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的皇帝们平时说汉语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9:13:59


我知道这些皇帝都基本是精通多重语言,包括汉语,但是他们平时交流讲话的时候一般是说汉语吗?

我知道这些皇帝都基本是精通多重语言,包括汉语,但是他们平时交流讲话的时候一般是说汉语吗?
不说汉语怎么治国?

顺治后基本上都是汉语交流了。不说汉语你认为清朝能挺那么多年?
:D双语交流,私下里满贵族之间可能会偶尔用满语交流
皇子们的教育还是比较严格的 会说而已 用途不大

因为大多数旗人都说不了两句
应该说把
为了统治汉人  贝勒们从小就要学习 汉话
http://lt.cjdby.net/viewthread.p ... amp;authorid=237722
这问题也讨论过多次
想当然的人太多了。正好我以前略研过这个问题,就此讨论一下。
满语和满文在清庭使用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略知满文者应知满文系努尔哈赤令人从蒙文中改来,且改为无圈点文字,后来皇太极又改老满文为新满文,变成了有圈点文字,但是由于早期的政治需求,满文满语是作为国文国语来确定下地位的,清初的汉族重臣且精通满语满文,且清自始便规定封疆大吏及朝臣要员向皇帝报告军机大事及官场民情,必用满文,以此为制,到顺治朝未曾有变,入关前皇太极提倡“衣服语言,悉遵旧制,时时练习骑射,以备武功”,后世归结为“国语骑射”。
且虽满语满文为国语国文,清初朝庭内还有很多精于蒙文的,主要因为皇太极的15后妃中地位最重的5宫后妃因政治婚姻之由,均为蒙人,尤其是三博尔济吉特氏妃子中的庄妃,势倾三朝,带动蒙语地位上升,死后蒙语地位骤降。
清庭汉语地位上升始于顺治,顺治概又始于对多尔衮的叛逆?然顺治朝满文地位未有任何动摇,顺治虽想对语言予以一定改革顺应潮流,但遭顽固势力反对,最终无果。
清每皇子必以满文教导,清初在政、军两体系上必用满文满语,清庭满文奏折、满文起居注册、满文实录、造办处活计档、内阁大库满文档案等不计其数,于后期的汉译满不一样,早期所有的文奏档案均为满译汉,至乾隆亦未改。满文档案又尤以康、雍、乾三朝为巨,且大量档案未有汉文译本,另有大量汉文译本(当然指的是官方的)对比满文原本有失准确。
乾隆更是特别重视满文满语,视“清语为国家根本”,乾隆视维系满族旧习为治国之本,严令八旗三品以上大臣子弟,必须“娴熟国语,练习弓马”,才许科考,即发扬“国语骑射”。乾隆召见王公大臣一律用满语交谈。
八旗兵入关以后,满族人遇到了严重的语言问题,啸亭杂录载内院笔帖式一职时释道:“国初海内甫定,督抚多以汉人充之,凡文移用国书(指满文)者,皆不省识。每省乃委内院笔贴式数人,代司清字文书”,这是说汉族官员不懂满文,要靠北京派往各省的笔贴式来翻译成汉文。满族官员不会讲汉语,“故每部置启心郎一员,以通晓国语之汉员为之”。这种情况对于加强清政府内满汉的联合,推行清政治的政令都特别不利,尤其妨碍了满洲贵族在清政府的主体地位。为了维护统治的需要,有些清庭人开始学习了汉语,“自我朝一统以来 ,始学汉文”。官方的提倡亦如前所述,始于顺治,顺治元年(1644)清于京城设八旗官学,“年幼者习清书,稍长者习汉文”。顺治十年,“设八旗宗学,入学者分习清、汉书,习骑射”。雍正六年(1728),设咸安宫官学、景山官学、觉罗学、世职官学、八旗及礼仪部义学、外火器营、圆明园、护军营等学校专门为满族子弟学习文化之用。其目标不是为了汉化满族贵族,而是为了方便其子弟掌握汉族文化,以便充当政府各级官吏。
而且不光是统治者需要这样做,由于满族无论是生活京城还是驻防各地(除满洲),打交道的都是汉族人,即使靠兵饷为生,亦要同当地汉人打交道,而且早期由于通晓汉文的满人极少,笔贴式这种专设的负责翻译政府各种满汉文件的官职又是升官的捷径,所以经历百年之后,满族人中讲汉语,用汉文者日益普遍。
直至乾隆,满语、满文使用出现了严重危机,以致政府的日常政务工作,也出现了汉语取代满语的现象。
