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鱼雷简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3:01:52


海版对鱼雷关注较少,特此抛砖引玉,愿者上钩。

鱼-1,533mm,直航式,反舰,蒸汽动力,装备03、033级。
鱼-2,450mm,空投喷气直航,反舰,轰5空投。
鱼-3,533mm,声自导,反潜,电动,091、092.
鱼-4,533mm,声自导,反舰,电动,033、035.
鱼-5,533mm,线导,反潜,蒸汽动力,039、093.
鱼-6,533mm,线导+尾流,反舰/反潜,蒸汽动力,039、093.
鱼-7,324mm,声自导,反潜,电动,水面舰艇发射及空投。
鱼-8,533mm?火箭助推反潜鱼雷,未知。
老式鱼雷大都用新技术进行了改进,如鱼-1换装声自导头,鱼-4换装尾流自导等。
蒸汽动力也叫热动力,从鱼5开始使用奥托燃料。
039据说已配备潜射反潜导弹,不知道是不是鱼8.

海版对鱼雷关注较少,特此抛砖引玉,愿者上钩。

鱼-1,533mm,直航式,反舰,蒸汽动力,装备03、033级。
鱼-2,450mm,空投喷气直航,反舰,轰5空投。
鱼-3,533mm,声自导,反潜,电动,091、092.
鱼-4,533mm,声自导,反舰,电动,033、035.
鱼-5,533mm,线导,反潜,蒸汽动力,039、093.
鱼-6,533mm,线导+尾流,反舰/反潜,蒸汽动力,039、093.
鱼-7,324mm,声自导,反潜,电动,水面舰艇发射及空投。
鱼-8,533mm?火箭助推反潜鱼雷,未知。
老式鱼雷大都用新技术进行了改进,如鱼-1换装声自导头,鱼-4换装尾流自导等。
蒸汽动力也叫热动力,从鱼5开始使用奥托燃料。
039据说已配备潜射反潜导弹,不知道是不是鱼8.
都是大家伙。天安舰什么的一发就沉
错误比较多
rsw1986 发表于 2011-1-14 21:22

请不吝赐教啊。
太简洁了吧
关于国产鱼雷的源流,鱼1、2是五十年代仿造的毛子货,鱼3是核潜艇配套工程,鱼3、4都是自研,鱼5有mk48的技术,鱼6是引进的毛子尾流技术,鱼7就是mk46,鱼8是国产阿斯洛克和萨布洛克。
鱼4是仿苏式电雷,不是热雷。
鱼-6才是仿MK-48吧,MK-48可是热动力的。TG鱼雷各型号很多具体细节可以在sinodefence上查到。
鱼4是苏SEAT60电动鱼雷的实物测绘仿制的
另外漏掉了一个试装备过的ET52,即A244S的仿制品,现已退出装备序列
学习了,这个贴为本穷扫了盲,我谢了!
另外鱼2是仿制苏联的RAT52火箭喷气式鱼雷,口径是450mm;这个雷装备晚,数量少,84年就退干净了
似乎没有YU-5 只有YU-6
YU8是什么,反潜导弹吗?CY系列?
以下转载,仅供参考。

从国产化试制到自行开发鱼雷武器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解放军仅有在解放战争中缴获国民党军队的一些日式和德式杂牌鱼雷和起义的“重庆”号巡洋航上的一些英式鱼雷。1950年起,苏联在转让给中国海军一批舰艇和飞机的同时,也提供了几型鱼雷。1958年8月,副总参谋长张爱萍和海军副司令员罗舜初率军事科技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并与苏方洽谈,达成聘请5名苏联专家帮助中国研制鱼雷的协议。同年,724厂组织技术人员对苏联提供的氧气鱼雷动力系统的8个合作件进行资料翻译、整理、消化和试制工艺准备工作;123厂开始试制空投鱼雷。1960年,苏联专家撤离回国。为使人民海军能够及时补充鱼雷装备,第七研究院在建院之初即要求705研究所配合724厂以及处于缓建中的平阳机械厂、东风仪表厂等,立即投入氧气鱼雷的国产化试制工作。1961年底,705研究所承担这一任务的设计室迁入平阳机械厂。从那时起到80年代末,中国通过国产化试制和自行研制并装备到海军部队的鱼雷有热动力自控鱼雷、空舰鱼雷、潜对潜电动声自导鱼雷、潜舰电动声自导鱼雷(Ⅱ型)及潜舰主被动声自导鱼雷等。另外,还陆续进行了空投鱼雷、助飞鱼雷和线导鱼雷等系列新型鱼雷的预先研究,在组合式电动陀螺仪、高强度铝镁合金新材料、磁化橡胶型声基阵、新型自导相关技术、可编频引信、线导导引技术及高能源、热能源等新技术领域都取得了进展,积累了较雄厚的技术储备。

