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南方人物周刊》 王书亚专栏:牵着瞎眼的恋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2:31:52
http://nf.nfdaily.cn/nfrwzk/cont ... ontent_16545357.htm

地上的人民,既被安置在不同国家,就以不同方式纪念韩战60周年。本片主创在首尔出席了“天安号”罹难将士的吊唁活动。往昔和今朝,战争与和平,就在黑压压的一鞠躬中,被牵连了。如果说,三八线是一根横向的梁木,60年后“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语)是一根纵向的梁木;朝鲜半岛的磨难与前途,就如一副沉重的十字架,活画在世人眼前。

1950年8月的韩国,如血海地狱,烧着不灭的硫磺,不到两月,90%国土已失去。为保住最后一座城市釜山,他们把残留的倾国之力,都押在了洛东江一线。联合国谴责朝鲜,组建联军,赶赴仁川。苏联投了弃权票。21个西方国家参战,16个国家出兵。那个最漫长的月份,军人拼死亡命,妇人闭门哭泣,学生征召上阵,教会禁食祷告。最后一线希望是不认识他们的遥远的海军陆战队,能赶在他们亡国前成功登陆。

当年有286名中学生,穿着校服参加洛东江战役。他们没有编制、番号、军装,被称为“学徒义勇军”。影片描写其中的71人死守浦项女中,挡住人民军的史记。

导演既煽情,也写实;既憎恶战争,也讴歌死士。片头20分钟巷战算是战争片的经典场面。以一个学生兵的慌乱、奔走、惊骇和大难不死,及杂糅了女性气质的身影,去衬托电闪雷鸣般的沙场;直到他耳鸣、失聪,面对长官被杀,却拔不出枪,下不了手。

接着,这个上过惟一一次战场的孩子,领着71个中学生留守学校,却意外遇见敌人整整一个团。

电影史上有类似的经典之作。1959年的德国电影《桥》,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二战后德国第一部引起关注的反战影片。1945年,纳粹倾覆前夕,7个中学生被征召入伍。他们出征前被好心的军官留在家乡,去“守”一座已计划要炸毁的桥。所有人厌恶了战争,泯灭了激情,晓得帝国的结局。只有这几个孩子,把少年维特的烦恼,对战争的憧憬,和为国尽忠的梦想,新鲜无比地带到了桥头。以灵魂的活力而论,他们或许是当时德国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几个士兵。出人意外地,一支盟军的坦克小分队突袭桥头。7个孩子击退了他们,6人阵亡,一个哭着,浑身是血,回到了青春期。

片头,英语老师教他们朗诵诗歌,大意是,我爱你,但不能对你起誓,因为虚假的誓言一无益处。若你的爱包围我,会让敌人发现我,求你不要爱我,不要牵着瞎眼的恋人走。

这是对一个战争之外的世界的抒情,更是以爱情为譬喻,对国家主义的反思。在一个征召孩子参战的时代,爱的誓言在哪里呢?

即使这71个孩子是保家卫国,即使国家到了灭亡边缘,征召他们实在迫不得己,导演仍刻画了战争对孩子们灵魂的摧残。在他们摇身变作刚毅决绝的职业军人之前,最吊儿郎当的那一个,嘶喊着说了一句话:“在战场上,人人都是畜生。”

如果说,曾经为了爱一个女人,他必须变成一个流氓;如今为了爱一个国家,他却必须变成一个畜生。最后,他们被战争激发,生出对方士兵所没有的一种激情。这激情中,既有畜生般的血气,也有男人对家国的责任;既有对敌人的仇恨,也有对成人世界的还击。

和《桥》一样,戏剧性的结局,是这班孩子竟然打败了职业军队。但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哲学问题。到底什么样的念头,才能锻造最有战斗力的士兵?

这两部影片,都不是在颂扬以少胜多,而是在反抗战争的逻辑,并给了这种反抗以爆发的力量。正因为学生不是军人,他们胜过军人,是对战争本身的羞辱,是人类含辛茹苦的梦想。

“和平来之不易”。为维持和平欧洲在二战前曾付出巨大代价。战争爆发后,路易斯在《时代与潮流》上质问,“惟有给予首要之物以首要之位,你才能维护其他次要的事物。说到这里,就不能不问,30年来我们的文明到底把什么事物当做首要之物。答案非常明显,它把自己当做了首要之物。”

换言之,保持文明,保持和平,保持高收入,保持高质量的生活品质,保持交通、食物、卫生和娱乐的水准,这一切都是好的。但如果这一切成为人类文明的最高目的,文明怎么可能不崩溃,敌人怎么可能不嫉妒,世界怎么可能长久稳定?如果文明的内容被我们视为至善之物,我们终将失去文明,或者一一失去,或者在某个清晨全部丧失。已有无数战争证明了这一点,还有未来的战争要继续证明下去。

