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洗浴漫话:宋代出现公共浴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4:38:38
http://history.news.163.com/09/0731/16/5FIK0PUH00011247.html



2009-08-01 07:43:17 来源: 网易历史 

  明代公共浴池已很普遍。在浴室后面安装一口大锅,有管道与浴池相通,用辘轳把井水注入锅与池中,然后在锅下烧火加热,锅里热水与池中冷水交混,池水遂逐渐变暖,浴室内热气腾腾,即使在冬季也不觉冷了。
  
  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洗澡是个人卫生的日常小事,或是工作之余的一种休闲活动。但是在古代则不然。洗澡不仅具有礼仪上的功用,而且还包含道德层面上的意义。古人洗澡叫沐浴。沐,是洗发,浴,是洗身。那时无论上朝或祭祀,都必须先洗澡,所谓“沐浴而朝”(《论语·宪问》),“斋戒沐浴则祭上帝”(《孟子·离娄》),十分庄重严肃;个人平日洗澡,也要求不只洗去身垢,而且要除去心垢——澡身而浴德,这就是《汤盘铭文》所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所以直到清代,故宫的浴室仍叫“浴德堂”。


  盆浴始于何时
  
  远古时期,茹毛饮血,人们是否洗澡,因没有文字记载,现已无从了解。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化,人们逐渐有了卫生意识,于是便自觉去洗澡。但古人洗澡始于何时呢?据高承《事物纪原》卷十记载,有的说始于夏禹之时,有的说源于周公之世,也有的说起于秦穆公,说法不一,难以确定。我们根据古文字和实物,可以肯定在商周时古人已经用浴盆洗澡了。甲骨文?字,就是一个人在浴盆中洗澡的形状。商朝第一个君主成汤洗澡用的青铜浴盆——汤盘,更是一个有力的物证。这只汤盘,据李商隐《韩碑》诗:“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辞。”在唐代已失。但周初虢国季子白的青铜浴盆至今尚存,盆长三尺九寸,宽二尺四寸,深一尺二寸,铭文110字,记载季子白奉周王之命抵御(犭严)狁的功绩(《浴盘图说》)。这些可以确认盆浴始于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洗澡已逐步经常化,尤其是各国的贵族。在我国历史文献中有不少洗澡的记载。晋国公子重耳遭骊姬之难,被迫逃亡国外,有一次逃到曹国要洗澡,曹共公听说重耳“骈胁”(肋骨连成一片),出于好奇便“薄而观之”。这个“薄”,作“帘”解,就是说躲在浴室帘后偷看(见《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战国末期,韩国昭僖侯洗澡,发现澡盆里有小石子(见《韩非子·内储说下》)。这两件事可谓沐浴史上的趣话,也说明洗澡在当时生活中已很普遍了。
  
  我国很早就有了浴室和木制浴盆。据《周礼》记载,浴室叫湢,木制浴盆叫杅。从《周礼》的记述看,古人由于留长发容易垢腻,规定每三日洗一次头,五日洗一次热水澡,洗澡还须符合“礼”,有一定程序。《礼记·玉藻》云:“浴用二巾,上缔下绤。出杅,履蒯席,连用汤;履蒲席,衣巾晞身,乃屦,进饮。”洗澡要用两条浴巾,细葛布巾擦上身,粗葛布巾擦下身。出浴盆,先站在蒯草席上,用热水冲洗,而后站到蒲席上,擦干身子,才穿衣服和鞋子。人因洗澡后会感到口渴,最后还“进饮”,像现代人一样喝些饮料,还真是颇讲科学的。那时洗澡用的是井水,礼仪规定“内外不共井,不共湢浴”(《礼记·内则》)。男女不可共用一口井,也不共用一间浴室,不仅有了上下之分,而且有了男女之别。这种思想影响后世,到现代还残存在有些人的脑海里。
  
  到了汉唐时期,随着洗澡日益受到重视,国家还相应地制定了休沐制度。汉代官员因是入署办公日夜寝食其中,每五日一休沐才归家洗澡休息,就像现代的双休日一样。这一点在《史记》和《汉书》中均有记载。如《史记·万石列传》载:“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唐人与汉人稍异,官员散朝可归私宅,但仍是五日一休沐。这一点常见于唐人诗歌。如刘禹锡《浙西李大夫述梦四十韵并浙东元相公酬和斐然继声》诗云:“五日思归休,三春羡众邀。”自汉至魏晋迄唐初,官吏都是五日一休沐,这说明洗澡不仅经常化,而且也制度化了。




