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民:爱国也讲方略 不要被看来很爱国言行所忽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0:38:14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9/24/c_12599566.htm



吴建民(资料图片)

  在外交舞台上,他潇洒自如地在各国穿梭往返,是思维敏捷、视野开阔的外交官;在外交学院的领导岗位上,他亲历亲为,是学识渊博、温文尔雅的好老师;而在那些充满思辨和深刻理论的著作中,我们认识到的,是一位以赤子之心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富有创见的外交家。

  吴建民是怎样的外交家,他又如何看待50年的外交生涯?他的外交理念是什么?8月,前外交学院院长、前驻法大使吴建民做客山东卫视的“新杏坛”,并接受笔者采访。

  偶然走上外交道路

  抗战胜利后,7岁的吴建民跟着父母由重庆旁边的一个小城迁回南京,进入南昌路小学读书。由于战乱,吴建民称幼时调皮的自己小学都没有好好上过。但是到了高中,他的成绩科科都很优异,并一心想学物理。20世纪50年代,属于国防外交系统的北京外国语学院提前招生,班主任找吴建民谈话,希望他报考外院。吴建民总觉得当翻译就是跟在领导后面拎皮包,心里老大不情愿。可是班主任的话如同“圣旨”,只能照办。他到了北外,一看学校那么小,远没有北大、清华那么气派,心里失落极了。

  但是他的性格,却是执著坚韧不允许半途而废的。“我这个人做什么总要把它做好,不喜欢半吊子。”吴建民说,自己是南京人,有些发音不准,就在怀里揣一面小镜子,随时拿出来看口型是否准确。

  1961年,吴建民研究生只学了一年半,未及毕业就被借调到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世界民主青年联盟,给中国代表当同声传译,从此开始外交生涯。


  “春江水暖鸭先知”

  吴建民用“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来形容外交官,是因为他认为外交官更能深切体验各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荣辱起伏。

  吴建民透露,在外交生涯中,性格的作用非同小可。作为一名大使,他是国家的代表,有责任把自己的国家介绍给驻在国。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从不拒绝任何国家的演讲邀请。“大使的工作需要有创造性。国家给我一个总的指示,让我把中国真实的东西讲给法国人。那我就按照这个指示,在这个框框里,用一些生动的语言、令人信服的例子,来说明中国在发展,在进步。”

  他始终觉得,外交官是一个迷人的职业。之所以迷人,除了和各国杰出人士打交道,还要每天都面对新问题,每天都得学习和思考,吴建民觉得非常充实。

  “外交官应该具备4个素质,首先,要爱国,因为维护本民族的利益,外交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次,一个优秀的外交官应该熟悉本民族的文化,对中华文化要有比较深的了解,因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中华文化;第三,要有广阔的视野,要有全球的眼光和渊博的知识;第四,要有很强的对外交流能力。”他强调说,中外文化不同是优势而非劣势,有了不同,对方才对你好奇,你要懂得展现本民族文化的魅力,即“交流”。李岚清同志曾讲过一句话:文化的交流是思想的交流、感情的交流、心灵的交流。吴建民非常认同,他觉得这句话讲透了文化交流的意义。

  吴建民从外交一线退下来后,一直在讲交流,讲外交,努力使外交从神秘走向公开。他想,观念转变是十分重要的。中国的外交资源没有很好地用起来。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商界没有意识到外交资源的重要性,所以总是从民间社会找关系,找路子,有时难免碰一鼻子灰;二是外交部门与老百姓沟通有问题,我们的外交总是给人一副政治面孔,“外交无小事”,仿佛处处是国家机密,让老百姓不敢高攀,以致于我们现在不得不面对这种尴尬:一方面,我们急需利用外交资源为中国的资本寻找出路,另一方面,大量外交资源被闲置荒废。

  他说:“我的良好愿望是,在中国企业积极借力外交资源拓展国外投资市场的同时,我们的外交官员也要放下架子,这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不要把中国外交搞得那么神神秘秘,让老百姓敬而远之,不敢接近。”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9/24/c_12599566.htm


吴建民(资料图片)

  在外交舞台上,他潇洒自如地在各国穿梭往返,是思维敏捷、视野开阔的外交官;在外交学院的领导岗位上,他亲历亲为,是学识渊博、温文尔雅的好老师;而在那些充满思辨和深刻理论的著作中,我们认识到的,是一位以赤子之心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富有创见的外交家。

