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失误,预示着未来的军事战略失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2:22:12
转自中华网
  
    抗战初期,围绕中日关系,世界各国展开了一场波橘云诡的外交角力,高手辈出,鲜有蠢汉,或许对今天有一定借鉴意义。下面这一段趣事,乃首度史实揭秘,温靖邦在《虎啸八年》里作了详尽描述。为了不浪费网友的时间,此处作了较大压缩。

  
    这几天,远在伦敦的访欧特使孔祥熙,与驻法大使顾维钧、驻英大使郭泰祺,正准备看戏。法兰西大剧院最近几天正在上演《世界末日》。忽然,机要室送来蒋介石发给孔祥熙的电报。

  
    孔祥熙展读,眉头渐渐皱了起来。

  
    电报的最后是这样说的:

  
    “大战终于开始了。我决定和日本断绝邦交,并正式宣战。请将此事通知英国政府,并请它将英国空军在新加坡的飞机借给我们。”

  
    这个消息使他们震惊、颓丧。虽然他们还是去看了戏,可是心情沉重,没有谁看好了戏。舞台上正在表演西方生活中富于刺激的决斗;那夸张的、鬼魅一般的人群忽而倒下,忽而站起来,反复做作,令人心情愈加烦乱。

  
    孔祥熙心里愤慨地嘀咕:这也算是戏剧吗,什么玩意儿。

  
    第二天早晨,伦敦的报纸刊登了中日军队在华北大规模冲突的消息。

  
    上午,孔祥熙心里愤慨地嘀咕:这也算是戏剧吗,什么玩意儿。

  
    他希望科尔宾能转达法国政府,中国请求法国政府在东京运用其伟大影响,劝日本悬崖勒马,不要走得太远。

  
    科尔宾大模大样,手里夹着雪茄,不断吞云吐雾。半晌,才表示,话可以转达,但估计不会有用。因为据他所知,根据辛丑条约和近年签订的一系列中日间之条约,日本有权在华北任何地点驻兵。而当前的危机是由于一次无缘无故的事情引起的。也就是说,卢沟桥事件不一定是日方引起的。法国政府的同情,不能轻率偏向任何一方。

  
    孔祥熙回到中国使馆,与顾维钧和郭泰祺商量。法国没指望了,下一步怎么办?

  
    郭泰祺建议探探德国人的态度。

  
    顾维钧直摇头,以为没有用。

  
    孔祥熙说,几天前他在柏林与希特勒谈了两个小时,不得要领。希特勒解释,德、日结盟针对的是共产国际,对中国并无恶意。居然断言,中日两国小冲突可能不断,战争不可能发生。

  
    孔祥熙还拜会了希特勒的主要助手、空军总司令戈林。

  
    戈林慨叹中国贫穷,不统一,干不了大事,没人愿与之合作。建议蒋委员长把所有割据称雄的军阀全部消灭;为了统一中国,杀掉一千万人也不为过。

  
    郭泰祺听了孔祥熙的叙述,冷笑不止。这样的人会支持中国抗日吗?

  
    大家来到孔祥熙下榻的饭店。研究向法国贷款的问题。一直有专人在巴黎活动,至今没有最后谈成。

  
    然后,又回到大使馆进午餐。为的是接待约好来访的苏联驻伦敦大使迈斯基。

  
    孔祥熙在欧洲活动了多天,与各国使节、政府首脑、国家元首周旋,没见什么起色。十分沮丧。考虑之下,提笔向蒋介石介绍情况。他这样叙述:

  
    “英国怕与日本冲突,多方面回避其锋芒;希特勒表示,他与日本携手,也有谋求中日提携之意;美国政府认为,满洲国成立六年了,将来必然会有国家陆续承认;法、意等国态度十分暧昧。此外,除了加强与苏俄关系,似别无办法。”

  
    这样的电文发回南京,也只会增添蒋介石的颓丧与烦恼。

  
    蒋介石接到孔祥熙的电报,除了唉声叹气之外,有一点是英雄所见略同,那就是只得加强与苏俄的联系了。

  
    卢沟桥事变后,苏联就明确表示愿意帮助中国的抗日。7月13日,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对日本的侵略行经作了严厉谴责;并命令正在归国途中的大使鲍格莫洛夫暂勿北行,返回南京任所。

  
    蒋介石在这件事上有他自己的小算盘:以引进赤化相威胁,迫使日本同意媾和;另一方面又不无隐忧,怕苏联援华真的输入赤祸。他在与苏联的交往中犹犹豫豫进进退退,原因就在这里。

  
    早在7月14日,他就曾指示驻苏大使蒋廷黻,拜访苏联外长李维诺夫,探询苏联调停中日冲突的可能性。

  
    李维诺夫表示,苏联愿意尽力。但是,为了力量大一些,最好能动员更多的国家参加调停。

  
    蒋廷黻又询及,如果中国将日军暴行诉诸国联,苏联能否支持中国?

