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一百一十年-->ytgk9999转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3:56:45
炎热的七、八月份,亚洲杯在中国绿茵场上打的热火朝天。中国队在国人的助威下勇往直前,成绩喜人。与此同时,日本报纸今日发表文章,描述重庆的足球观众在观看日本队比赛的时候,表现出了明显的反日情绪。我们都知道,中日民族对立情绪有其历史的根源,而这一根源可以回溯到一个多世纪之前。正巧今年的八月份是中日甲午战争一百一十周年,这次的《时事开讲》节目,我们就请时事评论员何亮亮先生谈一谈甲午战争对于中国的历史教训,以及中日双方是如何对待这个历史纪念日的。
   历史是值得回溯,也可以平调的。我不久前从大连回来,看到那边现在是一片繁荣,日本的投资在大连最多。倒退一百一十周年,日本是从花莲口直接从大连登陆,军队就这么上去了。
甲午战争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地位确实是太重要了,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与鸦片战争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它给中国带来的屈辱,以及中国人在这样巨大的历史灾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惊人的麻木,这才是值得我们回顾。
    我们现在在回顾历史,都是从今天的角度出发。马克思早就讲过,任何历史实际上是当代的历史。我们现在看的都是当代的历史。日俄战争今年同样是一百一十周年,日俄双方都庆祝了,两个昔日的仇敌彼此到对方去纪念这场战争,他们可以心平气和的纪念、讨论这场战争,中日之间显然是没有。中国的媒体基本上没有对这件事情做什么反省,比较突出的是北京的《国际先驱导报》做了一个专版。那个报纸是新华社主办的,显然他们很早就开始了策划。该报的记者无论在北京还是东京,他们都试图采访。中国的学者还能比较坦然的面对这个问题,在日本采访是非常困难的,显然日本人不愿意多回顾,至少是日本的学者,不等于是民间没有回顾。当然从官方来说,他们没有理由再来庆贺一百一十年前的胜利,因为那场胜利打开了日本通往亚洲的大门,。
我们来看一看中国的传媒是如何来纪念甲午战争一百一十年的纪念日。
这就是北京的《国际先驱导报》。他们的标题用的很好,“甲午,一百一十年的伤口”。这个伤口至今从精神上来说,中华民族的甲午战争的伤口没有愈合。而且这个报纸还提出:甲午海战,我们纪念什么?我们也不能不遗憾的看到中日两国虽然跟一百一十年前相比,特别是中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中日关系居然还有那么多使人困惑的东西。刚才提到了,世界杯在重庆赛场发生的,去年发生的西安的反日示威,同时我们也看到日本也有类似的情况。
那我们到底如何纪念呢?这个报纸还另外写了一篇文章,这个问题提的也比较尖锐,《假如甲午战争再次打响……》,好象谈到了军力对比了。
中日海军发展的战略对比。这一版对于甲午战争的回顾是比较全面的,也是比较冷静和客观的。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如果我们把它放在今天的局势去看,其实还是耐人寻味的。
    甲午战争日本当时的谋略是非常清晰的,它通过甲午战争,不但要打败清国,首先要割断朝鲜半岛与中国历史悠久的联系,然后再实现日本的蓄谋已久的图谋,通过朝鲜半岛进攻中国,然后再控制整个亚洲。日本一直是按照这个策略在推行的,而且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今天的朝核六方会谈,今天的东北亚的局势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在重演着当年的局面。看大国之间的结盟,当时李鸿章试图联俄反日,没有成功,那是一种很悲壮的努力。我也注意到中国内地的史学界,特别是中青年一代的史学家对清末,无论是对于甲午战争,一直到辛亥革命,包括义和团运动都有了大量的深入的研究。如果我们把这些中青年学者的努力看做是中华民族反省的一部分的话,我觉得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但是,这些学术性的著作,或者这些属于普及性的历史著作销量是有限的,人们更多看的是休闲、武侠或者是浪漫的作品。而且,从官方的角度,他们也不愿意过多的去触及沉重的话题,这固然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国际先驱导报》他们很勇敢的把这个沉重的历史课题重新摆在了国人的面前,让我们再次来思考,特别又提出一个问题,假如甲午战争再次打响的话,那又会是一个什么局面?
