机又一次出现,在蓝天上骄傲地飞翔。
   镜头十四,伴随着米24的飞翔,风暴和雷电渐渐消失,乌云散开,天空恢复了晴朗,象征着军队成功保卫了祖国和人民,击败了车臣分裂势力。
   整个片头只有区区20多秒,但它的信息量是如此丰富,亲爱的朋友,你,看懂了么?


无论大家对车臣战争的评论和立场如何,但是,这部电影确实经典,经典的不仅仅是它的故事和叙述,还有编剧,制片人和导演的心血所在。

无论大家对车臣战争的评论和立场如何,但是,这部电影确实经典,经典的不仅仅是它的故事和叙述,还有编剧,制片人和导演的心血所在。
野蛮充满杀戮的战争。让人恶心!
看过了 不错
楼上的朋友,话不能这么说。
车臣是俄罗斯躯体上的一颗毒瘤,不把它彻底割除,恐怖袭击,爆炸这样的事件就会层出不穷。
越是妥协,分裂势力越是气焰嚣张,看看第一次车臣战争后马斯哈多夫等人的表演就知道了。
可惜的是没有高清啊
这个高不高清没关系,最重要的是得看懂
窃以为,俄罗斯军事电影和好莱坞战争片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一切为商业利益最大化,缺少前者的思考与哲理,缺少一种直指人心的力量。
潇洒飞鹰 发表于 2011-2-4 21:23


    好莱坞战争片里面私货很多
z5690126 发表于 2011-2-4 21:25
其实任何国家的战争片,夹杂私货是必然的
但是怎么夹是个大学问
《亮剑》那么火,是有理由的。
好莱坞战争片更模式化更死板一些。

风暴之门确实不错。
里面各种武器的应用都十分到位和真实。

比起国产的如顺溜等好太多了。
潇洒飞鹰 发表于 2011-2-4 21:20
车臣问题已经是个死结了。。。是福是祸只有毛子自己判断去吧。
我倒蛮希望车臣独立的。。。
FGW观察员 发表于 2011-2-4 21:35
说实话,我主要惊艳于这部电影,惊艳于片头仅仅20多秒包含了如此丰富的信息量。
影片有些松散,不够紧凑
不是都车臣共和国了么??难道车臣没有独立成功?
这个故事是根据真是战例改编的吧
戴笠乘车2010 发表于 2011-2-4 21:57
是的,你可以上网查《772高地之战》或者报告文学《连队消失在天际》
回复 17# 潇洒飞鹰


    这个?

《连队消逝在天际》
〔俄〕根纳季•特罗舍夫
本书作者在车臣战争期间任俄罗斯北高加索联合集群司令,作为一个经历了两次车臣战争、参加过同达吉斯坦瓦哈比教派战斗的职业军人,抱着将自己所看到的事实公布于众的决心,写下了这本以作者日记为内容基础的书。让我们共同在书中回望那个历经炮火洗礼的格罗兹尼吧!

在无名高地上,一个陌生村子附近——乌鲁斯克尔特。这个车臣山村的名字有如一根利刺,时时刺痛着我的心。2000年的残冬,空降兵部队第76普斯科夫师第六空降兵连与数量将近二十倍于己的敌人进行了一场实力悬殊的战斗。

如今,当围绕着六连悲剧的流言和臆测的狂风暴雨似乎已经平息的时候,想必许多人都很想知道,那年冬末春初在不幸的766高地实际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2000年2月,我们给匪军准备了一份不愉快的意外礼物,在他们的后方纵深伊图姆卡列地区空投了一批战术伞兵。这一来便截断了匪军当时通过伊图姆卡列至沙季利的山路补给武器弹药的主要通道,这条路是原全俄各地的数百名“奴隶”在冲锋枪口下被迫为匪徒们修筑的。在高加索的崇山峻岭上组建的中部集群,将那些由于出乎意料而惊惶失措的敌军沿着阿尔贡峡谷往下驱赶,即从俄罗斯与格鲁吉亚边界往北赶向“狼关”方向。再往下便是一马平川了。叛匪头目们明白,在平原上他们企图进行武装抵抗的一切尝试都注定会失败。因此他们便分散为几支队伍。格拉耶夫将他的匪帮带到西南方自己出生的村庄共青村也就不足为奇了。根据侦察报告,哈塔布指挥的阿拉伯雇佣兵和车臣瓦哈比教派分子则往东北,朝达丘博尔佐伊和佐内方向转移。

