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东京审判法官 梅汝璈于 审判期间的心迹 转自 ifeng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3:36:07


本文摘自《新世纪》周刊2011年第2期,作者:梅小璈,原题:《梅汝璈在“东京审判”时期的心迹》

先父梅汝璈早年留学美国,获法学博士学位。上世纪20年代末回国后,从事教学、写作、编译工作,并参与立法。1946年至1948年,在东京代表战胜国中国,担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作为东京审判的主要参与者,先父的实践对于国际法中战争罪行原则的确立和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的意义;其遗著中关于英美式审判程序规则的阐述和分析,在今天看来仍然独具价值。

除了维护国际正义、严惩战争罪犯的主张和行动,先父对战后日本社会生活状况的观察与思考,也许同样值得今人重视。战后的日本,经济困窘,民生凋敝,固然是不争的事实,大量的官方文件(包括统计数字)和纪实报道足以说明这一点。但是,当时大多数人似乎忽略了问题的另一面。先父曾在日记中写道:

日本虽然口口声声宣传地瘠人多,人口过剩,以为侵略他国的借口,但是看看他们的千万农村,便可知道他们农民的生活比我们中国农民舒服多了。……这还是经过多年战争的情形,倘使国家不从事侵略,安分守己,军阀不拼命榨取他们,我想,日本农民的生活是不成问题的。反观我国,那倒真是问题严重呢!

(1946年3月30日 星期六)

今天我觉着奇怪的是日本男女的体格依然很强健,尤其年轻女子,一个个都是矮矮壮壮的而且红光满面。这与外国报纸所载,日人生活如何困苦,粮食如何不足,每日配粮如何微少,领款限制如何严格,似乎有点不尽相符。假使那样的话,何以日人吃得会这样壮健,而且穿得也不坏,至少比我国一般人吃得穿得好——这是我脑筋里的疑团,我得研究。我想其中必有什么毛病。他们或许又在作伪宣传吧!

(1946年3月22日 星期五)

从1946年3月下旬至5月中旬,短短五十余日,先父日记便有十余处议及当时日本国民生活状况及精神面貌。他敏感地注意到,日本国民已经从盟军占领所带来的惶悚、惊恐中解脱出来,举手投足皆镇定自若,且能够自觉地掩饰怨愤和屈辱,奋力恢复经济建设,整个社会的秩序日趋稳定。即使面对着美国占领军为庆祝“陆军节”而在闹市举行的火药味十足的武装行游,面对着飘扬的星条旗和隆隆碾过的重型装甲车,东京市民也并未表现出任何激动与不安。

表面上绝无仇视或轻视的表现。或许他们是正在“自哀不暇”,或许他们正在“卧薪尝胆”。盟国的朋友应该当心着。

(1946年4月22日 星期一)
先父早年并非日本问题专家,但基于这种较为细致的、超越专业局限的观察与分析,他能够体会到日本现实社会和历史文化中的某些矛盾,进而对美国推行的有关政策进行批评。倨傲与谦卑,凶残与柔顺,勤勉与享乐,夸富与装穷——这些看上去迥然不同的性格、作风,在日本国民身上奇妙地结合在一起。此种现象引起了先父的思考:

无论叫他们(日本侍者——笔者注)做什么,总是低声下气,惟命是从,而且总是笑容可掬,鞠躬而退。但是他们内心里是怎样想法,对战败的感想如何,对中国人的真正观念又如何,这些笑容后面的东西,我现在没有法子知道。

(1946年3月21日 星期四)

日本的女侍真是温卑恭顺,总是笑容满面,鞠躬如也,尤其是对盟国朋友。这不知是日本女子的根性,还是多少带有几分“美人计”的作用。

(1946年4月3日 星期三)

他们(出庭受审的28名日本甲级战犯——笔者注)的名字和面目都引起我的许多回忆和愤恨,……这群家伙今日确实丝毫没有当年的威风和豪气。他们平淡得好像你在东京或上海任何公共汽车里可以碰见的一车搭客一样。

(1946年5月4日 星期六)

作为侵略者的日本人所表现出来的蛮气、霸气和兽性,人们——特别是饱受欺凌的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善良老百姓——当然不会轻易地对日本人的“平淡”和“惟命是从”作正面的理解。不管他是绅士道还是武士道,是利剑还是菊花,人们都应该保持警惕。正因为如此,当先父从报纸上读到著名政论家欧文·拉铁摩尔论战后日本问题的文章时,便立即剪下寄往国内,并在日记中概述了原文的观点:

