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俄石油管线走向并不重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9:59:59
<B>
美国智库聚焦中国石油问题 </B></P>
<B>俄石油管线走向并不重要</B> </P>
</P>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能源项目负责人罗伯特·艾贝尔博士就目前的安大线与安纳线之争说,"从俄罗斯的角度看,它更倾向于建设从东西伯利亚到太平洋纳霍德卡港的石油管道。因为那不仅可以给日本供油,还可以给很多其它远东国家提供石油,包括东南亚。" </P>
  艾贝尔说:"俄罗斯对建设只通向中国的管道犹豫不决是因为他们不想把自己只绑在一个市场上。但从东西伯利亚到纳霍德卡港的石油管道有可能包括一条通向中国的支线。此外,俄罗斯正通过铁路增加对中国的石油运输。" </P>
  五角大楼顾问、美国海军军事学院教授托马斯·巴奈特也认为,安大线已经夭折。他说这对中国是个打击。 </P>
  但世界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詹姆士·瑙特则认为安大线并没有完全死亡。"对于庞大的输油管道工程来说,资金和技术要求都很高。日本出了高价,但中国如果出同样或者更高的价格还是可能把生意夺回来的。"他还认为,输油管道是商业竞争,和地缘竞争没有多大关系。 </P>
  加图研究所研究员、《调节》杂志的编辑彼得·凡多兰则认为,是否拥有油管其实并不重要。他说,拥有油管固然比没有好,但认为油管的走向和地理位置会影响石油购买国的命运的观点是错误的。"外交政策的分析家们太过强调管道的地缘政治成分,但并不真正理解世界石油市场是怎么运作的。油管的地理位置不会决定石油流向哪里,如果中国在世界石油市场出价买油,还是能得到石油。" <B>美对华"石油遏制"可能性小</B> </P>
</P>
  除安大线之外,另一个令中国担忧的问题也许就是美国。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已经基本控制了生产石油的中东地区,而且在石油蕴藏量极大的中亚地区的影响正在日益增加。一些学者认为,未来美国可能会对中国进行一场"石油遏制"。 </P>
  但是艾贝尔博士直截了当地否定了这一看法。他说,美国对中国实施石油禁运是不可能的。"因为美国没有能力影响中东和中亚的石油天然气生产。" </P>
  加图研究所的凡多兰博士也认为,美国没有能力左右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要实施大规模的石油禁运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因为你需要派遣极其庞大的海军到漫长的中国海岸。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举例说,上个世纪70年代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禁运实际上对美国没有多大的影响,禁运只不过提高了运输成本而已。 </P>
  詹姆士·瑙特认为美国石油公司的利益并不总和政府的利益一致,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和政府的利益相反。因此这种遏制发生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是瑙特强调,如果发生台海战争,就有可能发生对中国的禁运。他说:"如果中国大陆对台湾发起军事攻击,它就有可能面临禁运。这要视情况而定。如果台湾宣布独立,中国就会对台湾实行封锁,而为了实现封锁就有可能攻击外国船只。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就有可能组织经济抵制,那时就不仅仅是石油禁运了。" </P>
  巴奈特则认为,美国对中国进行石油遏制的观点是一种非常近视单一的思维:"美国为什么要堵截中国的石油渠道呢?中国是美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是美国跨国公司最重要的劳力源泉。虽然中美之间的经济竞争在未来会变得更加激烈,但这种竞争并不能通过军事对立来解决。 <B>与日也不会发生能源冲突</B></P>
</P>
  詹姆士·瑙特说,实际上,中国已经和几个东盟国家就南中国海的资源控制发生过争执,甚至和越南与菲律宾发生过小规模的武力冲突。但他认为,中国与日本和俄罗斯就能源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很小,除非对一些近岸的区域发生争执。这类有关能源的冲突用武力是不能顺利解决的。因为各方都对外国,尤其是对海洋钻油有丰富经验的美国和英国的石油公司非常依赖。"瑙特说,"但这些私营公司是不会把自己的大批资金投到有争议的地区去的。它们会要求在大规模开采之前,和平解决争端。" </P>
