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楼市难以驾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5:40:41
如果说中国经济在未来几年会遇到严重问题,那么其根源可能会是房地产市场。

考虑到潜在的住房需求,泡沫的说法有点像是天方夜谭。中国每年有大约1000万到15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这种趋势至少在未来十年可能都会持续下去。

除此之外,现有的城市人口也有巨大的潜在需求。尽管大约70%的城市居民都有自己的住房,但他们当中的很大一部分仍住在上世纪90年代末获准廉价购买的原国有房产里。许多居民都渴望改善居住环境,搬到全国各地拔地而起的新楼房中。

但中国楼市却时常有失控的风险。由于中国限制将资金带出国外,普通中国人除了动荡的股市以外,没有多少可投资其储蓄的渠道,银行存款的实际利率也是负值。而购房被认为是安全投资,从而产生了持久的吸引力。

在许多经济学家看来,防止对房地产的这种青睐演变为泡沫,是保障经济稳定的主要挑战之一。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国民经济研究所(National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所长樊纲表示:“如果中国能预防资产泡沫的形成,未来就有很大的机会维持经济增长。”

让政府面临的情况变得更为复杂的是,房价已经变成了一个敏感的政治议题。虽然房屋拥有者不希望看到自己的主要资产价格大幅下跌,但将买房视为人生规划重要组成部分的一代年轻中国专业人士,却感到价格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

根据一些计算,北京和上海的房价是平均年薪的15倍,而对于一个类似于中国收入水平的国家来说,通常的情况应该是7.5倍。过去一年最流行的一部电视剧是《蜗居》,这部肥皂剧展示了中国年轻人为还房贷而会付出怎样的努力,剧中一个角色为了能保持还款而成了一位政府官员的情妇。事实上,这个节目颇为敏感,因此遭到禁播。

最近几年,有关政府部门不断尝试利用短期行政政策来抑制高涨的房价。2007年和今年,中国出台了相关措施,以降低投机性购房的吸引力。今年的措施包括提高第二套及以上住房的房贷首付款,以及提高第二套房的按揭利率。

然而,使用此类行政工具控制价格增长具有局限性。此类政策势必是由各个城市具体实施的,因此一旦最初的管控势头慢慢淡去,通常与房地产行业关系密切的地方政府就会放松控制。

最近一段时间,有迹象显示,这种现象可能正在中国的一些地方发生。在上海附近的繁荣城市杭州,一系列的豪华住宅楼几天之内就宣告售罄——这个迹象说明,在某些地方或许更容易获得按揭贷款。

因此,政策制定者正在研究两项长期策略,以期让市场变得更稳定。

第一项是大幅增加公共住房建设。中国房地产市场一个颇具反讽意味的现象是,虽然移居到城市的人们有着巨大的底层需求,但住房建设大多面向利润率往往更高的高端需求。

中国政府今年承诺,地方政府将为低收入家庭修建580万套住房,其中多数将用于出租。政府希望通过推动公共住房建设同时达到两个目标:一是中和住房成本上涨引发的部分政治矛盾,二是推动将会受到限制投机性购房措施冲击的房地产建设。

正在讨论中的另一个议题是引入房产税。房地产投机吸引力如此之大的原因之一,是业主不需每年缴税,因此购买房屋并空置等待房价上涨的成本相对较低。

引入房产税还有其他吸引人的地方,比如可以帮助地方政府创造更稳固的财政基础。这可以减少地方政府对通过不断卖地来平衡预算的依赖,而有时,出售的土地是从农民手中征得的。

不过,引入房产税在政治上十分棘手——部分原因在于,政府害怕,如果房产税造成房价急剧下跌,可能会引发业主的强烈反弹。因此,分析人士预计,房产税会逐步推行,先从一两个较大的城市开始,并且将最初的征税目标放在第二套住房上。

中国政府希望,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抑制房地产市场中的冲动,而又不至于造成后果严重的崩盘。

