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深圳是中国最具危机感城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0:02:42
http://sznews.oeeee.com/a/20101013/937767.html

《金融时报》:深圳是中国最具危机感城市


2010/10/13 07:13:00 来源:南方网 作者:王莹 评论0条[查看评论] 手机看新闻
摘要:10月8日开始,英国《金融时报》在其中文网站上连续推出深圳经济特区三十周年系列特约撰稿人评论文章,称其为中国最具危机感城市。文章同时指出,深圳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成为一个正常的城市。



南都讯 记者王莹 作为中国最成功的经济特区,在三十而立之际,深圳也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10月8日开始,英国《金融时报》在其中文网站上连续推出深圳经济特区三十周年系列特约撰稿人评论文章,称其为中国最具危机感城市。文章同时指出,深圳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成为一个正常的城市。

称深圳不可能永远“特”

从国庆黄金周结束首日开始,英国《金融时报》连续推出三篇以深圳为主题的系列评论文章,分别以《深圳改革的困境》、《深圳应和中国同步》、《深圳:特区之城》为题,探讨走过了三十年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深圳,当下应当如何自我审视,又该怎样面对自己的下一个三十年和未来,系列文章尤其对深圳未来的改革方向和路径给予了充分关注和讨论。

无可回避,深圳特区靠中央优惠政策,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系列文章中也指出,深圳作为经济的特,不可能永远特下去,为此,《深圳:特区之城》一文作者提出,深圳必须成为一个正常的城市,放下此前享受优惠政策的“身段”,不管情愿与否。深圳市的新生就此展开,而特区扩大到龙岗宝安范围,为深圳提供了这样一个成为“正常”城市的契机,深圳应当考虑如何容纳农民工二代乃至三代,如何从打工社会成长为市民社会乃至公民社会,如何应对城市化对环境的压力等等,“一个从容的深圳能垂范全国的还很多,或许其正常化本身就足以令人思而有所得。”

称深圳无法甘于“庸常”

在《深圳:特区之城》一文中,作者尤其关注到了深圳一路走来不断的“自我拷问”这一城市特征。文章认为,深圳似乎注定无法成为一个甘于“庸常”的城市,永远被一种焦灼感所笼罩,每一次一个其他地方的“新区”的推出都会在深圳掀起一阵波澜,每一次一个来自中央的优惠政策也都会让深圳有一种打了“鸡血针的感觉”,“最近的一个例证是二板的推出,深圳再度体验了作为资本欢城的快感,全体市民都像过节一样,类似的情形你永远无法想象会在别的城市出现。”

文章评论指出,深圳可以说是中国最具危机感的城市。在其他地方的人看来,这个城市每隔三五年都要进行一场“深圳你被谁抛弃”这样的自我探讨,而对于深圳人来说,这种多少带点自虐色彩的拷问是真诚的,这是深圳不甘于流俗的一种城市特征和表现,“如果甘于流俗,如果进退行止和全国大多数城市一样,那还叫特区干什么呢?”


称未来改革可借助公民力量

对于在改革中诞生,又以敢闯敢试为灵魂的特区,未来的改革并不是一片坦途,《深圳改革的困境》一文则指出,由于既得利益集团已经成为改革的拦路虎,深圳改革不可避免面临着困境。文章认为,深圳值得努力的改革方向,从目前来看,是在公民社会的构建上,已经提出“公民社会,共同成长”的深圳,虽然已经意识到了公民社会,但在包括业主维权、民间团体自治、人大代表独立候选人等问题上进退失据,成为深圳公民社会发展道路上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文章提出,如果深圳要继续引领中国改革的潮流,保持“特区”的特色,在现有体制的框架下公民社会 这 个 方 向现实可行,可以充分依靠深圳社会现有的基础和条件,充分借助深圳自下而上的公民力量。

《深圳应和中国同步》同样关注到深圳公民社会的建设,文章指出,一些在深圳这个先富裕起来地区的公民们,就要求有更多的本来属于他们的权利———或者他们自己建立社区自治的模式;或者他们要求范围更广的政务公开和地方立法行为;或者他们站出来出任以往都是由上级指定结果的人大代表,这些举动都应该视为是中国公民意识的觉醒和行为。

