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对决----英阿马岛之战评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2:45:57
目      录
                       
一、前言
二、马岛历史溯源
                   三、战前英国和阿根廷外交谈判活动
                   四、英国和阿根廷双方的战争准备
                   五、战争过程
                   六、马岛之战中英方战略及优劣得失分析
                   七、马岛之战中阿方战略及优劣得失分析
                   八、结语










一、        前言
发生在公元1982年的英阿马岛之战,是一场未经正式宣战的战争,外交家称为“武装冲突”,军事家则称为“马岛战争”;它是二战之后在世界范围内的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海战和岛屿两栖登陆战,也是迄今为止的唯一!此战双方参战兵力之多,投入技术兵器规模与数量之大,都堪称是二战后空前的!虽然在不少思想前卫的军事评论家看来,此战中并未出现他们所设想中的在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进入核武器和太空武器时代的人类,以航母为核心,以卫星和预警机为依托的现代化的舰队在海、空、天等多维空间进行全方位立体厮杀的壮观场面和精彩决斗,而依然是在很大程度上重复二战中美日两国在浩瀚的太平洋上进行岛屿争夺战和海战的旧有模式,但这并不妨碍后人对这一战中双方的对于尖端兵器的运用,对于海空力量的调配和使用,对于远距离的兵力调动和后勤补给安排与展开的高度关注以及战争双方经验教训的认真研究,以及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维护本国海权的深沉思考;各国新闻媒体和军界在战后就此展开了深入了探讨并出版了相当数量的论述专著。
在马岛之战结束28年后的今天,作为一个业余军事历史爱好者的笔者怀着一种浓厚的兴趣有幸阅读了有关马岛战争的部分文献资料,在兴奋之余,有感于自身对于这场战争的感悟与对交战双方成败得失的肤浅认识,并出于对自己祖国历史、现实及未来维护自身海洋权益方面自然的关注,毅然提笔草拟了此拙文,以供诸位心系祖国安危的军迷网友们参考。
二、        马岛历史溯源

今天我们通常提到的英阿马岛之战,一般人都会以为是仅仅是指马尔维纳斯群岛一处,但实际上英阿双方争夺的地域包括了马尔维纳斯群岛、南乔治亚岛、南桑德维奇群岛三处地方,只不过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成为了此战的主战场,因而后人习惯性的将这场发生在南极洲和南美洲之间海域的战争称为马尔维纳斯群岛之战。
马尔维纳斯群岛又称福克兰群岛,位于南纬52°15'-53°00',西经57°40'-62°00',距阿根廷276海里(510公里)。该群岛由346个大小岛屿组成,总面积15800平方公里。人口约2000人,大岛有大马尔维纳斯岛(又称西福克兰岛)和索莱达岛(又称东福克兰岛)。首府斯坦利港(阿根廷港)。
  南乔治亚岛位于南纬53°,西经39°,距马岛716海里(1324公里).主岛长168公里,宽32公里,是个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岛屿,总面积3700平方公里。居民随季节变化,时多时少。少时数十人,多时数百人。首府格里特维肯港,是不冻港。
南桑德维奇群岛位于56°,西经20°,距马岛和南极大陆都是2000公里。它由7个岛屿组成,陆地总面积310平方公里,无常住居民。
这三个群岛陆地总面积为19810平方公里,地处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航道要冲,又是通往南极的大门和前进基地,战略地位重要,不仅位于沟通南半球两大洋交通的必经之路,而且漫长曲折的海岸线组成的众多港湾,构成英国在南大西洋的最重要的基地。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海军都利用这一基地控制南大西洋的制海权。而近年来,马岛又成为开发南极的前进基地,其地位更显重要。
马尔维纳斯群岛气候湿寒,年平均气温5.6℃,年均降水量为625毫米,一年中雨雪天气多达250天左右。
由于没有现代工业,马岛不存在环境污染,岛上的自然环境基本保持了人们在几百年前发现它时的原始面貌,因而成为了一个大的天然企鹅繁殖地!
现在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总人口为3060人,97%为英人后裔,80%信奉基督教。
马尔维纳斯群岛蕴藏有丰富的泥炭以及铅、煤、铁、银等矿产资源。岛上95%的劳动力从事渔业和畜牧业,有绵羊71.2万只,年产羊毛230公斤,工业有羊毛和渔产品加工。此外,发行邮票和纪念币也是马岛的重要产业,自1987年起,马岛当局向在群岛的专属区捕鱼的外国渔船征收捕鱼特许税,特许税年均收入2200万英镑。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为5500万英镑。现阶段,马岛除国防开支仍由英国负担外,财政已经实现的自理。1998-1999年度,马岛财政收入为4370万英镑,财政支出为4480万英镑,赤字为110万英镑。马岛主要出口产品为羊毛、皮革;进口日用必需品和各类生产资料。主要贸易对象是英国、智利、西班牙等。马岛现行货币为福克兰镑,与英镑等值。马岛已经实现了电力自给自足,年发电1200万千瓦。英国在岛上有驻军1700人。
由于财政状况不错,外来移民几乎没有,群岛没有失业,因此马岛社会福利制度颇佳,马岛实行11年免费义务教育,并专门设有巡回教师和远程教育系统,每年选送学生去英国学习。岛民在大部分医疗项目上享有免费待遇!
根据地质学家的研究结果显示,马岛附近海域蕴藏有近600亿桶石油,使得马岛这个在一般人看来的荒蛮之地猛然拥有了较高的经济价值。
马岛是由谁最先发现的,现在已经无从考证,英国历史中记载第一位登上马岛的英国人是一位叫做约翰.斯特朗的船长,他于1690年登岛,他将该群岛命名为福克兰群岛,并将分割东、西两岛的海峡名名为福克兰海峡;法国人几乎和他同时来到了马岛,他们将群岛命名为马洛乌纳斯群岛,(以后变成了西班牙语的马尔维纳斯群岛)并于1716年出版了最早关于马岛的地图。
起先,由于马岛恶劣的自然环境与经济价值的缺乏,直到十八世纪上半叶,英、法、西班牙都没有占领或者鼓励本国公民定居的打算;但随着三国围绕开拓殖民地展开的明争暗斗变得日趋激烈,他们都不约而同开始的把马岛视为自己的领地,1764年,一位名叫约翰.拜伦的英国船长奉命率两艘船考察马岛,他于1765年1月15日进入西福克兰附近的海湾,并以当时英国海军大臣爱格蒙特的名字将其命名为爱格蒙特港。
虽然当时法国贵族安东尼.德.布甘韦尔也已经在福克兰群岛上建立了一个永久居民点并举行了“殖民典礼”,但他很快就在法国政府的压力下将这块开垦不久的处女地以25万英镑的售价卖给了西班牙人。
作为后来者的西班牙人很快就和英国人发生了冲突,1770年6月10日,西班牙人在爱格蒙特港登陆,强行驱逐了驻守此地的30名英国海军陆战队员后,随即宣布此地为西班牙领地并升起了西班牙国旗,从而在事实上进行并完成了一次武力征服。
但在当时,这一危机并未转化为英、西两国之间的武装冲突,两国经过磋商之后,于1771年1月22日签署了一个具有互相谅解性质的秘密协议,协议规定爱格蒙特港交还英国,不过在该协议的西班牙文本中,西班牙却宣称对马岛主权具有优先权------英国在英文文本中干脆删去了这句话。
一场危机过去了,英国政府内部却因此就马岛的前途展开了争论,当时的英国首相诺思勋爵的顾问塞缪尔.约翰逊博士以马岛环境恶劣,不宜人类居住为由,力主英国放弃这块不能给英国带来财富的荒蛮之地。
最终约翰逊的意见占据了上风,到1774年5月,英国完全撤离该岛,此后六十年再也没有回来。
虽然英国在最后撤离前,留下了一块写有文字的铅匾,以宣示英国对马岛的主权,但这在当时英国与其他国家之间既不存在“绅士协定” 同时国际上也不存在保护各国合法权益依据的国际法的时代,的确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
公元1816年,在西属和葡属拉丁美洲的独立浪潮中,诞生了阿根廷这个年轻的国家,马岛随即被其宣布为阿根廷领土。
1820年,阿根廷正式接管了马岛,1823年任命了第一任总督。
1831年,由于阿根廷扣留了两艘在马岛海域偷猎海豹的美国渔船,正好就在附近的美国军舰“辛莱顿”号立即采取了报复行动-----袭击了阿根廷驻岛人员和设施并宣布该群岛不属于任何国家。
事情发生之后,阿根廷向美国提出了对此一海盗行为的外交抗议,但美国却毫无表示!
一年之后,一艘名为“克里奥”的英国炮舰也突然来到马岛如法炮制-----很快驱逐了岛上的阿根廷人并升起了英国国旗。
这样,英国以“炮舰外交”粗暴方式重新确立了对马岛的实际控制!
倒霉的阿根廷人只得再次付诸外交渠道,向当时的英国外交大臣帕默斯顿提出了抗议。
在提交给英国方面的外交公函中,阿根廷提出了以下四点证明它对马岛拥有主权:
1、        阿根廷继承了西班牙原来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所统治的领
土。
2、        西班牙从法国手上买下了该群岛,因此它拥有优先占领权。
3、        英国在1771年宣言中,在秘密的、未正式写入的条款中,
已放弃了对马岛的主权要求。
4、        英国在1774年放弃了它在马岛的居民点。
对此,英国外交大臣帕默斯顿的回答是:英国在与西班牙的谈判
中“毫不含糊地坚持和维护”它对马岛的主权,阿根廷决不能指望英国会“允许任何国家行使这一西班牙从英国剥夺来的权利”。
对于当时正如日中天且刚刚击败拿破仑帝国,以武力四处开拓疆土,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堪称当时世界第一霸权的大英帝国来说,拿下马岛这一弹丸之地显然是易如反掌,当然它也不屑于和阿根廷这样一个年轻弱小的国家来打交道。
不仅如此,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不利于阿根廷解决马岛问题,当时既不存在国际法这样能够仲裁平衡国与国之间利益冲突的完整规则体系,也不存在联合国这样能够为弱小国家提供必要的援助和发言权的平台与斡旋调解机构,阿根廷若想讨还公道,只有与比如法国、沙俄或者美国这样的强国结盟,寻求“大侠出山,讨还公道”这样唯一的一种选择。
可是在当时却没有人愿意效法1990年美国组织“多国部队”以武力驱逐萨达姆,帮助富有的科威特埃米尔萨巴赫家族及其臣民复国的“侠义”行为,阿根廷人也只能一方面无奈的接受了国土丢失的现实,而另一方面在外交上进行接连不断的抗议。
   1958年,英阿两国关于马岛的争端被诉诸联合国。
在英国重占马岛133年之后,即公元1965年,阿根廷坚持不懈的外交努力终于有了实质性的进展,联合国大会于当年通过了第2065号决议,明确规定马岛属于殖民地问题,并宣称:“根据一项以前通过的决议(1960年1514号决议),联合国决心结束任何地方的的各种形式的殖民主义。”
此外,该决议中还敦促英国和阿根廷两国就马岛的前途地位问题展开谈判,寻求一个迅速的和平解决方案,此方案应符合联合国宪章及“上述岛屿居民的利益”。
至此,马岛争端随着联合国决议的出笼被正式摆上了台面,英国再也无法回避了!