  
    李维诺夫也作了肯定的回答。

  
    在这期间,国民党和国民政府要人孙科、陈立夫、王宠惠、张冲,先后与鲍格莫洛夫会谈,探讨两国缔约的可能性。

  
    孙科在会谈中,婉转批评了蒋介石的对苏政策。他指出,蒋介石以往在同苏联的关系上遵循了过于谨慎的态度;他本人和冯玉祥等人是主张中苏关系积极化的。

  
    王宠惠也直言不讳,他慨叹政府是过多寄希望于英美,忽视了尽快改善中苏关系;希望苏联能主动一些,对发展中苏关系作出努力。

  
    鲍格莫洛夫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承认苏中关系发展的确过慢,但过错不在苏联方面。努力应该是双方的。

  
    谈到双方制定一个形式,把中苏友好关系固定下来。苏联方面主张缔结互不侵犯条约——这个条约不可避免地将会触痛日本,从而彻底断送中国向日本求和之路;中国则希望首先缔结太平洋地区条约,最好能把日本拉进来。苏联以为拉进日本既不可能,苏方也不会同意。在双方坚持不下的时候,急于得到苏联军火的蒋介石作了让步。

  
    蒋介石为了表示亲切,不在公廨而在私邸,接见了鲍格莫洛夫。用西餐款待这位讲究饮食的布尔什维克。白色台布覆盖的桌子上,摆着彼得堡风味的橄榄油炸童子鸡;蘑菇烧兔——正宗的高加索大叶菇,鲜美得难以名状,而且入口化渣;土豆烧小牛肉;清蒸顿河无尾鱼等近十样由白俄厨师烧制的菜肴。以及正宗的克里米亚伏特加。

  
    鲍格莫洛夫裂开了嘴。这笑不完全是将要大快朵颐的快活,更多的是对蒋某人良苦用心的理解。今天他菜吃得多,一向酷爱的伏特加却饮得很少。

  
    饭后品茶,蒋介石用咖啡和绿茶招待。发现客人绿茶饮得多,咖啡却没动。

  
    喝茶的时候,开始了会谈。

  
    蒋介石坦率地陈述他对互不侵犯条约的理解,言语之间透出担心。他首先表示同意与苏联缔结这个条约,但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中国方面都不会同意将互不侵犯条约解释为军事援助的报偿;也就是说,在条约中不能有损害中国主权的内容。

  
    鲍格莫洛夫劝他不必有此杞忧。所谓互不侵犯条约,也就是两个国家互相承诺不侵犯对方;舍此不会有什么报偿之类的内容。中国也不能要求苏联先供应军火,后签订这个条约;就像日本曾拉拢中国缔结反苏军事同盟一事,也没有预先对华供应军火。

  
    这个例举无疑富有刺激性,弄得蒋介石的脸红一阵白一阵,颇为不悦。顿了一顿,隐忍下来。进一步试探,有没有可能在互不侵犯条约之前产生军火供应协定?当然,履行军供可以在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之后。

  
    鲍格莫洛夫脸上露出抱歉的笑。客气地指出,如果没有产生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军火供应协定将没有任何意义。至少两个文件应该同时签订。

  
    蒋介石摇摇头,表示碍难从命。解释这样办的话,将会使他处于非常难堪的境地,不好面对中国民众,不能矫正国际视听。因为在这种情况之下,任何人都会认为条约是作为军火供应协定的报偿。

  
    鲍格莫洛夫始终保持友好的笑容,但态度却十分固执。并不理会蒋介石是否难堪,坚持互不侵犯条约的产生在先,军火供应协定签订在后。

  
    蒋介石无奈,只好让步。

  
    于是,中苏双方派人拟出条约草案。

  
    几天后,鲍格莫洛夫将苏方草案送交中国新任外长王宠惠;过了两天,陈立夫向鲍格莫洛夫递交了中方草案。

  
    与此同时,鲍格莫洛夫向莫斯科报告了有关向中国提供军火的问题。

  
    苏联政府回电,特别强调一点:在条约的有效期内,中国须承诺不同任何国家签订反共条约。因为这种条约实质上带有反苏性质。

  
    正式签署条约的那天,中国外交部次长徐谟来到苏联大使馆。通知鲍格莫洛夫,中国政府坚持同时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和军火协定。

