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方历史上首次联合登陆作战的经验教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2:42:21
<P>
  1955年1月18日,我军—江山岛登陆作战,被称为我军首次联合登陆作战,也有人称其为“我军历史上惟一的一次三军联合登陆战役”。其实我中国人民志愿军在1951年11月5日至11月30日,即连续4次组织陆、海、空三军渡海作战,攻占了椴岛、艾岛、炭岛、大(小)和岛、大(小)加岛、牛里岛、云雾岛等岛屿。前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将军,在《抗美援朝战争回忆》一书中,评论这次作战时说:“这次攻岛作战规模虽然不大,意义却不小,我们不但出动了步兵,还出动了空军,海军(有登陆艇参战),是小规模的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这在我军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攻占大和岛等作战虽然规模不大,根据前志愿军政治部副主任、板门店谈判中方代表任荣将军的回忆录《戎马征程》中的记载,此役仅“毙伤俘南朝鲜武装特务750余人”。但我军动用了陆军50军第148和150两个师,空军第8、第10两个师,炮兵一个团,接近战役水平。这次作战,我空8师9架苏制杜—2轰炸机编队,还创造了用螺旋浆飞机打下美国喷气式战机的世界奇迹。因此笔者认为,关于我军首次联合登陆作战的认定,应重视洪学智老将军的评论。
  
  至于“陆军战役”、“空军战役”、“海军战役”及“三军联合战役”的定义,笔者认为我军权威教科书的论断已经过时,此文不再赘述。
  
  一江山岛为浙东台州列岛之一,西距海门26.5公里,北至头门岛8.9公里,南至大陈岛17公里。该岛由北、南两个小岛组成,北岛长约1.9公里,宽约0.1—0.7公里,南岛长约1公里宽约0.3公里,南、北两岛之间为0.15公里左右的海峡。北岛有标高190、203两个高地,南岛有标高160、180两个高地,岛四周多陡壁险礁,可供登陆地段不足1000米,地形利守不利攻。
  
  国民党守军为一个突击大队加一个突击中队和一个炮兵中队共计约1100人,全岛基本为永久、半永久工事,每百米正面约配2门火炮,2挺机枪。部队虽非蒋军嫡系,但一有守土思想,二为困兽之斗,因此较有战斗力。战前国民党军吹嘘一江山岛为“美国造、击不沉的战舰。”
  
  战前,我军已攻下北面头门岛,并秘密构筑5个营的炮兵阵地,一江山岛在其122?榴弹炮射程之内。同时,我军已取得一江山岛北部制空、制海权。
  
  我参战部队为步兵4个营,地炮、高炮共9个营含2个火箭炮营,喷火兵、工兵各一部,海军动用远程海岸炮兵一部、各种舰船137艘,海军航空兵和空军共12个大队、184架飞机。总兵力1万余人。
  
  作战概况:
  
  1955年1月18日为D日。
  
  6时58分,我3个轰炸机大队、2个强击机大队和若干歼击机大队依次起飞。
  
  8时至8时15分,混编机群攻击一江山岛,与此同时,另一轰炸机大队和1个强击机大队攻击大陈岛防区司令部、炮兵阵地、通讯和雷达阵地使大陈岛同一江山岛通讯一度中断。
  
  9时开始,我地面炮兵进行火力准备,50余门各式火炮对一江山岛进行7次火力突击,发射炮弹1万多发。
  
  12时15分,我100多艘登陆艇船,载着5000多名官兵,从头门岛海域分两批3路,在海、空军掩护下驰向一江山岛。
  
  13时30分,我护卫艇和船载57战防炮进至一江山岛北、西部3000米预定阵位,对敌进行直接火力攻击,同时2个船载火箭炮营对敌进行齐射,我登陆船队成一、二梯队展开。
  
