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新概念武器C-RAM:反火箭炮、火炮和迫击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0:47:47
http://mil.cnr.cn/jstp/201101/t2 ... ml#javascript_intro
1.jpg

“高射炮打蚊子”历来被认为是一件大材小用,力不从心的荒唐事。然而,现在美军及其盟友却迫切需要用高射炮来打“蚊子”了。当然,此“蚊子”非彼“蚊子”,是那些在战场上空高速飞行的各种炮弹。与传统的空中目标飞机相比,称其为“蚊子”毫不为过,因为要发现一枚迎面来袭的60毫米迫击炮弹意味着雷达必须能够在4~5公里的距离上探测到0.001平方米大小的目标,飞行中的小鸟甚至昆虫都可能乱真。要截击这些“蚊子”谈何容易。     

  火炮历来是战场上最具威胁的杀伤手段。据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80%的伤亡是炮火导致的。2006年之夏以黎冲突的隆隆炮火声似乎也在宣告,火炮还要在未来战场上继续大发神威。因此,反火力作战(countefire),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依然是美国陆军及其盟友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而C-RAM则是近年来涌现的一个新概念。     

  C-RAM是“反火箭炮、火炮和迫击炮”的英文缩写,顾名思义是用来对付敌方火箭炮、火炮和迫击炮(统称为RAM)等间瞄火力威胁的武器系统。现在,这一任务历史性地落到了防空炮兵的身上。是“反火箭炮、火炮和迫击炮”的英文缩写,顾名思义是用来对付敌方火箭炮、火炮和迫击炮(统称为RAM)等间瞄火力威胁的武器系统。现在,这一任务历史性地落到了防空炮兵的身上。


3.jpg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末的漫长岁月里,各国陆军的反火力作战始终局限在后发制人的模式中,即只有在一方火炮发起火力攻击后,受攻击方才能利用各种手段探测火力发射的源头即火炮的位置,然后对其实施火力打击。这种作战方法主要强调对敌火炮的定位和压制,而对敌方已经发射出来的炮弹则无可奈何。而且,这种反火力作战历来都属于地面炮兵的任务范畴。     

  按照这种作战模式,测定敌火炮的位置就成为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难点。几十年来,炮位侦察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相控阵炮位侦察雷达及自动化射击指挥系统的兴起,使反火力作战能力大大提高。往往炮弹还没有落地,火炮就已经被定位,随即就有可能被摧毁。然而“先挨打,后反击”的框架始终未被突破。     

  与上述作战模式相比,C-RAM在作战理念上强调“攻防兼备”。所谓“攻”就是攻击敌方的火炮,所谓“防”就是拦截来袭的炮弹。这就好比是拳击运动员的一双手,一只手重拳出击,而另一只手则进行阻挡。

2.jpg
 在伊拉克战场上,60毫米和82毫米迫击炮是除简易爆炸装置外驻伊美军所面临的最大威胁。据美陆军的报告称,2005年驻伊美军平均每周要遭到50多次火箭和迫击炮的袭击。尽管大多数迫击炮弹精度较差,但只要有一两发炮弹落到美军队伍中就会造成较大伤亡。而且,伊抵抗力量通常都是从人口密集的居民区用迫击炮向美军进行袭击,因而使其在围剿时难以发挥火力优势。美军常用的战术是在炮位侦察雷达探测到迫击炮发射阵地后,迅速派遣部队乘直升机或“悍马”车前往围剿。但由于美国陆军AN/TPQ-37炮位侦察雷达最初是为探测远程身管火炮而设计的,对付射程较近、弹道弯曲的迫击炮非其所长,因此其提供的迫击炮炮位数据经常不十分准确。再加上武装分子采用了“打了就跑”的战术,使得美军的围剿很少成功。防不胜防的迫击炮袭击使美军士气受到严重挫伤。     

  2004年6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收到来自前方中央司令部司令的紧急请求,要求火速提供一种部队防护手段,以对抗日益增长的来自伊拉克武装分子火箭和迫击炮的威胁,重点用于保卫前方作战基地以及后勤保障区的安全。     

  驻伊美军部队强调,他们所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拦截炮弹的防护系统。这种系统应能在安全距离上识别、拦截和压制来袭的火箭弹和迫击炮弹,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附带损伤并对己方和中立方的飞机不形成威胁。他们还要求该系统具有3600的覆盖范围和很高的毁歼概率,具有自主攻击能力,但操作手亦可进行人工干预,进行手控发射。一旦配置到位,该系统将成为基地防御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可以机动,但不必具有在运动中发射的能力。     

  根据前方的要求,美陆军训练与条令部迅速展开了对C-RAM的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如果部队具有对火箭炮、火炮和迫击炮威胁的“感知”和“告警”能力,人员伤亡就可以减少13%,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对射弹的“拦截”能力,则人员伤亡可减少70%。根据此项研究,训练与条令部确定,C-RAM系统应是一个具有多种能力的一体化系统。C-RAM必须具备七大核心功能,即预防、感知、告警、拦截、反击、防护以及指挥与控制,组成一个侦察、火力和指挥与控制一体化的系统。“拦截”只是该系统的核心功能之一。




