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宽办医门槛方能解决“看病贵,看病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3:31:58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从准入范围、落实优惠政策、加强监管等方面提出了共25条意见。

我国将放宽对社会资本办医的准入,符合条件的民营医院将纳入医保定点范围,享受和公立医疗机构一样的税收和价格政策,外资还可独资在我国开设医院。

看病治病是老百姓非常关心日常话题,为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多年来,政府动了许多脑筋,出了不少政策措施。从这些政策措施的思路看,以前主要是扩大医疗保障覆盖范围,增加国家医疗投入。在降低医疗行业准入限制,开放民营医疗市场方面,似乎力度不大。如何从经济角度看待医疗行业改革?

弗里德曼在《自由选择》一书中指出,一件商品或者一样服务的买卖,从花钱者度看,花的可能是你自己的钱,也可能是别人的钱;从受益者的角看,可能为自己花钱,也可能为别人花钱。把花钱与受益的情况组合在一起,就有四种可能。

第一种是你为自己花自己的钱,比如你到超市买东西。你显然有强烈的愿望,既要省钱,又要使所花的每一元钱都尽可能合算。

第二种是你为别人花自己的钱,比如你为女友买生日礼物。你也有愿望省钱,但钱花得划算不划算要以女友的喜好为标准。

第三种是你为自己花别人的钱,比如可以报销的用餐。你没有强烈的愿望要少花些钱,但你有强烈的愿望使钱花得尽量划算。

第四种是是你为另一个人花别人的钱,比如用可以报销的钱为别人用餐付费。这种情况下,你既不会想着如何省钱,也不会有强烈的愿望让别人吃得尽量满意。

医疗服务的享用与支付,同样可以用上面的思路进行分析。近年来,政府进行医疗行业改革,扩大医疗保障人群范围,提高医疗服务投入。问题是,此过程中花的不是政府自己的钱,而是纳税人的钱,不是给自己看病,而是给广大老百姓看病,这类似于弗里德曼分析的第四种情况。

这就好比你要请客送礼,用的却是别人的钱,你既不会考虑如何省钱,也不会太在意别人用了这笔钱是否满意;对政府而言,花的钱不是自己的,钱也不是给自己花的,既没有激励考节省纳税人的钱,也不会关心病人看病的效果。

对享受医疗保障的人而言,花的是大家纳税人的钱,看的却是自己的病,这就类似于弗里德曼分析的第三种情况。此情况下,你会很关心自己的看病效果,但与你自己花钱看病相比,你不太会珍惜所花的钱。于是,过度医疗的现象往往不可避免,特别是某些预算约束较弱的人,就更是如此,新闻媒体时常报道某些高官“泡病号”的现象,这就是原因。

如何让广大老百姓医疗服务消费方式,从“花别人的钱为别人买礼物”与“花别的人的为自己买礼物”,转变为“花自己的钱为自己买礼物”,是政府在医疗改革中必须考虑的,唯有如此,方能提高医疗服务的激励与效率。

如果政府在扩大医疗保障范围的同时,能够降低民营企业进入医疗行业的门槛,动员更多的民间资源进入医疗服务市场,一方面能提升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程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服务价格,另一方面也能降低政府医疗投入费用,提高病人“花自己的钱看自己的病”的比例,降低“用别人的钱看病”的比例,提高医疗服务激励与效率.

http://wxk8042.blog.163.com/blog/static/17006506420101144502437/

新京报:社会办医终于迎来了春天
竞争的法则在这个行业也将发挥同样的威力。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政府管理者运筹得当,这也将是“看病难、看病贵”这个社会顽疾的冬天。

新京报社论

近日,国办转发发改委、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降低社会资本办医的准入门槛,改善社会资本办医的执业环境,在税收、价格和医保等方面为非公立医疗机构提供更公平的待遇。


实际上,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就已经提出了鼓励“社会化办医”的口号。但时至今日,非公立医疗机构在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所占比重还较小。究其原因,即是由于在准入、税收等环节存在诸多障碍,社会资本还难以真正有效地进入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毫无疑问,《意见》的出台,对于从政策层面清除社会资本进入障碍,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