(本文来源:网易历史 作者:丰家骅) http://history.news.163.com/09/0731/16/5FIK0PUH00011247.html



2009-08-01 07:43:17 来源: 网易历史 

  明代公共浴池已很普遍。在浴室后面安装一口大锅,有管道与浴池相通,用辘轳把井水注入锅与池中,然后在锅下烧火加热,锅里热水与池中冷水交混,池水遂逐渐变暖,浴室内热气腾腾,即使在冬季也不觉冷了。
  
  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洗澡是个人卫生的日常小事,或是工作之余的一种休闲活动。但是在古代则不然。洗澡不仅具有礼仪上的功用,而且还包含道德层面上的意义。古人洗澡叫沐浴。沐,是洗发,浴,是洗身。那时无论上朝或祭祀,都必须先洗澡,所谓“沐浴而朝”(《论语·宪问》),“斋戒沐浴则祭上帝”(《孟子·离娄》),十分庄重严肃;个人平日洗澡,也要求不只洗去身垢,而且要除去心垢——澡身而浴德,这就是《汤盘铭文》所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所以直到清代,故宫的浴室仍叫“浴德堂”。


  盆浴始于何时
  
  远古时期,茹毛饮血,人们是否洗澡,因没有文字记载,现已无从了解。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化,人们逐渐有了卫生意识,于是便自觉去洗澡。但古人洗澡始于何时呢?据高承《事物纪原》卷十记载,有的说始于夏禹之时,有的说源于周公之世,也有的说起于秦穆公,说法不一,难以确定。我们根据古文字和实物,可以肯定在商周时古人已经用浴盆洗澡了。甲骨文?字,就是一个人在浴盆中洗澡的形状。商朝第一个君主成汤洗澡用的青铜浴盆——汤盘,更是一个有力的物证。这只汤盘,据李商隐《韩碑》诗:“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辞。”在唐代已失。但周初虢国季子白的青铜浴盆至今尚存,盆长三尺九寸,宽二尺四寸,深一尺二寸,铭文110字,记载季子白奉周王之命抵御(犭严)狁的功绩(《浴盘图说》)。这些可以确认盆浴始于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洗澡已逐步经常化,尤其是各国的贵族。在我国历史文献中有不少洗澡的记载。晋国公子重耳遭骊姬之难,被迫逃亡国外,有一次逃到曹国要洗澡,曹共公听说重耳“骈胁”(肋骨连成一片),出于好奇便“薄而观之”。这个“薄”,作“帘”解,就是说躲在浴室帘后偷看(见《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战国末期,韩国昭僖侯洗澡,发现澡盆里有小石子(见《韩非子·内储说下》)。这两件事可谓沐浴史上的趣话,也说明洗澡在当时生活中已很普遍了。
  
  我国很早就有了浴室和木制浴盆。据《周礼》记载,浴室叫湢,木制浴盆叫杅。从《周礼》的记述看,古人由于留长发容易垢腻,规定每三日洗一次头,五日洗一次热水澡,洗澡还须符合“礼”,有一定程序。《礼记·玉藻》云:“浴用二巾,上缔下绤。出杅,履蒯席,连用汤;履蒲席,衣巾晞身,乃屦,进饮。”洗澡要用两条浴巾,细葛布巾擦上身,粗葛布巾擦下身。出浴盆,先站在蒯草席上,用热水冲洗,而后站到蒲席上,擦干身子,才穿衣服和鞋子。人因洗澡后会感到口渴,最后还“进饮”,像现代人一样喝些饮料,还真是颇讲科学的。那时洗澡用的是井水,礼仪规定“内外不共井,不共湢浴”(《礼记·内则》)。男女不可共用一口井,也不共用一间浴室,不仅有了上下之分,而且有了男女之别。这种思想影响后世,到现代还残存在有些人的脑海里。
  
  到了汉唐时期,随着洗澡日益受到重视,国家还相应地制定了休沐制度。汉代官员因是入署办公日夜寝食其中,每五日一休沐才归家洗澡休息,就像现代的双休日一样。这一点在《史记》和《汉书》中均有记载。如《史记·万石列传》载:“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唐人与汉人稍异,官员散朝可归私宅,但仍是五日一休沐。这一点常见于唐人诗歌。如刘禹锡《浙西李大夫述梦四十韵并浙东元相公酬和斐然继声》诗云:“五日思归休,三春羡众邀。”自汉至魏晋迄唐初,官吏都是五日一休沐,这说明洗澡不仅经常化,而且也制度化了。




