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自以为是的上海--你为何这样走火入魔? Z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3:49:27
<P>作者:海默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文化符号 黄浦江 石库门 《新民晚报》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经济符号 浦东开发区 大众汽车集团 东方希望集团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城市定位 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主要高校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大学 上海戏剧学院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旅游去处 南京路 城隍庙 上海外滩 上海大世界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负面联想 精明 小气 虚荣 排外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当全国各地许多繁华的中小城市纷纷自豪地以“小上海”自称时,上海就开始飘飘然了。如果上海能微笑着享受这些受宠的感觉也还不失大气,问题是上海硬是把这些虚无飘渺的东西当真,一个个上海人都摆出一副绅士或淑女的模样,给人的感觉好象上海人不是中国人似的,或者他们属于“高等华人”。上海人认为所有外地人都是乡巴佬,外地人到上海游玩,接待人总是不厌其烦地向外地人炫耀:这个叫作地铁,是日本的,那个叫作磁悬浮,是德国的,这个叫作咖啡,是巴西的,那个叫作香奈尔,是法国的。听来听去,就是没听说什么上海的。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我们不禁要问:上海,你凭什么那么得意忘形?凭什么那么自以为是?真是应了那句俗话:给你点儿阳光,你就灿烂了!上海,是什么让你走火入魔?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石库门是老上海市民典型的民居建筑,从石库门里走出的上海人与从四合院里走出的北京人肯定不同。先从石库门这里拉开一道口子,让我们看看上海人: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石库门住宅最初是为一家独门独户居住而设计的,由于人多房少,后来逐步分隔成由多户人家群居杂处的大杂院。空间异常狭窄,大家共享厨房,共享一个水龙头,没有餐厅,没有厕所,也没有专门堆放杂物的地方,每家五六口、七八口人的吃喝拉撒睡都在那一指厚的木板隔开的半间屋里进行。石库门里几乎每天都会为接水、洗衣、晒衣、淘米、做饭、冲倒便盆便桶和堆放杂物等琐事,吵得不可开交。长期居住在这样环境里的人们,从心理到灵魂都会不自觉地产生变态和扭曲,人性中“恶”的一面自然而然就暴露出来了。上海人的“石库门心态”就这样无可选择地形成了。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据统计,改革开放前,石库门建筑占上海民居的65%左右,近年来,上海人居住环境得到了巨大的改善,纷纷告别了石库门,但沉积在上海人心灵深处的长久形成的“石库门心态”却不会随着石库门的消失而消失。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所有上海人的表情几乎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没有表情。走在大街上,你所看到的男人们总是西装革履,表情严肃,一身正派的模样;女人们个个时尚端庄,一脸平静,洋溢着充实而幸福的激情。他们嘴巴紧闭,给人的感觉好象是在暗中使劲,他们目不斜视,一直望着远方一个不确定的方向,那是他们心中的目的地。上海是一座讲究品味和情调的城市,是一座充满傲气、充满精致、没有表情、不容亲近的城市。一个人们总是敬而远之的城市,要想让大家喜欢它进而热爱它,大家显然失去了耐心。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上海人的伪贵族气和伪绅士风度从上个世纪初就开始有了雏形并逐步泛滥开来。上海人注重生活的情调与精致,这从上海年年热闹非凡的情人节就可见一斑。作家沈嘉禄说:“这是一次属于消费行为过于急躁而引起的饱嗝,想不到竟然泛起半个世纪前殖民文化的胃酸。”如许多上海人家把旧家具、老照片、老式手摇唱机等代表怀旧文化的东西擦洗得干干净净,摆放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似乎这样一来,就会变得很优雅、很贵族、很文化。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习惯成自然。上海男人历来崇尚绅士风度,但绅士风度向来跟他们没有关系。上海是“滩”,是中西两大文化浪潮冲击而成的产物。本土男人的淳朴丢失了,西方男人的儒雅又没有学会,留下来的只能是虚荣和张狂。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在外地人的心目中,上海的名声一直不好。最让外地人容忍不了的是,上海人说并不好懂的上海话时那种旁若无人且嗓门极大的架势。到过上海的朋友都知道,所到之处,几乎所有的人都讲上海话(少数服务质量高的窗口行业除外)。在以能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为荣的今天,上海人居然无所顾及地“推广”着上海话,不知是何用意?历史悠久发行量很大且为推广普通话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上海《汉语拼音小报》,不知在上海的发行量如何?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外地人”三个字在上海人眼里,已经不是地理上的概念,它更多的是人的等级划分。用“外地人”骂人是上海人的发明,在全国绝无仅有。上海人甚至在批评本地人“不懂板”时就说:“侬外地人呀?”上海人如此彻头彻尾地鄙夷外地人,除了与生俱来的傲气外,又有什么“正当理由”呢? 尽管在外地人看来,上海人并没有多少资格自高自大,然而上海人偏偏比“天子脚下”的北京人和“财大气粗”的广州人更看不起外地人。严格地讲,上海就在江苏境内,但上海人最瞧不起的就是苏北人,上海人居然张狂到连自己境内的人都糟蹋,是不是找踹啊?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上海人是“小市民”,胆子也小,缺乏探索精神,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时间之长就是明证。在上海,面对入室抢劫的歹徒,主人一般都是给钱了事舍财免灾,很少发生流血伤亡事件。如果你听见上海人说“不得了”,你以为真的不得了,那你就老土了,这只是上海人的一句口头禅,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不得了的。上海这个城市充满着矛盾,它的城市人格也是残缺不全的,而且似乎也是一个悖论:一个衔接中国古今、吞吐世界风云的大都市,居然有着那么多的小市民。这些小市民的“小”和大上海的“大”,实在不成比例,也格外的不协调。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豪爽,崇尚大智若愚,崇尚谦和,这和上海人的文化人格显然不符。应该说开放的上海滩造就了大上海,然上海人的心灵却很难对外开放,上海人的谨言慎行是否真的缘于“十里洋场”上的上当受骗?