三、战前英国和阿根廷外交谈判活动
1967年9月,英阿双方就马岛前途问题正式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所在地展开了会谈;彼时,由于英国自二战结束一直在执行放弃海外殖民地的既定政策,同时也出于削减防务开支的需要,因此英国在谈判中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态度,双方在会谈结束后签订了一项有关两国外交与贸易的协议的同时还一致同意,下一轮会谈双方将就马岛的主权问题展开认真的探讨。
对于当时执政的英国工党政府来说,放弃马岛这样一个小小的海外领地,要比英国1947年工党政府允许被称为女王皇冠上的珍珠的印度独立容易得多----后者各方面的价值远远超过前者!但有所不同的是,印度本地的黄种土著居民并未因被来自欧洲的白种人长期统治而丢弃他们天生的民族独立意识和语言文字;而马岛的居民则几乎都是英国本土迁徙而来的英人后裔,不仅保留了英国本土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而且也并未因长期居留海外而像十八世纪英国早期的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移民后裔那样萌发独立的想法乃至付诸行动,相反,他们强烈的要求马岛继续作为英国的海外领地-----1968年时任英国外交大臣的查尔芳特勋爵访问马岛时,岛上的居民打出的标语就是:“我们忠于你----请忠诚的支持我们!”,“不要将我们卖给阿根廷换取牛肉罐头。”
当然,这些居民绝不是仅仅喊喊口号而已,他们很快就付诸了行动----一个被人称为“福克兰院外集团”的议员组织诞生了,该集团的幕后主使是福克兰群岛公司的董事长帕特里克.艾恩斯莱,主要由福克兰群岛公司员工、岛民和下议院议员组成,该团体的主要宗旨在1968年3月12日由英国《泰晤士报》刊登的由四名岛民署名的公开信中表述的很清楚:岛民们“不愿从属于一种外国语言,外国法律和外国风俗文化。”
似乎是与这封信相配合,英国的议员们也对当时主持英阿谈判的外交大臣斯图尔特提出了强烈质询(其中一部分人是福克兰院外集团的成员),虽然当时他在私下里已经向阿根廷人保证,马岛的主权可以转交给阿根廷,前提是英国工党政府认为这样做符合岛民的利益。(阿根廷人在谈判中质问斯图尔特:他们究竟是在和谁谈判?是福克兰群岛的居民?还是英国政府?难道英国—一个主权政府的政策是由它的两千名臣民来决定的吗?这是对阿根廷的一种侮辱!)
由于岛民和议员的质询,英阿双方的谈判一度搁浅,1970年英国保守党重新执政后,英国在谈判中提出了两项新主张,其一是建议阿方能够给予马岛某些实惠,拉近阿根廷与岛民的关系;其二是岛民代表必须参加谈判(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给外人以英国政府背着岛民谈判的印象。)
在阿根廷主动以通航的方式向岛民示好以后,接着又提出以大大低于福克兰群岛公司的价格向岛民提供石油这一“优惠条件”,但这时岛民却不愿继续谈下去,要求新上任的英国工党政府外交大臣卡拉汉停止与阿根廷的任何对话!
1975年英国新任驻阿根廷大使埃希上任后,阿根廷迫不及待的向其表达了要在该问题上取得进展的愿望,随后英国工党政府又重操以经济合作为前提解决马岛问题主张,但随着1976年3月阿根廷军政府的上台执政,阿根廷对此问题的态度趋于强硬。1976年12月英阿双方重开谈判,但阿根廷坚持主权要求,而岛民则主张继续维持现状,英国工党政府所打的将马岛的石油、渔业等大部分资源给予阿根廷而岛上居民仍归英国管辖的经济合作牌对双方都已毫无吸引力,谈判难以为继!
1979年5月保守党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新政府上台执政,新任外交大臣里德利抛出了一个香港式的“出售再租用”的解决方案,即该群岛主权完全归阿根廷所有,但在一定期限内租借给岛民。
但岛民仍然对此持否定态度,群岛的议会经过讨论以八票对一票否决了一切有关马岛主权的谈判,尽管阿根廷许诺要让该岛成为“阿根廷最为娇养的一个地区”。
另一方面,里德利在向议会下院报告谈判的结果时也因此受到了部分议员的强烈批评,其中既有保守党也有工党议员,有人甚至提到了“屈辱的倾向于阿根廷”的问题!
这些责难让这位外交部长难堪之极,英国媒体甚至评论说:“很少有一位部长在下院遭到这种来自各方的指责。”
里德利方案的再次搁置,使得英国政府不得不考虑马岛被阿根廷武装入侵的前景,1981年6月30日,英国外交部在一次内部碰头会会上根据来自各方的情报和阿根廷的外交反应,对未来阿根廷的行动描绘了如下的步骤:
1、        将问题再次提到联合国,使英国为其“背信弃义”而受谴
责。
2、        对群岛实行航空封锁及油料禁运。
3、        采取措施破坏英国在阿根廷的经济利益。
4、        骚扰使用斯坦利港的外国拖网渔船。
5、        在南乔治亚岛登陆。
6、        制造各种小事端,例如:派人到福克兰主要岛屿自由登陆。
7、        占领一个无人居住的小岛。
8、        全面入侵。
由于此时的英国保守党政府迫于议会的压力不再向岛民施加压力,迫使其作出让步,因此英国外交部只能采取一种拖延下去的办法,但却面临着阿根廷方面一条不超过18个月的死线-----1983年6月正好是英国占领马岛150周年!
可在另一方面,英国却采取了某些让阿根廷看来是准备退让的措施,首先英国政府宣称由于经费短缺它将关闭在南乔治亚岛上的南极科学考察基地(后来由于马岛当地出资资助而使此计划得已推迟执行);其次是将常驻该岛的巡逻舰“忍耐”号列入削减国防开支计划表------将其报废!
这些情况在不了解内幕的外人看来自然是英国准备退让的迹象,以至于阿根廷驻英国大使馆的一位官员打电话询问向已经下台的前工党政府的沙克尔顿勋爵(他曾经率领一个经济代表团与阿根廷政府研究如何合作开发马岛的资源)此举是否意味着英国对这一地区已经丧失兴趣?!
由此可见,尽管当时英国还没有出台放弃马岛的计划,但阿根廷方面却已无心等待了,就在两国外交谈判的毫无结果,距离最终解决马岛问题遥遥无期的气氛下,1981年12月23 日,军人出身,时年55岁的阿根廷陆军总司令利奥波尔多.加尔铁里成为阿根廷新任总统。
这就意味着,在英阿两国之间,一场有关马岛的武装冲突不可避免了!


四、英国和阿根廷双方的战争准备
对阿根廷方面来说,1976年3月上台的阿根廷军政府在执政的初始阶段并没有立即把马岛作为他们的猎物,这是因为,随着1960-1970年代左翼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作为拉美国家的阿根廷同样也被波及-----一部分激进的左翼分子受到切.格瓦拉游击战思想的影响,在阿根廷组织了城市游击队,以爆炸、袭击等手段挑战现政权,而当时已经衰老的总统胡安.庇隆却无力对此加以干预,在此背景下,发生了由乔治.维弟拉领导的军人政变,阿根廷的历史进入了一个军人独裁时期!
到1980年,在阿根廷军政府的镇压下,阿根廷的左翼游击队基本停止了活动,但军政府的严酷措施也招致了国际社会的强烈批评,连美国的吉米.卡特政府都严厉谴责了阿根廷军人政权的这种践踏人权的行为,并实施了汉弗莱-肯尼迪武器禁运法。
随着罗纳德-里根就任新一届美国总统以及加强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的对抗和遏制共产主义的需要,阿美关系解冻,美国不仅取消了汉弗莱-肯尼迪武器禁运法,而且还允许美国游客到阿根廷自由旅行。
这些政策的背后是阿根廷积极的介入对拉丁美洲左翼游击队镇压,由于美国鉴于越南战争的教训不愿过深的卷入,阿根廷便顺水推舟的当起了美国的帮手,派兵进入洪都拉斯对当时由桑迪诺民族解放阵线执政的尼加拉瓜开展渗透破坏活动,如此的“好意”,美国当然会投桃报李!
由于美国政策的突变而带来的阿美关系的友好氛围鼓舞了阿根廷军政府的将军们,对于一向主张亲美的加尔铁里来说更是有如打了一支强心针,他曾公开表示:“……就国内事务而言,我们应该分析一下这种友谊对于我们国家的过去、现状及未来都意味着甚麽?在国际事务方面,在国际事务方面,阿根廷绝不应该甘于充当二流角色,而应该占有主导地位。”
在另一次谈话中他又说:“使我们感情上受伤害的,并不是武器禁运法,而是我们与美国军官之间兄弟般的友谊遭到破环。”(1960年加尔铁里曾经去过美国弗尼吉亚的贝尔沃亚,在那里接受了6个月的工程技术训练)
出于对阿美关系的高度重视,以及利用这种良好关系抬高阿根廷国际地位的愿望,加尔铁里1981年两度访问美国,受到了超级明星一样的热烈欢迎,一位美国高级官员毫不掩饰的称他是“一个伟人”!
在阿根廷驻美使馆举行的午宴上,包括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白宫国家安全顾问理查德.艾伦、陆军总参谋长爱德华.梅耶将军以及美国国务院负责拉丁美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托马斯.恩德斯等华府高官显贵应邀出席了宴会,这样热烈的场面在世界新闻媒体评论中,无疑意味着加尔铁里在外交领域的巨大成功!
中国有句古话,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虽然加尔铁里成功使得阿美关系越套越近乎,虽然这样的成功也让笔者这样的后人无法因为马岛战争的失败而简单把这位军人出身的总统归于“无能之辈”一类人当中,但另一个危机却实实在在的一步步向他靠近。
与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法国的拿破仑、德国的希特勒、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波兰的毕苏斯基、中国的蒋介石这样的枭雄式人物不同,陆军总司令加尔铁里在阿根廷军政府中并未扮演一个独裁者的角色,而是与海军和空军的总司令一起构成了联合执政的“三驾马车”,其中任何一人都无法单独制定并颁布国家的政策,也无权做出重要决定。
更关键的是,三巨头又各自受到自己部队中高级将领的制约,而这些高级将领们又要依赖下级军官对自己的忠诚,如此复杂的人事关系使得阿根廷军政府无论是在治国还是在对外作战方面都难以表现出强势的面貌!
对于依靠枪杆子上台的军政府的将军们来说,他们与旧中国的军阀一样,视自己手中的部队为维护自己地位和荣华富贵的本钱,出于这种私心杂念,他们不会让自己的人马遭受“无谓”的损失。
就出身于一个贫穷的意大利移民家庭并曾经住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近郊一个贫民区中的加尔铁里本人而言,毫无祖先余荫可用的他在自己起家的军种--陆军当中也不具备一种家长式的权力与威望,陆军本身同样是派系众多,人事关系复杂,虽然他的总统职位到1984年才任期届满,但他必须在1982年交出陆军总司令的职位,转而以一位退休将军的身份继续担任国家元首,而这对他来说,无异于从一个掌握实权且地位尊崇的领袖演变成仅仅作为阿根廷国家政府的象征而存在的符号式人物!
形势的逼迫,使得树不大根也不深的加尔铁里必须建立一些能够让自己保住权力地位的功绩,但军人出身他对经济显然是门外汉,面对高达150%的通货膨胀率,他束手无策。
根据之前军政府制定的路线图,1982年军政府必须恢复各政治党派的活动,还将为全面选举制定时间表。
如此一来,糟糕的经济状况和“还政于民”的临近,加剧了民众对军政府的不满,让阿根廷国内的矛盾变得尖锐。
为保住自己的职位,并转移民众对槽糕经济的注意力,加尔铁里必须创造一件“丰功伟绩”!恰在此时,英阿有关马岛前途地位的马拉松式谈判陷入僵局,阿国内有关收回马岛的呼声日渐高涨,给了加尔铁里一个可以说是很难得的机会!
在对美国进行成功访问之后,加尔铁里确信,美国会在未来他对马岛采取的军事行动中支持他,至少会保持中立,而这正是他采取行动所必须的一个前提条件!
在这种在阿根廷军政府的将军们看来内外两方面皆有利的条件下,1981年12月,也就在加尔铁里成为总统的那个月,他经过与海军总司令阿纳亚上将的密商之后,终于决定要在一年内以武力夺回马岛!
阿根廷军政府所策划的这一切, 英国人也并非事先毫无察觉,除了前文所提到的英国外交预测事态发展的碰头会之外,英国驻阿使馆也多次将阿根廷军政府将采取强硬路线的评估报告上报伦敦外交部,但英国人由于出于对加尔铁里浓厚亲美倾向的基本判断,认为其不可能真正采取强硬措施!
的确,对二战后已经成为美国小兄弟英国来说,他们无论如何不会相信加尔铁里会撇开美国的态度来对马岛动手(美国在英阿争端中扮演了调解人的角色),因此,即便在进入1982年之后,阿根廷以外长科斯塔.门德斯为首的外交部态度变得强硬,英国人仍然把谈判作为与阿根廷解决马岛问题的基本手段。
就英国情报机构来说,他们也并未能较早及时掌握加尔铁里秘密制定的登陆计划,英国军情六处(MI6)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秘密情报站直到3月24日才根据阿军的调动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并与美国大使馆核对情报之后,得出了阿军武装登陆计划已经付诸实施结论,并上报伦敦。
这份至关重要的情报拖到3月29日才被告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外交大臣卡林顿勋爵。
如梦初醒的英国政府急忙研究应对之策,决定立即向南大西洋派出一艘核潜艇。
可这时,阿根廷的行动已经在按部就班的实施了,而英国的核潜艇即使开足马力也得在路上走10天!
措手不及的英国政府只得一面紧急制定派遣特混舰队的计划,一面向美国“老大哥”寻求帮助。
3月31日晚,由撒切尔夫人亲自打电话到白宫,要求美国总统里根与加尔铁里接触,出面调停。
4月1日晨8时,里根与加尔铁里进行一次时间较长的通话,里根要求阿方“避免一场悲剧和流血冲突”,但加尔铁里则坚持阿根廷对马岛拥有主权的立场。
里根的无功而返使得一场大战最终拉开了序幕!目      录
                       
一、前言
二、马岛历史溯源
                   三、战前英国和阿根廷外交谈判活动
                   四、英国和阿根廷双方的战争准备
                   五、战争过程
                   六、马岛之战中英方战略及优劣得失分析
                   七、马岛之战中阿方战略及优劣得失分析
                   八、结语










一、        前言
发生在公元1982年的英阿马岛之战,是一场未经正式宣战的战争,外交家称为“武装冲突”,军事家则称为“马岛战争”;它是二战之后在世界范围内的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海战和岛屿两栖登陆战,也是迄今为止的唯一!此战双方参战兵力之多,投入技术兵器规模与数量之大,都堪称是二战后空前的!虽然在不少思想前卫的军事评论家看来,此战中并未出现他们所设想中的在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进入核武器和太空武器时代的人类,以航母为核心,以卫星和预警机为依托的现代化的舰队在海、空、天等多维空间进行全方位立体厮杀的壮观场面和精彩决斗,而依然是在很大程度上重复二战中美日两国在浩瀚的太平洋上进行岛屿争夺战和海战的旧有模式,但这并不妨碍后人对这一战中双方的对于尖端兵器的运用,对于海空力量的调配和使用,对于远距离的兵力调动和后勤补给安排与展开的高度关注以及战争双方经验教训的认真研究,以及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维护本国海权的深沉思考;各国新闻媒体和军界在战后就此展开了深入了探讨并出版了相当数量的论述专著。
在马岛之战结束28年后的今天,作为一个业余军事历史爱好者的笔者怀着一种浓厚的兴趣有幸阅读了有关马岛战争的部分文献资料,在兴奋之余,有感于自身对于这场战争的感悟与对交战双方成败得失的肤浅认识,并出于对自己祖国历史、现实及未来维护自身海洋权益方面自然的关注,毅然提笔草拟了此拙文,以供诸位心系祖国安危的军迷网友们参考。
二、        马岛历史溯源

