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营长,薛叶张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5:05:15
民国11年前后,孙中山先生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一营营长薛岳,第二营营长叶挺,第三营营长张发奎,另有海军陆战队营长叶剑英。
四位营长皆出身于粤军第一师。
薛岳毕业于保定陆军军校,相当于本科学历,北伐初期担任第一军(蒋委员长嫡系)第一师第三团团长,1927年1月升任第一军第一师长。
叶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校,相当于本科学历,北伐初期担任第四军独立团团长,在攻克武昌的战役中,与张发奎等一起率军浴血奋战,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称号,被誉为北伐名将,1927年1月升任第十一军(第四军扩编为4、11两个军)副军长
张发奎毕业于陆军第二军官预备学校,相当于中专学历,北伐初期担任第四军十二师师长 ,与叶挺陈铭枢等一起率军浴血奋战,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称号,1927年1月升任铁军(第四军)军长。
叶剑英毕业于云南讲武堂,相当于大专学历,北伐初期担任担任预备队参谋长,1927年1月升任第一军(蒋委员长嫡系)系统新二师师长。
以上是四人身处同一阵营交集的部分。
随后宁汉分裂,蒋汪先后公开反G,因为不同的信仰,四个人也分别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也经历了不同的命运。
后来,四个人里,
一位身处正统阵营,尽到了一位军人的责任,后败退台湾,任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主任,以103岁高龄辞世。
一位经历坎坷,不能容于两方,死于飞机失事,终年50岁。
一位只忠于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报国无门,寓居香港,活到85岁。
一位取得或者说等到了生命中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成为大国元首级别的人物,以89岁高龄辞世。
请问此个四人里,你最欣赏哪位,大家也可以讨论一下四位风云人物。民国11年前后,孙中山先生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一营营长薛岳,第二营营长叶挺,第三营营长张发奎,另有海军陆战队营长叶剑英。
四位营长皆出身于粤军第一师。
薛岳毕业于保定陆军军校,相当于本科学历,北伐初期担任第一军(蒋委员长嫡系)第一师第三团团长,1927年1月升任第一军第一师长。
叶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校,相当于本科学历,北伐初期担任第四军独立团团长,在攻克武昌的战役中,与张发奎等一起率军浴血奋战,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称号,被誉为北伐名将,1927年1月升任第十一军(第四军扩编为4、11两个军)副军长
张发奎毕业于陆军第二军官预备学校,相当于中专学历,北伐初期担任第四军十二师师长 ,与叶挺陈铭枢等一起率军浴血奋战,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称号,1927年1月升任铁军(第四军)军长。
叶剑英毕业于云南讲武堂,相当于大专学历,北伐初期担任担任预备队参谋长,1927年1月升任第一军(蒋委员长嫡系)系统新二师师长。
以上是四人身处同一阵营交集的部分。
随后宁汉分裂,蒋汪先后公开反G,因为不同的信仰,四个人也分别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也经历了不同的命运。
后来,四个人里,
一位身处正统阵营,尽到了一位军人的责任,后败退台湾,任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主任,以103岁高龄辞世。
一位经历坎坷,不能容于两方,死于飞机失事,终年50岁。
一位只忠于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报国无门,寓居香港,活到85岁。
一位取得或者说等到了生命中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成为大国元首级别的人物,以89岁高龄辞世。
请问此个四人里,你最欣赏哪位,大家也可以讨论一下四位风云人物。
薛岳也不是一直在“正统阵营”里的吧?27年到33年之间,他不是在李济深的军队里反蒋嘛……
雪千寻 发表于 2010-12-30 13:38


  没错,他还参与过19路军在福建的事,但最终还是效忠老蒋,算老蒋半个嫡系的。
第一师师长才是人才
当时第一师网罗了大量人才
随便拉出来一个在以后都是响当当的

当时被邓铿选入第1师的陈可钰、李济深、李章达、邓演达、叶挺、陈铭枢、陈济棠、蒋光鼐、蔡廷锴、张发奎、薛岳、余汉谋等人,其后均成为中国军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

只可惜邓铿死的莫名其妙
貌似还有余成万
南昌起义前,组织的一致意见是拉上张发奎,但是贺龙说拉张就别拉我。。。

叶挺的过分自信是南昌失败的一个原因,尤其是蔡廷锴的反水给叶挺的打击很大
云南讲武堂,那可不是大专学历哦。
资格大大地老,论教学水平,论校友水平,都是响当当的呀
小楼一夜戏en 发表于 2010-12-30 15:26


    邓铿确实有地位,这可惜遇刺了,不然后来是国军总司令的位置。
小楼一夜戏en 发表于 2010-12-30 15:28


   这个黄埔一期的,跟上面四位没法比。

或者你把他当成余汉谋了吧?