  “鱼”-1型热动力自控鱼雷的诞生




  “鱼”-1型热动力自控鱼雷是一种由舰艇发射,用以攻击敌人水面舰艇的大型鱼雷。1962年7月以前,主要是试制苏式氧气鱼雷,但随着该工作的深入和对氧气鱼雷的图纸与样雷的进一步消化,705研究所认为,这型鱼雷虽然航程较大,且有图纸资料和样雷,但它使用的是高压氧气,不安全,苏联在使用中出现过爆炸和多起沉雷事故,部队已很少使用,而且生产、使用、维护和保养都很复杂;另一型瓦斯鱼雷虽然航程稍短,但航速与前者基本一样,且使用简便、安全,其国产化试制难点则是有样无图。705研究所经过慎重选型,放弃了原定的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氧气鱼雷的试制工作,建议取两者之所长,以瓦斯鱼雷为原型继续进行国产化试制。海军经过研究后采纳了这一建议。当时,中国仅储存有2条装有机动仪的改进型瓦斯鱼雷。进行有样无图的测绘仿制涉及众多技术难关。在这种情况下,七院院长刘华清果断决定,由705研究所拆样进行中间试制,要求在两年半的时间内试制出2条原理样雷。在七院领导下,705研究所艰苦奋斗,顽强攻关,提前完成了原理样雷的中间试制、试验任务。在进行测绘、试制的同时,705研究所通过对该产品的“反设计和专题研究”,进行了鱼雷设计原理的探索,逐步建立了中国自己的直航鱼雷研究设计体系。在此过程中,除对全雷总体和分系统进行参数分析外,还开展了大量的专题研究,为制定产品技术条件提供了依据,锻炼了科研队伍,奠定了鱼雷科学研究的基础。




  鱼雷的试制、生产涉及国家的工业基础,存在许多工艺难点。当时,705研究所的50工厂是一家只有200多人的小厂,一缺技术人员,二缺专用设备,承担这样难度大的试制工作是十分困难的。针对这一情况,七院决定,在全院1963年的机床订货指标中优先保证50工厂的试制需要,使该厂漏报的关键加工设备得以及时弥补。为解决技术力量的不足,经国家科委、国防科委批准,除重点充实该所技术力量外,还从南京等地工厂抽调20余名四级以上工人骨干,加强50工厂试制力量。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后,705研究所任命颜祖立为主任设计师,配齐了全雷及各分系统技术力量,并组织专门班子配合原理样雷试制。在试制过程中,领导十分注重发挥工人骨干的作用。例如,50工厂七级钳工赵忠发在测绘、加工和技术指导上起到关键作用。到1964年三季度,先后攻下了动力系统的8个组件和鱼雷纵向控制系统的横舵机、定深器等零件的高难度工艺难关。如定深簧精密弹簧是定深器组件中的一个敏感零件,技术要求高,结构复杂,与精密的纵倾机构配合在一起,是保证热动力自控鱼雷航行深度的关键部件。为攻下这个难关,705研究所组织了有干部、技术人员、老工人参加的技术攻关小组,历经30多个昼夜,失败54次,终于攻下了定深簧热处理工艺关。又如主机气缸的高耐压铸铜工艺关,是在40工厂协作下,经过几十次反复试验才攻克的。到1964年第四季度,50工厂完成了全雷除高压气舱外18个组件的试制,提前半年完成了试制任务。




  在各组件中间试制陆续获得成功的基础上,1964年3月,由705研究所骆传骊率主要技术人员到平阳机械厂进行协作,该厂由总工程师李风库带领技术人员参加工作。1965年第三季度,动力系统8个合件装配调试任务胜利完成。在平阳机械厂进行试制的同时,东风仪表厂在705研究所的配合下,研制成鱼雷精密航向陀螺仪。1966年3月,第一条鱼雷总装完成,但在海上试验中发现定深2米发射存在中途熄火、动力系统功率不稳定及航行偏深等三大问题。




  1970年3月,在海军的组织领导下,有关工厂、研究所、院校、驻厂军代表室、修理厂和试验基地联合组织技术攻关大会战。这次大会战先后在旅顺、宁波、青海等地进行104航次试验,施放鱼雷513条次,历时一年半,一共试验了28种技术方案,最终各项技术问题都基本解决。1971年9月,经海军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设计与生产一次定型,命名为“鱼”-1型鱼雷。





  热动力自控鱼雷的国产化试制成功,在中国水中兵器研制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结束了中国鱼雷靠进口的历史,而且为中国鱼雷的科研、生产从国产化试制跨入自行开发奠定了基础。




  “鱼”-2型空舰鱼雷




  空舰鱼雷是以飞机为运载工具、空投到作战海域后通过自导装置对舰艇实施攻击的。1954年,中国从苏联进口了450毫米口径的固体燃料短航程喷气推进空舰鱼雷。1958年,又进口了该型鱼雷的全套图纸资料。同年,三机部将其安排在123厂试制,并聘请2名苏联专家给予指导。到1960年7月,该厂试制出2条样雷。同年11月在海上空投试验时,其中1条入水后立即沉没。此后,该型鱼雷暂停试制。1964年,该型鱼雷转到374厂试制。1971年6月,“鱼”-2型空投喷气直航反舰鱼雷被批准定型,随后投入生产,装备海军部队。