今天我们通常提到的英阿马岛之战,一般人都会以为是仅仅是指马尔维纳斯群岛一处,但实际上英阿双方争夺的地域包括了马尔维纳斯群岛、南乔治亚岛、南桑德维奇群岛三处地方,只不过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成为了此战的主战场,因而后人习惯性的将这场发生在南极洲和南美洲之间海域的战争称为马尔维纳斯群岛之战。
马尔维纳斯群岛又称福克兰群岛,位于南纬52°15'-53°00',西经57°40'-62°00',距阿根廷276海里(510公里)。该群岛由346个大小岛屿组成,总面积15800平方公里。人口约2000人,大岛有大马尔维纳斯岛(又称西福克兰岛)和索莱达岛(又称东福克兰岛)。首府斯坦利港(阿根廷港)。
  南乔治亚岛位于南纬53°,西经39°,距马岛716海里(1324公里).主岛长168公里,宽32公里,是个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岛屿,总面积3700平方公里。居民随季节变化,时多时少。少时数十人,多时数百人。首府格里特维肯港,是不冻港。
南桑德维奇群岛位于56°,西经20°,距马岛和南极大陆都是2000公里。它由7个岛屿组成,陆地总面积310平方公里,无常住居民。
这三个群岛陆地总面积为19810平方公里,地处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航道要冲,又是通往南极的大门和前进基地,战略地位重要,不仅位于沟通南半球两大洋交通的必经之路,而且漫长曲折的海岸线组成的众多港湾,构成英国在南大西洋的最重要的基地。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海军都利用这一基地控制南大西洋的制海权。而近年来,马岛又成为开发南极的前进基地,其地位更显重要。
马尔维纳斯群岛气候湿寒,年平均气温5.6℃,年均降水量为625毫米,一年中雨雪天气多达250天左右。
由于没有现代工业,马岛不存在环境污染,岛上的自然环境基本保持了人们在几百年前发现它时的原始面貌,因而成为了一个大的天然企鹅繁殖地!
现在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总人口为3060人,97%为英人后裔,80%信奉基督教。
马尔维纳斯群岛蕴藏有丰富的泥炭以及铅、煤、铁、银等矿产资源。岛上95%的劳动力从事渔业和畜牧业,有绵羊71.2万只,年产羊毛230公斤,工业有羊毛和渔产品加工。此外,发行邮票和纪念币也是马岛的重要产业,自1987年起,马岛当局向在群岛的专属区捕鱼的外国渔船征收捕鱼特许税,特许税年均收入2200万英镑。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为5500万英镑。现阶段,马岛除国防开支仍由英国负担外,财政已经实现的自理。1998-1999年度,马岛财政收入为4370万英镑,财政支出为4480万英镑,赤字为110万英镑。马岛主要出口产品为羊毛、皮革;进口日用必需品和各类生产资料。主要贸易对象是英国、智利、西班牙等。马岛现行货币为福克兰镑,与英镑等值。马岛已经实现了电力自给自足,年发电1200万千瓦。英国在岛上有驻军1700人。
由于财政状况不错,外来移民几乎没有,群岛没有失业,因此马岛社会福利制度颇佳,马岛实行11年免费义务教育,并专门设有巡回教师和远程教育系统,每年选送学生去英国学习。岛民在大部分医疗项目上享有免费待遇!
根据地质学家的研究结果显示,马岛附近海域蕴藏有近600亿桶石油,使得马岛这个在一般人看来的荒蛮之地猛然拥有了较高的经济价值。
马岛是由谁最先发现的,现在已经无从考证,英国历史中记载第一位登上马岛的英国人是一位叫做约翰.斯特朗的船长,他于1690年登岛,他将该群岛命名为福克兰群岛,并将分割东、西两岛的海峡名名为福克兰海峡;法国人几乎和他同时来到了马岛,他们将群岛命名为马洛乌纳斯群岛,(以后变成了西班牙语的马尔维纳斯群岛)并于1716年出版了最早关于马岛的地图。
起先,由于马岛恶劣的自然环境与经济价值的缺乏,直到十八世纪上半叶,英、法、西班牙都没有占领或者鼓励本国公民定居的打算;但随着三国围绕开拓殖民地展开的明争暗斗变得日趋激烈,他们都不约而同开始的把马岛视为自己的领地,1764年,一位名叫约翰.拜伦的英国船长奉命率两艘船考察马岛,他于1765年1月15日进入西福克兰附近的海湾,并以当时英国海军大臣爱格蒙特的名字将其命名为爱格蒙特港。
虽然当时法国贵族安东尼.德.布甘韦尔也已经在福克兰群岛上建立了一个永久居民点并举行了“殖民典礼”,但他很快就在法国政府的压力下将这块开垦不久的处女地以25万英镑的售价卖给了西班牙人。
作为后来者的西班牙人很快就和英国人发生了冲突,1770年6月10日,西班牙人在爱格蒙特港登陆,强行驱逐了驻守此地的30名英国海军陆战队员后,随即宣布此地为西班牙领地并升起了西班牙国旗,从而在事实上进行并完成了一次武力征服。
但在当时,这一危机并未转化为英、西两国之间的武装冲突,两国经过磋商之后,于1771年1月22日签署了一个具有互相谅解性质的秘密协议,协议规定爱格蒙特港交还英国,不过在该协议的西班牙文本中,西班牙却宣称对马岛主权具有优先权------英国在英文文本中干脆删去了这句话。
一场危机过去了,英国政府内部却因此就马岛的前途展开了争论,当时的英国首相诺思勋爵的顾问塞缪尔.约翰逊博士以马岛环境恶劣,不宜人类居住为由,力主英国放弃这块不能给英国带来财富的荒蛮之地。
最终约翰逊的意见占据了上风,到1774年5月,英国完全撤离该岛,此后六十年再也没有回来。
虽然英国在最后撤离前,留下了一块写有文字的铅匾,以宣示英国对马岛的主权,但这在当时英国与其他国家之间既不存在“绅士协定” 同时国际上也不存在保护各国合法权益依据的国际法的时代,的确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
公元1816年,在西属和葡属拉丁美洲的独立浪潮中,诞生了阿根廷这个年轻的国家,马岛随即被其宣布为阿根廷领土。
1820年,阿根廷正式接管了马岛,1823年任命了第一任总督。
1831年,由于阿根廷扣留了两艘在马岛海域偷猎海豹的美国渔船,正好就在附近的美国军舰“辛莱顿”号立即采取了报复行动-----袭击了阿根廷驻岛人员和设施并宣布该群岛不属于任何国家。
事情发生之后,阿根廷向美国提出了对此一海盗行为的外交抗议,但美国却毫无表示!
一年之后,一艘名为“克里奥”的英国炮舰也突然来到马岛如法炮制-----很快驱逐了岛上的阿根廷人并升起了英国国旗。
这样,英国以“炮舰外交”粗暴方式重新确立了对马岛的实际控制!
倒霉的阿根廷人只得再次付诸外交渠道,向当时的英国外交大臣帕默斯顿提出了抗议。
在提交给英国方面的外交公函中,阿根廷提出了以下四点证明它对马岛拥有主权:
1、        阿根廷继承了西班牙原来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所统治的领
土。
2、        西班牙从法国手上买下了该群岛,因此它拥有优先占领权。
3、        英国在1771年宣言中,在秘密的、未正式写入的条款中,
已放弃了对马岛的主权要求。
4、        英国在1774年放弃了它在马岛的居民点。
对此,英国外交大臣帕默斯顿的回答是:英国在与西班牙的谈判
中“毫不含糊地坚持和维护”它对马岛的主权,阿根廷决不能指望英国会“允许任何国家行使这一西班牙从英国剥夺来的权利”。
对于当时正如日中天且刚刚击败拿破仑帝国,以武力四处开拓疆土,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堪称当时世界第一霸权的大英帝国来说,拿下马岛这一弹丸之地显然是易如反掌,当然它也不屑于和阿根廷这样一个年轻弱小的国家来打交道。
不仅如此,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不利于阿根廷解决马岛问题,当时既不存在国际法这样能够仲裁平衡国与国之间利益冲突的完整规则体系,也不存在联合国这样能够为弱小国家提供必要的援助和发言权的平台与斡旋调解机构,阿根廷若想讨还公道,只有与比如法国、沙俄或者美国这样的强国结盟,寻求“大侠出山,讨还公道”这样唯一的一种选择。
可是在当时却没有人愿意效法1990年美国组织“多国部队”以武力驱逐萨达姆,帮助富有的科威特埃米尔萨巴赫家族及其臣民复国的“侠义”行为,阿根廷人也只能一方面无奈的接受了国土丢失的现实,而另一方面在外交上进行接连不断的抗议。
   1958年,英阿两国关于马岛的争端被诉诸联合国。
在英国重占马岛133年之后,即公元1965年,阿根廷坚持不懈的外交努力终于有了实质性的进展,联合国大会于当年通过了第2065号决议,明确规定马岛属于殖民地问题,并宣称:“根据一项以前通过的决议(1960年1514号决议),联合国决心结束任何地方的的各种形式的殖民主义。”
此外,该决议中还敦促英国和阿根廷两国就马岛的前途地位问题展开谈判,寻求一个迅速的和平解决方案,此方案应符合联合国宪章及“上述岛屿居民的利益”。
至此,马岛争端随着联合国决议的出笼被正式摆上了台面,英国再也无法回避了!

三、战前英国和阿根廷外交谈判活动
1967年9月,英阿双方就马岛前途问题正式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所在地展开了会谈;彼时,由于英国自二战结束一直在执行放弃海外殖民地的既定政策,同时也出于削减防务开支的需要,因此英国在谈判中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态度,双方在会谈结束后签订了一项有关两国外交与贸易的协议的同时还一致同意,下一轮会谈双方将就马岛的主权问题展开认真的探讨。
对于当时执政的英国工党政府来说,放弃马岛这样一个小小的海外领地,要比英国1947年工党政府允许被称为女王皇冠上的珍珠的印度独立容易得多----后者各方面的价值远远超过前者!但有所不同的是,印度本地的黄种土著居民并未因被来自欧洲的白种人长期统治而丢弃他们天生的民族独立意识和语言文字;而马岛的居民则几乎都是英国本土迁徙而来的英人后裔,不仅保留了英国本土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而且也并未因长期居留海外而像十八世纪英国早期的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移民后裔那样萌发独立的想法乃至付诸行动,相反,他们强烈的要求马岛继续作为英国的海外领地-----1968年时任英国外交大臣的查尔芳特勋爵访问马岛时,岛上的居民打出的标语就是:“我们忠于你----请忠诚的支持我们!”,“不要将我们卖给阿根廷换取牛肉罐头。”
当然,这些居民绝不是仅仅喊喊口号而已,他们很快就付诸了行动----一个被人称为“福克兰院外集团”的议员组织诞生了,该集团的幕后主使是福克兰群岛公司的董事长帕特里克.艾恩斯莱,主要由福克兰群岛公司员工、岛民和下议院议员组成,该团体的主要宗旨在1968年3月12日由英国《泰晤士报》刊登的由四名岛民署名的公开信中表述的很清楚:岛民们“不愿从属于一种外国语言,外国法律和外国风俗文化。”
似乎是与这封信相配合,英国的议员们也对当时主持英阿谈判的外交大臣斯图尔特提出了强烈质询(其中一部分人是福克兰院外集团的成员),虽然当时他在私下里已经向阿根廷人保证,马岛的主权可以转交给阿根廷,前提是英国工党政府认为这样做符合岛民的利益。(阿根廷人在谈判中质问斯图尔特:他们究竟是在和谁谈判?是福克兰群岛的居民?还是英国政府?难道英国—一个主权政府的政策是由它的两千名臣民来决定的吗?这是对阿根廷的一种侮辱!)
由于岛民和议员的质询,英阿双方的谈判一度搁浅,1970年英国保守党重新执政后,英国在谈判中提出了两项新主张,其一是建议阿方能够给予马岛某些实惠,拉近阿根廷与岛民的关系;其二是岛民代表必须参加谈判(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给外人以英国政府背着岛民谈判的印象。)
在阿根廷主动以通航的方式向岛民示好以后,接着又提出以大大低于福克兰群岛公司的价格向岛民提供石油这一“优惠条件”,但这时岛民却不愿继续谈下去,要求新上任的英国工党政府外交大臣卡拉汉停止与阿根廷的任何对话!
1975年英国新任驻阿根廷大使埃希上任后,阿根廷迫不及待的向其表达了要在该问题上取得进展的愿望,随后英国工党政府又重操以经济合作为前提解决马岛问题主张,但随着1976年3月阿根廷军政府的上台执政,阿根廷对此问题的态度趋于强硬。1976年12月英阿双方重开谈判,但阿根廷坚持主权要求,而岛民则主张继续维持现状,英国工党政府所打的将马岛的石油、渔业等大部分资源给予阿根廷而岛上居民仍归英国管辖的经济合作牌对双方都已毫无吸引力,谈判难以为继!
1979年5月保守党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新政府上台执政,新任外交大臣里德利抛出了一个香港式的“出售再租用”的解决方案,即该群岛主权完全归阿根廷所有,但在一定期限内租借给岛民。
但岛民仍然对此持否定态度,群岛的议会经过讨论以八票对一票否决了一切有关马岛主权的谈判,尽管阿根廷许诺要让该岛成为“阿根廷最为娇养的一个地区”。
另一方面,里德利在向议会下院报告谈判的结果时也因此受到了部分议员的强烈批评,其中既有保守党也有工党议员,有人甚至提到了“屈辱的倾向于阿根廷”的问题!
这些责难让这位外交部长难堪之极,英国媒体甚至评论说:“很少有一位部长在下院遭到这种来自各方的指责。”
里德利方案的再次搁置,使得英国政府不得不考虑马岛被阿根廷武装入侵的前景,1981年6月30日,英国外交部在一次内部碰头会会上根据来自各方的情报和阿根廷的外交反应,对未来阿根廷的行动描绘了如下的步骤:
1、        将问题再次提到联合国,使英国为其“背信弃义”而受谴
责。
2、        对群岛实行航空封锁及油料禁运。
3、        采取措施破坏英国在阿根廷的经济利益。
4、        骚扰使用斯坦利港的外国拖网渔船。
5、        在南乔治亚岛登陆。
6、        制造各种小事端,例如:派人到福克兰主要岛屿自由登陆。
7、        占领一个无人居住的小岛。
8、        全面入侵。
由于此时的英国保守党政府迫于议会的压力不再向岛民施加压力,迫使其作出让步,因此英国外交部只能采取一种拖延下去的办法,但却面临着阿根廷方面一条不超过18个月的死线-----1983年6月正好是英国占领马岛150周年!
可在另一方面,英国却采取了某些让阿根廷看来是准备退让的措施,首先英国政府宣称由于经费短缺它将关闭在南乔治亚岛上的南极科学考察基地(后来由于马岛当地出资资助而使此计划得已推迟执行);其次是将常驻该岛的巡逻舰“忍耐”号列入削减国防开支计划表------将其报废!
这些情况在不了解内幕的外人看来自然是英国准备退让的迹象,以至于阿根廷驻英国大使馆的一位官员打电话询问向已经下台的前工党政府的沙克尔顿勋爵(他曾经率领一个经济代表团与阿根廷政府研究如何合作开发马岛的资源)此举是否意味着英国对这一地区已经丧失兴趣?!
由此可见,尽管当时英国还没有出台放弃马岛的计划,但阿根廷方面却已无心等待了,就在两国外交谈判的毫无结果,距离最终解决马岛问题遥遥无期的气氛下,1981年12月23 日,军人出身,时年55岁的阿根廷陆军总司令利奥波尔多.加尔铁里成为阿根廷新任总统。
这就意味着,在英阿两国之间,一场有关马岛的武装冲突不可避免了!