总体而言,我国医改的主要症结在于医疗服务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供给不足,从而导致出现配置扭曲、价格失衡等一系列怪现象,即俗称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放开社会办医,有利于扩大医疗服务供给,满足国民多元化的医疗需求,同时也有利于增强服务竞争,降低医药费用。从历史经验来看,控制医药费用,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依靠医疗保险方与医药供方的集体谈判,以克服患者单独议价的弱势和信息不对称;二是依靠充分的医疗服务供方竞争,通过同行约束来降低医药费用。记得几年前,学界还流行着所谓“医疗服务业越竞争、费用越高”的奇谈怪论,《意见》无疑是对这种论调最好的驳斥。与其他服务行业一样,竞争是保障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的不竭源泉。消费者永远欢迎街上能多一家店铺,这样他们才能享受服务员的笑脸,有更多的选择和比较的自由,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医疗服务业。


正如《意见》所指出的,要“消除阻碍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的政策障碍”。实际上,除了文件中所提及的税收、价格等方面的问题,现行某些政策仍需进一步调整,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化办医的目标。比如区域卫生规划政策,过于强调从总量上控制医疗服务供给数量,往往难以避免存量资本垄断的问题,不利于新进社会资本参与竞争。如同其他一些卫生政策,我国的区域卫生规划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种舶来品。但实际上,德国等国家实施控制医生数量的政策,是由于医保实施总额预算,医师协会为保证医生群体利益所做出的选择。中国目前尚属医疗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照搬医疗资源富裕之国的利益集团政策,难免是要犯水土不服的问题。


《意见》对非公立医疗机构给予了相当的税收政策优惠,实为了不起的进步。其中,由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承担了更多的公益责任,其优惠力度更大。再深入一步,建议这种优惠不妨更慷慨一些。只要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医药服务执行政府规定的价格政策,实际上也就承担了一定的公益责任,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行为无异。对于这部分收入,政府可以考虑进一步予以税收减免,最终实现让利于民。

等待多年,社会资本终于迎来了进军医疗服务业的春天。竞争的法则在这个行业也将发挥同样的威力。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政府管理者运筹得当,这也将是“看病难、看病贵”这个社会顽疾的冬天。

(本文来源:新京报)

http://money.163.com/10/1205/09/6N4N12D5002534M5.html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从准入范围、落实优惠政策、加强监管等方面提出了共25条意见。

我国将放宽对社会资本办医的准入,符合条件的民营医院将纳入医保定点范围,享受和公立医疗机构一样的税收和价格政策,外资还可独资在我国开设医院。

看病治病是老百姓非常关心日常话题,为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多年来,政府动了许多脑筋,出了不少政策措施。从这些政策措施的思路看,以前主要是扩大医疗保障覆盖范围,增加国家医疗投入。在降低医疗行业准入限制,开放民营医疗市场方面,似乎力度不大。如何从经济角度看待医疗行业改革?

弗里德曼在《自由选择》一书中指出,一件商品或者一样服务的买卖,从花钱者度看,花的可能是你自己的钱,也可能是别人的钱;从受益者的角看,可能为自己花钱,也可能为别人花钱。把花钱与受益的情况组合在一起,就有四种可能。

第一种是你为自己花自己的钱,比如你到超市买东西。你显然有强烈的愿望,既要省钱,又要使所花的每一元钱都尽可能合算。

第二种是你为别人花自己的钱,比如你为女友买生日礼物。你也有愿望省钱,但钱花得划算不划算要以女友的喜好为标准。

第三种是你为自己花别人的钱,比如可以报销的用餐。你没有强烈的愿望要少花些钱,但你有强烈的愿望使钱花得尽量划算。

第四种是是你为另一个人花别人的钱,比如用可以报销的钱为别人用餐付费。这种情况下,你既不会想着如何省钱,也不会有强烈的愿望让别人吃得尽量满意。

医疗服务的享用与支付,同样可以用上面的思路进行分析。近年来,政府进行医疗行业改革,扩大医疗保障人群范围,提高医疗服务投入。问题是,此过程中花的不是政府自己的钱,而是纳税人的钱,不是给自己看病,而是给广大老百姓看病,这类似于弗里德曼分析的第四种情况。

这就好比你要请客送礼,用的却是别人的钱,你既不会考虑如何省钱,也不会太在意别人用了这笔钱是否满意;对政府而言,花的钱不是自己的,钱也不是给自己花的,既没有激励考节省纳税人的钱,也不会关心病人看病的效果。