  “鱼”-3型潜对潜电动声自导鱼雷




  装备在攻击型核潜艇上的“鱼”-3型潜对潜电动声自导鱼雷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型反潜鱼雷。中国鱼雷的研制工作从直航式跨越单平面自导反舰型,直接研制“鱼”-3型双平面声自导反潜鱼雷,可以说是一次飞跃。为研制该型鱼雷,1964年冬,705研究所成立了论证小组,并于次年4月至10月在所内反复组织论证。同年11月,国防科委在北京召开审查该型鱼雷研制方案与任务分交的会议。1966年3月,国防科委批复该型鱼雷研制任务。该型鱼雷由董琳任主任设计师,杨保生和江连方任副主任设计师。同年5月底,该所提交了全套论证报告,制定了核潜艇搜潜、攻击方案,考核修订了“鱼”-3型鱼雷的原定战术技术指标;随后,全面展开全雷总体、控制、自导、引信、壳体结构及电动推进系统的技术设计工作,制定相应的原则工艺,并确定和协调了核潜艇液压平衡式发射装置研制方案及鱼雷内外场实验规划。同年底,国家计委、国防工办先后批复705研究所750试验场的基本建设等规划。1967年,在中央军委对核潜艇工程发出的《特别公函》的号召下,705研究所与80余个协作单位大力协同、排除干扰,于1969年初步建成750深水试验场,并按时总装出4条原理样雷。与此同时,鱼雷深水发射装置也经过原理试验与试制后,按时装上潜艇。1969年秋,“鱼”-3型零批原理样雷湖上试验成功。为适应设计定型的紧迫进度,705研究所决定预先投产用于设计定型的小批正样雷,经修改设计后,于1971年春在上海全部总装成功。1972年,该批设计定型样雷顺利进行了湖上试验;1975年设计定型。




  声自导系统是该型鱼雷的关键系统。原先采用机械扫描方案,由于自导距离短,只能采取高速接近、低速自导的中途变速方案。这不仅限制了航速,而且增加了电气装置的复杂性。1967年,以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为主,705研究所参加,在主要研制负责人侯朝焕的带领下,共同协作研制了多波束声自导系统,提高了鱼雷自导搜索速度和捕捉概率,改善了自导性能。





  为尽快完成该雷的试制任务,1974年到1976年初,在云南省国防工办领导下,由云南省六机局组织承担生产任务的曙光机械厂及其它有关单位成立了省会战指挥部,开展了攻关大会战。历经三年的艰苦努力和曲折奋斗,在云南省内外40余个单位的通力协作下,该型鱼雷的大会战终于告捷。1977年12月,零批“鱼”-3型鱼雷生产定型用的第一条样雷湖上试验取得成功。1984年,该型鱼雷被批准生产定型。




  “鱼”-3型鱼雷主要性能参数为:直径534.4毫米,长6.6米,总重1340千克(战雷)、1203千克(操雷),装药量在190千克以上(高能炸药),航速35节,航程大于13000米,使用深度6-250米,最大发射深度150米,陀螺设定转角0度至正负170度。




  从1985年5月起,曙光机械厂、750试验场和705研究所联合筹集资金进行协作,对“鱼”-3型鱼雷又作了改进,开发了性能优良的“中华鲟”-2型鱼雷(也称ET32)。




  “鱼”-4甲、“鱼”-4乙型潜舰电动声自导鱼雷




  中国研制潜舰电动声自导鱼雷是从国产化试制开始的,其母型为从苏联引进的电动音响自导鱼雷。从1958年起,平阳机械厂就组织力量开始该型鱼雷图纸资料的翻译整理工作,随后在合肥电机厂协作下试制成功该型鱼雷的主机--920电机,又在江南厂设计制造了部分电气设备。1963年,五机部、六机部与海军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先研制热动力自控鱼雷,后研制电动自导鱼功后,该型鱼雷的试制工作才全面展开,到1971年底生产出首批5条鱼雷。但由于其航速低,又是尾追弹道,攻击性能差,故使用部门希望加以改进。试制期间,在六机部召开的第一次电雷协调会上,西北工业大学三系和东风仪表厂曾分别提出过主被动联合自导方案和纯被动自导方案。1976年,决定采用上述两个方案,并确定由平阳机械厂负责两型电雷总体设计制造和全雷的总装协调工作。




  按照东风仪表厂所提被动自导方案研制的鱼雷代号为“鱼”-4甲型。该型鱼雷经过五年研制,3次海上试验,积累了131条次的数据,各项主要战术技术指标基本达到要求。1982年6月至8月,又对该型鱼雷作了一次搁置试验。同年底,以东风仪表厂为主,平阳机械厂协助,对试验中出现的引信误动作再次攻关,并得到彻底解决。该型鱼雷的研制在经历了十年曲折过程后,于1984年2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为一级设计生产定型,正式装备海军部队。





  按照西北工业大学三系提出的主被动自导方案研制的鱼雷代号为“鱼”-4乙型。从1976年起,平阳机械厂与西北工业大学一起进行样雷研制。在十余年的摸索和改进过程中,他们攻克了不少技术关键,特别是成功地设计了先进的小型电深控装置,突破了主被动自导难关。1984年2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准该型鱼雷设计定型,也称ET31大型电动声自导反舰鱼雷,其主要性能如下:直径534.4毫米,长7.748米,总重1755千克(战雷)、1628千克(操雷),装药量在309千克以上,航速30节,航程6000米,设定深度5-14米,最大发射深度45米。




