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中国人买药不问医生 一年吃掉上亿盒止痛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20:47:50
七成中国人买药不问医生 一年吃掉上亿盒止痛药
2010年11月03日 09:52 生命时报
头痛、牙痛、腰腿痛、感冒后全身肌肉酸痛……当疼痛难忍时,只要服下一片小小的止痛药,就会在一两个小时内,让身体变得轻松起来。止痛药自发明以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据统计,全球每天约有超过3000万各类骨关节疼痛的病人在服用止痛药。在国内,止痛药的销量仅次于抗感染药物,排名第二。然而,大部分人只知道它能迅速、快捷地缓解疼痛,却很少了解它什么时候该吃,什么时候不该吃。本报近日联合三九健康网关于止痛药的调查也显示,近八成人都不知道止痛药的副作用。“人们不仅在自己购买、服用止痛药方面显得随意,而且对疼痛和止痛药的认识上,也存在着许多误区。”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教授这样告诉记者。

非处方止痛药销量惊人

在北京工作的李小姐有着近二十年的痛经史,每个月痛的最厉害的一两天,她总是喝红糖水缓解疼痛或请假在家忍着。直到有一天她偶尔吃了一粒芬必得,一小时后疼痛完全消失,能正常上班的状态让她兴奋不已。自那以后,她每个月都会在最痛的时候吃一两粒止痛药,到现在已经整整16年。“那种疼痛消失的感觉非常美妙,现在痛经的时候只要身边有止痛药,心里就踏实多了。”李小姐说,她从没因为痛经去医院检查过,止痛药都是自己购买的,甚至从没看过它的说明书。对于副作用,她觉得“应该影响不大”,因为“不吃实在太难受了,去医院看又太麻烦。”

像李小姐这样不经过医生诊断,自行购买止痛药的人不在少数。本报调查显示,在参与的8764人中,有81.32%的人“家里常备有1—2种止痛药”;75.61%的人“自己到药店购买和服用过止痛药”。自己服用止痛药原因最多的前三项是“头痛、牙痛和痛经”,分别占到了28%。而在“世界疼痛日”期间公布的、亚洲一项首个针对慢性疼痛患者自我用药习惯的调查结果显示,大约60%的慢性疼痛患者都在自行使用止痛药。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80%的人出现疼痛、感冒等不适症状时会自行买药治疗,最常买的药物就是止痛药。

在中国,止痛药销量最多的城市前五名分别是:上海、北京、成都、杭州和济南。仅济南一个城市,每个月就要销售两万多盒止痛药。粗略推算,全国每年在零售药店销售的止痛药就有上亿盒。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分会常任委、世界疼痛医师协会中国分会副会长、卫生部北京医院疼痛科主任赵英教授说:“据估计,止痛药的全球处方量己达2亿张,非处方药用量更为普遍。每天有几亿人次服用,其药费开支仅次于用于心血管疾病的医药费用。现在还没有专门的机构统计中国人消耗止痛药的数量,但这个数字肯定非常惊人!”

国人对疼痛有四大误区

10月26日下午,记者走进卫生部北京医院疼痛科,短短的三个小时里,就有近十人因为各种疼痛问题前来就诊,基本都是中老年人。一些人走进诊室的第一句话是:“医生,给我打一针吧,用最快最好的药。”正在坐诊的赵英说:“这种情况在门诊太常见了,患者因为无法忍受疼痛的折磨,常常要求用效果最好、止疼最快的药,或者要求我多开几种药,在效果不好时一起吃。”

樊碧发认为,中国人在对待疼痛以及服用止痛药这一问题上,主要存在以下4个误区:误区一,疼痛不是病,能忍则忍。“相比其他国家,中国人的忍耐能力很强。”他说,临床上经常见到疼了几十年,到最后实在无法忍受才来就医的病人。大多数人觉得小的疼痛忍忍也就过去了,没有把它当作一种疾病来对待。误区二,不管什么疼痛都吃止痛药。认为只要吃了止痛片就不疼了,不会自己区分疼痛类型,更不会去医院向医生求助。误区三,认为口服止痛药效果最好,盲目自行用药。误区四,不看说明书随意吃。很多人买了止痛药后基本不看说明书,觉得疼痛厉害了就多吃,疼痛缓解了就少吃,对药品的禁忌症、剂量和方法都不是很了解。  