(本文来源:网易历史 作者:丰家骅)
  从浴盆到浴池
  
  商周以来,人们一般都用浴盆洗澡,但这在人数众多而又集中的地方,往往难以满足生活需求,这样便出现了人工浴池。最早修建人工浴池的是皇宫和寺院,因为那里聚集着众多的嫔妃和僧徒。1974~1975年,我国考古队在发掘秦始皇咸阳宫时,就曾发现有供嫔妃使用的大浴室,设有陶制的地漏与排水管,还有取暖的壁炉。南北朝是我国佛教臻于极盛的时期,洛阳庙宇最盛时达1300多所。据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四记载,在洛阳宝光寺后园,有一间大浴室,内有用巨石砌成的大浴池,池旁五步有一口井,是浴池的水源。这说明人工浴池最迟建于北魏之时。释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记载印度佛寺的浴池说:“那烂陀寺有十余所大池,每至晨时,寺鸣健椎,令僧徒洗浴。”并云“世尊教为浴室,或作露天砖池,或作去病药汤”(《续修四库全书》1286册)。这说明浴池的建造与佛教有着密切关系,所以《事物纪原》卷八曾说浴池是西域旧俗。因而我国人工浴池虽早建于秦代,但大量建造似应在受到佛教影响之后。

  古代的浴池多取用井水,冬季洗澡水温是个难题,但在有温泉的地方,冬天洗热水澡则十分方便,这就促进了温泉浴池的发展。唐玄宗后期不问国事,纵情声色。每年冬十月,便携杨贵妃及大批嫔妃,到骊山华清宫去度假,至次年四月始回。骊山上有充足的温泉,玄宗便下令修建了许多温泉浴池,有供皇帝洗澡的“御汤”,有供贵妃洗澡的“妃子汤”,还有供嫔妃们洗澡的“长汤十六所”,浴室有“数十间”之多。唐玄宗和嫔妃们在山上赏花、饮酒、泡温泉,过着荒淫的生活。
  
  山上这些温泉浴池,规模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但都建造华丽,工艺绝伦。专供玄宗洗澡的“御汤”,浴池“周环数丈,悉砌以白石,莹沏如玉……中有双石瓮,腹异口,(水从)瓮中涌出,喷注于白莲之上”。在御汤西北角是妃子汤,池面稍狭,与御汤不同,在池侧还放了四只红白石盆,盆中“刻作菡萏之状,陷于白石面”,温泉水从中涌出(见钱易:《南部新书》己)。王建《华清官感旧》诗云:“公主妆楼金锁涩,贵妃汤殿玉莲开。”从妃子汤逦迤而下是供嫔妃们洗浴的长汤十六所,这里的浴池池面很大,“环回甃以文石”,水上还放有银镂漆船和白香木船,“楫橹皆饰以珠玉”,极为豪奢。因嫔妃眷属众多,洗澡时须抄名而入,所以王建《宫词》说:“浴堂门外抄名入,公主家人谢面脂。”“面脂”,说明了那时嫔妃们已用上了化妆品。
  
  这些温泉浴池的建造工艺十分精巧,令人叫绝。山上浴池都是“凿石作暗渠走水”,换水时“其中珠缨宝珞流出街渠,贫民日有所得焉”(见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下“锦雁”条)。浴池的建造和装置,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浴池可容纳很多人共浴,虽缺少私密性,但在我国洗浴史上仍是一大进步。



(本文来源:网易历史 作者:丰家骅)
  公共浴池的出现
  
  至宋代,我国商品经济空前发展,产生了许多新兴的商业大都市。在这些大都市里,生活着许多商人、手工业者、军士、平民,适应他们的卫生需要,就出现了商业性的公共浴池。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在甜水巷有“浴室院”(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南宋临安(杭州),洗浴业还成立了行会组织,叫“香水行”(见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诸行》)。宋代的浴室“悬壶于门”,作为标志。
  