  
    鲍格莫洛夫呼地站起来,一拍桌子,喝道:蒋介石的这种作法会在莫斯科产生极为不利于他的影响。到头来吃亏的是他自己,是中国。我知道,他是骑在墙上不愿意下来,他是在玩火。

  
    鲍格莫洛夫说完话,胸脯还在起伏。他如此气恼,除了蒋介石的出尔反尔,还有别的原因。他刚刚得到情报,日本驻华大使川樾茂,已从东京回到中国任所。一到南京就拜访了蒋介石,与前外长张群会晤,就中日之间如何消除危机进行了商谈。鲍大使对此十分不满。

  
    徐谟告辞时,鲍大使还在嚷叫。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从某种意义上看,中苏接近和签约,可能只是蒋介石手中的一个筹码,用于威胁日本人让步。请转告他,如果不首先签署互不侵犯条约,别的什么,他休想得到。

  
    鲍大使的强硬态度和洞悉能力惊动了南京政府。

  
    蒋介石按照常例,开头总是指天戳地,宣称绝不与鲍氏妥协。

  
    宋子文和孙科分坐他两边,你一言我一语地陈明利害,劝他不可意气用事。

  
    蒋介石伸长手臂,狠狠指了一下左边,又狠狠指了一下右边,愤慨地说:日本、苏联实际上是把中国当做了战场,展开一场没有枪声的撕杀。中国成了牺牲品,总该得到点补偿吧?所以必须先得到军供保证,才能签那个让我们一边倒的什么互不侵犯条约。

  
    孙科两手一摊,脸上是无奈与嘲笑,用抢白的语气说:自由主义的列强断绝了援助,不愿招惹日本,不找苏联,我们找谁去?

  
    宋子文也说,只有先行实行联苏,才可能威慑日本。如果只是与苏联虚虚实实,那是赫不退日本人的;还可能彻底惹恼苏联。现在日军已占领天津,大有席卷华北之势,不容我们踟躇呀。

  
    蒋介石闷了半天,这才同意。又叫孙科与宋子文提醒缔约代表,外蒙问题不应在文内有所影射,一旦出现蒙古人民共和国字样,要坚决表明不承认态度;不在中国宣传共产主义,则要苏方明确同意。

  
    当晚蒋介石邀鲍格莫洛夫晤面。他把上午徐谟的说法,解释成一种误会。现在已经决定今晚就签约。

  
    夜晚10时,鲍格莫洛夫和王宠惠分别代表本国在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上签了字。

  
    第二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中外记者发表谈话,继续启发日本:

  
    中国今日虽受外来极度之侵凌,不能不以武力抵抗武力。

  
    然酷爱和平为我国人之特性,今日以武力侵凌我者,苟能幡然

  
    悔悟,变更其国策,则我国亦愿与之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日本对中苏接近十分警觉,张开情报网,试图摸清苏联对中国是否实施了援助。据日谍机关所获情报: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定不到一月,苏联取道库伦运送到中国的米格—12战斗机七十二架、联盟—3轰炸机五十四架、契卡—侦察机二十架、八十辆坦克、两百门轻型野炮以及相当数量的弹药。

  
    对此,日本向中国提出了警告。

  
    驻苏大使蒋廷黻从莫斯科飞往伦敦,与顾维钧、郭泰祺交换意见。

  
    蒋廷黻告诉顾、郭两位,苏联在物资上援助中国不会有问题,但要它出兵就不行了。各国共产党包括中共在内,也不会赞成“世界工人的祖国”为一个剥削阶级掌权的国家去牺牲红军的生命。所以,对苏联不宜指望太多。

  
    郭泰祺说,德国和意大利的大使前天曾明确警告,中国寻求苏联的帮助来对抗日本,那他们就不得不帮助日本对抗中国。

  
    三位大使又飞回各自的驻在国,分别联系驻美大使王正廷、驻德大使程天放,寻求解救中国的良药。

  
    王正廷发来电报,认为只要英、法、美和苏联组成联合阵线,用不含糊的声音对日讲话,仍有希望阻止一场全面的中日战争。远东局势的重要因素是美国的态度。可是美国态度暧昧,深恐自己会陷入不能脱身的泥淖。(全文摘自花城出版社六卷本抗战纪实《虎啸八年》——温靖邦著)转自中华网
  