  ET52热动力小型反潜鱼雷




  ET52是最近发展和生产的高速深航主被动声自导反潜作战武器,它可在大深度范围内搜索、发现、攻击和消灭普通潜艇和核动力潜艇。该雷有4种发射方式:用鱼雷发射管发射;直升机投放;固定翼飞机投放;反潜火箭助推,因而适合于各种海域的反潜作战。主要性能指标为:直径324毫米,总重235千克,长2.6米,航速45节,航程10000米,作战深度6-400米,装药量45千克。
以下转载,仅供参考。




从国产化试制到自行开发鱼雷武器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解放军仅有在解放战争中缴获国民党军队的一些日式和德式杂牌鱼雷和起义的“重庆”号巡洋航上的一些英式鱼雷。1950年起,苏联在转让给中国海军一批舰艇和飞机的同时,也提供了几型鱼雷。1958年8月,副总参谋长张爱萍和海军副司令员罗舜初率军事科技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并与苏方洽谈,达成聘请5名苏联专家帮助中国研制鱼雷的协议。同年,724厂组织技术人员对苏联提供的氧气鱼雷动力系统的8个合作件进行资料翻译、整理、消化和试制工艺准备工作;123厂开始试制空投鱼雷。1960年,苏联专家撤离回国。为使人民海军能够及时补充鱼雷装备,第七研究院在建院之初即要求705研究所配合724厂以及处于缓建中的平阳机械厂、东风仪表厂等,立即投入氧气鱼雷的国产化试制工作。1961年底,705研究所承担这一任务的设计室迁入平阳机械厂。从那时起到80年代末,中国通过国产化试制和自行研制并装备到海军部队的鱼雷有热动力自控鱼雷、空舰鱼雷、潜对潜电动声自导鱼雷、潜舰电动声自导鱼雷(Ⅱ型)及潜舰主被动声自导鱼雷等。另外,还陆续进行了空投鱼雷、助飞鱼雷和线导鱼雷等系列新型鱼雷的预先研究,在组合式电动陀螺仪、高强度铝镁合金新材料、磁化橡胶型声基阵、新型自导相关技术、可编频引信、线导导引技术及高能源、热能源等新技术领域都取得了进展,积累了较雄厚的技术储备。




  “鱼”-1型热动力自控鱼雷的诞生




  “鱼”-1型热动力自控鱼雷是一种由舰艇发射,用以攻击敌人水面舰艇的大型鱼雷。1962年7月以前,主要是试制苏式氧气鱼雷,但随着该工作的深入和对氧气鱼雷的图纸与样雷的进一步消化,705研究所认为,这型鱼雷虽然航程较大,且有图纸资料和样雷,但它使用的是高压氧气,不安全,苏联在使用中出现过爆炸和多起沉雷事故,部队已很少使用,而且生产、使用、维护和保养都很复杂;另一型瓦斯鱼雷虽然航程稍短,但航速与前者基本一样,且使用简便、安全,其国产化试制难点则是有样无图。705研究所经过慎重选型,放弃了原定的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氧气鱼雷的试制工作,建议取两者之所长,以瓦斯鱼雷为原型继续进行国产化试制。海军经过研究后采纳了这一建议。当时,中国仅储存有2条装有机动仪的改进型瓦斯鱼雷。进行有样无图的测绘仿制涉及众多技术难关。在这种情况下,七院院长刘华清果断决定,由705研究所拆样进行中间试制,要求在两年半的时间内试制出2条原理样雷。在七院领导下,705研究所艰苦奋斗,顽强攻关,提前完成了原理样雷的中间试制、试验任务。在进行测绘、试制的同时,705研究所通过对该产品的“反设计和专题研究”,进行了鱼雷设计原理的探索,逐步建立了中国自己的直航鱼雷研究设计体系。在此过程中,除对全雷总体和分系统进行参数分析外,还开展了大量的专题研究,为制定产品技术条件提供了依据,锻炼了科研队伍,奠定了鱼雷科学研究的基础。




  鱼雷的试制、生产涉及国家的工业基础,存在许多工艺难点。当时,705研究所的50工厂是一家只有200多人的小厂,一缺技术人员,二缺专用设备,承担这样难度大的试制工作是十分困难的。针对这一情况,七院决定,在全院1963年的机床订货指标中优先保证50工厂的试制需要,使该厂漏报的关键加工设备得以及时弥补。为解决技术力量的不足,经国家科委、国防科委批准,除重点充实该所技术力量外,还从南京等地工厂抽调20余名四级以上工人骨干,加强50工厂试制力量。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后,705研究所任命颜祖立为主任设计师,配齐了全雷及各分系统技术力量,并组织专门班子配合原理样雷试制。在试制过程中,领导十分注重发挥工人骨干的作用。例如,50工厂七级钳工赵忠发在测绘、加工和技术指导上起到关键作用。到1964年三季度,先后攻下了动力系统的8个组件和鱼雷纵向控制系统的横舵机、定深器等零件的高难度工艺难关。如定深簧精密弹簧是定深器组件中的一个敏感零件,技术要求高,结构复杂,与精密的纵倾机构配合在一起,是保证热动力自控鱼雷航行深度的关键部件。为攻下这个难关,705研究所组织了有干部、技术人员、老工人参加的技术攻关小组,历经30多个昼夜,失败54次,终于攻下了定深簧热处理工艺关。又如主机气缸的高耐压铸铜工艺关,是在40工厂协作下,经过几十次反复试验才攻克的。到1964年第四季度,50工厂完成了全雷除高压气舱外18个组件的试制,提前半年完成了试制任务。




