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一篇有意义的文章,希望斑竹不要删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20:16:31
中国否认是 “政治孤立大国”
(2011-01-09)
● 于泽远
北京

  针对西方媒体近日把中国描述成 “政治上孤立的经济大国” ,人民日报下属的《环球时报》昨天发表文章说,这种评判是西方媒体“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鼓噪,中国其实不是“孤立”,而是“被孤立”了。

  文章援引西方一家通讯社对中国的点评说:“中国树起了一个顽固、固执的国家形象,同多数大国关系倒退,甚至在世界舞台上被边缘化。”

  文章说,西方舆论鼓噪的背后,是西方一些人对华心态的进一步失衡,一方面是“羡慕嫉妒恨”,另一方面则是“关注忧虑怕”,怕中国强大崛起,怕中国威胁西方,所以就要不停地敲打中国,让中国听话,否则就给你找事,要你好看,就孤立和围堵你,让你疲于应付,名声扫地。

  文章指出,这两年,中国经历的事不算少,从大震大灾到涉藏涉疆,从奥运会到世博会,再加上一个新近的“诺贝尔和平奖”事件,可谓多事之秋。中国之所以能战胜挑战、顶住压力,除了靠自己以外,靠的就是一大帮朋友,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朋友。2010年世博会,上海接待了近百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中国参与的多边合作机制里,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上海合作组织不断做大做强,这都说明中国的伙伴不仅在增加,而且更坚定、更密切,他们与中国有着越来越多的共同语言。

  文章指西方一些人动不动就讲“国际社会”,其实发达国家代表不了“国际社会”,国际社会中的“多数派”是发展中国家,他们的力量必须正视,他们的声音必须尊重。

  不过,北京有关学者指出,在朝鲜半岛局势等问题上,中国近来确实显得有些孤立,但这不代表中国受到孤立。事实上,西方主流舆论也不认为中国真的孤立,反而是中国某些舆论时常夸大中国和美国、日本的矛盾,过分强调西方对中国的所谓“围堵”。

中美关系迎来新机遇

  这名学者认为,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将访华以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将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已清楚说明中美关系不仅不像某些学者和舆论强调的那么糟,反而可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等问题上,舆论如果总是突出甚至夸大双方的矛盾,对中国外交并没有什么好处。

  《广州日报》昨天引述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说,他非常不赞同坊间有关中国陷入强敌包围的论调。
  王逸舟认为,今年不仅是中国“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应该是中国外交的新起点。胡*锦*涛将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将是再定位中美关系的重要机会。这些年中美领导人有一个基本共识,认为两个大国应该进行战略对话与协作。“但这几年有人在反思两国是不是变成对手了?我想这次访问,双方领导人需要重新明确两国未来能够对话、能够合作。美国和中国,一个是超级大国,一个是冉冉升起的发展中大国,虽然有矛盾,但是不要把对方当作挑战者,或是敌人。”

外交确实遇不少麻烦

  王逸舟承认过去一年中国外交确实遭遇了不少麻烦:除了巴基斯坦这个“铁哥们”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变化中的朝鲜领导层强化了与中国的联系之外,几乎中国外交的各个方向都遭遇了挑战: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对峙由于天安舰爆炸和延坪岛炮击而更加紧张严峻;中日之间有关东海划界和钓鱼岛问题的争执急剧升温,日本采取了罕见的强硬对策;印度与中国的关系虽没有大的波动,但这个急起直追的新兴大国显然加强了对华防范;东南亚一些国家针对中国的小动作频繁不断,拉美抑中的企图明显。

  但王逸舟强调,这种困境是中国快速发展带来的正常变化,“现在中国发展起来,自然会带动贸易、能源、安全格局的重大改变。这种变化从长远看是自然的,不必特别担心,更不必大惊小怪、惊慌失措。”

  王逸舟认为,未来的关键是中国自己能否走好,能否有一个创造性的中长期亚太战略,如何在中国的推手下形成新东亚地区主义。他指出,目前东亚格局的急剧变化,不仅仅带来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主权纠纷和频繁军演,也孕育着新格局的再造。

  王逸舟提出中国应该“创造性介入”。“创造性介入”既不同于传统西方列强的粗暴干涉,又有别于中国过去对当事国内政、经济、社会危机不管不问的无视态度。这种介入以创造性为前提,即中国的斡旋以当事国的意愿为前提,以方式上的积极性、建设性为特征,在一些难点、热点问题上扮演协调者的形象,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中国否认是 “政治孤立大国”
(2011-01-09)
● 于泽远
北京

  针对西方媒体近日把中国描述成 “政治上孤立的经济大国” ,人民日报下属的《环球时报》昨天发表文章说,这种评判是西方媒体“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鼓噪,中国其实不是“孤立”,而是“被孤立”了。

