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至今的五次物价上涨与政府应对举措回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2:34:00
改革开放至今,伴随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而来的有5次物价上涨,每次物价上涨,都于细微处,影响普通民众的生活。
  从最初的使用行政命令调控物价,到后来使用金融手段、综合经济手段调控。在一轮又一轮的物价高涨中,政府的调控能力和手段,日渐理性与成熟。

 1981:行政命令调控物价
  1979年,吉林大学经济系大二学生袁钢明在广播里听说,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将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此前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通过压低农产品价格支持城市工业的发展。这次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是国家第一次利用价格杠杆,调整收入分配,提高农民收入。”
  袁钢明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个政策直接导致改革开放后第一次物价上涨。
  一年后,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统计数字,1980年,中国商品价格上涨了6%。“建国后,中国的物价几十年没有上涨过!”
  这一年,北京市朝阳区东大桥机械配制厂工人王桂香发现,牛奶价格涨了,但她的工资也多了起来,每个月大概涨了十几块钱。
  30年后,已是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的袁钢明解释说,“农产品价格上涨,带动了城市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城市居民受不了了,国家只能给补贴或者发奖金,提高工资。这增大了政府财政支出,政府出现财政赤字,只能增发货币,货币一多就出现了通胀。”
  面对突然的物价上涨,1981年,政府紧急刹车,全面压缩计划外投资,借用地方财政存款,暂时冻结企业存在银行的自有资金、紧缩银行贷款,连续两次发文,要求各地调控物价,严禁议价。
  那时,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达90%以上,国家行政命令式的调控手段,立即见效。物价在1982年,回落到正常水平。
  “那时候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解决经济波动的问题。”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伟如此评价。改革开放至今,伴随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而来的有5次物价上涨,每次物价上涨,都于细微处,影响普通民众的生活。
  从最初的使用行政命令调控物价,到后来使用金融手段、综合经济手段调控。在一轮又一轮的物价高涨中,政府的调控能力和手段,日渐理性与成熟。

 1981:行政命令调控物价
  1979年,吉林大学经济系大二学生袁钢明在广播里听说,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将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此前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通过压低农产品价格支持城市工业的发展。这次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是国家第一次利用价格杠杆,调整收入分配,提高农民收入。”
  袁钢明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个政策直接导致改革开放后第一次物价上涨。
  一年后,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统计数字,1980年,中国商品价格上涨了6%。“建国后,中国的物价几十年没有上涨过!”
  这一年,北京市朝阳区东大桥机械配制厂工人王桂香发现,牛奶价格涨了,但她的工资也多了起来,每个月大概涨了十几块钱。
  30年后,已是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的袁钢明解释说,“农产品价格上涨,带动了城市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城市居民受不了了,国家只能给补贴或者发奖金,提高工资。这增大了政府财政支出,政府出现财政赤字,只能增发货币,货币一多就出现了通胀。”
  面对突然的物价上涨,1981年,政府紧急刹车,全面压缩计划外投资,借用地方财政存款,暂时冻结企业存在银行的自有资金、紧缩银行贷款,连续两次发文,要求各地调控物价,严禁议价。
  那时,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达90%以上,国家行政命令式的调控手段,立即见效。物价在1982年,回落到正常水平。
  “那时候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解决经济波动的问题。”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伟如此评价。
1985:半途而废的调控
  1985年,中国经济再次驶入快车道。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公报》记载,1985年,中国零售物价总指数比上年上涨8.8%。
  那一年,32岁的袁钢明研究生毕业,进入社科院经济所。他了解到这一轮物价上涨的原因。“当时,提高收入、提高消费是经济改革的一个方向。各地普遍出现了工资收入提高特别快的现象,收入一高,消费就高了,再加上各地高涨的投资热情,物价指数一下子就被抬高了。”袁钢明将这一轮物价上涨的原因,概括为“投资和消费的双膨胀”。
  “基本的手段,就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强物价管理和监督检查,制止乱涨价之风,全面进行信贷检查等。”这些宏观调控措施的出台,使物价增长指数在1986年回落到6%。
1988:经济手段派上用场
  袁钢明的担心,1年后得到了证实。
  据《中国物价年鉴》记载,1988年是我国自1950年以来物价上涨幅度最大的一年,全年零售物价总指数比去年上升18.5%。
  “这一轮物价上涨有一个特殊的背景,就是1987年北戴河会议决定实行的‘价格闯关’政策。”袁钢明解释说。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实行严格的价格管制,所有商品均实行政府定价。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允许在完成计划的前提下,企业自销部分产品,其价格由市场决定。这样就产生了国家指令性计划的产品按国家规定价格统一调拨,企业自行销售的产品价格根据市场所决定的双轨制。
  为了改变这种不正常的价格机制,政府决定实行“价格闯关”,全面取消价格管制。
  “闯关行动”从上海开始。1988年3月,上海调整280种商品的零售价,这些商品大都属于小商品或日常生活必需品,价格涨幅在20%到30%之间。各地物价很快出现失控的局面,并最终演化成发生在夏天的一场抢购风潮。
  据当时的报纸记载,“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
  受过系统经济学培训的袁钢明,也加入了抢购大军。“我到前门大栅栏的一家电器商店,所有电器都已经被抢光了,就剩下一台没有门的冰箱,售货员对我说,要买赶紧买,不买一会儿就没了。”
  王桂香也从商店抢购了100盒火柴,和足够用一年的盐和酱油。
  1988年7月,物价指数高达19.3%,创下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记录。政府紧急停止了“物价闯关”。对经济实行全面“治理整顿”,从第四季度开始大幅提高银行存款利率、削减基本建设投资。
 “这些政策,固然让物价上涨幅度从18.8%降到了1990年的3.1%,可是经济增长率也从11.3%跌到了3.8%,是改革开放以来回落幅度最大的一次波动。”袁钢明说。
1992:保值储蓄打压物价
  4年沉寂后,1992年,中国经济再次起飞。
  这一年,邓小平第二次南巡,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10月份,中共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另一个在经济过热中失控的,是金融行业。
  中央领导开始进行宏观调控。1993年6月24日,震撼全国的“十六条”发布,中央通过提高存贷利率和国债利率,限期收回违章拆借资金,削减基建投资,清理所有在建项目,重新审查开发区,停止地方当局向企业和农民集资等措施,调控高涨的物价。
 “为了鼓励人们把钱存到银行,国家出台了一个非常准确的措施,就是保值储蓄。”袁钢明解释,也就是3年、5年、8年的定期储蓄到期时,银行除支付利息外,还要把存款到期日的物价上涨幅度与存入日的物价上涨幅度之比与利率的差额补给储户,保证存款人的存款不贬值。“这样算下来,利率最高时,快到20%了。”
  经过3年调控,1997年,中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涨幅从1994年的21.7%回落到0.8%,而GDP仍保持了8.8%的高增长。这次调控打破了“一调控就回落”的怪圈。
得,审核开始了,没法登了:L
[:a1:]我感觉最近商场里人少了
1988年的通涨与8*8事件是有一定关系的,
希望TG引以为戒
耗子药煮面 发表于 2010-11-8 09:50 满400减330的时候到处是人:D
nnmd 发表于 2010-11-8 12:59