乱吃止痛药存在的潜在危险,是很多人都没想到的。赵英指出,首先是对胃肠道的刺激。阿司匹林、消炎痛等药物可能刺激胃黏膜,引起严重的胃肠反应,诱发胃溃疡,甚至胃出血及穿孔。如在吃钙片时同时服用止痛药,对胃肠道的刺激会大大增加。其次是导致肾脏损伤。由于止痛药抑制了前列腺素的合成,所以可能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肾功能不全等。第三,引发血液系统疾病。长期服用止痛药可导致白细胞减少,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第四,可能会诱发心血管疾病。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曾发布声明,称非甾体消炎药均有潜在的心血管风险。第五,产生心理依赖。长期服用难免会对止痛药产生心理依赖,增加患者的焦虑情绪,导致“越吃剂量越大”、“药不离身”等现象。

吃药前要先辨明病因

生活中常见的疼痛该怎样应对?赵英说,能否自己购买、服用止痛药,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要看是否能辨明病因。

对骨关节疾病、类风湿性骨关节病等已知原因引起的疼痛,可以按照医生要求自行购买服用止痛药。前提是慢性疼痛已经长期存在,而且和确诊时性质相同。如果疼痛突然加重或有不同以往的新疼痛出现,需要再去医院就诊。

北京军区总医院急诊科主任周荣斌特别指出,如果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急性剧烈疼痛,特别是头痛、胸痛、胃疼、腹部疼痛等,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查明原因,千万不可自行服用止痛药,以免延误病情。“止痛药可能会缓解疼痛的症状,但并没有解决病因,实际上病情还在朝更严重的方向发展。”胃疼等内脏部位疼痛最好不要服用止痛药,以免掩盖病情。

对于轻微的头痛、牙痛、感冒全身酸痛等,明确原因后,可以自己购买相应的解热镇痛药。但如果连续服用三天后,没有有效地缓解疼痛,就一定要去医院进一步检查。

像李小姐这样长期服用止痛药缓解痛经的患者,赵英说,一个月偶尔吃一两颗一般不会有副作用。但她强调,自行服用止痛药一定要按照轻度—中度—重度“阶梯式”服药,不可超过说明书规定的最大剂量,也不可自行增加次数。如果患者肥胖超重,或疼痛表现特别严重的,需要去医院听取医生的建议。七成中国人买药不问医生 一年吃掉上亿盒止痛药
2010年11月03日 09:52 生命时报
头痛、牙痛、腰腿痛、感冒后全身肌肉酸痛……当疼痛难忍时,只要服下一片小小的止痛药,就会在一两个小时内,让身体变得轻松起来。止痛药自发明以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据统计,全球每天约有超过3000万各类骨关节疼痛的病人在服用止痛药。在国内,止痛药的销量仅次于抗感染药物,排名第二。然而,大部分人只知道它能迅速、快捷地缓解疼痛,却很少了解它什么时候该吃,什么时候不该吃。本报近日联合三九健康网关于止痛药的调查也显示,近八成人都不知道止痛药的副作用。“人们不仅在自己购买、服用止痛药方面显得随意,而且对疼痛和止痛药的认识上,也存在着许多误区。”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教授这样告诉记者。

非处方止痛药销量惊人

在北京工作的李小姐有着近二十年的痛经史,每个月痛的最厉害的一两天,她总是喝红糖水缓解疼痛或请假在家忍着。直到有一天她偶尔吃了一粒芬必得,一小时后疼痛完全消失,能正常上班的状态让她兴奋不已。自那以后,她每个月都会在最痛的时候吃一两粒止痛药,到现在已经整整16年。“那种疼痛消失的感觉非常美妙,现在痛经的时候只要身边有止痛药,心里就踏实多了。”李小姐说,她从没因为痛经去医院检查过,止痛药都是自己购买的,甚至从没看过它的说明书。对于副作用,她觉得“应该影响不大”,因为“不吃实在太难受了,去医院看又太麻烦。”

像李小姐这样不经过医生诊断,自行购买止痛药的人不在少数。本报调查显示,在参与的8764人中,有81.32%的人“家里常备有1—2种止痛药”;75.61%的人“自己到药店购买和服用过止痛药”。自己服用止痛药原因最多的前三项是“头痛、牙痛和痛经”,分别占到了28%。而在“世界疼痛日”期间公布的、亚洲一项首个针对慢性疼痛患者自我用药习惯的调查结果显示,大约60%的慢性疼痛患者都在自行使用止痛药。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80%的人出现疼痛、感冒等不适症状时会自行买药治疗,最常买的药物就是止痛药。