路易斯在空袭中躲进地下室,半小时后回到书房,继续写道,“也许文明不可能安然无恙,除非我们珍惜某物胜过珍惜它。”

无论是爱情还是爱国,人们牵着瞎眼的恋人,却说不出爱的誓言。朱丽叶捂住罗密欧的嘴,说你不要指着月亮说,免得你的爱像月亮一样变幻。在民政局,新娘拉住新郎的手,说你不要按着宪法说,免得你的爱像宪法一样频频修改。

除了战争,我们在哪里遇见和平?除了现在,我们在哪里遇见永恒?除了在71个孩子的眼睛里,我们在哪里遇见国家?除了教科书,我们在哪里遇见谎言?除了看电影,我们在哪里遇见乌托邦?除了死亡,我们在哪里遇见生命?除了坟墓,我们在哪里遇见复活?http://nf.nfdaily.cn/nfrwzk/cont ... ontent_16545357.htm

地上的人民,既被安置在不同国家,就以不同方式纪念韩战60周年。本片主创在首尔出席了“天安号”罹难将士的吊唁活动。往昔和今朝,战争与和平,就在黑压压的一鞠躬中,被牵连了。如果说,三八线是一根横向的梁木,60年后“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语)是一根纵向的梁木;朝鲜半岛的磨难与前途,就如一副沉重的十字架,活画在世人眼前。

1950年8月的韩国,如血海地狱,烧着不灭的硫磺,不到两月,90%国土已失去。为保住最后一座城市釜山,他们把残留的倾国之力,都押在了洛东江一线。联合国谴责朝鲜,组建联军,赶赴仁川。苏联投了弃权票。21个西方国家参战,16个国家出兵。那个最漫长的月份,军人拼死亡命,妇人闭门哭泣,学生征召上阵,教会禁食祷告。最后一线希望是不认识他们的遥远的海军陆战队,能赶在他们亡国前成功登陆。

当年有286名中学生,穿着校服参加洛东江战役。他们没有编制、番号、军装,被称为“学徒义勇军”。影片描写其中的71人死守浦项女中,挡住人民军的史记。

导演既煽情,也写实;既憎恶战争,也讴歌死士。片头20分钟巷战算是战争片的经典场面。以一个学生兵的慌乱、奔走、惊骇和大难不死,及杂糅了女性气质的身影,去衬托电闪雷鸣般的沙场;直到他耳鸣、失聪,面对长官被杀,却拔不出枪,下不了手。

接着,这个上过惟一一次战场的孩子,领着71个中学生留守学校,却意外遇见敌人整整一个团。

电影史上有类似的经典之作。1959年的德国电影《桥》,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二战后德国第一部引起关注的反战影片。1945年,纳粹倾覆前夕,7个中学生被征召入伍。他们出征前被好心的军官留在家乡,去“守”一座已计划要炸毁的桥。所有人厌恶了战争,泯灭了激情,晓得帝国的结局。只有这几个孩子,把少年维特的烦恼,对战争的憧憬,和为国尽忠的梦想,新鲜无比地带到了桥头。以灵魂的活力而论,他们或许是当时德国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几个士兵。出人意外地,一支盟军的坦克小分队突袭桥头。7个孩子击退了他们,6人阵亡,一个哭着,浑身是血,回到了青春期。

片头,英语老师教他们朗诵诗歌,大意是,我爱你,但不能对你起誓,因为虚假的誓言一无益处。若你的爱包围我,会让敌人发现我,求你不要爱我,不要牵着瞎眼的恋人走。

这是对一个战争之外的世界的抒情,更是以爱情为譬喻,对国家主义的反思。在一个征召孩子参战的时代,爱的誓言在哪里呢?

即使这71个孩子是保家卫国,即使国家到了灭亡边缘,征召他们实在迫不得己,导演仍刻画了战争对孩子们灵魂的摧残。在他们摇身变作刚毅决绝的职业军人之前,最吊儿郎当的那一个,嘶喊着说了一句话:“在战场上,人人都是畜生。”

如果说,曾经为了爱一个女人,他必须变成一个流氓;如今为了爱一个国家,他却必须变成一个畜生。最后,他们被战争激发,生出对方士兵所没有的一种激情。这激情中,既有畜生般的血气,也有男人对家国的责任;既有对敌人的仇恨,也有对成人世界的还击。

和《桥》一样,戏剧性的结局,是这班孩子竟然打败了职业军队。但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哲学问题。到底什么样的念头,才能锻造最有战斗力的士兵?