  浴室由于是商业性的,在浴池中还出现了专门为顾客服务的揩背人。苏轼在泗州浴后的一首诙谐小词说:“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如梦令·元丰七年十二月十八日浴泗州雍熙塔下,戏作如梦令阕》)浴堂门口早上还兼营“面汤”(洗脸水)(见吴自牧:《梦粱录》卷一三),商业气息是很浓的。
  
  到了元明时期,商业性的公共澡池更加普及,也更大众化了。浴室服务的对象,不仅有各类劳动人民“负、贩、屠、沽者”,而且还有读书人,“为士者每亦浴之”(郎瑛:《七修类稿》卷一六),阶层十分广泛。不受性别、年龄的限制,服务的项目多样化,有冷水也有热水,有池浴也有盆浴,还有搓背、剃头、修脚等等。元代,蒙古人统治中国,蒙古民族习俗爱洗冷水澡。在杭州的一些街道上,就有不少冷浴澡堂,“这些澡堂的男女顾客从小时候起,就习惯于一年四季洗冷水浴,认为这对身体大有裨益。在这些浴堂中,也有供热水的浴室,专门供给受不了冷水的外客”(《马可·波罗游记》第2卷第76章《雄伟壮丽的京师——杭州》)。这些公共浴室洗澡须交“汤钱”,有“男女服务员为你服务”,各种服务须另外付钱,《朴通事谚解》曾记下了大都(今北京)公共浴池的一张价目表:洗澡5个钱,挠背2个钱,梳头5个钱,剃头2个钱,修脚5个钱,全套一共19个钱。
  
  浴室,古称浴堂,明人称“混堂”。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混堂,天下有之”,可见明代公共浴池已很普遍。汉唐以来有关浴池的记载,很少涉及池水加汤的问题,这一直是一个疑问,郎瑛在《七修类稿》中为我们提供了可贵的史料。元代大都天庆寺有座浴室,形制颇类西方建筑风格,浴池屋顶圆如穹隆。明代混堂吸取元代浴池的建筑风格,浴室也是“瓮大石为池,穹幕为砖”。用巨石砌成浴池,用砖砌成拱形屋顶。至于池水加热则在屋后“为巨釜,令与池通,辘轳引水,穴壁而贮焉。一人专执爨,池水相吞,遂成沸汤,名曰混堂,榜其门曰‘香水’”(见《七修类稿》卷一六)。就是在浴室后面安装一口大锅,有管道与浴池相通,用辘轳把井水注入锅与池中,然后在锅下烧火加热,锅里热水与池中冷水交混,池水遂逐渐变暖,浴室内热气腾腾,即使在冬季也不觉冷了。有的浴池内还砌成大小数格,中有孔道相通。近锅的最热为头池,上设木格,供人蒸浴;次为二池,水次热;最大的池为温水池,叫娃娃池,真是老少成宜,十分方便。其后由明及清,直到近代,公共浴池的建造格局大体如此,只是使用的材料更加高档,用上自来水更为方便而已。至今在我国不少地区仍存在着这样的公共浴池。


(本文来源:网易历史 作者:丰家骅)
  去垢和护肤
  
  洗澡是为了清洁卫生,古人洗浴用什么去污除垢呢?据文献记载,汉代以前多用“潘”。《礼记·内则》云:“面垢,燂潘请靧。”这个“潘”又称米潘,就是淘米水。脸上脏了,用烧热的淘米水来洗可以去垢。《左传》杜预注还说:“潘,米汁,可以沐头。”米汁,即淅来汁,也是淘米水,加热用来洗头,可使头发柔润,是一种很好的洗发剂。直到今天,在我国民间,有些地方仍在用淘米水去污除垢。魏晋以后,古人又使用一种新的去污剂,叫澡豆。澡豆是用豆粉合药制成,用来洗手洗面可使皮肤光泽,是当时的一种高级用品。晋朝王敦娶舞阳公主为妻,出厕,“婢擎金澡盘盛水,琉璃碗盛澡豆”,请他洗手。他出身微贱,不识澡豆,倒入水中连水带澡豆一起吃下肚了,引得“群婢莫不掩口而笑”,一时传为笑谈(见《世说新语》卷三四《纰漏》)。澡豆的功用极为神验,唐孙思邈说:“用洗手面,十日色如雪,三十日如凝脂。”(见《千金方》六下“面药篇”)宋代大政治家王安石“面黧黑”,所以他的夫人和门生便“进澡豆”,让他用来洗面(见《墨客挥犀》卷十)。宋人还用皂荚澡面涤衣,浙中有一种叫肥珠子的长皂英,“一名肥皂”(见庄绰《鸡肋编》卷二)。这大概就是肥皂之名的由来了。
  