  在各组件中间试制陆续获得成功的基础上,1964年3月,由705研究所骆传骊率主要技术人员到平阳机械厂进行协作,该厂由总工程师李风库带领技术人员参加工作。1965年第三季度,动力系统8个合件装配调试任务胜利完成。在平阳机械厂进行试制的同时,东风仪表厂在705研究所的配合下,研制成鱼雷精密航向陀螺仪。1966年3月,第一条鱼雷总装完成,但在海上试验中发现定深2米发射存在中途熄火、动力系统功率不稳定及航行偏深等三大问题。




  1970年3月,在海军的组织领导下,有关工厂、研究所、院校、驻厂军代表室、修理厂和试验基地联合组织技术攻关大会战。这次大会战先后在旅顺、宁波、青海等地进行104航次试验,施放鱼雷513条次,历时一年半,一共试验了28种技术方案,最终各项技术问题都基本解决。1971年9月,经海军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设计与生产一次定型,命名为“鱼”-1型鱼雷。





  热动力自控鱼雷的国产化试制成功,在中国水中兵器研制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结束了中国鱼雷靠进口的历史,而且为中国鱼雷的科研、生产从国产化试制跨入自行开发奠定了基础。




  “鱼”-2型空舰鱼雷




  空舰鱼雷是以飞机为运载工具、空投到作战海域后通过自导装置对舰艇实施攻击的。1954年,中国从苏联进口了450毫米口径的固体燃料短航程喷气推进空舰鱼雷。1958年,又进口了该型鱼雷的全套图纸资料。同年,三机部将其安排在123厂试制,并聘请2名苏联专家给予指导。到1960年7月,该厂试制出2条样雷。同年11月在海上空投试验时,其中1条入水后立即沉没。此后,该型鱼雷暂停试制。1964年,该型鱼雷转到374厂试制。1971年6月,“鱼”-2型空投喷气直航反舰鱼雷被批准定型,随后投入生产,装备海军部队。




  “鱼”-3型潜对潜电动声自导鱼雷




  装备在攻击型核潜艇上的“鱼”-3型潜对潜电动声自导鱼雷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型反潜鱼雷。中国鱼雷的研制工作从直航式跨越单平面自导反舰型,直接研制“鱼”-3型双平面声自导反潜鱼雷,可以说是一次飞跃。为研制该型鱼雷,1964年冬,705研究所成立了论证小组,并于次年4月至10月在所内反复组织论证。同年11月,国防科委在北京召开审查该型鱼雷研制方案与任务分交的会议。1966年3月,国防科委批复该型鱼雷研制任务。该型鱼雷由董琳任主任设计师,杨保生和江连方任副主任设计师。同年5月底,该所提交了全套论证报告,制定了核潜艇搜潜、攻击方案,考核修订了“鱼”-3型鱼雷的原定战术技术指标;随后,全面展开全雷总体、控制、自导、引信、壳体结构及电动推进系统的技术设计工作,制定相应的原则工艺,并确定和协调了核潜艇液压平衡式发射装置研制方案及鱼雷内外场实验规划。同年底,国家计委、国防工办先后批复705研究所750试验场的基本建设等规划。1967年,在中央军委对核潜艇工程发出的《特别公函》的号召下,705研究所与80余个协作单位大力协同、排除干扰,于1969年初步建成750深水试验场,并按时总装出4条原理样雷。与此同时,鱼雷深水发射装置也经过原理试验与试制后,按时装上潜艇。1969年秋,“鱼”-3型零批原理样雷湖上试验成功。为适应设计定型的紧迫进度,705研究所决定预先投产用于设计定型的小批正样雷,经修改设计后,于1971年春在上海全部总装成功。1972年,该批设计定型样雷顺利进行了湖上试验;1975年设计定型。




  声自导系统是该型鱼雷的关键系统。原先采用机械扫描方案,由于自导距离短,只能采取高速接近、低速自导的中途变速方案。这不仅限制了航速,而且增加了电气装置的复杂性。1967年,以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为主,705研究所参加,在主要研制负责人侯朝焕的带领下,共同协作研制了多波束声自导系统,提高了鱼雷自导搜索速度和捕捉概率,改善了自导性能。





  为尽快完成该雷的试制任务,1974年到1976年初,在云南省国防工办领导下,由云南省六机局组织承担生产任务的曙光机械厂及其它有关单位成立了省会战指挥部,开展了攻关大会战。历经三年的艰苦努力和曲折奋斗,在云南省内外40余个单位的通力协作下,该型鱼雷的大会战终于告捷。1977年12月,零批“鱼”-3型鱼雷生产定型用的第一条样雷湖上试验取得成功。1984年,该型鱼雷被批准生产定型。