4.jpg
为了满足战场急需,美陆军决定采用分阶段螺旋式发展的方法,即首先利用现成装备与技术研制过渡型系统供部队使用,然后根据使用情况逐步改进,同时针对部队的长远需要研制新型C-RAM系统。根据美陆军的要求,军火商提供了几种样机系统供选用。进入最后一轮角逐的有美国海军最新的舰载Mk-15“密集阵”Block 1B型20毫米近防系统、瑞士的35毫米“天盾”高炮系统以及美国国防部先期研究计划局(DARPA)和陆军坦克与自动车辆研究发展与工程中心(TARDEC)联合研制的主动防护系统。     

  在对这三种武器系统进行仔细评估后,美陆军认为“天盾”高炮系统中的雷达和高炮分开配置,系统组成较为庞大且反应速度较慢,不利于机动部署和快速应战;而主动防护系统属于新型防御武器,尚处于研制阶段,作战能力与可靠性如何尚不得而知。因此,美陆军最终选择了海军的“密集阵”Block 1B系统,与其他侦察、指挥和告警系统组成过渡型C-RAM系统。     

  自2004年12月中旬以后,美陆军用改装后的C-RAM系统在尤马试验场对60毫米和81毫米迫击炮弹进行了多次拦截试验,拦截成功概率约为60%~70%,最高达78%。2005年5月中旬,美国陆军将两套C-RAM系统紧急部署到集中了许多要害部门的巴格达“绿区”,开始进行战斗值班。从部队提出作战需求到过渡型C-RAM系统投入使用,总共花了不到11个月的时间。截止到2006年,已有6套系统部署在伊拉克。



5.jpg

 C-RAM武器系统的研制与应用是新形势下部队防护的迫切需求,也是一个全面创新的过程。C-RAM概念的创立,突破了传统上反火力作战任务由野战炮兵独家承担,只打火炮不拦截炮弹的老框架,提出了一个由防空炮兵牵头、军兵种协同的攻防兼备的反火箭炮、火炮和迫击炮威胁的全新理念,为防空作战开辟了新的天地,是防空兵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http://mil.cnr.cn/jstp/201101/t2 ... ml#javascript_intro
1.jpg

“高射炮打蚊子”历来被认为是一件大材小用,力不从心的荒唐事。然而,现在美军及其盟友却迫切需要用高射炮来打“蚊子”了。当然,此“蚊子”非彼“蚊子”,是那些在战场上空高速飞行的各种炮弹。与传统的空中目标飞机相比,称其为“蚊子”毫不为过,因为要发现一枚迎面来袭的60毫米迫击炮弹意味着雷达必须能够在4~5公里的距离上探测到0.001平方米大小的目标,飞行中的小鸟甚至昆虫都可能乱真。要截击这些“蚊子”谈何容易。     

  火炮历来是战场上最具威胁的杀伤手段。据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80%的伤亡是炮火导致的。2006年之夏以黎冲突的隆隆炮火声似乎也在宣告,火炮还要在未来战场上继续大发神威。因此,反火力作战(countefire),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依然是美国陆军及其盟友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而C-RAM则是近年来涌现的一个新概念。     

  C-RAM是“反火箭炮、火炮和迫击炮”的英文缩写,顾名思义是用来对付敌方火箭炮、火炮和迫击炮(统称为RAM)等间瞄火力威胁的武器系统。现在,这一任务历史性地落到了防空炮兵的身上。是“反火箭炮、火炮和迫击炮”的英文缩写,顾名思义是用来对付敌方火箭炮、火炮和迫击炮(统称为RAM)等间瞄火力威胁的武器系统。现在,这一任务历史性地落到了防空炮兵的身上。


3.jpg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末的漫长岁月里,各国陆军的反火力作战始终局限在后发制人的模式中,即只有在一方火炮发起火力攻击后,受攻击方才能利用各种手段探测火力发射的源头即火炮的位置,然后对其实施火力打击。这种作战方法主要强调对敌火炮的定位和压制,而对敌方已经发射出来的炮弹则无可奈何。而且,这种反火力作战历来都属于地面炮兵的任务范畴。     

  按照这种作战模式,测定敌火炮的位置就成为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难点。几十年来,炮位侦察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相控阵炮位侦察雷达及自动化射击指挥系统的兴起,使反火力作战能力大大提高。往往炮弹还没有落地,火炮就已经被定位,随即就有可能被摧毁。然而“先挨打,后反击”的框架始终未被突破。     

  与上述作战模式相比,C-RAM在作战理念上强调“攻防兼备”。所谓“攻”就是攻击敌方的火炮,所谓“防”就是拦截来袭的炮弹。这就好比是拳击运动员的一双手,一只手重拳出击,而另一只手则进行阻挡。