云南讲武堂,那可不是大专学历哦。
资格大大地老,论教学水平,论校友水平,都是响当当的呀
山中无老虎 发表于 2010-12-30 17:40



  比保定军校早,教学水平和校友水平确实当当,
不过似乎跟保定军校还是有差距的,多少差点吧。算双大专好不好啊,嘿嘿。
云南讲武堂,那可不是大专学历哦。
资格大大地老,论教学水平,论校友水平,都是响当当的呀
山中无老虎 发表于 2010-12-30 17:40



  比保定军校早,教学水平和校友水平确实当当,
不过似乎跟保定军校还是有差距的,多少差点吧。算双大专好不好啊,嘿嘿。
haoquan1983 发表于 2010-12-30 17:03

估计拉上他,他也会跑,二十年代的左派和四九年的左派,心理上有大大的不同。
回复 9# cd142857


    果然
记错了
余程万在广东是海军
haoquan1983 发表于 2010-12-30 17:03


    叶挺的确过份自信了,后来带主力去广东,在潮汕一带,被薛岳给击溃了,这段历史资料很少,有清楚的吗?给大伙科普一下。
只是对叶挺有点遗憾


对楼主的话题很感兴趣。但不要弄什么现在人才感兴趣的本科呀大专中专什么的,那时的军事教育根本不可与今天的学历相类比。这丫头不是那鸭头。
  另外,将叶剑英与薜岳、叶挺、张发奎三者放到一块,似乎有些牵强。

对楼主的话题很感兴趣。但不要弄什么现在人才感兴趣的本科呀大专中专什么的,那时的军事教育根本不可与今天的学历相类比。这丫头不是那鸭头。
  另外,将叶剑英与薜岳、叶挺、张发奎三者放到一块,似乎有些牵强。
牛一戈 发表于 2011-1-3 14:01

关于学历,确实信口开河了。

把叶帅和这三位放一起,主要考虑到当时四位都是孙中山先生及三民主义忠实的追随者,在1922年时,后来的致公党党魁,叛变孙先生,炮轰总统府。同时担任的营长的四位小将,同叛军英勇作战,掩护孙先生脱险,这是一段共同的经历,而且职务地位十分相仿,算是生命中的交集,所以把四位放在了一起。后来张发奎逝世,叶帅还发去唁电,跟这段共同经历也是有关的。
转一段戏说
再谈南昌起义
中共在经历了“四一二”“七一五”等严重摧残之后,终于是被逼上梁山,扯旗放炮了。南
昌这一炮放得很响,比润同志的“霹雳一声暴动”要早一些,动静也大多了,可这旗却扯错
了,有点不伦不类——共产党的军队,却还扯着国民党的大旗,而且在政治上也犯了“右”
的错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其实质上是土地革命的战争,而南昌起义后制定政策是没收二
百亩以上地主的土地,其结果如何,就可想而知了。记得当时就有人恨恨的说,这是耕者无
其田的政策——想得到农民的支持肯定不会太容易。

虽说还有几支队伍没有赶上这场壮举,但起义的这支队伍在当时的中国,仍是一支令人生畏
的力量,没有任何人敢小视。两万多北伐老兵,身经百战,其中下层的核心是黄埔军校出来
的师兄师弟,现在叫精英中精英。希夷的铁军姑且不论,胡子的老湘西兄弟,冲杀起来也足
见疯狂——大都是不要命的主。军械上么,整齐得很,南昌城的缴获,让士兵们很是忿忿,
因为背也背不完,很多枪械子弹被士兵们偷偷丢弃。队伍里还有一支在当时颇具规模的炮
兵,许大将、郭中将,包括后来在淮海大出风头的廖将军(运周)都出身于此(出身而已,
不是指挥)。红军后来历尽千辛万苦,一直到一反前才聚集到此等规模的兵力,而军事素质
和装备方面则是比这支部队差得太远(好在有政治来弥补)。