哈塔布要想在遭到我军部队四面八方钳制的这一地区寻找一个突破口,说轻点也是可能性有限。为了突围到韦杰诺地区(这个阿拉伯黑人在那里有一个遍布各地的山区小基地网),他必须要么沿着沙罗阿尔贡河道,要么沿着其支流阿巴祖尔戈尔河道,向上朝谢利缅陶津运动、沿着又陡又滑的山路转移不仅十分危险,而且很费时间。

然而我们当时却未能估计到,敌军会耗费极大的精力冒险向东突围。各路匪徒终于得以会合。巴萨耶夫、阿尔萨诺夫、巴库耶夫等一批战地指挥官的匪帮和达吉斯坦伊斯兰共同体的一支队伍,都与几支阿拉伯雇佣军“混合”到了一起。后来查明,当时乌鲁斯克尔特地区集中了将近一千五百名训练有素的匪军。

2月28日,根据东线集团军的命令,第104近卫空降兵团的团属战术队接到一个任务:次日14:00前赶赴乌鲁斯克尔特东南四公里处的阵地。该团的一部分兵力则封锁谢利缅陶津居民点地区,阻止敌军从马赫克特、基洛夫——尤尔特、埃利斯坦日、韦杰诺等方向突围。然而匪徒们已慌不择路地一头闯了过来。

首先经受抗冲击强度考验的是以瓦西里耶夫上尉为首的第三连的空降兵们。他们已占领乌鲁斯克尔特以东五公里处的几个制高点。匪徒们一再试图沿着阿巴祖尔戈尔河道冲破该连组成的火力体系突围,结果都未能成功,遭受了相当大的伤亡。这时,第二营的部队一时尚未投入公开的火力还击,只是控制着沙罗阿尔贡河谷上方的几个制高点。

为了防止匪徒潜入沙罗阿尔贡河和阿巴祖尔戈尔河之间的山地,第104团团长命令第6连连长莫洛多夫少校再占领乌鲁斯克尔特近旁的一个制高点(伊斯特科尔德)。由于连长头天刚刚调来,尚未来得及和连里的人认识,只好由第二营营长马尔克•叶夫秋欣率领部队。在类似的作战环境里,真正的军官们都是这样做的。

空降兵们面临着不小的考验。当时需要在有限的数小时内,全副武装踏着冬季光滑的山间小路,完成向指定地点的急行军。除此之外,还要带上新营地所需的沉重装备——帐篷和小铁炉,没有这些东西,冬天在山区根本无法生存。

尽管近卫军战士们紧赶慢赶,结果仍然未能按时抵达伊斯特科尔德。

就为这个原因,我也受到了责难:为什么不用直升机将伞兵们空投到预定的地区?的确,当天的天气条件允许这样做,而且我们的直升机驾驶员也常常能创造奇迹。但是要实现这种操作绝无可能,因为经过空中侦察,在古老的高山森林中根本找不出一块适合空降的场地。


2月29日中午,当第6连的主力还在766高地上时,沃罗比约夫上尉指挥的轻装前进的5人侦察组已经眼看就要抵达伊斯特科尔德高地了。可是他们在山麓发现了敌人的一支先遣巡逻队,据事后查明共有20名雇佣兵。

我军侦察员利用起伏的地形隐蔽地接近敌人,向他们投掷手榴弹、但侦察组因此而暴露了自己,只好朝连队主力急速后撤。好几支敌军队伍尾随他们接踵而来,企图从西侧包抄侦察员们。连长莫洛多夫少校率领部分空降兵前来援救自己人。然而这场遭遇战的实力太过悬殊,因而空降兵们不得不背着伤员返回766高地。

正在这个时候,我们成功地截获了哈塔布与巴萨耶夫的无线电通话。

这时候匪徒们分成数量大致相当的两路人马,分别沿着沙罗阿尔贡河和阿巴祖尔戈尔河前进,从叶夫秋欣所部驻守的766高地的两侧迂回。他们隐蔽地行进,没有命令绝对禁止开枪。但空降兵发现了他们。这160名匪徒一直在追赶后撤的沃罗比约夫和莫洛多夫的小分队。