    今天的形势还是很明显的,在台湾问题上,台湾问题又是甲午战争的后果,中国和美国可能的对峙,以及日本又在那里虎视眈眈。这一切都使我们想到,虽然甲午战争一百一十年后的中国,整个中国大陆已经实现了完全的统一,中国人民不再是一盘散沙,中国的国力已经比一百一十年前不知道强大了多少倍,中国的军力也不知道强大了多少倍,但是在跟日本的差距,跟美国的差距,还有台湾问题仍然在提醒我们,中华民族现代化的道路仍然是任重道远。
在这段日子里面确实像您讲的,应该深思一下为什么,不能回避,也不能是一种浮浅的,仅仅是喊几句口号,或者是表达一下情绪。
    中国近代史上有两场令国人非常屈辱的战争,一是鸦片战争,二是甲午战争,这两场战争虽然并不像本世纪三十年代我国遭到全面入侵那么大的规模,但却是中国进入被人宰割时代的开始,今天我们需要思考的就是我们当初为何失败了。
其实我刚才说了中国的历史学家对甲午战争的分析、总结,这方面的专著已经是相当多了。
    现在有一种普遍的看法,就是甲午战争中国输首先不是输在军事设备上,而是输在政治上。也就是说,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一个是大国,一个是小国,为什么中国输了?因为日本当时有一个比较先进的政治体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在很短的时间里作为一个亚洲小国,率先实现了政治现代化,由此带动了日本的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当然后来日本的对外扩张侵略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日本在亚洲是最早走上现代化道路的,这一条我想大家都是承认的。反过来就是中国,其实去年中国内地拍的电视剧《走向共和》,对于那一段时期的历史有相当深刻的了解。
几乎再现了当时的历史。
而且,我感触特别深的,就是在中国内地的所拍的影视作品中,首次正面的表现日本的政治变革。
    其实,甲午海战时,中国是一片散沙,从朝廷到军队,到老百姓,都是非常愚昧的,除了少数杰出的知识者之外。可是日本是举国一致的。就这样两个精神面貌都看的很清楚,谁败谁输这是很明显的。
    历史文献中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资料。在甲午战争的第二年,1895年的一月,当时北洋舰队的一个高级将领丁汝昌,他收到了当时日本海军司令伊东的劝降书,用中文写的,看来伊东有相当好的汉学修养,而且写的全部都是文言文。这篇文章也是一篇奇文。这篇文章是劝降书,但是却在为丁汝昌开脱,说,战争打败了,不是你的罪行,是你们国家不懂得政治变革,墨守成规。我们在一百一十年以后来看,这个话本身是对的。所以这里面反映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中国这样一个老大帝国面临了鸦片战争这样一个巨大的灾难之后,统治阶级还是没有进步?实际上是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这些腐朽的统治者,社会上这些上流的人,他们还是不清醒,鸦片在中国还是大行其道。
    甲午战争之后,慈禧太后没有一丝一毫的决心。现在看来很清晰,李鸿章还算是对中国面临的危机有些认识的,他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试图救国救亡。但是,一方他有局限性,他不可能脱离历史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以他个人的力量当然是非常渺小的。所以,甲午战争留给我们今天的教训,我想最大的教训是个方面。
    虽然现在的中国比当年不知道进步了多少倍,但有些问题依然是存在的。特别是把今天的中国与今天的日本相比,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更有意义。就像《国际先驱导报》这篇文章所讲的那样,假如甲午战争再次打响的话。
    我们看今天中国的国力和日本的国力相比,以经济实力相比,一亿人口的日本,它的经济实力大概是十三亿人口中国的四倍。以军事实力,特别是以海军来讲,数量上中国可能是稍占上风,但是以质量来讲,绝对还是日本占上风。
    当然,我也相信战争并不完全是军事装备强的一方一定就能打胜,但是,军备装备反映了一个总体的国力。中国学者总结出来的一些问题,比如以创新来说,今天的世界,经济不仅是制造业,中国虽然是所谓“世界加工厂”,但是属于中国自己的创新技术,或者说这样的品牌到底有多少?到处都有中国制造,但是中国自己的品牌呢?很少。