译者/王柯伦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5922

“越来越瞎搞”的中国房调

微博如今发烧于神州大地,我也难以抵御其诱惑,在新浪注册了“围脖”,并通过它找到了许多老朋友,也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包括《中国青年报》青年评论员曹林。

11月10日,曹林发一围脖:“估计这是假新闻,如果是真的,那就越来越瞎搞了:重庆晚报,记者昨日从有关渠道获悉,为防房价大幅上涨,有关部委正着手制定相关办法。据该办法,价格主管部门将可对房价进行直接行政调控。该办法核心内容包括:当房价出现较大幅度上涨时,经省政府同意,省级物价部门有权直接出手限制商品房销售价格。”

我立即跟评:“不像是假新闻啊,今天财经网也报道了”,并给了他链接。《财经网》引述的是《证券时报》的报道,应该不是假新闻。如果是真事,那发烧热度不亚于微博的中国房产调控,就确如曹林所言,是“越来越瞎搞了”。

今年“十·一”前后,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房产调控措施,包括限购令、限外令(即外地人不得在本地买房),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房调“组合拳”;后来又有传言说,为了打压房价,有关部门还在考虑开征房产税;如今,物价部门也要掺和进来,直接出手限制房价了。从限购、限外,到征税,再到限价,看来有关部门真的打算“动真格”了,但不知这些衙门是真的糊涂,还是假装糊涂,因为所有这些措施都是治标不治本。

限价房(网上戏称为“政府定价房”)是否有退回计划经济之嫌,这里暂且不谈,问题在于,用“直接”的行政限价手段管制房价是否有效?是否真的能够控制住本属市场供需升降范畴内的房价?中国高房价背后的动力是高需求,政府不通过经济手段鼓励开发商增加商品房供给,又不大规模兴建廉租房以降低民众对商品房的需求,反而试图通过行政手段压低商品房的市场价格,岂非推高需求?

再深究一层,中国高房价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地方政府的天价土地出让金,政府不去降低地价,却让物价局限制商品房的市场价,岂非舍本逐末?

至于据称正在紧锣密鼓制定的房产税,更是荒唐,如果需求不降,供给不增,加税的后果便如限价一样,最终只会进一步提升房价。政府已经通过土地转让金、契税、物业增值税等等税费挣得盆满钵满,如今又要在讨论不公开、决策无公决的情况下再次推出一项新税种,岂非与民争利?

新浪微博上反对开征房产税的意见也很多。还是那个曹林,在其微博上这样写道:“一个奋斗了一辈子的人好不容易改善了自己的住房,举全家之力将30平方米的房子换成了100平方米,政府已经通过天价土地出让金从他身上捞了一笔,再以房产税捞他一笔,那么毫无疑问,这种税就是恶税。”

中国几个超大城市的房价,其涨幅的确远远超过了许多西方大城市,原因除了政府炒地、开发商与富人炒房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往往被某些利益团体有意无意地淡化,这就是:在中国这些超大城市中,普通人的购房需求也远远超过了许多西方国家。根据中国媒体提供的统计数字,北京首次购房者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而英国首次购房者的平均年龄是37岁,日本和德国是42岁。中国人较早买房,原因很多,除了中国大城市缺乏政府兴建的廉租房之外,还包括一些社会、文化因素,例如,中国大城市许多女性的择偶条件就是“无房莫问”,而西方绝大多数年轻人婚后仍然租房;中国父母愿意资助子女买房,而西方大多数年轻人只能自己攒钱买房等,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还是观念不同:西方年轻人对长期租房习以为常,即使是香港打工一族,工作到退休才还完房贷者也大有人在,只有中国人才认为年轻人名下无房便是“失败”,在这种社会观念的强烈刺激和推动下,中国人的购房需求不旺才怪,中国的楼价不升才怪,但更怪的一个现象是:一方面,如此众多的中国人都想往大城市里挤,挤进大城市的所有人又都想买房子;另一方面,在大城市里买不起房子的人又都埋怨房价高,又都呼吁政府用非经济手段出手打压房价。其实,这两者是不能兼得的。人人都能拥有低价房——这个社会理想,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人满为患的中国大城市里,其实是一个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中国大城市那些没有购房财力的年轻人如果想让商品房价格降下来,唯一的选择就是:不要过早买房,不要让父母资助买房,集体对商品房说“不”,集体呼吁政府大规模兴建廉租房,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依我看,中国大城市的房价仍然继续会像脱缰的野马,一路狂奔。