对享受医疗保障的人而言,花的是大家纳税人的钱,看的却是自己的病,这就类似于弗里德曼分析的第三种情况。此情况下,你会很关心自己的看病效果,但与你自己花钱看病相比,你不太会珍惜所花的钱。于是,过度医疗的现象往往不可避免,特别是某些预算约束较弱的人,就更是如此,新闻媒体时常报道某些高官“泡病号”的现象,这就是原因。

如何让广大老百姓医疗服务消费方式,从“花别人的钱为别人买礼物”与“花别的人的为自己买礼物”,转变为“花自己的钱为自己买礼物”,是政府在医疗改革中必须考虑的,唯有如此,方能提高医疗服务的激励与效率。

如果政府在扩大医疗保障范围的同时,能够降低民营企业进入医疗行业的门槛,动员更多的民间资源进入医疗服务市场,一方面能提升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程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服务价格,另一方面也能降低政府医疗投入费用,提高病人“花自己的钱看自己的病”的比例,降低“用别人的钱看病”的比例,提高医疗服务激励与效率.

http://wxk8042.blog.163.com/blog/static/17006506420101144502437/

新京报:社会办医终于迎来了春天
竞争的法则在这个行业也将发挥同样的威力。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政府管理者运筹得当,这也将是“看病难、看病贵”这个社会顽疾的冬天。

新京报社论

近日,国办转发发改委、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降低社会资本办医的准入门槛,改善社会资本办医的执业环境,在税收、价格和医保等方面为非公立医疗机构提供更公平的待遇。


实际上,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就已经提出了鼓励“社会化办医”的口号。但时至今日,非公立医疗机构在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所占比重还较小。究其原因,即是由于在准入、税收等环节存在诸多障碍,社会资本还难以真正有效地进入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毫无疑问,《意见》的出台,对于从政策层面清除社会资本进入障碍,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


总体而言,我国医改的主要症结在于医疗服务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供给不足,从而导致出现配置扭曲、价格失衡等一系列怪现象,即俗称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放开社会办医,有利于扩大医疗服务供给,满足国民多元化的医疗需求,同时也有利于增强服务竞争,降低医药费用。从历史经验来看,控制医药费用,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依靠医疗保险方与医药供方的集体谈判,以克服患者单独议价的弱势和信息不对称;二是依靠充分的医疗服务供方竞争,通过同行约束来降低医药费用。记得几年前,学界还流行着所谓“医疗服务业越竞争、费用越高”的奇谈怪论,《意见》无疑是对这种论调最好的驳斥。与其他服务行业一样,竞争是保障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的不竭源泉。消费者永远欢迎街上能多一家店铺,这样他们才能享受服务员的笑脸,有更多的选择和比较的自由,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医疗服务业。


正如《意见》所指出的,要“消除阻碍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的政策障碍”。实际上,除了文件中所提及的税收、价格等方面的问题,现行某些政策仍需进一步调整,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化办医的目标。比如区域卫生规划政策,过于强调从总量上控制医疗服务供给数量,往往难以避免存量资本垄断的问题,不利于新进社会资本参与竞争。如同其他一些卫生政策,我国的区域卫生规划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种舶来品。但实际上,德国等国家实施控制医生数量的政策,是由于医保实施总额预算,医师协会为保证医生群体利益所做出的选择。中国目前尚属医疗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照搬医疗资源富裕之国的利益集团政策,难免是要犯水土不服的问题。


《意见》对非公立医疗机构给予了相当的税收政策优惠,实为了不起的进步。其中,由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承担了更多的公益责任,其优惠力度更大。再深入一步,建议这种优惠不妨更慷慨一些。只要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医药服务执行政府规定的价格政策,实际上也就承担了一定的公益责任,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行为无异。对于这部分收入,政府可以考虑进一步予以税收减免,最终实现让利于民。

等待多年,社会资本终于迎来了进军医疗服务业的春天。竞争的法则在这个行业也将发挥同样的威力。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政府管理者运筹得当,这也将是“看病难、看病贵”这个社会顽疾的冬天。

(本文来源:新京报)

http://money.163.com/10/1205/09/6N4N12D5002534M5.html
现在哪个城市不是各式各样的民间医院遍地!到处做广告、到处发传单,可是老百姓能相信的还是正规的国营医院!那些民间医院给人的影相是既无过硬的医疗技术又黑得很!
想靠这个办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基本上是缘木求鱼。