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上海是国内最早叫喊着要建成国际大都市的城市,甚至自以为是地认为上海已经是国际大都市了。的确,建设国际大都市,上海的优势是明摆着的,但上海的缺陷也是明显的,那就是上海的国际性还远远不够。上海也似乎认识到了这一点,最突出的表现是接二连三地申办和举办一系列国际性的重大会议和展览,如1999年承办全球《财富》论坛,2001年上海五国首脑会议和APEC会议,2002年上海成功申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问题是一个城市的国际性,绝不是可以靠几个国际会议和展览就能解决问题的,一个城市的国际性不仅是经济的更是文化的,是一个城市的整体素质和魅力的综合体现。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上海肯定不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榜样,它仅仅是一个在殖民文化中崛起的“与国际接轨”的实验场,看看美丽的上海外滩上有几座代表中国文化的建筑,再看看发展中的浦东,也明显是对西方城市的克隆和模仿,有人担心,上海如果不调整自己的城市建设战略,将沦为一个“三流的香港”。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研究表明,如果从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上看,上海超越北京居全国第一,但如果从以知识化和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现代化实现程度上看,北京则打了个“翻身仗”,抢占了第一把交椅。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上海“贪大求洋”的性格闻名海内外,自我膨胀意识极强。上海是一个“不管谁搞第二,自己只想当第一”的城市,所以上海对冠之以“第一”、“最”的事情常常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斜拉桥要建世界上最长的,金融大厦要建世界上最高的,商业运营的磁悬浮列车要在全球最先投入使用等等,不一而足。轰动海内外的磁悬浮技术引进中电缆触头烧毁事件等质量问题纠纷还在交涉之中。上海这种充满激情的城市造势运动,总让热爱它和关注它的人担心不已,气球吹得越大越容易炸,积木垒得越高越容易垮啊!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在全国范围内“争建世界第一高楼”的竞争中,上海表现得过于热心。正在建设中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高度为492米,101层,建成后,高度将超过目前世界最高的吉隆坡佩重纳斯大厦。近日又有传闻说上海准备兴建一幢300层、高达1128米、可同时容纳10万人的巨型摩天大厦,传闻虽还没有得到上海市政府最后证实,但这种传闻决非无中生有,肯定事出有因。我们关心的是上海这种不断向“世界第一高”冲刺精神的背后,到底是一种什么心态在作怪。时下世界城市建设潮流是控制建筑物的高度,一向以“西洋化”自居的上海居然逆流而上。上海目前拥有世界排名第三、国内最高的建筑——88层高达420.5米的金茂大厦,同时高层建筑之多也是国内之最。由于当初在工程设计上考虑不周,金茂大厦玻璃墙的反射聚焦光线已经成为影响陆家嘴绿地作用的一道公害。金茂大厦的建造投资成本高达2万元/平方米,每天用于大厦的管理费和维护费超过了100万元,完全失去了节约用地的经济意义。可能是受美国9?11事件的影响,2004年5月初金茂大厦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中山分公司签订了2004年财产保险单,投保高达1.5亿美元的“恐怖主义责任险”。最新统计数字表明,上海高层建筑多达2100幢,其中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有140余幢,主要集中在上海陆家嘴商务中心区。虽经过整体规划,但败笔仍然不少,如国际会议中心将东方明珠电视塔与陆家嘴高层建筑群之间的“透气空间”完全堵死,而且国际会议中心的球状外形严重地破坏了东方明珠的标志性意义。对于地质状况先天性就不好的上海,疯狂地建筑高楼大厦、修建地铁无异于自毁自灭。著名作家徐刚在报告文学《国难》中警示上海——“上海,你要小心裂缝!”作品在《报告文学》上发表不到一周,上海就发生了地铁4号线工程塌陷事故,一语成谶。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最近上海还打算修建世界上最大的摩天轮,并且上海邮轮码头计划选址在市中心,引起了世人的广泛议论和关注。国务院提出发展中国邮轮经济的确非常高明,上海率先在全国建设第一个国际标准码头以及与之配套的邮轮城实在也很精明,但把邮轮码头的选址定在市中心,却让人感到莫明其妙。邮轮从海上来,为什么还要进入黄浦江,为什么要挤进上海最繁华、最拥挤的内环中央的北外滩?这除了用上海固有的贪大求洋自我膨胀的孽根性来解释还能怎样自圆其说?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多少年来,上海太注重自己的“大”了,大气派、大手笔、大工程,上海可以不知道自己有多大,但决不能不知道自己有多深。上海要想重振文化雄风,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大师,自己的文化流派,自己的文化产品,自己的国际性文化活动。往“大”做,是热闹的、快感的,往“深”做是寂寞的、枯燥的,上海必须有这样的思想准备。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上海上个世纪初出现了畸形的繁荣和发展,世人有目共睹,因此形成了浓郁的商业气息和开放的海派文化。上海的奢靡之风从140年前对法国香水的迷恋就开始了,对品位的追求是国内任何一个城市都只能望其项背的。上海人的精明和小气在全世界也是出名的,在中国,重利轻义总是遭人鄙弃的。事实上,无论是做人还是做生意,过度精明都是短视的,也是吃不开的。早在上个世纪初,上海的买办资产阶级中涌现了一批企业家精英分子,这一帮依靠帝国主义势力而成长起来的商人逐步形成了上海独特的商业文化。如今上海浦东是世界范围内的投资热点,许多商人还是无奈地发出了感慨:上海人太精了!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具有悠久历史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十几年来,影片多以主旋律为主,在国内获奖无数,但竟然没有一部在国际上获得重要奖项,这就是上海的精明作派。在上海一本正经的城市表情背后,隐藏着上海人心气浮躁的文化特征。上海人的精明表现在过度关注自身的快感和利益,否则,上海人是不会表现出什么兴趣的。上海人总为斤斤计较所累,这就自然带来对人类、自然、国家命运等重大问题在思考上的忽略。在上海学者眼里,西方胜于东方,移植胜于建设,现代胜于传统,所以上海学术界在人文社科领域缺少重大建树并不奇怪。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在上海人看来,上海就是代表着优秀和先进,代表着现代化的工业文明,代表着时尚和前卫。的确,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广大中国人对“上海货”是顶礼膜拜的,能拥有一两件上海牌产品,自然是一件值得自豪和炫耀的事情,但那已是老黄历了!