当然,他们还有一个选择:呼吁政府直接出手,用行政手段限制商品房的市场价。但对此选择,一位中国经济学家有个著名的比喻:如果说房价如一池水中之皮球、政府行政干预如硬往水中压球之手,那么,球中之气就是中国人的购房需求,只要球不撒气,结果肯定就是手松球弹,而且压力越大,弹得越高,除非政府抽干池中之水——即废除市场经济。

当然,市场经济也有人道与非人道之别。人道市场经济,又称“福利资本主义”,绝对不是一个任由价格规律肆虐、任由“富人楼百套、穷人宿大街”的弱肉强食的社会。在市场经济中,房屋具有两种属性:一是居住的功能属性,二是买卖的商品属性,人道市场经济中的政府,通常是尊重房屋的这两种属性,对商品房和福利房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一方面兴建廉租房,让低收入阶层租住政府补贴租金的福利房;另一方面对商品房价格的升降基本上“无为而治”,最多以利率升降来间接干预,或用其它经济杠杆促使商业银行“限贷”,从而间接调控房价,而绝对不会采取“限购”、“限外”、“限价”等直接压低房价的行政干预手段,一言以蔽之,福利房归政府管理,商品房归市场调节。

面对天价楼市,中国政府是否就无能为力呢?非也;但其房调措施不应该是用“看得见的手”去商品房市场限购、限外、征税、限价,而是应该把“看得见的手”伸向商品房买卖市场之外那些最需要出“手”的领域,而且要多“手”出击:一“手”大幅压低土地出让金,一“手”全力打击不法开发商,一“手”善用利率等宏观调控措施,一“手”大力兴建廉租房。

注意,我上面说的是廉租房,而不是廉卖房(即中国人所说的“经济适用房”)。中国的经济适用房自实行以来弊病甚多,实际上形成了两块价格相差很大的市场,就像中国改革开放早期的价格双轨制,为腐败的盛行造成了巨大的空间。所以,中国经常传出经济适用房房主开着宝马车出入、某某高官的老婆怀揣几套经济适用房钥匙的故事,而廉租房就不同,即使审核租户资格的过程不公正、不透明,富豪、贪官或其亲友也不太可能花自己的钱,租几套永远不太可能获得产权的廉租房。

中国自从实行房改以来,决策者一直在不同利益集团的方向截然不同的呼吁声中心情纠结、行动彷徨:打压房价吧,不仅有房阶层叫苦连天,而且房价大跌也会拖累经济;不打压房价吧,不仅无房阶层呼天喊地,而且中国可能会因为“居者无其屋”造成社会动荡,对决策者来说,似乎中国楼市的问题就是一个死结。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果中国政府参考借鉴成熟市场经济体的做法,根据房屋的两种属性,把房屋分成商品产权房和福利租赁房两大块,采取不同的手段去调控,一方面“房主拥其屋”,另一方面“房客租其屋”,也许决策者就能走出中国楼市的怪圈。

此文正要收笔之时,我又看到了凤凰卫视11月11日财经节目的最新报道:为了对抗通货膨胀,重庆中产阶层纷纷买房保值;浙江二、三线城市规定凭票买房,导致一张购房券已经炒到五十万元人民币。

这条消息不仅凸现了中国人购房需求的强劲,而且验证了“限购”、“限价”等行政房调手段的无效:如果需求不降,限制措施(购房券)本身也会成为“紧俏商品”!