在中国,止痛药销量最多的城市前五名分别是:上海、北京、成都、杭州和济南。仅济南一个城市,每个月就要销售两万多盒止痛药。粗略推算,全国每年在零售药店销售的止痛药就有上亿盒。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分会常任委、世界疼痛医师协会中国分会副会长、卫生部北京医院疼痛科主任赵英教授说:“据估计,止痛药的全球处方量己达2亿张,非处方药用量更为普遍。每天有几亿人次服用,其药费开支仅次于用于心血管疾病的医药费用。现在还没有专门的机构统计中国人消耗止痛药的数量,但这个数字肯定非常惊人!”

国人对疼痛有四大误区

10月26日下午,记者走进卫生部北京医院疼痛科,短短的三个小时里,就有近十人因为各种疼痛问题前来就诊,基本都是中老年人。一些人走进诊室的第一句话是:“医生,给我打一针吧,用最快最好的药。”正在坐诊的赵英说:“这种情况在门诊太常见了,患者因为无法忍受疼痛的折磨,常常要求用效果最好、止疼最快的药,或者要求我多开几种药,在效果不好时一起吃。”

樊碧发认为,中国人在对待疼痛以及服用止痛药这一问题上,主要存在以下4个误区:误区一,疼痛不是病,能忍则忍。“相比其他国家,中国人的忍耐能力很强。”他说,临床上经常见到疼了几十年,到最后实在无法忍受才来就医的病人。大多数人觉得小的疼痛忍忍也就过去了,没有把它当作一种疾病来对待。误区二,不管什么疼痛都吃止痛药。认为只要吃了止痛片就不疼了,不会自己区分疼痛类型,更不会去医院向医生求助。误区三,认为口服止痛药效果最好,盲目自行用药。误区四,不看说明书随意吃。很多人买了止痛药后基本不看说明书,觉得疼痛厉害了就多吃,疼痛缓解了就少吃,对药品的禁忌症、剂量和方法都不是很了解。  

乱吃止痛药存在的潜在危险,是很多人都没想到的。赵英指出,首先是对胃肠道的刺激。阿司匹林、消炎痛等药物可能刺激胃黏膜,引起严重的胃肠反应,诱发胃溃疡,甚至胃出血及穿孔。如在吃钙片时同时服用止痛药,对胃肠道的刺激会大大增加。其次是导致肾脏损伤。由于止痛药抑制了前列腺素的合成,所以可能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肾功能不全等。第三,引发血液系统疾病。长期服用止痛药可导致白细胞减少,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第四,可能会诱发心血管疾病。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曾发布声明,称非甾体消炎药均有潜在的心血管风险。第五,产生心理依赖。长期服用难免会对止痛药产生心理依赖,增加患者的焦虑情绪,导致“越吃剂量越大”、“药不离身”等现象。

吃药前要先辨明病因

生活中常见的疼痛该怎样应对?赵英说,能否自己购买、服用止痛药,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要看是否能辨明病因。

对骨关节疾病、类风湿性骨关节病等已知原因引起的疼痛,可以按照医生要求自行购买服用止痛药。前提是慢性疼痛已经长期存在,而且和确诊时性质相同。如果疼痛突然加重或有不同以往的新疼痛出现,需要再去医院就诊。

北京军区总医院急诊科主任周荣斌特别指出,如果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急性剧烈疼痛,特别是头痛、胸痛、胃疼、腹部疼痛等,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查明原因,千万不可自行服用止痛药,以免延误病情。“止痛药可能会缓解疼痛的症状,但并没有解决病因,实际上病情还在朝更严重的方向发展。”胃疼等内脏部位疼痛最好不要服用止痛药,以免掩盖病情。

对于轻微的头痛、牙痛、感冒全身酸痛等,明确原因后,可以自己购买相应的解热镇痛药。但如果连续服用三天后,没有有效地缓解疼痛,就一定要去医院进一步检查。

像李小姐这样长期服用止痛药缓解痛经的患者,赵英说,一个月偶尔吃一两颗一般不会有副作用。但她强调,自行服用止痛药一定要按照轻度—中度—重度“阶梯式”服药,不可超过说明书规定的最大剂量,也不可自行增加次数。如果患者肥胖超重,或疼痛表现特别严重的,需要去医院听取医生的建议。
小病小痛的谁敢碰医生啊
用药误区盘点:服药后马上运动降低药效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4日08:55  新浪健康论坛
  药品的体积越来越小,功效越来越强,口感越来越好,形状越来越多,包装也越来越精美,可说明书上对服用方法一项的介绍却数十年如一日,始终是那8个字:一 次×片,一日×次,或者再加上一句——饭前服用。单是和对副作用的介绍比起来就简略多了。其实,药品的服用方法是一个和药品副作用同样需要关注的重要问 题。如果方式、时间不正确,与饮食的搭配不合理,不仅不利于药效的发挥,还可能导致各种你意想不到的危险。以下就是上镜率最高的十大常见错误服药方法。