    另一方面从技术的层面来看,日本人的创新能力这是大家所知道的,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日本,但是它的创新能力之强,我们不能不佩服。而且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说,也像一百一十年前所面临的问题一样,日本比中国强。
    它到底强在什么地方?是不是我们喊几句口号,发泄一下就能够解决问题?而且这样的发泄我觉得跟一百一十年前或者跟义和团运动的时候,那种仇外的情绪又有多大的差别呢?我觉得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考虑一下这个问题。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战争都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比拼和厮杀,而是经济力量和社会体制的较量和竞争。甲午战争,日本的胜利是它追求国家现代化的成果之一,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我们过去挨打的历史,其实都是那些打我们的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历史。
刚才你讲的确实让我回到甲午战争,因为我的老家正好是甲午战争黄海海面的北边。甲午海战之后,日本出动联合舰队,包括三十余艘军舰,从朝鲜的仁川出发,从花园口登陆,花园口就是辽宁的庄河,在黄海海岸。在当时这个地方有一个记载,日本和清朝的军队在争夺朝鲜,在平壤清军被日军打的大败,清军狂奔五日逃回国内。日本从陆上、海上,从鸭绿江追击,从花园口登陆。实际上就是日本侵略中国已经开始,不是“918”事变的时候。十年之后又在中国的土地上打了一场日俄战争,清朝政府表示保持中立,就是在中国的地方打仗,清朝保持中立,为什么?国力太弱,没有人出来说跟他们拼一下。
   现在的人很难想象,当时日军在平壤大败了清朝军队以后,渡过鸭绿江的时候只有一百多人,就是一个连的兵力,当时清朝没有任何能力反抗,腐朽、衰落到这种程度。现在的人可能很难想象。但这就是历史。
    我们现在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东亚的形势,不管怎么说,今天的中国当然已经不是当年的“东亚病夫”,所以北京的《国际先驱导报》他们在总结,如果今天又再发生中日之间的甲午战争的话,又会是一个局面,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绝不会像当年大清帝国那样一败涂地,一面倒的失败了,是不是中国就有必胜的把握,我觉得恐怕还很难做这样一个断定。
   实际上,很多知识分子、学术界,甚至军界,大家也都在是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今天的军力已经完全不同以往,但是,是不是只要我们想打,就能打胜?这是一个问题。
当然,我想今天的东亚不是一个以谁的拳头大,谁的实力强谁才能够在东亚占上风的。实际上今天东亚更重要的还是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这三大块怎么样在一种和平的环境中求得发展。
    这里面有竞争,这样的竞争是正常的竞争,而不是靠武力的竞争。特别是日本,它如果再想用武力来实现他当年的美梦,这是不可能的。朝鲜半岛不是当年的朝鲜半岛,中国也不是往日的中国。
    如果我们从一个比较轻松的角度来看,也有一个这样的话题。我看到有一个旅居日本的朝鲜族的作家,有“鬼才”之称的金文学写了一本书探讨中日韩这三个民族。因为他本人能用中文、韩文、日文三种文字写作,很难得。在这本书里面他讲了一个笑话,他说一个外星人来探访中亚,看到一个中国人、一个韩国人、一个日本人,外星人说,你们心里想到的、最常出现的一个词是什么?中国人说中心,韩国人说第一,日本人说最新。他认为这个也反映了三国不同的心态。这倒是有道理。我觉得这个心态本身就反映了今天东亚的现状,这不是一个以武力决胜的,这是以经济发展,以创新的能力,以国家的文明程度,以这方面的优胜才能够占有一席之地,而且才能占上风。