四、英国和阿根廷双方的战争准备
对阿根廷方面来说,1976年3月上台的阿根廷军政府在执政的初始阶段并没有立即把马岛作为他们的猎物,这是因为,随着1960-1970年代左翼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作为拉美国家的阿根廷同样也被波及-----一部分激进的左翼分子受到切.格瓦拉游击战思想的影响,在阿根廷组织了城市游击队,以爆炸、袭击等手段挑战现政权,而当时已经衰老的总统胡安.庇隆却无力对此加以干预,在此背景下,发生了由乔治.维弟拉领导的军人政变,阿根廷的历史进入了一个军人独裁时期!
到1980年,在阿根廷军政府的镇压下,阿根廷的左翼游击队基本停止了活动,但军政府的严酷措施也招致了国际社会的强烈批评,连美国的吉米.卡特政府都严厉谴责了阿根廷军人政权的这种践踏人权的行为,并实施了汉弗莱-肯尼迪武器禁运法。
随着罗纳德-里根就任新一届美国总统以及加强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的对抗和遏制共产主义的需要,阿美关系解冻,美国不仅取消了汉弗莱-肯尼迪武器禁运法,而且还允许美国游客到阿根廷自由旅行。
这些政策的背后是阿根廷积极的介入对拉丁美洲左翼游击队镇压,由于美国鉴于越南战争的教训不愿过深的卷入,阿根廷便顺水推舟的当起了美国的帮手,派兵进入洪都拉斯对当时由桑迪诺民族解放阵线执政的尼加拉瓜开展渗透破坏活动,如此的“好意”,美国当然会投桃报李!
由于美国政策的突变而带来的阿美关系的友好氛围鼓舞了阿根廷军政府的将军们,对于一向主张亲美的加尔铁里来说更是有如打了一支强心针,他曾公开表示:“……就国内事务而言,我们应该分析一下这种友谊对于我们国家的过去、现状及未来都意味着甚麽?在国际事务方面,在国际事务方面,阿根廷绝不应该甘于充当二流角色,而应该占有主导地位。”
在另一次谈话中他又说:“使我们感情上受伤害的,并不是武器禁运法,而是我们与美国军官之间兄弟般的友谊遭到破环。”(1960年加尔铁里曾经去过美国弗尼吉亚的贝尔沃亚,在那里接受了6个月的工程技术训练)
出于对阿美关系的高度重视,以及利用这种良好关系抬高阿根廷国际地位的愿望,加尔铁里1981年两度访问美国,受到了超级明星一样的热烈欢迎,一位美国高级官员毫不掩饰的称他是“一个伟人”!
在阿根廷驻美使馆举行的午宴上,包括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白宫国家安全顾问理查德.艾伦、陆军总参谋长爱德华.梅耶将军以及美国国务院负责拉丁美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托马斯.恩德斯等华府高官显贵应邀出席了宴会,这样热烈的场面在世界新闻媒体评论中,无疑意味着加尔铁里在外交领域的巨大成功!
中国有句古话,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虽然加尔铁里成功使得阿美关系越套越近乎,虽然这样的成功也让笔者这样的后人无法因为马岛战争的失败而简单把这位军人出身的总统归于“无能之辈”一类人当中,但另一个危机却实实在在的一步步向他靠近。
与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法国的拿破仑、德国的希特勒、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波兰的毕苏斯基、中国的蒋介石这样的枭雄式人物不同,陆军总司令加尔铁里在阿根廷军政府中并未扮演一个独裁者的角色,而是与海军和空军的总司令一起构成了联合执政的“三驾马车”,其中任何一人都无法单独制定并颁布国家的政策,也无权做出重要决定。
更关键的是,三巨头又各自受到自己部队中高级将领的制约,而这些高级将领们又要依赖下级军官对自己的忠诚,如此复杂的人事关系使得阿根廷军政府无论是在治国还是在对外作战方面都难以表现出强势的面貌!
对于依靠枪杆子上台的军政府的将军们来说,他们与旧中国的军阀一样,视自己手中的部队为维护自己地位和荣华富贵的本钱,出于这种私心杂念,他们不会让自己的人马遭受“无谓”的损失。
就出身于一个贫穷的意大利移民家庭并曾经住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近郊一个贫民区中的加尔铁里本人而言,毫无祖先余荫可用的他在自己起家的军种--陆军当中也不具备一种家长式的权力与威望,陆军本身同样是派系众多,人事关系复杂,虽然他的总统职位到1984年才任期届满,但他必须在1982年交出陆军总司令的职位,转而以一位退休将军的身份继续担任国家元首,而这对他来说,无异于从一个掌握实权且地位尊崇的领袖演变成仅仅作为阿根廷国家政府的象征而存在的符号式人物!
形势的逼迫,使得树不大根也不深的加尔铁里必须建立一些能够让自己保住权力地位的功绩,但军人出身他对经济显然是门外汉,面对高达150%的通货膨胀率,他束手无策。
根据之前军政府制定的路线图,1982年军政府必须恢复各政治党派的活动,还将为全面选举制定时间表。
如此一来,糟糕的经济状况和“还政于民”的临近,加剧了民众对军政府的不满,让阿根廷国内的矛盾变得尖锐。
为保住自己的职位,并转移民众对槽糕经济的注意力,加尔铁里必须创造一件“丰功伟绩”!恰在此时,英阿有关马岛前途地位的马拉松式谈判陷入僵局,阿国内有关收回马岛的呼声日渐高涨,给了加尔铁里一个可以说是很难得的机会!
在对美国进行成功访问之后,加尔铁里确信,美国会在未来他对马岛采取的军事行动中支持他,至少会保持中立,而这正是他采取行动所必须的一个前提条件!
在这种在阿根廷军政府的将军们看来内外两方面皆有利的条件下,1981年12月,也就在加尔铁里成为总统的那个月,他经过与海军总司令阿纳亚上将的密商之后,终于决定要在一年内以武力夺回马岛!
阿根廷军政府所策划的这一切, 英国人也并非事先毫无察觉,除了前文所提到的英国外交预测事态发展的碰头会之外,英国驻阿使馆也多次将阿根廷军政府将采取强硬路线的评估报告上报伦敦外交部,但英国人由于出于对加尔铁里浓厚亲美倾向的基本判断,认为其不可能真正采取强硬措施!
的确,对二战后已经成为美国小兄弟英国来说,他们无论如何不会相信加尔铁里会撇开美国的态度来对马岛动手(美国在英阿争端中扮演了调解人的角色),因此,即便在进入1982年之后,阿根廷以外长科斯塔.门德斯为首的外交部态度变得强硬,英国人仍然把谈判作为与阿根廷解决马岛问题的基本手段。
就英国情报机构来说,他们也并未能较早及时掌握加尔铁里秘密制定的登陆计划,英国军情六处(MI6)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秘密情报站直到3月24日才根据阿军的调动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并与美国大使馆核对情报之后,得出了阿军武装登陆计划已经付诸实施结论,并上报伦敦。
这份至关重要的情报拖到3月29日才被告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外交大臣卡林顿勋爵。
如梦初醒的英国政府急忙研究应对之策,决定立即向南大西洋派出一艘核潜艇。
可这时,阿根廷的行动已经在按部就班的实施了,而英国的核潜艇即使开足马力也得在路上走10天!
措手不及的英国政府只得一面紧急制定派遣特混舰队的计划,一面向美国“老大哥”寻求帮助。
3月31日晚,由撒切尔夫人亲自打电话到白宫,要求美国总统里根与加尔铁里接触,出面调停。
4月1日晨8时,里根与加尔铁里进行一次时间较长的通话,里根要求阿方“避免一场悲剧和流血冲突”,但加尔铁里则坚持阿根廷对马岛拥有主权的立场。
里根的无功而返使得一场大战最终拉开了序幕!
好文,楼主文笔不错。
二战后空前???
感觉当时阿根廷并不是坚决的想开打,还幻想国际调停,不然英国根本赢不了。
yzsz266 发表于 2010-12-22 17:41

