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海洋实时观测体系基本成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3:35:13
中国南海海洋实时观测体系基本成形

  2010年09月17日 18:35 来源:新华网

  记者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获悉,我国科学家继去年在西沙群岛永兴岛附近海域建成海洋观测浮标网络后,日前又将一套海洋光学观测系统成功投放于南海北部某海域,这标志着我国遍布南海腹地的海洋实时观测体系已基本成形。

  据了解,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日前在执行第7个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期间,将一套分为海面、水下观测单元的海洋光学观测系统,成功投放于南海北部某海域。此系统的海面观测单元主要测量要素有阳光辐照度和风速、风向、相对温湿度和大气压的气象要素,水下观测单元分几层,分别测量各层中上下两个方向的光谱辐照度。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员介绍,这套光学浮标采用光纤光谱、浮标、自动化和远程通信技术,实现海面、水下光辐射的连续实时观测,将可为海洋生物、光学和物理过程的多学科联合研究提供时间序列数据,为南海水色遥感产品的真实性检验提供连续观测数据。该系统与之前多个开放航次投放的沉积物捕获器等载荷一起,负责监测南海北部西边界流以及岛礁地理环境对海洋生态的重要影响,最终建成南海北部海洋环境时间序列站。

  研究人员表示,此项目的建设将为南海海洋科学联合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手段,在同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至此,我国已建成了包括光学浮标体、海洋环境观测浮标、岛礁边缘波浪潮位观测系统、岛上自动气象站、岛屿外缘座底式观测系统和多学科观测沉积物捕获器系统等多个载体的南海实时观测体系,充分实现了海下环境多元化参数信息的获取,为海洋生态与环境研究、气候变化研究、生物资源变动规律提供基础资料,对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经济建设服务等影响深远。(梁钢华)

  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10/09-17/2540684.shtml


    南海海洋所成功投放海洋光学观测浮标系统

  2010-09-14 | 编辑:何云开

  2010年9月3日下午17时,在经过大雨洗礼的南海海洋所“实验3”号船后甲板上,科调队员和船员们一张张雨水混杂着汗水的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海洋光学观测系统成功投放于南海北部某海域。

  该系统分为海面、水下观测单元,海面观测单元主要测量要素有阳光辐照度和风速、风向、相对温湿度和大气压的气象要素;水下观测单元分几层分别测量各层中上下两个方向的光谱辐照度。光学浮标采用光纤光谱、浮标、自动化和远程通信技术,实现海面、水下光辐射的连续实时观测。为海洋生物、光学和物理过程的多学科联合研究提供时间序列数据,为南海水色遥感产品的真实性检验提供连续观测数据。该项目的建设将为南海海洋科学联合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手段,在同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系统与2007年9月投放的沉积物捕获器等载荷一起,负责监测南海北部西边界流以及岛礁地理环境对海洋生态的重要影响,最终建成南海北部海洋环境时间序列站。

  在2010年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第七个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期间,该光学浮标体在海洋环境观测浮标位置投放成功,开始承担海洋光学监测任务。至此,海洋环境观测系统包括了光学浮标体、海洋环境观测浮标、岛礁边缘波浪潮位观测系统、岛上自动气象站、岛屿外缘座底式观测系统和多学科观测沉积物捕获器系统6个观测体系,充分实现了海下环境多元化参数信息的获取,为海洋生态与环境研究、气候变化研究、生物资源变动规律提供基础资料,对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经济建设服务等影响深远。