编辑:刘琴琴http://sznews.oeeee.com/a/20101013/937767.html

《金融时报》:深圳是中国最具危机感城市


2010/10/13 07:13:00 来源:南方网 作者:王莹 评论0条[查看评论] 手机看新闻
摘要:10月8日开始,英国《金融时报》在其中文网站上连续推出深圳经济特区三十周年系列特约撰稿人评论文章,称其为中国最具危机感城市。文章同时指出,深圳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成为一个正常的城市。



南都讯 记者王莹 作为中国最成功的经济特区,在三十而立之际,深圳也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10月8日开始,英国《金融时报》在其中文网站上连续推出深圳经济特区三十周年系列特约撰稿人评论文章,称其为中国最具危机感城市。文章同时指出,深圳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成为一个正常的城市。

称深圳不可能永远“特”

从国庆黄金周结束首日开始,英国《金融时报》连续推出三篇以深圳为主题的系列评论文章,分别以《深圳改革的困境》、《深圳应和中国同步》、《深圳:特区之城》为题,探讨走过了三十年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深圳,当下应当如何自我审视,又该怎样面对自己的下一个三十年和未来,系列文章尤其对深圳未来的改革方向和路径给予了充分关注和讨论。

无可回避,深圳特区靠中央优惠政策,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系列文章中也指出,深圳作为经济的特,不可能永远特下去,为此,《深圳:特区之城》一文作者提出,深圳必须成为一个正常的城市,放下此前享受优惠政策的“身段”,不管情愿与否。深圳市的新生就此展开,而特区扩大到龙岗宝安范围,为深圳提供了这样一个成为“正常”城市的契机,深圳应当考虑如何容纳农民工二代乃至三代,如何从打工社会成长为市民社会乃至公民社会,如何应对城市化对环境的压力等等,“一个从容的深圳能垂范全国的还很多,或许其正常化本身就足以令人思而有所得。”

称深圳无法甘于“庸常”

在《深圳:特区之城》一文中,作者尤其关注到了深圳一路走来不断的“自我拷问”这一城市特征。文章认为,深圳似乎注定无法成为一个甘于“庸常”的城市,永远被一种焦灼感所笼罩,每一次一个其他地方的“新区”的推出都会在深圳掀起一阵波澜,每一次一个来自中央的优惠政策也都会让深圳有一种打了“鸡血针的感觉”,“最近的一个例证是二板的推出,深圳再度体验了作为资本欢城的快感,全体市民都像过节一样,类似的情形你永远无法想象会在别的城市出现。”

文章评论指出,深圳可以说是中国最具危机感的城市。在其他地方的人看来,这个城市每隔三五年都要进行一场“深圳你被谁抛弃”这样的自我探讨,而对于深圳人来说,这种多少带点自虐色彩的拷问是真诚的,这是深圳不甘于流俗的一种城市特征和表现,“如果甘于流俗,如果进退行止和全国大多数城市一样,那还叫特区干什么呢?”


称未来改革可借助公民力量

对于在改革中诞生,又以敢闯敢试为灵魂的特区,未来的改革并不是一片坦途,《深圳改革的困境》一文则指出,由于既得利益集团已经成为改革的拦路虎,深圳改革不可避免面临着困境。文章认为,深圳值得努力的改革方向,从目前来看,是在公民社会的构建上,已经提出“公民社会,共同成长”的深圳,虽然已经意识到了公民社会,但在包括业主维权、民间团体自治、人大代表独立候选人等问题上进退失据,成为深圳公民社会发展道路上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文章提出,如果深圳要继续引领中国改革的潮流,保持“特区”的特色,在现有体制的框架下公民社会 这 个 方 向现实可行,可以充分依靠深圳社会现有的基础和条件,充分借助深圳自下而上的公民力量。

《深圳应和中国同步》同样关注到深圳公民社会的建设,文章指出,一些在深圳这个先富裕起来地区的公民们,就要求有更多的本来属于他们的权利———或者他们自己建立社区自治的模式;或者他们要求范围更广的政务公开和地方立法行为;或者他们站出来出任以往都是由上级指定结果的人大代表,这些举动都应该视为是中国公民意识的觉醒和行为。

编辑:刘琴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