可能是指高新技术应用和单位时间空间内部队数量吧

至少海湾之前大规模登陆战+海战的只有这一次,朝战越战基本没什么海战,中东战争则没有登陆战
好文啊,
五、战争过程

1982年6月12日,在马岛战争还未结束,但阿根廷在马岛守军已经频临最后崩溃的时刻,加尔铁里却出人意料的对采访他的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指出:“……无论如何,我没有料想到英国会如此大动干戈。……”
在谈及美国的态度时,他指出:“……当他(美国)无法使双方达成协议而与英国人合作的时候,那是多么令人失望啊!最恶劣的是,里根和他的班子也这样做了。的确,阿根廷人和我都认为这是一种背叛。”
1982年7月,在马岛战争结束之后,阿根廷军政府总统加尔铁里在接受另一记者采访谈起这场战争时曾经说到:“一些人消失了,这在任何战争中都是不可避免的”。
加尔铁里的这些言论在旁人后面看来不无推卸责任之嫌,也很让人感觉到阿根廷军政府的将军们对于处理国际事务与国家关系缺乏深刻的了解认识以及他们对于领导组织阿军进行一场在世界范围内掀起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的现代战争的能力的缺失!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战争本身就意味着巨大的风险,要求决策者们具备某种不顾一切且敢于下注的赌徒般的心理素质,马岛之战距当时号称世界第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前后经历了三位总统,历时多年,付出5.4万人阵亡的代价并引发了国内声势浩大的反战运动之后并不光彩的败走越南才仅仅过去了七年时间,要说谁能够未卜先知,预知未来,那当然也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
单纯从军事科学的角度来讲,阿根廷军政府的将军们事先的评估计算也是不能让专业的军事评论家们因为阿军的失败而简单的加以全盘否定的,事实上马岛之战中英军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在战争爆发前就已经清晰的呈现在他们和国际军界人士及媒体的眼前,不存在甚麽他们无法了解的机密,而这,也许恰恰是阿根廷的将军们敢于放手大干的真正原因!
二战结束之后,英国由于海外殖民地成打的走向独立之路,昔日的大英帝国迅速由一个有着全球性影响的“巨人”沦为了处于欧洲西北一角的区域性力量,丧失了大量的财税来源与军事基地,再加上工党政府推行“社会主义”的福利的政策和经济发展方面的不利,造成了英国在财政预算方面的捉襟见肘,而不得已一而再、再而三的削减防务开支。
这种政策所造成的后果,就是英国在军队和军备建设方面的相对滞后,应对战争的能力方面显示出了某种程度的力不从心。
如果说,战争中后勤补给方面的不足,还能够由于政府紧急动员民间企业予以必要的支援和阿根廷并没有组织军事力量袭击英军的后勤补给线而高枕无忧的话,那麽二战后英国海军的衰落,则是造成英军在马岛之战中险象环生、损兵折将的根本原因。
英国皇家海军曾经是英国上至国王下至普通老百姓的骄傲,自1588年,英国海军痛歼西班牙无敌舰队,正式确立海上霸权以来,一直到二战结束,英国一直保持它霸主的地位,期间荷兰、法国、德国等力图在海上挑战英国霸权的海军强国无不是以失败而告终,英国最终凭借这些辉煌的胜利被人们冠以“日不落帝国”荣誉称号。
二战结束时,英国海军力量仅次于美国居于世界第二位,拥有航母及护航航母共50艘!
但随着“日不落帝国”光环的褪去,英国海军的境况在战后也江河日下,由于战后历届英国政府均持一种收缩海外军事力量的路线,大批的军舰被退役封存乃至拆毁,1968年,当时执政的工党政府宣布将完全废弃航母,其中也包括完全可以称为英国海上力量支柱的“皇家方舟”号航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出征马岛的英国特混舰队的核心---两艘轻型航母“无敌”号和“竞技神”号在战前也被列入了退役名单。)
作为英国皇家海军曾经的骄傲,满载排水量达50786吨装备了蒸汽弹射器,并具有倾斜式飞行甲板设计的“皇家方舟”号航母,是英国海军历史上最大、最重、攻击力最强的航母。
1978年,皇家方舟号航母退役前夕,搭载的舰载机计有:12架“鬼怪FG1”战斗机(第892中队)、14架“掠夺者S.1”攻击机(第809中队)、4架“塘鹅”AEW.3预警机(第849中队B分队)、6架“海王HAS.2”反潜直升机(第824中队)和2架“威赛克斯HAS.1”直升机(SAR小队)。
在这些舰载机中,前三种飞机凭借其出色的性能对英国特混舰队和登陆部队有着不容忽视的重大保护作用!
“鬼怪FG1”战斗机作为截击机时战斗半径达到1450公里、作为攻击机时作战半径达到1600公里,能够挂载4枚“空中闪光”中距空-空导弹与4枚“响尾蛇”空-空导弹,载弹量达到7吨!
“掠夺者S.1”攻击机战斗半径1800公里,载弹量7.25吨,可挂载“战槌”AS37反雷达导弹、AJ168电视制导导弹、P3T“海鹰”式反舰导弹、453公斤重的MK13、18铺路Ⅱ型激光制导炸弹、电子对抗器材、加油装置和侦察设备等多种武器装备!
“塘鹅”AEW.3预警机最大时速405公里,起飞全重9.5吨,预警雷达天线置于机腹,由两名雷达手操作,可以以225公里/小时的巡航速度滞空巡逻警戒5-6小时,探测空中和海上目标。
在实战中,“塘鹅”AEW.3预警机可以较长时间在空中巡逻,并对来袭敌机进行早期预警,英军可避免派出单艘舰只担任雷达哨舰而易遭攻击的危险。
“鬼怪FG1”战斗机则可利用自身强大的制空与截击能力对敌机进行远距离截击,为舰队提供一道安全的保护屏障,使得阿军挂载“飞鱼”导弹的“超军旗”攻击机在未进入“飞鱼”射程时就可能被“鬼怪FG.1”击落。!
“掠夺者S.1”攻击机凭借其较大的战斗半径和载弹量不仅能攻击马岛上的军事目标和阿根廷本土的空军基地进行空袭,还能因此牵制阿军战机,使其转而投入本土防卫而不是用于空袭英军,从而大大减轻英军特混舰队和登陆部队的压力!
而马岛战争中英军的两艘轻型航母所搭载的“海鹞”,由于存在战斗半径小(战斗半径截击186公里——攻击450公里)、制空与截击能力不足、载弹量少以及飞机数量少且滞空时间短等难以克服的缺陷,所以只能为英军提供有限的空中掩护与对地攻击支援;英军在战斗中不仅无力应付阿军来自空中的猛烈突击,也无法有效地压制岛上的阿军地面与防空火力,其后果就是长途跋涉8000海里的英国远征军只能以巨大的损失为代价,像古罗马的角斗士一样与阿军死打硬拼到底!
这对二战中曾经以航母舰载机奇袭意大利驻塔兰托港的海军舰队并和美国盟友一起发动对纳粹德国本土的战略轰炸的英国来说,的确是一种难以想象的尴尬!
英国海军历史上最强大的“皇家方舟”号航母于1981年被拆毁,不仅宣告了英国皇家海军一个时代的结束,也让一个英国海军日薄西山的虚弱形象成为了世界舆论和各国军界口中的谈资和笑料,当然也让本来就跃跃欲试的以加尔铁里为首的阿根廷的将军们骤然感到收复马岛的把握大增!(当时阿根廷海军的核心“五月二十五日”号航母依然搭载战斗半径达到1200公里的固定翼舰载攻击机A-4P“天鹰”,并正在引进12架法国制造的,配备法制AM-39“飞鱼”式反舰导弹的“超军旗”式舰载攻击机,相比之下,英军的“海鹞”却不具备这种能力!)
笔者相信,正是由于不相信海军正处衰落中的英国会为小小马岛大动干戈,加尔铁里才启动了收复马岛的进程。
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商人戴维道夫以拆除四座废弃的捕鲸站为名带领一支废铁铲除队乘坐阿根廷海军“布里恩索湾”号海军辅助船登上南乔治亚岛,并在岛上升起了阿根廷国旗!
英国很快做出了反应,在伦敦外交部提出外交抗议的同时,英国驻马岛总督亨特一面要求阿根廷人离开,办理入境签证后方可登陆;一面派出了英国海军常驻马岛的破冰船“忍耐”号搭载海军陆战队员前往南乔治亚岛进行威慑。
英国人怎么也没有料到,这一插曲成为了马岛战争的起始点!
就在3月26日,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正式下令开始执行自2月份就已经制定好的旨在收复马岛“罗萨里奥”计划。
根据该计划,阿根廷以2 艘驱逐舰,2 艘护卫舰,1 艘坦克登陆舰,1 艘潜艇,1 艘破冰船,1 艘补给船组成第4 0 两栖特混编队,从贝尔格拉诺港启程前往收复马岛,以1 艘护卫舰,1 艘供应舰组成第6 0 两栖特混编队,从德塞阿多港启程前往收复南乔治亚岛。同时以“五月二十五日”号航母为首,辅以4 艘驱逐舰,1 艘护卫舰,1 艘油船组成第2 0 特混编队,提供战役掩护。作战总指挥为陆军第5 军军长兼马尔维纳斯战区司令奥斯瓦尔多•加西亚中将。
4月2日拂晓前一小时,阿根廷军队以蛙人为先导乘坐橡皮舟登陆,首先夺取了斯坦利港由8名英军海军陆战队员驻守且装有通往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电子警报系统的用于指明通往斯坦利港航道的灯塔,以防英军发出警报。
接着,阿军登陆行动正式开始!
阿军上陆兵力包括:
1、        海军陆战队和第1、2步兵营。
2、        第1两栖直升机营
3、        海军陆战队第1野战炮兵营
4、        1个重迫击炮连、1个反坦克导弹连和1个工兵连
5、        1个搭乘“罗兰”式防空导弹发射车的侦察组。
登陆开始后,阿军同时在三个地区发动进攻。
1、        在斯坦利机场和灯塔之间的地区,300名海军陆战队从“圣
安东尼奥角”号运兵船上陆,尔后向7英里之外斯坦利港徒步前进,尔后与在斯坦利港登陆部队会合。
2、        在斯坦利港地区,400名海军陆战队员在16辆水陆装甲输
送车的支援下搭乘登陆艇实施进攻。
3、        150名海军陆战队员分乘8架“海王”直升机从“五月二
十五日号”航空母舰上向穆迪布鲁克兵营(英军海军陆战队兵营和司令部所在地)发动进攻。
   阿军登陆后,与驻岛英军海军陆战队在斯坦利港区和政府大楼两处发生交火,英军在进行短暂抵抗后于下午1时投降。
4 月3 日,阿军第6 0 两栖编队在南乔治亚岛登陆,经短促交火,占领南乔治亚岛,英国守军2 3 人投降。就这样,阿军以伤亡7 人,损失2 架直升机的代价,占领了整个马岛。
阿军收复马岛的消息传到国内,阿根廷民众群情振奋,数十万人聚集在总统府前的“五月广场”,欢庆胜利。全国十多个政党一致表示支持政府的行动。总统加尔铁里的威望转瞬间达到顶峰!
马岛在顷刻之间陷落,却震撼了远在英国本土的英国政府大员们和议会议员们!
就在4月2日上午,当阿军登陆的消息传到英国时,英国外交部的第二号人物阿特金斯还在议会下院向议员们宣称这不是真得,因为外交部刚刚和总督通过话,岛上很平静。(实际上没有人和总督通过电话,而是根据岛上的例行回电做出的情况判断)
但到了伦敦时间下午6点,英国外交大臣卡林顿勋爵和国防大臣诺特才在一次被匆忙召集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了马岛已被外国军队占领的消息。
如此明显的误判和失误,让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政府遭受了来自议会的猛烈抨击,在第二天议会下院长达三小时的辩论中,面对议员们的尖刻质询,这位被苏联人称为“铁女人”的英国首相多少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去职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外交大臣卡林顿勋爵和他的两位副手阿特金斯与卢斯向首相提交了辞呈,并获得准许。(卡林顿后来承认,使他辞职的是下议院议员所使用的语言)
卡林顿的离去当然不意味着事情的结束,在议员们以全票通过以武力收复马岛的决议案之后,撒切尔夫人做出了成立战时内阁并立即派出特混舰队保护马岛的承诺!
英国的战争机器迅速开动起来了。
4月5日,也就是阿根廷占领马岛仅仅三天之后,英国以两艘轻型航母“无敌”号和“竞技神”号为核心的特混舰队第一梯队,共有3 7 艘战舰,2 0 架“海鹞”式战斗机,5 8 架各型直升机,以及英军第三突击旅的三个营由朴茨茅斯和直布罗陀启航,前往马岛。
同时,英军紧急征调58艘民用船舶作为舰队的后勤支援力量,紧急改装成诸如医院船、飞机运输船、运兵船等远征军急需的后勤船舶。
值得一提的是,与最初外交上对马岛事态的反应迟缓相比,英国的战时准备却显示出了出奇的高效,比如“乌干达”号客船当时正载着9 4 0 名学生在地中海航行,接到征用命令立即在就近港口停靠,让学生上岸,随即驶向直布罗陀,仅用三天就改装为医院船!
4 月7 日,英国宣布对马岛周围2 0 0 海里实施全面海空封锁。
4 月1 2 日,英军的核潜艇到达马岛海区,开始执行对马岛的封锁。
4 月1 5 日,英军从阿森松岛起飞的“猎迷”巡逻机,开始对马岛海域进行空中巡逻。
4月17日,第三突击旅旅长汤普森准将和他的下级在阿松森岛会见了专门飞来的海军上将约翰.菲尔德豪斯,陈述了他们先收复南乔治亚岛的计划,并得到了他的批准。
4月21日,由英军“安特里姆”号导弹驱逐舰、“春潮”号游船、“忍耐”破冰巡逻船组成的舰艇编队抵达南乔治亚岛。
随编队到达的登陆部队包括英军第三突击旅第42营M连110人和英军精锐特种部队----特别空勤部队(SAS)、特别舟艇部队(SBS)共计70余人,统一由海军陆战队第42营盖依.谢里登少校指挥。
最初由于南乔治亚岛恶劣的气候和海况,导致登陆部队无法依靠登陆侦察掌握守岛阿军的情况,第一次SAS乘坐直升机上岛侦察,结果却在冰川上陷入了困境,在损失两架直升机和一批装备之后,“安特里姆”号上的直升机驾驶员伊恩.斯坦利中校凭借他的胆量用他只能乘坐5人的直升机硬是塞进了17个人,把SAS从冰川上救到军舰上。
另一拨从“忍耐”号上岸的SBS两个班,则因为暴风和浮冰的影响,同样也失败了。
第二次尝试中,SAS尝试以5艘小艇载人登岛,结果两艘小艇因故障失去联系,其中一艘在被搜索7小时后获救,另一艘则被大浪冲到海岸上,小艇上的3个人被迫在丢失给养和装备的情况下进行野外求生,在冰帽上存活了5天,最后步行归队。
尽管英军出师不利,但转机也很快出现了,4月25日,英军直升机发现并击伤了阿根廷“圣菲”号潜艇,该艇随后投降,似乎是被吓怕了的阿根廷人守卫者也很快挂出白旗投降了。
南乔治亚岛的易手,使得英军获得了一个重要前进和后方补给地。
4 月2 8 日,英军舰队到达马岛海域,英国国防部宣布从格林威治时间4 月3 0 日十一时起,所有进入马岛周围2 0 0 海里禁区的飞机和舰只都将遭到攻击。
与此同时,驻马岛阿军进入最高戒备状态,在马岛开始实行灯火管制和宵禁。
5月1日,英军“征服者”号核潜艇发现了10650吨的阿根廷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以及伴随航行的两艘驱逐舰,经英国战时内阁批准,“征服者”号于5月2日下午4时以两枚mk-8鱼雷击沉了“贝尔格拉诺将军”号,368人在此次攻击中丧生。
事后,阿根廷曾经指责该英国方面,在他自行划定的200海里禁区以外击沉“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导致阿军人员无辜死难。
但这种说法放在英阿两国处于战争状态下这一非常时期内,可以说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因为战争的本质就是要达到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这一根本目的,因而游弋在马岛附近的任何阿军舰艇,对英军来说都是一种现实的重大威胁,这才是事情的本来面目!
5 月3 日,英军的“山猫”直升机在马岛以北海区,用“海上大鸥”空舰导弹击沉、击伤阿军巡逻艇各1 艘。
阿根廷海军遭此打击,立即将自己的舰艇编队撤离了马岛海域,一直到战争结束都再未出战。
但这种退缩却并不意味着阿军放弃报仇雪耻,阿海军军很快以一次一鸣惊人的攻击,让英国海军开始感受到了现代战争的残酷!
5月4日,英国“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作为防空雷达哨舰脱离特混舰队约20海里,造成其位置孤立突出,从而成为阿军的绝好目标。
根据战后观察家们的描述,阿根廷海军第二攻击中队的两架“超军旗”攻击机分别挂载一枚“飞鱼”反舰导弹,在接收了当时在“谢菲尔德”号附近上空盘旋的“海王星”侦察机获得的有关“谢菲尔德”号的目标指示数据之后,迅速关闭机载雷达,降低到距离海面40-50米的飞行高度,在距离“谢菲尔德”号大约46公里的位置,机载雷达重新短时开机(30秒),在锁定了两个目标(“谢菲尔德”号驱逐舰和“普利矛斯”号护卫舰)之后,飞行员将目标指示数据输入“飞鱼”导弹的计算机后,对两个目标各发射了一枚导弹,尔后在转弯并将高度降低到距离海面30米,迅速脱离!(“飞鱼”导弹具有“发射后不管”的能力,并不需要中继制导)
英军方面面对攻击的不利之处就在于,其一,英国先前曾经卖给过阿根廷两艘与“谢菲尔德”号同一型号的驱逐舰(其中一艘在阿根廷建造),阿军对于“谢菲尔德”号的雷达和舰载“海标枪”防空导弹的缺点了如指掌;其二,英国方面对阿军所装备“超军旗”攻击机和“飞鱼”AM-39导弹并无了解,虽然当时“超军旗”攻击机和“飞鱼”AM-39导弹的制造商法国在战争开始后宣布和英国站在一起,停止向阿根廷发货和提供技术支持(阿根廷此前共订购12架“超军旗”攻击机和一批数目不详的“飞鱼”AM-39导弹,已经获得5架飞机和5枚导弹)并通过秘密渠道向英方透露了超军旗”攻击机和“飞鱼”AM-39导弹的信息资料,但实际上法国国营航空空间公司的一个技术小组在战争中却一直留在阿根廷,并帮助阿根廷人解决了导弹发射架和控制系统的安装与测试问题。英国特混舰队却并没有及时获得有关“飞鱼”AM-39导弹的资料(当时英军“无敌”号航母舰长的笔记本上没有任何有关AM-39导弹的材料)其三,当时“谢菲尔德”号的搜索雷达当时正好关机(消除对同伦敦通话的“空中通信网”卫星通信系统的干扰),而与特混舰队距离较远也无法及时获得其他友舰的警报信息,因而不能立即发现可疑情况。
后来人们众所周知的情况是,“谢菲尔德”号被一枚导弹击中,在海上燃烧并漂浮了6天之后沉没,舰上英军共伤亡失踪7 8 人!
面对损失,英军于5月7日宣布将禁区扩大到距阿根廷海岸十二海里,加强了对马岛的海空封锁。
此外,英国还与因为比格尔运河而与阿根廷关系不睦的智利秘密联络,以微不足道的价格向智利出售6架“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6架“吸血鬼”式战斗机、防空导弹、类似U-2的堪培拉高空侦察机、几架轰炸机和一台远程雷达等一批装备为代价,换取了智利向英国人提供了一个情报搜集据点:智利南端的彭塔阿雷纳斯雷达站,英国空军中校悉尼•爱德华兹随身携带着一套卫星传送设备进驻这里,直接与伦敦郊外皇家海军司令部联系。
由于马岛战争中阿根廷战机都是从接近智利的南部大陆机场(离马岛最近)起飞的。因此,阿根廷战机何时从哪个机场起飞、飞行方向、机型等情报都被彭塔阿雷纳斯雷达站所掌握,在它们到达目的地之前一小时,英国舰队就已经获得了来自皇家海军司令部提前的预警信息。
这等于变相的使英军获得本来应该由舰载预警机所提供的早期预警能力!
5 月9 日,英军“海鹞”式战斗机击沉阿军的“一角鲸”号补给舰。
5 月1 0 日,英军“活泼”护卫舰击沉阿根廷“洛斯埃斯塔多斯”号补给舰。
    5 月1 4 日,英军SAS突击队奇袭福克兰海峡北口的佩布尔岛,炸毁阿军6 架“普卡拉”攻击机, 1 架运输机。并指引“格拉摩根”号驱逐舰用主炮摧毁了岛上的1 座军火库,6 座雷达站。(倒霉的是,仅仅几天之后,参加此役的SAS突击队员中的18人便在一次直升机坠毁事故中丧生,而原因仅仅是因为一只信天翁飞进了直升机的发动机)
此次攻击的目的是为英军在处于马岛东西两岛之间东岛港湾圣卡洛斯登陆做铺垫,因为处于福克兰海峡北口的佩布尔岛上的机场,雷达站对英军登陆部队构成了构成严重威胁!
英军选择在圣卡洛斯登陆有如下原因:
1、        圣卡洛斯拥有约5英里长的天然深水锚地,在有风暴的
情况下适宜船舶停泊。
2、        滩头附近的小山为设置地面观察所和雷达提供了良好的
条件。
3、        群山环抱的小港使“飞鱼”导弹失去作用,“飞鱼”导
弹无法击中山背后的目标。
4、        有部署“轻剑”防空导弹的良好场地。
5、        根据情报判断,圣卡洛斯防御力量薄弱,只有大约30-40
人。