我把这一消息发到了微博上。不久,便收到了一位博友的带着四个感叹号的跟评:“额,抓紧买房,刷爆所有信用卡也要买房!!!!”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5507如果说中国经济在未来几年会遇到严重问题,那么其根源可能会是房地产市场。

考虑到潜在的住房需求,泡沫的说法有点像是天方夜谭。中国每年有大约1000万到15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这种趋势至少在未来十年可能都会持续下去。

除此之外,现有的城市人口也有巨大的潜在需求。尽管大约70%的城市居民都有自己的住房,但他们当中的很大一部分仍住在上世纪90年代末获准廉价购买的原国有房产里。许多居民都渴望改善居住环境,搬到全国各地拔地而起的新楼房中。

但中国楼市却时常有失控的风险。由于中国限制将资金带出国外,普通中国人除了动荡的股市以外,没有多少可投资其储蓄的渠道,银行存款的实际利率也是负值。而购房被认为是安全投资,从而产生了持久的吸引力。

在许多经济学家看来,防止对房地产的这种青睐演变为泡沫,是保障经济稳定的主要挑战之一。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国民经济研究所(National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所长樊纲表示:“如果中国能预防资产泡沫的形成,未来就有很大的机会维持经济增长。”

让政府面临的情况变得更为复杂的是,房价已经变成了一个敏感的政治议题。虽然房屋拥有者不希望看到自己的主要资产价格大幅下跌,但将买房视为人生规划重要组成部分的一代年轻中国专业人士,却感到价格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

根据一些计算,北京和上海的房价是平均年薪的15倍,而对于一个类似于中国收入水平的国家来说,通常的情况应该是7.5倍。过去一年最流行的一部电视剧是《蜗居》,这部肥皂剧展示了中国年轻人为还房贷而会付出怎样的努力,剧中一个角色为了能保持还款而成了一位政府官员的情妇。事实上,这个节目颇为敏感,因此遭到禁播。

最近几年,有关政府部门不断尝试利用短期行政政策来抑制高涨的房价。2007年和今年,中国出台了相关措施,以降低投机性购房的吸引力。今年的措施包括提高第二套及以上住房的房贷首付款,以及提高第二套房的按揭利率。

然而,使用此类行政工具控制价格增长具有局限性。此类政策势必是由各个城市具体实施的,因此一旦最初的管控势头慢慢淡去,通常与房地产行业关系密切的地方政府就会放松控制。

最近一段时间,有迹象显示,这种现象可能正在中国的一些地方发生。在上海附近的繁荣城市杭州,一系列的豪华住宅楼几天之内就宣告售罄——这个迹象说明,在某些地方或许更容易获得按揭贷款。

因此,政策制定者正在研究两项长期策略,以期让市场变得更稳定。

第一项是大幅增加公共住房建设。中国房地产市场一个颇具反讽意味的现象是,虽然移居到城市的人们有着巨大的底层需求,但住房建设大多面向利润率往往更高的高端需求。

中国政府今年承诺,地方政府将为低收入家庭修建580万套住房,其中多数将用于出租。政府希望通过推动公共住房建设同时达到两个目标:一是中和住房成本上涨引发的部分政治矛盾,二是推动将会受到限制投机性购房措施冲击的房地产建设。

正在讨论中的另一个议题是引入房产税。房地产投机吸引力如此之大的原因之一,是业主不需每年缴税,因此购买房屋并空置等待房价上涨的成本相对较低。

引入房产税还有其他吸引人的地方,比如可以帮助地方政府创造更稳固的财政基础。这可以减少地方政府对通过不断卖地来平衡预算的依赖,而有时,出售的土地是从农民手中征得的。

不过,引入房产税在政治上十分棘手——部分原因在于,政府害怕,如果房产税造成房价急剧下跌,可能会引发业主的强烈反弹。因此,分析人士预计,房产税会逐步推行,先从一两个较大的城市开始,并且将最初的征税目标放在第二套住房上。

中国政府希望,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抑制房地产市场中的冲动,而又不至于造成后果严重的崩盘。