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论文化,无论是环境气氛还是重量级别,上海都无法跟北京抗衡;论新潮,无论是开放程度还是前卫指数,深圳早已走在了上海的前面;论经济,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商战节奏,长三角的开发远远滞后于珠三角,当上海还陶醉于计划经济的优越性中,广州已经站在了改革开放的浪尖。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上海人很少愿意把上海的历史往前翻阅100年。上海的历史太短了,上海滩是上海人唯一能向世人展示的风景,上海滩宽阔但不厚重。因为没有多少文化积淀的历史,所以上海除了有许多高档大气的西洋建筑外,没有什么名胜和古迹供人游览,就是在旅游旺季,专程到上海旅游的人还是非常之少。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著名作家沙叶新在去年发表的文章中说:“与世界上真正的大都会相比,上海文化空间太小、创作自由太少、思想意识太老、自我感觉太好。”(香港《凤凰周刊》2003年第31期)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中国文化精英云集于此,中西文化在此交融,从而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化的伟大复兴。可惜的是,上海这次文化上的复兴,随着日本的入侵和国共内战而中断,这不仅是上海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上海文化上的灿烂只属于过去,值得上海人大肆炫耀的这张文化名片已变成了一张发黄而黯淡的黑白底片。上海的经济在飞速发展,城市建设也日新月异,但上海的文化建设却每况愈下,现在的上海文化是一本装帧豪华内容空白的名著。以巴金为首的上海作家群体和以《收获》为核心阵地的文学刊物,几十年来,并没有产生出多少震惊全国的大作家;以余秋雨为代表的学者化作家带有明显的商业炒作气息而显得底气和后劲不足;以卫慧、棉棉为代表的“美女作家”的“私人写作”,不仅局限性强,而且泥沙俱下,难成气候。堂堂的大上海,作家整体水平远远不及陕西、湖南、山西、南京等省市,让人费解又似乎不难理解。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上海肯定不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榜样,它仅仅是一个在殖民文化中崛起的“与国际接轨”的实验场,看看美丽的上海外滩上有几座代表中国文化的建筑,再看看发展中的浦东,也明显是对西方城市的克隆和模仿,有人担心,上海如果不调整自己的城市建设战略,将沦为一个“三流的香港”。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研究表明,如果从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上看,上海超越北京居全国第一,但如果从以知识化和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现代化实现程度上看,北京则打了个“翻身仗”,抢占了第一把交椅。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上海“贪大求洋”的性格闻名海内外,自我膨胀意识极强。上海是一个“不管谁搞第二,自己只想当第一”的城市,所以上海对冠之以“第一”、“最”的事情常常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斜拉桥要建世界上最长的,金融大厦要建世界上最高的,商业运营的磁悬浮列车要在全球最先投入使用等等,不一而足。轰动海内外的磁悬浮技术引进中电缆触头烧毁事件等质量问题纠纷还在交涉之中。上海这种充满激情的城市造势运动,总让热爱它和关注它的人担心不已,气球吹得越大越容易炸,积木垒得越高越容易垮啊!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在全国范围内“争建世界第一高楼”的竞争中,上海表现得过于热心。正在建设中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高度为492米,101层,建成后,高度将超过目前世界最高的吉隆坡佩重纳斯大厦。近日又有传闻说上海准备兴建一幢300层、高达1128米、可同时容纳10万人的巨型摩天大厦,传闻虽还没有得到上海市政府最后证实,但这种传闻决非无中生有,肯定事出有因。我们关心的是上海这种不断向“世界第一高”冲刺精神的背后,到底是一种什么心态在作怪。时下世界城市建设潮流是控制建筑物的高度,一向以“西洋化”自居的上海居然逆流而上。上海目前拥有世界排名第三、国内最高的建筑——88层高达420.5米的金茂大厦,同时高层建筑之多也是国内之最。由于当初在工程设计上考虑不周,金茂大厦玻璃墙的反射聚焦光线已经成为影响陆家嘴绿地作用的一道公害。金茂大厦的建造投资成本高达2万元/平方米,每天用于大厦的管理费和维护费超过了100万元,完全失去了节约用地的经济意义。可能是受美国9?11事件的影响,2004年5月初金茂大厦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中山分公司签订了2004年财产保险单,投保高达1.5亿美元的“恐怖主义责任险”。最新统计数字表明,上海高层建筑多达2100幢,其中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有140余幢,主要集中在上海陆家嘴商务中心区。虽经过整体规划,但败笔仍然不少,如国际会议中心将东方明珠电视塔与陆家嘴高层建筑群之间的“透气空间”完全堵死,而且国际会议中心的球状外形严重地破坏了东方明珠的标志性意义。对于地质状况先天性就不好的上海,疯狂地建筑高楼大厦、修建地铁无异于自毁自灭。著名作家徐刚在报告文学《国难》中警示上海——“上海,你要小心裂缝!”作品在《报告文学》上发表不到一周,上海就发生了地铁4号线工程塌陷事故,一语成谶。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最近上海还打算修建世界上最大的摩天轮,并且上海邮轮码头计划选址在市中心,引起了世人的广泛议论和关注。国务院提出发展中国邮轮经济的确非常高明,上海率先在全国建设第一个国际标准码头以及与之配套的邮轮城实在也很精明,但把邮轮码头的选址定在市中心,却让人感到莫明其妙。邮轮从海上来,为什么还要进入黄浦江,为什么要挤进上海最繁华、最拥挤的内环中央的北外滩?这除了用上海固有的贪大求洋自我膨胀的孽根性来解释还能怎样自圆其说?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多少年来,上海太注重自己的“大”了,大气派、大手笔、大工程,上海可以不知道自己有多大,但决不能不知道自己有多深。上海要想重振文化雄风,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大师,自己的文化流派,自己的文化产品,自己的国际性文化活动。往“大”做,是热闹的、快感的,往“深”做是寂寞的、枯燥的,上海必须有这样的思想准备。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上海上个世纪初出现了畸形的繁荣和发展,世人有目共睹,因此形成了浓郁的商业气息和开放的海派文化。上海的奢靡之风从140年前对法国香水的迷恋就开始了,对品位的追求是国内任何一个城市都只能望其项背的。上海人的精明和小气在全世界也是出名的,在中国,重利轻义总是遭人鄙弃的。事实上,无论是做人还是做生意,过度精明都是短视的,也是吃不开的。早在上个世纪初,上海的买办资产阶级中涌现了一批企业家精英分子,这一帮依靠帝国主义势力而成长起来的商人逐步形成了上海独特的商业文化。如今上海浦东是世界范围内的投资热点,许多商人还是无奈地发出了感慨:上海人太精了!