  常见错误一:简单的随一日三餐服药

  因为药品说明书上简单写着“一日三次,饭前服用”,所以,你每日准时在三餐前服药。错!

  “一日三次”是药物学家根据实验测定出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速率后规定的,意思是将一天24小时平均分为3段,每8小时服药一次。只有按时服药才能保证 体内稳定的血药浓度(血液中药物的浓度),达到治疗的效果。如果把3次服药时间都安排在白天会造成白天血药浓度过高,给人体带来危险;而夜晚又达不到治疗 浓度。“饭前服用”则是指此药需要空腹(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服用以利吸收。如果你在吃饭前刚吃进一大堆零食,那此时的“饭前”可不等于“空腹”。而“饭后服用”则是指饱腹(餐后半小时)时服药,利用食物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或促进胃肠对药物的吸收。同样,如果你在饭前刚吃进不少零食,也不必教条的非要等到饭后才服药。

  以下是一些需要在空腹或饱腹时服用的常用药:

  空腹:氨苄青霉素、青霉素G、阿莫西林、红霉素、利福平、息斯敏、胃舒平、大部分中药或中成药等。

  饱腹:青霉素V钾、阿司匹林、安定、复方新诺明、磺胺吡啶、环丙沙星、扑尔敏、帮助消化的胃蛋白酶等。

  错误二:躺着服药

  躺着服药,药物容易黏附于食道壁。不仅影响疗效还可能刺激食道,引起咳嗽或局部炎症;严重的甚至损伤食道壁,埋下患食道癌的隐忧。所以,最好取坐位或站姿服药。

  错误三:干吞药

  有些人为了省事,不喝水,直接将药物干吞下去,这也是非常危险的。一方面可能与躺着服药一样损伤食道,甚至程度更严重;另一方面没有足够的水来帮助溶解,有些药物容易在体内形成结石,例如复方新诺明等磺胺类药物。

  错误四:掰碎吃或用水溶解后吃

  有些人自己“吞”不下药或怕孩子噎住,就自作主张地把药掰碎或用水溶解后再服用,这样不仅影响疗效还会加大药物的不良反应。以阿司匹林肠溶片为例,掰碎后没有肠溶衣的保护药物无法安全抵达肠道,在胃里就被溶解,不仅无法发挥疗效,还刺激了胃黏膜。将药物用水溶解后再服用也有同样的不良影响。所以,除非医生特别吩咐或药物说明书上写到,否则不要这么做。但服用中成药时有所不同。例如对于常见的大粒丸剂,就应该用清洁的小刀或手将药丸分成小粒后用温开水送服。为了加速产生药效,还可以用少许温水将药丸捣调成稀糊状后用温开水送服。

  错误五:用饮料送药

  正确的方法是用温度适中的白水送药。因为牛奶、果汁、茶水、可乐等各种饮料都会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可能影响疗效,甚至导致危险。例如用果汁或酸性饮料送服复方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和黄连素、乙酰螺旋霉素等糖衣抗生素,会加速药物溶解,损伤胃黏膜,重者可导致胃黏膜出血;送服氢氧化铝等碱性治胃痛药,会酸碱中和使药物完全失效;送服复方新诺明等磺胺类药物,则降低药物的溶解度,引起尿路结石。用茶送服治疗贫血的铁剂,茶中的单宁酸就会与铁结合,减弱疗效。但以下特殊情况反而有助于发挥药效:绿茶水送服降压、利尿的西药。淡盐水送服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中成药。热姜汤送服藿香正气片、香砂养胃丸等中成药。热米粥送服调理脾胃的中成药。