在没赶上起义的队伍当中,其国民警卫团在卢德铭的带领下,参加了润同志的那霹雳一声,
经过兵败决策整编等一系列众所周知的事件,终于走上井冈山,构成了井冈老三十一团的核
心。而由黄埔武汉分校组成的教导团,在被强制缴械后(好象不止一次),被打入敌营十八
年的吕端带往广东,又经过几番波折,成为十二月份那场珠江风暴的主力,可这场风暴来得
快,去得更快,能剩下来的人确实不多。

南昌起义失败的原因,还有一个是在起义部队领导层上,没有一个得力的核心,伍同志那时
虽然负责,但那是的他还没有熬到元老级别,而且也是在摸索(并不成熟)。张老四在,谭
平山也在——而且此公爱以核心自居(虽说听他的人不多且能力有限),还有一大堆的国民
党左派,无谓的内耗确实是存在的。叶贺也是各带各的兵,一个总指挥,一个前敌总指挥,
相互制约,在配合方面有问题。

加上当时的军队没有清洗,党的组织并未真正起到核心作用,参加起义的投机者大都还在原
位,一路上倒戈不断(著名的是蔡某人的十师),连胡子的参谋长都投敌了,军事部署被敌
人知道得一清二楚。八月酷暑,匆匆南下,每个士兵都携带几百发子弹,一路强行军,掉队
的病亡的不在少数,卫生条件跟不上,病员遗弃路旁,其情形很是能动摇军心的,部队有一
半是被拖跨的。

南下广东,现在来看,根本不是什么好的战略,那个建国后当过副主席的李某人不是什么好
鸟,在广东清起共来比老蒋也不手软,广东的群众基础已被他摧残大半。唯一可取的就是在
广东可以有出海口,能拿到共产国际的援助,但自己的枪弹都拿不完,谁来背呢?靠别人总
不如靠自己。在选择路线上,没有溯赣江而上,走近道,而是走了闽赣边,山路崎岖,也是
一招臭棋。

士兵不知为什么打仗,所有的信仰都是建立在个人之上的,政治建军估计他们听都没听说
过。十一军崇拜的是叶挺,二十军崇拜的是胡子,根本没有党的概念,所以一受挫折,立刻
土崩瓦解,也属正常。尤其是二十军,军纪松弛,被讥笑为“土匪”并不冤枉。据云胡子还
很浪漫,养了一个班,为他抬轿子,只是不知道在南下途中他坐没坐。

如果这支军队不急于南下,而在湘赣边就地展开,做群众工作,和后来的朱毛一样,打土
豪,分田地,依平浏一带的群众基础,只怕局面比后来中央苏区小不了——何况他们还有一
支那么有战斗力的军队。可惜,这都是事后诸葛了,我想说的是,这个诸葛并不是我,翻翻
那些参加起义幸存者的回忆录,就能找到以上的内容,痛定思痛么。

成长么,总会付出代价的,只是这代价今天看起来,实在是让人惋惜得很。
haoquan1983 发表于 2011-1-4 01:36


    初期的确山头太多。
haoquan1983 发表于 2011-1-4 01:36

有没有原文可以分享啊,谢谢了
LS的文章不错,只是为了避讳,人物都是谐称,读懂需要一些功底
还好了 指向基本很明确 稍对军史有所了解的 看懂应该没任何问题
回复 3# cd142857


    和陈小个子混的,土木系啊
叶挺关键是性格太刚烈,广州起义后愤而出走。可惜了一位帅才!
我最欣赏的是薛岳,能征善战,剿共长驱直入,消灭日军如卷席,主政广东如老虎,一生敢做敢当!
花帅才是人生滴稳拿[:a2:]
“糊涂元帅”身处中枢,坐镇参谋部,出主意做策划的时候居多,论及带部队、上前线指挥战役,比起薛老虎和叶军长来,还是有差距的。
haoquan1983 发表于 2011-1-4 01:36
这个就是纯粹时候说的了,而且还是要到15年后整风运动时候才算基本形成统一意见。
别的且不去说,八七会议时候老毛的枪杆子主义挨批,自己提出去搞农民武装的时候也说“从事土匪工作不宜进中委”。到后来,“左倾”的时候标准口号之一就是“山沟里面没有马列主义”。