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具有悠久历史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十几年来,影片多以主旋律为主,在国内获奖无数,但竟然没有一部在国际上获得重要奖项,这就是上海的精明作派。在上海一本正经的城市表情背后,隐藏着上海人心气浮躁的文化特征。上海人的精明表现在过度关注自身的快感和利益,否则,上海人是不会表现出什么兴趣的。上海人总为斤斤计较所累,这就自然带来对人类、自然、国家命运等重大问题在思考上的忽略。在上海学者眼里,西方胜于东方,移植胜于建设,现代胜于传统,所以上海学术界在人文社科领域缺少重大建树并不奇怪。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在上海人看来,上海就是代表着优秀和先进,代表着现代化的工业文明,代表着时尚和前卫。的确,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广大中国人对“上海货”是顶礼膜拜的,能拥有一两件上海牌产品,自然是一件值得自豪和炫耀的事情,但那已是老黄历了!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论文化,无论是环境气氛还是重量级别,上海都无法跟北京抗衡;论新潮,无论是开放程度还是前卫指数,深圳早已走在了上海的前面;论经济,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商战节奏,长三角的开发远远滞后于珠三角,当上海还陶醉于计划经济的优越性中,广州已经站在了改革开放的浪尖。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上海人很少愿意把上海的历史往前翻阅100年。上海的历史太短了,上海滩是上海人唯一能向世人展示的风景,上海滩宽阔但不厚重。因为没有多少文化积淀的历史,所以上海除了有许多高档大气的西洋建筑外,没有什么名胜和古迹供人游览,就是在旅游旺季,专程到上海旅游的人还是非常之少。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著名作家沙叶新在去年发表的文章中说:“与世界上真正的大都会相比,上海文化空间太小、创作自由太少、思想意识太老、自我感觉太好。”(香港《凤凰周刊》2003年第31期)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中国文化精英云集于此,中西文化在此交融,从而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化的伟大复兴。可惜的是,上海这次文化上的复兴,随着日本的入侵和国共内战而中断,这不仅是上海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上海文化上的灿烂只属于过去,值得上海人大肆炫耀的这张文化名片已变成了一张发黄而黯淡的黑白底片。上海的经济在飞速发展,城市建设也日新月异,但上海的文化建设却每况愈下,现在的上海文化是一本装帧豪华内容空白的名著。以巴金为首的上海作家群体和以《收获》为核心阵地的文学刊物,几十年来,并没有产生出多少震惊全国的大作家;以余秋雨为代表的学者化作家带有明显的商业炒作气息而显得底气和后劲不足;以卫慧、棉棉为代表的“美女作家”的“私人写作”,不仅局限性强,而且泥沙俱下,难成气候。堂堂的大上海,作家整体水平远远不及陕西、湖南、山西、南京等省市,让人费解又似乎不难理解。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P>
<P>本文选自海默著《中国城市批判》,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P>
<P>本文不代表发表者意见.</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14 11:55:17编辑过]
<P>作者:海默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文化符号 黄浦江 石库门 《新民晚报》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经济符号 浦东开发区 大众汽车集团 东方希望集团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城市定位 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主要高校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大学 上海戏剧学院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旅游去处 南京路 城隍庙 上海外滩 上海大世界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负面联想 精明 小气 虚荣 排外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当全国各地许多繁华的中小城市纷纷自豪地以“小上海”自称时,上海就开始飘飘然了。如果上海能微笑着享受这些受宠的感觉也还不失大气,问题是上海硬是把这些虚无飘渺的东西当真,一个个上海人都摆出一副绅士或淑女的模样,给人的感觉好象上海人不是中国人似的,或者他们属于“高等华人”。上海人认为所有外地人都是乡巴佬,外地人到上海游玩,接待人总是不厌其烦地向外地人炫耀:这个叫作地铁,是日本的,那个叫作磁悬浮,是德国的,这个叫作咖啡,是巴西的,那个叫作香奈尔,是法国的。听来听去,就是没听说什么上海的。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我们不禁要问:上海,你凭什么那么得意忘形?凭什么那么自以为是?真是应了那句俗话:给你点儿阳光,你就灿烂了!上海,是什么让你走火入魔?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石库门是老上海市民典型的民居建筑,从石库门里走出的上海人与从四合院里走出的北京人肯定不同。先从石库门这里拉开一道口子,让我们看看上海人: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石库门住宅最初是为一家独门独户居住而设计的,由于人多房少,后来逐步分隔成由多户人家群居杂处的大杂院。空间异常狭窄,大家共享厨房,共享一个水龙头,没有餐厅,没有厕所,也没有专门堆放杂物的地方,每家五六口、七八口人的吃喝拉撒睡都在那一指厚的木板隔开的半间屋里进行。石库门里几乎每天都会为接水、洗衣、晒衣、淘米、做饭、冲倒便盆便桶和堆放杂物等琐事,吵得不可开交。长期居住在这样环境里的人们,从心理到灵魂都会不自觉地产生变态和扭曲,人性中“恶”的一面自然而然就暴露出来了。上海人的“石库门心态”就这样无可选择地形成了。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据统计,改革开放前,石库门建筑占上海民居的65%左右,近年来,上海人居住环境得到了巨大的改善,纷纷告别了石库门,但沉积在上海人心灵深处的长久形成的“石库门心态”却不会随着石库门的消失而消失。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所有上海人的表情几乎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没有表情。走在大街上,你所看到的男人们总是西装革履,表情严肃,一身正派的模样;女人们个个时尚端庄,一脸平静,洋溢着充实而幸福的激情。他们嘴巴紧闭,给人的感觉好象是在暗中使劲,他们目不斜视,一直望着远方一个不确定的方向,那是他们心中的目的地。上海是一座讲究品味和情调的城市,是一座充满傲气、充满精致、没有表情、不容亲近的城市。一个人们总是敬而远之的城市,要想让大家喜欢它进而热爱它,大家显然失去了耐心。