我的一个同事,曾经打算跳槽去一家私营医院,去了一个月就回来了,他说:真正有医学知识的人,在那样的医院很难干下去,那种医院的入院教育就是:病人带了100块钱来,你要让他花掉99块,剩一块让他能坐公交回家。。。
     中国现在的医疗问题,不是医院少的问题,而是能够提供优质医疗的医院太少的问题,同时,这种好医院又相对集中,且费用高昂。放宽医疗准入,只不过是进一步推卸政府在社会医疗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使本已紧张的医患关系更加紧张。。。。
     就我个人的经历看,一家技术过硬的医院的成长,起码要10年以上的人才技术积累,而私人资本投资的医院,根本不可能等待这么长时间让医院去积累技术。这些投资者,大部分是想在投资立即看到效益的,看到自己的钱生钱,而这种趋利的心态是和一家医院的成熟是矛盾的。(当然,如果私人是因为公益心,成立一家公益性医院,那么投资者应该是非常令人尊敬的)
    本人现在坐门诊,会经常碰到一些私营医院看病的病人,钱花了,还耽误了诊治。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些私营医院利用患者对做胃镜的恐惧心理,大肆宣传普通B超能够代替胃镜等等(任何一本教科书都能查到,声波的传递,水是非常良好的介质,而空气则否,胃肠是空腔脏器,含有大量气体),就因为这一点,很多病人放弃到正规医院看病。经济损失不算,还延误了病情。可大家都能看到,在报纸、电台、电视和网络上充斥着这样的广告,却没有一家政府部门出面干预。
   医疗改革,首先应该是政府职能部门的改革,没有健全的医疗准入、监管和处罚机制,放宽门槛只会越来越乱。须知,现在的医药、器械回扣问题,就是政府部门搞医疗市场化以后出现的。如果医院、医生是一只猛兽的话,当它尝过血腥味后,如何让它不再吃下一口?现在这方面的问题,屡禁不止,难道不是当初政府一刀切搞医疗市场化的后果吗?
   如果仍然是这样的医改思路进行医改,个人认为,这个医改在它还没实行的时候,已经注定了失败的结果。

我的一个同事,曾经打算跳槽去一家私营医院,去了一个月就回来了,他说:真正有医学知识的人,在那样的医院很难干下去,那种医院的入院教育就是:病人带了100块钱来,你要让他花掉99块,剩一块让他能坐公交回家。。。
     中国现在的医疗问题,不是医院少的问题,而是能够提供优质医疗的医院太少的问题,同时,这种好医院又相对集中,且费用高昂。放宽医疗准入,只不过是进一步推卸政府在社会医疗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使本已紧张的医患关系更加紧张。。。。
     就我个人的经历看,一家技术过硬的医院的成长,起码要10年以上的人才技术积累,而私人资本投资的医院,根本不可能等待这么长时间让医院去积累技术。这些投资者,大部分是想在投资立即看到效益的,看到自己的钱生钱,而这种趋利的心态是和一家医院的成熟是矛盾的。(当然,如果私人是因为公益心,成立一家公益性医院,那么投资者应该是非常令人尊敬的)
    本人现在坐门诊,会经常碰到一些私营医院看病的病人,钱花了,还耽误了诊治。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些私营医院利用患者对做胃镜的恐惧心理,大肆宣传普通B超能够代替胃镜等等(任何一本教科书都能查到,声波的传递,水是非常良好的介质,而空气则否,胃肠是空腔脏器,含有大量气体),就因为这一点,很多病人放弃到正规医院看病。经济损失不算,还延误了病情。可大家都能看到,在报纸、电台、电视和网络上充斥着这样的广告,却没有一家政府部门出面干预。
   医疗改革,首先应该是政府职能部门的改革,没有健全的医疗准入、监管和处罚机制,放宽门槛只会越来越乱。须知,现在的医药、器械回扣问题,就是政府部门搞医疗市场化以后出现的。如果医院、医生是一只猛兽的话,当它尝过血腥味后,如何让它不再吃下一口?现在这方面的问题,屡禁不止,难道不是当初政府一刀切搞医疗市场化的后果吗?
   如果仍然是这样的医改思路进行医改,个人认为,这个医改在它还没实行的时候,已经注定了失败的结果。
福建老军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