  艾贝尔博士认为,未来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不会紧张,而是会更加紧密。俄罗斯会成为中国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国;日本和中国的贸易也在大幅增加,贸易会使政治关系紧密。 </P>
  巴奈特认同这一观点。他说,日本是中国重要的投资国和贸易伙伴。双方都十分依赖外部能源,都希望从本地而非中东获取石油。因此,石油问题最终反而会促使中国和日本合作。 <B>需寻求新的交通运输方式</B> </P>
</P>
  中国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2年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33%。这个数字到2020年很有可能达到50%-60%,这意味着中国到时候需要进口原油1.8至2亿吨。照此速度下去,中国的石油出路何在? </P>
  瑙特博士认为,中国支付得起大量石油进口,但实际控制石油资源则十分艰难且成本过高。此外,如果中国想做一个负责任的世界贸易国,实际控制石油资源也没有必要。如果中国变成上世纪30年代侵略成性的日本,那么,由于国内缺油,海上力量不足,它就会像日本一样,容易遭到石油禁运。瑙特还认为,未来中国可能被迫像美国和日本那样更加有效地利用能源,比如更多地使用公交设施而非私人汽车。 </P>
  巴奈特教授认为,中国在未来25年需要非常多的石油。它会动用外交和经济等种种力量融入世界,以获得石油资源。但对中国的能源需求没有单一的答案,因为它对石油的需求量太大了,和瑙特博士的观点一样,巴奈特认为,因为石油绝大部分是用于交通运输的,所以石油问题也对中国的交通模式提出挑战,便中国在今后20年寻求新的交通运输方式。 </P>
  艾贝尔博士说:"中国固然努力希望增加国内的石油生产以减少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但看不出中国国内的石油生产在未来会有什么增加。"詹姆士·瑙特认为:"考虑到它的庞大的人口,中国在可预见的将来仍然会是一个主要的石油进口国。" </P>
  加图研究所的凡多兰研究员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中国发现国内石油资源固然重要,但不管中国石油销费的多少来自进口,中国国内的油价还是由世界石油市场决定的。假设中国石油消费的99.9%来自国内,只有0.1来自进口,但这0.1%将会决定世界石油市场和中国国内石油市场的价格。" </P>
  (据美国报刊2004年4月14日)<B>
美国智库聚焦中国石油问题 </B></P>
<B>俄石油管线走向并不重要</B> </P>
</P>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能源项目负责人罗伯特·艾贝尔博士就目前的安大线与安纳线之争说,"从俄罗斯的角度看,它更倾向于建设从东西伯利亚到太平洋纳霍德卡港的石油管道。因为那不仅可以给日本供油,还可以给很多其它远东国家提供石油,包括东南亚。" </P>
  艾贝尔说:"俄罗斯对建设只通向中国的管道犹豫不决是因为他们不想把自己只绑在一个市场上。但从东西伯利亚到纳霍德卡港的石油管道有可能包括一条通向中国的支线。此外,俄罗斯正通过铁路增加对中国的石油运输。" </P>
  五角大楼顾问、美国海军军事学院教授托马斯·巴奈特也认为,安大线已经夭折。他说这对中国是个打击。 </P>
  但世界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詹姆士·瑙特则认为安大线并没有完全死亡。"对于庞大的输油管道工程来说,资金和技术要求都很高。日本出了高价,但中国如果出同样或者更高的价格还是可能把生意夺回来的。"他还认为,输油管道是商业竞争,和地缘竞争没有多大关系。 </P>
  加图研究所研究员、《调节》杂志的编辑彼得·凡多兰则认为,是否拥有油管其实并不重要。他说,拥有油管固然比没有好,但认为油管的走向和地理位置会影响石油购买国的命运的观点是错误的。"外交政策的分析家们太过强调管道的地缘政治成分,但并不真正理解世界石油市场是怎么运作的。油管的地理位置不会决定石油流向哪里,如果中国在世界石油市场出价买油,还是能得到石油。" <B>美对华"石油遏制"可能性小</B> </P>
</P>
  除安大线之外,另一个令中国担忧的问题也许就是美国。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已经基本控制了生产石油的中东地区,而且在石油蕴藏量极大的中亚地区的影响正在日益增加。一些学者认为,未来美国可能会对中国进行一场"石油遏制"。 </P>
  但是艾贝尔博士直截了当地否定了这一看法。他说,美国对中国实施石油禁运是不可能的。"因为美国没有能力影响中东和中亚的石油天然气生产。" </P>