  古人洗澡常用兰草为浴汤,叫做“浴兰”。早在战国时期,在《楚辞》中就有“浴兰汤兮沐芳”的话,在汉代又有“煮梅为豆实,蓄兰为沐浴”之说。至唐宋时,更称五月为“浴兰令节”(吴白牧:《梦粱录》卷三)。这种用兰汤沐浴的方式,不仅可使全身散发出香气,而且还有保护皮肤的作用。
  
  洗浴之后,古人还懂得使用化妆品保护皮肤。魏晋时,石崇在厕所里就放置了“甲煎粉、沈香汁”一类东西,供冼手洗脸后搽手涂面(《世说新语》卷三〇“汰侈”)。甲煎,亦作夹煎,又名甲香,是用药与美果花烧灰和蜡制成,可作口脂,用来防止口唇皴裂,相当干现代的唇膏。这些在唐代宫廷中已得到了普遍使用,唐明皇在腊日常赐群臣,杜子美《腊日诗》即云:“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面药即“公主家人谢面脂”的面脂,也称面油,是一种搽脸防冻裂的化妆品,犹如现代的香脂之类,可使皮肤白润,洗澡后使用,有护肤养颜的功用。
  
  古人夏天洗澡,浴后还常在身上搽香粉。这种香粉叫英粉,是用滑石粉与中药、香料的细末掺合在一起,加上“心红”制成的,叫利汗红粉香,相当于现代爽身粉一类的东西,可以用来遮祛汗臭,使皮肤滑腻,在唐宋时已普遍使用,诗词中多有涉及。如唐韩偓《昼寝》云:“扑粉更添香体滑,解衣唯见下裳红。”宋贺铸《小重山》词“薄晚具兰汤,雪肌英粉腻,更生香”等等。这种香粉不仅可使肌肤“添香”“滑腻”,而且还能增加皮肤的红润度。到元明时,浴后还有洒用“蔷薇露”的,这就相当于今天的花露水了。这些都说明古人在洗浴后,早就用上了化妆品来护肤了。
  
  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洗澡已从盆浴、池浴,发展到淋浴、桑拿浴,是愈来愈卫生,愈来愈舒服了。但愿人们在洗浴时,勿忘古人遗训,洗去身垢的同时,也要除掉心垢——注意浴德。
  
  
  (本文来源:网易历史 作者:丰家骅)
是宋代出现的

我还一直以为是更早更早的~~~~
罗马就有公共澡池了吧?
罗马公共浴池更现代化,还有休息室和图书馆了.
新侨联委员 发表于 2009-8-2 20:40



嗯,罗马蛮讲究的
那时中国可能还保守,呵呵体不示人家里洗洗
罗马人有公共浴室,但是之后的西欧国家都不爱洗澡,上到王公大臣都是,巴黎的香水是为遮蔽而出名的。
中国古人很传统,每个文明的习惯不一样。


休沐更多是一个休假制度,从汉代到隋代,基本都五日有一日不办公。但在汉代以后分裂时期的南方中国,这个休假制度可能有所改变,梁就是规定每十日一休。这个规定在从唐代到元都是这样的,被称呼为旬假。到明清则基本废止了这样类似星期天的休假(不过还是有其他形式的休假和节日休息的)

总的来说,离现在越近,皇帝对臣子要求越严格,感觉假期越少。

休沐更多是一个休假制度,从汉代到隋代,基本都五日有一日不办公。但在汉代以后分裂时期的南方中国,这个休假制度可能有所改变,梁就是规定每十日一休。这个规定在从唐代到元都是这样的,被称呼为旬假。到明清则基本废止了这样类似星期天的休假(不过还是有其他形式的休假和节日休息的)

总的来说,离现在越近,皇帝对臣子要求越严格,感觉假期越少。
APM179 发表于 2009-8-3 14:11

放而大之,离现在越远,中国越像个近代国家。
wenci 发表于 2009-8-3 16:49
这和道德发展是分不开的。毕竟理学发展了,中央集权下的君权的权威越来越大了。


这和道德发展是分不开的。毕竟理学发展了,中央集权下的君权的权威越来越大了。
-----------------
不要什么都怪理学!!!
自宋以后,中华高度的文明,都被野蛮原始兽性的蒙古野兽给灭了
很多技术,思想,政治精华,人文关怀都通通消灭干净了,所以有人说,崖山之后无中华!
本来宋已经有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了,并且,几千年来的重农抑商,发展到宋代,也已经是农商并重了。
等我大明建立,在蒙古野兽的扫荡下,什么都没有了,干干净净。
一切只有从很原始的开始,仿佛时间又回到了宋以前的千年。
明的政治制度,人文关怀,社会风气等各方面都有倒退。集权,似乎到了秦汉!