    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人只能讲创新能力是最强的,老是用最新的东西,这是事实。韩国人什么都是世界第一,当然能不能做到世界第一也是另外一回事。而中国人可能也有一个传统的思想,中国,中央之国,历史上我就是中央之国,现在经过二十几年的经济大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了,虽然还不是经济强国。
    我们现在来考虑东亚的国际环境,特别是中日关系,前提要从这个出发的。不能说由于历史的原因,特别是由于中国内战的原因,中国没有报复日本。这个对中华民族的心理上是一个巨大的伤口,我觉得这个伤口是很严重的,也是现在很多民众讨厌日本很重要的原因。但是,我们不能跟着这样的民粹走。所以现在看中日的关系,就看这两天的情况。刚才说了,重庆球迷反日的一些行为。
    据说是香港媒体报道,国务委员唐家璇推迟了对日本的访问。中日两国的高层从2001年开始没有互访,到现在已经三年了,我不知道还会持续多久。
    还有一个,就是铁道部,据说日本企业参股的青岛四方机车工厂,作为一个实体参与京沪高速铁路的投标,这个事情又引起了中国很多网民的愤怒和不满。上次就有网民鼓吹说要征集一百万个签名,要组织日本的企业进入京沪高速铁路的投标。其实本来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不管日本最后能不能参加这个工程,但是这本身就是中日两国现在形势很好的一种写照。中国已经到了可以修建这样高速铁路的国力,日本的建设必须到中国来寻找机会。我们不能为了历史上积怨,说,我不要日本参加这个投标。而且领导人、决策者是不是要被这样的民意牵着鼻子走?这是我们在总结和回顾甲午战争一百一十周年的时候,与当前的形势结合起来考虑的一个问题。
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向中国学习了很多东西,最后学生打败了先生。今天,中国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也应该向别人学习一点东西,这样我们才能战胜别人,大家从这个角度去思考会更好一些。炎热的七、八月份,亚洲杯在中国绿茵场上打的热火朝天。中国队在国人的助威下勇往直前,成绩喜人。与此同时,日本报纸今日发表文章,描述重庆的足球观众在观看日本队比赛的时候,表现出了明显的反日情绪。我们都知道,中日民族对立情绪有其历史的根源,而这一根源可以回溯到一个多世纪之前。正巧今年的八月份是中日甲午战争一百一十周年,这次的《时事开讲》节目,我们就请时事评论员何亮亮先生谈一谈甲午战争对于中国的历史教训,以及中日双方是如何对待这个历史纪念日的。
   历史是值得回溯,也可以平调的。我不久前从大连回来,看到那边现在是一片繁荣,日本的投资在大连最多。倒退一百一十周年,日本是从花莲口直接从大连登陆,军队就这么上去了。
甲午战争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地位确实是太重要了,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与鸦片战争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它给中国带来的屈辱,以及中国人在这样巨大的历史灾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惊人的麻木,这才是值得我们回顾。
    我们现在在回顾历史,都是从今天的角度出发。马克思早就讲过,任何历史实际上是当代的历史。我们现在看的都是当代的历史。日俄战争今年同样是一百一十周年,日俄双方都庆祝了,两个昔日的仇敌彼此到对方去纪念这场战争,他们可以心平气和的纪念、讨论这场战争,中日之间显然是没有。中国的媒体基本上没有对这件事情做什么反省,比较突出的是北京的《国际先驱导报》做了一个专版。那个报纸是新华社主办的,显然他们很早就开始了策划。该报的记者无论在北京还是东京,他们都试图采访。中国的学者还能比较坦然的面对这个问题,在日本采访是非常困难的,显然日本人不愿意多回顾,至少是日本的学者,不等于是民间没有回顾。当然从官方来说,他们没有理由再来庆贺一百一十年前的胜利,因为那场胜利打开了日本通往亚洲的大门,。
我们来看一看中国的传媒是如何来纪念甲午战争一百一十年的纪念日。