此时,哈塔布下达了命令,要求以各种火力杀伤尚未来得及掘好掩体的空降兵。一场极其猛烈的火箭炮射击开始了。火力袭击之后,敌人第一次向近卫军战士们提出缴械投降以换取保全性命。然而此时此刻空降兵们没有一个人胆怯,没有畏缩不前,绝不肯屈服于敌人的挑衅。尽管在类似的情况下,严格说来,每个人都可以自己为自己拿主意。在空降兵拒绝投降之后,战斗以更大的力度重新爆发。

嗣后某些对军事一窍不通偏偏又爱轻易下结论的政界精英人士,却连连兴师问罪说:为什么不使用陆军航空兵、炮兵的火力?而且还责怪作战指挥部门“置空降兵们于不顾”,在叶夫秋欣的队伍中连一个炮兵校正手也没有派。我明白这纯属感情用事,不过将心比心,诸如此类的指责也完全可以理解。然而事实所表明的情况却迥然不同。

从2月29日中午到3月1日凌晨,第104团的炮兵们曾将1200发炮弹“倾泻”到766高地所在的区域。一夜之间就发射出900发之多!炮筒上的油漆都烧焦了,后坐缓冲垫破裂并开始流油。形象地说,大炮已经挺不住了,而被团团围困的空降兵们却没有屈服。

炮兵校正手组长、自行火炮营营长维克多•罗曼诺夫大尉当时就在高地上,与叶夫秋欣营长共同校正炮兵团炮手们的火力。炮兵团长亚历山大•托乐斯特克整整一昼夜都和他们保持着通讯联系,将一发发炮弹打到被围困的空降兵指定的地点。罗曼诺夫甚至双腿被迫击炮弹炸断之后,仍然在不停地召唤炮兵火力。

列兵符拉德金眼看着伤员被严寒冻得痛苦不堪,便决定从弃置在高地斜坡的睡袋后面出击。他的这次尝试使他遭到了厄运。步步近逼的匪徒们发现了这位近卫军战士,残酷地拷问他,用枪托打他,打得他周身血肉模糊,失去了知觉。敌人以为他已经死了,便将他扔到雪地里。然而这位备受摧残却英勇不屈的俄罗斯士兵被夜间的严寒冻得清醒过来之后,竟然设法找到了自己的机枪,带着它突破重围返回了自己的驻地。

空降兵部队司令员眼见得伤亡惨重,完全明白整个局势的悲剧性质,为了援救自己被围困的战士,他命令一个空降兵连连夜赶赴战区。空降兵经过山地行军,试图渡过山间的阿巴祖尔戈尔河,却遭遇了伏击,只好在岸边设防固守。在炮兵团的火力掩护下,他们曾数次试图渡河,但全部归于徒劳,每次都被敌军猛烈的火力所阻。全连拼命厮杀,但冲到776高地时已是3月2日早晨了。

军方领导企图为被困的空降兵解围并将伤员从匪军的强大火力和两河之间复杂的山地环境中撤出的军事行动未能奏效。古老的山毛榉密林,占绝对优势的叛匪,战斗整个进展的情况,都使得难于出动直升机。而且通常的作战经验表明,同时使用空军和炮兵是极其危险的,极有可能造成机毁人亡。因此,对被困人员进行火力支援的重任主要由炮兵们担当。

3月1日6点10分,营长叶夫秋欣最后一次在无线电中呼唤向自己开炮。

事后我们来到这个高地时,不禁大为震惊:百年的山毛榉被炮弹和地雷拦腰斩断,有如被割草机刈过的草茎一般。我军120毫米“诺娜”炮(2C9型自行迫击-榴弹炮)发挥了巨大而宝贵的作用。为夺取这个高地丧命的400名哈塔布匪徒,大部分是被我军的炮弹炸死的。

。。。。。。
回复 16# 戴笠乘车2010


    Hi 人人上刚加好友的
呵呵~LZ啊~这就是为何我们眼中的很多烂片却反而获得专家的高度评价的原因了……普通人看电影,谁会想到这么多?