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上海人的伪贵族气和伪绅士风度从上个世纪初就开始有了雏形并逐步泛滥开来。上海人注重生活的情调与精致,这从上海年年热闹非凡的情人节就可见一斑。作家沈嘉禄说:“这是一次属于消费行为过于急躁而引起的饱嗝,想不到竟然泛起半个世纪前殖民文化的胃酸。”如许多上海人家把旧家具、老照片、老式手摇唱机等代表怀旧文化的东西擦洗得干干净净,摆放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似乎这样一来,就会变得很优雅、很贵族、很文化。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习惯成自然。上海男人历来崇尚绅士风度,但绅士风度向来跟他们没有关系。上海是“滩”,是中西两大文化浪潮冲击而成的产物。本土男人的淳朴丢失了,西方男人的儒雅又没有学会,留下来的只能是虚荣和张狂。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在外地人的心目中,上海的名声一直不好。最让外地人容忍不了的是,上海人说并不好懂的上海话时那种旁若无人且嗓门极大的架势。到过上海的朋友都知道,所到之处,几乎所有的人都讲上海话(少数服务质量高的窗口行业除外)。在以能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为荣的今天,上海人居然无所顾及地“推广”着上海话,不知是何用意?历史悠久发行量很大且为推广普通话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上海《汉语拼音小报》,不知在上海的发行量如何?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外地人”三个字在上海人眼里,已经不是地理上的概念,它更多的是人的等级划分。用“外地人”骂人是上海人的发明,在全国绝无仅有。上海人甚至在批评本地人“不懂板”时就说:“侬外地人呀?”上海人如此彻头彻尾地鄙夷外地人,除了与生俱来的傲气外,又有什么“正当理由”呢? 尽管在外地人看来,上海人并没有多少资格自高自大,然而上海人偏偏比“天子脚下”的北京人和“财大气粗”的广州人更看不起外地人。严格地讲,上海就在江苏境内,但上海人最瞧不起的就是苏北人,上海人居然张狂到连自己境内的人都糟蹋,是不是找踹啊?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上海人是“小市民”,胆子也小,缺乏探索精神,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时间之长就是明证。在上海,面对入室抢劫的歹徒,主人一般都是给钱了事舍财免灾,很少发生流血伤亡事件。如果你听见上海人说“不得了”,你以为真的不得了,那你就老土了,这只是上海人的一句口头禅,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不得了的。上海这个城市充满着矛盾,它的城市人格也是残缺不全的,而且似乎也是一个悖论:一个衔接中国古今、吞吐世界风云的大都市,居然有着那么多的小市民。这些小市民的“小”和大上海的“大”,实在不成比例,也格外的不协调。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豪爽,崇尚大智若愚,崇尚谦和,这和上海人的文化人格显然不符。应该说开放的上海滩造就了大上海,然上海人的心灵却很难对外开放,上海人的谨言慎行是否真的缘于“十里洋场”上的上当受骗?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上海是国内最早叫喊着要建成国际大都市的城市,甚至自以为是地认为上海已经是国际大都市了。的确,建设国际大都市,上海的优势是明摆着的,但上海的缺陷也是明显的,那就是上海的国际性还远远不够。上海也似乎认识到了这一点,最突出的表现是接二连三地申办和举办一系列国际性的重大会议和展览,如1999年承办全球《财富》论坛,2001年上海五国首脑会议和APEC会议,2002年上海成功申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问题是一个城市的国际性,绝不是可以靠几个国际会议和展览就能解决问题的,一个城市的国际性不仅是经济的更是文化的,是一个城市的整体素质和魅力的综合体现。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上海肯定不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榜样,它仅仅是一个在殖民文化中崛起的“与国际接轨”的实验场,看看美丽的上海外滩上有几座代表中国文化的建筑,再看看发展中的浦东,也明显是对西方城市的克隆和模仿,有人担心,上海如果不调整自己的城市建设战略,将沦为一个“三流的香港”。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研究表明,如果从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上看,上海超越北京居全国第一,但如果从以知识化和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现代化实现程度上看,北京则打了个“翻身仗”,抢占了第一把交椅。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上海“贪大求洋”的性格闻名海内外,自我膨胀意识极强。上海是一个“不管谁搞第二,自己只想当第一”的城市,所以上海对冠之以“第一”、“最”的事情常常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斜拉桥要建世界上最长的,金融大厦要建世界上最高的,商业运营的磁悬浮列车要在全球最先投入使用等等,不一而足。轰动海内外的磁悬浮技术引进中电缆触头烧毁事件等质量问题纠纷还在交涉之中。上海这种充满激情的城市造势运动,总让热爱它和关注它的人担心不已,气球吹得越大越容易炸,积木垒得越高越容易垮啊!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在全国范围内“争建世界第一高楼”的竞争中,上海表现得过于热心。正在建设中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高度为492米,101层,建成后,高度将超过目前世界最高的吉隆坡佩重纳斯大厦。近日又有传闻说上海准备兴建一幢300层、高达1128米、可同时容纳10万人的巨型摩天大厦,传闻虽还没有得到上海市政府最后证实,但这种传闻决非无中生有,肯定事出有因。我们关心的是上海这种不断向“世界第一高”冲刺精神的背后,到底是一种什么心态在作怪。时下世界城市建设潮流是控制建筑物的高度,一向以“西洋化”自居的上海居然逆流而上。上海目前拥有世界排名第三、国内最高的建筑——88层高达420.5米的金茂大厦,同时高层建筑之多也是国内之最。由于当初在工程设计上考虑不周,金茂大厦玻璃墙的反射聚焦光线已经成为影响陆家嘴绿地作用的一道公害。金茂大厦的建造投资成本高达2万元/平方米,每天用于大厦的管理费和维护费超过了100万元,完全失去了节约用地的经济意义。可能是受美国9?11事件的影响,2004年5月初金茂大厦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中山分公司签订了2004年财产保险单,投保高达1.5亿美元的“恐怖主义责任险”。最新统计数字表明,上海高层建筑多达2100幢,其中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有140余幢,主要集中在上海陆家嘴商务中心区。虽经过整体规划,但败笔仍然不少,如国际会议中心将东方明珠电视塔与陆家嘴高层建筑群之间的“透气空间”完全堵死,而且国际会议中心的球状外形严重地破坏了东方明珠的标志性意义。