  吴建民是怎样的外交家,他又如何看待50年的外交生涯?他的外交理念是什么?8月,前外交学院院长、前驻法大使吴建民做客山东卫视的“新杏坛”,并接受笔者采访。

  偶然走上外交道路

  抗战胜利后,7岁的吴建民跟着父母由重庆旁边的一个小城迁回南京,进入南昌路小学读书。由于战乱,吴建民称幼时调皮的自己小学都没有好好上过。但是到了高中,他的成绩科科都很优异,并一心想学物理。20世纪50年代,属于国防外交系统的北京外国语学院提前招生,班主任找吴建民谈话,希望他报考外院。吴建民总觉得当翻译就是跟在领导后面拎皮包,心里老大不情愿。可是班主任的话如同“圣旨”,只能照办。他到了北外,一看学校那么小,远没有北大、清华那么气派,心里失落极了。

  但是他的性格,却是执著坚韧不允许半途而废的。“我这个人做什么总要把它做好,不喜欢半吊子。”吴建民说,自己是南京人,有些发音不准,就在怀里揣一面小镜子,随时拿出来看口型是否准确。

  1961年,吴建民研究生只学了一年半,未及毕业就被借调到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世界民主青年联盟,给中国代表当同声传译,从此开始外交生涯。


  “春江水暖鸭先知”

  吴建民用“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来形容外交官,是因为他认为外交官更能深切体验各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荣辱起伏。

  吴建民透露,在外交生涯中,性格的作用非同小可。作为一名大使,他是国家的代表,有责任把自己的国家介绍给驻在国。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从不拒绝任何国家的演讲邀请。“大使的工作需要有创造性。国家给我一个总的指示,让我把中国真实的东西讲给法国人。那我就按照这个指示,在这个框框里,用一些生动的语言、令人信服的例子,来说明中国在发展,在进步。”

  他始终觉得,外交官是一个迷人的职业。之所以迷人,除了和各国杰出人士打交道,还要每天都面对新问题,每天都得学习和思考,吴建民觉得非常充实。

  “外交官应该具备4个素质,首先,要爱国,因为维护本民族的利益,外交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次,一个优秀的外交官应该熟悉本民族的文化,对中华文化要有比较深的了解,因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中华文化;第三,要有广阔的视野,要有全球的眼光和渊博的知识;第四,要有很强的对外交流能力。”他强调说,中外文化不同是优势而非劣势,有了不同,对方才对你好奇,你要懂得展现本民族文化的魅力,即“交流”。李岚清同志曾讲过一句话:文化的交流是思想的交流、感情的交流、心灵的交流。吴建民非常认同,他觉得这句话讲透了文化交流的意义。

  吴建民从外交一线退下来后,一直在讲交流,讲外交,努力使外交从神秘走向公开。他想,观念转变是十分重要的。中国的外交资源没有很好地用起来。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商界没有意识到外交资源的重要性,所以总是从民间社会找关系,找路子,有时难免碰一鼻子灰;二是外交部门与老百姓沟通有问题,我们的外交总是给人一副政治面孔,“外交无小事”,仿佛处处是国家机密,让老百姓不敢高攀,以致于我们现在不得不面对这种尴尬:一方面,我们急需利用外交资源为中国的资本寻找出路,另一方面,大量外交资源被闲置荒废。

  他说:“我的良好愿望是,在中国企业积极借力外交资源拓展国外投资市场的同时,我们的外交官员也要放下架子,这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不要把中国外交搞得那么神神秘秘,让老百姓敬而远之,不敢接近。”

  国际上有种说法,一流国家输出文化,二流国家输出人才,三流国家输出产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势在必行,这一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吴建民说,不必把这一说法奉为金科玉律。但任何一个在国际上影响大的国家,都会向世界介绍自己的文化。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应该有几点要注意:“首先,不能把中国文化变成杂耍。举个例子:川剧变脸很好,但不少人有个错误的印象,好像川剧就是变脸、变个魔术。从事川剧的工作者对这种认识非常反感,认为很多更深层面的文化被忽视了。”吴建民指出,现在走出去的中国文化,变成一个地摊文化、杂耍文化了。难道我们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就剩这点玩意了?怎样把中国几千年沉淀的东西介绍出去,必须好好动脑子。所以,他认为中国文化要走出去,要戒急功近利。中华民族本来是很有耐心的,但今天中国人急得很,恨不得今天就“放卫星”。但清醒的人都知道,这不可能。其次,要认识自己。几千年的历史,究竟留下了什么东西?中华民族的支撑是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第三,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了解对方,要知道怎么讲人家听得懂。(宋庄)
跳,张牙舞爪,好像很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