  加图研究所的凡多兰博士也认为,美国没有能力左右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要实施大规模的石油禁运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因为你需要派遣极其庞大的海军到漫长的中国海岸。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举例说,上个世纪70年代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禁运实际上对美国没有多大的影响,禁运只不过提高了运输成本而已。 </P>
  詹姆士·瑙特认为美国石油公司的利益并不总和政府的利益一致,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和政府的利益相反。因此这种遏制发生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是瑙特强调,如果发生台海战争,就有可能发生对中国的禁运。他说:"如果中国大陆对台湾发起军事攻击,它就有可能面临禁运。这要视情况而定。如果台湾宣布独立,中国就会对台湾实行封锁,而为了实现封锁就有可能攻击外国船只。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就有可能组织经济抵制,那时就不仅仅是石油禁运了。" </P>
  巴奈特则认为,美国对中国进行石油遏制的观点是一种非常近视单一的思维:"美国为什么要堵截中国的石油渠道呢?中国是美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是美国跨国公司最重要的劳力源泉。虽然中美之间的经济竞争在未来会变得更加激烈,但这种竞争并不能通过军事对立来解决。 <B>与日也不会发生能源冲突</B></P>
</P>
  詹姆士·瑙特说,实际上,中国已经和几个东盟国家就南中国海的资源控制发生过争执,甚至和越南与菲律宾发生过小规模的武力冲突。但他认为,中国与日本和俄罗斯就能源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很小,除非对一些近岸的区域发生争执。这类有关能源的冲突用武力是不能顺利解决的。因为各方都对外国,尤其是对海洋钻油有丰富经验的美国和英国的石油公司非常依赖。"瑙特说,"但这些私营公司是不会把自己的大批资金投到有争议的地区去的。它们会要求在大规模开采之前,和平解决争端。" </P>
  艾贝尔博士认为,未来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不会紧张,而是会更加紧密。俄罗斯会成为中国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国;日本和中国的贸易也在大幅增加,贸易会使政治关系紧密。 </P>
  巴奈特认同这一观点。他说,日本是中国重要的投资国和贸易伙伴。双方都十分依赖外部能源,都希望从本地而非中东获取石油。因此,石油问题最终反而会促使中国和日本合作。 <B>需寻求新的交通运输方式</B> </P>
</P>
  中国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2年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33%。这个数字到2020年很有可能达到50%-60%,这意味着中国到时候需要进口原油1.8至2亿吨。照此速度下去,中国的石油出路何在? </P>
  瑙特博士认为,中国支付得起大量石油进口,但实际控制石油资源则十分艰难且成本过高。此外,如果中国想做一个负责任的世界贸易国,实际控制石油资源也没有必要。如果中国变成上世纪30年代侵略成性的日本,那么,由于国内缺油,海上力量不足,它就会像日本一样,容易遭到石油禁运。瑙特还认为,未来中国可能被迫像美国和日本那样更加有效地利用能源,比如更多地使用公交设施而非私人汽车。 </P>
  巴奈特教授认为,中国在未来25年需要非常多的石油。它会动用外交和经济等种种力量融入世界,以获得石油资源。但对中国的能源需求没有单一的答案,因为它对石油的需求量太大了,和瑙特博士的观点一样,巴奈特认为,因为石油绝大部分是用于交通运输的,所以石油问题也对中国的交通模式提出挑战,便中国在今后20年寻求新的交通运输方式。 </P>
  艾贝尔博士说:"中国固然努力希望增加国内的石油生产以减少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但看不出中国国内的石油生产在未来会有什么增加。"詹姆士·瑙特认为:"考虑到它的庞大的人口,中国在可预见的将来仍然会是一个主要的石油进口国。" </P>
  加图研究所的凡多兰研究员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中国发现国内石油资源固然重要,但不管中国石油销费的多少来自进口,中国国内的油价还是由世界石油市场决定的。假设中国石油消费的99.9%来自国内,只有0.1来自进口,但这0.1%将会决定世界石油市场和中国国内石油市场的价格。" </P>
  (据美国报刊2004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