对于地质状况先天性就不好的上海,疯狂地建筑高楼大厦、修建地铁无异于自毁自灭。著名作家徐刚在报告文学《国难》中警示上海——“上海,你要小心裂缝!”作品在《报告文学》上发表不到一周,上海就发生了地铁4号线工程塌陷事故,一语成谶。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最近上海还打算修建世界上最大的摩天轮,并且上海邮轮码头计划选址在市中心,引起了世人的广泛议论和关注。国务院提出发展中国邮轮经济的确非常高明,上海率先在全国建设第一个国际标准码头以及与之配套的邮轮城实在也很精明,但把邮轮码头的选址定在市中心,却让人感到莫明其妙。邮轮从海上来,为什么还要进入黄浦江,为什么要挤进上海最繁华、最拥挤的内环中央的北外滩?这除了用上海固有的贪大求洋自我膨胀的孽根性来解释还能怎样自圆其说?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多少年来,上海太注重自己的“大”了,大气派、大手笔、大工程,上海可以不知道自己有多大,但决不能不知道自己有多深。上海要想重振文化雄风,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大师,自己的文化流派,自己的文化产品,自己的国际性文化活动。往“大”做,是热闹的、快感的,往“深”做是寂寞的、枯燥的,上海必须有这样的思想准备。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上海上个世纪初出现了畸形的繁荣和发展,世人有目共睹,因此形成了浓郁的商业气息和开放的海派文化。上海的奢靡之风从140年前对法国香水的迷恋就开始了,对品位的追求是国内任何一个城市都只能望其项背的。上海人的精明和小气在全世界也是出名的,在中国,重利轻义总是遭人鄙弃的。事实上,无论是做人还是做生意,过度精明都是短视的,也是吃不开的。早在上个世纪初,上海的买办资产阶级中涌现了一批企业家精英分子,这一帮依靠帝国主义势力而成长起来的商人逐步形成了上海独特的商业文化。如今上海浦东是世界范围内的投资热点,许多商人还是无奈地发出了感慨:上海人太精了!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具有悠久历史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十几年来,影片多以主旋律为主,在国内获奖无数,但竟然没有一部在国际上获得重要奖项,这就是上海的精明作派。在上海一本正经的城市表情背后,隐藏着上海人心气浮躁的文化特征。上海人的精明表现在过度关注自身的快感和利益,否则,上海人是不会表现出什么兴趣的。上海人总为斤斤计较所累,这就自然带来对人类、自然、国家命运等重大问题在思考上的忽略。在上海学者眼里,西方胜于东方,移植胜于建设,现代胜于传统,所以上海学术界在人文社科领域缺少重大建树并不奇怪。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在上海人看来,上海就是代表着优秀和先进,代表着现代化的工业文明,代表着时尚和前卫。的确,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广大中国人对“上海货”是顶礼膜拜的,能拥有一两件上海牌产品,自然是一件值得自豪和炫耀的事情,但那已是老黄历了!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论文化,无论是环境气氛还是重量级别,上海都无法跟北京抗衡;论新潮,无论是开放程度还是前卫指数,深圳早已走在了上海的前面;论经济,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商战节奏,长三角的开发远远滞后于珠三角,当上海还陶醉于计划经济的优越性中,广州已经站在了改革开放的浪尖。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上海人很少愿意把上海的历史往前翻阅100年。上海的历史太短了,上海滩是上海人唯一能向世人展示的风景,上海滩宽阔但不厚重。因为没有多少文化积淀的历史,所以上海除了有许多高档大气的西洋建筑外,没有什么名胜和古迹供人游览,就是在旅游旺季,专程到上海旅游的人还是非常之少。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著名作家沙叶新在去年发表的文章中说:“与世界上真正的大都会相比,上海文化空间太小、创作自由太少、思想意识太老、自我感觉太好。”(香港《凤凰周刊》2003年第31期)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中国文化精英云集于此,中西文化在此交融,从而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化的伟大复兴。可惜的是,上海这次文化上的复兴,随着日本的入侵和国共内战而中断,这不仅是上海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上海文化上的灿烂只属于过去,值得上海人大肆炫耀的这张文化名片已变成了一张发黄而黯淡的黑白底片。上海的经济在飞速发展,城市建设也日新月异,但上海的文化建设却每况愈下,现在的上海文化是一本装帧豪华内容空白的名著。以巴金为首的上海作家群体和以《收获》为核心阵地的文学刊物,几十年来,并没有产生出多少震惊全国的大作家;以余秋雨为代表的学者化作家带有明显的商业炒作气息而显得底气和后劲不足;以卫慧、棉棉为代表的“美女作家”的“私人写作”,不仅局限性强,而且泥沙俱下,难成气候。堂堂的大上海,作家整体水平远远不及陕西、湖南、山西、南京等省市,让人费解又似乎不难理解。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上海肯定不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榜样,它仅仅是一个在殖民文化中崛起的“与国际接轨”的实验场,看看美丽的上海外滩上有几座代表中国文化的建筑,再看看发展中的浦东,也明显是对西方城市的克隆和模仿,有人担心,上海如果不调整自己的城市建设战略,将沦为一个“三流的香港”。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研究表明,如果从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上看,上海超越北京居全国第一,但如果从以知识化和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现代化实现程度上看,北京则打了个“翻身仗”,抢占了第一把交椅。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上海“贪大求洋”的性格闻名海内外,自我膨胀意识极强。上海是一个“不管谁搞第二,自己只想当第一”的城市,所以上海对冠之以“第一”、“最”的事情常常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斜拉桥要建世界上最长的,金融大厦要建世界上最高的,商业运营的磁悬浮列车要在全球最先投入使用等等,不一而足。轰动海内外的磁悬浮技术引进中电缆触头烧毁事件等质量问题纠纷还在交涉之中。上海这种充满激情的城市造势运动,总让热爱它和关注它的人担心不已,气球吹得越大越容易炸,积木垒得越高越容易垮啊!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在全国范围内“争建世界第一高楼”的竞争中,上海表现得过于热心。正在建设中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高度为492米,101层,建成后,高度将超过目前世界最高的吉隆坡佩重纳斯大厦。