但是英军也面临着复杂棘手的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根据理论,两栖登陆规定登陆方应具有3:1的优势兵力,
英军第一波登陆的主力---英军第三突击旅仅有3000人,而阿根廷在马岛东岛的守备队却达到了9000人之多。形成了1:3的劣势!
    第二、英军在前期利用“火神”轰炸机、 “海鹞”攻击机发动的小规模空袭行动中,并未摧毁岛上的机场、雷达通信设施、弹药库、指挥所、后勤仓库等要害目标,削弱阿军的抵抗力,这就使得上岛英军必然会遭遇顽强的抵抗。
第三、英军无力掌握马岛的制空权,一旦登陆,阿军在大陆的空军力量必然会倾巢出动,猛烈空袭特混舰队和登陆部队,而英军数量有限的“海鹞”攻击机无法为暴露在阿空军猛烈打击面前的特混舰队和登陆部队提供充足的空中掩护,只能寄希望于舰艇自身的防空导弹系统和登陆部队的地面防空火力自保。
但是,国内保守党政府夺回马岛的决心以及英军不能长久保持作战能力现实(英军在5月中旬估计,特混舰队的作战能力只能保持一个月),使得英军特混舰队伍德沃德少将和地面部队司令穆尔少将最终做出了登陆的决定!
5月21日夜,英军16艘登陆艇运载着英军第三突击旅3000人在晴朗的暗夜条件下,在圣卡洛斯登陆,各种装备及物资也陆续上岸,英军初步建立了较为巩固的登陆场,并逐步扩大!
阿军当然不能坐视英军安全上陆,天亮之后,大规模的空中打击随之袭来!
     从战后披露的情况来看,阿根廷空军最初没有制定与英军作战的计划,这当然是因为军政府判断英国不会为小小马岛大动干戈的缘故,但随着英国特混舰队开赴马岛,阿根廷空军制定作战计划的人员即着手进行敌我力量评估并制定相应的作战计划。
经过评估,阿根廷空军计划人员得出结论:如果发生冲突,阿军无法在群岛上空保持空中优势,因为飞机的航程有限。
根据不完全统计,1982年阿根廷空军的实力包括:20架“幻影ⅢEA”,30架“短剑”式,60架A-4P“天鹰”式,60架IA-58“普卡拉”式,9架B-62“堪培拉”式,7架C-130,2架KC-130。
    阿根廷海军航空兵计有:10架A-4Q“天鹰”式,5架“超军旗”式,10架马基航空公司的MB-339。
这其中,只有“幻影ⅢEA”、 “短剑”式、A-4“天鹰”式可以飞抵它们战斗半径的极限的马岛作战。(阿根廷最近的大陆机场距离群岛中部的福克兰海峡400海里)
虽然A-4“天鹰”式具有空中加油能力,且数量多达70架,但阿根廷空军只有两架空中加油机,如果一次性投入大机群空袭,显然无法为如此多的飞机提供一次性燃料支援。
对“幻影ⅢEA”、 “短剑”式这些不具备空中加油能力的飞机来说,它们只能用携带副油箱的方法自高空根据马岛的陆基雷达提供的导航数据,按照固定的航路飞向马岛,如果途中进行空战,就必须甩掉副油箱,这意味着无法完成预定任务。
由于上述原因,阿根廷空军在45天的战争中原本计划从大陆机场战斗出动505架次,结果只出动445架次,最后到达目的地的仅有302架次。
可这一切却并没有动摇阿根廷空军司令拉米.多佐准将与英军决一死战的信心,对于这位17岁就加入阿根廷空军,1981年才接手司令一职的老飞行员而言,没有甚麽比保卫祖国更重要的了,战争开始后,他在视察阿南部一处空军基地时,以一句“我们宁愿死去,也不愿蒙受耻辱”豪言壮语,鼓励他的部下勇猛作战。
高昂的士气使得阿空军在战斗中爆发出了令人惊讶的顽强,一位阿空军飞行员这样描述它所亲身经历的战斗:“在(防空)导弹发出200米之后,才能捕捉到目标(飞机)。所以有有这麽一段时间冲向你的攻击目标。你得尽最大可能地变换方向,直至到达射程之内,这时,你向军舰冲去,在150米的地方扔下炸弹。然后尽可能一直向前低飞----最好掠过桅杆,这样导弹就不会击中你了,当你一掠过桅杆,炸弹不会立即爆炸,所以不会把你和军舰一起炸掉----你希望如此。”
另一位飞行员的描述中,被击中的军舰“就像在婚礼中投掷的五彩纷飞的纸屑一样壮观。”
在这种可用“悍不畏死”来形容的狂热攻击波面前,虽然英军的“海鹞”式战斗机竭尽全力阻击阿军战机,登陆滩头和军舰的防空火力也拼命抵抗,但英军仍然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5月21日,英军“热心”号护卫舰被十余枚炸弹击中后沉没,舰上人员24人死亡,30人受伤。
同日,“亚古尔水手”号护卫舰受重创,“安特里姆”号导弹驱逐舰、“华美”号护卫舰、“大刀”号护卫舰被炸弹击中,但炸弹未爆。
5月22日,英军“羚羊”号护卫舰被两枚未爆炸弹击中,被迫退出战斗。
第二天,当英军试图拆除“羚羊”号护卫舰的炸弹引爆装置时,一枚炸弹突然爆炸,结果引发大火,遍体鳞伤的“羚羊”号护卫舰于5月24日断为两截后沉没。
5月25日,在福克兰海峡北端担任警戒任务的“考文垂”号导弹驱逐舰被阿军飞机连续三次袭击,最后连中3弹,在短短20分钟内就倾覆了!
伴随“考文垂”号的“大刀”号护卫舰被一枚炸弹击伤。
几乎就在同时,阿军“超军旗”攻击机再次出手,2枚“飞鱼”导弹击中“大西洋运送者”号运输船,这艘万吨级货船携带着3架大型“支奴干”重型运兵直升机,6架“维克塞斯”直升机,可供4000人居住的帐篷,以及可供“鹞”式飞机在陆上活动的活动简易机场和一座淡水加工厂很快沉没于冰冷的大西洋中。
这些装备物资的损失使得英军陆战第三旅指挥官不得不把刚刚制定好的作战计划撕得粉碎,重新制定新计划。
船上包括船长诺思在内的12人丧生。
5月29日,阿军以“超军旗”攻击机携带最后一枚“飞鱼”导弹,协同4架A-4“天鹰”式攻击机攻击了疑似“无敌”号航母的目标,事后阿军宣布击中“无敌”号,但英军发言人予以否认。
6月8日,4架“天鹰”式攻击机和2架“短剑”式攻击机轰炸了停泊在紧靠斯坦利港的布拉夫湾毫无军舰警戒和飞机掩护的“特里斯特拉姆爵士号”和“加拉哈德爵士号”两艘登陆舰, 导致100多人伤亡,其中死亡50多人。“加拉哈德爵士号”登陆舰沉没。
同日,福克兰海峡的英国舰船也遭到空中袭击。4枚1,000磅级的炸弹落在“普利茅斯号”护卫舰上,但没有爆炸。
    6月12日,提供炮火支援的“格拉摩根号”导弹驱逐舰被一枚阿根廷空军从军舰上拆下来用飞机运到马岛的舰载“飞鱼”导弹击伤,舰上死13人,伤17人。
在将近20天的战斗中,阿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共击沉英舰5艘,击伤11艘,使得英军的伤亡人数远远超过在地面战中损失。差点就让英国人喘不过气来。(对于阿军的空袭,英军一位高级军官评论说:“如果福克兰离阿根廷再近150公里,事态就完全会是另一种样子。”)
阿军为这些的战果所付出的代价是:阿空军损失30架“天鹰”攻击机、15架“短剑”( “幻影ⅢEA”)战斗轰炸机、23架“普卡拉”攻击机(6架在地面被毁)和一架C-130运输机;海军损失3架“天鹰”攻击机和3架MB-339教练机;海岸警卫队损失一架“空中货车”运输机,空军损失飞行员55名,海军损失3名。
应该说,相对于惨重的装备和人员损失,阿空军无力克服其战斗机由于“腿短”的缺点,组织不起有力的大集群攻击并给英军特混舰队致命打击才是阿空军最后失败的根本原因!
作为阿军最有力的“杀手锏”飞鱼反舰导弹,也因供应国法国的禁运无法得到及时补充而耗尽,6月8日布拉夫湾空袭之后,已消耗成强弩之末的阿空军基本停止了对英军特混舰队和登岛部队的打击。
5月27日,在阿军猛烈空袭中躲过一劫的英军登陆部队经过7天对登陆场的巩固之后,开始兵分两路,向斯坦利港进发。
英军南路以第2 伞兵营为先导,第4 5 陆战营为后援,沿东南公路,经达尔文港、古斯格林、费兹罗伊湾、布拉夫湾从南面攻击;北路以6 0 名S A S 队员为先导,第3 伞兵营,第4 2陆战营跟进,沿道格拉斯、蒂尔湾,直取斯坦利。
马岛战争中双方的第一场陆战较量—古斯格林之战开始了。
由于古斯格林有一个阿军简易机场,为了消除英军在进军斯坦利途中的侧翼威胁(阿军在此地储存有大量飞机使用的凝固汽油弹),因此穆尔少将决定派英军伞兵第2营打下该据点。
阿军简易机场位于一条狭窄的地峡上,英军必须从地峡北端前进大约3英里,才能接近机场,而地峡的两面,一面是博卡山,一面是达尔文山,阿军早在两侧山上修筑了机枪阵地和战壕网,伞兵第2营必须拿下这些阵地,才能扫除推进的障碍。
伞兵第2营营长H.琼斯中校以B连攻击博卡山,以A连攻击达尔文山,自己率领12人的战术司令部和D连居中策应,以C连作为预备队。
5月28日凌晨2时30分,伞兵第2营的三个前进连开始向预定目标开进,但到了早晨6时30分,经过4小时前进和交火,A连和B连都没能到达博卡山和达尔文山的主峰----因为阿根廷人的抵抗增强了。
就在这时,A连遭到了来自达尔文山的一个机枪阵地的扫射,前进受阻。
10时30分,伞兵第2营营长H.琼斯中校决定,由他亲自带领12人的战术司令部去干掉这个机枪阵地。
可是,当琼斯中校率领他的小组向顶峰穿插时,却遭到来自侧翼的阿军机枪阵地的扫射,琼斯中校和他的副官戴维伍德上尉先后中弹身亡。
对于琼斯中校的决定,后来一些英军军官认为这是“一次几乎是愚蠢的勇敢行动”,但后来接替他指挥伞兵第2营副官克里斯.基布尔少校则认为:“假如你回顾一下这样的原则,即10个人攻下那个事关全局的战壕,要比一小时后D连攻下它划算的多,你会懂得……他的战术司令部有12个人,12个人攻下一个战壕,一个战壕攻下了,这个战壕也可能是整个防御阵地的关键。”
对此,笔者的看法是,作为一个职业军人,琼斯中校表现出了他强烈求战欲望和身先士卒的勇气,作为一种军人必要的素养是无可指责的!应该提出质疑是英军的战前准备和火力支援,面对阿军设防相对坚固的阵地,英军既没有美军所拥有的炮艇机和武装直升机的即时近距支援,也没有强大炮兵部队的火力准备,更没有通过侦察摸清阿军防御体系,其后果就是依靠精锐部队的步兵穿插与短兵相接式的近战去“硬啃”,付出代价再所难免!
琼斯中校的阵亡,使得营副官基布尔少校临时接替了他的指挥,
基布尔少校立即以D连支援B连达尔文山,同时以“米兰”反坦克导弹远程攻击阿军战壕与地堡(虽然导弹的价格是2万英镑1枚),以求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经过战斗,伞兵第2营终于攻克了达尔文山和博卡山,得以逼近机场。
随后的战斗中,英军与守卫附近一所学校的阿根廷人进行了一次激战,阿军无一投降,全部阵亡。
战斗进行到第二天午后,古斯格林和附近达尔文居民点的阿军宣布向已经攻克机场的英军投降。
1600名阿军向伞2营放下了武器!
虽然伞2营最终取得了胜利,但战前英军估计古斯格林只有一个营的阿根廷守军,结果却出现了1600名阿军向450人的伞2营放下武器这个看来有些令人震惊的场面,在英军以少胜多的不平凡之外,让英军情报工作的漏洞显露无疑!
但不管怎麽说,古斯格林之战的胜利,极大的提升了英军部队和领导层的士气,同时也让他们看到处于人员优势驻岛阿军虚弱的实质![基布尔少校后来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谈到:“我们得到的装备和食品是些烂东西,而且(阿军)痢疾流行。”]
南路英军胜利的同时,北路英军也到达了蒂尔湾。
6月7日,英军第5步兵旅一部在斯坦利南面的布拉夫湾登陆,从南面收紧了英军对斯坦利的包围圈。
接着,英军开始向斯坦利的最后屏障以肯特山、查杰林山为第一道防线,以哈里顿山、浪顿山为第二道防线,以无线岭、欲坠山、威廉山、工兵山一线为主防御阵地的加尔铁里防线发起进攻。
6月12日凌晨,英军第三伞兵营、第四十二突击营、第四十五突击营三箭齐发,到天亮时已经拿下了浪顿山、查杰林山和两姐妹山。
阿军第二道防线被突破。
下午,英军继续进攻,相继攻克瓦斯里岭、塔布尔当山、威廉山。
6月14日,当英军拿下斯坦利最后屏障塞波山,拔掉了加尔铁里防线的最后一根销钉之后,斯坦利港升起了白旗,阿根廷驻岛总督梅嫩德斯宣布驻岛阿军投降。
历时74天的英阿马岛之战至此落幕。
阿军陆军太差劲了。空军真厉害的
六、马岛之战中英方战略及优劣得失分析
对于英国来说,马岛之战的胜利无疑使得英国国民和保守党以及议会重新找回了一丝昔日强大的大英帝国的荣耀,让撒切尔政府政治上大大得分,赢得了1983年的英国大选;同时保住了马岛这块连接两大洋的交通要地,为以后英国的军事活动、马岛可能的资源开发(石油)与南极洲的未来开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英国在马岛之战中的表现,撒切尔政府从一开始在外交上错误的估计了阿根廷的意图,结果导致外交与军事上反应迟缓,这固然有英国对马岛问题重视不够的原因,却也不能不让人感到现代外交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波谲云诡!
随后撒切尔政府在付出外交部长辞职的代价后的表现却与先前判若两人,对于各方面的情况变化反应机敏,应对无误,采用外交与军事双管齐下的策略,很快实现了大逆转!
造成这种前后反差的原因,应该是撒切尔政府通过冷静得判断,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走向,认识到加尔铁里军政府对马岛主权问题不容置疑的强硬解决底线,转而以硬对硬,坚定不移走军事斗争解决问题,外交攻势转变问题的路线的后果!
撒切尔政府意识到,加尔铁里军政府的行动正是看准了英国在二战后大踏步从海外殖民地收缩,同时消减军事开支,长期推行一种“退让外交”而造成质变的结果,很快就针锋相对地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游说活动,并利用自己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特殊地位,促使联合国安理会以10票赞同、4票弃权,1票反对(巴拿马)通过了第502号决议,决议规定:
1、        (英阿双方)立即停止敌对状态
2、        阿根廷军队立即撤出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
3、        阿根廷政府和联合王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双方的分
歧,并且完全尊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502号决议的出笼,使得阿根廷自认为合理合法的军事行动被世界打上了侵略并违反联合国宪章的标签,不仅为英国军事干预的“师出有名”和“制裁外交”的开展获得了一张合法的道义通行证!同时也让加尔铁里军政府借用联合国第2065号决议作为行动的合法前提的打算落空!
英国走得第二招好棋,是借用联合国决议和英国自中世纪流传下来的高超外交结盟技巧在国际上开展合纵连横。
对于欧共体国家来说,英国自中世纪以来就与之密切交往的外交传统加上现实中欧共体内的共同利益联系使得他们很容易响应英国对处于遥远南美洲的年轻国家阿根廷在政治上采取制裁的措施主张(虽然这种制裁执行起来并不那麽严密)
对另一个关键国家美国来讲,英国自二战后就以成为了紧跟美国并让其信赖的小兄弟,再加上两国在政治文化、宗教信仰乃至政治制度和价值观上的大同小异使得两国更容易在很多问题的认识上产生共鸣,结盟也就自然水到渠成!
就具体的现实利益而言,阿根廷对美国虽然重要却只是涉及到地区性利益,而英国却涉及到它的全球利益,因此谁对他更重要是显而易见的。
再者,由于阿根廷军政府在人权问题上的不良记录,曾经招致国际社会的广泛抨击,这也很容易使得原本就对阿根廷军政府感到不满的美国国会议员们转而同情英国!
在具体到一些关键问题中,英国也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比如“飞鱼”导弹的制造国法国的总统密特朗在阿根廷登陆的第二天即4月3日就专门打电话给撒切尔夫人,表示要与她休戚与共,并终止了对英军有着重大威胁的“飞鱼”反舰导弹的供货合同,使得阿军手中这一也许可以改变战局的杀手锏不再成为能够阻止英军的前进步伐的一个潜在因素(一位联合国官员评价说:“英国不仅具有莫里斯舞蹈那样古老的艺术,更具有罗尔斯-罗伊斯那样先进的外交手段。”)
在军事上,英国迅速动员自己的战争机器,进行了高效迅速的临战准备,核潜艇10天到位;巡逻机仅用15天就开始巡逻,特混舰队三天组成,经用25天就迅速到位并完成对马岛的封锁,特种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收复南乔治亚岛,这些都显示了一种先声夺人的强大威慑力,不仅显示英国维护马岛主权的坚强决心,也让世人领教了英国退让背后强硬拳头!
之后,英国在马岛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中,在种种不利的情况下,以指挥领导层的坚决果敢和职业军人的良好素养顶住了压力,干净利索的以少胜多,赢到了战争得最后胜利!
英国以它的实际行动,再次向世人展示了一个不容轻视的强国形象!(虽然称不上一流)
所有这一切,都让人深刻的认识到,英国这个最先完成工业革命、并曾经以几千万人口征服广大殖民地(1900年,英国本土人口仅为4160万,本土面积仅仅二十多万平方千米,其殖民地面积在20世纪初的鼎盛时期,达到约30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人口将近4亿!)号称“日不落帝国”的不平凡的国家在军事、外交等领域浓厚的文化积淀,或许这些东西,才是英吉利这个古老的民族为世界贡献得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撒切尔夫人后来在她的回忆录中,曾经对英国外交大臣弗朗西斯自作主张接受美国国务卿黑格提出的她认为不利于英国的调停草案条款而耿耿于怀,甚至流露了假如战时内阁接受了弗朗西斯的建议,她就打算辞职想法。
这种说法姑且不论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却实实在在凸显了一个英国政府失策,那就是放弃海外领地方面的对于自身利益维护的忽略。
就英国来说,二战后放任广大殖民地独立其实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前提是殖民地民众的强烈要求,英国自身实力的下降,以及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骤变等多种因素。
但对于马岛来说,当地民众作为英国移民后裔不存在这样的问题,马岛对于英国也并不是一个包袱,相反却有着较高的战略价值。
虽然阿根廷利用联合国第2065号决议,获得了追回马岛的道义基础,但通过马岛战争中众多国家的表态来看,除了美洲国家的组织的大多数国家给予了阿根廷一些口头道义上的声援(并未给予军援武器等实质性的支持)之外,阿根廷在世界范围内可以说是曲高和寡。(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502号决议时,作为一向“反对帝国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与前苏联都投了弃权票)
所以,在当代国际关系与事务中,以追求利益为目的,以实力做后盾,是一种常见的生态,国际法和联合国决议之类的东东,往往只能作为规范国家行为的一种参照物而存在,在不少情况下,其实是可以仅当做一种道德规范加以漠视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岛问题演变成战争,恰恰是这种习以为常的漠视所造成的直接后果!(联合国决议并没有给予阿根廷武力解决的授权)
英阿两国在早期关于马岛地位的谈判中,基本上遵循了在国际法范围内的外交准则,英国在主权问题上也做出了让步,说明马岛在英国当政者的眼里并不是不能割舍的东西。
但英国却似乎忘记了上文所说的这种“国际潜规则”,原因似乎也不外乎二战后在实力衰弱的情况下像抛售手中的存货一样允许殖民地大批独立而不问其他,正如马岛战争中担任英国国防大臣的诺特所指出的:“我们经历了好几代的衰落,我们的政府就是关于衰落的政治。”
另外,撒切尔政府继承二战后英国历届政府的政策,毫不顾惜的削减国防开支,乃至拆毁“皇家方舟”号航母这样在海战中举足轻重的大舰,则更加证明了英国政府存在较长时期在这种“衰落的政治”的环境熏陶下所养成的习惯性思维短视!
马岛战争已经结束28年了,但回顾这段历史,人们应该探求的一个问题是,一个国家的政府在执行一项既定的对外或对内政策时,怎样才能做到避免损害自身利益的“矫枉过正”?
七、马岛之战中阿方战略及优劣得失分析
对于人口和领土仅次于巴西,堪称拉美第二强国的阿根廷来说,在马岛战争中,输给领土远远小于自己英国多少让人感到意外,的确,就马岛战争投入的总兵力和技术装备而言,其实是和英军各有千秋,英阿实力见下表:

英阿双方实力对比:
阿根廷              英国
参战舰艇吨位(万吨)   12                 100   
参战舰艇数量(艘)     33                 118
作战飞机(架)         250                120
参战地面兵力(万人)   1.3                0.9
参战总兵力(万人)     6.5                3.5
单纯从数字的统计上看,英阿双方各有千秋,英军在海军力量方面占有优势,而阿军在总兵力、地面部队和空军力量上占有优势。
不仅如此,拉美一体化协会、安第斯条约组织等国际组织都曾先后发表声明,反对西方国家对阿根廷实施经济制裁。1982年4月28日,美洲国家组织专门开会讨论通过决议,要求英国立即停止可能危及美洲和平与安全的任何行动,敦促两国进行和平谈判,在谈判中英国应考虑阿根廷对马岛的主权要求。除拉美各国外,阿根廷还得到了亚非第三世界国家的声援和支持。4月26日,不结盟国家联盟发表声明:“在马岛这个特殊问题上(不结盟国家)决定支持阿根廷的正义要求,要求英国继续进行联合国提议的谈判,使阿根廷恢复这一领土的主权”。
就是在后来公开宣布站在英国政府一方的美国政府内部,也并非是铁板一块,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琼.科克帕特里克夫人就对阿根廷报以很大的同情,甚至不顾美国政府大多数阁员对英国的支持,直截了当的提出了美国应该“公开中立”的主张。
按照中国人传统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是非标准,仅仅获得美国与欧共体国家支持的英国只能说在外交上和阿根廷打了个平手。
然而,战争并不是简单的算术那样简单,决定战争得有着很多种因素,军事力量在表面上的对比差异在某些情况也无法左右战争结局。
应该说,英国对外殖民地的收缩政策与消减防务开支的常态和联合国2065号决议对马岛本身作为殖民地地位得认定,给了加尔铁里和阿根廷军政府马岛问题即使用武力解决也无妨的现实依据,阿根廷评论家穆尔吉苏尔博士就指出:“对于阿根廷人来说,马岛的主权是毋庸争辩的。主权问题就激起了阿根廷人从孩提时代就萌生的民族感情。这种感情是不带任何政治和阶级偏见得。”
但这种说法拿到国际上却存在比较大的争议,因为只要稍微研究一下国家之间领土纠纷的案例就会发现,如果仅仅强调某块领土曾经在某一历史时期内的归属地位和主权领有问题的话,“领土侵略”一说反而会出现正当性,只会造成许多国家对于国土主权的不安全性(如果这个理由成立,德国得要求波兰归还东普鲁士,这样波兰的海岸线就会变得一寸也没有;因此许多国家间解决边界争端的流行做法是,以两国的实际边界控制线作为谈判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达成令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妥协。)
所以当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宣称,马岛问题不仅是英国和阿根廷之间的争端,因为武力夺取有争议的领土会创下危险的先例时,国际上许多国家特别是与邻国有领土争议的国家,包括美洲国家组织的成员国,就是基于这一点谴责阿根廷而支持英国的。
如前文所述,就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而言,马岛问题不仅涉及到民族感情问题,也是决定他个人前途一个很有份量的筹码,他根据与海军司令阿纳亚密商的结果再加上个人的“判断”认定美国不会干涉、英国不会对小小马岛大动干戈的前提下,指示制定并实施了夺回马岛的“罗萨里奥”计划!
在阿根廷闪电般得完成了对马岛的武力占领之后,面对英国外交和军事双管齐下的强烈反应与动作,加尔铁里向民众做出了寸土不让的承诺。
但,嘴巴上的强硬并不意味着阿军认真做好了战争的准备,一个例子就是,军政府出于政治考虑从全国抽调部队来马岛,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全国大多数地区及各种出身的人都参加到这个国家大事中来,这样一来,马岛守备部队除少数之外,大多数都是只接受了基本训练的年轻人,毫无在马岛这样的寒区作战的针对性训练和经验。
对此,一名在马岛作战的英军士兵也指出:在英军俘获的战俘中“特别是年轻人,他们真不知道为甚麽到这儿来了。”
由此可见,以加尔铁里为首的军政府并没有真正决心和英军较量一次。
在马岛冲突正式开始之前,美国国务卿黑格和他的助手与顾问班子曾经在英阿两国之间进行了调解与斡旋,但这个斡旋是在有利于英国的联合国502号决议的基础上展开的,而美国又表现出了对英国某种程度的偏袒(黑格的班子曾经向阿根廷人宣示,英国在军事力量上占有优势,这意味着阿根廷将在军事冲突中失败,出现这种情况后美国不会和双方共事,从而一定会支持英国),这就使得民族感情正处于亢奋中的阿根廷人在心理上难以适应,最终拒绝了美国的调解,背上了拒绝调停的责任。
1982年4月29日,当美国负责拉美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托马斯.恩德斯通知美国驻阿根廷使馆,因为阿根廷军政府不接受美国的调停,美国将对阿实施制裁之后,美国大使施劳德曼和使馆武官一起劝说加尔铁里接受美国调停,当一向亲美原本以为美国会默许阿根廷行为的加尔铁里意识到“在美国朋友眼里,英国比阿根廷更为重要”之后,他完全改变了初衷,于第二天召集了一次军政府会议,提议阿根廷接受安理会502号决议,并把军队撤出马岛。
但加尔铁里在军政府中并没有家长式的威权,面对民众高涨的情绪和军政府内大多数人的强硬态度,他没能取得成功。
当一场战争完完全全的偏离军事科学的正确轨道,沦为一场纯粹为政治目的和功利主义服务的表演时,阿军失败的命运,也许早已注定了!(美国不仅向英军提供了使用阿松森岛上军事设施的便利,更动用了设在全球47个监听站中的相当一部分专门截听和破译阿军的密码通信,向英军提供情报;还使用侦察卫星把侦察到的图像用数据记录下来,用定向波束不断得把战况发往英国统帅部和特混舰队,如此“雪中送炭”,阿根廷焉有不败之理?)
平心而论,这类失误却仍然不是问题的要害,海军力量的薄弱与不足才是阿根廷失败的最根本原因!
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大陆国家,阿根廷的军队建设一直以陆军为主,海军和空军建设相对滞后。
阿根廷若想收复马岛,就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海军作为基础,对于一个有着强烈维护自身海权愿望的国家而言,只有在海上的军事对抗中完完全全的掌握制海权,或者以强大的海军力量威慑潜在的对手,才能真正保证自己海洋权益不被他人所侵犯。
对于这一点,阿根廷的军政府并非没有认识,他们的确在利用自己掌权的机会乘机为军队扩充实力,作为当时世界上仅有的一个购买法国 “超军旗”舰载攻击机的国家,拥有了AM-39“飞鱼”导弹发射平台的阿根廷海军的确有了让英国海军感到畏惧的力量!( “超军旗”在马岛战争中的表现的确可以用“明星”来形容)
但另一方面,阿根廷海军从本质上说仍然是一支近海防御型的“黄水”海军,虽然也拥有一艘航母,但却无法改变无论从吨位上、经验素养、装备力量等方面仍然远逊于英国皇家海军的事实。
马岛战争中,英国核潜艇“征服者”号在阿军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跟踪阿根廷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整整24小时,最后轻松得在距离不到3海里的地方占据有利攻击阵位并以两枚鱼雷击沉了它,已经充分得将阿海军在反潜方面的巨大缺陷暴露给了世人,也就无怪乎阿根廷海军总司令阿纳亚上将立即做出将舰队撤回大陆港口而不再出战这种看似反常实则明智的决定了!(阿纳亚曾经对到阿根廷调解的美国国务卿黑格说:“我的儿子是一名直升机驾驶员……他为马尔维纳斯捐躯的那天就是我生平最光荣的一天。”而曾经是美军四星上将的黑格则回答:“你要知道,当你看见裹尸袋的时候就不在是这样一回事了。”)
制海权的丢失,使得阿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此后一个月的战斗,虽然阿空军凭借高昂的士气奋勇死战,虽然驻岛阿军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抵抗,但就如同二战中美日两国在太平洋上的逐岛争夺一样,一旦防守一方海/空增援断绝,驻岛守军往往也就成了“瓮中之鳖”,被歼灭仅仅是时间问题而已!(虽然阿空军在马岛陷落之前一直在进行空运,但对于1万余人的守军而言仍然只是杯水车薪。)
英阿马岛之战仍然遵循了这一规律!
马岛战争结束后3天,加尔铁里宣布辞职,一年内,新的文职政府上台。加尔铁里也由于其在战争中“指挥失误”,被判刑12年。
马岛之战埋葬了加尔铁里的英雄梦,也把这个仅仅当了6个月总统的老军人永远钉在阿根廷历史的耻辱桩上,也许他已明白,在他余下的有生之年他将再也走不出这次悲惨失败阴影,阿根廷人也不会认同他作为一个强人形象载入历史。虽然在马岛收复之初,他曾经受到阿根廷民众顶礼膜拜式的追捧;也曾经想见好就收,接受安理会502号决议,将军队撤出马岛,也给自己找一个体面的台阶。
2003年初,加尔铁里因病去世。他一直到死都保持沉默,只在一次极为少见的采访中表示,他“没有遗憾”。
确实,类似他这样在攀登人生巅峰过程中不幸摔倒且难以翻身的人很多,加尔铁里不会是第一个,更不会是最后一个!