译者/王柯伦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5922

“越来越瞎搞”的中国房调

微博如今发烧于神州大地,我也难以抵御其诱惑,在新浪注册了“围脖”,并通过它找到了许多老朋友,也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包括《中国青年报》青年评论员曹林。

11月10日,曹林发一围脖:“估计这是假新闻,如果是真的,那就越来越瞎搞了:重庆晚报,记者昨日从有关渠道获悉,为防房价大幅上涨,有关部委正着手制定相关办法。据该办法,价格主管部门将可对房价进行直接行政调控。该办法核心内容包括:当房价出现较大幅度上涨时,经省政府同意,省级物价部门有权直接出手限制商品房销售价格。”

我立即跟评:“不像是假新闻啊,今天财经网也报道了”,并给了他链接。《财经网》引述的是《证券时报》的报道,应该不是假新闻。如果是真事,那发烧热度不亚于微博的中国房产调控,就确如曹林所言,是“越来越瞎搞了”。

今年“十·一”前后,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房产调控措施,包括限购令、限外令(即外地人不得在本地买房),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房调“组合拳”;后来又有传言说,为了打压房价,有关部门还在考虑开征房产税;如今,物价部门也要掺和进来,直接出手限制房价了。从限购、限外,到征税,再到限价,看来有关部门真的打算“动真格”了,但不知这些衙门是真的糊涂,还是假装糊涂,因为所有这些措施都是治标不治本。

限价房(网上戏称为“政府定价房”)是否有退回计划经济之嫌,这里暂且不谈,问题在于,用“直接”的行政限价手段管制房价是否有效?是否真的能够控制住本属市场供需升降范畴内的房价?中国高房价背后的动力是高需求,政府不通过经济手段鼓励开发商增加商品房供给,又不大规模兴建廉租房以降低民众对商品房的需求,反而试图通过行政手段压低商品房的市场价格,岂非推高需求?

再深究一层,中国高房价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地方政府的天价土地出让金,政府不去降低地价,却让物价局限制商品房的市场价,岂非舍本逐末?

至于据称正在紧锣密鼓制定的房产税,更是荒唐,如果需求不降,供给不增,加税的后果便如限价一样,最终只会进一步提升房价。政府已经通过土地转让金、契税、物业增值税等等税费挣得盆满钵满,如今又要在讨论不公开、决策无公决的情况下再次推出一项新税种,岂非与民争利?

新浪微博上反对开征房产税的意见也很多。还是那个曹林,在其微博上这样写道:“一个奋斗了一辈子的人好不容易改善了自己的住房,举全家之力将30平方米的房子换成了100平方米,政府已经通过天价土地出让金从他身上捞了一笔,再以房产税捞他一笔,那么毫无疑问,这种税就是恶税。”

中国几个超大城市的房价,其涨幅的确远远超过了许多西方大城市,原因除了政府炒地、开发商与富人炒房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往往被某些利益团体有意无意地淡化,这就是:在中国这些超大城市中,普通人的购房需求也远远超过了许多西方国家。根据中国媒体提供的统计数字,北京首次购房者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而英国首次购房者的平均年龄是37岁,日本和德国是42岁。中国人较早买房,原因很多,除了中国大城市缺乏政府兴建的廉租房之外,还包括一些社会、文化因素,例如,中国大城市许多女性的择偶条件就是“无房莫问”,而西方绝大多数年轻人婚后仍然租房;中国父母愿意资助子女买房,而西方大多数年轻人只能自己攒钱买房等,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还是观念不同:西方年轻人对长期租房习以为常,即使是香港打工一族,工作到退休才还完房贷者也大有人在,只有中国人才认为年轻人名下无房便是“失败”,在这种社会观念的强烈刺激和推动下,中国人的购房需求不旺才怪,中国的楼价不升才怪,但更怪的一个现象是:一方面,如此众多的中国人都想往大城市里挤,挤进大城市的所有人又都想买房子;另一方面,在大城市里买不起房子的人又都埋怨房价高,又都呼吁政府用非经济手段出手打压房价。其实,这两者是不能兼得的。人人都能拥有低价房——这个社会理想,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人满为患的中国大城市里,其实是一个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中国大城市那些没有购房财力的年轻人如果想让商品房价格降下来,唯一的选择就是:不要过早买房,不要让父母资助买房,集体对商品房说“不”,集体呼吁政府大规模兴建廉租房,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依我看,中国大城市的房价仍然继续会像脱缰的野马,一路狂奔。