所以在1927年,老毛绝对是先知级别的。不过先知就是得孤独。
空中卫兵 发表于 2011-3-8 09:49

刚烈?见事不妙脚底抹油,滑头派而已。
lcy5844691 发表于 2011-3-8 12:02
吹吧,消灭日军如卷席?就那个天炉战法也拿出来吹?嫌丢人不够?至于主政广东倒如老虎了,专吃老百姓。

刚烈?见事不妙脚底抹油,滑头派而已。
tslq 发表于 2011-3-10 15:34


      这样说不公平。叶挺在广州起义之后的出走,并非贪生怕死。详情如下:

    先受到李立三的错误批判   
    广州起义失败后,1928年初,在李立三的实际主持下,广东省委在香港召开会议,专门总结和检查关于广州起义的问题。广州起义的一些领导人也参加了会议。李立三没有参加过广州起义,对起义的情况也没有作认真的了解与研究,就把这次起义说得一无是处。他不符合事实地批评这次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省领导及起义领导人犯了军事投机和盲动主义的错误,在关键时刻动摇,对起义指挥不力,等等。会上,不少人表示不同意他的意见,但是李立三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看法,同时还采取了惩罚措施,对起义领导人都给予了各种处分,“任红军总司令职务”的叶挺因“表示消极,应予以留党察看6个月的处分”。
  会后,李立三把处分决定上报给中共中央。但是,中央对李立三的做法给予了批评,认为他这种惩罚主义的做法是不慎重的,要求广东省委重新作出结论。广东省委后来重新作出决议,撤销了原来的处分决定。
  此时,由于共产党在香港的一些机关接连遭到破坏,香港当局应国民党政府的要求,在香港加紧搜捕共产党人。因起义失败而撤退到香港的叶挺更是成为他们抓捕的重点对象。经组织同意,1928年初,叶挺离开香港,到了马来西亚吉隆坡山区亲友处躲避一下风头。
  到达马来西亚后的一天,当地一名流氓突然闯进叶挺的住处,向他勒索钱款,并声称如不答应的话,就要向当局告密。叶挺装做若无其事的样子,镇静地回答说:“你要钱没有问题。请坐一会,我进去取款给你。”那流氓信以为真,在外面坐着等候。叶挺走到屋后,扒开篱笆,机智地跑上了山。
  1928年4、5月间,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备工作已经开始。叶挺接到党中央和关心他的一些同志的通知,要他到苏联去休养治病,同时讨论广州起义的问题。叶挺感到了新的希望,在他从南洋回香港之后不久,便搭乘远洋轮船,取道日本准备转赴苏联。
  日本人情报灵通。叶挺刚到东京,当地新闻媒介便将他的行踪作为热门消息,争相刊登出来。事情传到香港,又成了港澳报纸的头版要闻。
  在香港的广东省委和住在澳门的叶夫人李秀文看到这些消息,又得知叶挺落脚的东京基督教青年会里,同时住着薛岳的弟弟等“右”字号的人物,于是都为叶挺的人身安全担心起来。李秀文想出一句“祖父病重宜速去”的暗语,用电报拍给叶挺,要他离开日本;广东省委军委书记聂荣臻也找到叶挺岳父李少村先生,让他迅速赶往日本,通知叶挺立即转移。
6月间,叶挺接到党组织的通知,要他赶到苏联莫斯科去。在莫斯科,他结合自己在广州起义的亲身经历与体会,给党组织写了一份关于广州起义经验教训的报告,认为当时革命正处于低潮的时候,在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举行武装起义是很难取得彻底胜利的。对在起义举行后,由于敌众我寡,起义部队不能死守广州,而应及时撤离,转移到海陆丰与彭湃领导的农民运动相结合这一问题,叶挺在报告中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