警告美国:管制若不得法,日本不出几年在工业上经济上又可东山再起,操纵或独霸远东,而使中国朝鲜菲律宾等工业幼稚的国家没有兴起和竞争的可能。他(拉铁摩尔——笔者注)相信,日本是在装穷装苦,实际他们并不匮乏,否则何以国民营养得那样壮健,体格依然比上海北平或朝鲜一般人民好得多呢?这点与我最近一周的所见所感完全一样。他说,以日本工业技术根底之深固,倘使能够获得原料,它不但可以死灰复燃,而且可以独霸远东,使中国处于极不利地位。他说,对付日本不能纯以美国的立场或眼光去看,而应该为远东经济落后的国家利益去打算。他主张盟军应禁止工业原料输日,同时应鼓励日本的土地改革(使佃户渐能成为自耕农),使日本农业生产增加,自给自足。这是一针见血之论,深获我心。我们应该大声疾呼,使盟国管制方法不要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又铸成一个历史上的重大错误。

(1946年3月29日 星期五)

时逾半个世纪,今人是否能够对于日本当时奉行的“装穷装苦”策略和盟国(主要是美国)的对日方针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呢?是否会有“不幸而言中”之感呢?尽管今天的情况与拉铁摩尔先生的推断并不绝对相同。
麦帅(麦克阿瑟——笔者注)统治日本是功是罪,对我有利有害,我现在还不能解答。……提到我国政府和人民对日本那种不记旧仇的宽大态度,麦帅备加赞许。他说:“中国是一个哲学的民族,它最理智。他们知道无论如何终久是要和日本相处的。”诚然,站在麦帅的立场,中国的宽大态度是最合脾胃,最切需要的。然而宽大之外,我们应该警惕!……我最关切的是他统治日本的政策是否有损于我祖国的利益或妨碍我祖国的发展——这个问题今天一起盘旋着在我脑筋里。

(1946年4月12日 星期五)

我真奇怪为什么麦帅总部还天天替日人叫粮食恐慌,为他们无微不至地打算,这样的战败国也可算是“天之骄子”式的战败国了。比起我们多劫多难的战胜国,我们真不能不自叹弗如!

(1946年5月2日 星期四)

实际上,先父研习国际公法多年,对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中的奥秘是十分了解的,他深知“利益原则”的作用与分量。中国前途未卜,苏俄咄咄逼人,“山姆大叔”的全球战略决定了它一定要扶植日本,至于中国和东南亚各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民族情感,则自然地被搁置下来了。作为“五强”之一,作为与东南亚各国很不一样的文明古国,不但其日后的发展不能受到关照,而且连它在刚刚结束的战争中所做出的惨痛牺牲和决定性贡献都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这不能不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哀。

实用主义外交政策所带来的后果当然不可能是单方面的。君不见,养虎贻患的事情在国际间屡有发生。当反苏反共成为美国政府的头等目标,当初的敌手日本于是乎一变而成为宠物,哪管它日后会不会向自己说“不”。既然美帝国主义被当作中国人民的头号敌人,那么一切反美者便都成了我们的同盟军。我们曾没有保留地和一部分日本人一起谴责美帝向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的滔天罪恶,曾义愤填膺地和一部分日本人一起抗议美帝在日本建立军事基地的侵略行径,却有意无意地淡化了事情的前因后果。而那个长袖善舞的战败岛国,恰恰就是在东西方之间剑拔弩张的气氛中巧妙地周旋着,实现了令其他国家瞠目结舌甚至备感失落的迅速恢复和腾飞。

余确已觉察,鉴于过去二年来世界情势之急剧变化,东京之审判,已失去其政治上之大部意义,但余深望其不致失去其在法律及历史上之意义,余相信其不致如此也。

(1948年5月3日 星期一《新闻报》载梅汝谈话)

日本时报载了一篇短文,叫做《中国人不报仇》,描写日本投降后中国人对日本人是何等宽宏大量,“视敌为友”。宽大固是美德,但是姑息、畏惧,却是懦怯。我读了这篇文章,颇有啼笑皆非之感。

(1946年4月11日 星期四)

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帝国主义者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梅汝:《关于谷寿夫、松井石根和南京大屠杀事件》,《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1962年版)