这就是北京的《国际先驱导报》。他们的标题用的很好,“甲午,一百一十年的伤口”。这个伤口至今从精神上来说,中华民族的甲午战争的伤口没有愈合。而且这个报纸还提出:甲午海战,我们纪念什么?我们也不能不遗憾的看到中日两国虽然跟一百一十年前相比,特别是中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中日关系居然还有那么多使人困惑的东西。刚才提到了,世界杯在重庆赛场发生的,去年发生的西安的反日示威,同时我们也看到日本也有类似的情况。
那我们到底如何纪念呢?这个报纸还另外写了一篇文章,这个问题提的也比较尖锐,《假如甲午战争再次打响……》,好象谈到了军力对比了。
中日海军发展的战略对比。这一版对于甲午战争的回顾是比较全面的,也是比较冷静和客观的。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如果我们把它放在今天的局势去看,其实还是耐人寻味的。
    甲午战争日本当时的谋略是非常清晰的,它通过甲午战争,不但要打败清国,首先要割断朝鲜半岛与中国历史悠久的联系,然后再实现日本的蓄谋已久的图谋,通过朝鲜半岛进攻中国,然后再控制整个亚洲。日本一直是按照这个策略在推行的,而且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今天的朝核六方会谈,今天的东北亚的局势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在重演着当年的局面。看大国之间的结盟,当时李鸿章试图联俄反日,没有成功,那是一种很悲壮的努力。我也注意到中国内地的史学界,特别是中青年一代的史学家对清末,无论是对于甲午战争,一直到辛亥革命,包括义和团运动都有了大量的深入的研究。如果我们把这些中青年学者的努力看做是中华民族反省的一部分的话,我觉得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但是,这些学术性的著作,或者这些属于普及性的历史著作销量是有限的,人们更多看的是休闲、武侠或者是浪漫的作品。而且,从官方的角度,他们也不愿意过多的去触及沉重的话题,这固然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国际先驱导报》他们很勇敢的把这个沉重的历史课题重新摆在了国人的面前,让我们再次来思考,特别又提出一个问题,假如甲午战争再次打响的话,那又会是一个什么局面?
    今天的形势还是很明显的,在台湾问题上,台湾问题又是甲午战争的后果,中国和美国可能的对峙,以及日本又在那里虎视眈眈。这一切都使我们想到,虽然甲午战争一百一十年后的中国,整个中国大陆已经实现了完全的统一,中国人民不再是一盘散沙,中国的国力已经比一百一十年前不知道强大了多少倍,中国的军力也不知道强大了多少倍,但是在跟日本的差距,跟美国的差距,还有台湾问题仍然在提醒我们,中华民族现代化的道路仍然是任重道远。
在这段日子里面确实像您讲的,应该深思一下为什么,不能回避,也不能是一种浮浅的,仅仅是喊几句口号,或者是表达一下情绪。
    中国近代史上有两场令国人非常屈辱的战争,一是鸦片战争,二是甲午战争,这两场战争虽然并不像本世纪三十年代我国遭到全面入侵那么大的规模,但却是中国进入被人宰割时代的开始,今天我们需要思考的就是我们当初为何失败了。
其实我刚才说了中国的历史学家对甲午战争的分析、总结,这方面的专著已经是相当多了。
    现在有一种普遍的看法,就是甲午战争中国输首先不是输在军事设备上,而是输在政治上。也就是说,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一个是大国,一个是小国,为什么中国输了?因为日本当时有一个比较先进的政治体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在很短的时间里作为一个亚洲小国,率先实现了政治现代化,由此带动了日本的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当然后来日本的对外扩张侵略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日本在亚洲是最早走上现代化道路的,这一条我想大家都是承认的。反过来就是中国,其实去年中国内地拍的电视剧《走向共和》,对于那一段时期的历史有相当深刻的了解。
几乎再现了当时的历史。
而且,我感触特别深的,就是在中国内地的所拍的影视作品中,首次正面的表现日本的政治变革。
    其实,甲午海战时,中国是一片散沙,从朝廷到军队,到老百姓,都是非常愚昧的,除了少数杰出的知识者之外。可是日本是举国一致的。就这样两个精神面貌都看的很清楚,谁败谁输这是很明显的。