    在苏联受到王明的无情打击  
    中国共产党的“六大”在莫斯科召开,大会成立了以苏兆征为召集人的“广州暴动委员会”,对广州起义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讨论。在大会上,叶挺的报告受到了米夫、王明(陈绍禹)集团的严厉批评与无情打击。王明等人并没有认真研究过叶挺所写的报告,更没有认真听取叶挺的申明,仅凭个人主观臆测,就无理斥骂和攻击叶挺,毫无根据地斥责他“政治动摇”。在王明一伙的影响下,共产国际也没有人理睬叶挺。
  当时,莫斯科东方大学打算邀请叶挺前往作关于广州起义问题的报告。共产国际知道后马上进行干预,不让叶挺去作报告。广州起义时,王明根本不在场,但他却把自己装扮成广州起义问题“权威”的样子,主观武断地编造了一篇洋洋数万言的《广东暴动纪实》,毫无根据地攻击叶挺“于暴动前六小时始由香港到广州”,责骂叶挺“对于军事计划不甚熟悉,遂致表示出消极怠工”,等等。这篇文章特别对叶挺在起义中提出的及时将起义部队转移到农村去的正确主张进行了荒唐的批判。
  对于这些不符合事实的无理指责,叶挺感到极其的苦闷和彷徨,国内暂时是不能回去了,南京政府还在通缉他这个“反叛要犯”。不要说是内地,即便是澳门、香港那些地方也无法安身,况且回到那里也无事可做。大革命失败之后,不少有志之士前往欧洲考察,其中有共产党员,也有国民党左派人士,叶挺决定步他们的后尘。下了这个决心以后,他便独自离开莫斯科,离开党组织,开始了艰苦漫长的漂泊生活。他的第一站选择了自己年少时就梦想要去的地方———德国。从此,叶挺在海外度过了十载的流亡生活。
  关于这次出走,叶挺在抗战时期曾多次表示这是他“一生的遗憾”。1946年他重新加入共产党时也说过:“那时党内清算中国革命失败的问题,我觉得有些脱离事实。同时因失败情绪的影响,与国民党、共产党都脱离了关系。”
  后来,叶挺曾一再抱着自我批判的态度向别人谈起脱党这件事情的教训:“这就是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可耻!”“干革命不容易的。革命路上,随时都会碰上艰难危险,会有挫折和失败,但是,要干就要干到底.不能半途而废!刀放在脖颈子上,也要把革命继续干下去!”
  但是,实践证明,当时对于叶挺的无情指责与打击,是完全错误的。周恩来后来曾就此强调指出:“这件事我们应该给叶挺伸冤。”
刚烈?见事不妙脚底抹油,滑头派而已。
tslq 发表于 2011-3-10 15:34


      这样说不公平。叶挺在广州起义之后的出走,并非贪生怕死。详情如下:

    先受到李立三的错误批判   
    广州起义失败后,1928年初,在李立三的实际主持下,广东省委在香港召开会议,专门总结和检查关于广州起义的问题。广州起义的一些领导人也参加了会议。李立三没有参加过广州起义,对起义的情况也没有作认真的了解与研究,就把这次起义说得一无是处。他不符合事实地批评这次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省领导及起义领导人犯了军事投机和盲动主义的错误,在关键时刻动摇,对起义指挥不力,等等。会上,不少人表示不同意他的意见,但是李立三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看法,同时还采取了惩罚措施,对起义领导人都给予了各种处分,“任红军总司令职务”的叶挺因“表示消极,应予以留党察看6个月的处分”。
  会后,李立三把处分决定上报给中共中央。但是,中央对李立三的做法给予了批评,认为他这种惩罚主义的做法是不慎重的,要求广东省委重新作出结论。广东省委后来重新作出决议,撤销了原来的处分决定。
  此时,由于共产党在香港的一些机关接连遭到破坏,香港当局应国民党政府的要求,在香港加紧搜捕共产党人。因起义失败而撤退到香港的叶挺更是成为他们抓捕的重点对象。经组织同意,1928年初,叶挺离开香港,到了马来西亚吉隆坡山区亲友处躲避一下风头。
  到达马来西亚后的一天,当地一名流氓突然闯进叶挺的住处,向他勒索钱款,并声称如不答应的话,就要向当局告密。叶挺装做若无其事的样子,镇静地回答说:“你要钱没有问题。请坐一会,我进去取款给你。”那流氓信以为真,在外面坐着等候。叶挺走到屋后,扒开篱笆,机智地跑上了山。
  1928年4、5月间,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备工作已经开始。叶挺接到党中央和关心他的一些同志的通知,要他到苏联去休养治病,同时讨论广州起义的问题。叶挺感到了新的希望,在他从南洋回香港之后不久,便搭乘远洋轮船,取道日本准备转赴苏联。
  日本人情报灵通。叶挺刚到东京,当地新闻媒介便将他的行踪作为热门消息,争相刊登出来。事情传到香港,又成了港澳报纸的头版要闻。
  在香港的广东省委和住在澳门的叶夫人李秀文看到这些消息,又得知叶挺落脚的东京基督教青年会里,同时住着薛岳的弟弟等“右”字号的人物,于是都为叶挺的人身安全担心起来。李秀文想出一句“祖父病重宜速去”的暗语,用电报拍给叶挺,要他离开日本;广东省委军委书记聂荣臻也找到叶挺岳父李少村先生,让他迅速赶往日本,通知叶挺立即转移。
6月间,叶挺接到党组织的通知,要他赶到苏联莫斯科去。在莫斯科,他结合自己在广州起义的亲身经历与体会,给党组织写了一份关于广州起义经验教训的报告,认为当时革命正处于低潮的时候,在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举行武装起义是很难取得彻底胜利的。对在起义举行后,由于敌众我寡,起义部队不能死守广州,而应及时撤离,转移到海陆丰与彭湃领导的农民运动相结合这一问题,叶挺在报告中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