    抗战初期,围绕中日关系,世界各国展开了一场波橘云诡的外交角力,高手辈出,鲜有蠢汉,或许对今天有一定借鉴意义。下面这一段趣事,乃首度史实揭秘,温靖邦在《虎啸八年》里作了详尽描述。为了不浪费网友的时间,此处作了较大压缩。

  
    这几天,远在伦敦的访欧特使孔祥熙,与驻法大使顾维钧、驻英大使郭泰祺,正准备看戏。法兰西大剧院最近几天正在上演《世界末日》。忽然,机要室送来蒋介石发给孔祥熙的电报。

  
    孔祥熙展读,眉头渐渐皱了起来。

  
    电报的最后是这样说的:

  
    “大战终于开始了。我决定和日本断绝邦交,并正式宣战。请将此事通知英国政府,并请它将英国空军在新加坡的飞机借给我们。”

  
    这个消息使他们震惊、颓丧。虽然他们还是去看了戏,可是心情沉重,没有谁看好了戏。舞台上正在表演西方生活中富于刺激的决斗;那夸张的、鬼魅一般的人群忽而倒下,忽而站起来,反复做作,令人心情愈加烦乱。

  
    孔祥熙心里愤慨地嘀咕:这也算是戏剧吗,什么玩意儿。

  
    第二天早晨,伦敦的报纸刊登了中日军队在华北大规模冲突的消息。

  
    上午,孔祥熙心里愤慨地嘀咕:这也算是戏剧吗,什么玩意儿。

  
    他希望科尔宾能转达法国政府,中国请求法国政府在东京运用其伟大影响,劝日本悬崖勒马,不要走得太远。

  
    科尔宾大模大样,手里夹着雪茄,不断吞云吐雾。半晌,才表示,话可以转达,但估计不会有用。因为据他所知,根据辛丑条约和近年签订的一系列中日间之条约,日本有权在华北任何地点驻兵。而当前的危机是由于一次无缘无故的事情引起的。也就是说,卢沟桥事件不一定是日方引起的。法国政府的同情,不能轻率偏向任何一方。

  
    孔祥熙回到中国使馆,与顾维钧和郭泰祺商量。法国没指望了,下一步怎么办?

  
    郭泰祺建议探探德国人的态度。

  
    顾维钧直摇头,以为没有用。

  
    孔祥熙说,几天前他在柏林与希特勒谈了两个小时,不得要领。希特勒解释,德、日结盟针对的是共产国际,对中国并无恶意。居然断言,中日两国小冲突可能不断,战争不可能发生。

  
    孔祥熙还拜会了希特勒的主要助手、空军总司令戈林。

  
    戈林慨叹中国贫穷,不统一,干不了大事,没人愿与之合作。建议蒋委员长把所有割据称雄的军阀全部消灭;为了统一中国,杀掉一千万人也不为过。

  
    郭泰祺听了孔祥熙的叙述,冷笑不止。这样的人会支持中国抗日吗?

  
    大家来到孔祥熙下榻的饭店。研究向法国贷款的问题。一直有专人在巴黎活动,至今没有最后谈成。

  
    然后,又回到大使馆进午餐。为的是接待约好来访的苏联驻伦敦大使迈斯基。

  
    孔祥熙在欧洲活动了多天,与各国使节、政府首脑、国家元首周旋,没见什么起色。十分沮丧。考虑之下,提笔向蒋介石介绍情况。他这样叙述:

  
    “英国怕与日本冲突,多方面回避其锋芒;希特勒表示,他与日本携手,也有谋求中日提携之意;美国政府认为,满洲国成立六年了,将来必然会有国家陆续承认;法、意等国态度十分暧昧。此外,除了加强与苏俄关系,似别无办法。”

  
    这样的电文发回南京,也只会增添蒋介石的颓丧与烦恼。

  
    蒋介石接到孔祥熙的电报,除了唉声叹气之外,有一点是英雄所见略同,那就是只得加强与苏俄的联系了。

  
    卢沟桥事变后,苏联就明确表示愿意帮助中国的抗日。7月13日,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对日本的侵略行经作了严厉谴责;并命令正在归国途中的大使鲍格莫洛夫暂勿北行,返回南京任所。

  
    蒋介石在这件事上有他自己的小算盘:以引进赤化相威胁,迫使日本同意媾和;另一方面又不无隐忧,怕苏联援华真的输入赤祸。他在与苏联的交往中犹犹豫豫进进退退,原因就在这里。

  
    早在7月14日,他就曾指示驻苏大使蒋廷黻,拜访苏联外长李维诺夫,探询苏联调停中日冲突的可能性。

  
    李维诺夫表示,苏联愿意尽力。但是,为了力量大一些,最好能动员更多的国家参加调停。

  
    蒋廷黻又询及,如果中国将日军暴行诉诸国联,苏联能否支持中国?