1948年底,大批日本战争罪犯已被麦克阿瑟下令释放,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无疾而终。除了第一批的28名,其他甲级战犯(其中包括后来担任过日本首相的岸信介)都没有受到什么惩罚。与纳粹德国漏网战犯在战后的东躲西藏、亡命蛮荒相比,这些人的处境真可谓优游自在。美国的提携,中国的宽厚,由“冷战”格局导致的各国对日政策,使日本获得了绝佳的发展机遇。

在中日友好的大氛围里,先父的名字当然不是一个能引起广泛愉悦的符号。先父关于抓紧调查日军侵华暴行史实的建议,直到20年后的80年代中期方被采纳,而经历过那场战争的人至此已凋谢弥多。

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jindaishi/detail_2011_02/01/4545332_0.shtml

看后自觉 这位大法官言语中 透出了无限的无奈。

本文摘自《新世纪》周刊2011年第2期,作者:梅小璈,原题:《梅汝璈在“东京审判”时期的心迹》

先父梅汝璈早年留学美国,获法学博士学位。上世纪20年代末回国后,从事教学、写作、编译工作,并参与立法。1946年至1948年,在东京代表战胜国中国,担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作为东京审判的主要参与者,先父的实践对于国际法中战争罪行原则的确立和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的意义;其遗著中关于英美式审判程序规则的阐述和分析,在今天看来仍然独具价值。

除了维护国际正义、严惩战争罪犯的主张和行动,先父对战后日本社会生活状况的观察与思考,也许同样值得今人重视。战后的日本,经济困窘,民生凋敝,固然是不争的事实,大量的官方文件(包括统计数字)和纪实报道足以说明这一点。但是,当时大多数人似乎忽略了问题的另一面。先父曾在日记中写道:

日本虽然口口声声宣传地瘠人多,人口过剩,以为侵略他国的借口,但是看看他们的千万农村,便可知道他们农民的生活比我们中国农民舒服多了。……这还是经过多年战争的情形,倘使国家不从事侵略,安分守己,军阀不拼命榨取他们,我想,日本农民的生活是不成问题的。反观我国,那倒真是问题严重呢!

(1946年3月30日 星期六)

今天我觉着奇怪的是日本男女的体格依然很强健,尤其年轻女子,一个个都是矮矮壮壮的而且红光满面。这与外国报纸所载,日人生活如何困苦,粮食如何不足,每日配粮如何微少,领款限制如何严格,似乎有点不尽相符。假使那样的话,何以日人吃得会这样壮健,而且穿得也不坏,至少比我国一般人吃得穿得好——这是我脑筋里的疑团,我得研究。我想其中必有什么毛病。他们或许又在作伪宣传吧!

(1946年3月22日 星期五)

从1946年3月下旬至5月中旬,短短五十余日,先父日记便有十余处议及当时日本国民生活状况及精神面貌。他敏感地注意到,日本国民已经从盟军占领所带来的惶悚、惊恐中解脱出来,举手投足皆镇定自若,且能够自觉地掩饰怨愤和屈辱,奋力恢复经济建设,整个社会的秩序日趋稳定。即使面对着美国占领军为庆祝“陆军节”而在闹市举行的火药味十足的武装行游,面对着飘扬的星条旗和隆隆碾过的重型装甲车,东京市民也并未表现出任何激动与不安。

表面上绝无仇视或轻视的表现。或许他们是正在“自哀不暇”,或许他们正在“卧薪尝胆”。盟国的朋友应该当心着。

(1946年4月22日 星期一)
先父早年并非日本问题专家,但基于这种较为细致的、超越专业局限的观察与分析,他能够体会到日本现实社会和历史文化中的某些矛盾,进而对美国推行的有关政策进行批评。倨傲与谦卑,凶残与柔顺,勤勉与享乐,夸富与装穷——这些看上去迥然不同的性格、作风,在日本国民身上奇妙地结合在一起。此种现象引起了先父的思考:

无论叫他们(日本侍者——笔者注)做什么,总是低声下气,惟命是从,而且总是笑容可掬,鞠躬而退。但是他们内心里是怎样想法,对战败的感想如何,对中国人的真正观念又如何,这些笑容后面的东西,我现在没有法子知道。

(1946年3月21日 星期四)

日本的女侍真是温卑恭顺,总是笑容满面,鞠躬如也,尤其是对盟国朋友。这不知是日本女子的根性,还是多少带有几分“美人计”的作用。

(1946年4月3日 星期三)