    历史文献中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资料。在甲午战争的第二年,1895年的一月,当时北洋舰队的一个高级将领丁汝昌,他收到了当时日本海军司令伊东的劝降书,用中文写的,看来伊东有相当好的汉学修养,而且写的全部都是文言文。这篇文章也是一篇奇文。这篇文章是劝降书,但是却在为丁汝昌开脱,说,战争打败了,不是你的罪行,是你们国家不懂得政治变革,墨守成规。我们在一百一十年以后来看,这个话本身是对的。所以这里面反映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中国这样一个老大帝国面临了鸦片战争这样一个巨大的灾难之后,统治阶级还是没有进步?实际上是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这些腐朽的统治者,社会上这些上流的人,他们还是不清醒,鸦片在中国还是大行其道。
    甲午战争之后,慈禧太后没有一丝一毫的决心。现在看来很清晰,李鸿章还算是对中国面临的危机有些认识的,他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试图救国救亡。但是,一方他有局限性,他不可能脱离历史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以他个人的力量当然是非常渺小的。所以,甲午战争留给我们今天的教训,我想最大的教训是个方面。
    虽然现在的中国比当年不知道进步了多少倍,但有些问题依然是存在的。特别是把今天的中国与今天的日本相比,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更有意义。就像《国际先驱导报》这篇文章所讲的那样,假如甲午战争再次打响的话。
    我们看今天中国的国力和日本的国力相比,以经济实力相比,一亿人口的日本,它的经济实力大概是十三亿人口中国的四倍。以军事实力,特别是以海军来讲,数量上中国可能是稍占上风,但是以质量来讲,绝对还是日本占上风。
    当然,我也相信战争并不完全是军事装备强的一方一定就能打胜,但是,军备装备反映了一个总体的国力。中国学者总结出来的一些问题,比如以创新来说,今天的世界,经济不仅是制造业,中国虽然是所谓“世界加工厂”,但是属于中国自己的创新技术,或者说这样的品牌到底有多少?到处都有中国制造,但是中国自己的品牌呢?很少。
    另一方面从技术的层面来看,日本人的创新能力这是大家所知道的,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日本,但是它的创新能力之强,我们不能不佩服。而且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说,也像一百一十年前所面临的问题一样,日本比中国强。
    它到底强在什么地方?是不是我们喊几句口号,发泄一下就能够解决问题?而且这样的发泄我觉得跟一百一十年前或者跟义和团运动的时候,那种仇外的情绪又有多大的差别呢?我觉得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考虑一下这个问题。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战争都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比拼和厮杀,而是经济力量和社会体制的较量和竞争。甲午战争,日本的胜利是它追求国家现代化的成果之一,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我们过去挨打的历史,其实都是那些打我们的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历史。
刚才你讲的确实让我回到甲午战争,因为我的老家正好是甲午战争黄海海面的北边。甲午海战之后,日本出动联合舰队,包括三十余艘军舰,从朝鲜的仁川出发,从花园口登陆,花园口就是辽宁的庄河,在黄海海岸。在当时这个地方有一个记载,日本和清朝的军队在争夺朝鲜,在平壤清军被日军打的大败,清军狂奔五日逃回国内。日本从陆上、海上,从鸭绿江追击,从花园口登陆。实际上就是日本侵略中国已经开始,不是“918”事变的时候。十年之后又在中国的土地上打了一场日俄战争,清朝政府表示保持中立,就是在中国的地方打仗,清朝保持中立,为什么?国力太弱,没有人出来说跟他们拼一下。
   现在的人很难想象,当时日军在平壤大败了清朝军队以后,渡过鸭绿江的时候只有一百多人,就是一个连的兵力,当时清朝没有任何能力反抗,腐朽、衰落到这种程度。现在的人可能很难想象。但这就是历史。