这和道德发展是分不开的。毕竟理学发展了,中央集权下的君权的权威越来越大了。
-----------------
不要什么都怪理学!!!
自宋以后,中华高度的文明,都被野蛮原始兽性的蒙古野兽给灭了
很多技术,思想,政治精华,人文关怀都通通消灭干净了,所以有人说,崖山之后无中华!
本来宋已经有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了,并且,几千年来的重农抑商,发展到宋代,也已经是农商并重了。
等我大明建立,在蒙古野兽的扫荡下,什么都没有了,干干净净。
一切只有从很原始的开始,仿佛时间又回到了宋以前的千年。
明的政治制度,人文关怀,社会风气等各方面都有倒退。集权,似乎到了秦汉!
黑龙江北是故乡 发表于 2009-8-4 11:08

倒退千年。。。

即便是洋人也最多说明恢复到唐制。。。还补充是明朝自己这么干的。。。

俺和想知道蒙古人毁灭了什么技术,思想,政治精华,人文关怀?说来听听?

崖山之后无中国。。。够煽情,可惜也就煽情而已。不然足下是哪国人?
wenci 发表于 2009-8-3 16:49 即使是鬼子也是把宋当作近世的开始的,没人认为唐比宋更“近代”。。。

乃这个结论不成立。
黑龙江北是故乡 发表于 2009-8-4 11:08
那是,我大明从石器时代白手起家,居功至伟啊
成都乱 发表于 2009-8-4 14:27

不要动不动就是洋大人说
自己家的是,洋大人不一定懂得比你多!
呵呵,谈这么多干嘛。现在该干嘛干嘛。。

这和道德发展是分不开的。毕竟理学发展了,中央集权下的君权的权威越来越大了。
-----------------
不要什么都怪理学!!!
自宋以后,中华高度的文明,都被野蛮原始兽性的蒙古野兽给灭了
很多技术,思想,政治精 ...
黑龙江北是故乡 发表于 2009-8-4 11:08

扯淡,秦汉的集权程度并不比明清高,秦汉一直有很大权力的丞相和三公牵制君权,集权程度最高的就是明清
这和道德发展是分不开的。毕竟理学发展了,中央集权下的君权的权威越来越大了。
-----------------
不要什么都怪理学!!!
自宋以后,中华高度的文明,都被野蛮原始兽性的蒙古野兽给灭了
很多技术,思想,政治精 ...
黑龙江北是故乡 发表于 2009-8-4 11:08

扯淡,秦汉的集权程度并不比明清高,秦汉一直有很大权力的丞相和三公牵制君权,集权程度最高的就是明清

不要动不动就是洋大人说
自己家的是,洋大人不一定懂得比你多!
黑龙江北是故乡 发表于 2009-8-5 09:23
泰晤士历史地图。。。剑

写文章的洋大人是宋粉蒙古黑。。。

家虽是咱的,可有些东西不一定咱们不一定比洋人懂得多。西洋汉学家们较之本朝史家通常思路开阔,观点新颖,研究方法更为进步,非常值得俺们借鉴、参考。

言归正传,仔细说说蒙古人毁灭了什么技术,思想,政治精华,人文关怀吧?
不要动不动就是洋大人说
自己家的是,洋大人不一定懂得比你多!
黑龙江北是故乡 发表于 2009-8-5 09:23
泰晤士历史地图。。。剑

写文章的洋大人是宋粉蒙古黑。。。

家虽是咱的,可有些东西不一定咱们不一定比洋人懂得多。西洋汉学家们较之本朝史家通常思路开阔,观点新颖,研究方法更为进步,非常值得俺们借鉴、参考。

言归正传,仔细说说蒙古人毁灭了什么技术,思想,政治精华,人文关怀吧?
洗澡以后,皮肤毛孔张开,很是舒服啊。尤其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