他们(出庭受审的28名日本甲级战犯——笔者注)的名字和面目都引起我的许多回忆和愤恨,……这群家伙今日确实丝毫没有当年的威风和豪气。他们平淡得好像你在东京或上海任何公共汽车里可以碰见的一车搭客一样。

(1946年5月4日 星期六)

作为侵略者的日本人所表现出来的蛮气、霸气和兽性,人们——特别是饱受欺凌的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善良老百姓——当然不会轻易地对日本人的“平淡”和“惟命是从”作正面的理解。不管他是绅士道还是武士道,是利剑还是菊花,人们都应该保持警惕。正因为如此,当先父从报纸上读到著名政论家欧文·拉铁摩尔论战后日本问题的文章时,便立即剪下寄往国内,并在日记中概述了原文的观点:

警告美国:管制若不得法,日本不出几年在工业上经济上又可东山再起,操纵或独霸远东,而使中国朝鲜菲律宾等工业幼稚的国家没有兴起和竞争的可能。他(拉铁摩尔——笔者注)相信,日本是在装穷装苦,实际他们并不匮乏,否则何以国民营养得那样壮健,体格依然比上海北平或朝鲜一般人民好得多呢?这点与我最近一周的所见所感完全一样。他说,以日本工业技术根底之深固,倘使能够获得原料,它不但可以死灰复燃,而且可以独霸远东,使中国处于极不利地位。他说,对付日本不能纯以美国的立场或眼光去看,而应该为远东经济落后的国家利益去打算。他主张盟军应禁止工业原料输日,同时应鼓励日本的土地改革(使佃户渐能成为自耕农),使日本农业生产增加,自给自足。这是一针见血之论,深获我心。我们应该大声疾呼,使盟国管制方法不要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又铸成一个历史上的重大错误。

(1946年3月29日 星期五)

时逾半个世纪,今人是否能够对于日本当时奉行的“装穷装苦”策略和盟国(主要是美国)的对日方针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呢?是否会有“不幸而言中”之感呢?尽管今天的情况与拉铁摩尔先生的推断并不绝对相同。
麦帅(麦克阿瑟——笔者注)统治日本是功是罪,对我有利有害,我现在还不能解答。……提到我国政府和人民对日本那种不记旧仇的宽大态度,麦帅备加赞许。他说:“中国是一个哲学的民族,它最理智。他们知道无论如何终久是要和日本相处的。”诚然,站在麦帅的立场,中国的宽大态度是最合脾胃,最切需要的。然而宽大之外,我们应该警惕!……我最关切的是他统治日本的政策是否有损于我祖国的利益或妨碍我祖国的发展——这个问题今天一起盘旋着在我脑筋里。

(1946年4月12日 星期五)

我真奇怪为什么麦帅总部还天天替日人叫粮食恐慌,为他们无微不至地打算,这样的战败国也可算是“天之骄子”式的战败国了。比起我们多劫多难的战胜国,我们真不能不自叹弗如!

(1946年5月2日 星期四)

实际上,先父研习国际公法多年,对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中的奥秘是十分了解的,他深知“利益原则”的作用与分量。中国前途未卜,苏俄咄咄逼人,“山姆大叔”的全球战略决定了它一定要扶植日本,至于中国和东南亚各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民族情感,则自然地被搁置下来了。作为“五强”之一,作为与东南亚各国很不一样的文明古国,不但其日后的发展不能受到关照,而且连它在刚刚结束的战争中所做出的惨痛牺牲和决定性贡献都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这不能不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哀。

实用主义外交政策所带来的后果当然不可能是单方面的。君不见,养虎贻患的事情在国际间屡有发生。当反苏反共成为美国政府的头等目标,当初的敌手日本于是乎一变而成为宠物,哪管它日后会不会向自己说“不”。既然美帝国主义被当作中国人民的头号敌人,那么一切反美者便都成了我们的同盟军。我们曾没有保留地和一部分日本人一起谴责美帝向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的滔天罪恶,曾义愤填膺地和一部分日本人一起抗议美帝在日本建立军事基地的侵略行径,却有意无意地淡化了事情的前因后果。而那个长袖善舞的战败岛国,恰恰就是在东西方之间剑拔弩张的气氛中巧妙地周旋着,实现了令其他国家瞠目结舌甚至备感失落的迅速恢复和腾飞。