近日又有传闻说上海准备兴建一幢300层、高达1128米、可同时容纳10万人的巨型摩天大厦,传闻虽还没有得到上海市政府最后证实,但这种传闻决非无中生有,肯定事出有因。我们关心的是上海这种不断向“世界第一高”冲刺精神的背后,到底是一种什么心态在作怪。时下世界城市建设潮流是控制建筑物的高度,一向以“西洋化”自居的上海居然逆流而上。上海目前拥有世界排名第三、国内最高的建筑——88层高达420.5米的金茂大厦,同时高层建筑之多也是国内之最。由于当初在工程设计上考虑不周,金茂大厦玻璃墙的反射聚焦光线已经成为影响陆家嘴绿地作用的一道公害。金茂大厦的建造投资成本高达2万元/平方米,每天用于大厦的管理费和维护费超过了100万元,完全失去了节约用地的经济意义。可能是受美国9?11事件的影响,2004年5月初金茂大厦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中山分公司签订了2004年财产保险单,投保高达1.5亿美元的“恐怖主义责任险”。最新统计数字表明,上海高层建筑多达2100幢,其中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有140余幢,主要集中在上海陆家嘴商务中心区。虽经过整体规划,但败笔仍然不少,如国际会议中心将东方明珠电视塔与陆家嘴高层建筑群之间的“透气空间”完全堵死,而且国际会议中心的球状外形严重地破坏了东方明珠的标志性意义。对于地质状况先天性就不好的上海,疯狂地建筑高楼大厦、修建地铁无异于自毁自灭。著名作家徐刚在报告文学《国难》中警示上海——“上海,你要小心裂缝!”作品在《报告文学》上发表不到一周,上海就发生了地铁4号线工程塌陷事故,一语成谶。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最近上海还打算修建世界上最大的摩天轮,并且上海邮轮码头计划选址在市中心,引起了世人的广泛议论和关注。国务院提出发展中国邮轮经济的确非常高明,上海率先在全国建设第一个国际标准码头以及与之配套的邮轮城实在也很精明,但把邮轮码头的选址定在市中心,却让人感到莫明其妙。邮轮从海上来,为什么还要进入黄浦江,为什么要挤进上海最繁华、最拥挤的内环中央的北外滩?这除了用上海固有的贪大求洋自我膨胀的孽根性来解释还能怎样自圆其说?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多少年来,上海太注重自己的“大”了,大气派、大手笔、大工程,上海可以不知道自己有多大,但决不能不知道自己有多深。上海要想重振文化雄风,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大师,自己的文化流派,自己的文化产品,自己的国际性文化活动。往“大”做,是热闹的、快感的,往“深”做是寂寞的、枯燥的,上海必须有这样的思想准备。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上海上个世纪初出现了畸形的繁荣和发展,世人有目共睹,因此形成了浓郁的商业气息和开放的海派文化。上海的奢靡之风从140年前对法国香水的迷恋就开始了,对品位的追求是国内任何一个城市都只能望其项背的。上海人的精明和小气在全世界也是出名的,在中国,重利轻义总是遭人鄙弃的。事实上,无论是做人还是做生意,过度精明都是短视的,也是吃不开的。早在上个世纪初,上海的买办资产阶级中涌现了一批企业家精英分子,这一帮依靠帝国主义势力而成长起来的商人逐步形成了上海独特的商业文化。如今上海浦东是世界范围内的投资热点,许多商人还是无奈地发出了感慨:上海人太精了!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具有悠久历史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十几年来,影片多以主旋律为主,在国内获奖无数,但竟然没有一部在国际上获得重要奖项,这就是上海的精明作派。在上海一本正经的城市表情背后,隐藏着上海人心气浮躁的文化特征。上海人的精明表现在过度关注自身的快感和利益,否则,上海人是不会表现出什么兴趣的。上海人总为斤斤计较所累,这就自然带来对人类、自然、国家命运等重大问题在思考上的忽略。在上海学者眼里,西方胜于东方,移植胜于建设,现代胜于传统,所以上海学术界在人文社科领域缺少重大建树并不奇怪。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在上海人看来,上海就是代表着优秀和先进,代表着现代化的工业文明,代表着时尚和前卫。的确,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广大中国人对“上海货”是顶礼膜拜的,能拥有一两件上海牌产品,自然是一件值得自豪和炫耀的事情,但那已是老黄历了!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论文化,无论是环境气氛还是重量级别,上海都无法跟北京抗衡;论新潮,无论是开放程度还是前卫指数,深圳早已走在了上海的前面;论经济,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商战节奏,长三角的开发远远滞后于珠三角,当上海还陶醉于计划经济的优越性中,广州已经站在了改革开放的浪尖。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上海人很少愿意把上海的历史往前翻阅100年。上海的历史太短了,上海滩是上海人唯一能向世人展示的风景,上海滩宽阔但不厚重。因为没有多少文化积淀的历史,所以上海除了有许多高档大气的西洋建筑外,没有什么名胜和古迹供人游览,就是在旅游旺季,专程到上海旅游的人还是非常之少。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
著名作家沙叶新在去年发表的文章中说:“与世界上真正的大都会相比,上海文化空间太小、创作自由太少、思想意识太老、自我感觉太好。”(香港《凤凰周刊》2003年第31期)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中国文化精英云集于此,中西文化在此交融,从而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化的伟大复兴。可惜的是,上海这次文化上的复兴,随着日本的入侵和国共内战而中断,这不仅是上海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上海文化上的灿烂只属于过去,值得上海人大肆炫耀的这张文化名片已变成了一张发黄而黯淡的黑白底片。上海的经济在飞速发展,城市建设也日新月异,但上海的文化建设却每况愈下,现在的上海文化是一本装帧豪华内容空白的名著。以巴金为首的上海作家群体和以《收获》为核心阵地的文学刊物,几十年来,并没有产生出多少震惊全国的大作家;以余秋雨为代表的学者化作家带有明显的商业炒作气息而显得底气和后劲不足;以卫慧、棉棉为代表的“美女作家”的“私人写作”,不仅局限性强,而且泥沙俱下,难成气候。堂堂的大上海,作家整体水平远远不及陕西、湖南、山西、南京等省市,让人费解又似乎不难理解。 (newstarnet.com)
(newstarnet.com)</P>
<P>本文选自海默著《中国城市批判》,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P>
<P>本文不代表发表者意见.</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14 11:55:17编辑过]
<P>我不喜欢所谓第一高楼,穷人才盲目攀比呢~</P>
名曰“中国城市批判”,就不会有客观的评论
<B>以下是引用<I>fokker1027</I>在2004-8-14 12:33:00的发言:</B>
名曰“中国城市批判”,就不会有客观的评论


就是,哪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不足,每个都要批判,那我们以后住在哪里?