    在苏联受到王明的无情打击  
    中国共产党的“六大”在莫斯科召开,大会成立了以苏兆征为召集人的“广州暴动委员会”,对广州起义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讨论。在大会上,叶挺的报告受到了米夫、王明(陈绍禹)集团的严厉批评与无情打击。王明等人并没有认真研究过叶挺所写的报告,更没有认真听取叶挺的申明,仅凭个人主观臆测,就无理斥骂和攻击叶挺,毫无根据地斥责他“政治动摇”。在王明一伙的影响下,共产国际也没有人理睬叶挺。
  当时,莫斯科东方大学打算邀请叶挺前往作关于广州起义问题的报告。共产国际知道后马上进行干预,不让叶挺去作报告。广州起义时,王明根本不在场,但他却把自己装扮成广州起义问题“权威”的样子,主观武断地编造了一篇洋洋数万言的《广东暴动纪实》,毫无根据地攻击叶挺“于暴动前六小时始由香港到广州”,责骂叶挺“对于军事计划不甚熟悉,遂致表示出消极怠工”,等等。这篇文章特别对叶挺在起义中提出的及时将起义部队转移到农村去的正确主张进行了荒唐的批判。
  对于这些不符合事实的无理指责,叶挺感到极其的苦闷和彷徨,国内暂时是不能回去了,南京政府还在通缉他这个“反叛要犯”。不要说是内地,即便是澳门、香港那些地方也无法安身,况且回到那里也无事可做。大革命失败之后,不少有志之士前往欧洲考察,其中有共产党员,也有国民党左派人士,叶挺决定步他们的后尘。下了这个决心以后,他便独自离开莫斯科,离开党组织,开始了艰苦漫长的漂泊生活。他的第一站选择了自己年少时就梦想要去的地方———德国。从此,叶挺在海外度过了十载的流亡生活。
  关于这次出走,叶挺在抗战时期曾多次表示这是他“一生的遗憾”。1946年他重新加入共产党时也说过:“那时党内清算中国革命失败的问题,我觉得有些脱离事实。同时因失败情绪的影响,与国民党、共产党都脱离了关系。”
  后来,叶挺曾一再抱着自我批判的态度向别人谈起脱党这件事情的教训:“这就是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可耻!”“干革命不容易的。革命路上,随时都会碰上艰难危险,会有挫折和失败,但是,要干就要干到底.不能半途而废!刀放在脖颈子上,也要把革命继续干下去!”
  但是,实践证明,当时对于叶挺的无情指责与打击,是完全错误的。周恩来后来曾就此强调指出:“这件事我们应该给叶挺伸冤。”
空中卫兵 发表于 2011-3-10 15:46

这些待遇不公正,这是肯定的,没问题。但当时受过这些不公正的可不是他一个人,包括太祖受到的比这过分多了吧?别人怎么没出走?这不是苛责古人,而只是那个时代杰出人物的对比,叶比起同时代的人来差了点火候。所以看到YY叶飞机不失事就能如何如何的就发笑,叶就算到了延安也只是给个高位虚衔供着,最多授衔时加个元帅,再想掌权是不可能了。
tslq 发表于 2011-3-10 16:25