余确已觉察,鉴于过去二年来世界情势之急剧变化,东京之审判,已失去其政治上之大部意义,但余深望其不致失去其在法律及历史上之意义,余相信其不致如此也。

(1948年5月3日 星期一《新闻报》载梅汝谈话)

日本时报载了一篇短文,叫做《中国人不报仇》,描写日本投降后中国人对日本人是何等宽宏大量,“视敌为友”。宽大固是美德,但是姑息、畏惧,却是懦怯。我读了这篇文章,颇有啼笑皆非之感。

(1946年4月11日 星期四)

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帝国主义者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梅汝:《关于谷寿夫、松井石根和南京大屠杀事件》,《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1962年版)

1948年底,大批日本战争罪犯已被麦克阿瑟下令释放,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无疾而终。除了第一批的28名,其他甲级战犯(其中包括后来担任过日本首相的岸信介)都没有受到什么惩罚。与纳粹德国漏网战犯在战后的东躲西藏、亡命蛮荒相比,这些人的处境真可谓优游自在。美国的提携,中国的宽厚,由“冷战”格局导致的各国对日政策,使日本获得了绝佳的发展机遇。

在中日友好的大氛围里,先父的名字当然不是一个能引起广泛愉悦的符号。先父关于抓紧调查日军侵华暴行史实的建议,直到20年后的80年代中期方被采纳,而经历过那场战争的人至此已凋谢弥多。

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jindaishi/detail_2011_02/01/4545332_0.shtml

看后自觉 这位大法官言语中 透出了无限的无奈。
我记得东京审判的时候有个阿三法官坚持说小日本侵略无罪,
我勒个去,小日本还搞了纪念碑纪念这个“正直的法官”。
欧文·拉铁摩尔
   
欧文·拉铁摩尔
欧文·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1900—1989)美国著名汉学家、蒙古学家,蒋介石的政治顾问。其幼时随父来华、毕业于英国圣·比斯学校。1922 年获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奖金,后周游新疆、内蒙和东北各地,著有《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一书。三十年代初为北平哈佛燕京社研究员。还曾访问过延安,1938 年起执教于霍普金斯大学。1941 年由罗斯福推荐任蒋介石的私人政治顾问,因不遂蒋介石之意,次年被迫回国。后任职于战时情报局,负责太平洋战区工作。1944 年曾建议美方施加压力使蒋介石政府调整与中共的关系。五十年代曾受麦卡锡主义的迫害。

目录

听得懂宁波话的洋顾问
考虑问题时像个中国人
政治伙伴式的蒋氏夫妇
他眼中的蒋氏家族
回国以后
编辑本段
听得懂宁波话的洋顾问

    
  
[1] 1901年,刚满周岁的拉铁摩尔随在中国执教的父母来到了神秘东方的中国,在这里度过了11年的童年生活后,又去欧洲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然而他的最终兴趣还是在中国,19岁那年,他再次回到中国。刚开始时拉铁摩尔在天津等地的洋行谋生,而从26岁起,他开始了研究和考察中亚地区历史和现状的漫长学术生涯。这位除英文外精通汉语、蒙古语和俄语的学者多年的塞北荒漠的研究成果,令西方学术界的地理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们深感震惊,被奉为是这一领域的权威人士,他的《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一书影响甚大。与此同时,他又受聘兼任当时一家研究太平洋问题很有影响的杂志《太平洋事务》杂志的编辑。20世纪30年代,拉铁摩尔还曾访问过延安。到1941年,应罗斯福总统之召担任蒋介石的政治顾问时,拉铁摩尔已经是一位有关中亚地区研究的著作等身、享有国际盛誉的学者。而长期的海外生活与工作的经历,造就了拉铁摩尔广阔的视野与深邃的洞察力,这更是一般书斋学者所无法比拟的。
  蒋介石非常殷勤地迎接拉铁摩尔的到来。令蒋介石意外惊喜的是,这位美国顾问居然能听懂他那口甚至令许多中国下属也头痛的宁波官话!这是因为在拉铁摩尔幼年时,照料他的一位女佣人也是宁波人,而在他学讲英语之前,甚至还会讲一点宁波方言!从那时起,蒋介石和拉铁摩尔完全用汉语交谈,这自然有助于他们之间建立起一种真正相互信任的关系。
  作为政治家的蒋介石和拉铁摩尔谈的第一件事就是:“罗斯福总统对德国入侵苏联有何高见 ”拉铁摩尔答道:“(罗斯福)总统认为德国人将向纵深推进,但苏联将重整旗鼓,最终战败的是德国人,苏联人将赢得胜利。”“不错!我同意总统的观点。我所有的将军都告诉我德国人将获胜,但我认为苏联人能坚持下去。”蒋介石非常兴奋地回答道。
  作为蒋介石唯一的外国私人顾问,拉铁摩尔的薪水由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支付,他的生活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平时,拉铁摩尔不必每天去办公室上班,也不必定期去见蒋介石。他只需在家里阅读材料,接待来访者。而蒋介石和宋美龄常常派他的亲信秘书来找拉铁摩尔,请他过去谈谈。在外人看来,当时的拉铁摩尔对蒋介石的影响一定很大,故而形形色色的人都会说:“啊,拉铁摩尔来了!我们过去跟他聊聊。或许他能在蒋介石面前替我们美言几句。”但事实上,对于中国政治素有研究的拉铁摩尔从未主动向蒋介石提建议,因为他深知,“在那样的形势下,你越是想多提建议,多发挥影响,你所能发挥的影响就越小。倘若人们在某个问题上征询你的意见,你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看法,那么你很可能具有影响力。”
  毫无疑问,拉铁摩尔同在重庆的其他人一样,一直受到特务的监视。拉铁摩尔甚至连日记都不写,因为那也是不安全的——他没有可靠的地方可以把自己的东西锁起来。拉铁摩尔深信,倘若他要一个保险柜,那会引起怀疑——他相信在自己离开房间时,会有人进来四处寻觅,看看拉铁摩尔是否写了什么。这就是他在晚年回忆其重庆往事的某些细节常常使他伤脑筋的原因。
编辑本段
考虑问题时像个中国人