  光学观测浮标系统.jpg
  http://www.scsio.ac.cn/xwzx/kydt/201009/t20100914_2963458.html

    中科院开始全面建设时间序列水文气象观测系统

  2009-01-14 | 编辑:LED重点室、中尺度室

  2008年12月24日,由中国科学院创新三期资源与海洋科技创新基地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西南沙台站项目、重大项目“关键海域中尺度物理海洋过程的预报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南海海洋研究所LED重点实验室和中尺度海洋观测联合实验室共同主办的南海海洋学2008联席学术年会在广州大学城华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除项目组成员外,一批专家学者也应邀出席了会议。会上共有17位学者学生作了学术报告,会议内容涉及南海西南沙台站建设、水文气象观测、海洋观测系统的集成与应用,以及南海中尺度涡、跃层和内波等中尺度现象的观测与理论分析等领域。 学术研讨所展示的进展表明了我国首个深海底基海洋观测站——西沙海洋观测研究站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负责的创新三期野外台站专门经费资助下,在 2007年11月通过可行性论证立项后一年多时间中,获得了大量的深海海洋和上层海洋环境监测数据,记录到包括0801(浣熊)、0804(夏浪)、 0809(北冕)、0814(黑格比)、0816(米格拉)和0817(海高斯)共6个台风过程的水文气象资料,为研究南海环流、热带气旋及南海季风等提供了大量的实测资料。 西沙海洋观测研究站占地1.5亩,建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上,规划的观测站由坐底式海底和海底边界层观测系统、上层海洋环境观测系统和多学科观测系统等构成。该深海时间序列观测台站在重视物理海洋学、海洋气象学等要素长期全海侯运行的基础上,台站研发团队还纳入多学科观测系统,包括海洋光学观测系统、沉积物捕获器与海底地震仪等。观测尺度从海底2千米至海面上10米,观测要素几乎囊括了所有海洋环境参数,部分海洋环境与气象参数可通过GPRS传送到数据中心(岸基)进行处理,所有的观测数据都将汇入海洋数据网络中心,建立海洋数据平台,为国家经济建设等方面提供重要的科技服务。 按照西沙海洋观测研究站“边建设、边出数据”的建站方针,自2007年6月开始在西沙与海南之间的南海西边界流区布放了深水锚定潜标。在海南省西沙工委的支持下,又于2008年4月6日在西沙永兴岛安装了礁缘水文监测单元和岛上气象监测单元。经过3次调试,两个监测单元于2008年4月28日起正式投入使用,实现了风速、风向、气温、相对湿度、气压、波浪、潮位、水温等观测在所部的远程实时接收。礁缘水文监测单元和岛上气象监测单元由南海海洋所负责研制,两个监测单元投入使用以来连续工作运行且状态良好,经历了多个热带低压的考验。尤其宝贵的是南海西边界流区深水锚定潜标已经获得一年以上的海流连续观测资料,这些观测资料实时进入西沙站观测资料数据库,所内外专家在资料许可范围内已开始进行初步研究,也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项目、“百人计划”项目等提供了第一手的深海观测记录。 作为中国科学院创新三期部署的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沙海洋观测研究站的建设和投入使用为我国海洋深海环境预报、极端海洋气象预报与气候预测、预警等提供数据积累和科技服务。该台站的运行也标志着我国在深海时间序列观测系统的研究发展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http://www.scsio.ac.cn/xwzx/kydt/201008/t20100831_2936584.html中国南海海洋实时观测体系基本成形

  2010年09月17日 18:35 来源:新华网

  记者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获悉,我国科学家继去年在西沙群岛永兴岛附近海域建成海洋观测浮标网络后,日前又将一套海洋光学观测系统成功投放于南海北部某海域,这标志着我国遍布南海腹地的海洋实时观测体系已基本成形。

  据了解,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日前在执行第7个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期间,将一套分为海面、水下观测单元的海洋光学观测系统,成功投放于南海北部某海域。此系统的海面观测单元主要测量要素有阳光辐照度和风速、风向、相对温湿度和大气压的气象要素,水下观测单元分几层,分别测量各层中上下两个方向的光谱辐照度。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员介绍,这套光学浮标采用光纤光谱、浮标、自动化和远程通信技术,实现海面、水下光辐射的连续实时观测,将可为海洋生物、光学和物理过程的多学科联合研究提供时间序列数据,为南海水色遥感产品的真实性检验提供连续观测数据。该系统与之前多个开放航次投放的沉积物捕获器等载荷一起,负责监测南海北部西边界流以及岛礁地理环境对海洋生态的重要影响,最终建成南海北部海洋环境时间序列站。

  研究人员表示,此项目的建设将为南海海洋科学联合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手段,在同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至此,我国已建成了包括光学浮标体、海洋环境观测浮标、岛礁边缘波浪潮位观测系统、岛上自动气象站、岛屿外缘座底式观测系统和多学科观测沉积物捕获器系统等多个载体的南海实时观测体系,充分实现了海下环境多元化参数信息的获取,为海洋生态与环境研究、气候变化研究、生物资源变动规律提供基础资料,对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经济建设服务等影响深远。(梁钢华)

  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10/09-17/2540684.shtml


    南海海洋所成功投放海洋光学观测浮标系统

  2010-09-14 | 编辑:何云开

  2010年9月3日下午17时,在经过大雨洗礼的南海海洋所“实验3”号船后甲板上,科调队员和船员们一张张雨水混杂着汗水的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海洋光学观测系统成功投放于南海北部某海域。