人的成长需要过程。换成我们,在当时那种严厉的政治斗争环境下,不一定都能坚持下来。至少叶挺最后有了自醒(见上一回复的倒数第二段),在抗战期间也尽了力。
总而言之,对他在广州起义后的出走,不应说是“滑头”。
另一方面我也同意一些朋友的观点,1946年的叶挺即便回到延安,也难以有太大的施展空间。毕竟那个时候的共产党人已经是人才济济。
空中卫兵 发表于 2011-3-10 16:56

简单地说,叶挺是一个有过重大贡献的人,这没有疑问,但在党史上,他的形象被人为拔高得太厉害了。事实上,我认为他是整个1921-1949年中所有人物中被拔高得最厉害的。而相应的,本来就有错误的项英等人就不得不背上一些不该他们背的罪名:至少,抗衡叶挺,在很多时候是必须和有益的。

简单地说,叶挺是一个有过重大贡献的人,这没有疑问,但在党史上,他的形象被人为拔高得太厉害了。事实 ...
tslq 发表于 2011-3-10 18:38


基本赞同。只是针对最后一句,我个人认为:考虑到叶挺曾长期脱党,有项英(我也认同他是一位革命者)这样的人进行一定的制衡是有必要的。但是项英在皖南事变前的一些工作上还是犯“左倾”或者“右倾”的错误(曾任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的王明也起了很坏的作用),对新四军的一些损失要负责任。
简单地说,叶挺是一个有过重大贡献的人,这没有疑问,但在党史上,他的形象被人为拔高得太厉害了。事实 ...
tslq 发表于 2011-3-10 18:38


基本赞同。只是针对最后一句,我个人认为:考虑到叶挺曾长期脱党,有项英(我也认同他是一位革命者)这样的人进行一定的制衡是有必要的。但是项英在皖南事变前的一些工作上还是犯“左倾”或者“右倾”的错误(曾任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的王明也起了很坏的作用),对新四军的一些损失要负责任。
空中卫兵 发表于 2011-3-10 19:56


    这我承认,项有严重错误,对新四军的损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过如果你是项英,做为一个在最艰苦岁月里坚持了战争的老革命老战士,面对新来的这样一个人——困难时期脱党,至今经周公劝说仍不肯重新入党,全军数万人中唯一的在不和国军打交道时照样穿着笔挺的国军中将军服和周围干部战士的补钉土布灰军服形成鲜明对比,拿着国民党的命令不经共产党同意直接把经过艰苦斗争锻炼出来的共产党高级干部以莫须有罪名处死,战术上鄙弃共产党经过艰苦战争以鲜血换来的经验不断要求正面硬打用人命堆胜利。你会采取何种态度呢?我想大多数人的答案都不会差太大。
tslq 发表于 2011-3-10 20:37

基本同意,毕竟当年新四军身处江南,斗争环境远比华北地区复杂。
但是有一点想:当年新四军第4支队司令员高敬亭被错杀,项英要负责任。皖南事变前,项英对于“抗日统一战线背景下坚持自主原则”理解不透,犯了右倾主义错误。而高敬亭秉承自主原则,大力发展部队力量,最后两人产生了冲突,高也被项定性为“破坏兵役法”、“对党的扩大部队政策完全不执行”;并向毛泽东告状:“高敬亭仍在现地收编土匪,扩大部队……自行准备扩为3个团。”加之戴季英、王明的恶劣影响,最后高敬亭被定性为“山头主义”、“独立王国”、“用兵自重反对党的领导”。尽管最后下令执行死刑是军长叶挺,但在当时的背景下非党员、没有实权的叶挺去枪毙党员身份的高级将领高敬亭(而且叶只带了一个警卫连,高部有上万人),没有掌握实权的项英“手谕”,怎能顺利执行?
空中卫兵 发表于 2011-3-11 09:45