    
  
在结识蒋介石后,拉铁摩尔认为蒋介石决非圣人,但也不是十足的无赖。蒋介石的经历中既有巨大的成功也有严重的失误,诸如1927年的镇压共产党,当1931年日本入侵东北时没有加以抵抗日本等等,尽管如此,拉铁摩尔认为,蒋介石对抗日战争仍是至关重要的人物,并且在1938年汪精卫投降日本的关键时刻防止了中国的分裂。
  鉴于拉铁摩尔对于中国边疆史的深入研究,蒋介石建议拉铁摩尔说:“你曾在边疆地区广泛游历。战后,当全面解决问题的时刻到来时,边疆问题将随着日本人的离开而成为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将牵涉到苏联。”他要拉铁摩尔就战后处理东北、新疆和蒙古问题各写一份备忘录。
  拉铁摩尔在这些备忘录上花了大量时间。例如在关于东北的备忘录中,拉铁摩尔建议蒋介石招募东北青年,将他们偷渡到重庆,安排在国民党有关的学校中给予优厚的待遇,尽快提拔他们。然后当战争结束,蒋介石的先头部队进入东北时,他们将由这些操东北口音的人陪同。这些人将作为国民党的代表与他们的老朋友相会。蒋介石对于拉铁摩尔的工作表示感谢,对备忘录则未加评论。但是显然蒋介石对于这位顾问是满意的,他甚至将拉铁摩尔和宋子文进行了当面的比较:“宋子文在美国待了这么长时间,他考虑问题时像个美国人——在我看来不是一个很聪明的美国人。你,拉铁摩尔先生,考虑问题时比他更像个中国人。”
编辑本段
政治伙伴式的蒋氏夫妇