  “鱼”-3型鱼雷主要性能参数为:直径534.4毫米,长6.6米,总重1340千克(战雷)、1203千克(操雷),装药量在190千克以上(高能炸药),航速35节,航程大于13000米,使用深度6-250米,最大发射深度150米,陀螺设定转角0度至正负170度。




  从1985年5月起,曙光机械厂、750试验场和705研究所联合筹集资金进行协作,对“鱼”-3型鱼雷又作了改进,开发了性能优良的“中华鲟”-2型鱼雷(也称ET32)。




  “鱼”-4甲、“鱼”-4乙型潜舰电动声自导鱼雷




  中国研制潜舰电动声自导鱼雷是从国产化试制开始的,其母型为从苏联引进的电动音响自导鱼雷。从1958年起,平阳机械厂就组织力量开始该型鱼雷图纸资料的翻译整理工作,随后在合肥电机厂协作下试制成功该型鱼雷的主机--920电机,又在江南厂设计制造了部分电气设备。1963年,五机部、六机部与海军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先研制热动力自控鱼雷,后研制电动自导鱼功后,该型鱼雷的试制工作才全面展开,到1971年底生产出首批5条鱼雷。但由于其航速低,又是尾追弹道,攻击性能差,故使用部门希望加以改进。试制期间,在六机部召开的第一次电雷协调会上,西北工业大学三系和东风仪表厂曾分别提出过主被动联合自导方案和纯被动自导方案。1976年,决定采用上述两个方案,并确定由平阳机械厂负责两型电雷总体设计制造和全雷的总装协调工作。




  按照东风仪表厂所提被动自导方案研制的鱼雷代号为“鱼”-4甲型。该型鱼雷经过五年研制,3次海上试验,积累了131条次的数据,各项主要战术技术指标基本达到要求。1982年6月至8月,又对该型鱼雷作了一次搁置试验。同年底,以东风仪表厂为主,平阳机械厂协助,对试验中出现的引信误动作再次攻关,并得到彻底解决。该型鱼雷的研制在经历了十年曲折过程后,于1984年2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为一级设计生产定型,正式装备海军部队。





  按照西北工业大学三系提出的主被动自导方案研制的鱼雷代号为“鱼”-4乙型。从1976年起,平阳机械厂与西北工业大学一起进行样雷研制。在十余年的摸索和改进过程中,他们攻克了不少技术关键,特别是成功地设计了先进的小型电深控装置,突破了主被动自导难关。1984年2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准该型鱼雷设计定型,也称ET31大型电动声自导反舰鱼雷,其主要性能如下:直径534.4毫米,长7.748米,总重1755千克(战雷)、1628千克(操雷),装药量在309千克以上,航速30节,航程6000米,设定深度5-14米,最大发射深度45米。




  ET52热动力小型反潜鱼雷




  ET52是最近发展和生产的高速深航主被动声自导反潜作战武器,它可在大深度范围内搜索、发现、攻击和消灭普通潜艇和核动力潜艇。该雷有4种发射方式:用鱼雷发射管发射;直升机投放;固定翼飞机投放;反潜火箭助推,因而适合于各种海域的反潜作战。主要性能指标为:直径324毫米,总重235千克,长2.6米,航速45节,航程10000米,作战深度6-400米,装药量45千克。
为祖国水下兵器发展闯新路——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董春鹏

今年2月底,在北京召开的国家2006年科技进步奖励大会上,在陕军工单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05研究所的总设计师董春鹏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国家某重点型号研制开发的总设计师,董春鹏打破国外技术封锁,为我国水下兵器发展探索出了新路。

董春鹏参与和领导的多种重点型号项目,分别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国防科工委、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特等奖,其他科研成果分别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特别是由他主持设计的国家某重点型号科研项目,从项目立项到产品设计、研制到最终试验成功,走过了十年的漫长历程,这一依靠自主创新完成的重大科研项目,总体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创造出了我国在该技术领域的四个第一,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为实现我国海军现代化建设和水下武器装备技术创新做出了重大贡献。

1966年董春鹏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来到位于西安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05研究所工作。1995年,国家某重点型号项目历经坎坷终于立项。它是打破国外高技术封锁,实现我国水下武器装备行业跨越式发展的研制项目。其科研需求非常迫切,而且所采用的新技术占到三分之二以上。当时国内预研基础非常薄弱,对外引进难度和风险很大,该型号能否研制成功,一时间成为业内议论的焦点。

董春鹏受命于这个关键时刻,他怀着对祖国的挚爱,对事业的追求,以强烈的忧患意识承担了这一高性能重点项目研制任务。他说:“我的人生坐标就应该定位在水下武器装备行业打翻身仗的艰苦历程上。”此后的十年里,他一直奋斗在崎岖的征途上:没有假日,加班加点地学习、工作,熟悉各系统的专业技术,批阅成百上千份图纸文件,思考和决策许多重大技术问题……他像陀螺一样,不停地运转着。就这样,十年如一日,他主持完成了该型号的方案论证、工程设计、工程研制、设计定型等各个阶段的工作。