  
    李维诺夫也作了肯定的回答。

  
    在这期间,国民党和国民政府要人孙科、陈立夫、王宠惠、张冲,先后与鲍格莫洛夫会谈,探讨两国缔约的可能性。

  
    孙科在会谈中,婉转批评了蒋介石的对苏政策。他指出,蒋介石以往在同苏联的关系上遵循了过于谨慎的态度;他本人和冯玉祥等人是主张中苏关系积极化的。

  
    王宠惠也直言不讳,他慨叹政府是过多寄希望于英美,忽视了尽快改善中苏关系;希望苏联能主动一些,对发展中苏关系作出努力。

  
    鲍格莫洛夫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承认苏中关系发展的确过慢,但过错不在苏联方面。努力应该是双方的。

  
    谈到双方制定一个形式,把中苏友好关系固定下来。苏联方面主张缔结互不侵犯条约——这个条约不可避免地将会触痛日本,从而彻底断送中国向日本求和之路;中国则希望首先缔结太平洋地区条约,最好能把日本拉进来。苏联以为拉进日本既不可能,苏方也不会同意。在双方坚持不下的时候,急于得到苏联军火的蒋介石作了让步。

  
    蒋介石为了表示亲切,不在公廨而在私邸,接见了鲍格莫洛夫。用西餐款待这位讲究饮食的布尔什维克。白色台布覆盖的桌子上,摆着彼得堡风味的橄榄油炸童子鸡;蘑菇烧兔——正宗的高加索大叶菇,鲜美得难以名状,而且入口化渣;土豆烧小牛肉;清蒸顿河无尾鱼等近十样由白俄厨师烧制的菜肴。以及正宗的克里米亚伏特加。

  
    鲍格莫洛夫裂开了嘴。这笑不完全是将要大快朵颐的快活,更多的是对蒋某人良苦用心的理解。今天他菜吃得多,一向酷爱的伏特加却饮得很少。

  
    饭后品茶,蒋介石用咖啡和绿茶招待。发现客人绿茶饮得多,咖啡却没动。

  
    喝茶的时候,开始了会谈。

  
    蒋介石坦率地陈述他对互不侵犯条约的理解,言语之间透出担心。他首先表示同意与苏联缔结这个条约,但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中国方面都不会同意将互不侵犯条约解释为军事援助的报偿;也就是说,在条约中不能有损害中国主权的内容。

  
    鲍格莫洛夫劝他不必有此杞忧。所谓互不侵犯条约,也就是两个国家互相承诺不侵犯对方;舍此不会有什么报偿之类的内容。中国也不能要求苏联先供应军火,后签订这个条约;就像日本曾拉拢中国缔结反苏军事同盟一事,也没有预先对华供应军火。

  
    这个例举无疑富有刺激性,弄得蒋介石的脸红一阵白一阵,颇为不悦。顿了一顿,隐忍下来。进一步试探,有没有可能在互不侵犯条约之前产生军火供应协定?当然,履行军供可以在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之后。

  
    鲍格莫洛夫脸上露出抱歉的笑。客气地指出,如果没有产生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军火供应协定将没有任何意义。至少两个文件应该同时签订。

  
    蒋介石摇摇头,表示碍难从命。解释这样办的话,将会使他处于非常难堪的境地,不好面对中国民众,不能矫正国际视听。因为在这种情况之下,任何人都会认为条约是作为军火供应协定的报偿。

  
    鲍格莫洛夫始终保持友好的笑容,但态度却十分固执。并不理会蒋介石是否难堪,坚持互不侵犯条约的产生在先,军火供应协定签订在后。

  
    蒋介石无奈,只好让步。

  
    于是,中苏双方派人拟出条约草案。

  
    几天后,鲍格莫洛夫将苏方草案送交中国新任外长王宠惠;过了两天,陈立夫向鲍格莫洛夫递交了中方草案。

  
    与此同时,鲍格莫洛夫向莫斯科报告了有关向中国提供军火的问题。

  
    苏联政府回电,特别强调一点:在条约的有效期内,中国须承诺不同任何国家签订反共条约。因为这种条约实质上带有反苏性质。

  
    正式签署条约的那天,中国外交部次长徐谟来到苏联大使馆。通知鲍格莫洛夫,中国政府坚持同时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和军火协定。