清入关之初,分布法令用满汉双文或专用满文,“国初,刑部诏狱录供,不用汉文”。然而历经百年竟然演化为“至乾隆间,裁满字稿”,蒙古衙门改为理蕃院的时候,由于是处理少数民族事务,规定不许用汉人,自然也没有汉文的出现,到了康熙二十八年(1689),变为“兼用汉字”。日常用语更不用说了,由于汉语的普及,康熙十年(1671),取消了专门管翻译的“通事”一职。
但是这些都说明不了汉语在宫廷当中的流行程度,虽然雍正说“近见新挑之侍卫护军等 ,弃其应习之清语,反以汉语相戏谑”,但是大臣和皇族毫无疑问必须以满语满文为主。乾隆更是如此,规定八旗官员要娴熟满语,上任前见皇帝请旨时要用满语与皇帝讲话,但是地方官员就不一定了,乾隆注意到很多八旗官员只会用满语背自己的个人简历,跟现在有些人学英语差不多,既然是功利“满语”,自然别的就不会了,这让乾隆很是生气,特定了包括宗室考试满语制度、停止翻译考试、设立族长,监督满语学习、编纂满语文工具书等等制度。
满语作为国文的地位虽在道光末年开始有所动摇,但仍是标准意义上的国语,乃至清廷与外国订定的条约,多数都是满文条约,无汉文本(不是指汉文译本),比如对俄的条约自中国第一约的《中俄尼布楚界约》用俄、拉丁、满文始,到1858年的中俄天津条约才有汉文本,之前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和《瑷珲城和约》均无汉文本。
满语地位从机构设置上可窥一斑:
据我查,清朝廷内阁的内部设有典籍厅、满本房、汉本房、蒙古房、满票签处、汉票签处、诰敕房、稽察房、收发红本处、饭银处、副本库、批本处等机构,特于此解释三房三处:
满本房,或称满本堂或满洲堂。有侍读学士2人,侍读4人,中书39人,贴写中书24人,供事3人,共72人(均为满员)。掌校阅题本的满文部分,管理内阁大库及皇史宬的收藏事务。如收贮实录、圣训、起居注、史书、方略及经略将军的印信等物。收发和每日向皇帝进呈实录,增修王公世爵谱册以及缮写各项满洲文字。
汉本房,又名汉本堂,有侍读学士4人(满、汉各2人),侍读5人(满3人,汉2人)、中书42人(满31人,汉军8人,汉3人),贴写中书16人(都是满员),供事3人。其职掌为收发通本,翻写贴黄及各项应翻为满文之文书,如上谕、碑文、册宝、祝版应译为满文者均属之。故又有翻译房之称。
蒙古房,又称蒙古堂,有侍读学士2人,侍读2人,中书16人,贴写中书16人(以上均蒙员)。掌翻译蒙、回、藏等各种文字以及外国来文。凡遇有各藩部陈奏事件及表文,皆译出具奏。凡颂扬各藩部诰敕、碑文、匾额以及奉旨特交事件,俱由蒙古房译出缮写。并管理蒙古实录,圣训。凡外国文字,如俄国照会,即召翰林院俄罗斯馆官员至房翻译。西方各国来照,即召西洋馆官员翻译。
满票签处,有侍读3人(满员),中书22人(满20人,蒙古2人),贴写中书8人(满员)、供事4人,此外尚有委署侍读(满员)若干人。满票签处掌校阅满文本章并撰缮满文票签,皇帝出巡时,发递本报。京内外官员的奏折,经皇帝批阅,应交在京各衙门知道或办理的,由军机处交满票签处,传知各衙门钞回办理。
汉票签处,有侍读2人,中书27人(以上均汉员),供事4人。此外有委署侍读若干人。掌校阅汉文本章,撰缮汉文票签;撰拟御制文字,如制、诏、诰、敕、册文、祝文、封号等。
另说一批本处,乾隆以前称“红本房”,设于宫廷之内。其司员有满洲翰林院官1人(于翰林各职事内选用),中书7人,掌进本之收发与批本事务。每日进本,由满票签处中书送交批本处,由批本处送内奏事处进呈,待发下以后,批本处照皇帝阅定满文签,用红笔批于本面,再交满票签处中书带回内阁,遇有改签及“折本”,皆存记档案,按日交发办理。
而内阁人员的额数,据《大清会典》、《清史稿》等书的记载,规定为:大学士满、汉各2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学士满6人、汉4人,典籍满、汉、汉军(编入八旗之汉人)各2人,侍读学士满4人,蒙、汉各2人,侍讲满10人,蒙、汉、汉军各2人,委署侍读无定员,中书满70人,蒙16人,汉30人,汉军8人,帖写中书满40人,蒙古6人(以上各员额时有增减),撰文中书无定员,供事62人,总人数为288人(委署侍读是由典籍内派委、撰文中书是由中书内派委,都不占额数)。