十年磨一剑,2005年,这一重点型号项目在完成了上百次的各种试验后获得成功,被国家定型立项,当年便形成了批生产能力。

这个说的应该就是鱼6,“对外引进难度和风险很大”,当时能引进的只能是毛子的。
鱼五这款还存在很多疑惑,到现在也没搞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鱼”-3型潜对潜电动声自导鱼雷




  装备在攻击型核潜艇上的“鱼”-3型潜对潜电动声自导鱼雷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型反潜鱼雷。中国鱼雷的研制工作从直航式跨越单平面自导反舰型,直接研制“鱼”-3型双平面声自导反潜鱼雷,可以说是一次飞跃。为研制该型鱼雷,1964年冬,705研究所成立了论证小组,并于次年4月至10月在所内反复组织论证。同年11月,国防科委在北京召开审查该型鱼雷研制方案与任务分交的会议。1966年3月,国防科委批复该型鱼雷研制任务。该型鱼雷由董琳任主任设计师,杨保生和江连方任副主任设计师。同年5月底,该所提交了全套论证报告,制定了核潜艇搜潜、攻击方案,考核修订了“鱼”-3型鱼雷的原定战术技术指标;随后,全面展开全雷总体、控制、自导、引信、壳体结构及电动推进系统的技术设计工作,制定相应的原则工艺,并确定和协调了核潜艇液压平衡式发射装置研制方案及鱼雷内外场实验规划。同年底,国家计委、国防工办先后批复705研究所750试验场的基本建设等规划。1967年,在中央军委对核潜艇工程发出的《特别公函》的号召下,705研究所与80余个协作单位大力协同、排除干扰,于1969年初步建成750深水试验场,并按时总装出4条原理样雷。与此同时,鱼雷深水发射装置也经过原理试验与试制后,按时装上潜艇。1969年秋,“鱼”-3型零批原理样雷湖上试验成功。为适应设计定型的紧迫进度,705研究所决定预先投产用于设计定型的小批正样雷,经修改设计后,于1971年春在上海全部总装成功。1972年,该批设计定型样雷顺利进行了湖上试验;1975年设计定型。




  声自导系统是该型鱼雷的关键系统。原先采用机械扫描方案,由于自导距离短,只能采取高速接近、低速自导的中途变速方案。这不仅限制了航速,而且增加了电气装置的复杂性。1967年,以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为主,705研究所参加,在主要研制负责人侯朝焕的带领下,共同协作研制了多波束声自导系统,提高了鱼雷自导搜索速度和捕捉概率,改善了自导性能。





  为尽快完成该雷的试制任务,1974年到1976年初,在云南省国防工办领导下,由云南省六机局组织承担生产任务的曙光机械厂及其它有关单位成立了省会战指挥部,开展了攻关大会战。历经三年的艰苦努力和曲折奋斗,在云南省内外40余个单位的通力协作下,该型鱼雷的大会战终于告捷。1977年12月,零批“鱼”-3型鱼雷生产定型用的第一条样雷湖上试验取得成功。1984年,该型鱼雷被批准生产定型。




  “鱼”-3型鱼雷主要性能参数为:直径534.4毫米,长6.6米,总重1340千克(战雷)、1203千克(操雷),装药量在190千克以上(高能炸药),航速35节,航程大于13000米,使用深度6-250米,最大发射深度150米,陀螺设定转角0度至正负170度。




  从1985年5月起,曙光机械厂、750试验场和705研究所联合筹集资金进行协作,对“鱼”-3型鱼雷又作了改进,开发了性能优良的“中华鲟”-2型鱼雷(也称ET32)。
鱼”-4甲、“鱼”-4乙型潜舰电动声自导鱼雷




  中国研制潜舰电动声自导鱼雷是从国产化试制开始的,其母型为从苏联引进的电动音响自导鱼雷。从1958年起,平阳机械厂就组织力量开始该型鱼雷图纸资料的翻译整理工作,随后在合肥电机厂协作下试制成功该型鱼雷的主机--920电机,又在江南厂设计制造了部分电气设备。1963年,五机部、六机部与海军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先研制热动力自控鱼雷,后研制电动自导鱼功后,该型鱼雷的试制工作才全面展开,到1971年底生产出首批5条鱼雷。但由于其航速低,又是尾追弹道,攻击性能差,故使用部门希望加以改进。试制期间,在六机部召开的第一次电雷协调会上,西北工业大学三系和东风仪表厂曾分别提出过主被动联合自导方案和纯被动自导方案。1976年,决定采用上述两个方案,并确定由平阳机械厂负责两型电雷总体设计制造和全雷的总装协调工作。




  按照东风仪表厂所提被动自导方案研制的鱼雷代号为“鱼”-4甲型。该型鱼雷经过五年研制,3次海上试验,积累了131条次的数据,各项主要战术技术指标基本达到要求。1982年6月至8月,又对该型鱼雷作了一次搁置试验。同年底,以东风仪表厂为主,平阳机械厂协助,对试验中出现的引信误动作再次攻关,并得到彻底解决。该型鱼雷的研制在经历了十年曲折过程后,于1984年2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为一级设计生产定型,正式装备海军部队。