2.jpg
 在伊拉克战场上,60毫米和82毫米迫击炮是除简易爆炸装置外驻伊美军所面临的最大威胁。据美陆军的报告称,2005年驻伊美军平均每周要遭到50多次火箭和迫击炮的袭击。尽管大多数迫击炮弹精度较差,但只要有一两发炮弹落到美军队伍中就会造成较大伤亡。而且,伊抵抗力量通常都是从人口密集的居民区用迫击炮向美军进行袭击,因而使其在围剿时难以发挥火力优势。美军常用的战术是在炮位侦察雷达探测到迫击炮发射阵地后,迅速派遣部队乘直升机或“悍马”车前往围剿。但由于美国陆军AN/TPQ-37炮位侦察雷达最初是为探测远程身管火炮而设计的,对付射程较近、弹道弯曲的迫击炮非其所长,因此其提供的迫击炮炮位数据经常不十分准确。再加上武装分子采用了“打了就跑”的战术,使得美军的围剿很少成功。防不胜防的迫击炮袭击使美军士气受到严重挫伤。     

  2004年6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收到来自前方中央司令部司令的紧急请求,要求火速提供一种部队防护手段,以对抗日益增长的来自伊拉克武装分子火箭和迫击炮的威胁,重点用于保卫前方作战基地以及后勤保障区的安全。     

  驻伊美军部队强调,他们所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拦截炮弹的防护系统。这种系统应能在安全距离上识别、拦截和压制来袭的火箭弹和迫击炮弹,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附带损伤并对己方和中立方的飞机不形成威胁。他们还要求该系统具有3600的覆盖范围和很高的毁歼概率,具有自主攻击能力,但操作手亦可进行人工干预,进行手控发射。一旦配置到位,该系统将成为基地防御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可以机动,但不必具有在运动中发射的能力。     

  根据前方的要求,美陆军训练与条令部迅速展开了对C-RAM的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如果部队具有对火箭炮、火炮和迫击炮威胁的“感知”和“告警”能力,人员伤亡就可以减少13%,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对射弹的“拦截”能力,则人员伤亡可减少70%。根据此项研究,训练与条令部确定,C-RAM系统应是一个具有多种能力的一体化系统。C-RAM必须具备七大核心功能,即预防、感知、告警、拦截、反击、防护以及指挥与控制,组成一个侦察、火力和指挥与控制一体化的系统。“拦截”只是该系统的核心功能之一。




4.jpg
为了满足战场急需,美陆军决定采用分阶段螺旋式发展的方法,即首先利用现成装备与技术研制过渡型系统供部队使用,然后根据使用情况逐步改进,同时针对部队的长远需要研制新型C-RAM系统。根据美陆军的要求,军火商提供了几种样机系统供选用。进入最后一轮角逐的有美国海军最新的舰载Mk-15“密集阵”Block 1B型20毫米近防系统、瑞士的35毫米“天盾”高炮系统以及美国国防部先期研究计划局(DARPA)和陆军坦克与自动车辆研究发展与工程中心(TARDEC)联合研制的主动防护系统。     

  在对这三种武器系统进行仔细评估后,美陆军认为“天盾”高炮系统中的雷达和高炮分开配置,系统组成较为庞大且反应速度较慢,不利于机动部署和快速应战;而主动防护系统属于新型防御武器,尚处于研制阶段,作战能力与可靠性如何尚不得而知。因此,美陆军最终选择了海军的“密集阵”Block 1B系统,与其他侦察、指挥和告警系统组成过渡型C-RAM系统。     

  自2004年12月中旬以后,美陆军用改装后的C-RAM系统在尤马试验场对60毫米和81毫米迫击炮弹进行了多次拦截试验,拦截成功概率约为60%~70%,最高达78%。2005年5月中旬,美国陆军将两套C-RAM系统紧急部署到集中了许多要害部门的巴格达“绿区”,开始进行战斗值班。从部队提出作战需求到过渡型C-RAM系统投入使用,总共花了不到11个月的时间。截止到2006年,已有6套系统部署在伊拉克。



5.jpg

 C-RAM武器系统的研制与应用是新形势下部队防护的迫切需求,也是一个全面创新的过程。C-RAM概念的创立,突破了传统上反火力作战任务由野战炮兵独家承担,只打火炮不拦截炮弹的老框架,提出了一个由防空炮兵牵头、军兵种协同的攻防兼备的反火箭炮、火炮和迫击炮威胁的全新理念,为防空作战开辟了新的天地,是防空兵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美国人实在太会玩概念了……
基地周围的老百姓不就倒霉了
不就是把船上的近防系统搬到车上来么
陆盾2000跟这个不是一样的么
已经猎装了?
一个炮团来个覆盖咋办?能接得住么?
只能反恐用用吧
哥们不得不吐槽,超级蛋疼的东西。。。。
这个东东是搞笑滴吧
{:3_80:}这样能难多少!
某本杂志上说,这套系统至少能给士兵卧倒的时间
也就对付下游击队的冷炮
特殊环境下的特殊武器
来个万炮齐射的饱和攻击,看他丫咋防。
这个感觉蛋疼!!MD不是有激光反炮弹的么,怎么又沦落到用密集阵反炮弹了?经济危机使得军队技术装备下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