这两部影片,都不是在颂扬以少胜多,而是在反抗战争的逻辑,并给了这种反抗以爆发的力量。正因为学生不是军人,他们胜过军人,是对战争本身的羞辱,是人类含辛茹苦的梦想。

“和平来之不易”。为维持和平欧洲在二战前曾付出巨大代价。战争爆发后,路易斯在《时代与潮流》上质问,“惟有给予首要之物以首要之位,你才能维护其他次要的事物。说到这里,就不能不问,30年来我们的文明到底把什么事物当做首要之物。答案非常明显,它把自己当做了首要之物。”

换言之,保持文明,保持和平,保持高收入,保持高质量的生活品质,保持交通、食物、卫生和娱乐的水准,这一切都是好的。但如果这一切成为人类文明的最高目的,文明怎么可能不崩溃,敌人怎么可能不嫉妒,世界怎么可能长久稳定?如果文明的内容被我们视为至善之物,我们终将失去文明,或者一一失去,或者在某个清晨全部丧失。已有无数战争证明了这一点,还有未来的战争要继续证明下去。

路易斯在空袭中躲进地下室,半小时后回到书房,继续写道,“也许文明不可能安然无恙,除非我们珍惜某物胜过珍惜它。”

无论是爱情还是爱国,人们牵着瞎眼的恋人,却说不出爱的誓言。朱丽叶捂住罗密欧的嘴,说你不要指着月亮说,免得你的爱像月亮一样变幻。在民政局,新娘拉住新郎的手,说你不要按着宪法说,免得你的爱像宪法一样频频修改。

除了战争,我们在哪里遇见和平?除了现在,我们在哪里遇见永恒?除了在71个孩子的眼睛里,我们在哪里遇见国家?除了教科书,我们在哪里遇见谎言?除了看电影,我们在哪里遇见乌托邦?除了死亡,我们在哪里遇见生命?除了坟墓,我们在哪里遇见复活?
这是冲着炮火那部片子吗,学兵威武
中国的文人有一种传统,自己读了圣贤书就明白了天下一切道理,傲视一切,以俯视的角度看待世间的一切,以上帝的口气评论一切,技术和专业入不了他们的法眼。
两个片子都看过,韩国的这个太搞了
和《桥》一样,戏剧性的结局,是这班孩子竟然打败了职业军队。但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哲学问题。到底什么样的念头,才能锻造最有战斗力的士兵?

==================================================================
废话,导演要职业军队变白痴活靶他们就得这么变


第二段貌似不和谐,豆瓣上作者小组被河蟹了

第二段貌似不和谐,豆瓣上作者小组被河蟹了
f22 发表于 2010-10-14 09:34
德国那部电影还有些合理性,那帮学生兵碰上的只是美军一个排的兵力罢了,处于防守状态加上弹药火力充足,火箭筒当成焰火来放。
棒子拍的战争片其实都是在YY
我忘了 发表于 2010-10-14 10:02

一帮学生兵在南棒军的援兵到前基本上就把一个团的北棒精锐全干光了,北棒兵们挤在一起活像阅兵般冲锋唯恐学生们的机枪扫不中他们。
居然有狗捧棒子的臭屁.请允许{:3_91:}
因为人家是宇宙大国啊!王书亚一定是韩国人的后代!~
littleji11 发表于 2010-10-14 10:06
不知王书亚能从《神机箭》里看出啥哲学来
我忘了 发表于 2010-10-14 09:57
这段本来是扯蛋,只要把事实说出来就是打脸,简单河蟹掉反应出来就是“有关部门”的无能和废物。
三面红旗 发表于 2010-10-14 10:19

第二段还有另外的版本,写得更吃果果,
至于所谓事实嘛,貌似CD上讨论过的,但作者接受棒子方面的观点,明显不客观
我不反对该文作者对韩片主题的解读,但极端弱智的电影内容和手法尤其是学生对职业军队的屠杀使这个主题和解读都成了笑话
《向着炮火》依旧不过是披着反思战争外衣的意淫大片
幻海魔刀 发表于 2010-10-14 10:09


    使不得,那个片子若是给王恋人看了,眼睛真就瞎了
有人说的我很赞同,因为南棒子自己打仗太烂,所以干脆鼓吹反战……
唐高祖帝 发表于 2010-10-14 11:30

《战友》第六集南棒一帮新兵还在穿越美式坦克M60的帮助下把志愿军杀得尸横遍地
王书亚,不就是王怡嘛
自比约书亚,要带人出红海。

不就这意思么!

根本问题是人民军打到最后运输能力极限,重武器消耗光了有不愿意提前呼叫中国援军,否则还用等得到美军增援啊。
回复 1# 三面红旗

标题起错了,应该是

《被恋人迁着的瞎眼》

这瞎眼老家伙恋上了曼哈顿岛外的老女人,被着到处乱跑,连失进了金库还是粪坑都不知道了。

不知道其恋人刚被雷劈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