  文章援引西方一家通讯社对中国的点评说:“中国树起了一个顽固、固执的国家形象,同多数大国关系倒退,甚至在世界舞台上被边缘化。”

  文章说,西方舆论鼓噪的背后,是西方一些人对华心态的进一步失衡,一方面是“羡慕嫉妒恨”,另一方面则是“关注忧虑怕”,怕中国强大崛起,怕中国威胁西方,所以就要不停地敲打中国,让中国听话,否则就给你找事,要你好看,就孤立和围堵你,让你疲于应付,名声扫地。

  文章指出,这两年,中国经历的事不算少,从大震大灾到涉藏涉疆,从奥运会到世博会,再加上一个新近的“诺贝尔和平奖”事件,可谓多事之秋。中国之所以能战胜挑战、顶住压力,除了靠自己以外,靠的就是一大帮朋友,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朋友。2010年世博会,上海接待了近百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中国参与的多边合作机制里,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上海合作组织不断做大做强,这都说明中国的伙伴不仅在增加,而且更坚定、更密切,他们与中国有着越来越多的共同语言。

  文章指西方一些人动不动就讲“国际社会”,其实发达国家代表不了“国际社会”,国际社会中的“多数派”是发展中国家,他们的力量必须正视,他们的声音必须尊重。

  不过,北京有关学者指出,在朝鲜半岛局势等问题上,中国近来确实显得有些孤立,但这不代表中国受到孤立。事实上,西方主流舆论也不认为中国真的孤立,反而是中国某些舆论时常夸大中国和美国、日本的矛盾,过分强调西方对中国的所谓“围堵”。

中美关系迎来新机遇

  这名学者认为,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将访华以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将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已清楚说明中美关系不仅不像某些学者和舆论强调的那么糟,反而可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等问题上,舆论如果总是突出甚至夸大双方的矛盾,对中国外交并没有什么好处。

  《广州日报》昨天引述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说,他非常不赞同坊间有关中国陷入强敌包围的论调。
  王逸舟认为,今年不仅是中国“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应该是中国外交的新起点。胡*锦*涛将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将是再定位中美关系的重要机会。这些年中美领导人有一个基本共识,认为两个大国应该进行战略对话与协作。“但这几年有人在反思两国是不是变成对手了?我想这次访问,双方领导人需要重新明确两国未来能够对话、能够合作。美国和中国,一个是超级大国,一个是冉冉升起的发展中大国,虽然有矛盾,但是不要把对方当作挑战者,或是敌人。”

外交确实遇不少麻烦

  王逸舟承认过去一年中国外交确实遭遇了不少麻烦:除了巴基斯坦这个“铁哥们”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变化中的朝鲜领导层强化了与中国的联系之外,几乎中国外交的各个方向都遭遇了挑战: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对峙由于天安舰爆炸和延坪岛炮击而更加紧张严峻;中日之间有关东海划界和钓鱼岛问题的争执急剧升温,日本采取了罕见的强硬对策;印度与中国的关系虽没有大的波动,但这个急起直追的新兴大国显然加强了对华防范;东南亚一些国家针对中国的小动作频繁不断,拉美抑中的企图明显。

  但王逸舟强调,这种困境是中国快速发展带来的正常变化,“现在中国发展起来,自然会带动贸易、能源、安全格局的重大改变。这种变化从长远看是自然的,不必特别担心,更不必大惊小怪、惊慌失措。”

  王逸舟认为,未来的关键是中国自己能否走好,能否有一个创造性的中长期亚太战略,如何在中国的推手下形成新东亚地区主义。他指出,目前东亚格局的急剧变化,不仅仅带来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主权纠纷和频繁军演,也孕育着新格局的再造。

  王逸舟提出中国应该“创造性介入”。“创造性介入”既不同于传统西方列强的粗暴干涉,又有别于中国过去对当事国内政、经济、社会危机不管不问的无视态度。这种介入以创造性为前提,即中国的斡旋以当事国的意愿为前提,以方式上的积极性、建设性为特征,在一些难点、热点问题上扮演协调者的形象,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
问题是,我们现在准备好介入的手段了吗?
一对多?当自己还在朝鲜战争吗?
大国崛起不会是风平浪静的,如果跨不过困难,那就没办法成为强国……
远交近攻,先整合周边
fenghuo21 发表于 2011-1-9 13:30


     别的大国崛起,没有这么孤立的
吃自己的饭,不要操中南海的心。
友邦人士,莫名惊诧。
还是老毛那句话,要么你们配合,我们唱着歌过江;要么你们不配合,我们扛着枪过江。
神马国际社会孤立,友邦惊诧,都是浮云。
板斧 发表于 2011-1-9 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