    
蒋夫人与欧文.拉蒂摩尔教授交谈
接触到蒋介石,宋美龄自然而然就成了拉铁摩尔的朋友,拉铁摩尔对于这对夫妇的评价是:政治伙伴式的夫妇,这两人的结合政治因素大于感情因素。拉铁摩尔注意到,蒋介石夫妇并不完全相信对方。他认为,蒋介石皈依基督教是出于政治原因。宋美龄很快就认识到炫耀其基督教徒身份以获取美国选民支持的政治作用。美国人把她看成是现代中国的象征,认为蒋介石就其出身而言只是个军阀,甚至连英语都不会讲,而他的妻子则受过美国教育,因此她应该是蒋介石政府的真正主心骨。事实并非如此:蒋介石充分利用她在美国的声望,宋美龄的价值和重要性被过分夸大了。
  晚年的拉铁摩尔回忆起当蒋介石想同拉铁摩尔私下谈论重要事情时,便会邀请拉铁摩尔到他们在重庆郊外的乡村别墅度周末。黄昏时分,他们三人坐在阳台上交谈,使用的语言是中英文的古怪混合。有时蒋介石问拉铁摩尔某个问题,拉铁摩尔以中文作答,然后宋美龄用中文补充一些她想增加的东西。有时候宋美龄用英语问拉铁摩尔某事,拉铁摩尔以英文回答,拉铁摩尔还未来得及把他的话替蒋介石译成中文,宋美龄就转向蒋介石道:“拉铁摩尔先生说……”,她自己把拉铁摩尔的话翻译了过去。
  拉铁摩尔记得宋美龄跟他总是用英语交谈,从未用过中文。但正是因为注意到蒋介石和宋美龄之间缺乏完全信任,拉铁摩尔在用英语回答她的问题时,常常十分谨慎。黄昏时分的这些谈话通常由宋美龄支配着,蒋介石听任她高谈阔论,一直谈到很晚,最后宋美龄感到疲倦了,起身去睡觉。这时蒋介石才拉过椅子,将话题转入正题。
  当拉铁摩尔继续待在蒋介石的别墅时,宋美龄常邀请拉铁摩尔长时间的散步。有次散步时宋美龄告诉拉铁摩尔:“我们的苏联顾问素质当然不高,因为现在苏联正遭到德国人的进攻,他们需要自己所拥有的每一位能干的军官。所以我们得到的顾问都是三四流的。”结果苏联人对中国未能适当地发挥苏联顾问的作用感到反感,撤回了他们的军事代表团,该团团长回到苏联后成为保卫斯大林格勒的英雄之一——这就是著名的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将军。
  有个星期天下午,在一次长时间散步中,拉铁摩尔了解到宋美龄为何憎恶何应钦的原因。宋美龄介绍说,当蒋介石1936年12月在西安被绑架的消息传来后,南京政府内部在和张学良杨虎城谈判还是进攻的问题上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宋美龄提出在那种情况下,她和澳大利亚顾问端纳以及宋子文都愿意去谈判。但何应钦称:“我们绝对不能谈判。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轰炸西安。”这时有人插话说:如果轰炸西安,蒋介石可能被炸死,或者因叛军报复轰炸而被处死。何应钦答道:“要是他被杀死,那太糟了,但他是个军人,必须冒军人该冒的风险。”宋美龄的解释是:“何应钦希望他丈夫毙命,然后他将得以夺取最高军事权力。”
  令拉铁摩尔大吃一惊的是,宋美龄并不是许多美国人想象中的彻头彻尾的亲美人士,她多次非常气愤地跟拉铁摩尔讲起她爸爸宋耀如——他通过为美国传教士效劳而发迹——常被美国人当作出身低贱的中国人对待。宋耀如在内地旅行,访问中国的基督教团体,散发宗教材料和小册子。当他回来向在上海的美国传教士汇报时,他必须站在坐着的白人面前,美国人从不请他坐下。宋美龄认为美国人对她本人的态度也常常是这样的:“哦,她当然聪明,但她毕竟只是个中国人。”她觉得他们的态度是种族主义的和自高自大的,她对此深恶痛绝。那就是为什么无论她何时访美,都坚持最高规格礼仪的原因。
编辑本段
他眼中的蒋氏家族