当然,他们还有一个选择:呼吁政府直接出手,用行政手段限制商品房的市场价。但对此选择,一位中国经济学家有个著名的比喻:如果说房价如一池水中之皮球、政府行政干预如硬往水中压球之手,那么,球中之气就是中国人的购房需求,只要球不撒气,结果肯定就是手松球弹,而且压力越大,弹得越高,除非政府抽干池中之水——即废除市场经济。

当然,市场经济也有人道与非人道之别。人道市场经济,又称“福利资本主义”,绝对不是一个任由价格规律肆虐、任由“富人楼百套、穷人宿大街”的弱肉强食的社会。在市场经济中,房屋具有两种属性:一是居住的功能属性,二是买卖的商品属性,人道市场经济中的政府,通常是尊重房屋的这两种属性,对商品房和福利房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一方面兴建廉租房,让低收入阶层租住政府补贴租金的福利房;另一方面对商品房价格的升降基本上“无为而治”,最多以利率升降来间接干预,或用其它经济杠杆促使商业银行“限贷”,从而间接调控房价,而绝对不会采取“限购”、“限外”、“限价”等直接压低房价的行政干预手段,一言以蔽之,福利房归政府管理,商品房归市场调节。

面对天价楼市,中国政府是否就无能为力呢?非也;但其房调措施不应该是用“看得见的手”去商品房市场限购、限外、征税、限价,而是应该把“看得见的手”伸向商品房买卖市场之外那些最需要出“手”的领域,而且要多“手”出击:一“手”大幅压低土地出让金,一“手”全力打击不法开发商,一“手”善用利率等宏观调控措施,一“手”大力兴建廉租房。

注意,我上面说的是廉租房,而不是廉卖房(即中国人所说的“经济适用房”)。中国的经济适用房自实行以来弊病甚多,实际上形成了两块价格相差很大的市场,就像中国改革开放早期的价格双轨制,为腐败的盛行造成了巨大的空间。所以,中国经常传出经济适用房房主开着宝马车出入、某某高官的老婆怀揣几套经济适用房钥匙的故事,而廉租房就不同,即使审核租户资格的过程不公正、不透明,富豪、贪官或其亲友也不太可能花自己的钱,租几套永远不太可能获得产权的廉租房。

中国自从实行房改以来,决策者一直在不同利益集团的方向截然不同的呼吁声中心情纠结、行动彷徨:打压房价吧,不仅有房阶层叫苦连天,而且房价大跌也会拖累经济;不打压房价吧,不仅无房阶层呼天喊地,而且中国可能会因为“居者无其屋”造成社会动荡,对决策者来说,似乎中国楼市的问题就是一个死结。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果中国政府参考借鉴成熟市场经济体的做法,根据房屋的两种属性,把房屋分成商品产权房和福利租赁房两大块,采取不同的手段去调控,一方面“房主拥其屋”,另一方面“房客租其屋”,也许决策者就能走出中国楼市的怪圈。

此文正要收笔之时,我又看到了凤凰卫视11月11日财经节目的最新报道:为了对抗通货膨胀,重庆中产阶层纷纷买房保值;浙江二、三线城市规定凭票买房,导致一张购房券已经炒到五十万元人民币。

这条消息不仅凸现了中国人购房需求的强劲,而且验证了“限购”、“限价”等行政房调手段的无效:如果需求不降,限制措施(购房券)本身也会成为“紧俏商品”!

我把这一消息发到了微博上。不久,便收到了一位博友的带着四个感叹号的跟评:“额,抓紧买房,刷爆所有信用卡也要买房!!!!”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5507
影帝并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