<P>哎!可悲啊!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又要搞地域纷争!上海的发展招你了,惹你了啊!</P><P>B4你!看不起!你这种外表大义凛然,内心懦弱胆怯的家伙!</P>
<P>对啊,摆明了就是拿一个个城市开刀嘛~~人都无完人了</P><P>那么人组成的城市就不可能完善拉</P><P>历史短(年轻),各国各地文化交融,这些都是上海这个城市的特色啊</P><P>书作者是夸大了上海人的言行</P>
上海没有你想象的这样,上海的贡献对整个中国都是有重要意义,先使用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的手段富裕起来,带动别人,懂不?
上海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是起着巨大影响的,为什么专找别人错误的地方,出这本书的人就是白痴
这篇文章很主观。所反映的内容不少与实事与极大的出入。我觉得是别有用心的人写的。[em01]
<B>以下是引用<I>will65</I>在2004-8-14 12:55:00的发言:</B>

<P>哎!可悲啊!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又要搞地域纷争!上海的发展招你了,惹你了啊!</P>
<P>B4你!看不起!你这种外表大义凛然,内心懦弱胆怯的家伙!</P>

<P>没办法,谁叫那个谁穷啊</P>
<P>有点道理</P>
<P>看了楼主的帖,终于知道什么叫无聊。</P><P>真TMD无聊啊。</P>
<P>看了楼主的帖,终于知道什么叫无聊。</P><P>发这样挑动地域争纷的帖子,居然也能做斑竹。</P><P>CD真的堕落了。</P>
<P>有点道理!</P>
<P>我为楼主报不平!</P><P>上海是发展了?可是想没想过:上海掏了国库的多少钱?</P><P>上海的大手笔是有名的.我也想大手笔----可是我没钱!有钱自然会赚大钱. 当然会有贡献啦!</P><P>上海的排外是出名的----------难道全国人民都错了? 就一点排外.就别想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P><P>上海是崇洋媚外的先锋.--------看看上海的美女最想嫁给谁就知道啦!</P><P>上海的地方政策的霸道是有名的---------地球人都知道!</P>
<B>以下是引用<I>u0002</I>在2004-8-14 22:13:00的发言:</B>

<P>看了楼主的帖,终于知道什么叫无聊。</P>
<P>发这样挑动地域争纷的帖子,居然也能做斑竹。</P>
<P>CD真的堕落了。</P>

<P>
<P>“本文选自海默著《中国城市批判》,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P>

<P>本文不代表发表者意见.”</P>
<P>看完贴在说话。</P>
<P>那个兄弟的马甲?不满就对我说,别用马甲说话。</P>
支持楼主,上海人也别那么嚣张,好好看看,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干吗那么不耐烦。
<P>上面估计全是上海人把~~
</P><P>的确上海有钱~~~~全中国人都已拿到上海户口为荣</P><P>但是上海的臭架子让人很看不起</P>
楼主说得对,你的文章虽然我也感到不好接受,但基本反映了当今上海的主流事实,因为我就曾经在上海受过这样的伤害,至今还记忆犹新.我佩服上海的经济发展,但我并不看好一些自以为是的人.
雄鹰啊 怎么你会转这个文章啊   这篇文章的人一点不了解上海,好多地方写错了 基本常识错误啊  还是锁了吧  喂了不必要的麻烦
<P>怎么我回的贴没了??</P>
<P>文中有几个基本认识上的错误。第一,地铁是德国的,不是日本的。第二,上海人不喜欢苏北人是历史原因,如果对上海史不了解就不要拿这来说事。第三,地铁建设事故不是地质原因,而是施工不当。当事主管人员都因此给抓了或撤职。还有,那些看不起外地人的上海人,大多数自己本身就不是上海人。而是当年逃难来上海的,其实真正的上海本地人不占多数的。对于说上海话那段更是无稽之谈,那个地方的人不用本地话和自己人聊天?如果你说普通话,当然不会用上海话跟你聊。</P>
上海的各方面的确不错,不过上海的人就不怎么样了....
上海人确实有些让人感到莫名其妙
上海是有不少人都抱楼主说的那种心态...
<P>很多人一直批判上海,B4上海!</P><P>大家想过没有,这是很讽刺的事!</P><P>在上海,有多少本地人啊?</P><P>几乎都是从全国个地来的。</P><P>也许你说的“上海人”中就有你的本地同胞!</P><P>上海是全国的上海!</P>
其实也没必要争论上海人的人性如何了,都是我们的同胞,大家所应该做的是齐心协力把我们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搞上去,而不是分清你的我的。
<P>这种鼓励自己家里斗的文章真是无聊~!!!!!!</P><P>我不是上海人~~~我也不喜欢上海人~~~但我更不喜欢内斗~!!!</P>
<P>任何地方都有毛病,但批评了几句就这么不满,就此可以看出某些上海人的心态</P>
<P>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看把楼上那些上海人激动的。</P><P>既然是《中国城市批判》那当然不止上海一个,建议楼主继续。</P><P>支持!</P>
<P>上海人对国家的贡献,实话告诉你吧!现在国家的税收三分之一是广东贡献的,上海</P><P>现在还向国家要钱。</P>
<P>我认为发展是正确的!!!</P><P>但不应该盲目的崇洋.</P>
<P>我是上海的~我觉的过多涌入的外地盲流影响了上海的发展。</P><P>作者的看法不敢苟同,我想他大概是住在西部某个偏远小城,来上海打工时被遣返了后恼羞成怒写下的此文吧。</P><P>拿广东和上海比什么,因该拿香港和上海比!</P>[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
镇江香醋~好酸,想必作者来自西部吧~
呵呵,90年代初,普通的上海三代人,10多口住在只有1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90年代中期的建筑和刚解放的差不多,解放后到92年上海纳税最多,60年代好多上海人支援内地,现在有好多还是在内地的三线军工单位,西安交大,武汉船厂,广州船厂里都有上海支援过去的人,现在都已是白发老人,解放后许多上海的企业都响应祖国号召搬迁到内地,帮助那里,支援那里,最有名的商务印刷馆解放后搬迁出去了,支援首都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