  13时55分,大陈岛敌远程炮兵向我登陆部队拦阻射击,我海岸远程炮兵和滞空的轰炸机立即进行反击,仅5分钟把敌炮打成之“哑巴”。
  
  14时,我空军及海军航空兵轰炸机、强击机混合编队,对一江山岛敌军实施第二次火力突击。船载火箭炮对北岛进行第二次齐射。
  
  14时10分至19分,我第一梯队7个连在北、南、西岸7个登陆点实施冲击。
  
  14时29分,我178团5连在北岛突出部乐清礁率先登陆成功。(14时30分为满潮时)
  
  14时50分,我7个连全部登陆成功,并向纵深发展。
  
  15时48分,我军攻克南岛160、180两个高地控制了南岛,我第二梯队1个营在北岛登陆。
  
  17时30分,敌失去有组织抵抗。
  
  17时55分,战斗结束,我军转入防御。
  
  19时,三军联合战役结束。
  
  此次战役从我军首轮轰炸到战斗结束,用了约10个小时,从枪滩登陆到攻占全岛,只用了3小时45分钟,击毙敌司令王生明,活捉敌副司令王朝弼,全歼敌守军1086人。整个战役,我三军密切协同,一鼓作气攻下敌岛,取得重大胜利。
  
  一江山岛被攻克后,蒋军不得不从大陈岛等撤出2万多守军,我军不战而收复其余台州列岛。一江山岛一战,不仅基本解除了蒋军对我浙东沿海的封锁,同时也打开了台湾北大门。
  
  一江山岛三军联合登陆作战的成功经验,对我军将来可能发生的渡海登陆作战,有重要参考价值,但其中的教训也不容忽视,应引起我军重视。
  
  其最主要的教训是我军伤亡过大。
  
  一江山岛战役,敌我伤亡比例为1:1.3,即敌为1086人,我为1417人,我军伤亡人数占登陆人数的28%,明显偏高。除二战美军硫磺岛登陆战,美军伤亡人数超过守军外,二战及二战以后成功的登陆作战,登陆方伤亡人数均少于防守方。造成我军伤亡过大的客观原因,是蒋军在一江山岛这个无居民的小岛,修建了全岛要塞式的工事,这点同日军在硫磺岛修建的工事十分相似。美军硫磺岛战役,日美伤亡比为1:1.13,其比例低于我军,但美军伤亡人数占6.1万登陆部队的46.6%,达2.6万人,其比例又高于我军。
  
  一江山岛登陆作战,我军伤亡过大的主观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一、我军对敌反斜面防御阵地重视不够。
  
  我岸炮和船载炮主要由北向南攻击,火力准备比较充分,但由于敌高地山体陡峭,很难伤及敌反斜面工事,正是敌反斜面工事的火力给我军造成较大伤亡。如果我船载炮由南向北攻击,炮弹又容易越过敌高地击中我北面登陆部队。因此,我航空兵应重视对敌可能的反斜面阵地进行覆盖式的轰炸。同时对抢滩上岸和山地进攻一体化的登陆作战,我军应加强迫击炮的配备。
  
  二、对山地要塞式阵地的攻击事先应确定小群、多路战术。
  
  一江山岛面积不大,南北两岛相加才1.75平方公里,因此我军采用连进攻的战术,以7个连从7个登陆点抢滩登陆。但上陆以后仍以连集群模式冲击敌高地,就使伤亡增加,幸亏我一线指挥员及时调整战术,采用小群多路战术,减少了伤亡。但这一战术事先就应确定。
  
  尽管我军1955年一江山岛作战,就取得了这种血的教训,但在24年后的1979年的对越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初期,我军仍以大集群攻击敌高地,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希望我军在将来的登陆作战中,不要再重复这种血的教训。
  
  三、我军火力准备没有做到无逢隙的打击。
  
  一江山岛战役中,我航空兵两次火力攻击,第一次为火力准备,第二次属直接火力支援,但两次攻击时间相隔5小时45分钟左右,时间间隔偏长,第二次航空兵攻击,由于我4架强击机没有后援,在弹药用完的情况下,只能空机向敌指挥所的203高地俯冲佯攻,支援地面部队。我航空兵如何多批编队,全程掩护,值得研究。
  