    俺这小地方,顶多满200返100
  太不给力啊
我是楼主的马甲 发表于 2010-11-8 11:34
胡耀邦同志还在台上时那次呢?
88年的时候耀邦已经不在了台上了。那时候真人已经开始瞎折腾了。当时不是折腾了一个连续涨价五年,每年百分之十的方案么?不是以为自己比老邓、老陈更高明么?结果闹出了大乱子他到摇身一变成了民猪湿疣代言人了。神马东西,呸。{:3_91:}
我是楼主的马甲 发表于 2010-11-8 11:34
老赵的那批智囊团搞“温和通货膨胀有益论”,搞出了乱子后又拿来在89年当由头撇清责任给其他人,够黑的。
1988年有几个月的膨胀折合年率能到80%左右,所以搞出了抢购风潮。90年代放开的时候,仗着轻工业的供给能力提高了不少,勉强挺过去了。
事实上证明,在供给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放开物价是找死,必须先有足够时间和资金投资建立起一定的供给能力后才能从计划价格过渡到市场价格,尤其是对“听风就是雨”的居民消费市场。不是说,一市场化,生产能力就能蹦出来的。哪怕种胡萝卜,也得等它长大了才能卖。
不过,戈和叶就是不信这个邪。
90年代大米涨价不知道大家有印象没有?那几年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加上下岗,催生悲剧不少。

当时大学里面食堂米饭涨价很有技巧的,次序如下:
1。一开始,所有的米饭,都是每两饭票5分。
2。供应两种米饭,“差米”每两5分,“好米”每两一毛五。
3。“差米”消失了,只有“好米”卖了。
4。“好米”质量下降,变成“差米”了,价格不变,每两还是一毛五。
这么着就“平滑”地从5分涨价到一毛五了,历时数月。
回复 9# xbs3000 是满就减吧:D女人们跟疯了一样的抢:D
当年听说有为了保值花几万块买386的         89年我妈开了个户头存了18块说给我作上大学的教育基金,后来我上大学18块顶2天饭钱
RedTide 发表于 2010-11-8 17:36
呵呵!为了保值买386……
guohucn 发表于 2010-11-8 17:55


    这个应该是确有其事,记得以前科技日报还是什么报上登过,很搞笑的事情
貌似今年各家采购大白菜的热情明显比往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