  错误六:对着瓶口喝药

  这种情况尤其多见于喝糖浆或合剂。一方面容易污染药液,加速其变质;另一方面不能准确控制摄入的药量,要么达不到药效,要么服用过量增大副作用。

  错误七:多药同服

  多药同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很难避免,甚至还会引起一些你意想不到的麻烦。

  意外怀孕的原因也许不是漏服避孕药,而是在服用避孕药的同时服用了抗结核药物或防止脑溢血的药物,导致避孕药失效。

  抑郁症的症状得不到控制也不一定是药物疗效不好或个体差异,而是在服用治疗抑郁症药物的同时又服用了抗过敏药。

  导致治疗心脏病药物失效的原因可能是那些用来治疗咳嗽的甘草片。

  在补充甲状腺素治疗甲低的同时如果又补镁,那甲状腺素就白费了。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少有医师在给我们开处方的时候,或药师在卖给我们药的时候询问我们正在服用哪些药物。所以,如果你怀疑自己正在或即将服用的几种药物可能产生不良相互作用,一定要主动向医师或药师咨询,但切记不可自行随意停药或换药。

  错误八:喝水过多

  服药后喝水过多也不行?是的,因为这样会稀释胃酸,不利于对药物的溶解吸收。一般来说送服固体药物1小杯温水就足够了。对于糖浆这种特殊的制剂来说,特别是止咳糖浆,需要药物覆盖在发炎的咽部黏膜表面,形成保护性的薄膜,以减轻黏膜炎症反应、阻断刺激、缓解咳嗽,所以,建议喝完糖浆5分钟内不要喝水。

  错误九:服药后马上运动

  和吃饭后一样,服药后也不能马上运动。因为药物服用后一般需要30~60分钟才能被胃肠溶解吸收、发挥作用,期间需要足够的血液参与循环。而马上运动会导致胃肠等脏器血液供应不足,药物的吸收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错误十:服药期间不注意饮食禁忌

  不是只有中药才讲究饮食禁忌,西药也是一样。服药期间不合理的饮食会降低药效,严重的还可能危及生命。以下提供了一些常用药物服用期间的饮食禁忌。

  降血压药、抗心绞痛药:服用期间忌喝西柚汁、忌吃含盐高的食品。因为西柚汁中的柚皮素可以影响肝脏中某些酶的作用,而这种酶恰与降血压和抗心绞痛药物的代谢有关。以治疗心绞痛药物费乐的平为例,一杯西柚汁就能让体 内的血药浓度上升134%,相当于服了2倍多的药,明显过量,大大增加副作用。而食盐则会引起血压升高,降低降压药的疗效,同时加重心绞痛的程度。

  治疗头疼药服用期间忌饮酒。因为酒精进入人体后需要被氧化成乙醛,再进一步氧化成乙酸代谢掉。而此类药物会妨碍乙醛氧化成乙酸,导致体内乙醛蓄积,加重头痛症状。同时,酒精还易让人昏昏欲睡,会与这类药物中大都含有的巴比妥成分的药效重叠。

  抗抑郁药、痢特灵、抗结核药、抗肿瘤药忌吃奶酪、香蕉、油梨、豆浆、啤酒等含酪胺较多的食物。抗抑郁药的作用机理是抑制体内的单氨氧化酶(MAO)。但这种MAO抑制剂容易与酪胺发生反应,产生去甲肾上腺素,聚集过多将使血压异常升高,表现出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呼吸困难、头晕、头痛等不良症状,而且抗抑郁的目的也无法完成。痢特灵、有些抗结核药(如雷米封等)和抗肿瘤药(如甲基苄肼等) 中也都含有MAO抑制剂,碰到含有酪胺的食品,都容易出现麻烦。

  苦味健胃药、助消化药、中药忌吃糖或甜食。因为苦味健胃药和助消化药主要通过刺激末梢神经,反射性分泌唾液、胃液等消化液,以达到助消化、促食欲的作用。糖或甜食会掩盖苦味、降低药效。对于中药来说,糖或甜食还容易与药物中的很多成分发生反应,减少有效成分含量,降低药效。

  钙补充剂忌食含草酸丰富的菠菜、茶、杏仁等。因为草酸在小肠中会与钙结合,产生无法吸收的不可溶物质,在阻碍钙的吸收的同时还可能形成结石。铁补充剂忌食过多动、植物油脂。因为油脂会抑制胃酸的分泌,影响三价铁离子转变为二价铁离子,不利于胃肠道对铁的吸收,削弱补铁补血效果。碘补充剂忌食菠菜、桃、梨等。因为这些食物会阻碍碘进入甲状腺。
yijiahong 发表于 2010-11-4 18:18


    医生,医人生也;何以是非颠倒?耐人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