  我地面炮火准备中,我50多门炮从9时开始到14时零5分共5个小时零5分,分7次火力急袭,发射炮弹1万余枚。笔者计算了一下,每次火力急袭间隔平均大约超过半个小时,明显火力间隔时间过长。
  
  根据一般作战经验和规律。首次火力急袭的效果最大,以后战效逐次递减。据说,一般部队受到首次突袭后的40分钟到1个小时,即可恢复其作战指挥系统,编制越小,恢复作战活力的时间越短。
  
  我军在此次战役中投入的炮(炸)弹约为2万枚。平均每个敌军承受20枚,但我军登陆时,敌仍有较强的抵抗能力,说明我军没有实现无缝隙攻击,使敌军得到喘息机会,恢复有组织的抵抗。(例如利用我炮火间隙转移到反斜面工事,我登陆时再转到正面防御等)。
  
  我登陆部队12时15分起航,14时10分即开始登陆,整个航渡时间只有2小时左右,如果我军将主要火力压缩在这两小时内,实现无缝隙火力攻击,火力准备同火力支援无缝隙衔接,我军伤亡可能会更少。
  
  当然我们不能苛求近半个世纪前我军的第一次联合登陆战役,但总结经验教训是十分必要的。
  
  四、我军冲滩的速度太慢
  
  13时30分,我护卫艇和船载57战防炮,已弛到距一江山岛3000米的阵位,开始直接火力攻击。14时10分我军开始冲滩,如果我登陆艇紧随护卫艇之后,那么这3000米用了约40分钟,其冲击速度是每小时4.5公里。我的估算可能有误,但从头门岛距一江山岛8.9公里用了2小时计算,结果是一致的。冲滩速度太慢,必然增加伤亡。但为什么涨满潮时航速还这么慢,笔者到现在也没弄明白。但可以确定我登陆艇的航速性能,绝不会低于5节,即大于每小时9.25公里。
  
  我军目前装备的072型登陆舰,航速已经达到20节,即每小时约37公里,但仍然不适应未来渡海登陆作战的要求,笔者希望性能更好的登陆舰早日装备我军。
</P><P>
  1955年1月18日,我军—江山岛登陆作战,被称为我军首次联合登陆作战,也有人称其为“我军历史上惟一的一次三军联合登陆战役”。其实我中国人民志愿军在1951年11月5日至11月30日,即连续4次组织陆、海、空三军渡海作战,攻占了椴岛、艾岛、炭岛、大(小)和岛、大(小)加岛、牛里岛、云雾岛等岛屿。前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将军,在《抗美援朝战争回忆》一书中,评论这次作战时说:“这次攻岛作战规模虽然不大,意义却不小,我们不但出动了步兵,还出动了空军,海军(有登陆艇参战),是小规模的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这在我军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攻占大和岛等作战虽然规模不大,根据前志愿军政治部副主任、板门店谈判中方代表任荣将军的回忆录《戎马征程》中的记载,此役仅“毙伤俘南朝鲜武装特务750余人”。但我军动用了陆军50军第148和150两个师,空军第8、第10两个师,炮兵一个团,接近战役水平。这次作战,我空8师9架苏制杜—2轰炸机编队,还创造了用螺旋浆飞机打下美国喷气式战机的世界奇迹。因此笔者认为,关于我军首次联合登陆作战的认定,应重视洪学智老将军的评论。
  
  至于“陆军战役”、“空军战役”、“海军战役”及“三军联合战役”的定义,笔者认为我军权威教科书的论断已经过时,此文不再赘述。
  
  一江山岛为浙东台州列岛之一,西距海门26.5公里,北至头门岛8.9公里,南至大陈岛17公里。该岛由北、南两个小岛组成,北岛长约1.9公里,宽约0.1—0.7公里,南岛长约1公里宽约0.3公里,南、北两岛之间为0.15公里左右的海峡。北岛有标高190、203两个高地,南岛有标高160、180两个高地,岛四周多陡壁险礁,可供登陆地段不足1000米,地形利守不利攻。
  