八、结语

行笔至此,本文就要告一段落了,在最后的谢幕词里,笔者认为马岛战争有两个启示值得注意:
第一、一场战争的准备需要精心的准备与谋划,这是赢得胜利的先决条件。
在前面的讨论中,笔者简要的分析了英阿双方的成败得失,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英军在困难的情况下成功的完成了前后共三波梯队的长达8000海里的远距离机动, 并在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况下,经过23天的战斗最终迫使数量占优的对手投降,得到了世界各国军界和评论家的充分肯定。(美国军事评论家戴维.奈基指出:“英国在九周内使阿根廷陷入不是投降就是灭亡的境地,这就为在不利条件下向遥远的战场调动强大力量方面,提供了最新的经验。”)很显然这些成就得取得离不开从军队、政府、民间高度统一的密切协同与紧密的安排协调,而这样一种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最终却像一次精密的阅兵式是一样顺利得完成了,并且没有大的纰漏,这显然是与英国战争计划人员的精心的准备与谋划分不开的,而这些准备与谋划的预案显然是作为北约重要成约国的英国与其他成员早就制定好并在演习中演练过的,马岛战争充分证明了这些方案的合理性和演习经验的普遍适用性!
反观阿根廷,虽然拥有一支较为可观的军事力量,但战争爆发时已有112年没有打过仗,军队内部又矛盾重重,在军政府背景下甚至沦为高级军官争权夺利的工具(马岛战争本身就成了加尔铁里个人和其他高级军官捞取政治资本“面子工程”, 加尔铁里事先更本就未考虑过对英国可能反应的应对之策),也就根本就谈不上如何去认真的研究并准备谋划一场战争,如此儿戏,岂不荒唐?
第二、良好的外交活动是是赢得一场战争的基础
当今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在国与国之间纷争的背后,往往都牵扯到很多国家或组织的利益纠葛,在英阿马岛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拉美国家的阵线分明,清楚得表明这种利益纠葛的错综复杂。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求作为参战方的国家必须谨慎得处理好与这些利益相关方的关系问题,争取盟友,孤立敌人,为自己的最终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岛战争中,英国以出色的努力,在联合国赢得了支持,保证欧共体与自己立场的协调一致,并在争取美国这个至关重要的盟友问题上拿到了关键的一分,最终不仅在军事上更在外交上战胜了阿根廷,正反映了英国凭借其成熟的外交经验在处理此种问题的轻车熟路!
这是非常值得其它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学习借鉴的!
英阿双方伤亡(来源:维基百科):
阿根廷                    英国
649人阵亡               258人阵亡
1068人负伤              777人负伤
11313人被俘             106人被俘
75架战斗机              10架海鹞战斗机
25架直升机              24架直升机
1艘轻巡洋舰             2艘驱逐舰
1艘潜艇                 2艘护卫舰
2艘货船                 1艘登陆舰
1艘间谍拖网渔船         1艘大型征用船           


参考资料: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调研组:《福克兰战争》  海洋出版社 1986年9月版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编:《外国对英阿马岛战争经验教训的评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年12月版
胡其道:《假如皇家方舟号参加马岛战争》载于《舰船知识》1994年12月号
倪学德:《马岛战争中的英国外交谋略》载于《军事史林》2010年5月号
小隆.阿.蒂诺安:《导弹时代的空中战争》1985年
部分网站资料
加尔铁里以为傍上美帝这个大款英国就奈何不了他,殊不知奴才还分三六九等,英国是第一等,而阿根廷是三等,美帝自然不会帮他的。
数据方面有许多错误。
有点意思。。。
阿根廷明显对英国估计不足,准备也不充分,就象是一次投机行为.
精彩的对决
英军在马岛之战中总计投入的“海鹞”和“鹞”也不过31架,的确难以招架阿根廷空军的空袭..

阿军飞行员有不少曾是纳粹空军王牌汉斯·乌尔里希·鲁德尔的学生,可以说秉承了他硬朗的战斗作风..
哪位老大知道马岛之战中两个战死的港籍华人水兵情况
如果AGT采用神风攻击,英国真的赢不了。
这么好的帖子居然才发现
好帖子!!!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孙子兵法

阿根廷的仓促准备和立足于对手不敢打的判断上进行的军事行动, 本身就是失败了。。。马岛战争一开始就是一个政客(加尔铁里)为了国内政治需要而已。。这种军国大事如儿戏一般的做法,才是失败的根源所在。阿根廷的失败的源头在于此,细节来说就是毫无准备,开战前草率行事,开战准备期间更是手足无措。马岛上的9000陆军,后勤保障完全没有到位,大量的士兵几乎丧失作战能力,英军上岛后,只能固守危城,几乎毫无建树可言。要是前期准备期间后勤准备到位,就是拖也把英军拖死,更何况,如果在反登陆作战中取得一定的成绩,更是胜算多多。
再回到阿根廷国内,开战前,闹得最厉害要打的是海军和陆军,空军反而表示谨慎,可真打起来了,最勇敢的却是空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反思和引以为戒的。。

“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道,不可不查”,几千年前,我们伟大的祖先孙子留下的兵法依然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为了政治,一切都为了政治!
mark一下
这么好的帖子居然才发现
Sargejia 发表于 2011-1-1 19:40


    洗衣工罢了。我在英国参观皇家方舟号航母时也看到穿上的那几个洗衣工都是早年香港过去的移民,貌似都给皇家海军洗了2带还是三代人的衣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