  按照西北工业大学三系提出的主被动自导方案研制的鱼雷代号为“鱼”-4乙型。从1976年起,平阳机械厂与西北工业大学一起进行样雷研制。在十余年的摸索和改进过程中,他们攻克了不少技术关键,特别是成功地设计了先进的小型电深控装置,突破了主被动自导难关。1984年2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准该型鱼雷设计定型,也称ET31大型电动声自导反舰鱼雷,其主要性能如下:直径534.4毫米,长7.748米,总重1755千克(战雷)、1628千克(操雷),装药量在309千克以上,航速30节,航程6000米,设定深度5-14米,最大发射深度45米。
ET52热动力小型反潜鱼雷




  ET52是最近发展和生产的高速深航主被动声自导反潜作战武器,它可在大深度范围内搜索、发现、攻击和消灭普通潜艇和核动力潜艇。该雷有4种发射方式:用鱼雷发射管发射;直升机投放;固定翼飞机投放;反潜火箭助推,因而适合于各种海域的反潜作战。主要性能指标为:直径324毫米,总重235千克,长2.6米,航速45节,航程10000米,作战深度6-400米,装药量45千克。
回复 9# kgb1059


    还没有退出装备吧,貌似最近拍的直-9C旁边挂的都是A-244S的仿制型号啊
1984年2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准该型鱼雷设计定型,也称ET31大型电动声自导反舰鱼雷,其主要性能如下:直径534.4毫米,长7.748米,总重1755千克(战雷)、1628千克(操雷),装药量在309千克以上,航速30节,航程6000米,设定深度5-14米,最大发射深度45米。
这速度和 航程连二战时的老爷雷都赶不上。
还得用蒸汽啊。
咳,来源基本出自一家,今年和十年前没什么区别。
一直想有没有海版的老大能够出一贴真正的天国鱼雷简介,说得条理清楚一点的,可一直都没见到。不止CD,都没有。
如果说,这个保密,那个难寻的话,TG的鱼雷可算是于无声处自偷笑的那一种了。

ET-52

ET-52
[img][/img]
鱼五型是中国海军第一种自制热动力声线联导反潜鱼雷,代号为YU-5。目前,该型鱼雷装备在中国海军039型(宋级)柴电潜艇上。

80年代中期,中国决定研制大型线导反潜鱼雷,作为新一代柴电潜艇的配套武器装备。该型鱼雷之导引,则是中途线导末段主被动联合声导的混合模式,在研制过程中,据悉运用了很多美国和日本的科技。根据资料显示,中国于1990年初宣布测试成功,并於1995年夏鱼五型做最后的定型,并在1998年开始量产建造。

该雷主要用于反潜,兼顾反舰,但由于该雷的战雷头小,毁船效果较差。该雷动力系统采用OTTO热动力推进系统,达到西方80年代后期90年代中期水平,线导系统采用线导巡航被动声纳末端攻击的制导方法,由于技术储备不足只达到西方80年代中期水平。其个项性能超过对岸的德制SUT鱼雷,总合水平与日本的主要线导鱼89式(G-RX2)相当。

鱼五型的研制成功,对于中国鱼雷武器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技术上,鱼五型是中国海军柴电潜艇装备的第一种反潜鱼雷。它的研制成功显示了中国鱼雷在热能源动力技术方面的突破,将会大幅度提高中国海军的反潜作战能力。过去,中国海军仅配备一种可供潜艇使用的反潜鱼雷,即鱼三型。但这种鱼雷只能配备在091型(汉级)和092型(夏级)核潜艇上,柴电潜艇无法使用。因此,中国海军庞大的柴电潜艇部队,事实上只配备有反舰鱼雷而没有反潜鱼雷。也就是说,这些柴电潜艇只能进行反舰作战而不能进行反潜作战。鱼五型的研制成功,使中国海军常规潜艇第一次具备了反潜作战能力。
F-15 发表于 2011-1-14 22:26

那就是买的意大利的原装货。
我认为鱼5的意义在于突破了线导技术难题。
鱼6的意义在于实现核常通用、反舰反潜通用、线导、声导、尾流复合制导,相当于tg的mk48.
ET31的参数是错的
ET52怎么和我了解的不一样呢?
ET这个代号,是公开型号,用于出口的。ET52,我记得是仿意大利的A244S电动雷
你见过中国哪种航空鱼雷是533的?

yu2是450的、yu7是324的!
某日惊闻有了鱼后面跟了两位数的型号

其他的打死我也不说
鱼3是大黑鱼专有的爪牙,这是多年前滴事情咯。
鱼雷的发展似乎都没有被人关注哦
以前是短板,现在怎样,不清楚
鱼-8不是导弹。。。
回复 30# ddmdddghj1


    有尿不泄,必须上双份巴豆,既然打死你都不说,那就不打死你来总该说了吧
留个记号慢慢看。
zwzwzwzw 发表于 2011-1-14 21:08

反潜导弹一般都是使用324鱼雷,没有听说过用533雷的,太重、影响射程.....

比如ASROC用Mark-46....
zwzwzwzw 发表于 2011-1-14 22:46

Yu6就是正宗山寨版的MK48,加上毛系的wake-homing....
TG在鱼雷方面的短板可是很大
以前认识一哥们是搞导引头的。办公室在三楼,外面的窗子边上挂着一个硕大的铁皮水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