  国民党守军为一个突击大队加一个突击中队和一个炮兵中队共计约1100人,全岛基本为永久、半永久工事,每百米正面约配2门火炮,2挺机枪。部队虽非蒋军嫡系,但一有守土思想,二为困兽之斗,因此较有战斗力。战前国民党军吹嘘一江山岛为“美国造、击不沉的战舰。”
  
  战前,我军已攻下北面头门岛,并秘密构筑5个营的炮兵阵地,一江山岛在其122?榴弹炮射程之内。同时,我军已取得一江山岛北部制空、制海权。
  
  我参战部队为步兵4个营,地炮、高炮共9个营含2个火箭炮营,喷火兵、工兵各一部,海军动用远程海岸炮兵一部、各种舰船137艘,海军航空兵和空军共12个大队、184架飞机。总兵力1万余人。
  
  作战概况:
  
  1955年1月18日为D日。
  
  6时58分,我3个轰炸机大队、2个强击机大队和若干歼击机大队依次起飞。
  
  8时至8时15分,混编机群攻击一江山岛,与此同时,另一轰炸机大队和1个强击机大队攻击大陈岛防区司令部、炮兵阵地、通讯和雷达阵地使大陈岛同一江山岛通讯一度中断。
  
  9时开始,我地面炮兵进行火力准备,50余门各式火炮对一江山岛进行7次火力突击,发射炮弹1万多发。
  
  12时15分,我100多艘登陆艇船,载着5000多名官兵,从头门岛海域分两批3路,在海、空军掩护下驰向一江山岛。
  
  13时30分,我护卫艇和船载57战防炮进至一江山岛北、西部3000米预定阵位,对敌进行直接火力攻击,同时2个船载火箭炮营对敌进行齐射,我登陆船队成一、二梯队展开。
  
  13时55分,大陈岛敌远程炮兵向我登陆部队拦阻射击,我海岸远程炮兵和滞空的轰炸机立即进行反击,仅5分钟把敌炮打成之“哑巴”。
  
  14时,我空军及海军航空兵轰炸机、强击机混合编队,对一江山岛敌军实施第二次火力突击。船载火箭炮对北岛进行第二次齐射。
  
  14时10分至19分,我第一梯队7个连在北、南、西岸7个登陆点实施冲击。
  
  14时29分,我178团5连在北岛突出部乐清礁率先登陆成功。(14时30分为满潮时)
  
  14时50分,我7个连全部登陆成功,并向纵深发展。
  
  15时48分,我军攻克南岛160、180两个高地控制了南岛,我第二梯队1个营在北岛登陆。
  
  17时30分,敌失去有组织抵抗。
  
  17时55分,战斗结束,我军转入防御。
  
  19时,三军联合战役结束。
  
  此次战役从我军首轮轰炸到战斗结束,用了约10个小时,从枪滩登陆到攻占全岛,只用了3小时45分钟,击毙敌司令王生明,活捉敌副司令王朝弼,全歼敌守军1086人。整个战役,我三军密切协同,一鼓作气攻下敌岛,取得重大胜利。
  
  一江山岛被攻克后,蒋军不得不从大陈岛等撤出2万多守军,我军不战而收复其余台州列岛。一江山岛一战,不仅基本解除了蒋军对我浙东沿海的封锁,同时也打开了台湾北大门。
  
  一江山岛三军联合登陆作战的成功经验,对我军将来可能发生的渡海登陆作战,有重要参考价值,但其中的教训也不容忽视,应引起我军重视。
  
  其最主要的教训是我军伤亡过大。
  
  一江山岛战役,敌我伤亡比例为1:1.3,即敌为1086人,我为1417人,我军伤亡人数占登陆人数的28%,明显偏高。除二战美军硫磺岛登陆战,美军伤亡人数超过守军外,二战及二战以后成功的登陆作战,登陆方伤亡人数均少于防守方。造成我军伤亡过大的客观原因,是蒋军在一江山岛这个无居民的小岛,修建了全岛要塞式的工事,这点同日军在硫磺岛修建的工事十分相似。美军硫磺岛战役,日美伤亡比为1:1.13,其比例低于我军,但美军伤亡人数占6.1万登陆部队的46.6%,达2.6万人,其比例又高于我军。
  