看过一些北电的教授级的专家评论电影……基本和你一个思路……很看重艺术性……

但是问题是:普通观众谁会以这样的心态看电影?有多少观众能理解这些内涵?或者说有如此丰富的知识来看懂这些内涵?

至今为止,中国观众更多的停留在一种感性的观赏高度上,艺术片也好,商业片也好,感性上满足了,就是好片子,懂了?

所以多年前好莱坞对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份调查报告说的很直白,大概意思是只要往中国出口商业大片就好了~其他的算了,反正中国观众也看不懂……

我不是批判国内观影水准哦,我反而认为大众电影就是看个感性的东西,即使是在观众水准最高的法国,那些理性思考为主的电影,也只是小众的电影……你好莱坞还不如中国呢……起码我们没那么多喜欢看一些极度刺激性影片的观众……
liujianxi007 发表于 2011-2-4 22:06
所以说知音难得
但是,有一二知音,永远都是人生快事。
枫林之木 发表于 2011-2-4 22:04

是的
这篇文章的作者,俄罗斯北高加索联合集群司令根纳季•特罗舍夫就是电影中的俄军司令。
回复 19# 枫林之木
嘿嘿 XUE同学你好
潇洒飞鹰 发表于 2011-2-4 21:23


    俄罗斯军事片多继承了苏联时代严肃的哲学体系,在大场面之外自有一份古老的斯拉夫民族的思考
flyrat 发表于 2011-2-4 21:54


    车臣共和国是俄罗斯联邦的一部分
潇洒飞鹰 发表于 2011-2-4 22:09

这个似乎和我当年在《世界军事》里面看到的不一样
另外咱们国家拍的《和平使命》里 有俄方参演官兵向中国军官在聊天时讲这个故事的情节 那句“列娃 永别了”让人想起了“向我开炮”
潇洒飞鹰 发表于 2011-2-4 21:59


    776.0高地吧……
回复 27# cavaral
查了下,你说得对,我记错了,抱歉。
好看吗,好看的话一会去看


楼主“潇洒飞鹰 ”有品味 水平,
估计你给中国那些所谓的大导演们上上课,也不至于拍出那许多的垃圾影片。

楼主“潇洒飞鹰 ”有品味 水平,
估计你给中国那些所谓的大导演们上上课,也不至于拍出那许多的垃圾影片。
想不通 这么重要的地点怎么只派一个90人加强连 守卫呢
http://dianying.zhuihao123.com/search.asp
这里可以看到dvd格式的,比土豆这个清晰多了
要先下Qvod
按楼主“潇洒飞鹰 ”的阐述又重新看了一边片头。

经楼主诠释 这二次看后有了新的认识,楼主欣赏境界  高 !
这个风暴之门的片头确实很骚,整个片子也能融合足够的问题和思考。不过应该说解体后的俄罗斯战争电影的普遍水准没有这么高,要比它低一些。第九连和星星之类不如它,最新的布列斯特要塞虽然是引用的最光荣的历史,但是结构松散,也没突出什么(也许是出于不便宣传的意识形态问题),显得不知所谓。
而风暴之门自己也有很大的问题,长度太长,中心模糊,最后成了电视剧。既要描述分裂和聚合,还要讲述东欧剧变后俄罗斯国内的种种典型的人的心态和历程。第四集还是很赞的。它提出了问题,给出了思考的轨迹,但是没有结果--在结尾,萨哈说,我的爷爷也是苏联英雄,但是得到了十年的夏令营(被斯大林驱逐出了家乡),然后他摸了摸阵亡战士的东正教十字架墓碑。这似乎是在表达,此事纠结如此深,如此久,除了面对它,一直地做着什么以外,是没有什么其他方法的。
乱片一部,俄罗斯的片子和好莱坞的差好远
戴笠乘车2010 发表于 2011-2-4 22:14


    恩 那期世界军事主要是分析了无法获得支援的原因  从地雷,火力支援,援兵方面分析的 茂密的树林实在是一个悲剧啊
很男人,战争是残酷的,为了民族为了国家,我们需要面对,需要担当!
车臣问题的由来
     http://v.ifeng.com/opinion/world ... -b676462bbd39.shtml
潇洒飞鹰 发表于 2011-2-4 20:57

有文化,赞一个~
毛子还是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