宫廷中满文、满语地位有所动摇是道光末年的事了,可见坊传盖过正史者,不计其数。
不说汉语,那大清挺不了两百多年。
幸亏大清国完蛋了,一身冷汗啊!汉语多好啊!!
我靠,清朝这么多满语档案,那现在岂不是看都看不懂了
同学 发表于 2010-12-6 10:15


    有人懂的,不要担心,虽然懂得人不多
hedongli321 发表于 2010-12-4 15:06


    肯定会说的.看下面回帖,似乎只有和汉人交往时才会说汉语,考虑到清宫里以满人为主,看来平时是主要说满语啊


太监们主要是河北人,而且基本是保定人,目的就是口音接近北京,有没有北京人那么懒。所以你知道的,清朝皇帝王公们从小生活在一个纠结的语言世界中。
催眠术师 发表于 2010-12-4 13:16

标题中的“中文”改为“汉语”比较好。
砰砰! 发表于 2010-12-4 15:14

也就是互相骂阿齐那塞斯黑
greatwater 发表于 2010-12-5 18:30


    如果以剃发易服的力度来推行满语的话,估计我们现在日常都在用英语,
PS:我极其仇恨满人政权,和我仇视小日本一样
号角 发表于 2010-12-5 09:23


    但满人之间应该不至于说汉话吧,考虑到清朝前期中期权贵阶层基本都是满人,皇帝的后宫不是满人就是蒙古人,所以他虽然会说汉语,但是估计还是说满语为主吧
满语很拉圾,没历史的语言!
猫了个眯的,说满清时都喜欢在前面加个“大”字,辫子戏看多了?
无法想象世界上曾经有个官方语言为满语的“中国”
yh868 发表于 2010-12-7 21:21
满人现在没几个了。下一步就轮到日本人了。
angrycat 发表于 2010-12-11 10:19


    其实我是有些反感清朝的,加个大字是照顾满清拥簇们的情绪
回复 3# 砰砰!
后期的满州贵州有几个会说一口流利满语的?
怪不得中国停滞了那么多年,恶心。
不知道现在哪里还有人天生说满语?
是谁说的,汉语统一了中国,一点都不错啊!
jsweilvshi 发表于 2011-1-6 11:04

不赞同 是统一的书面文字统一了中国
实例:同治之后帝王满语学得大多不行,溥仪的时汉语流利,但满语却很差。
溥仪说自己只会一句满语,就是“平身”。不会这句,大臣们跪下就起不来了,朝会也别开了
据说满语是非常粗糙的语言,只是能把意思说明白而已,根本就没有汉语的华美辞藻,所以很快就被淘汰掉了。
还保留个别习惯词汇,像把马弁叫“戈什哈”,勇将叫“巴图鲁”等等
贵妃叫床的时候会说满语
ttt42 发表于 2011-1-8 11:02


    然
回复 35# ttt42


    有才!
ttt42 发表于 2011-1-8 11:02


    那时候贵妃敢叫吗,会不会被认为不娴淑啊
要么就是清朝,要么说满清,大清大清的干什么?
我们讨论史实的时候说的汉朝的皇帝怎么样,唐朝的太监怎么样,明朝的官员怎么样,谁说大汉大唐大明了?
祝愿满语早早失传,说满语的人再也不能为害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