  一江山岛登陆作战,我军伤亡过大的主观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一、我军对敌反斜面防御阵地重视不够。
  
  我岸炮和船载炮主要由北向南攻击,火力准备比较充分,但由于敌高地山体陡峭,很难伤及敌反斜面工事,正是敌反斜面工事的火力给我军造成较大伤亡。如果我船载炮由南向北攻击,炮弹又容易越过敌高地击中我北面登陆部队。因此,我航空兵应重视对敌可能的反斜面阵地进行覆盖式的轰炸。同时对抢滩上岸和山地进攻一体化的登陆作战,我军应加强迫击炮的配备。
  
  二、对山地要塞式阵地的攻击事先应确定小群、多路战术。
  
  一江山岛面积不大,南北两岛相加才1.75平方公里,因此我军采用连进攻的战术,以7个连从7个登陆点抢滩登陆。但上陆以后仍以连集群模式冲击敌高地,就使伤亡增加,幸亏我一线指挥员及时调整战术,采用小群多路战术,减少了伤亡。但这一战术事先就应确定。
  
  尽管我军1955年一江山岛作战,就取得了这种血的教训,但在24年后的1979年的对越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初期,我军仍以大集群攻击敌高地,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希望我军在将来的登陆作战中,不要再重复这种血的教训。
  
  三、我军火力准备没有做到无逢隙的打击。
  
  一江山岛战役中,我航空兵两次火力攻击,第一次为火力准备,第二次属直接火力支援,但两次攻击时间相隔5小时45分钟左右,时间间隔偏长,第二次航空兵攻击,由于我4架强击机没有后援,在弹药用完的情况下,只能空机向敌指挥所的203高地俯冲佯攻,支援地面部队。我航空兵如何多批编队,全程掩护,值得研究。
  
  我地面炮火准备中,我50多门炮从9时开始到14时零5分共5个小时零5分,分7次火力急袭,发射炮弹1万余枚。笔者计算了一下,每次火力急袭间隔平均大约超过半个小时,明显火力间隔时间过长。
  
  根据一般作战经验和规律。首次火力急袭的效果最大,以后战效逐次递减。据说,一般部队受到首次突袭后的40分钟到1个小时,即可恢复其作战指挥系统,编制越小,恢复作战活力的时间越短。
  
  我军在此次战役中投入的炮(炸)弹约为2万枚。平均每个敌军承受20枚,但我军登陆时,敌仍有较强的抵抗能力,说明我军没有实现无缝隙攻击,使敌军得到喘息机会,恢复有组织的抵抗。(例如利用我炮火间隙转移到反斜面工事,我登陆时再转到正面防御等)。
  
  我登陆部队12时15分起航,14时10分即开始登陆,整个航渡时间只有2小时左右,如果我军将主要火力压缩在这两小时内,实现无缝隙火力攻击,火力准备同火力支援无缝隙衔接,我军伤亡可能会更少。
  
  当然我们不能苛求近半个世纪前我军的第一次联合登陆战役,但总结经验教训是十分必要的。
  
  四、我军冲滩的速度太慢
  
  13时30分,我护卫艇和船载57战防炮,已弛到距一江山岛3000米的阵位,开始直接火力攻击。14时10分我军开始冲滩,如果我登陆艇紧随护卫艇之后,那么这3000米用了约40分钟,其冲击速度是每小时4.5公里。我的估算可能有误,但从头门岛距一江山岛8.9公里用了2小时计算,结果是一致的。冲滩速度太慢,必然增加伤亡。但为什么涨满潮时航速还这么慢,笔者到现在也没弄明白。但可以确定我登陆艇的航速性能,绝不会低于5节,即大于每小时9.25公里。
  
  我军目前装备的072型登陆舰,航速已经达到20节,即每小时约37公里,但仍然不适应未来渡海登陆作战的要求,笔者希望性能更好的登陆舰早日装备我军。
</P>
吃堑长智
是吗?????????????
首次么,就像刚上路的新手,挫个车、灭个火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