  宋美龄散步时告诉拉铁摩尔的情况,加上其他人向拉铁摩尔传递的小道消息,使拉铁摩尔能看清蒋氏家族的一些内幕。宋美龄与其弟弟宋子文的关系紧张。两人都有权力欲,拉铁摩尔猜测他们为了被看成最权威的美国问题专家而展开竞争,这种专家不是精通美国政治,而主要的是了解美同政界要人的内情,诸如哪些人讲话算数,哪些人不算数。
  另一个原因是,在财政与经济事务中,宋子文和孔祥熙是对手,由于宋美龄和她大姐宋蔼龄的关系十分密切,她们携起手来对付宋子文。在财政事务上,宋美龄完全信赖孔祥熙。蒋介石也信任孔祥熙而不信任宋子文,尽管宋子文由于其大肆宣扬的与美国金融界和财界的联系在某些方面是有用处的。
  宋美龄受宋蔼龄的影响甚巨,政治上蒋介石信任他的姨姐宋蔼龄甚于信任自己的妻子。他把对孔祥熙的信任推及宋蔼龄,当然他完全清楚孔宋之间的竞争,并且在政治上利用这种竞争。在一个弥漫着恶意的、互相矛盾的政治流言的城市里,拉铁摩尔惊讶地发现,人们几乎普遍地憎恶宋蔼龄,大家都相信她控制着某个银行,每当中国货币发生新的大幅度贬值时,她便通过这家银行购进美元。介于宋蔼龄和宋美龄之间的姐妹宋庆龄是孙中山的遗孀。她一贯主张与中共合作,不赞成其姐妹的政治立场。她住在自己的一套舒适的房子里,但那倒很像是一种舒适的软禁,因为人们不能随便拜访她。拉铁摩尔认为宋美龄是三姐妹中最漂亮的,她以美国而非中国的方式发挥其美貌的作用,尤其是对外国人。正如人们常说的:“孔夫人爱钱,蒋夫人爱权,孙夫人爱人民。”拉铁摩尔本人也深深觉得宋蔼龄有一个极为敏锐却又毫无顾忌的金融头脑,宋美龄对权势感兴趣,而宋庆龄则是一位十分正直、坦率而诚实的女性。
  1942年12月,在拉铁摩尔在重庆度过的唯一一次圣诞节期间,他应邀参加蒋氏家族的圣诞节宴会。虽然宋庆龄一向讨厌蒋介石,但为了家族的面子,她当然不能被排除在外。宴会是在宋氏三姐妹中某一位的家里举行的,拉铁摩尔是唯一的外宾。
编辑本段
回国以后

  当1942年11月拉铁摩尔辞去蒋介石顾问的职务回到美国之后,他从孔祥熙的儿子孔令杰那里收到一张1000美元的支票,后者把这张支票作为“委员长的一份礼物”送给拉铁摩尔。但是拉铁摩尔认为这是不应接受的“馈赠”,遂拒绝这笔礼物。回国后任职于战时情报局,为国外分部副主任,负责太平洋战区工作。继续用不同的方式坚决支持中国的抗战。1944 年随副总统亨利·阿加德·华莱士访华,曾建议美方施加压力使蒋介石政府调整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随着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追究是谁把中国搞丢了成为美国政界的热门话题。参议员麦卡锡打起了这一大旗,到处抓所谓的“特务”、“内奸”和“不忠分子”。毫无强大政治势力保护的拉铁摩尔不幸成为麦卡锡主要的猎捕对象。虽然事实证明拉铁摩毫无所谓的“问题”,但是已经被搞“臭”了的他在63岁那年不得不离开故国,亡命英国,在英国中部的里兹大学继续他的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工作。等到85岁他再回到美国时,已是垂垂老矣。1989年5月,拉铁摩尔逝世于美国。著有《亚洲问题解决》、《美国与亚洲》等。


    baike。baidu.com/view/1123879.htm
回复 2# 物产丰隆


    方便发个介绍么?
回复 2# 物产丰隆


    查到了 印度: 拉达宾诺德·巴尔(Radhabinod Pal) 加尔各答大学法学院讲师;曾提出异议

拉达宾诺德·巴尔

  拉达宾诺德·巴尔(1886年1月27日-1967年1月10日 拉丁字:Radha Binod Pal)是印度的法律学者、律师。他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印度代表。
  经历
  巴尔生于孟加拉国国国邦拉第亚区一个村子,三岁父亲死亡,最后靠政府颁发的奖学金继续学业。Presidency College中学毕业,在加尔各答大学修读法律,1911年成功取得学士,翌年成为律师。其后他成为加尔各答大学法律部的讲师。巴尔是透过自学学习国际法 。
  远东军事法庭
  在1946年在东京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刑中,巴尔认为是次裁决是不公平的,他写下了数十万字的判词,虽然他承认日军有进行屠杀,但是他亦认为这只是胜利者对战败者审判,他的最终判决所有十一名甲级战犯没有罪。
  事后
  1952年被联合国委任为国际法委员会年,1960年被颁授印度最高荣誉PADHMA-RRI。1966年离开联合国。1967年在印度加尔各答病逝。
喂当时印度人都盼着日本人来解放被英国殖民的印度呢。所以出来这么一个脑缺不奇怪。现在整个印度都是脑缺,应该让印度人都送进毒气室。这样他们就不会脑缺了
最可惜的就是岗村宁次竟然给放了
只看到表面
日本问题本质在中国,中国只要练好内功,日本就永远不会是问题
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