  该系统分为海面、水下观测单元,海面观测单元主要测量要素有阳光辐照度和风速、风向、相对温湿度和大气压的气象要素;水下观测单元分几层分别测量各层中上下两个方向的光谱辐照度。光学浮标采用光纤光谱、浮标、自动化和远程通信技术,实现海面、水下光辐射的连续实时观测。为海洋生物、光学和物理过程的多学科联合研究提供时间序列数据,为南海水色遥感产品的真实性检验提供连续观测数据。该项目的建设将为南海海洋科学联合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手段,在同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系统与2007年9月投放的沉积物捕获器等载荷一起,负责监测南海北部西边界流以及岛礁地理环境对海洋生态的重要影响,最终建成南海北部海洋环境时间序列站。

  在2010年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第七个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期间,该光学浮标体在海洋环境观测浮标位置投放成功,开始承担海洋光学监测任务。至此,海洋环境观测系统包括了光学浮标体、海洋环境观测浮标、岛礁边缘波浪潮位观测系统、岛上自动气象站、岛屿外缘座底式观测系统和多学科观测沉积物捕获器系统6个观测体系,充分实现了海下环境多元化参数信息的获取,为海洋生态与环境研究、气候变化研究、生物资源变动规律提供基础资料,对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经济建设服务等影响深远。

  光学观测浮标系统.jpg
  http://www.scsio.ac.cn/xwzx/kydt/201009/t20100914_2963458.html

    中科院开始全面建设时间序列水文气象观测系统

  2009-01-14 | 编辑:LED重点室、中尺度室

  2008年12月24日,由中国科学院创新三期资源与海洋科技创新基地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西南沙台站项目、重大项目“关键海域中尺度物理海洋过程的预报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南海海洋研究所LED重点实验室和中尺度海洋观测联合实验室共同主办的南海海洋学2008联席学术年会在广州大学城华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除项目组成员外,一批专家学者也应邀出席了会议。会上共有17位学者学生作了学术报告,会议内容涉及南海西南沙台站建设、水文气象观测、海洋观测系统的集成与应用,以及南海中尺度涡、跃层和内波等中尺度现象的观测与理论分析等领域。 学术研讨所展示的进展表明了我国首个深海底基海洋观测站——西沙海洋观测研究站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负责的创新三期野外台站专门经费资助下,在 2007年11月通过可行性论证立项后一年多时间中,获得了大量的深海海洋和上层海洋环境监测数据,记录到包括0801(浣熊)、0804(夏浪)、 0809(北冕)、0814(黑格比)、0816(米格拉)和0817(海高斯)共6个台风过程的水文气象资料,为研究南海环流、热带气旋及南海季风等提供了大量的实测资料。 西沙海洋观测研究站占地1.5亩,建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上,规划的观测站由坐底式海底和海底边界层观测系统、上层海洋环境观测系统和多学科观测系统等构成。该深海时间序列观测台站在重视物理海洋学、海洋气象学等要素长期全海侯运行的基础上,台站研发团队还纳入多学科观测系统,包括海洋光学观测系统、沉积物捕获器与海底地震仪等。观测尺度从海底2千米至海面上10米,观测要素几乎囊括了所有海洋环境参数,部分海洋环境与气象参数可通过GPRS传送到数据中心(岸基)进行处理,所有的观测数据都将汇入海洋数据网络中心,建立海洋数据平台,为国家经济建设等方面提供重要的科技服务。 按照西沙海洋观测研究站“边建设、边出数据”的建站方针,自2007年6月开始在西沙与海南之间的南海西边界流区布放了深水锚定潜标。在海南省西沙工委的支持下,又于2008年4月6日在西沙永兴岛安装了礁缘水文监测单元和岛上气象监测单元。经过3次调试,两个监测单元于2008年4月28日起正式投入使用,实现了风速、风向、气温、相对湿度、气压、波浪、潮位、水温等观测在所部的远程实时接收。礁缘水文监测单元和岛上气象监测单元由南海海洋所负责研制,两个监测单元投入使用以来连续工作运行且状态良好,经历了多个热带低压的考验。尤其宝贵的是南海西边界流区深水锚定潜标已经获得一年以上的海流连续观测资料,这些观测资料实时进入西沙站观测资料数据库,所内外专家在资料许可范围内已开始进行初步研究,也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项目、“百人计划”项目等提供了第一手的深海观测记录。 作为中国科学院创新三期部署的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沙海洋观测研究站的建设和投入使用为我国海洋深海环境预报、极端海洋气象预报与气候预测、预警等提供数据积累和科技服务。该台站的运行也标志着我国在深海时间序列观测系统的研究发展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http://www.scsio.ac.cn/xwzx/kydt/201008/t20100831_2936584.html
科研的啊,还以为是海洋监视饿,话说我们还没有能力监控南海全疆域吧
科研就是个名字,不过我们现在只能监控西沙周围
是不是数据越多对主权谈判越有利
借用宝地,今天回帖只一句“狗日的”,只期望能把你的狗鳖岛骂沉!!