  
    鲍格莫洛夫呼地站起来,一拍桌子,喝道:蒋介石的这种作法会在莫斯科产生极为不利于他的影响。到头来吃亏的是他自己,是中国。我知道,他是骑在墙上不愿意下来,他是在玩火。

  
    鲍格莫洛夫说完话,胸脯还在起伏。他如此气恼,除了蒋介石的出尔反尔,还有别的原因。他刚刚得到情报,日本驻华大使川樾茂,已从东京回到中国任所。一到南京就拜访了蒋介石,与前外长张群会晤,就中日之间如何消除危机进行了商谈。鲍大使对此十分不满。

  
    徐谟告辞时,鲍大使还在嚷叫。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从某种意义上看,中苏接近和签约,可能只是蒋介石手中的一个筹码,用于威胁日本人让步。请转告他,如果不首先签署互不侵犯条约,别的什么,他休想得到。

  
    鲍大使的强硬态度和洞悉能力惊动了南京政府。

  
    蒋介石按照常例,开头总是指天戳地,宣称绝不与鲍氏妥协。

  
    宋子文和孙科分坐他两边,你一言我一语地陈明利害,劝他不可意气用事。

  
    蒋介石伸长手臂,狠狠指了一下左边,又狠狠指了一下右边,愤慨地说:日本、苏联实际上是把中国当做了战场,展开一场没有枪声的撕杀。中国成了牺牲品,总该得到点补偿吧?所以必须先得到军供保证,才能签那个让我们一边倒的什么互不侵犯条约。

  
    孙科两手一摊,脸上是无奈与嘲笑,用抢白的语气说:自由主义的列强断绝了援助,不愿招惹日本,不找苏联,我们找谁去?

  
    宋子文也说,只有先行实行联苏,才可能威慑日本。如果只是与苏联虚虚实实,那是赫不退日本人的;还可能彻底惹恼苏联。现在日军已占领天津,大有席卷华北之势,不容我们踟躇呀。

  
    蒋介石闷了半天,这才同意。又叫孙科与宋子文提醒缔约代表,外蒙问题不应在文内有所影射,一旦出现蒙古人民共和国字样,要坚决表明不承认态度;不在中国宣传共产主义,则要苏方明确同意。

  
    当晚蒋介石邀鲍格莫洛夫晤面。他把上午徐谟的说法,解释成一种误会。现在已经决定今晚就签约。

  
    夜晚10时,鲍格莫洛夫和王宠惠分别代表本国在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上签了字。

  
    第二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中外记者发表谈话,继续启发日本:

  
    中国今日虽受外来极度之侵凌,不能不以武力抵抗武力。

  
    然酷爱和平为我国人之特性,今日以武力侵凌我者,苟能幡然

  
    悔悟,变更其国策,则我国亦愿与之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日本对中苏接近十分警觉,张开情报网,试图摸清苏联对中国是否实施了援助。据日谍机关所获情报: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定不到一月,苏联取道库伦运送到中国的米格—12战斗机七十二架、联盟—3轰炸机五十四架、契卡—侦察机二十架、八十辆坦克、两百门轻型野炮以及相当数量的弹药。

  
    对此,日本向中国提出了警告。

  
    驻苏大使蒋廷黻从莫斯科飞往伦敦,与顾维钧、郭泰祺交换意见。

  
    蒋廷黻告诉顾、郭两位,苏联在物资上援助中国不会有问题,但要它出兵就不行了。各国共产党包括中共在内,也不会赞成“世界工人的祖国”为一个剥削阶级掌权的国家去牺牲红军的生命。所以,对苏联不宜指望太多。

  
    郭泰祺说,德国和意大利的大使前天曾明确警告,中国寻求苏联的帮助来对抗日本,那他们就不得不帮助日本对抗中国。

  
    三位大使又飞回各自的驻在国,分别联系驻美大使王正廷、驻德大使程天放,寻求解救中国的良药。

  
    王正廷发来电报,认为只要英、法、美和苏联组成联合阵线,用不含糊的声音对日讲话,仍有希望阻止一场全面的中日战争。远东局势的重要因素是美国的态度。可是美国态度暧昧,深恐自己会陷入不能脱身的泥淖。(全文摘自花城出版社六卷本抗战纪实《虎啸八年》——温靖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