    我们现在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东亚的形势,不管怎么说,今天的中国当然已经不是当年的“东亚病夫”,所以北京的《国际先驱导报》他们在总结,如果今天又再发生中日之间的甲午战争的话,又会是一个局面,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绝不会像当年大清帝国那样一败涂地,一面倒的失败了,是不是中国就有必胜的把握,我觉得恐怕还很难做这样一个断定。
   实际上,很多知识分子、学术界,甚至军界,大家也都在是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今天的军力已经完全不同以往,但是,是不是只要我们想打,就能打胜?这是一个问题。
当然,我想今天的东亚不是一个以谁的拳头大,谁的实力强谁才能够在东亚占上风的。实际上今天东亚更重要的还是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这三大块怎么样在一种和平的环境中求得发展。
    这里面有竞争,这样的竞争是正常的竞争,而不是靠武力的竞争。特别是日本,它如果再想用武力来实现他当年的美梦,这是不可能的。朝鲜半岛不是当年的朝鲜半岛,中国也不是往日的中国。
    如果我们从一个比较轻松的角度来看,也有一个这样的话题。我看到有一个旅居日本的朝鲜族的作家,有“鬼才”之称的金文学写了一本书探讨中日韩这三个民族。因为他本人能用中文、韩文、日文三种文字写作,很难得。在这本书里面他讲了一个笑话,他说一个外星人来探访中亚,看到一个中国人、一个韩国人、一个日本人,外星人说,你们心里想到的、最常出现的一个词是什么?中国人说中心,韩国人说第一,日本人说最新。他认为这个也反映了三国不同的心态。这倒是有道理。我觉得这个心态本身就反映了今天东亚的现状,这不是一个以武力决胜的,这是以经济发展,以创新的能力,以国家的文明程度,以这方面的优胜才能够占有一席之地,而且才能占上风。
    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人只能讲创新能力是最强的,老是用最新的东西,这是事实。韩国人什么都是世界第一,当然能不能做到世界第一也是另外一回事。而中国人可能也有一个传统的思想,中国,中央之国,历史上我就是中央之国,现在经过二十几年的经济大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了,虽然还不是经济强国。
    我们现在来考虑东亚的国际环境,特别是中日关系,前提要从这个出发的。不能说由于历史的原因,特别是由于中国内战的原因,中国没有报复日本。这个对中华民族的心理上是一个巨大的伤口,我觉得这个伤口是很严重的,也是现在很多民众讨厌日本很重要的原因。但是,我们不能跟着这样的民粹走。所以现在看中日的关系,就看这两天的情况。刚才说了,重庆球迷反日的一些行为。
    据说是香港媒体报道,国务委员唐家璇推迟了对日本的访问。中日两国的高层从2001年开始没有互访,到现在已经三年了,我不知道还会持续多久。
    还有一个,就是铁道部,据说日本企业参股的青岛四方机车工厂,作为一个实体参与京沪高速铁路的投标,这个事情又引起了中国很多网民的愤怒和不满。上次就有网民鼓吹说要征集一百万个签名,要组织日本的企业进入京沪高速铁路的投标。其实本来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不管日本最后能不能参加这个工程,但是这本身就是中日两国现在形势很好的一种写照。中国已经到了可以修建这样高速铁路的国力,日本的建设必须到中国来寻找机会。我们不能为了历史上积怨,说,我不要日本参加这个投标。而且领导人、决策者是不是要被这样的民意牵着鼻子走?这是我们在总结和回顾甲午战争一百一十周年的时候,与当前的形势结合起来考虑的一个问题。
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向中国学习了很多东西,最后学生打败了先生。今天,中国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也应该向别人学习一点东西,这样我们才能战胜别人,大家从这个角度去思考会更好一些。
这种贴子一定要顶!!!
110年的反思,我们真的汗颜!
不顶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