没有任何证据说高敬被杀经过了项英或者新四军党委讨论,更没有延安的批示,现知叶挺唯一的依据就是来自南京的命令。至于说高部有多少人都没用,共产党的军队从来不是某个人的武装,指望部下的军队会为你武力反抗上级是不可能的。肃反时张国焘、夏曦之辈顶着个特派员头衔空降杀掉了多少手握重兵的将领?曾中生、许继慎、段德昌之类可以说一手创建了所部军队和根据地,不也没能靠这个保住性命?同样到了高敬亭也是如此。至于叶挺没有实权说不确。
tslq 发表于 2011-3-11 10:35

枪毙高敬亭的命令怎么来的?恰恰是项英向蒋介石请示之后,由蒋介石下达的!(可见当时的项英右倾到什么程度!)详情如下:

叶挺怀揣的蒋介石处决高敬亭的公函又是那里来的?都是项英一手制造的杰作。

高敬亭由于公开顶撞王明和项英的“一切通过统一战线”实际是一切都通过蒋介石的右倾错误路线,引起了王明和项英的仇视。第四支队活动的范围在国民党第五战区内,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向蒋介石诬告高敬亭不服从政令、军令。项英借此罗帜了高敬亭一系列罪状直接报请蒋介石请求批准对高敬亭处于枪刑。项英在这上面玩了两面三刀的鬼把戏,报请蒋介石的公函上写明请蒋批准“斩立决”,报请延安的公函是请党中央决定对高敬亭处理办法。

当时蒋介石接到项英要将高敬亭“斩立决”的报告,疑以为弄错了。一旁的高参告诉蒋介石这是真的,高敬亭脾气火爆,得罪了王明和项英,项英除掉眼中钉的念头早不是一天二天的事了。蒋介石一听大喜,国军多少次想除掉高敬亭而不能,现在共产党主动要求除掉高敬亭这员战将,他马上批了“对高敬亭立即处于枪刑。”边上的高参要蒋介石在批复一前一后加几个字,即“同意新四军对高敬亭处于枪刑的报告。”这样可让蒋介石逃过了杀害抗日有功将领的罪名。

高敬亭被害数天后,延安对高敬亭的处理意见到了,提出了上中下三个方案,即使是三个方案中的下策,也是请新四军领导送高到延安学习。

项英早已算到了中共中央会这样处理高敬亭,先一步与蒋介石联手杀害了高敬亭。

直到36年以后,在毛泽东主席的亲自顾问下,徐向前、李先念等领导的推动下,高敬亭得以平反昭雪。

项英1922年参加共产党,他的工人出身使他有了“领导”中国革命天然资本,担任过党内、军内多个显赫的职务。让项英目空一切的最大资本是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期间,斯大林单独接见了他,称他为“中国革命真正工人阶级出身的领导人------”斯大林赠送给项英一支手枪和一支金笔。其中包含的深意可想可知。项英当上新四军副军长完全是凭着他那“辉煌”的经历而非功绩才能。

埃得加.斯诺于1939年在南昌采访项英,其后写道:他的外貌不给人以好感,他身体结实,肌肉发达,身材矮小,从背后看去,他的头很象圆屋顶那样突出----不过,他的笑容是中国劳动人民的富有感染力的笑容。

项英无论是抢杀新四军最强悍的抗日将军,延缓破坏新四军的发展,皖南事变造成新四军惨重失败,都负有不可推托的重大责任。一九七六年以前,对项英一生的定性批判无疑是正确的。但不知为什么一九八十年代前后,红二十八军和高敬亭的功绩只字不提,项英的名誉反而得到了恢复。给予其较高的历史定位。这种为了证明一九七六年以前的结论一切都是左的错误,证明在这之前所有被批斗的干部才是最正确、伟大的领导,把整个世界,把中共历史颠倒过来写,叫人百思不得其解。

真是“天心已厌玄黄血,世事难分黑白棋”。一九八九年,在高敬亭将军不幸遇害牺牲50周年时,徐向前、李先念等一批红四方面军出来的老革命家纷纷题词纪念高敬亭。
说叶挺滑头过了。
但是他在革命低潮期擅自脱离组织,这是他毕生的污点。TG是个组织严密,有铁一样纪律的政党。不是想走就走,想留就留的江湖帮会。麻烦的是他后来还和邓演达一帮人搞第三党,这问题就更加严重了。
而且叶这个人确实爱面子。讲究做派。这自然和主张官兵平等的项英产生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